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悼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诗歌 > 圣母悼歌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32758548
作者:(意)斯卡尔帕
页数:190页

章节摘录

  我在岸上注视着,看着自己死去,双脚已被这黑色的毒液浸湿。  又一条快要死去的鱼漂到了水面,它是对于我所犯过失的思索,这条鱼还是我,我又要死去一次了。  为什么要逃到水面?最好是死在水底。我被拖入水底。感觉被水淹没。底下一片漆黑。  然后,我又重新回到岸边,站在那里,依旧是我,活着的我,看着那有毒的大海和一直蔓延到天边的黑色,海面上漂着密密麻麻张大嘴巴的死鱼。是我,这些鱼都是我,一千次,一千条要死的鱼,我一直连续不断地死去,从来无法逃脱死亡。海水蔓延,上涨,那是有毒的海水,黑色的海水。  我就是那条双眼已经混浊、漂到水面等死的鱼。看着头顶的天空,那青黑色的天际,黑色的云彩,就好像海天交换了位置,大海翻转到了天空,天空密布的黑云就好似静止、模糊的海浪。  我望见了一座小岛,海岸尽头站着一个女孩,张望着四周。她注视着我,看着我死去而无能为力,这个女孩就是我。  为我做些什么啊,岸上的女孩,为你自己做些什么。不要就这样让自己为内心的感受而痛苦不已。无论你转向哪里都会看到你的过失。黑色的海水蔓延,里面都是死鱼。反抗,不要就此屈服。  动作要快,在我被完全淹没之前,只要我的头脑中还有那一个小小的角落,让我能够看清发生在她身上的事。必须要用所有的力量把她拖离那里,拉回到那个角落里,那个依旧能够做出决定,依旧能够说出“我”的角落里。  我不是这团烂泥,我还可以抗争。我很坚强,不想让自己融化在这黑色的毒水当中,我不是我眼中看到的这种种死亡,不想吞下这海水,不想让这黑暗进入身体而从世上消失。  我还在,在某个地方,在这里,远离这些侵蚀,痛苦还没有完全占有我,还有一个能够让我躲藏并且说出“我”的角落。  如果我依旧能够这么做,那这个晚上我就算得救了,我可以坐起来,离开痛苦的床铺,来到这里给您写信。  母亲夫人,就算是为了换换心情,今天晚上我依旧睁大双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天花板,因为我上面是马达莱娜的床铺。在这个地方,我们都是睡在排列好的床铺上面,它们就像壁橱一样固定在墙壁上。那些睡在下铺的女孩头顶有一个好像属于自己的天花板,实际上那只是上面床铺的床板而已。  所以,我的天花板就是马达莱娜的床板。天花板很矮,伸出手臂就能够碰到。我当然不会那么做,因为我已经太了解自己了,我太粗心大意。有一次,我在想别的事情的时候漫不经心地抬起手臂。我的指尖碰到了上面的床板,毫无意识地把上面的碎木掀  了下来,然后同样心不在焉地开始用指甲抓床板。  ……

内容概要

蒂齐亚诺·斯卡尔帕(1963—),意大利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铁栅栏上的眼睛》、《威尼斯是条鱼》。2009年以《圣母悼歌》获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

编辑推荐

  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获奖作品。  时间,空间,连同它们所夹带的一切,都从我身体中通过。最后,我彻底迷乱。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变成了音乐里的冰雹,音乐里的酷热,音乐里的严寒,音乐里的和煦,音乐里冻僵的双脚,音乐里的细雨,音乐里走在上面会摔倒的冰冻的大地,音乐里青青的草地。音乐中,我进入了牧羊人的梦乡,变成了狂吠的猎狗,拥有了苍蝇的视野。我变成了音乐里的乌云,酒醉的步伐,惊恐的野兽,和杀死它的子弹。  只有安东尼奥神父的小提琴,用他那狂热的独奏,才能进入音乐里的闪电之中。天空紧绷着自己的神经,一个想法占据了它的头脑。它变得疯狂、抽搐、颤抖,在它隐秘的心中有世界的裂痕,造物的源头撕裂开来,从里面汹涌出光芒。

