博尔赫斯口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博尔赫斯口述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2
ISBN:9787533925734
作者:(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
页数:246页

章节摘录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巴勒莫  证明巴勒莫历史悠久的人是保罗·格罗萨克。《图书馆编年史》第四卷第三百六十页的一个注释已有记载;多年以后,《我们》第两百四十二期刊登了证明或公证文件。文件表明,有个名叫多明格斯(多梅尼科)·德·巴勒莫的意大利的西西里人,也许是为了保存一个难以西班牙语化的姓,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他的国籍,他“二十岁时来到本市,娶一个征服者的女儿为妻”。这位多明格斯·巴勒莫于1605年至1614年间在本市供应牛肉,马尔多纳多河畔有他的牲口栏,豢养或者屠宰野牛。牛已经宰光,但为我们留下一段明确的记载:“城市边缘的巴勒莫庄园有一头杂毛的骡子。”听来似乎荒谬,我仿佛看到了它很久以前的清晰而细微的形象,不想再添加什么细节。我们看到就够了:现实的日趋混乱的模样,夹杂着嘲弄、意外、像意外那般奇怪的预见,只有小说中可以找回,但小说在这里是不合适的。幸好现实的丰富多彩的模样不是唯一的:还有回忆中的模样,回忆的要素不在于事实的衍化,而在于持久的孤立的特点。那种诗情是我们的无知所固有的,我无须寻找别的。  勾勒巴勒莫的画面时,少不了那座整洁的小庄园和污水横流的屠宰场;夜晚还少不了一条荷兰走私船,傍靠在茅草摇曳的浅滩。要找回那幅几乎静止不动的史前景象,仿佛是要愚蠢地拼凑一部条分缕析的编年史:罗列布宜诺斯艾利斯几百年来漫不经心地向巴勒莫扩展的各个阶段,当时的巴勒莫只是祖国背后的一些荒凉的湿地。最直接的办法是采用电影手法展示一系列静止的画面:一帮葡萄园的骡子,脾气倔的蒙着眼罩;宽广的死水上漂浮着几片柳树叶;一个孤鬼游魂似的人颤巍巍地踩着高跷涉过湍急的流水;辽阔的田野毫无动静;赶往北方畜栏的牛群践踏出来的蹄印;一个农民(拂晓时分)下了累垮的马,砍断它粗壮的脖子;消失在空中的烟。一幅幅的画面直到堂胡安·曼努埃尔的建城,他不仅仅像是格罗萨克记载的多明格斯一多梅尼科那个历史人物,并且成了传奇似的巴勒莫之父。建城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当时的惯例是在通往巴拉卡斯的道路旁边拥有一处可供歇脚的别墅。但是罗萨斯大兴土木,他的别墅的一草一木都不能就地取材。于是,罗萨斯从苜蓿地(后称贝尔格拉诺)运来几千大车的黑土,填平并改良巴勒莫的黏土,直到原来的生土和费了大力气运来的泥土符合他的心意才罢休。  40年代时,巴勒莫上升为发号施令的共和国首府、独裁者的朝廷和中央集权派诅咒的对象。我不打算细述它的历史,以免忽略别的部分。我只消列举“那座称做‘他的宫殿’的白色大宅”(赫德森,《很久以前》,第一百零八页),甜橙园,“复兴者”用砖墙和铁栏杆围住的划船的水池。斯基亚菲诺评论那种简朴的水上消遣时说:“低水平的泛舟不会有什么乐趣,回旋的范围又这么小,等于是骑矮种马。但是罗萨斯相当得意,他抬头就可以望见栏杆旁边站岗的卫兵的身影,像涉禽似的密切注视着远处。”那个朝廷已经分散到各郊区:埃尔南德斯的低矮的土坯营盘和巴勒莫的混血儿侍从队打闹作乐的营寨。大家看到,郊区永远像是有两种花式的纸牌,有两面的钱币。  巴勒莫在一个肥胖的、金黄头发的人苛刻的监视下惶惶不安地过了十二年。那人穿着镶红边的蓝色军裤和鲜红色的马甲,戴着一顶宽檐帽,走在清洁的路上,挥动一根轻飘飘的长手杖,仿佛把它当做权杖。一天傍晚,那个人胆战心惊地出了巴勒莫,去指挥等于是溃逃或者早就注定要打败的卡塞罗斯战役;另一个罗萨斯,也就是胡斯托·何塞,进入巴勒莫,他像是一头野性未驯的公牛,礼帽箍着一根鲜红色的玉米棒子党的饰带,身穿将军的豪华制服。他开进了巴勒莫,阿斯卡苏比的传  单写得好:  在巴勒莫的入口,  他下了命令,  拿两个倒霉的人示众,  他们挨枪子之后,  被吊在大树上,  直到尸体腐烂,  一块块地脱落

