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纪伯伦》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图说纪伯伦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61360170
作者:(黎巴嫩)纪伯伦
页数:172页

让我在时间的隙缝聆听你的声音

书中精美的插图,让我恍然来到了中世纪,阳光照射在异国风情的长廊,我驻足欣赏着人类智慧的痕迹,诗人的声音飘渺、空灵却是那般清澈“小溪再绕一弯,林间再传来一声低语,我就奔向你,化成无边海洋的无穷水滴。”让我们一起在时间的隙缝里聆听,中世纪的爱与伟大。

如此读大师之疯子先知纪伯伦

生活确实黑暗,我要说除非有动力;所有动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知识;所有知识都是徒劳的,除非有劳作;所有劳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仁爱。这是纪伯伦说的话,也是他笔下“先知”说的话。先知的话就是纪伯伦的话,所以先知也就是纪伯伦本人。先知身上的优点就是纪伯伦的优点,或者至少代表他的理想倾向。而先知所表现出来的所有智慧无疑都应该归属于纪伯伦自己。就像小说里的阴谋就是作家的阴谋一样,先知的箴言的著作权自然也要由诗人去享有。不仅是先知的优点和智慧为诗人所有,而且属于先知的痛苦也是诗人自己感同身受的。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正是因为诗人自己有着先知的优点和智慧,所以他才有先知那样的痛苦。先知的痛苦是什么呢?就是孤独。而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从哪里来,就是从他的智慧而来。就像尼采说过的那样,聪明的人总是会孤独,因为他不被理解。而这种聪明达到“先知”的程度,其不被理解的程度也就更高。“先知”,自然是先于大众知道更多的东西,而所有走在时代前沿的人都会承受不被理解的孤独。就像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时候全世界能够理解的人不足一掌之数一样。这种走在大众前面的人所要承受的东西远远比“与时俱进”的人多得多。“与时俱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投机取巧,它没有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勇敢,也没有坚守自己的人坚定。而纪伯伦自己无疑是不愿意“与时俱进”的,他要在自己的笔下幻化成先知,并在另一本诗集中变成了《先驱者》。我不知道这种要做先知和先驱者的想法是出于什么心态,也不知道这种心态会给纪伯伦本人带来什么,但是作为一个诗人,提炼生活中最深刻最前沿最精髓的东西是他们的天赋,也是他们的天职。诗人就是要做“先知”,要说人所不能说,想人所不能想。当其他人要因柴米油盐奔波的时候,诗人则在思考柴米油盐的意义。这倒不是说诗人要不食人间烟火,如果不食人间烟火就成为不了真正伟大的诗人。一个好的诗人就要像先知说的那样,要在空中去“猎取”从们的“大我”,并且最终“用语言说出你们的思想”。所以纪伯伦的先知才能够解答那么多难解的问题:诸如爱情、生命、婚姻、孩子、劳作和施舍等等。而纪伯伦对这些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却都是东方式的。最明显的就是关于劳作和施舍。纪伯伦关于劳作有一些很深刻的解释:“当你们工作时就完成了大地最深远的梦想,它诞生时就把责任赋予了你们。”“你们劳作时就是真正的热爱生命,而通过劳作热爱生命就是通晓了生命最深的秘密。”“大地”、“生命”、“秘密”,这些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东方式的。纪伯伦对劳动的热情颂扬让人想起了中国的墨子。同样,在关于施舍问题上,纪伯伦的态度也比较接近墨子,“你们常说:‘我会施舍,但只给配得上的人。’你们果园里的果树和牧场上的羊群不会这样说。”在这句话里,纪伯伦笔下的“你们”,即先知的听众们,其实代表的是西方人,“我会施舍但只给配得上的人”是最典型的西方式思维,西方思想一直是二元的,到处都是“信我者有福了”、“上帝垂怜自己的儿女”之类的逻辑,内外分得很清楚,“不信我的”不是“自己”的人,则得不到上帝的垂青,而得不到上帝垂青的人也就不会得到上帝子民的垂青。而来自东方的纪伯伦自然不会是这种思维。他那两句问话说的很明白:你们吃的果子不会分辨你们是什么人,你们食用的羊肉也不会区分你们是不是配吃自己。大自然无私地向所有人类提供生命所需的各种物质,从来没有分别过谁好谁坏,分善恶辨是非的只有人类自己,自己和自己对立起来。西方哲学是建立在和撒旦斗争的基础上的,而东方哲学则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西方人总是要区分,而东方人则不去区分。佛教讲众生平等,纪伯伦的思想也秉承着这一观点。而纪伯伦对“恶”的否定则更像中国早期的儒家思想。纪伯伦这个东方人在主要创作期间却是生活在西方世界里的,这样就成就了他的辉煌。如果他一直在阿拉伯国家发表诗歌的话,也会有这么大的成就,但很可能没有这么大的知名度。而正是因为他是在西方世界用英语写诗的黎巴嫩人,他独有的东方思想让西方世界感到惊奇,于是他才得以在西方世界得到广泛的认同。纪伯伦所生活的时代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的前三十年,这个时候正是西方世界工业化大发展、而精神世界却倍感迷茫的时候,这种迷茫更多的是来自于逐利,而这个时候纪伯伦的横空出世让西方人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安慰和寄托。而纪伯伦的思想却是永恒的,他的观点即使在现在也依然是闪光的,而同样处在精神迷茫下的当下中国则同样需要这种博爱胸怀。真正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作为东方文明发源地的中国,现在最急需的恰恰就是最具典型意义的东方思想,而纪伯伦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纪伯伦是一个先知,一百多年后仍然是。但和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人物一样,他同时也是一位疯人。在这本《图书纪伯伦:先知与和平》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先知》和《疯人》。相比之下,《疯人》更痛苦也更个人化一些。“疯人”不像“先知”那样彻悟世界,但他却也看穿了人生。其实,“疯人”和“先知”只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字而已,而这个人的另一个名字,叫做纪伯伦。

