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边恩仇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书边恩仇录

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36065987
作者:胡文辉
页数:244页

章节摘录

  1、流亡者的私房菜  赵珩的《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并不是一本新书了。以前觉得它纯粹谈吃,就没有买;近日总算买了第六次印本,略略检读,确是不差。作者出身世家,曾祖赵尔丰当过驻藏大臣、四川总督,曾伯祖赵尔巽更当过四川、湖广、东三省总督,父亲赵守俨原是中华书局副总,故近水傍月,阅历丰富,下笔皆其见闻,当得起言之有物。  书中印象较深的,是《俄国老太太》那篇。写五十年代北京一家没有招牌的西餐馆,由一位流亡中国的“白俄”胖太太主理,西餐做得地道,俄国菜更不在话下。因为口碑好,而且餐馆每周只开两三晚,每次不能超过十人,故往往要提前半个月预订。这才是真正的私房菜啊,如今那些大树特树“私房菜”招牌的私房菜算啥私房菜呢?  这让我想起,香港第一才子陶杰有篇专栏文章《刀叉丛中》,说他去过伦敦西区一家俄国菜馆,发现那里的罗宋汤味道甚佳,但汤里只有红萝卜和土豆,比之香港或上海用料丰盛的招牌罗宋汤寒酸多矣。遂向老板——也是俄罗斯胖大妈——请教,答曰:你们吃过的是沙皇时代的罗宋汤,而我们在“幸福的斯大林时代”吃过的,就是现在这种罗宋汤呀。  这么说来,陶生在资本主义英伦喝的,已是苏联新移民做的社会主义罗宋汤;而赵公当年在社会主义北京喝的,倒是旧俄流亡者做的帝国时代罗宋汤呢。  比起俄国菜馆,海外的中餐馆想必更多吧,里面还有没有当年“白华”开的呢?还保持着“旧社会”的味道吗?  2、民国的艳照门  我是看了《新快报》上肥沙的书评《亦真亦假的民国生活史》,才找来陈存仁的《我的医务生涯》,以见识一下民国史上的“陈冠希”的。  书中大约以第四章最为劲爆,主要写名流丁福保之子丁惠康。丁自己开“贵族医院”,日进斗金,尽日寻欢作乐。他的摄影技术一流,但凡到手的女子,都拍下丽影,其中一半是祼照,另外还有私处的写真。他甚至将一百幅私处写真装裱成精装画册,请吴湖帆、刘海粟、邓石如、马公愚及周炼霞(还是女的)等名士传观,众人叹为奇观,但要他们题笺,却人人摇首推辞。最后,命名为“天赋繁衍之道”,由邓石如题字,署名“粪翁”。  陈存仁还附带提到,有位世家子弟叶仲芳,每追到一名女子,必剪下她一根阴毛,贴在一本西洋进口的真皮记事本里面,并一一注明姓名和日期,时常随身携带着。  可见陈冠希在任何时代都是有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有的用剪刀加记事本,有的用相机,有的用DV而已。对于陈冠希们来说,阴毛、私处写真或春宫录影,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他们猎艳的纪念品,或者说战利品。丁惠康、叶仲芳比陈冠希更要出位多了,可是,在前电子映像的时代,他们倒还留了余地,没有让那些阿娇和张柏芝们满世界露脸呢。  那位叶仲芳还有个意想不到的结局——据说在抗战时,他参加了中国远征军,战死在缅甸。这样的话,他倒有点像《笑傲江湖》里那个浪子回头的采花贼田伯光了。从魂销情场到魂断沙场,色狼成了烈士,分外显得壮烈。不知道,那本阴毛纪念册,是不是也给带到东南亚丛林里,最后同归于尽了呢?  3、回忆半熟少年时  在影碟满街贱卖的时候,影评之类的文字当然也泛滥成灾了。不过,王樽的随笔集《带电的肉体》还是有其特色——既写电影,也写情色,光影之间,活色生香。他是将性萌动的记忆融入观影体验之中,或者说,是将观影体验带回到性萌动的记忆之中。  《青春猜想——乳房之二》那篇,写到他初中时“文革”尚未结束,好书难得,就养成了抄书习惯,“很多年后,我从自己早年的珍藏中看到那些白纸本,上面密密麻麻、歪歪扭扭的字体暴露了当年自己幼稚的偏爱。