作者简介

《圣母悼歌》是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二〇〇九年获奖作品。本书是献给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音乐诗章。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威尼斯仁慈医院的孤儿院里,女主人翁Cecilia是一位被遗弃的孤女,整部作品是她写给想象中的母亲的、永远无法寄出的信。Cecilia感情细腻,富有音乐天赋,在给母亲的信中,她和自己的死神对话,在她的生活中,只有死亡相随。后来,维瓦尔第来到这里担任音乐教师,他发现了Cecilia的天赋,从她那里得到灵感。他带领孤女音乐团四处演出,就此点亮了女孩儿的生活,让她对医院以外的事物有了好奇心。最终,女孩儿逃离了孤儿院,开始了新的生活。

图书封面


 圣母悼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假如不是《质数的孤独》,我们可能不会知道斯特雷加奖是意大利的最高文学奖,尽管这一奖项曾让文学大师翁贝托·埃科一举成名;因为《质数的孤独》荣获斯特雷加奖,我们对这一代表了意大利当代文学最高水平的奖项从此留意。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小说《圣母悼歌》,就是曾获2009年斯特雷加奖的作品;加之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之一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维瓦尔第,更激发了喜欢古典音乐的笔者的好奇心,于是一口气将它读完了。小说以18世纪意大利威尼斯一座孤儿院里的孤女切齐丽亚写给母亲的信贯穿始终,她是个被遗弃的孤女,因此,她写给母亲的这些信注定永远无法寄出。在信中,细腻多思的切齐丽亚向从未见过的母亲诉说她的思念,她与黑暗、死神的对话。切齐丽亚极具音乐天赋,“红发神父”维瓦尔第到孤儿院担任音乐教师后,慧眼识才,从她这里汲取创作的灵感,并带领孤女乐团四处演出,让她们认识了外面的世界。最终,切齐丽亚离开孤儿院,开始了新的生活。显然,切齐丽亚与维瓦尔第是小说的两个主人公。维瓦尔第与孤女乐团的故事,历史上确有其事,《圣母悼歌》便取材于此。小说作者蒂齐亚诺·斯卡尔帕又是维瓦尔第的超级“发烧友”,收藏了他的两百多张唱片。以他对维瓦尔第的熟稔,用时下我们这里许多人“娱乐至死”的思维方式,他完全可以“音乐搭台,情爱唱戏”,将这部小说写成窥探维瓦尔第的私生活,类似于“维瓦尔第与一群孤女的艳情故事”。但斯卡尔帕没有这样做,他的着眼点,或者说这部小说的主题,意在表现音乐以及维瓦尔第的作品如何唤醒人性,并且用别具一格的结构手法、深邃的心理描写、音乐般优美凝练的文字徐徐道来,使得这部小说既有思想深度,又富于艺术感染力。也许,这正是《圣母悼歌》能够获得斯特雷加奖的关键所在。小说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切齐丽亚在遇到维瓦尔第前的生活。她从小生活在孤独和黑暗之中,“我关于儿时的最初记忆就是睁开眼睛看到的黑暗。可以说我的童年不是别的,就是连续不断的黑暗”。为了与黑暗和孤独抗争,她不断地给从未见过面的母亲写信,猜测和分析母亲抛弃她的隐衷。小说还虚构了一个头上长满蛇的脑袋的形象,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美杜萨,但这个形象并不凶恶可怕,她往往在切齐丽亚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出现,以洞若观火的智慧冷静温和地与切齐丽亚对话。