智者的光芒

对于这本书,我只有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美。从文字到图片,从装帧到印刷,我觉得都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另外,还要感谢译者,把这些美好的文字带到我们面前。很惭愧,到现在才第一次认真读起大名鼎鼎的纪伯伦,这位阿拉伯现代文学世界里的开拓者、奠基人,这位黎巴嫩文坛的天之骄子、艺术天才,与其说是作家,我觉得他更像一位智者,一位哲人,他放佛通晓人性,那些字字句句都有如神谕,开启智慧之光。有一些人生来就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影响这个世界的。对于阿拉伯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文坛而言,卡里•纪伯伦无疑上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生在崇山峻岭之间,却心怀整个世界;他曾经颠沛流离,疾病缠身,却天资卓越,才华横溢;他流连于人世间的生命虽然短暂而悲伤,他留给世人的却是无与伦比的智慧和财富。曾经零星地读过一些《沙与沫》里的文字,很是喜欢这个书名,简洁,寓意深刻,就如纪伯伦惯有的文字风格,用最简洁优美的词汇,表达最深邃又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而更为著名的《先知》,无疑是纪伯伦在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他用与一位智者临别前对话的模式,探讨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了哲人式的思考和东方式的隐喻。本书中除了收录《先知》《先知花园》《沙与沫》等之中的一些经典作品之外,每一页都配了非常精美的插图,这些图都是古代阿拉伯世界及其周边国家的一些历史文物的照片,展现的是当时的风土人情和当代的社会缩影,十分珍贵。个人非常喜欢书中的这些插图,这些带着深重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的物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域性。我想,正是这样一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才孕育出了纪伯伦这样的才子吧。这是一本适合时不时拿出来读一读,翻一翻的书;这是一本适合慢慢阅读,细细品味的书;这是一本适合一个人一杯茶安静阅读的书。因为书里有很多的智慧,很深的哲理,很长的人生,需要静静地思考慢慢地回味。

