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野果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802257184
作者:[美] 亨利·大卫·梭罗
页数:362页

章节摘录

榆树果(Elm)五月10号之前(大约在7号到9号之间吧),翼果形状的榆树种子里开始伸出嫩叶样的东西。这一来,还没发芽长出新叶的榆树上就像密密麻麻落了一大批小蚂蚱。在所有的乔木和灌木中,当数榆树结籽最早吧。它们未免也太性急了,以致没有落到地上时总被人当作真的就是新叶呢。我们这些大街上最早的树阴就是它们的功劳吧。蒲公英( Dandelion )约摸就在这个时间,在人迹少到的地方,还有土壤含水多的河岸边,人们还发现那些地方不仅草长得更绿了,而且到处都可以看到蒲公英的种子。也许我们还没来得及多看,它们就早早捧出那些嫩黄的小花盘了___ 蒲公英种子就这样长成并包裹在在可爱的球里。男孩儿总忍不住要使劲对着这些小毛球吹气,据说这样做可以预测自己的妈妈是不是需要自己去帮个忙,搭个手___ 如果能一口气把小毛球吹得一下全部飘散开,那就是说还不用赶着去帮忙。第一次看到这些绒毛毛在空中轻盈自在地飘呀飘呀,渐渐落下,真是开心呀。这正是大自然对我们最早发出的提示,即人生是有义务承担的;大自然还用这种形式把这道理告知我们。这一招真是棒,又快又确定,造化神功啊,人望尘莫及。到了六月4号,蒲公英已经把种子播撒在茂密的草丛中了。放眼望去,无数毛绒绒的小球点缀着草地,孩子们则开心地拔下蒲公英多汁的梗子做指环玩。柳絮(Willows)1到了五月13号,树林外围暖和的地方,垂柳树醒得最早,积极地抽出了一条条嫩枝,每条约摸一到两英尺。柳条上挂着3英寸长左右的柳絮,乍看上去还以为是些虫呢。和榆树的果实一样,柳絮的颜色也是绿得浓浓的,会被人当作柳叶。柳絮散开后纷纷飘下,如果说最先播种的是榆树,那柳树就是第二。又过了三、四天, 金丝柳和柳树中最袖珍的高地矮柳又开始飘柳絮了,这些树往往比白杨和岑树更喜欢干燥,所以总长在地势高的地方。矮柳的柳絮通常在六月7号前就飘尽了,即把自己的种子播下了。菖蒲(Sweet flag)(见第8页左方插图)才不过是五月14号呢,河畔的菖蒲在支干上长出叶子的分杈处就长出了一些细细的小东西,这些小东西绿绿的,是菖蒲的果实也是花苞。我常拔出菖蒲,吃它的嫩叶。早年的植物学家吉拉尔德(1)曾这样描述菖蒲:“菖蒲之花形狭长,极像香蒲之花,色泽浅褐;粗细与普通芦苇相仿,长约一寸半,绿中带黄,深浅斑点交织,犹如用绿、黄两色丝线精心穿插绣成,令人称奇。”五月25号这天,花苞虽已怒放,但花蕾仍然柔嫩,十分可口,足以让我这样饥肠辘辘的行人解馋果腹。这时的菖蒲刚刚长得露出水面,我就常常移舟靠近菖蒲集中的水域,进行采摘。连孩子们都知道,越靠根部的叶子味道越好。麝鼠喜欢吃菖蒲,孩子们的喜欢程度也不差。六月里,我常看到孩子们一大早就出发,去采集菖蒲,哪怕要走一两英里也不怕。然后,他们带回大捆连着叶子的菖蒲,回到家后再悠悠闲闲地把叶子扯下来。六月过了一半,花谢籽结了,菖蒲也就不好吃了。春天,搓揉一下菖蒲嫩嫩的枝干,就能闻到沁人的幽香,妙不可言。这幽香该不是年复一年里从潮湿的泥土里吸取来的吧。没错,准是这样。吉拉尔德声称鞑靼人(Tartars)一直对菖蒲的根非常看重,“他们对此看重到这一地步,没有浸泡过菖蒲根的水不能饮用。他们只喝用菖蒲根浸泡过的水。”约翰逊.理查森爵士(2)则告诉我们说:“印第安克里部落的人称菖蒲为‘watchuske-mitsu-in’,意思是‘麝鼠吃的东西’。”美洲的印第安人用菖蒲的根治疗疝气,“将根切成豌豆大小的碎粒,用火焙干或用太阳晒干,成人剂量为一次一粒…用于治疗儿童时,则将其碾碎成粉末,放入一杯水中服下。”谁小时候没有喝过这种苦药呢,当然,父母为了安慰孩子总会在吃药后再给孩子一块糖(不过克里部落的孩子就没有这种优厚待遇了),这恐怕是印第安人最古老的药方了。好吧,就让我们像麝鼠一样来迎接夏天吧。我们可以和麝鼠共享菖蒲,麝鼠寻找菖蒲时得到的乐趣就和我们寻找蒲公英一样。麝鼠和我们彼此倒是很相像哟。注1:John Gerald (1545——1612),英国植物学家。注2:Sir John Richardson (1787-1865),苏格兰探险家。柳叶蒲公英(鼠耳草)( Mouse-ear)大约是五月20号那天吧,我看到柳叶蒲公英结出了第一批籽,并和矢车菊一起各自将种子随风扬到草场四处,密密麻麻,连草地几乎都被这些白色的种子染白了;这还不够,有些种子还落到池塘里,漂在水上。这些小东西的身板现在可高多了,不像当初开花时那么贴在地上,让我们这些采花的人得费力弯腰。这种有似乎与生俱有英国气质的植物,在吉拉尔德笔下被这么描述:“这些草只长在不适于进行栽种的地方,如河边的沙地,只要阳光充足就能生存。”槭树翅果(1)( Maples)(见第9页上方插图)五月28号上午,我看到银槭结的翅果漂在水上。吉拉尔德称作来自欧洲山地的“了不起的枫树之实”就是这些东西。在对槭树的花进行了一番描述后,吉拉尔德如是说道:“花期过后,枝头就挂上了这种长形的果实,它们对生着,彼此紧贴,除了在相连接处结的果仁明显突出,整个果实都扁平犹如羊皮纸,亦如蚂蚱腹部的那对薄膜。”20号左右,银槭上的翅果就很明显了,这些翅果不算小,长约两英寸,宽约一英寸半,色绿,翅果靠果翼处的边缘呈波浪纹,看上去就像马上要产卵的绿色大蛾子一样。到了六月6号,这些翅果已经落了一半。就我观察所见,槭树果落下的时间正好是天蚕蛾破蛹成蛾的时间,那一阵在河面总可以看到天蚕蛾的蛹壳和破碎的槭树果囊。红槭的翅果长不及银槭的一半,其美丽远胜于后者。五月,大多数树枝头繁花似锦,而红槭树上结的翅果不是花却胜过花,美得令人驻足。随着果实渐渐长大,红槭树就像赤桦一样,似乎被染成了棕红色。