因此,《圣母悼歌》呈现的是切齐丽娅给母亲写信,同时与象征死亡的蛇脑袋对话的复调结构,她的思念、困惑、痛苦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写给母亲的一封封信中,她与蛇脑袋的关于生与死的意义的对话、辩论,则是促使她的心智逐渐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整部小说的文字唯美简洁,但在写到切齐丽娅看见黑夜里一女孩在厕所里产下女婴、切齐丽娅梦见自己的母亲以同样的方式生下自己的时候,画面却是那样的污秽残酷,与小说的唯美格调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也许在暗示:生命的诞生只是痛苦的人生并最终走向死亡归宿的开始。尽管如此,尽管特雷莎修女告诉她“所有的人都带着原罪,所有的人,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在上帝面前出生的时刻并没有让我们彼此有分别,因为没有人来到世上是无罪的”,但黑暗与孤独中形成的敏感多思,生命原始的骚动,让切齐丽娅对人生开始期待和渴望,对生与死有所感悟。朱里奥神父临终前写的作品充满死亡的气息,切齐丽亚演奏时有意放大,以此表达生命的被抛弃,让死亡走音,召唤自己的母亲;孤女乐团去为有钱人演出,以此换取他们对教堂的资助,但女孩们却不能露出自己的面目,却知道了她们乘船经过的运河下面埋葬着无数淹死的孤儿,让切齐丽亚悲叹那是生命黑暗的通道,她们的命运就像“深渊中的鱼,歌唱着自己从未来到过这个世界”;切齐丽娅有了想把自己身体中的骚动用小提琴表达出来的欲望,但一开始只能向祭坛上的圣母倾诉,祈求圣母倾听她灵魂中发生的事,但她逐渐有了疑问:女人为什么不可以创作音乐?只因为她们是孤女,因为她们背负原罪,就不能把折磨、扰乱她们的心绪自由地表达出来?生命一定要以这种压抑扭曲的方式存在?如果说,小说前半部分表现切齐丽娅生命意识的最初萌动,那么,小说后半部分,“红发神父”维瓦尔第的出现,则改变了切齐丽娅的生活,彻底唤醒了她的人性。维瓦尔第是接替老去的朱里奥神父,来孤女乐团担任指挥的。切齐丽娅辅导年幼的孤女模仿小鸟鸣叫的演奏,让维瓦尔第神父意识到这位女孩拥有非凡的音乐天赋,于是对她刮目相看。在写作那部日后让维瓦尔第名扬四海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时,他抄袭了切齐丽娅给小孩们上课时讲过的方法,写了很多模仿季节的音符;在指导女孩们排练《四季》时,他让她们朗诵和领会他写的解说词,启发她们想象从未见过的大自然的春天,想象狂欢的男人和女人的舞蹈,使切齐丽娅恍然领悟自己的心灵与音乐合而为一的美妙,“音乐在我身边想起,而我就是它的一部分”;维瓦尔第还从她身上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为她写了乐曲,让切齐丽娅在演奏时感受到了丝丝的甜蜜,多少体会到了蛇脑袋点拨她的“爱比被爱更加现实”的涵义。值得称道的是,小说在描写维瓦尔第时,并没有拔高这位“红发神父”,他一样拥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普通人的弱点,因而显得真实可信。比如,他向上帝忏悔自己不是一个好神父,布道的时候缺乏力量,不会劝诫,只想把人们嘴里说出的话谱成音乐;他向切齐丽娅坦承自己嫉妒她的音乐天赋;他毫不避讳自己为达官贵人写了各类投其所好的音乐,目的就是换钱;最后,他对切齐丽娅提出一辈子不能接受别人的求婚,交换的条件是可以不断演奏他的作品。虽然这其中多少流露出了他对她的爱意(尽管这种爱是专横的),但也把他天性中的自私表露无遗。不过,此时的切齐丽娅已具有独立的人格,她明白了爱会带来悸动、苦楚、激情,但她拒绝了维瓦尔第的要求,因为“我不可以用自己的幸福去交换我名字的幸福”。“红发神父”在切齐丽娅的心中播下的音乐与爱的种子开花了,她明白了生命之宝贵所以不能用任何形式来囚禁,哪怕是以幸福的名义。小说的结尾,切齐丽娅离开了孤儿院,在驶向远方的船上,她把母亲放在孤儿院档案袋中留给她的半个罗盘扔进了大海。她已懂得,因为不曾拥有,所以也没有失去。她要去寻找新的生活,把握她命运的正是她自己。
