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札记》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广岛札记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04357410
作者:大江健三郎
页数:127页

战争,狗娘养的战争!!!

很久没有读到让自己内心深深震撼的书了,广岛核爆酿成的人间悲剧震醒了我心中的那根神经。我们生活在拥有核武器的泱泱大国,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却从未提及核武器及核能的危害,教科书里写的只有原子弹和氢弹那让人‘肃然起敬’的强大威力,说其是肃然起敬换个角度是让人毛骨悚然。还记得教科书里写的“一颗原子弹可以摧毁一座城市,而氢弹威力是原子弹的十倍。”这样老师和学生们估计都会为这强大的破坏力所折服而心中升起某种神圣感。。。书上讲到过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但是从未提及原子弹爆炸后广岛长崎的人间地狱般的悲惨。反之人人都会认为原子弹对逼迫日本投降、对反法西斯战争有很大的功劳,认为是原子弹造就了和平,认为使用原子弹情有可原,甚至是理所应当。。。了解过切尔诺贝利核辐射造成的地狱般的情境,了解过福岛核电站的危机,但是可曾想过广岛长崎无辜的人民所经历的史无前例的劫难,它的影响会持续影响几代人,甚至是永远的。和平是永恒的主题,但是卑鄙的政治家掌权者们总是不这么认为。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假如我们就出身在日本,出身在广岛,能否想象一下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 作者的口吻很沉重,当直面人世间最悲惨的挣扎、绝望与恐惧,只要是有良知的人都会为之感同身受。下面的部分摘自书中,很久没有在看书的过程中做摘抄了,但是《广岛札记》让我毅然提起了笔。在这个人类世界中,用善恶二元论思考问题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这种理论早已不流行了。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对于广岛人而言,一场真正悲惨的战争或许还没有结束。这场战争还要持续数十年,并通过原子病,殃及后代,就意味着也许永远都不会结束。这是一个核武器的时代,正如计划制定《原子弹受害白皮书》的人们所说的,人们现在关心的焦点,不是原子弹氢弹造成的人间悲剧,而是它们的威力。在这个以此为轴心和杠杆快速运转的时代,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应该永远的铭记些什么呢?我们这些人能够逃过广岛之劫,纯属偶然。在思考人类的生死问题时,如果我们能把广岛看作是日本的广岛、世界的广岛,并把自己当作是日本的一员、世界的一员,并真心希望补偿我们自己的广岛,赋予它以价值的话,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达成一种共识——把广岛的人家悲剧转变为全人类的康复。“已经烦透战争了,已经烦透战争了——这是亲身体验过广岛原子弹轰炸的人,发自心底的痛苦的呐喊,是用文字和语言都难以表达的、希求和平的真正呐喊。我要告诉全世界,无论如何,再也不能让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去经历如此残酷的体验。No more Hiroshimas——这个标语,不应该在太田河畔和平塔附近,孤独的低声回荡,而应该高高的悬挂当今国际形势的最高处。“PS:说到核武器,自然改想起Linkin park的大作《A Thousand Suns》,音乐旋律带领我走进原子弹爆炸时的那道可怕的犹如千万个太阳的白光,之后肌肤被烧熔的灼痛,暗无天日,撕心裂肺的哭喊、绝望,遍布每一寸空间的绝望,死亡。其后有对战争、对发动战争的掌权者的控诉,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最后是经历了人间地狱之后仍残存的希望。这不是电影,不是《终结者》中的审判日,这是活生生的血淋淋的事实,它就在广岛!Linkin Park 想必也是对核爆受害者的痛楚有了感同身受的体会才能创造出这样的饱含公平正义与社会道德责任感的作品,整张专辑有着足以让我有灵魂出窍般的体验的强大张力,带给我最深最强烈的震撼。还有一件事是,以前我对医院对医生有一种恐惧和排斥感,请原谅我之前的无知与卑微的自私。看了《广岛札记》让我对医生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我幡然醒悟,医生是人世间最伟大的职业!广岛的医生们在核爆之后的地狱般的艰苦环境里阐释了“威严”二字,他们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也是悲壮的。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也一样的深受折磨,但他们甚至顾不上自己而义无反顾的投入救治别人的工作中,至死方休,至死方休。。勇气,勇气二字在核爆后的广岛显得如此的难得与厚重。无法用足够的语言来表达对他们的敬重。他们和福岛的50勇士一样,为了他人,宁愿牺牲自己。