五月中旬,洼地周边长的那一圈红槭果实都渐成熟,成为那一带最养眼的一道风景,阳光好的日子里看过去,真比满树锦绣还耐看。现在,我站在洼地中的一个小丘上,观察到一株树龄不长的红槭在根部向阳那一侧长出了许多枝丫。这棵树上挂的果颜色很鲜亮,深红又带点粉色,垂下来足有三英寸长。挂满这些对生果实的树枝努力向天仰起后再往婉约地处下,线条优雅动人。树枝的颜色比翅果稍微深沉一点,任意地向四周伸出,微风中轻轻颤动。唐棣的花叶不同时,槭树结果也远在长出叶子之前,甚至远在别的树长出叶子之前。刚进六月,这些果实就长在枝头了,但这时大多数果实还不是深红色,而是较浅的红色。这些槭树果变成深红色要等到六月7号左右。一到六月,大多数树都进入花季,并开始挂果。这时现身的还有青葡萄。注:槭树是槭树科槭属树种的泛称,其中一些种俗称为枫树。草莓 (Strawberry)(插图1见第11页上方)若说好吃的果实,一年中就数草莓成熟最早。进入六月的第三天我就发现它们了,不过多数果实还要再等一个星期才能成熟,也就是十号左右,仍早于人工栽培的上市时间要早一些。草莓口味最佳的时候是在六月底,但草场上的草莓就还要推迟一周左右,甚至到了七月还能在草场上采到草莓。图泽(1)终身坚守着只为最辛苦的农业劳作写诗,就连他也不禁在《九月》中用朴实的文字吟唱道:“贤妻,快到园里,辟一方地,栽下草莓,须知此物非寻常,弥足珍惜;藏身荆棘,千般寻得,精心侍弄,温柔采摘,果中佳品,此言不虚。”植物学界前辈吉拉尔德曾非常生动地描述英国草莓,虽然那是1559年之前的事了,仍可照搬形容我们本土今天的草莓:“草莓的叶子匍匐在地上,有匍匐枝,复叶,小叶3片,椭圆形,边缘具缺刻状锯齿,呈绿色,至顶端渐趋白色。花白色或略带红色,每花另由五片小叶组成花托。花托中心淡黄,以后增大变为肉质。其色红,然味不同于桑椹,近似山莓,有酒香,肉质部分多汁色白,藏有小籽。草莓植株矮小,有短粗的根状茎,逐年向上分出新茎。”他还对草莓的果实进行了补述:“就其营养来说,充其量只是点水份,一旦食后没有及时排出会令人不适。”五月13号那天,我看到的草莓还是青青的。又过了两、三日,我散步爬上一座光秃秃的小山,然后下到南坡,因为这里多少干燥点,而且也间或有些低矮的树木,不那么光秃秃。就在这样的坡地上,我眼前一亮——看到了草莓果的身影。于是这地方立马让我喜欢,就在这样一个贫瘠的山坡上仔细寻觅,发现在山坡上最干燥也是阳光最无遮拦的地方,总会有零零星星的几株草莓,挂着红红的草莓果。我把这看成是成熟的红色,其实每个果子只是向阳的部分才红了而已。后来,在铁道路基的沙石处我又看到一株几乎被完全压住的草莓,甚至在一个牧场上大坑里的沙子中也能发现它们。好像天意也要珍藏这些宝贝,草莓附近总会有些植物垂下泛红的叶子,不刻意留心,即使草莓挂了果也很难发现。草莓就是这么生性谦卑,匍匐而生,犹如不起眼的地毯。这样贴近地面而生又能食用的野果大概只有这些高地最先结果的草莓了。不错,还有蔓状苔莓也是这样挨着地面蜿蜒,又能结出可食用的果,不过这种果需煮熟加工后方能入口。古罗马诗人维吉尔(2)对草莓的描述可谓画龙点睛:“草莓贴地生”。(humi nascentia fraga.)还有什么的清香和甘甜能和这精致的草莓果相比?它只是自顾自地在初夏钻出泥土长成,从未得到人们的眷顾和照料。这种集美丽与美味于一身的天然食物何等美妙啊!我赶紧采摘这些今年野外长成的第一批果实,就算有些靠近地面的部分还泛着绿、还有些酸青气,也顾不上了。有的就挨着地皮结的果,所以吃起来还有泥土香扑鼻而来呢。我吃了好多,连手指和嘴唇都被染红了。次日,我又来到这里,在草莓长得最茂盛、结的草莓最甜的地方采了几捧熟了的草莓,或者说我硬要把它们当成熟了的采下。不可避免的,我也第一次闻到了虫子的气味,甚至还吃进嘴里了;这是一种很奇异的种子,属于盾蝽(Scutellarides)一类吧。这种虫子的气味和园子里常见一种虫子差不多,也算是这个季节捉弄了我一回吧。这种虫,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偏偏就喜欢爬到植物果实上并留下自己特别的那种臭气。就象那种占着食槽的恶狗一样,进做些害人又不利己的事,糟蹋了好果子,它自己半点好处也没得到。不知道冥冥中是什么力量把它引到这第一批的草莓身旁。要找到最先结出的草莓,就去草莓喜欢的这些地方——小丘旁,山坡上;对了,还有年年牛群过冬后出栏去牧场时,途中会因为要争当领头牛而一起发威,用蹄子使劲刨出的小沙坑里以及周边。有时,牛群刨地扬起的土让草莓也变得灰头灰脸。整个春天里,我都仔细观察,长期记录,却还是弄不清草莓缘何有其难以言表的独特香气。也许,那来自泥土里的芬芳,是千百年圣贤的哲言名言在那里酝酿而成。虽然显然花开后便结的果,但我没有观察到草莓开花。不过,可以肯定,由于这是造化神功奉献的一年中最早的美果,所以一定将春天里所有的芬芳馥郁赋予它。草莓来自天赐,岁月悠悠,其芬芳也悠悠。难不曾每一颗果实的汁水里都浓缩了大气中的精华?草莓早就因其香气和甘甜而美名远扬了,据说其拉丁文命名为fraga就是因为这一点。平铺白珠果香气一样,草莓香气也是很多种香气的复合。一些常绿树的嫩枝枯萎后都发出这种香气,尤其是冷杉树发出的特别浓郁。几乎没人明明白白说得出到哪里才能找到这些早早结果的草莓。这实际上是印第安人的古老传统智慧。在这个星期天的早上,他们中有这么一些被称作学徒的人就刚刚从我眼前这条小路走过,目标是那些小山岗,我对此了如指掌。无论他们在什么样的工厂或作坊学艺,平日里深居简出,一旦草莓结果的季节,他们就冒了出来,就和前面提到的那种虫子一样绝不会错过,把这些果子采到怀里。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事。