  •     1739年,德•布罗斯审判长访问了威尼斯共和国的四大收容所,他在《在意大利的家书》里描述他在收容所里的见闻,他写道“她们独擅音乐,有天使般的嗓音,会演奏小提琴、长笛、管风琴、双簧管、大提琴和大管……她们穿着白袍,鬓边戴着一串石榴花,……我向您保证,没有什么比观看这群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表演更令人心旷神怡的了。”在2009年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的《圣母悼歌》里,女主角切齐丽娅便是这些女孩子中的一员,一个被遗弃在孤儿院神龛里的女婴,一个独自在孤儿院慢慢长大的女小提琴演奏者。1723年7月2日皮耶塔收容所的文献记载了当时演奏者的教名和她们擅长的乐器,如:小提琴手皮耶里娜和米基耶莱塔,大提琴手卢切塔,长笛手卡塔丽娜,大键琴手卢恰娜和玛利亚,这些人中有些人后来成为了大明星。这里面没有切齐丽娅,是文献疏忽?还是作者虚拟了这个女孩子,看到本书最后,我们才知道,因为这个让安东尼奥神父“嫉妒”她天赋的女孩子,在她十七岁时,逃离了收容所,不知去向了,自然无法留名。为何会有此想法,因为读过此书,你会发现,这女孩子的呼吸你都能触摸到。跟着切齐丽娅的信,我们就知道,她还在襁褓中便被遗弃了,谁遗弃了她,为何遗弃她,她不知道,她自幼知道的是,她是上帝的女儿,直到有一天,她看见了一个躲着厕所里分娩的女子,她才明白了自己是被生出来的;之后,看见没有生病却一样被领走的伙伴才知道原来是有了“妈妈”。时光流逝,她开始跟想象中的母亲写信,因为没有参照物,没有回应的交流,她又多臆想出来一个长得像美杜莎那样的母亲,两者矛盾着,冲突着。“对于我来说,它们(青按:指信)就像是探出窗口、面向空荡庭院的一次拥抱,是空气中、孤独中对黑暗的一阵拳打脚踢。”在这想象中的两个母亲的陪伴下,她长到了十六岁。十六岁的花季少女。也就在这一年,她在弗兰切丝卡修女溺死小猫崽时,知道了自己原来的命运,因为在那个时代,那些像她这样的女孩子,如果不是像那被丢进河里的小猫咪们一样溺死,便是成为孤儿院里被禁闭的艺术家;这一年,特雷莎修女背人偷偷告诉她:“即使是贵族的女儿出生之时也是罪人,在上帝眼中并不比我们优秀,原罪是一种福祉,它让我们所有人平等,无论是高官还是穷人,贵族还是平民”;这一年,她在演奏老神父才思枯竭的作品时,因思念母亲而晕倒;这一年,往日为她们作曲的老神父退休了,接替他的是一个年轻神父,这位名唤安东尼奥的神父就是我们大名鼎鼎的“红发神父”维瓦尔第,史载时年25岁;这一年,她们第一次在外人面前违规脱掉蒙面帽演出,这让她第一次意识到她们是为了生存而演出;这一年,她在晚间的教堂里邂逅了半夜里悄悄地、拙劣地在演习弥撒的 “红发神父”;这一年,她第一次意识到音乐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和美妙。她,在悄悄长大。一年后,切齐丽娅从来学习的富家女那学会了“激情”、“悸动”、“苦楚”等情感词汇,同时也知道,“红发神父”那场拙劣弥撒的表演目的。事实上,关于维瓦尔第是否会做弥撒,是否真的患有哮喘,这两点一直存在争议。而在《圣母悼歌》里,作者蒂齐亚诺•斯卡尔帕却给了一个美丽的幽默答案——“哦,那次是一场表演。”“怎么会?”“为了讨好修女们。那次之后,她们待我就像柔弱的小鸡一样。她们对我呵护备至。没有什么比让一个没有孩子的女人感觉像妈妈更方便的了。”多么妙趣横生的对答。切齐丽娅渐渐熟悉了安东尼奥神父,她发现他在用她教孩子们的手法教她们这些乐手演奏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她开始为他要求她们凭空想象各种声音各种感受而释放自己;她渐渐听懂了他所告诉的——“作为一个孤儿,很多希望的幻灭你是可以不用面对的。”;她喜欢上与他夜半在教堂圣母面前,那无人知道的角落里聊天,谈音乐;她甚至得到一支他可能为她而作的曲子,直到他以青史留名做诱惑,想让她留在自己身边的表白被她聪明地看穿。于是,安东尼奥神父带她们去屠宰场,让她亲自握刀杀死了一只小羊羔,这只小羊羔的肠变成了她的新琴弦。她在放下这个乐器七天之后疯狂地又用它演奏了一天,同时泪流满面,如丧佳偶。