谈谈这个版本及其他

九十年代,纪伯伦风靡一时,那时便已读过他的诗集《沙与沫》和《先知》。他的鼎鼎有名和他的诗再多辞藻也说不尽。冰心曾说“纪伯伦的《先知》却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年轻人讲些讲些处世为人的哲理,在平静中流露着悲凉。”他的诗美丽富饶、他的诗美丽动人、他的诗感人至深,他是一个时代的灵魂记忆。从九十年代到现在,看过及经过手的版本少说也有四五种。冰心是老一辈知名译者,对文字考究,译的质量版本公认较好。钱满素1946年出生,外国语学院教授,1994年译过《纪伯译全集》,其他译作《欧·亨利市民小说》、《韦斯特小说集》等。李唯中亦是1946年出生,外国语学院教授,译过《纪伯伦全集》《一千零一夜》《安塔拉传奇》等。这几个版本都是资深翻译家们的权威译本,可信度都比较高。此外,好的译本还有林志豪的译本,除了《沙与沫》还译过许多哲理方面的散文作品,如《瓦尔登湖》《吉檀伽利》《草叶集》等,口传译文典雅优美,不过为人低调神秘。拿到这本《图说纪伯伦:先知与和平》时,看到两位译者的名字并不熟悉,本想找出一些版本对照一下。无奈,搬家迁居等各种原因,搜箱倒柜找出来的只找到一本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随身典藏口袋本,纪伯伦的《先知》,译者是刘佩芳。说起来,刘佩芳也是一名优秀的翻译,台版金石堂书店的《傲慢与偏见》就是她译的。因没多少时间去图书馆翻阅,那就这个译本和《图说》的译本作个简要的对比吧。说译本之前,先说说这本《图说》的其他几个特点。一,图特别多,几乎每页都有一张精美的插图。这些图有16世纪黎巴嫩的统冶者土耳其帝国的人情风物,比如亚麻布、画有帝国大帆船的陶盘,亚麻浴巾,也有周边国家的历史文物,比如展现绿洲营帐生活的波斯手稿图,美索不达米亚的陶器,伊斯坦布尔的马塞克镶嵌地板,叙利亚的镀金珐琅,伊比利亚的彩陶等等,借助这些图案物什,对16世纪17世纪的黎巴嫩及纪伯伦创作背景也有了一个感观印象。非常珍贵的插图。全书不仅包括纪伯伦三个部分作品:《先知》,《先知花园》(比较少见单本)和其他诗集节选(如《疯人》、《先驱者》、《沙与沫》《流浪者》),这几个诗庥也比较少见单本。全书没有作英文对照,我想这个要稍微差强人意。回到译本上,这本的译作与手上刘佩芳的译本比较起来,比较朴素平直,典雅的诗意之美似乎稍欠。摘取一两段对比。第一首《The ***ing of the ship》刘译“船来了”,图话本译“船临”。原文第二节:And in the twelfth year, on the seventh day of Ielool, the month of reaping, he climbed the hill without the city walls and looked seaward; and he beheld the ship ***ing with the mist.刘译:在第十二个年头,“收割月”的第七日,他登上城墙外的山头,远眺大海;他看到他的航船正从雾霭中驶来。图话本译:在第十二个年头,伊露月即收获月的第七日,他登上没有城墙的小丘,远眺大海,望见船只伴随雾霭驶入视野之中。the seventh day of Ielool,刘译为“‘收割月’的第七日”蛮自然。而图话本译“伊露月即收获月的第七日”,直译名词,且有点语序不通。the ship ***ing with the mist:“航船正从雾霭中驶来”,也比“船只伴随雾霭驶入视野之中”要有美感。第二段:Then the gates of his heart were flung open, and his joy flew far over the sea. And he closed his eyes and prayed in the silences of his soul.刘译:他豁然敞开了心扉,喜悦奔腾直达海上。他闭起双眼,在灵魂的静默处祈祷。图话本译:他的心门豁然开启,喜悦漂洋过海。闭上双眼,在灵魂的静默下祈祷。fling open:打开。 his joy flew far over the sea:“喜悦奔腾直达海上”比“喜悦漂洋过海”更符合情境。“静默处”也比“静默下”更有静谧的感觉。第二段:But he descended the hill, a sadness came upon him, and he thought in his heart: How shall I go in peace and without sorrow? Nay, not without a wound in the spirit shall I leave this city.Long were the days of pain I have spent within its walls, and long were the nights of aloneness; and who can depart from his pain and his aloneness without regret?刘译:然而,他走上山头时,却有一阵悲哀袭来,他默想:我如何能平静地离去,不带走一丝哀愁?不,我无法不带着精神上的创伤离开此城。在此城中,我经历了痛苦串起的白昼和孤寂缀成的夜晚;试问,谁能了无牵挂地摆脱痛苦和孤寂呢?图话本译:走下小丘,忽然悲伤袭上心头,他心里想:我怎能心怀平静、毫无忧愁地离去?不,离开这座城我无法不背负精神的伤痛。城垣内我有过多少悲痛的岁月,又度过多少孤独的夜晚。谁能毫无惋惜地向他的悲痛和孤独话别?descend :下来,下降。刘译为“走上山头”有错。without sorrow,译为“不带走一丝哀愁”前者化了徐志摩的诗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显然比“毫无忧愁地离去”更有诗意。后面一段,“痛苦串起的白昼和孤寂缀成的夜晚”“了无牵挂地摆脱痛苦和孤寂”显然也比直译“多少悲痛的岁月”“多少孤独的夜晚”“毫无惋惜地向他的悲痛和孤独话别”要文句优美。因此,总的来看,刘译本文句婉约而图话本平直偏哲理性。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不同的译本诠释不一样的纪伯伦。各人选择吧。