我惊奇地发现,就像《天堂影院》中老放映员将那些被神甫勒令剪掉的接吻镜头收藏剪接到一起一样,在我的摘抄中竟有大量的关于情色的段落……”  这让我想起一个传说:在只有特权阶层才能购阅《金瓶梅》的年代,有老同志让秘书将西门庆猎艳的“精彩段落”汇辑起来,搞成了《金瓶梅》精选,以便“啖啖都系肉”、一次爽个够。情窦初开的少年王樽不也是那样吗?  不妨说,在电影中偷香窃艳,是对性禁锢时代的青春补偿。王樽写电影中的女性胴体,从头到脚写女体的各部分,乃至体味,乃至呻吟,由此抚慰自己那些无处安放的青春,那些无法满足的欲望,那些无从体验的性……他的整本书,也可以说是文字版的“天堂影院”啊。  当我们长大了,或老去了,情场繁华阅尽,容颜备受摧残,这个时候回忆青春的欢爱或忧伤,总是容易令人动容的吧。杜拉斯的《情人》就是这样。甚至,那本明代的AV《痴婆子传》,不也是一个老年木子美回想她青春欢畅的时辰吗?  4、为什么赢的是“她”  “她”,作为汉字,一般人司空见惯,但未必清楚其来龙去脉——其实,它是五四时期才由刘半农发明,用来对应英文女性第三人称的she,去今不过九十年。为了这一个字,黄兴涛专门写了一部专著:《“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搜集材料甚丰,分析也有相当深度,算得上一部奇书。  黄的专业是中国近代文化史,尤以译介辜鸿铭的著作闻名,但他很早就已留意近代汉语的词汇问题,曾写过一篇《近代中国新名词源流漫考二则》,考证“文凭”、“支那”两词的来历。因此,如今他对“她”大动手脚,不过是这一思路的发扬光大而已。  有意思的是,在“她”字初创出来的时候,不少名流并不看好,在“她”字与“伊”字的PK中,“伊”还一度占据了上风。那么,为什么“她”最终胜过了“伊”呢?作者认为,“她”、“他”同音是主要原因。但我觉得,这个理由似乎并不充分,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她/他同音,好处是一音两字,一音两性,显得男女平等;但另一方面,她/他在口语中无法区分,不也是一个缺点吗?要知道,在英文里面,she(她)跟he(他)也并不相同啊。  我想,“她”的胜出,与其说由于内在的语文优势,不如说由于外在的文化背景。黄兴涛在书里提到:鸳鸯蝴蝶派的名作家周瘦鹃长期反对使用“她”字,不但他自己的作品,就连他主编的杂志,都一律只用“伊”字;直到四十年代,发现大势所趋,来稿中的“她”已改不胜改,才不得不发表声明,向“她”俯首称臣。  ——这就意味着,“她”还是“伊”,不仅是一字之异的问题,更是在文学上趋新或守旧的标志,代表着新旧作家群体的立场问题。于是,当新文化运动大获全胜的时候,当新文学最终压倒了旧文学的时候,“她”作为五四时代“最迷人的新语词之一”,也就顺理成章地戴上了文字的后冠;而那个古雅的“伊”,“所谓伊人”的“伊”,就只能沦落到“在水一方”了。  5、怀念贼  有一本书,《为什么去中国——1923—1950年在中国的回忆》,作者菲茨杰拉尔德原是英国人,他凭着在中国的长期经验,后来成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东方研究系教授。这本书我没有认真看过,只是偶尔翻到一个有趣的段落。  作者三十年代初经过贵州大凉山,听说当地偶有“兼职”土匪出没,向导更告诉他一件真事:有位姑娘回家时遇到刀匪拦路抢钱,她说没有钱,土匪就说:“那么,把你穿的这条漂亮的新裤子给我怎么样?”她表示姑娘家不穿裤子有伤风化,于是土匪提议把自己的破裤子换给她穿,她就同意了,但要求那个土匪脱掉裤子后转过身去,等她换裤子……结果,等土匪转过头来,那姑娘已拿着他的裤子逃跑了。真是个可怜的贼啊。  曾在《羊城晚报》上看过一篇介绍潮州“侨批”的文章,所谓“侨批”,是近代闽粤侨乡特有的海外汇款方式,要由分批员(批脚)孤身步行派送。当年的女分批员庄雪卿回忆,潮汕乡村八成以上的家庭都依赖批款维持生计,当时虽有盗匪,但盗匪从不抢海外汇回来的救命钱。这样看来,那时抢劫也是有原则的。  在如今的电影里,像《天下无贼》的刘德华、刘若英,《宝贝计划》的成龙、古天乐,偷鸡摸狗也是有底线的,但实际呢?  现在许多人动辄怀念过去的大学,过去的教授,过去的知识分子,在这个为了抢一点东西就拍头斩手的年代,我们是不是也该怀念过去的贼呢?  ……