只有他们有,其他人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真传。我们一般人几乎没法抢在他们前面采到。那些种在园子里草莓,那些用筐装着放在市场出售的草莓,那些精于算计的邻居一份份量好放在盒子里卖的草莓,我都看不上眼。我心仪的草莓是那些干燥坡地上一簌簌、一丛丛野生的,自在天然,我一看到就忍不住要采下捧在手中。没人雇园丁为它们浇水灌溉,除草施肥,它们却生机盎然,枝蔓匍匐着盖住了周边光秃秃的地面,点染得泥土也平添几分红色。有的地方土壤贫瘠寸草不生,却只有草莓生长,其枝蔓顺势宛延,长达十来英尺,宛若一条红色的长带,好不叫人赞叹。当然,如果短期内不下雨,这些草莓也会旱死。有时也会在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景下采到草莓。一次沿河放舟,碰到了雷雨,只好匆匆将船弄到岸边,正好这片河岸是个大斜坡,我就把船翻过来当成挡雨的小屋。在船底下贴着地面躺了约莫个把小时,妙的是居然这样也发现了草莓___ 雨停了以后,我爬出小船舒展筋骨,踢踢腿,伸伸懒腰,就在那时看到五米之外有一小片结了果的草莓,每一颗都鲜红晶莹,我连忙摘了,吃得干干净净,一点也没剩下。上苍赐予这种果实,我们却接受得多多少少有些不那么舒坦。六月已经过了一半,天气干燥却又常常雾气沉沉。看来,似乎我们从天堂下来后进入了混沌的俗世,清明不再。就连鸟鸣也少了生气和活力。这正是这种可爱的小草莓果实成熟的时分,人们心中已没有那么多希望和愿景。由于已经分明看到希望距实现遥不可及,人们不免有点伤感。天堂美景都随眼前的薄雾飘散,留下的就是星星点点的草莓。我曾发现有的地方草莓生得很密集,但这样的草莓都叶子茂盛而挂果稀疏,这是因为旱季来临时大多营养都已经被叶子抽走了。只有那些地势高处匍匐长的草莓才能在旱季来临之前结出果实。许多牧场上也常可看到密集生长的草莓,叶子过于茂盛,却不结果。不过有的牧场上长的草莓叶子果子都长得好,这种草莓丛一眼看去就很漂亮。七月里,这些牧场上的草莓也都熟了,引得不少人为了采集它们而心甘情愿在长得高高的草丛里穿来穿去。千万别指望一眼就在草丛里看到草莓的果实,只有费力拨开那些长得高高的草叶,在地面上搜索,它们就扎根在一些太阳照不到的小坑里,而这时其他地方的草莓早就因旱而枯萎了。虽然我们一开始不过是为了尝个鲜,但总会采得不住手,结果指尖染上的香气和红红的果汁总要到来年春天才会消散。行走在这样一些地方,一年里能采到两三捧草莓就觉得收获颇丰了,我总是把成熟草莓和还没有红透的、甚至草莓叶子混在一起做成色拉,而回忆这种色拉味道时念念不忘的只有成熟草莓的香甜。在远离海岸的地方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那里的草莓多,不稀罕,因为草莓喜欢凉爽的地方。据说草莓的老家是阿尔卑斯山和高卢地区,但“希腊人却不认识这种东西”。往北走一百英里是新罕布什尔州,那儿的路边草丛里里都有很多草莓;毗连着新垦的荒地上的树桩周围,都有大量的草莓等着人去采。你简直想象不出那里的草莓多么鲜活,多么茁壮。一般来说,有草莓的地方附近就有鳟鱼,因为适宜鳟鱼水和环境也是和草莓喜欢的水和环境,所以在那里的客栈里可以买到新罕布什尔山地草莓,也能买到钓鳟鱼的鱼竿。听说在缅因州的班戈市,炎热的夏天里,草莓跟草长在一起,虽然草长到齐膝高,人们却可以顺着草莓的芬芳找到它们。还是在缅因州,佩诺布斯科特的高山也是草莓丰饶之地,顺便说一声,站在那些高山上可以看到十五英里以外双桅船鼓起白色的风帆行进在水面。上述地方除了银餐具稀罕,什么都富足,人们聚会时把草莓大碗大碗地放进牛奶桶里,加入进奶油和砂糖一起搅拌,大家人手一把大匙子围在桶旁好不开心。《北洋放舟》(Journal to the Northern Ocean)的作者赫尔纳(3)写道:“印地安人叫草莓为‘心果’,因为草莓果实形状像一颗心。甚至北至丘吉尔(4)河沿岸都能看到草莓,不但个大,还特别味美,”他说得没错,尤其是烧过荒的地上长出的草莓结的果最甜。据本杰明.弗兰克林说,克里部落的印地安人叫草莓为心形果,而唐纳说奇普维部落的印地安人则称其为红心果。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像一颗心一样的果子。唐纳说奇普维人常常能见自己去了另一个世界,途中看到已故人们灵魂围在硕大的草莓四周大吃特吃,于是就拿出大匙子挖下也一块果肉吃起来,可是吃到自己嘴里就变成了岩石,是遍布苏必利尔湖区的那些粉红色岩石。在达科他方言里,六月又被叫做Wazuste-casa-wi, 意思是“草莓红了的月份”。根据威廉.伍兹(5) 1633年前后出版的《新英格兰展望》(New England’s Prospect)中的描写,当时这一地区野生草莓可谓处处皆是,果实也大得多,但自从人们将其人工栽培并予以品种改良后就盛况不再了。“有些草莓,”他写道,“长到约两英寸大,一个上午轻轻松松就可以采到一蒲尔(约36升)。”何等佳果,只应生在奥林匹亚山上供奉众神受用,却也甘心那用朝霞般的红色为这儿的土地涂上一抹红晕,为其增添光彩。罗杰.威廉姆斯(6)在其著作《解密》(Key)中写道:“英格兰一著名医生常说:只有上帝才能让草莓变得更完美,但上帝也没有这么做,因为草莓已经很完美了。有些地方,草莓已经由当地人进行栽种,多次我发现没几英里的地盘内收获的草莓就足以装满一艘大船。印地安人把草莓在研钵里臼烂后与谷粉和在一起,就这样做出了草莓面包......而且有好些日子都只好以这种面包为唯一的食物。