精神指引与生活向导

这本《先知与和平》收录了《先知》、《先知花园》和纪伯伦其他的一些选集。纪伯伦的作品有很多的版本,这本书的印制相对精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里面附加很多珍贵文物图片。《先知》是纪伯伦的代表作,充满了东方色彩的比喻和哲理。是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据说纪伯伦在欧洲学过绘画,并亲自绘制了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可惜这本书中没有看到,但附加了很多珍贵文物的图片,也算是有得有失吧。所谓先知,一定是先于常人而知。他们是智慧的化身,他们的智慧被凝结成文字,世代相传,引领着常人后知后觉。先知的智慧可以是预见性的也可以是经验性的,既包含了洞悟也充满了希望。当宗教意识浓厚的时候,它责无旁贷地成为了读者的精神指引;当宗教意识渐薄的时候,又理所当然地成为生活向导。爱、美、哀乐、婚姻与孩子、理性与热情、自知与教授等等所有与生命和生活相关的一切都是纪伯伦的议题,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把他们吟唱出来。“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的独眼向我凝视”、“记忆是一种相聚的方式。忘却是一种自由的方式。除了黑暗之路,人不可能到达黎明。除非我的心碎了,否则它又怎能被开启?”这些诗歌一样的语言,充满着美感也充满了哲理。徜徉在先知的诗句中,既可以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感受自然,也可以用独特的方式感悟生命。纪伯伦用独白、对话和叙述的方式,自由而奔放地抒发情感。不需要情节,他直接告诉世人答案。据说,最先引进中国的纪伯伦的作品是冰心翻译的《先知》,1930年4月18日在天津《益世报》的文学副刊逐日连载,1931年9月,新月书店分甲种和乙种出版了《先知》(The Prophet)的中译本,一种译本的规格为32开,共125页,并附有纪伯伦为此书所绘的12幅插图。“并附有纪伯伦为此书所绘的12幅插图”,这个版本还是让人神往啊。恐怕也只能是向往了,就连1982年出版的《先知•沙与沫》(冰心译)也很难买到了。

纪伯伦是我喜爱的诗人

纪伯伦是我喜爱的诗人之一,“万籁俱寂的夜里,我半睡半醒地躺着,我的七个自我坐在一起,小声交谈:第一个自我说,我白天咀嚼痛苦,夜间体验悲伤……第二个自我说,我在他发笑时发笑,在他幸福时歌唱,并为他明晰的思想跳起蹁迁舞步……第三个自我说,我被爱折磨, 被野性的激情和荒谬的愿望打上炽热烙印……第四个自我说:我只有令人讨厌的敌意和具有破坏性的嫌恶……第五个自我说:我终日思考,、空想、饥渴难耐,为寻找未知事物和未生事物注定了奔波流浪、永不停息……第六个自我说:我终日劳作令人同情的隐忍的…….第七个自我说:我无时无刻无处不是空虚和无所事事的……夜晚愈发深沉,他们怀揣着新的、愉悦的顺从,一个接一个进入梦乡。只有第七个自我保持清醒,盯着万物之后的空幻虚无。……”——(纪伯伦诗歌《七个自我》)“来吧,来吧,回流到我这儿,你们就会忘记或悲或喜的路程。来吧,来吧,当我们进入海洋母亲的心脏,就都会忘记来时的路。——纪伯伦《河流》”