预定和谐

预定调和:又叫“预定和谐”,是由莱布尼兹提出的理论。莱布尼兹认为,构成各种复合物的最后单位是真正单纯的存在,称“单子”。“单子”是精神性的存在,有“知觉”和“欲望”。每一“单子”都凭其“知觉”而能够反映整个宇宙,就像镜子照物一般。最高的单子是上帝,上帝创造了其他所有单子。上帝在创造单子时已事先规定,令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地保持一致与同步。这就是所谓“预定和谐”。这本书之所以写的这么罗嗦,是因为作者想借之表达的想法太过强烈。你可以和颜悦色,设计复杂迷宫,只是在你没被激怒的时候。他所在的立场,又分了很多层次,他可以从每一个地方入题,反而使文章烂了。这不值得学习,就好象搞良渚时候的那俩开头。我要先说明白什么是神仙,还是要先告诉大家为什么要搞良渚。作者写了几十年,每一篇文章的开头带出一个他舍不得的关键词。一来当然是那个孩子。读这一本我才知道,小说里他把现实中无能的同事的行为加到了自己遇到这孩子的事情上,小说更感动人。从那之后他的人生就罩上了这个孩子。写广岛当然也要罩上一篇。第二篇的开头是自己。要不要背叛战友呢。假装好奇,掩饰着兴趣,其实假装的时候的小朋友所希望的,只是大家谈论这件事多一点,不管什么,谈点什么。爸爸说“因为就算他不自杀,背叛之后还是会被杀死的。”这算怎么回事呢。为了晚死几分钟就可以背叛吗。那几分钟有很多可能性的话,问题就变成,为了活着,更久一些,久到这件事情没有发生过那么久的话,就可以背叛吗?有什么比生命更重,值得为了它去死呢?后来作者谈论那些自杀的人。对他们的理解。更多是没死的。丢人现眼地活下去的,预定和谐这个道理太绕了,所以需要写这么罗嗦。开头应该是这样:上帝发了洪水,诺亚在洪水里救了大家。因为上帝预先知道诺亚是坚强的。如果诺亚很懒,或者是“歇斯底里的绝望主义者”,他谁也不救,洪水后世界什么都没了,上帝在顶上也会觉得很尴尬吧。这就是人道主义。这个比喻用在广岛,原子弹投在这里,是因为美国知道这些人可以,在战争由此结束之后,让他们不那么尴尬地坚强活下去。这就是人道主义。所以作者说,还有比这人道主义更卑鄙的事情吗。恃着核武器的国家,来主持无核运动,这是童话。但是这是现实里在发生的事情。我总想着看他小说的感觉,一辆雪铁龙开进树里面,有雪。畸形的孩子把护士吓坏了,的时候,父亲软弱地在弹子房外徘徊,赌光了全家最后积蓄。但是这一本想说的太强烈,所以这本书读来很闷。我总想到锌皮娃娃兵里,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受害者的记录,那是鲜活的,那个作者没说自己的话,因为大家说的已经足够了。而这一本,也许是日本人性格的原因,也许是作者没想到这样做。应该只是作者的原因。因为地下铁事件里,也是日本,也有基本没被议论的,鲜活的现场人的话。而这一本,作者以为自己的议论更有力吧。

独孤力命:读《广岛札记》的札记(【读品】·108辑)