“而《新法兰西自然史》(Natural Histoey of New France,1664年出版)的作者布舍(7)告诉我们在所有的新法兰西地区(8),都盛长覆盆子和草莓;而《兄弟会北美传教史》(History of the Mission of the united Brethren among the Indians of North American, especially the Delawares,1794年出版)的作者罗斯凯尔(7)则如此说:“这里的草莓不但多,还果实硕大,以至整个平原似乎都被复盖在一方巨大的曙红布单下,好不灿烂。”1808年,一个南方人,姓皮特斯吧,在写给费城某个协会的信中证实弗吉尼亚某地有片方圆八百英亩的树林上个世纪毁于一场火灾,而此后那里就长出了遍地草莓,欣欣向荣。他做了以下陈述:“凡此处所长草莓,皆丰茂兴旺。另据此地传言,草莓结果成熟之时,果香四溢,虽在远处,亦可闻及。更有人称草莓开花,四野缤纷,花朵坠地,凌烂成泥,时有精灵显现,虽未经证实,但众说纷纭,不可不信。此一美景引来蜂群无数,蜂鸣如歌声阵阵,更催得花果茂盛。此处平原山峦,悉数被此物扮点,而成为原野佳境,如诗如画。”据新罕布什尔的历史学者们考证,“与当年还没被垦荒前相比,现在这里的草莓已经减少了许多。”其实,这里减少的不仅仅是草莓,还有乳酪。前面提到过,草莓的拉丁文命名fraga完全仗着它妙不可言的甜美香气,但长在人们精心施过肥的土壤里,这种芬芳便消失殆尽。希望得到纯正的这种圣女般的果子,希望依然闻到这种神奇绝伦的芳香,那就到北方去,在那里那些清凉的河岸上寻找,太阳把光芒洒在那里时很可能也把草莓的种子撒在了那里。也可以去东北的印第安阿西尼博因部落,传说那里无边无际长着的草莓诱得马和水牛驻足不肯离去;还可以去北极圈的拉普兰,有人从什么书里了解到,那儿低矮房屋背后高耸的灰色岩石上也“点缀着野生草莓的猩红——拉普兰的大地上到处都长着草莓,遍布四处的草莓甚至把驯鹿的蹄子都染红了,被染红的还有游客们乘坐的雪橇。那儿的草莓口味浓郁,甘甜无比,难怪沙皇专门派遣使者把那里的草莓运到千里遥遥皇村的夏宫。“拉普兰的日照不强,不可能催红草莓,所以那里的草莓不像其他地方的那样熟透!草莓这个名字实在有点土气,因为只有在爱尔兰和英格兰,人们种草莓时会把稻草铺在土上。对拉普兰人和奇普维人来说,这名字实在不咋地。还是印地安人起的名儿好——心果。仿佛天意,初夏时咬开一个草莓,就真的像吃下一颗红通通的心,勇气豪情顿时油然而生,一年余下漫长的日子里就能面对一切,担当一切。偶尔也能在十一月发现几颗草莓,这是落果后发出新枝接的果。这些意外长出的果实红若夕照,难道不是对那些朝霞的回应吗?注1:Thomas Tusser (1524–1580) ,英国农民诗人,诗风简明朴质。最著名的作品是诗集《耕种的百利》(A   Hundreth Good Pointes of Husbandrie,1557年出版)注2:Virgil  (公元前70-公元前19 ), 罗马诗人。注3:Samuel Hearne (1745 –1792),英国探险家。注4:丘吉尔河( Churchill River)是加拿大东部的一条河,流程约965公里(600英里),穿过拉布拉多注入大西洋,曾经是重要的毛皮贸易通路。注5:William Wood (1745 –1808),英国神学家兼植物学家。注6:Roger Williams (1603 –1683),英国神学家。住7:Pierre Boucher (1622-1717),法国天主教传教士,1635年随其父至加拿大。注8: New France指16世纪起到《巴黎和约》(1763年)前法国在北美的领地,《巴黎和约》签定后,法国所有的美洲领地都分给了英国和西班牙。新法兰西的最大疆域包括加拿大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大湖区和密西西比河谷。虫瘿结节( Galls and Puffs)当橡树刚刚开始长出新叶时,各种各样形同果实的虫瘿结节也出现了,比如说假越桔(huckleberry apples)等等。六月6号那天(还包括之后的几天),在马醉木的灌木丛里我看到一些颜色浅绿的囊袋状的结节,这些东西个头不小,直径约两英寸半到三英寸,有的一侧还略带红色。虽然外观和那些遇到湿热天气就会从枝头落下的加拿大李颇为相似,这些东西却能坚强地挂在树丛上,变得黑乎乎,直到冬天来临还在那里颤抖。这种时候美髯兰(swamp pinks)上也能看到些虫瘿结节,不过这类的个头小一些,颜色略略发白,似乎更加结实些,里面的汁也多一些,它们开裂后发出的气味和菌类的相似。我曾与一个行为懒散、性格怪异的人(1)有过交往,他告诉我他把这些东西统统称作湿地菌瘿果。他说自己很喜欢这种东西,并深信自己幼年时吃下去的绝不少于三蒲式耳(一蒲式耳约36升)!这么说他的习性也正是这些东西养成的咯。注1:据考证梭罗1856年五月20号日记, 此人是个木匠,姓Haynes。柳树(Willows)2六月10号前后,远远就能看到河堤上的银柳( White willows)已经结孢了,从孢子里长出的黄色子房微微垂下。到了15号,傍河而生的黑柳( Black willows)也扬花结子,柳絮飘落,撒到水面,这样的光景会持续一个月。到了25号,河上泛舟的人会看到一番有趣景象——这些柳树枝上挂了什么东西而变得色泽奇异,好像被撒上了一层粉绿色,就像树上挂了果一样。棠棣 (Shad bush)(插图见19页上方)棠棣果俗称六月果,到六月21号就可以吃了,但最佳时期要等几天,大约是在六月25号到七月初,并一直到八月都还有得采集的。此地的棠棣有两种,分别叫小山棠棣(bitryapium)和长叶棠棣(oblongifolium)。前者要高一些,叶面光滑,多丛生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后者只有六英尺高,叶面不那么光滑,生长在地势较低的地方。罗顿(1)称前者为“加拿大欧楂…野生梨树;”,总之,比后者出现的年代要久远一点。