并行在你的手心里

并行在你的手心里——《图说纪伯伦》诗歌不同于散文,也不同于小说。一次在云驭风买拜伦的诗集,热心的老板告诉我,如果我不喜欢书中的翻译,千万不要冲动,因为这会打击你对诗人的热情。我谨记这句话,虽然老板的模样形态我已完全记不得,虽然那家书店的路线我不一定能再找的到,但是他的这句话十分精辟,也因此每次购买诗集前我总是会试读一下。因此,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中的紧张不言而喻,我担心书中的翻译会让我失望,可是,书中精美的插画,朴实的语言,细腻的表达让我提着的心慢慢的放了下来。如果说读叶芝的诗歌,我可以聆听到音乐的声音,聆听到大自然的声响,那么读纪伯伦的诗歌,就如同读到了寓言,他如同哲学家般为我们上了一堂有关人生的课程,我们跟着他漫游在无止境的哲理中,在孤独中与死亡交谈,在人性中与灵魂和解。当他徜徉在茫然的轨道中,当他畅游在无边的大海时,我们体会到了路径,灵魂的路径。纪伯伦的灵魂在与我们交谈,通过他的诗歌,让我们聆听他内心的想法,关于民族,关于家庭,关于人世间美好的品格。乔•詹金斯的前言写的很棒,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文章了解纪伯伦的人生轨迹,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观点理解纪伯伦的诗意。然而,别林斯基曾经提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詹金斯的文写的虽然精彩,但是对于诗歌而言,还是需要自己最好的品悟。只有我们自己感悟出了不一样的东西,才有可能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会拥有自己的学问。无疑,纪伯伦如同他的诗歌般,像一位先知指引着我们生活的道路。在诗集《先知》中,他将我们引向充满善念的道路,教习了我们一切美德。我们在纪伯伦所描写的爱的世界中生活,懂得用爱去对待婚姻,对待孩子,在劳作中享受快乐与充实,在服饰与房屋中体会虚荣与满足的取舍。在罪与罚中为灵魂忏悔,在自由与法律中让理智游走。苦痛带来了真实,自知指明了前路,我们在教育,时间的缝隙中控制着自己的言谈,伸出双手拥抱友情,并在铺满荆棘的路上洒下善良与祷告的种子。生活还在继续,我们迈着坚定的步履走在《先知花园》中,用智慧的钥匙开启了灵魂的宝贵门库,我的家在这里,我的民族在这里,因此,我的灵魂中盛满了美酒,慢慢驶向更广阔的大海,在自身的先驱中向上帝一步步走去,哦,前面是一片海洋,是一个完美的世界!ps :这本书总体来说很不错,书的封面包装十分精美,插画与诗歌的搭配相得益彰,书中的翻译也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读着纪伯伦的诗,在人生与感悟中回味无穷……

先知的高度

里面的插图很精致,很多都是13-14世纪 波斯、伊拉克的手绘图,从中能对当时阿拉伯人的生活有直观的感受,超喜欢,值得收藏。排版也很漂亮。能看出来是下了功夫了啊。这个译本比较平实,但绝对不粗陋。我觉得这样平实干净的文字更能探究到纪伯伦思想的深度。文字很干净而且错误很少,不像有的译本 里面错别字一大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反正我推荐这本《图说纪伯伦》,虽说价格比很多版本都贵,但毕竟是四色印刷,也是物有所值的。