前言

  博尔赫斯自述  博尔赫斯曾经“冒着犯下时代错误的危险”,虚拟了一个百年之后关于自己的百科词条,极有博尔赫斯风,节选如下:  博尔赫斯,豪尔赫?弗朗西斯科?伊西多罗?路易斯作家和自修学者,1899年生于当时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去世日期不详,因为作为当时的文学品类的报纸在当地的历史学家们如今正在评述的那场大战乱期间全部遗失了。他的父亲是心理学教师。他是诺拉?博尔赫斯的哥哥。他爱好文学、哲学和伦理学。在文学方面,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些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的致命的局限。

内容概要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翻译家。一九二三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一九三五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奠定在阿根廷文坛的地位。曾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老虎的金黄》,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等。

书籍目录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
序言
说明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巴勒莫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生平
异端的弥撒
市郊之歌
可能的总结
补篇
马车上的铭文
骑手的故事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诗歌全集》出版前言
探戈的历史
信两封
博尔赫斯口述
序言
书籍
不朽
斯维登堡
侦探小说
时间
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
序言
第四歌里高贵的城堡
乌戈利诺的虚假问题
尤利西斯的最后一次航行
仁慈的刽子手
但丁和有幻觉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炼狱篇》第一歌第十三行
大鹏和鹰
梦中邂逅
贝雅特丽齐最后的微笑

作者简介

收入《埃瓦里斯托•卡列戈》、《博尔赫斯口述》、《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三个博尔赫斯散文集子。
博尔赫斯曾经“冒着犯下时代错误的危险”,虚拟了一个百年之后关于自己的百科词条,极有博尔赫斯风,节选如下:
博尔赫斯,豪尔赫•弗朗西斯科•伊西多罗•路易斯 作家和自修学者,1899年生于当时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去世日期不详,因为作为当时的文学品类的报纸在当地的历史学家们如今正在评述的那场大战乱期间全部遗失了。他的父亲是心理学教师。他是诺拉•博尔赫斯的哥哥。他爱好文学、哲学和伦理学。在文学方面,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些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的致命的局限。……他喜欢写短篇小说,这一点使我们想起了爱伦•坡在赞赏某些东方国家的诗风时说的那句名言:“没有别的什么更像一首长诗。”……他虽然只是在日内瓦受过正式的中学教育,却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和哈佛大学授过课。他是卡约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荣誉博士。有传闻说他在考试中从不提问,只是请学生随意就命题的某个方面发表见解。他不限定日期,总是说他自己就没有日期的概念。他讨厌开列参考书目,认为参考书籍会使学生舍本逐末。