如果说到可以食用的果实,棠棣果继草莓之后,是一年里第二个成熟的果实,稍后一点就有蓝莓了(蓝莓刚长出的时候正是棠棣果期高产时节),如果说树木或灌木结的果实,那么棠棣从时间上算当数第一了。五月15号左右,有些棠棣枝上的花谢了,长出了细小的子房,除了柯利果,所有可食用的野果的最初成型都是这样,不过草莓可能也不这样吧,而青青的醋栗和黑醋栗惹人注意的时候又没到。到了月底(30号了),棠棣果实已经有豌豆那么大了,这可要比其他任何一种树上结的浆果都要大哟。在等一个星期来看看,就会为这些青绿色小东西体积膨胀的速度感到惊讶,当然那些长在低处的蓝莓呀,稠李呀,也都长得很快。不过就是这么一下就由花而果了。六月17号再看到它们时,发现它们已开始红了,软了,虽然还没熟透也可以吃了。不采摘下来的话,再过三、四天去,会发现它们更红了,那些大红的果子中夹杂些紫红色的,后者就完全熟透了。这种熟透的果子颜色很深,近乎酱紫色,通常是紫红,不如没熟透时的大红色好看。无论从颜色,还是从个头和生长期来看,棠棣果和一种蓝莓都很相似,虽说肉质软一些,但椭圆的果形,上端还连着细细的梗儿和不离不弃的叶儿,就像小个儿苹果和梨。每每你会发现果实通体都遭到各种虫子的伤害,或者明显被鸟啄食过而遍体鳞伤,几乎不成型儿。即使这样,我还是找到了几颗侥幸逃过大劫而平安成熟的果子,吃了以后我不得不说它们的味道和蓝莓、越桔难分高下。也许小型树上结的果子里它们算得上是口味最好的了,遗憾的是因为数量不多,还缺乏足够吸引力和关注。小山棠棣的果子外层柔软,而长叶棠棣的外层就硬得多。这一带的棠棣并不多,所以人们不容易看到成片的棠棣。沿着阿萨贝特河畔(Assabet River))的科尔贝恩农庄,生长着一个小树林,树林尽头有一处窄窄的洼地草场,看上去好像很久以前这里还是河床一部分,而就在这里我竟然看到了密密的棠棣林,这可真是罕见。那天是1853年五月25号。这当然让我感到惊喜,也许我赶上了好时候吧。在包括一种叫胖胖的鸟在内的众多小鸟啾啾叫声陪伴下我采摘下了一夸脱(约合1.1公升)的果子,这些小鸟一定也在为这些果子抓狂吧。那片低矮的棠棣丛林茂密,随风微微起伏,在其中穿来穿去进行采摘时,我觉得自己身处遥远的北方,大概就是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河( Saskatchewan)滩吧,划着平底船,环顾四周,别无他人,惟有河岸尽头天连地接处才有村舍点点依稀。次日,我用采回的这些果子做布丁,吃起来觉得很像是用一种樱桃做的布丁,不过没有核,也没那么多水分。还是生着吃的口味好。有些上年纪的农夫听说后,都表示诧异。有位还说:“嗬,我在这里住了七十年了,别说从没看到过这玩意,连听说过都没有呢,。”后来一次是1860年的七月30号,有人领我来到马西亚.迈尔湿地( Martial Mile’s Swamp)的西南边莎草( shad bush)滩,他说他曾在这一带发现了很多的棠棣,而且个个都果体完整,没受虫害,估计他说的是长叶海棠吧。这块地方地势稍低但开阔,而且也还不是特别低,沙草滩中有一片小树林。林间错落分布着一些灌木丛,这里还是大森林是这些树丛没活下来,现在又缓过气了。就在这样一个地方,长着茂密的棠棣丛林,林带长约七、八米,一棵棵高不过三英尺。这番景象着实吸引人,因为它们美得不俗,朴质的风韵令人流连。这片棠棣的面积比通常的越桔树丛要大那么两、三倍,墨绿的叶片形状有点像白杨树叶,枝叶下藏着不规则生长的短短花序和红得深浅不一的果实,似乎所有的红色都集中在这里展现。那些夺人眼球的红色果子——因为其中大多数都变成红色了——都结在并不茂盛浓密的枝上,红彤彤的果实和墨绿的树叶相映,色彩对比强烈耐看。这些结果的枝条多半比别的往高处伸得努力一些,也就得到更多的空气和空间,这使我有那么一下联想到了冬青树。这里熟透的果子和已转成酱紫色的果子直径不过半英寸。这样一片缺墒少肥的荒凉滩头,长的树也多难得结果,在这样的地方居然看到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景象,好不叫人喜出望外。这种果实的奇特之处就是色泽大红的虽然不如深紫色的熟,却比熟透了的要可口。窃以为,夏天多雨又凉爽,这种果实才能结得又多又好。虽说口味不错又很新鲜,但我仍觉得越桔和蓝莓的滋味更胜一筹。科德湾头一带更是棠棣的福地,那里人们称它为佳士梨(Josh pears),据当地人解释这个“佳士”是“汁水多”(juicy)的讹传。棠棣得到真正改良的地方是英国人落脚驻足的美洲部分。北美的印第安人和加拿大人都把它当下人吃的果子。理查森说:“这种果子伐木工人、劳工和下人才吃,克里人称其为misass-ku-tu-mina,道格力部落人称其为Tche-ki-eh。 越往北,这种植物越沿着河流两岸铺开生长,开花结果,顺着与加拿大麦坎西河平行的65号公路向西直进到太平洋边。所以加拿大的新斯科舍呀,纽芬兰呀,拉布拉多呀,还有美国北方的各州,棠棣都不是稀罕物件。这些深紫色的果子大小和一个梨差不多,味道很好,容易晒干。晒干后和肉干一起做布丁,简直和葡萄干一样好。”据说在这些地区棠棣果也是最好的水果。如果我们常认为有草莓的地方就有鳟鱼,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有棠棣的地方就有西鲱鱼,当棠棣花染白了山坡上或河岸时,就是捕捉西鲱鱼的好时候。在我们这个小城里,总能看到棠棣的变种,树身高达二十英尺。乔治.爱默生形容在切斯特(1)看到的一株这样的棠棣树说:“高约五英尺七英寸,这是从五英尺处开始量得的数据。” 我也曾在新罕布什尔州西南蒙纳德诺克山看到非常袖珍的棠棣树。注1:这里的切斯特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城市,位于费城郊区处特拉华河上(另一个在英国)。……