然后,她逃离了收容所,追逐自己的渴望去了。整部《圣母悼歌》是以切齐丽娅给母亲的信写成的,由于收容所的特别环境,她只能写作碎纸片上,所以,信写得散漫、自由而柔情脉脉,渐入的音乐感受更具有逐步深入的渗透感,特别是切齐丽娅将自己的心曲奉献给圣母那些宁静的画面。同时,因为收容所的孩子受过良好教育,小说通篇行文犹如散文诗一般美,妙句叠出。开篇便是“我是我自身的疾病,也是解药”,接着“黑暗仅仅是表面,真正的根本是光。”又如“我们会分泌出音乐的一个外框。我们是吐出细微物质的幽灵。我们看上去很美是因为我们神秘,而且把美播散在空中,音乐的谎言掩盖了我们的痛苦。”还有“他们让我变成一个人,而我更愿意是一个女儿。” 再如“意义是一个词语的通奏低音。……有时候,一个句子跟它表达的含义相比,会制造出矫揉的走音。”更有“我别无要求,只求自己能够说出我在此,我是切齐丽娅,我的全部都在这里。”等等。在前半部漫长阴郁、孤寂忧伤的铺垫之后,以“红发神父”戏剧性弥撒演出宣告他到来的后半部,自一开始便充满了他的音乐里的阳光和春天,令人展颜一笑的温暖,他促使切齐丽娅展开想象力的翅膀,更深入地拥抱音乐,更自然地感触和发掘自我的情感。于是,在这个收容所里,她是最好的小提琴手,她可以像其他的女孩一样,通过演奏著名的“红发神父”的作品,被威尼斯的贵族挑中成为别人的妻子,或者她也可以接受安东尼奥的建议,与他携手与音乐为伴。但,切齐丽娅不肯,因为安东尼奥神父让切齐丽娅从羊肠琴弦的获得认识生与死的更深含义,认识到真正的自我价值。她要离开,虽然她十七年的岁月都在思念着遗弃她的母亲,她却还是将她与母亲相认的印记丢进了威尼斯的水里,因为,她自己才是与母亲相认的印记。《圣母悼歌》就是这样结束的。作者蒂齐亚诺在注释里畅谈他对维瓦尔第的热爱,而在小说里是如此描述维瓦尔第的音乐魔力:“他将他所有的情绪都翻译成了音乐,让别人倾听,人们则是满怀感情:激情澎湃,或者深深感动,痛哭流涕。他们惊讶安东尼奥神父怎么能够抓住他们的感受,幸福的,痛苦的。而他却什么也没有做,只是进行他日常的情绪管理而已。”“安东尼奥神父倾听着内心的这些感受,把它们描绘在五线谱上,他把他最普通的内心旋律,那瞬间的情绪呈献给听众。而他们却把这些视作对于心灵的入侵,而且给他相当丰厚的报酬。” 这是一部纯美动人的小说,是以诗意写成的一首婉歌,是以真诚献给巴洛克音乐里总被定位“肤浅”的维瓦尔第的厚礼,一支青春之歌。【原文地址】天涯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443244456&PostID=47680039&BlogID=150117网易 http://iwenqing.blog.163.com/blog/static/14301442201292561027293/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一般。
  •     三星半
  •     为什么要用名字的伟大去换生活的幸福呢,
  •     假如不是《质数的孤独》,我们可能不会知道斯特雷加奖是意大利的最高文学奖
  •     感谢赠书啊。。
  •      刚看过饶雪漫,所以感觉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看着书中对古典音乐的描述,蜷在小沙发上,台灯昏黄,听着音乐,看着书,丘丘在做菜,弟弟爸爸都等着吃呢,相当温馨的周末晚上。
  •     维瓦尔第,孤女音乐学校
  •     通篇是以一个被遗弃的孤女给母亲的信写成的。没有典型的情节,散漫自由如月光般温情,行文如散文诗一般优美。原来维瓦尔第的《四季》是这样写出来的。
  •     文字是神经质的、美的,是基于对维瓦尔第的崇拜的。但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不会看这本书。好处是可以多了解一下维瓦尔第。
  •     独特的叙事手法,一个孤儿院女童的内心独白,死亡,污秽,孤独,丑恶如影随形,内心渴望的救赎,是对圣母的倾诉衷肠。
  •     哲学的吟哦!如诗的小说!