他庆幸自己属于其姓氏所代表着的资产阶级。他觉得平民和贵族全都耽于金钱、赌博、体育运动、民主狂热、追逐功名和争出风头,几乎没有差别。他于1960年前后加入了保守党,因为(他说)“它无疑是唯一不会煽起狂热的政党”。
有一大堆专题和辩论文章断言博尔赫斯一生中享尽荣华,这种名声至今仍然让我们疑惑。我们发现对此最不理解的竟是他本人。他生平就怕人家说他虚张声势和言不由衷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时至今日,这种说法已经秘不可测,我们将继续探究其中的奥妙。
尤其不应忘记博尔赫斯生活的年代适逢国家处于没落时期。他出自军人家庭,非常怀念先辈们那可歌可泣的人生。他深信勇敢是男人难得能有的品德之一,但是,像其他许多人一样,信仰却使他崇敬起了下流社会的人们。所以,他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是通过一个杀人凶手之口讲出来的故事《玫瑰角的汉子》。他为谣曲填词,讴歌同一类的杀人犯。他为某个小诗人写了一篇感人的传记,那人唯一的功绩就是发掘出了妓院里的常用词语。独幕戏剧的作者们早已营造出了一个本质上属于博尔赫斯的世界了,但是有教养的人们却不可能胸怀坦荡地欣赏那些节目。他们为那个给了他们这一乐趣的人欢呼叫好是可以理解的。他秘而不宣的而且说不定竟是下意识的苦心则是编造出一个压根儿就未曾存在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神话。因此,年复一年,他于不知不觉中而且完全没有料到竟然助长了对残忍暴行的推崇,这种推崇最后演变成了对高乔人、对阿蒂加斯和对罗萨斯的崇拜。
……
博尔赫斯是否曾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命运感到过不满呢?我们猜想他会的。他已经不再相信自由意志,而是喜欢重复卡莱尔的这句名言:“世界历史是我们被迫阅读和不断撰写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面我们自己也在被人描写着。”
……
(全文收录于“博尔赫斯作品系列”,为“代序”。)

图书封面


 博尔赫斯口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只是一些潦草的对《时间》一篇的思考,有待完善。赫拉克利特所谓的河流在我看来是从未来流向过去的,因为未来终会到来,现在也会成为过去。从这里引发的思考有两点:一.人的一生其实无所谓起点和终点,因为出生和死亡都是人最纯真的状态,返老还童的遐想本质上是对生命返璞归真的逆向探寻,得到的结论和上面是相同的。二.既然人生的起点和终点本质上无差异,那么时间呢?有必要引出永恒的话题。永恒包含了时间层面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神学家认为,永恒是各种时间奇迹般结合在一起的瞬间,那么用寻常观点看,这瞬间就是个无限大的集合。博尔赫斯提到了一句话,“时间之所以连续不断是因为它离开了永恒而又想回转永恒”。所以时间的起点和终点即永恒,这就是说,未来的观念是与我们渴望返回起点相一致的。至于永恒的源头,我想,与时间无关,这是一种生命体验。说到这里,生命中有很多个奇迹般的瞬间,“仿佛时间停止一样”。这就是我理解的永恒,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性灵体验,身体和灵魂的感受才是它的量度。那这种量度与时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以后灵感来了再想吧。