内容概要

  胡文辉,曾用笔名胡一刀、顾思齐等,学问比作家要好,文章比学者要好。已刊的随笔集有不八卦的《最是文人》,也有八卦的《广风月谈》、《拟管锥编》,专著《陈寅恪诗笺释》最详尽地发掘了一代史家的心史,《现代学林点将录》以趣味性的方式总结了近百年中国学术史。

书籍目录

辑一
饭局改变历史
如果·酒
我老婆是大厨
流亡者的私房菜
美食如何公正
炫耀
东海西海,情色攸同
粗话的文化
阉人之恋
民国的艳照门
珠江水边多丽人
回忆半熟少年时
梅兰芳的前传
明星与正史
演戏而已
角川可以是虚假的
有情人未成眷属
“辩士”与“解画”
卫西谛
史上最牛的别墅
城市主题曲
脑筋急转弯
误读
辑二
为什么赢的是“她”
他的眼中没有“她”
毕竟是张宗子
疯话不疯
我佛,他娘
飞蛋下的民主
给日本的遗书
李敖的序跋
童元方的乡愁
大“势”已去的文化人
女人与小品文
关注力的贫乏
剽窃与原创
抄书是一种美德
个人史
似是故人来
剥洋葱与剥笋
未必繁琐方成学
陈寅恪家的冰箱
创造性的遗忘
学界的世外高人
打破知识分子的光环
唐德刚谈外交
回忆中的许倬云
继续卖桔子的张五常
近视眼的学问
哲学家与诗
书话家的气象
逝去的变得可爱
大历史的思维
又见国学院
辑三
骄傲
香山人与河南人
记住这个英国佬
山寨版报纸
世界上最窄的大厦
中国人的“望乡”
士大夫的黄昏
文人未必怕死
扮老
怀念贼
“抗日散”与“反日丹”
中国现代史上的鸿门宴
民国领袖的日记
脚气病与三门峡
政治的原罪
“听风楼”索隐
悄悄话的主旋律
在批判斗争的世界里
政治护身符
大字本
想像的回忆录
临时工
遥远的七十年代
辑四
爱国的方法
坏的爱国主义
天堂、地狱与法律
作为国民性的报纸
首脑的藏书
不借钱的美德
成功是失败之母
迫使他自由
昨日的世界
统一或劫收
辑五
武士的一分
“吃倒”与“穿倒”
色情的一休
禁书问题
日本文化畸人
“请成为优秀的学者”
爱己国易,爱邻国难
东瀛一鳞半爪
“外人”
必须站在蛋的一边
一曲相知两不言
优雅的恐怖
后记