前言

梭罗的生平、主要成就、思想体系等,人们知道得很多,就不在这里多说了。这里只想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是如何成书,又如何在作者去世一百多年后得以出版的。当然,作为本书的译者,还希望能为广大读者中并非梭罗研究者的这一部分人士提供必要的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理解、利用这本书,达到更好地解读梭罗的目的。梭罗一八六二年五月六日早上逝世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市缅因街他母亲的家中。结核病在当时是不治之症,梭罗因患此病身亡,时年四十四岁,可谓英年早逝。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包括许多手稿,其中就有这本一百三十多年后才出版的《野果》。……我生怕将一些植物名称译错,所以特别将原文标示的拉丁名字或英文保留,诚恳希望专家能指正,以后再版时能改正。另外原版中对非英文的拼写一律斜体化,译文也同样处理。最后向梭罗的忠实读者发布一个信息:如果你喜爱梭罗的人和文字,不妨考虑加入梭罗学会(ThoreauSociety)和瓦尔登林工程(WaldenWoodsProject),二者皆为非盈利性组织,旨在保护继承大师精神遗产。梭罗学会是研究梭罗的组织中可谓历史最悠久、成员最多的一个,旨在鼓励人们研究梭罗的生平、作品、哲学、征集手稿等。学会有期刊,发表相关整理和研究成果。瓦尔登森利工程则为慈善公益机构,目的主要是:一、保护瓦尔登一带生态和历史文物;二、支持梭罗研究中心(ThoreallInstitute,位于瓦尔登湖半英里处,为一研究教育机构)。欲了解更多详情,可登陆网站、电话或去信。拿起这本书,再拿起一只篮子,走,和梭罗去采野果。石定乐地山书房2009年5月10日

内容概要

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十九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自然主义先驱。他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含思想,在美国十九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时至今天,仍是抚慰人类心灵的伟大作品。
散文代表作有《瓦尔登湖》、《种子的信仰》和《野果》;论文有《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

书籍目录

和梭罗一起采野果
引言
和梭罗一起采野果
引言
榆树果
蒲公英
柳絮
菖蒲
柳叶蒲公英(鼠耳草)
槭树翅果
草莓
虫瘿结节
柳树
棠棣
矮灌早熟蓝莓
红色矮脚黑莓
人工种植樱桃
树莓(悬钩子或覆盆子)
桑葚
茅莓
高灌蓝莓
低灌晚熟蓝莓
黑越橘
臭臭的红加仑子
红接骨木果
北方野生红樱桃
萨尔莎(菝葜)
低灌黑莓
野生鹅莓
金丝桃
麦类
风仙花
野生冬青
芜菁
芝菜
阿龙尼亚苦味果
臭菘
沙樱
龙血树果
玉竹果
高灌黑莓
美国稠李
红豆杉
野苹果
宝塔茱萸
常绿悬钩子
偃毛楤木
欧白英
延龄草
茱萸草
黑樱桃
黑加仑子
狗舌草

糙叶斑鸠袭
酸蔓橘
西瓜
接骨木
晚熟越橘
齿叶荚蒾
李子
毛果越橘
厚皮甜瓜
马铃薯
红荚蒾
欧洲花楸
白果山茱萸
主教红瑞木
滑麸杨
锯齿草
早蔷薇
柳叶菜


腐肉花
海芋
美洲商陆
落花生
欧洲桤木
甘松香
香蒲
荆棘
泽兰
双叶黄精
伏牛子
红皮西洋梨
辛辛那提山茱萸
木绣球
毒盐肤木
南瓜
蔓虎刺
毒漆树
野生葡萄
假萎蕤
金钱草
榛子
大花延龄草
豌豆

欧洲酸蔓橘
黄樟
灰胡桃
合果苹
梭鱼草
百合
锦葵
花状悬钩子
曼陀罗
绿石南
弓木
糖罐子
美洲高山岑
矮橡树果
红橡树果
黑橡树果
白橡树果
一般橡树果
釉彩延龄草
蓝果树
白松
野扁毛豆
鹿草
金缕梅
岩蔷薇
龙葵
猪屎豆
沼生菰
各种野草
毛榉
秋蔷薇
熊果
滨梅
马利筋
寒热树
山柳菊
香杨梅
铁线莲
七叶树
宾州杨梅
斑叶毒芹
椴树
美洲悬铃木
金钟柏
糖槭
木槿
玉米
佛罗里达茱萸
温椁
鬼针草
芹叶钩吻
黑云杉
落叶松
朴树
板栗
各种核桃
雪松
平铺白珠果
黑核桃
黄桦
粗皮山核桃
朝鲜蓟
白桦和黑桦
北美脂松
杜松子
冬天的野果
结语
译名对照表

编辑推荐

  世界著名自然主义大师梭罗的临终前力作,倾注其生命最后十年的全部心血,作者文字更加成熟,文笔超越《瓦尔登湖》,沉湮一百五十多年后面呈中国读者,中国大陆第一个中文译本。

作者简介

本书是梭罗的最后力作,是他倾注其生命最后十年的全部心血,陆续写成的一组有关野果的散文。
与《瓦尔登湖》中的哲人不同,在本书中,梭罗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知识丰富的游伴和植物学老师,他满怀对大自然的神圣挚爱,以其仔细考察野外行程为线索,娓娓动听地详细描述了各类野果在北美地区的分布状况,它们的花期、结果的具体时段和各自形态等生命艺术,以及当地各类昆虫、鸟兽(如各种鸟、黑熊、松鼠、牛羊等)与之的自然关系。让人感到身边一切草木的和谐、可爱和宝贵,各类生命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重要。
本书文笔优美,表述生动,读者阅读起来宛如进行一段野外旅行,不会有波澜壮阔、惊险曲折的经历,但会有令人回味无穷的乐趣和收获。