  •     任何能流传下来的书,都是被生灵充满的。萧伯纳如是回答。虽然博尔赫斯反对读者阅读书评,建议直接阅读原著,即使读不懂,但总会享受到作者的用心。但事实也并非如此,如果一味的迷信经典的阅读,你只会逐渐失去阅读的乐趣。即使不是经典的作品,如果只读原著渐渐也会如此。当然我们可以说不是经典的作品,就是对经典作品的重写或者对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还是在阅读经典作品,只不过你没有意识到。但假如我的母语是德语或者法语,或者是英语,对以上的判断可能就会简单的多。但是作为没有基督教的信仰背景,汉语的阅读者,至少从感性上,我很难判断人类书籍与精神上的传承,说人类这个词太大,在翻译这一行为没有发生之前,每一个语言构成一个封闭的世界,每种语言的使用者各自在自己的语言里习惯地生活。当然我这么说并不包含我后来所知的巴别塔的事情。当翻译的行为发生,另一种的语言世界的东西进入你的语言,你的语言世界又进入它者的语言,一种交换,或是一种侵入。有了这种与汉语世界对比,当然这种对比在我出生之前的几百年就已存在,西方世界语言的翻译则更为早,汉语当然很早通过佛经的翻译,与梵文、藏文的翻译也是千年以前就发生了。作为书籍的语言翻译,如各种经书的翻译,最早都是与宗教文献相关吗?我没有考证,只是猜测。作为书籍的语言,如果是文明的智慧的象征,那么肯定不是一个十三经可以囊括的,也许存在一,但是我们不能认识一,一可以理解为上帝,需要许多一的衍生来去理解;这么说也可以说一并不存在,或者一存在于每一种智慧里或者神学体系里。说这么多,是想说从五经以来到十三经到四库的内部系统封闭,越是完善,越是排斥他者;在不断去完善一个东西的同时,失去了探索另一条路的可能性,我认为这是一种观念的问题,就是如果你的文明里,从没有至高无上的神的观念,那么你的后世子孙的头脑中永远会缺少这一个维度。当然,道家的自然观,绝对的道,无为的道是与西方神相对应的,我不想比较,西方的上帝或者是化身为人的基督,可以令人怀疑,但是我们的自然呢,我们的道呢?你可以追问,但是从什么角度可以去怀疑,我没有找到。可以怀疑的是儒家的,因为当它成为圣教之后,与政治结盟之后,自然变了原始的很多东西,而且太近于人,没有神圣的维度。鬼呢,儒家又避谈,道家又发展出神仙体系,但是也是人的长生不老,依然不是神圣的。对祖宗吗?孝道里对祖辈长辈的恭敬,出于什么,出于的是血亲关系的亏欠,后来是一种传统美德了,且就不说它又跟政治什么的关系了。当然概括这个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又与天联系起来。回顾了这些浅显的常识,是我突然想问,在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在它自己的宗教/学说体系里,最终你会怀疑什么?可能你回问道是什么,但这个问题庄子里面的解释就把你打败了。从一开始你没有怀疑过道,或者能去怀疑自然吗?这都回回到第一个让人说不清也想不清的问题,道(自然)是什么。甚至连个逻辑推理的过程都无从展开,一个道不可说,就把一切都封住了。佛教的东西我不懂,但佛教根本的问题,关于空,这也如道或者无的问题一样,我无法评论。当然夏老师对于无余问题的展开,也是借助于西方的哲学逻辑。说到底,最后发现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缺失,没有形成纯粹的严格的形式逻辑,我认为这个问题也是与没有根本的怀疑有关。古代的名学最终也是用于正名的需要,又陷入了汉字本身的语法问题的纠结上。如此根源症结在于汉语。特别是汉语语法上,没有时间的维度,这时缺点也是优点,今天说到此只是想说过于沉醉在古诗优美的语言里,绞尽脑汁遣词造句的迎合一种古诗语言的格律规范时,我们就忘记了同时身处于语言自身的牢笼,缺少了怀疑。因为孝道教育我们不能怀疑我们的父母,要听他们的,对语言也是如此吧。一旦怀疑起来,将是十分危险的事,犹如墙上行走,你将打破日常语言的大厦,你将如何说话,这个问题便会终生困扰你,直到你——彻底沉默——或者孕育出一种新的语言。