编辑推荐

  《书边恩仇录》该怎么读?有人只读表面看个热闹,有人读到里面,沉得下去,却不一定出得来。胡文辉的读法是始终站在书边,看书中风起云涌,看书外刀光剑影,读通读透,再信手拈来,嘻笑怒骂皆文章,文字练达,人情亦练达,轻描淡写间透出的深度、厚度和趣味却是学问家本色。他在后记中说:“我在行文之际,有月旦,有臧否,虽我于他人本无所谓恩仇,然而他人于我却未必无恩仇”,此为“恩仇录”之由来。  读此书,要学问者得学问,要八卦者得八卦,要趣味者得趣味,各得其所。

作者简介

《书边恩仇录》由胡文辉著。由于阅读版篇幅较小,作者一开始即有意将文章限定在八九百字以内;同时,考虑到版面的定位,涉及的多是新书,也多非专业论著。在内容方面,虽是谈书,但并非真正的书评,只是拈出书中某些我有兴趣有心得的细节,或联系其他文本,或逸出文本之外,借题发挥而已。因此在写法上,虽属于读书札记,但也带有一点评论的意味。总的说来,虽是小文章,但自觉当得起言之有物,也许,还算得上言之有趣。
《书边恩仇录》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图书封面


 书边恩仇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本书为花城出版社书蠧丛书中的一本,书蠹丛书最大的特点不是内容,而在于装帧,这套丛书是精装平装混合出版的,《比竹小品》、《远古的纸草》等是精装,这本《书边恩仇录》却是平装。此书是作者在《羊城晚报》阅读版所写的小专栏文章,作者在后记中说:“在内容方面,虽是谈书,但并非真正的书评,只是拈出书中某些我有兴趣有心得的细节,或联系其他文本,或逸出文本之外,借题发挥而已,因此在写法上,虽属于读书札记,但也带有一点评论的味道”本书共收录文章99篇,分为五辑,“第一辑有关饮食声色,第二辑有关文化学术,后三辑分别有关中国、西洋、日本”。本人看书不在乎研究学问,不耐苦读,有趣的文章是最爱,这本书是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文章篇幅不长,但言之有物,文笔流畅,一口气读下来毫无问题,尤其是最后的评论,虽是点到为止,还是能体会到作者的意图的,这就够了,和谐社会嘛,你不注意和谐,和谐就会注意你,大家都懂的。顺便摘录一些内容:“中华书局最近出版了王尔敏的《晚清商约外交》,对我来说既是个坏消息,也是个好消息——坏消息是:我已经有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初版,而且花了八九十块钱;好消息是:大陆删去了唐德刚的序,那可是近三十页的长序啊。而我当初买这本书,也就是冲着唐德刚去的。”——,《唐德刚谈外交》“试看看,现在的愤青们是怎样做爱国者的呢?他们习惯在高调的言辞、仪式甚至行为艺术中表现他们的爱国,习惯通过指责别人不爱国来表现他们的爱国,习惯在中国的地盘安全地抗议外国来表现他们的爱国……在他们而言,爱国不过是行动的标签,是政治的虎皮,这也就是伯恩斯坦所说的‘把爱国主义歪曲成政治上划界限的标志’啊。爱国应当是给自己看的,不是给别人看的,应当体现出个人的理性,而不是体现出群氓的狂热,应当是针对自我的内在道德律,而不是用来攻击对手的思想棍棒……”——《爱国的方法》“福田之于色情美术,宫武之于异端文化,都是作为严肃的事业来做的。职业有高低,但敬业的态度如一,学问有雅俗,但治学的精神不改,这就是日本人可敬的地方吧?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人,或有多少人,默默地搜集流行歌曲、港产片、广告文案、手机短信乃至A片、黄段子呢?我对他们说: ‘请成为优秀的学者!’”——《“请成为优秀的学者”》