图书封面


 野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读了两遍,唯一遗憾的地方是书中无插图,很多植物只能凭想象。在一百多年前的美洲大地上繁衍着那么多美丽神奇的果子,令人神往,不知现在尚存否?而我们所处的神州大地,恐怕很难再找到童年时熟悉的野果了,一切都面目全非了,一切让位于经济发展、城市扩张。梭罗地下有知,不知当作何感想?
  •     书看到多一半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他把果子的动态记录下来的行为很像我把每次有关暗恋的那个人的情节记录下的行为是一样的。。只是我有时候在抵触,我不该这么喜欢他的,而梭罗则是最真诚最伟大的爱。我也爱大自然,现在更爱了,爱每一种植物,他们没有卑劣的行径,较之人来说,它们很神圣,很可爱
  •     装帧舒服,362页一百多节植物课悠然静逸,比之瓦尔登湖少了几分孤独;沉思和说教,但平淡之中自然而然.一气呵成之下反显灵动.梭罗更加从容了.至于翻译,认真恰当.对我来说够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装帧舒服,362页一百多节植物课悠然静逸,比之瓦尔登湖少了几分孤独;沉思和说教,但平淡之中自然而然.一气呵成之下反显灵动.    梭罗更加从容了.至于翻译,认真恰当.对我来说够了。
  •     还没看内容,但属质量是好的
  •     我好爱这本书啊!!!!!!!
  •     看似讲的是一颗一颗的果子,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对自然规律和原始状态的信仰和敬意。
  •     美到心里去了
  •     梭罗太棒了!
  •     这是自然文学大师梭罗的最终作品,是研究自然,理解自然的桂冠之作。一本值得等待一百五十年的书.
  •     这本真的看了足足半年啊。索然无味的翻译把好书都糟蹋了。欧美自然文学的翻译都不太理想,这本尤甚。
  •     自然笔记
  •     这本可爱的小书除了可以当植物学书来阅读,还可以当词源学书来阅读~~眨眼
  •     适合厕所阅读的自然植物杂记
  •     植物学...挺无聊的
  •     真喜欢这个人。
  •     喜欢莫泊桑的小说,喜欢梭罗的散文。
    梭罗平淡细腻的文笔让我感受到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看到梭罗笔下的野果,我更欣赏自然植物。
    闲暇时阅读这本书,让人心情豁然开朗,境界也不觉的提升了。
  •     P236-P237BUG
  •     这人很悠闲……
  •     朴素的包装,平实的内容。
  •     以后要开一家酒吧名字就叫野果
  •     最初对梭罗有印象还是从《瓦尔登湖》,虽是随笔读来却有一种动人心魄的满足和感动。而这本《野果》,更是从大自然的默默无闻之处阐释大自然最真的神奇~
  •     翻译以及校对有些瑕疵,结语值得我们深思。
  •     一直在收藏库里保存的书,由于一直看不完所以才拖到现在买回来,还没看,但是挺激动,毕竟已经在我书柜里了
  •     最喜欢的书之一
  •     由植物形态简述+漫步野外随感构成。前者的学术性索然无味,基本是看进每个字又抛之脑后;后者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无法体会也没心生向往。全书最深刻的是梭罗对自然的信仰,大段大段对自然的崇敬与喜爱,排斥现代生活的种种,絮絮叨叨的口吻像个赌气的执拗家伙,有时稍显偏激。
  •     梭罗的散文均是我的菜
  •     卢梭,作家中的植物学家,很喜欢他对自然的热爱
    可惜我对国外的植物不太了解,些许乏味
  •     阅读让人心情愉快 此书尤是!
    欧洲版的《枕草子》!
  •     所有自然生长的东西都散发出某种香味,吃起来有种难以捉摸的美味。这个世界上每颗果子都能制成琼浆美食,但我们这样粗糙的味觉却感受不到,这就好比我们到了原本诸神居住的天堂却毫无察觉.....苹果是最重的东西,牛只要一看到苹果就会流汗。赶车的人一心要把苹果运到它们不该去的地方,而刚一上路,那些苹果就开始一个个从大车上溜走。老板拍怕麻袋,觉得货物都在,可是运到市场上的只是它们的皮囊和果核,这已经不能算苹果了,只是一堆国渣。它们一个接一个飘摇升天,带着它们最美好的那一部分去了天堂。
  •     可以跟他的植物的信仰一起读。不过他提到的植物好多我都不知道,要有图片就好了
  •     极爱梭罗的《瓦尔登湖》,爱其清澈的文字,间或带有幽默。此书装帧极其精美,纸质,印刷无可挑剔,喜欢梭罗的,《野果》绝对值得收藏。。。。
  •     梭罗的瓦尔登湖真心读不进去,不过《野果》清新许多,里面对植物的描写很具体也很感人~
  •     喜欢梭罗源于瓦尔登湖。
    这本未完成的作品比瓦读来更轻松,满是大自然的味道。
  •      梭罗 梭罗 梭罗 梭罗 梭罗 梭罗 梭罗 梭罗 梭罗 梭罗 梭罗 !
  •     如果末尾附上幾十幀彩頁插圖科普一定更感動。翻譯過於隨心所欲,簡直有點萌了呢。“作興”“待見”“攏共”等,不知是何處方言。/愉快的糾錯校對之旅♪
  •     初看以为只是可爱的随笔,谁料字里行间藏着关于自然的太多哲理。
  •     适合闲散时候读的一本书
  •     要是有配图就好了。基本是植物的描述,加入主观情绪的时候,几乎都是以"我因为自己居然成了半个文明人而觉得惭愧。"…所以有些不能赞同(不过关于去采野果的描述让我想起小时候上山摘野生杨梅和萢……真是很开心……
  •     这个包装膜真诡异,哗啦哗啦响不说,还明显比书大上好几圈~不过书是好书,非常喜欢。
  •     各种植物百科~
  •     书很好,质量也很好,但是不明白为什么销量这么不好。或许能静下心的人本身就不多了吧
    静静的看会书,心情也好,比小说强多了
  •     喜欢梭罗写的书 像是一部博物史
  •     书角折的很厉害
  •     书的内容没得说的了,梭罗的作品,一如既往的好。书的封面设计得不错,但是全书的印刷排版实在很一般。不过梭罗的作品除《瓦尔登湖》外在国内出版得并不多,我们也没有什么选择,也就将就吧。
  •     梭罗的文字非常朴素,但是并不枯燥。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从他对100多种植物的记述中,能感觉出来他的细致、耐心,学识丰富,而这一定是缘于对自然的热爱,否则他不可能日复一日地沉迷于对各种植物的观察。能安心做自己喜欢的事,真好!