扯得这么远,简单说几点博尔赫斯的讲座。一个是关于爱伦•坡。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来源于拉康的文集,兴奋地找来中文译本读,发现故事不过如此,也不知这个小说怎么就以哥特式俗称的侦探小说鼻祖有什么关系。今日读博尔赫斯,大师的讲解果然眼光不同,国内没有怎么翻译好爱伦坡的作品。博尔赫斯举的是《Arthur Gordon Pym》的例子,讲述了爱伦坡的创作过程,想到英语never more这个短语如何运用到他的故事里,反复而又不令读者感到厌烦,就想到了利用说话的鸟,鹦鹉不够严肃,于是想到了乌鸦。接着想什么事情悲惨,想到了美丽女子的死亡,谁会为她而悲伤?她的情人。在什么场合?与乌鸦形成鲜明对比的应该是白色,纯洁的——大理石雕像。谁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在哪?图书馆。那么乌鸦为什么进图书馆呢?图书馆是静谧的,应该由喧闹的形成对比。于是设计了一场暴风雨,闯进了一只乌鸦。那人问乌鸦叫什么名字,乌鸦回答:“never more。”然后就形成了戏剧性的效果,那人通过反复问乌鸦的名字,由此反复得到一种never more 的回声,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形成一首哀悼的诗。那人直到此生将与这种乌鸦相伴了残此生,听着它回到“永不复还”,但他仍要不断地提问这个他早已知道的答案。这甚至都有点像西西弗斯的神话的结构了。博尔赫斯最后推崇侦探小说这种体裁,仅仅是因为这种体裁在当下我们这个如世界一起沦落而混乱的文学界,趋向散文的文学,趋向取消人物、情节,一切都变得含糊不清的文学/世界里,侦探小说仍然保持着它的基本规范,虽然侦探小说本身已经属于下流了。但这么说让我重新反思起两年前崇拜的法国新小说,格里耶的橡皮,或许都要重新反思了。就如我们现在很多人做一个艺术作品,或者创作一个文学作品,出发点是什么?曾经我(曾经这个词如果用在这,那么就是说我已经告别了过去的我,但事实并非如此)被先锋作品强烈吸引,当然现在仍被吸引,但或许开始有怀疑的因素了,我反复说彼岸那部戏剧对我强烈的冲击,或许正是因为它取消了传统戏剧的人物和情节,但是对于我来讲,那部戏却没有含糊不清,也不是散文,更像一首诗歌或者哲学。所以先锋作品好不好能不能成为经典,与先锋无关,与取不取消人物、情节无关,不是说去写一部别人理解不了的作品就是大师,那可以说是先锋,也可以说是装逼,最重要的还是应归结于对当下时代与我们人类自身的理解。所以我不能说某某老师的理论有问题,因为那里有他的理解,自然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解,只去学一个理论,当然是个空壳。从这种意义上,时间、努力和经历是真理。我放弃了一年的读书生活,放弃思考哲学,(即使创作戏剧那也是短暂的,)靠近教会,却也失去了救赎的渴望。我坦诚的说出这些,是因为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放弃并没有彻底,当我每一次拿起一本书,总是抱有一丝的希望,希望一本书能带我回到过去,带我回到书的世界里,但也许不够虔诚,被各种外界干扰,导致终究没有相遇到林中路上的守门人,带我重返挪威的森林。但是,博尔赫斯算是遇上了。不是我两三年前读虚构集的作者,而是给我讲斯维登堡的老爷爷。让我确信智慧和艺术对于救赎的重要,不仅仅是正直和善良就可以获得救赎。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跑到荒山野外去虔诚的祈祷自己能进天堂,结果进了天堂,发现他根本听不懂天使跟他讨论的神学问题,所以只得去了沙漠。天堂并不接受傻瓜。这就否定了精神贫乏的生活,而肯定了丰富的、多样性的生活。不知为什么说到虔诚的救赎,总是会想到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电影极好,极为虔诚,但我总是怀疑放到现代,这种苦修如何能坚持下去,自然现在已不是那样的乡村,所以归隐的做法是怯懦的,最终只能走向绝望,因为精神的枯竭。