  •     思想者的私房菜——读胡文辉《书边恩仇录》广东报刊的专栏一向有名,其一报业发达,其二最早的一批专栏写手均出自南粤之地,譬如小李飞刀、黄爱东西等等。流风所及,甚至规范了专栏这种书写方式。读胡文辉的《书边恩仇录》,即有此种感觉。说起胡文辉,他亦是专栏名手,早期以胡一刀之名笑傲江湖;后来转向学术研究,有《陈寅恪诗笺释》、《现代学林点将录》传世。专栏锻炼人的笔力,亦摧残人的写作才华。专栏容易八卦,八来八去,写作者都变得八卦起来。好在胡文辉的专栏尚无才华被摧残的迹象,不过八卦的苗头已是渐渐显露。专栏一般为千字文,在千字文里写出有趣有味的东西来,并不容易。很多专栏写手,数篇尚可,写的多了,不免滥竽充数,流于俗不可睹。《书边恩仇录》以强烈的知识与趣味建立起自己的风格,笔墨所及,饭局美食、艳照明星、文字源流、文人序跋、政治民主、爱国话题、东瀛书草,皆在作者的关照之下,生猛而不失精雕细刻。“写法上,虽属于读书札记,但也带有一点评论的意味。”这个“评论的意味”,便是凝聚为恩仇,“虽我于他人本无所谓恩仇,然而他人于我却未必无恩仇。”饭局可以改变历史,红酒腐化革命思想;旧俄有流亡者的私房菜,梅兰芳曾经陪酒;抄书是一种美德,抗日亦成商机无限;文人未必怕死,我们必须站在蛋的一边。种种妙趣横生的议论,即有文字的熏陶,又有思想的灵感随风入夜;所谓吉光片羽,让人欢喜,让人安好。借助这样的篇幅,作者把视野伸展到目光的尽头,“以笔为刀剑,以纸为江湖”,化恩仇为快意之书写;或借题发挥,或描摹世相,或揭示人心,或论文谈艺,“当得起言之有物,算得上言之有趣”。譬如谈美食如何公正:保持独立性,坚持匿名试食,绝不依附于任何餐馆。———世俗如米其林星级,高雅如诺贝尔奖,都是产生于同一种文化土壤。谈文字“她”:“她”作为五四时代“最迷人的新语词之一”,也就顺理成章地戴上了文字的后冠;而那个古雅的“伊”,“所谓伊人”的“伊”,就只能沦落到“在水一方”了。譬如谈爱国的方法:爱国应当是给自己看的,不是给别人看的,应当体现出个人的理性,而不是体现出群氓的狂热,应当是针对自我的内在道德律,而不是用来攻击对手的思想棍棒。谈个人史:仅仅通过历史教科书来了解历史是不够的,那只能让我们“知道”历史;而通过个人史,我们才可以“感受”历史。《“听风楼”索隐》说冯亦代,以前我读过《听风楼读书记》、《听风楼书话》,觉得“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不意此人居然乃是卧底,是“大右派”章伯钧家的政治暗探啊。胡文辉接下来点出:听风楼的风,那也是“通风报信”的风,是“窃听风暴”的风。文与人,真是不能相提并论。胡兰成文字颇佳,但汉奸做的死心塌地。《学界的世外高人》说起徐梵澄,“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世外高人。”记得读他回忆鲁迅的那篇《星花旧影》,差不多是最好的怀念鲁迅的文章吧。不过徐梵澄一生未履险地,未遇危时,在个人生活是好的,但也因此,对世态未免隔膜。故尔胡文辉认为:作为哲学家,假若不能认识世情,不能认识政治,则其思想终有不足,毕竟只是书斋里的哲学家而已。这个观念,在胡文辉之文多有阐发。他虽然潜心学术,对世事却不能忘怀,胡一刀的血气依旧流淌其中。所以我把文辉兄的专栏定义为“思想者的私房菜”,正如胡文辉说:“希特勒、斯大林、毛泽东他们都爱读书,藏书,但不是因此而成为首脑的。切记切记。”我要说:“胡文辉兄爱读书,藏书,但不是因此成为思想者的。切记切记。”《书边恩仇录》(胡文辉著·花城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29130602购买