  •     平淡中见味道
  •     忸怩的在学校里看。别人在看数学,我有种不知在看小说还是教科书的感觉,总之,肯定没有看数学的同学那样自我感觉收获满满。果子的记载忘的差不多了,大师的人文主义和朴素的自然主义精神丝毫没有领会,只记得当初在教室毫无追求的看书的那一周。
  •     大自然多好啊,可以让一个爱它的人永生。
  •     装帧、印刷均可,译文还没看。
  •     发货及时,包装很好,谢谢!
  •     也是想你
  •     瓦尔登湖带来的恶感 终于被抚平
  •     好书,自然观察笔记和自然思考
  •     自然知识普及手册~
  •     文风朴实自然,读来亲切真实。
  •     自然爱好者、博物学爱好者,应当借鉴的好书
  •     如果有图那该多好呀~翻译的不太好,以后有机会看英文的吧
  •     好流水账啊
  •     p232 关于粉霜和雾那一段 令我想起了幼时第一次调色的感觉 好恐怖 看这本书类似的时刻很多 鸡皮疙瘩随时冒 不知道原作有没有配图 少一星就是这个原因 我是边看边查词条 用了很久慢慢看完的 信息还是有很多误差 有机会做这本书的绘本或者图文版就好了
  •     7天才看完这本书,要不是感冒了,应该能快一些吧~真是非常非常好看的浆果学~意外收获了很多平日里只知道花朵鲜艳和俗称的植物的全称和拉丁文学名,很幸福的赶脚~~1月里目前完成了5本书的阅读量,今天开始了第六本《莫瑞斯》,目前看来翻译得还可以,比之前的那个版本好了太多,不过口语依然不太自然~
  •     里面好多植物都没听说过,但是想吃哈
  •     虽然还没有时间来读,还是觉得书很好!
  •     这本书跟瓦尔登湖截然不同,但同样有如浴春风的感觉。也许是我就适合梭罗的文风吧,真不错。
  •     极好,极单纯的心。可以持其去山野旅行
  •     之前买了《瓦尔登湖》,很喜欢,这次便买了这本《野果》,一样的喜欢,只是里面的时间和我的城市有点不同,作者那的春季应该是开始于五月,我们则从二月或三月就开始了,里面植物的介绍比较详细,我也做了相关的笔记,最重要的是有作者对大自然无比热爱及想要保护的心情,在现在看来依旧受益匪浅……只是我买的这个版本不知为何总会碰到重复的段落或句子,难道是排版的错误?让心情受了点影响,感觉似乎买了盗版!
  •     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也许觉得没意思,书里都是植物记录,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哪里有时间看这样的文字呢,可对于我来说却是少有的奢侈,安静的看完它。
  •     琐碎但可爱
  •     很棒的一本书呀,可惜梭罗生前未能写完,不然一定更加精彩。PS。我能确定这是本正版书。
  •     优点乏味
  •     建议热爱植物的人可以看
  •     后小部分稍微有点杂乱,翻译还有待加强。我要去了解大自然!
  •     净化心灵,崇尚自然
  •     自然文学。
    小的时候没有选择,也不知选择。读什么书?哪有书啊?现在的书太多!但是好书、开悟的书那是要有缘的。人与花花果果、草草木木的亲切、致密.....读《野果》吧!做个自然人吧!
  •     大城市的孩子是体会不到这种采摘野果的乐趣的,梭罗把我带回了童年,那段无忧无虑的生活,田地旁,树林里,山坡上...都留下过我快乐的足迹。只是现在一切都不在了,什么都变了样。
  •     五星给作者,减两星因为翻译。大爱。等更好的译本。
  •     带给人安静的一本书
  •     语言有点琐碎,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吧
  •     简单的文字亦能勾起人对自然的无限向往。自阅毕此书,开始了种植蔬果的日子。
  •     珍惜到舍不得打开。
  •     译的还不错,外加我喜欢这种书!!
  •     那些个植物名,有点晕,需要系统地学习一下植物学
  •     自然带给我们无穷的感动与力量,我们以何回报呢
  •     封面很干净 很喜欢
  •     送同学的生日礼物 同学很喜欢 满足了。
  •     梭罗的书都像是优美的散文。
  •     可以说是本植物学著作,但由于作者写作地新英格兰的气候特殊性不清楚与华北地区植物的花期和成熟期是否相同。当然了,我只是看我比较熟悉的植物……感想嘛,美不需刻意寻找,就在身边。并未细读,已被感染。
  •     看完了。部分章节些的让人会心一笑。对植物感兴趣的应该更喜欢。
  •     让咱们达成共识瓦尔登湖是一本无聊的书。但这本不是。
  •     只有真心热爱自然、认真观察自然才能写出这一本书,遗憾的是是未完稿。
  •     开始读,是因为很喜欢这个湖蓝色的封皮。
  •     读这本书,宛如开始一次野外旅行,一位和蔼可亲的导游,向你传授动植物的知识,也带你领略大自然的动人之美
    与《瓦尔登湖》的阅读体验很不一样,瓦尔登湖是一个哲人的观察与思考
    其实更喜欢他的《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只为该文适用于当今中国,用之,则中国有望!
  •     這些不咸不淡的,這些不倫不類的,這些不好不壞的。
  •     这本书提议小孩多看
  •     短短的几天 你带我走过整个四季
  •     因为瓦尔登湖,才想着品尝野果——现代社会中,也只有心中能存有一些野果了……
  •     看了《瓦尔登湖》之后,就很期待这本。。。
  •     未读完
  •     这本书送朋友也是非常好的礼物
  •     处于正在看状态,感觉很不错.不过还没有理解作者的心灵!
  •     自然、生活
  •     没什么感觉,流水账一般,读这本书一定要有一颗平静的心,否则读起来味同嚼蜡。
  •     这是我们这位伟大的自然作家最后的成果。《野果》堪称美国福音——为我们展开自然的神圣画卷,从每一页上,呼之欲出的张力,那是身为自然主义者的梭罗和身为自然传教士的梭罗之间的张力。 Times
  •     朋友推荐的,应该不错。而且在当当买的价格也比较实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