很不错的版本

我第一次读纪伯伦,是一本小小的《先知》册子,当时是偷了大姐的钥匙,从她的抽屉里偷偷拿出来的。时年十一二岁的样子,当然读得云山雾罩,很是不明所以,当时心下着实懊恼,原以为赚到了一本漫画,谁知道却是根本看不懂的东东!或许是小时候留下了阴影,所以好多年不曾读过纪伯伦。虽然在大学的时候,老师似乎偏爱他,恨不能耳提面命让我们去图书馆借来看,却仍然是意兴阑珊,从来不曾借过。再一次读纪伯伦是在我初恋失败的时候。那个时候空虚难过到不知道要做什么,感觉还是不要辜负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干脆借了一本《先知》和《沙与沫》,仍然是我小时候看到过的那种如连环画般大小的小册子,这一读却是爱上了。不知道为什么,似乎纪伯伦的文字总能够慰藉我无处安放的情感,让我于失恋后第一次感到平和和安静。当然,那个时候最能触动我并让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重复阅读的就是那篇《爱》,他说——“爱除了自身并不给予,亦无所求。爱既不占有,也不被占有。爱有自身足矣。”这几句话当年不知赚去我的多少眼泪,并最终帮我愈合了伤口。而《沙与沫》则是长大后越读越有味道的。在你忧伤时可以给你慰藉,在你愤怒时可以给你平静,在你手舞足蹈时可以让你冷静,在你消极郁闷时可以帮你鼓起勇气……就像人体经络的调节,其帮助是双向的,让你在任何时候读起都会有所获益。其实,热爱纪伯伦的人对他的所有作品都耳熟能详,根本不需要我的赘言。可是,我相信,每一个爱上纪伯伦的人,都是因为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恰好得到了他诗一般语言的慰藉。他的作品总是以一种家简单明了、抒情优美而又意义深刻的形式,向所有想要寻求它的人娓娓道出,而这就是纪伯伦的智慧。本书收录了纪伯伦的《先知》《先知花园》、以及《疯人》、《沙与沫》等选辑,是纪伯伦作品非常全面的一个集子。其印刷与配图是我所见过的版本中最美好的一个。而且本书在开篇伊始有一个由乔·詹金斯写的纪伯伦的简单传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人及其作品。总之,如果你热爱纪伯伦,那么我认为这本书是收藏的一个选择。

是“第一眼”好书,更是值得“珍爱一生”的好书

看书先看感觉,这本书精美的插图,质感上乘的用纸,隐隐散发的淡淡墨香,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和充实。这是一本“第一眼”好书。细细品读,书中文字优美,意蕴悠长,纪伯伦作品以及纪伯伦其人的魅力柔柔传入感官,更觉是这是一本值得“珍爱一生”的好书。

热情站在光亮下的影子

我在很小的时候(大概还在上小学)从旧书柜里翻出过半本书,真的只剩下半本了,当时年龄小,不管什么书都抓来一读,当时觉得那本破书里面的句子虽然不像识字图册里面的唐诗琅琅上口,但还是很有感觉的,后来直到上了高中,才晓得当年读的是纪伯伦的诗。仔细寻思起来觉得很遗憾,那时候只觉得好。但有没有一两个印象深的句子呢,仔细一搜索脑海,真是连根毛都没有,除了一句:用记忆拥抱着过去,用希望拥抱着未来。前几日收到这本《图说纪伯伦》时,幼年记忆瞬时打开。只是说不清为什么,再读这些诗却始终都已经找不到小时候那种瞠目结舌看万花筒的感觉了。并不是说觉得这些诗稀松平常,而是感官被以各种方式磨平,泪腺塞住,嗅觉不灵。对一切都视若无睹。眼前空旷,却毫无白茫茫大地劫后余生的窃喜。看完乔 詹金斯的序言《卡里 纪伯伦的不朽智慧》后再读纪伯伦的诗确然有了不同的感触,虽则心里仍然没有任何触动,但通过詹金斯读纪伯伦人生经历的描述,可以更深的了解一些纪伯伦通过语言表达出的情感。他毫不隐晦的诚挚表达对美国南卡莱罗纳州进步女校长的敬慕:你给我和我的工作赐予信念。这位玛丽校长后来成了纪伯伦诗篇中重要的人物埃尔梅特拉,而先知,理所当然就是纪伯伦自己。读纪伯伦的诗常常会忍不住感叹他的一个特点,当大多数的诗人都急于像巴黎圣母院中的艾丝美拉达一样咏叹“爱意从我心深处涌出”表达自己磅礴的情感时,纪伯伦却不慌不忙的用先知的口,他的影子的口,女祭司的口以及其他百姓的口来描述存在的世界。如《更广阔的海洋》中,他与自己的灵魂去寻找可以沐浴的一处海洋。《七个自我》中审慎的反对和离开,无一不是他对世界的描绘。在我国有一位有着相似美丽的女诗人席慕蓉也是如此,这样的相似有些是人茫然,但通过乔金斯才得知:纪伯伦踏入艺术领域的身份,最初是画家,便不足以奇怪了,他一切富丽宏赡的描绘都有了解释,因为他对于色彩,对于布局本身就有着深厚的感知。纪伯伦成名后的日子并不快意,就像福尔摩斯从未住过的贝克街总会收到数不清的来信和接待络绎不绝的来访者一样。无数崇拜者用来希望见到纪伯伦。这位并不算老却已经蜚声文坛的诗人感慨:我并不是先知,先知可以按他教导的方式生活,诗人却不能。他还称名声是“热情站在光亮下的影子”,按照翻译,詹金斯认为这表达的是纪伯伦对盛名的矛盾态度,我却不这样觉得,作为冷静与理性的思考着,纪伯伦也许更偏向拒绝。可惜我们已经无从追问他的最终解释,但我总觉得,不妨把这句话中的两个词调换一下位置,改成——热情,是名声站在光亮下的影子,可能还是跪着的。