  •     减一星给不搭的结尾⋯⋯
  •     ”我写的每一个字都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呼唤您的名字,我并不知道的名字。尽管我写了天空,大地,音乐,痛苦,但我其实写的一直是,而且只有“妈妈”两个字。“
  •     除了失望还是失望,整本书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孤女的心路历程,但是这些内心独白,她与死亡的对话,与想象中的母亲的对话,对整个世界的感知,这一切都只让人感到腻味和矫情,它无法引起我的任何共鸣,就像没有根的植物,无法长久地生长,摇摇晃晃,毫无值得品味与咀嚼的厚重,只是一段为了寻求与众不同而刻意卖弄的絮絮叨叨。
  •     泥煤,连我大维瓦尔第也黑!
  •     许久没读意大利文学作品,这本非常精彩
  •     挺有意思的。
  •     一个孩子黑暗的视角,对母体的原初和世界的外延做出的探询,细腻而绵长。
  •     当当一直是我购书的好地方。
  •     历史小说中常见的臃赘和全景式叙述的傲慢在这本小说中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少女的低吟,一唱三叹,幽绵空灵,仿佛在深渊中淬炼过,在分量与凝重感上丝毫不输宏大的历史叙事。关于孤独、死亡、词语与音乐的吉光片羽自然是本书的亮点,可更富有魅力的是它大量的留白和音乐般的多义性。
  •     09年的斯特雷加奖获奖作。翻译佳,行文流畅,娓娓道来的书信体。始于黑暗的母体,乏味孤独的生活,细腻的心,奏出百折千回的音乐——教堂,生命,歌声,面具,死亡……命运终与大海交汇。[悸动,苦楚,激情]谁能让我领悟这爱情的一切,让对词汇的期许变成可以触摸的现实。P143 是怀抱着遥不可及的期望痛苦死去,还是在不知一切的微笑里安静离开?我想我会选择前者
  •     “要知道爱比被爱更加现实。不要期待从任何人那里得到什么。”
  •     音乐对人生的启蒙及对人性的唤醒,“我还在,在某个地方,在这里,远离这些侵蚀,痛苦还没有完全占有我,还有一个能够让我躲藏并且说出‘我’的角落。”
  •     因为喜欢维瓦尔第的《四季》,听过无数遍,所以读了这本书。诡异的写作方式,全书字里行间满目皆是诗化的语言~~看得寸心如焚~~
  •     结尾有些不自然,但之前的部分的很棒。母亲,黑暗,音乐,和死亡。没有名称的存在。死去的羔羊。 仅以声音的身份存在的孤女,这成为了新的意象。 好想学意大利语啊> <
  •     没有作者的《铁栅栏上的眼睛》好。写给母亲的信,讲述自己在修道院的成长经历。有点悲伤。是小说,又有点散文诗的手法。作者还是喜欢用意识流。
  •     阅读感同身受的孤独和思念,用音乐连接虚无和外在世界。最喜欢书中修道院里16岁孤女不停自我追问的部分。
  •     散文体小说,音乐与诗意的结合,值得细细品味。
  •     很美的语言,用现代手法写那个时代的历史故事,维瓦尔第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所以买下这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