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出版社:余华 作家出版社 (2012-09出版)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506365581
作者:余华
页数:15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方大曾在失踪前的两年时间里,拍摄了大量的作品,过多的野外工作使他没有时间呆在暗房里,于是暗房的工作就落到了妹妹方澄敏的手上。正是因为方澄敏介入了方大曾的工作,于是在方大曾消失之后,他的大量作品完好无损地活了下来。方澄敏如同珍藏着对哥哥的记忆一样,珍藏着方大曾失踪前留下的全部底片。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战争、全国解放、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动荡和磨难之后,方澄敏从一位端庄美丽的少女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而方大曾的作品在妹妹的保护下仍然年轻和生机勃勃。与时代健忘的记忆绝然不同的是,方澄敏有关哥哥的个人记忆经久不衰,它不会因为方大曾的消失和刊登过他作品的报刊的消失而衰落。方大曾在方澄敏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而且像树根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扎越深。对方澄敏来说,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哥哥的形象,差不多是一个凝聚了所有男性魅力的形象。 《摄影家》杂志所刊登的方大曾的58幅作品,只是方澄敏保存的约一千张120底片中的有限选择。就像露出海面的一角可以使人领略海水中隐藏的冰山那样,这58幅才华横溢的作品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一个遥远时代的风格。激战前宁静的前线,一个士兵背着上了刺刀的长枪站在掩体里;运送补给品的民夫散漫地走在高山之下;车站前移防的士兵,脸上匆忙的神色显示了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命运;寒冷的冬天里,一个死者的断臂如同折断后枯干的树枝,另一个活着的人正在剥去他身上的棉衣;戴着防毒面罩的化学战;行走的军人和站在墙边的百姓;战争中的走私;示威的人群;樵夫;农夫;船夫;码头工人;日本妓女;军乐队;坐在长城上的孩子;海水中嬉笑的孩子;井底的矿工;烈日下赤身裸体的纤夫;城市里的搬运工;集市;赶集的人和马车;一个父亲和他的五个儿子;一个母亲和她没有穿裤子的女儿;纺织女工;蒙古女子;王爷女儿的婚礼;兴高采烈的西藏小喇嘛。从画面上看,方大曾的这些作品几乎都是以抓拍的方式来完成,可是来自镜框的感觉又使人觉得这些作品的构图是精心设计的。将快门按下时的瞬间感觉和构图时的胸有成竹合二为一,这就是方大曾留给我们的不朽经历。

内容概要

余华,1960年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4部。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国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书籍目录

余华作品: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音乐的叙述 高潮 否定 灵感 色彩 字与音 重读柴科夫斯基 消失的意义 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 人类的正当研究便是人 韩国的眼睛 灵魂饭

编辑推荐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2012年版)》编辑推荐:余华的作品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它们具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魅力,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

作者简介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2012年版)》收入余华的《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音乐的叙述》、《高潮》、《否定》、《灵感》、《色彩》、《字与音》、《重读柴可夫斯基》、《消失的意义》、《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等随笔。