这么说的话,虔诚的基督徒一定会反驳我,但又试问,在中国,多少基督徒完全的读完了圣经,而且靠阅读圣经一本书获得智慧?所以我反感那些说“神的智慧包含了一切”就不读其他书的人,因为它让你对智慧的理解产生偏差。而我的放弃阅读,不得不说,与我接触教会的人有关系。对于我来说,如果谈信,那么信这个字的背后,才是虚无。最后再抄几点博尔赫斯谈论书籍。蒙田认为读书应该是件快乐的事,如果遇到读不下去的地方就应该放下。这点可能一直影响我的读书观,所以我对别人越是称道的经典作品越敬而远之,挑选一些属于自己的私人阅读,也便没有了读书的压力。最可怕的是去读别人都说好的经典作品,须知经典作品一般都看不懂的,我是没有毅力硬着头去看。看不懂的不是说这辈子就不再看了,也许慢慢你再次跟他相遇,就可以理解了。博尔赫斯认为最幸福的事是阅读,其次是写诗,也就是创作。创作就是把我们读过的东西的遗忘和回忆融为一体。当然,书籍本身又是回忆和想象的产物。你读过一本书,那你也便拥有了那些回忆和想象,这与你自身结合便化为记忆的一部分,经过时间,记忆塑造着你,你也在塑造着你的记忆,你为了对抗遗忘,你就要回忆,就要阅读,那记忆变形的一部分你就要想象,所以就有了创作。阅读不仅是为了拯救,更是为了幸福。
  •     以“树枝型认识论”为题确实有点玩弄辞藻。但我在之后会说到我为何用这样一标题。就像在书籍的简介里看到的那样,这是一本博尔赫斯的论文集。说实话,我读起来真是有点吃力(在后面我说些我的原因),但我常常是一旦开始翻开读起,那么不管多么难理解的东西我都是会读完的,常有人说读书就该读自己喜欢的书(这句我们常常深信且不经意会说的话存在很大的问题),可没有读怎样知道自己喜欢与否?因此,在我这就是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书籍确实是好东西,------这句由心而生的话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书籍使我感兴趣的地方有着固定的几个因素。我会因为书籍的出版社,装订风格,作者,译者及内容这些较为鲜见的因素而产生兴趣。作者、译者、这些直接关系书籍内容的决定性因素自然会被很多人考虑在内。但像出版社、装订风格也影响到我对一本书的选择。之所以将这也考虑在内,我想完全是因为书籍在我不仅是思想的承载物,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触摸的客观存在。这联系到我们对于“美”的感受。因此,可以说怎样感知这样一个存在完全是书籍内容之外的东西所决定的。我比较喜欢极简主义风格的作品,在古典音乐、绘画、雕刻、建筑、呈展与装饰上都多多少少有这样的倾向。在这里,我所指的“极简”不完全是一种在视觉上的简单呈现(新的呈现形式),更多指的是其对创造者思考结果的浓缩。举例来说,绘画方面“写实主义”风格与“抽象主义(这是一个极大的范围,基本上包括了我们常说的包括文学作品、电影在内所有后现代艺术流派,并非特指那个莫奈所代表的经典抽象派)”风格。至于雕塑作品,我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对事物局部呈现的作品。我不得不停下,在艺术美的论述上,我此刻明显准备不足。说得有点远了,上面讲到的艺术论的东西,并没那么容易在这里说清楚,都是必须准备好资料,有系统有对比有例子来才能说清楚的话题。我在这里只是简单的说些自己之所以喜欢“极简”的原因。这和一个人的“读”艺术作品的经验,知识储备,甚至自我的感情色彩都有极大关系。对《博尔赫斯口述》这本书的评论一点不好写,但是我还是想给那些想读这部书的朋友一点警告,我刚开始已经说过,这不是一部容易阅读的作品,至少对于我是这样的,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对他论述的原作一无所知(就像头绪繁多的树枝一样)。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当然,一部论述型作品常常也不完全会就事论事,总会有一点联系发散的精辟论述。