我该如何爱你

纪伯伦的大名,已经是久仰了,但对于这位大师的作品却始终是望而却步。直到打开这本《图说纪伯伦》。书中收录了纪伯伦经典的《先知》、《先知花园》、《沙与沫》《疯人》中的部分作品,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既有十六世纪前阿拉伯艺术品和建筑的照片也有一些摄影图片,都非常精美。这些图片都是国外博物馆的珍藏,绝对难得一见。美文配美图,难怪叫典藏插图版,绝对值得珍藏了。

纪伯伦的哲思

文\Shirleysays夜凉如水时,读纪伯伦,有种万物静寂,只余空灵的感觉。他思想里的神性远远超过了普通人思考的范畴,触及的是人类灵魂里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所以,他将自己隐喻成先知穆斯塔法毫不为过。甚至,我开始怀疑这位生于黎巴嫩的哲人是否真正与我们同生共长在一个世界里。他的思维里充满了神谕,字句如箴言。纪伯伦的作品不知被世界各国再版了多少遍。这本《先知与和平》收录了《先知》、《先知花园》、《疯人》、《先驱者》、《沙与沫》以及《流浪者》,是纪伯伦晚期思想更为成熟的作品。或许,哲人生来注定苦难。中国古代思想家先秦诸子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国时期,使他们将思想关注于“天下”的济世安民。然而,1860年土其其帝国的宗派之战,为纪伯伦家族造成了一生的影响,也直接导致了他十十岁时,举家迁居美国。在母亲逝世后,纪伯伦不得不能不以文和画换钱偿还巨额债务,15000美元。他文字里的智慧与哲思是与现实生活承受的苦难无法分割的。纪伯伦的创作领域极其广泛,包括绘画、小说、诗歌和散文。在文学作品中,他运用了隐喻的手法,自己就是穆斯塔法;奥法里斯城是纽约;女预言家埃尔梅特拉是他的好友埃尔梅特拉;穆斯塔法出生的岛屿就是黎巴嫩。《先知》从穆斯塔法奉主之意船临奥法里斯城开始,以爱之名义发表了二十六次演讲,涉及人生的重要主题,比如婚姻、孩子、饮食、劳作等等。在《罪与罚》里,你不得不佩服纪伯伦对人性的深邃洞察力,以及万物生灵仁爱为本的思想。他说,“犯罪者常常是受害者的祭品”,“当黑线被扯断,织工应检查整块织物,也要检查织布机”,“对肉体上杀人却精神上被杀的人,你们如何处罚”。在世界各国,是否保留死刑一直是法学界热议的焦点,仿佛只有夺取生命才能够遏制犯罪。讽刺的是全球的犯罪率高居不下,大有上升趋势,就连挪威这样低犯罪率的国家也爆出了校园屠杀事件,全球一体化的概念首先在犯罪上统一了。在两百年前,纪伯伦已经提出消灭犯罪的本质是分析根源,而非加重惩罚。入狱或死刑是对犯罪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这条路,我们走了两百年,依然未走完。在《先知的花园》里,纪伯伦的世界里充满对世间一切的爱怜,对家园、民族、四季、孤独……纪伯伦生来就是肩负着为我们诠释灵魂的责任,他完美地谢幕,留下简短的字句供我们颂读思索。如果你没有信仰,请将纪伯伦作为你心灵智慧课本;如果你有信仰,也请将心灵的入口向纪伯伦的文字开放。这个世界,纪伯伦曾经来过,是我们的大确幸。


 图说纪伯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