图书封面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读完就在感慨余华懂的太多了。
  •     文字死板。
  •     虽然没怎么听过这些音乐 文章读来还是很好的
  •     3.5。作家就是更擅长把内心的感触用文字流淌出来。混进了几篇与音乐无关的小文
  •     有人羡慕莫扎特的灵感随叫随到,我却羡慕余华可以用文字把对音乐的感受表达的如此精准。
  •     内容散漫,真的是喜欢一个作家,千万不要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读一遍。
  •     如果本书有争议的话,一定是书名的原因,虽然书中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在聊音乐,但是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里都蕴含着音乐性,无论是叙述的结构还是语句的节奏都散发着一种古典而优雅的美,而这正是“音乐影响了余华的写作”的结果。音乐对于作家来说可以作为一种议论的题材,但更多的是作家想从音乐这种有别于写作的艺术形式中借鉴一些独特的叙述和表达方式。“题材”和“叙述、表达的方式”不就是作家最关心的事情吗?我觉得余华从音乐中汲取到了营养,并且使他的表达与众不同,有韵味了。我相信了解古典音乐的朋友是能够从余华的文字表达中看到一些音乐家的影子(如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且不论最终这种融合借鉴的效果是否真的就一定好,单对余华的这种尝试我就是一定要点赞的。【10万】【首图】
  •     单从一本书来看还是不错的文字 但是关于音乐就。。。
  •     被第一篇 无拘无束的日子感动了
  •     当做音乐知识的科普读物来读的,他很多对音乐的感受对门外汉的我来说也算是种启蒙了。
  •     余华对柴可夫斯基的理解很有见地。
  •     能写这种风格文章的人,在国内好像很少见。
  •     “我再一次发现人的内心其实总是敞开着的,如同敞开的土地,接爱一切所能抵达的事物,让它们者渗透进来,而且消化它们。” 非常好非常打动人的随笔
  •     书名欺骗了我哪~~
  •     阐述,论述,借助那些古典乐大师的音乐,后面几章更像是拼凑的,像随笔。
  •     因为最近在听古典音乐,手头正好有这本书就看了下……写得实在是泛善可陈,有些地方抒情太过头了,还有好几篇与音乐无关。那我为什么要读完这本书呢?“要看就要看完”这种思想还是挺可怕的,一旦形成了就很难摆脱掉,然后就浪费掉很多时间。
  •     前面几章可做入门赏析,后面几章不读也罢
  •     估计很多都像是杂志的约稿,不过可读性颇佳
  •     我觉得像是随笔,和他以前的那些很深刻的作品不是一类的
  •     不学音乐的人 不知他在说什么
  •     感觉还好
  •     我说作家写这种东西都是不务正业。
  •     散文最忌挤文弄字,无话硬聊;洋洋洒洒,有典而生,是为阅读感良好。
  •     我对古典音乐无感,后几篇还行
  •     终于在一堂百无聊赖上座率不足百分之十的人类学课上把它结束了。当初买这本书就是个错误。但不是因为书不好。
  •     一般。不深入,不生动
  •     一个仅仅听了九个月古典音乐的人已经可以在访谈里挥洒自如地讨论各大名家的特点和渊源,真的是让人眼红的天赋.... 关于叙述和语言,关于音乐与文学,关于摄影,余华作为一个作家对于其他艺术的观察依旧展示了他过人的眼界。跟《然而很美》一样,文学家讲音乐真对我胃口。
  •     与米兰昆德拉的相遇和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差很多,与文学的联系有些牵强附会。音乐的气势描述不够引人入胜。但是高潮一节不错,把握住了节奏。
  •     刚听了一年古典音乐就敢出来吹牛,真不愧是搞艺术的。
  •     喜欢《韩国的眼睛》那篇。
  •     在德国见到过余华,他在那里有讲座。没想到他也与我一样喜欢古典音乐。比起肖复兴的音乐评论来,余的要“务实”得多,有很多有用的信息,真正是古典音乐发烧者值得一看的书,尤其是在听了书中所涉曲目后。
  •     跑步听书第一本,还在适应。关于音乐和文学的几章都很喜欢。
  •     怎么说呢,余华爱古典还真挺让我惊讶的 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些个人感悟只能交流不好评价优劣
  •     余华的书,好书,值得推荐。
  •     翻完,全是讲古典音乐,不感兴趣。
  •     音乐是写作的一大原动力,多听多想。
  •     写作
  •     文学的道路仿佛是在地上延续,而音乐的道路更像是在空中伸展
  •      不仅是将欣赏西洋古典音乐的叙述所产生的感悟与写作相辅相成的表现出来,也蕴涵了对作曲家人生,命运,死亡,想象和对艺术多方面的见解,以最后一篇文章来总结这本小册子,灵魂饭。
  •     还是那个博学的余华,但这本作品中的他更多体现出一种感觉作家的样态。愈发余华取得今天的成就决不是运气。
  •     音乐何须懂,或许你会说听不懂古典音乐,或许你会说摇滚太吵闹,或许你会说放克太密集,或许你会说布鲁斯太矫情。但是,总有一种音乐是你现在心情的需要,这是它存在的意义。或许文章并不是最好的,对几位大师的评价不是最准确的,但是,这却也是余华的高明之处,音乐何须懂,它只是你的需要罢了。
  •     最后几章感觉像是硬塞进去添页数的,但是那几章写得也挺好的。
  •     余华是听懂古典音乐的人,笔下对勃拉姆斯、瓦格纳、肖斯塔科维奇的评价我以为是公允的,对柴可夫斯基的评价更是很有见地,而把音乐和名著联系起来,《高潮》一篇堪称极品。这本书唯一缺点是后面几篇非音乐散文不理想——除了最后一篇《灵魂饭》除外,我惊讶地发现余华不是冷漠的,他居然有与张承志类似的热情,但对于阿拉伯人猎奴,老张想来会回避的。今天我读高适《燕歌行》,突然想到他在两段战事描写之间插入的那个写思妇的段落是否也和《高潮》里说的用一个较短抒情段落来结束高潮段落使其情感释放并酬谢高潮的叙述一样呢?但高适紧接着又安排了一个小高潮,有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