而这基本上就是我能够坚持读完这部书的原因。这部书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博尔赫斯口述”这一章是相对容易读的,原因就像他在序言里写的那样。下面是我对这章序言的选段:----------“当贝尔格拉诺大学提出要我上五堂课时,我选择了几个与时间有关的题目。第一个题目是'书籍',要是没有书籍这一工具,无法想象我的一生。书籍,对我来说,其亲密程度不亚于手和眼睛。第二个题目是‘不朽’,不朽是人们世代向往的威胁和企盼,它构成了相当部分诗歌的题材。第三个题目是‘斯维登堡’,他是一个幻想家,他写道:死亡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地狱还是天堂。第四个题目是‘侦探小说’,这是埃德加·爱伦·坡为我们留下的规则严格的游戏。第五个题目是‘时间’,时间对我来说依然是个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可以知道,这是他在课堂上要讲的准备资料。自然不会显得那样“专业”。这五片文章虽然也可以独立成篇,不过就像博尔赫斯自己说的那样,这五篇文章都和时间有关,而且是呈现了理解‘时间’的几个角度,虽然能够独自存在,但就像四边形组成立方体一样,这样对时间的讨论更急立体丰满。在‘书籍’那篇里他讲到书籍对人的延伸,换句话说就是人死之后,他所留下的作品所承载的思想在以不同的形式或在他人的大脑里。也就是作品的“生命时间”得到了继续。至于“不朽”、那位幻想家的死亡和生存论、和时间这样一个话题联系起来就容易理解多了。这是我走进博尔赫斯的第二部书,第一部是他的诗集作品《布宜洛斯艾利斯的激情》,对于诗集作品,就更没那么容易理解了。因此,可以说我离博尔赫斯的思想精髓还很遥远。可是阅读他的作品本身给我带来的乐趣很强烈。而且,这部书还给我打开了走向他所论述的那些作家和他们作品的门。这在某个方面也是我之所以想这篇书评的原因。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喜欢这套书,不仅因为博尔赫斯的书读起来很过瘾,装帧设计也是我喜欢的,可惜发现的太晚,有几本买不到了。
  •     非常好。很敬畏。
  •     哲学家+小说家的原型
  •     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以往和未来的历史,我有过的和将要拥有的东西,一切的一切都在那座默默无言的迷宫里等待着我们。
  •     一个从容、优雅,学识渊博的艺术大师。
  •     接触的博尔赫斯第一本书 思想之冰山一角
  •     口述部分四星
  •     这个看起来比较费力 但也很感动 一个盲人拥有一座图书馆 在他看来是莫大的幸福
  •     许多内容属于陌生的领域,无处可知。
  •     想象多于真实,但虚构本来就是通向真实的唯一途径
  •     我最喜欢关于时间和永恒的那段
  •     博尔赫斯的作品品质有保证。
  •     读书是一种幸福,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 重读比初读重要, 为了重读必须初读. 好的书之的重读多遍. 没有人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河流在变, 人也变, 人也是河流的一种. 我们每读一本书, 书就变化一次, 对书中字义的体会就不同; 更何况书籍里满载着逝去的往事.
  •     博尔赫斯口述那一部分要好懂很多 第一部分好晦涩书籍 不朽 斯维登堡 侦探小说 时间
  •     论文。没好好看博尔赫斯关于但丁的体悟,耳闻很屌,找时间补。喜欢《不朽》。
  •     博尔赫斯的书必须要买。收藏。
  •     卡列戈部分4星,口述部分5星,但丁部分3星,平均下来4星。纯爱老头加1星。
  •     一开篇第一个集子看了好久才看完。。。
  •     哔
  •     于是有些话还是不讲,默念神会为妙。
  •     脑洞太大!