  •     看过的几本胡著中最差的一本,只有部分有八卦价值,大部分文章写得极为随意,还不如一些段子编得讲究。
  •     读书随笔。典型的专栏文字,轻松活泼,有学者气,更有才子气。书名不知所云,败笔。
  •     依然还是那句话,这是胡文辉目前为止最好的随笔集,《广风月谈》《拟管锥编》等诸种皆不及。
  •     报纸短文结集,可以一看
  •     这本书真好看,比《广风月谈》、《拟管锥编》都有趣。
  •     只几段觉得有趣,胡生看的书我没几本看过,明显我们不会在同一个读书俱乐部,东一鳞西一爪的,也看不出他想说啥,说说高冷书又跳出来评一个娱乐八卦。提到好的,多半是说某书的序或跋写得不错,我都有点儿怀疑这家伙是不是只看了个序言目录就急猴猴发表读后感了
  •     篇幅短,引用得体,还能看,但也确实没啥大意思
  •     读书专栏的专栏文章,寥寥数笔,相关勾连和感想都有了。借用作者评刀尔敦的话, 有次思想,作者不俗!
  •     学广识博难得史观还这么正又不失幽默感
  •     好看。
  •     一年开始初日长,客来慰我凄凉。 偶然消遣本无妨,打打麻将。 且喝干杯酒,国家事,管他娘。 樽前犹幸有红妆,但不能狂!
  •     文笔活泼,时有妙语
  •     我个人很喜欢看这种杂文。
  •     小报气象,娱记风骨。《梅兰芳的前传》一文批评冯耿光悉数收购穆辰公《梅兰芳》曰:“站在新闻言论立场,冯以势压人,以钱通神,又是何等霸道。”先不说穆辰公这书里是否有恶意编造的成分;即便全部属实,靠揭人隐私卖钱扬名也是很不地道的事。冯悉数收购销毁的做法实属保护梅氏的义举,况且并未动用警察军队,何来“霸道”“以势压人”一说呢?难道“站在新闻言论立场”就意味着能随便将他人的隐私公之于众么?这是什么混蛋立场!
  •     作者的读书札记,三言两语,有知识,有趣味,有生发,有见识。最后一点尤其难得。
  •     还不错啦
  •     有意思,发现与作者口味一致。
  •     胡氏的学问和识见远胜于今日许多学院派的读书人。不过,此书为其专栏文字的结集,限于篇幅要求,很多地方无法纵笔写开去,让人读后不免有意犹未尽之感。
  •     内容精彩,写法上更大受启发,特别是关于“如何写得小、写得好”。
  •     这本书或可以用书中一文章来评价——抄书是一种美德。再加两句,抄很多书是一种知识,抄出意思是一种水平。 其实是上好的厕所读物,虽然我并不是在厕所里看完的 ——我便秘了。
  •     有点小意思
  •     月旦臧否,快意飞马
  •     报章文字,虽有些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但趣味性十足。看完此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倒是所引龚鹏程的一段话“许多所谓学术,其实都类似星宿老怪门下那些人的门径,随声喝彩、趋炎附势。看见某人某事某国成功了,就找了一大堆理由来说明来论证其所以成功。某人失败了,则打落水狗,其主张、体制、策略、价值系统也被贬得一钱不值。”信哉。治学者当引以为戒。
  •     时可一粲
  •     有点意思
  •     广东人蛮有意思的
  •     专栏文章,水分较大,翻着玩
  •     每篇都太短了。
  •     有人扬之过高,平平看去,也可看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