wenke.liu@gmail.com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值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新闻越来越向不可捉摸的方向发展,然而却并没有切合时事的感觉,只是深深感到,过去半个世纪的东亚,是一个多么微妙的时空:时间被浓缩错置,力场(立场)交缠扭结,稍稍超出文本的特定情境,所有的价值坐标几乎都要来个逆转。大江健三郎这本书并不是旨在超脱时代的作品,在今天读来,困惑与收获至少同等。我想这种感觉大概来自二战后迅即发生的大国之间的敌我变换,以及两种自称为普世的价值和力量体系在这个地区的犬牙交错,更不用说与这一局面共谋又对抗的民族主义潮流。对日本投下原子弹的美国转身成为它的盟友与保护者,对广岛灾难的反思即是对美国的挑战,而这一挑战可以同时来自左和右的方面。大江健三郎和石原慎太郎当年都是日美安保条约的积极反对者,他们之间立场的歧异自不待言。在今日,抽离了当年背景的《广岛札记》,也可以从两个方向来阅读。豆瓣上有读者评论说看到这本书“总有不舒服的感觉”,或许正是从“中国人”的立场对这种两义性的反应。大江为之写作的,的确是一个“暧昧的日本”。毋庸置疑,核爆炸中的伤亡之惨痛,不应当发生在任何人类身上。然而这并非自然灾难,而纯粹是人类自身的行为,于是,定然有人须对此负责。在《广岛札记》中,这一责任人是投下原子弹的美国。对于当时的大江来说,把同情与敬意倾注于广岛的人民,把愤怒与谴责归于美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今天看来,也是最直接的、第一层的逻辑。实际上,若单独看待广岛核爆这一事件,上述的态度有基于普遍人性的最充足的理由。然而东亚的问题微妙便在于,还有着第二层的逻辑,民族主义与国际正义的逻辑。在这层逻辑上,日本在成为受害者之前,是一个加害者,如果说这已经让价值判断的最终“结算”非常困难了,中国在此问题上从受害者变为一个隐性的加害者就更是雪上加霜。在头两篇札记中,大江对于中苏两国的争吵实际上分裂了在广岛的“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表现出一种无奈的不满。纯然从广岛人的角度,核武器的继续存在本身便是一种冒犯,然而二战中的受害者中国最终成功进行了核试验。对此,大江只有苦涩地写道,“在这一核武器时代,直至昨天,有的国家尽管具备制造原子弹氢弹的实力,但它却并未拥有核武器,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人类政治思想的形象。然而,现在当我撰写这部《札记》的196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不再是具有这种形象的国家,总之,它已成为另一种国家了”(广岛札记•四•关于人类的威严)。大江并非没有意识到第二层逻辑的存在,数十年来,他一直是对日本的侵略历史反思最力的人之一。他对这两层逻辑的解决,大概是把第二重逻辑中日本的责任归于穷兵黩武而战后却又被美国占领者拉拢利用的保守派政府,从罪孽中解救出一个新的日本。他写道,“关于中国的核试验,它被视为革命之后,中国坚持自力更生路线所取得的最大发展成果;核弹被视为充满新的自豪感的中国人民族主义的象征。我也赞成这种分析和理论。但同时,我认为应该以让广岛继续存在下去的日本人的名义,向包括中国在内的、现在与将来拥有核武器的一切国家提出作为否定象征的、对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态度。换言之,就是亟需确立一种在原子弹爆炸20年后的新的日本人的民族主义态度。而广岛的那些正统的人们,正是我心目中日本新的民族主义积极象征的具体形象。”(广岛札记•五•一个正统的人)。然而这一区分的尝试仍然消除不了所有的尴尬。在第二章《再访广岛》中,被大江称为“真正的广岛人”的金井利博评论员说,“在具体设施及资金问题上,还是保守党政府多多少少地做了些工作,推进了原子弹受害者的救护计划”,这一事实,从民族主义的第二重逻辑来看,非常容易理解。更何况,人民与国家或民族的关系,真的可以切割么?如德国人之于奥斯威辛,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在这个语境下当置于何处?大江在描述在广岛的反核运动中具有崇高道德威望的哲学家森泷士郎的经历时写道,“19年前,教授还是广岛高等师范的教师。他带领学生来到支援前方的工厂做工。教授至今保留着那本溅满墨水的日记。当天,他坐在桌前正在补写昨天,也就是1945年8月5日的日记。当他写道:‘美丽的朝霞。制作五百根竹枪’时,就在这下一个瞬间,原子弹爆炸了。教授失去了一只眼睛和他的学生。”正是在这段描述中,隐隐透出了难题的征兆:广岛在被炸之时,仍然是供应前方的军工基地。大江作为新的日本民族主义的积极象征加以描摹的,“既不过分绝望,也不抱有幻想”的广岛人,在未经核爆的惨剧之前,大概也便是一般兢兢业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日本人。可能也正是这同一群人,严谨地制作军火武器,并把它们送上战场。他们的道德力量,是否得到了核爆的悲惨的净化?这个两重逻辑的难题所反映的,是一个原则层面的冲突,在很多具体情境下,则更加凸现了它的困难。在日本遭遇天灾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复杂感情,可能也正来源于此。从理论上说,民族主义正在退潮,只能希望在未来的具体情境中,这种关于“政治正确”的苦恼会随之减轻。P.S. 在网上偶然看到大江健三郎对于此次核电站事故的文章,提到他一向担忧核电的威胁。到底要不要核电,这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前一段时间和几个朋友讨论,或许只有快点把商用规模的可控核聚变托克马克造出来了,才真是解决吧。[日]大江健三郎 著:《广岛札记》,翁家慧 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1月,21.00元。本文刊于【读品】108辑                                 【免费】订阅 点击 http://blog.sina.com.cn/dupinjournal 网站订阅框。 或发邮件至dupinjournal@gmail.com订阅                  【读品】下载请前往:http://www.verycd.com/topics/2809555/


 广岛札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