  •     博尔赫斯的作品很喜欢
  •     经典的作品其实也不用多说啦
  •     读着有些艰涩,但有种不知名的震撼感
  •     点 线 面 你 我 他
  •     后面部分反而看得仔细得多 翻译也很通畅
  •     这书有点累
  •     开始与结束,一样的美好。
  •     博尔赫斯 的全集 多么好的一套书 值得收藏
  •     可再读 记得从中间读起
  •     深邃
  •     “虽然读书是一种快乐,然而读书是一种略带忧郁的享受。”
  •     还是更喜欢他的小说和谈艺录。虽然这本知识渊博,但是形而上学容易遁入虚无。
  •     2008
  •     玄之又玄
  •     非常好,但自己阅读量明显不够,只挑了我知道的看
  •     翻了好几次,没大感冒。留着以后再翻翻,或许多了生活的积淀,会对他有更多理解和共鸣。
  •     看完《神曲》在回过来看一遍。
  •     内含博尔赫斯的三部书, 分别是讨论一位南美作家的, 讲座(即口述)和讨论神曲的
  •     非常棒,思维无限~
  •     基本上买齐了他的中译作品。
    印刷质量不错!
  •     修行23th.本书由对某个阿根廷诗人和但丁的文论以及博翁自己在大学的五次讲演记录组成,文论质量很高,分析游刃有余鞭辟入里,分析神曲部分尤其喜欢。讲演部分颇耐寻味,五个题目中书籍,不朽与时间在情理之中,斯维登堡原本颇出意外,后来发现斯某观点是光做正直的人是不够的,一个人也须在智力方面得到拯救,傻瓜进不了天国,哪怕他是圣徒。这正符合博翁对智识的欣赏和推崇。博翁所有作品都洋溢着旁征博引与变幻不定的结构写法,固然艺高人胆大,但更多的是有所恃的炫技。至于侦探小说部分着实让我略莫名其妙。最后,在时间部分,博翁玄乎其玄的写法令我有些难以把握,博翁想说的内容我大致可以了解,但他证明的方式略粗糙,提出芝诺悖论以及解释表明博翁其实没弄清楚这个问题,他对时间与永恒是有其独特见解在的,但第五篇,想必想读明白的人反而会糊
  •     他的书很难买~~
  •     1979 博尔赫斯口述 课堂实录? 书籍,不朽,斯威登堡,侦探小说,时间,可以和诗对照读。影响博尔赫斯的是叔本华,休谟,爱默生,神秘主义等等等等。开头的卡列戈和巴勒莫,后面的但丁随笔则没啥意思
  •     封面不是很好看。纸质还行。好不容易才买到博尔赫斯。
  •     不完全懂,却充满震撼。让我对更多的知识向往。
  •     “在穿越过梦中的阴影和迷宫之后,每天早晨我们神志正常——或者说比较正常——地醒过来,实在是令人惊讶不已。”
  •     略读了一会
  •     谁把我这本书借走了...
  •     有点意思
  •     从文字见思考
  •     优惠活动很给力吖,赞,,,
  •     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     这就是好语言。
  •     但丁
  •     才發現原來我看得最全的就是博爾赫斯了ToT
  •     很多内容还要慢慢消化其实 P127"如果我们读到一些晦涩难懂的东西,那是作者的失败。。。。。书不应该读起来费劲,快乐的事不应该做起来费劲。" 所以啊所以 我总算为一辈子读不懂米兰.昆德拉和胡安.鲁尔福找到很好的理由了TAT
  •     前面写埃瓦里斯托卡列戈的文字,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读起来不顺畅,后面博尔赫斯口述的几篇文章,就非常好读了,这几篇大学讲演的文本探讨了一些问题,非常值得再读,关于但丁,因为没读过神曲,所以只能很模糊地读过去。
  •     诗歌,自己的观点,过去的一切,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非常喜爱的大师经典!
  •     宇宙的情况也是如此,它摧毁我们,颂扬我们,又杀害我们,而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宇宙究竟是什么。
  •     阅读就是通过他人的眼睛看世界……
  •     是迷宫而我不愿走出
  •     无法表述对他的迷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