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艺术至上》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巴黎,艺术至上章节试读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544711814
作者:冯骥才
页数:221页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104页

  其中的关键是我们把遗产过于物质化了。如果只把它当做一种物质,我们就会随心所欲地处置它;如果也把它视为种珍贵的精神,我们就会永远守卫着它;以它为伴,以它为荣,甚至把它作为生命的并不次要的一部分。
  那么家庭之外人们共有的文化遗产一一城市历史呢?如果遇到的也是同样的处境,我则找到了我一直所关心的问题深远的根由。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33页

写巴黎的书太多,要不是冯骥才也不会看这本。看到此,巴黎的吻,巴黎的姑娘,巴黎的地铁,巴黎的云这些我感触极深的巴黎特色都被他描述了一遍。巴黎的吻随处可见却从不廉价,我极为欣赏和羡慕巴黎的恋人,一吻可以忘了世界忘了天黑。法国人幻想着一个长长的吻能够到达永远,而美国人的吻不过一分钟就开始脱衣服了这才是法国人浪漫的标志。
巴黎的姑娘在我印象里都是在深秋的季节里穿着黑色大衣,黑色修身裤和黑色的长统靴,右肩背着一个lv m4016,左手是一把质地精良的长柄伞。那伞也是巴黎的一个标志,到了南部你大概不会遇到这么有情调的雨季和这么有情调而浪漫的伞。我十分赞同冯骥才说的,巴黎姑娘本身就身材修长,不适修饰也看起来很时尚。商场里的衣服成年是黑灰白主题,穿一个稍显亮色的衣服出门就会显的幼稚而又没有归属感。现在想起来真后悔没有在塞纳河边让街头画家给我画一幅超现实的画,让我也感染一点艺术的气息。
巴黎的地铁,字体是那么的独特,我还专门去网上下载了那个样式用来标注我所有跟巴黎有关的照片。在欧洲的日子里让我体会到地铁是最能显现一个城市最原本的地方,马德里的地铁狭小而拥挤,德国的地铁敞亮又整洁,而巴黎的,无论是车厢车站,座位上都布满了涂鸦。在二圈以内经常会遇到乐队的演奏,无论是萨克斯风还是小提琴,都会让我倚着窗听得感动的无以言表,无论这感动发生多少次,心里总会默念一变,这是在巴黎啊,我真的在巴黎。
巴黎的云好像是最无拘无束的了,就像是地铁站对着检票机一跃而过然后骄傲的走掉的小黑一样,谁都管不了他们。在ESSEC报道的第二天学校带领我们去塞纳河坐游船,晚上5点多的云配着逆光下河面的波光粼粼,就算没有周遭的法语声和建筑也能从那自在的气息里感到这是巴黎。还有一次,下课后从超市大采购回来,沿着乡间小道往家走,东西重的我只有走两步歇一下,抬头突然看到一朵马一样的火烧云,天是粉蓝色的,马随着风在如此鲜艳的画布下奔跑,我一下就开心了,不为晚上还要做饭而烦恼也不为眼前这堆拎不回去的重物而烦恼。回到家就索性打开我面朝鲜花的窗,搬个小凳坐在窗前看云飘,连饭都不做了。
才看了几页已经有这么多感慨了。
借着这本书开始回忆记录巴黎给我的回忆吧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110页

  绘画比摄影更迷人。绘画的色彩淡,但淡如微风,淡得闲适,淡出动人的情。这是在风景照片以及印刷品上绝对看不到的。这因为管多么写实的画作,它都出自画家的心灵。这叫我更加坚艺术品原作的力量!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131页

  一个伟人去了。他的精神,他的往事,他的气质,他独有的人生内容,除去留在他的作品里,还无形和无声地散布在生活过的空间里一一这就是他的故居。故居也是他的一种创造,一种生活创造和精神创造。在这里,无处不曾掠过他的身影,吸附他包括呼吸在内的全部生命的声响,浸入他的精神细节。即使一部大部头的传记,也只能记录他人生历程的一个梗概即使再详尽的记述,也只是记下那些可记述的部分往事而已。活脱脱的他,依然可惑和可知地留在他生活过的空间里。等待着你去感受、理解与发现。故居是有灵性的一一这也是故居真正价值之所在。无怪乎世界上一切名城,都保存着一些世人仅仅是为了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更不仅仅是为了旅游,尽管这两种作用都极大。它终极的意义是显示一个城市人文的高度与精神的深度。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62页

  我的法国朋友大笑,说:“巴黎没有这种地沟。”
  VCD如今在中国已经相当普及。但在法国始终没有流行开来。这大概由于,不少法国人对书的兴趣依旧高过电视。他们不大看电视连续剧,不喜欢快餐文化。菲利普·德菜姆写的《第一口啤酒》那种描写得细致入微的书,之所以在法国畅销,问世当年就再版23次,其根本的原故是由法国人读书的习惯决定的。法国人习惯于这种在文字上有滋有味的咀嚼。可是当这本书被翻译到汉语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来,为什么受到冷遇?到底我们被来自港台的商业性的快餐文化弄坏了胃口,还是守旧的法国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慢了半拍?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208页

原来雨果也会画画 而且画得还挺好
网络上找不到这幅画呢本书标注:雨果 呼叫的手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41页

  她画的是油画,笔触细小,很精心,又很稚拙,颇有乡土的味道。大画家画不出这种乡土味。民间的味道只能来自民间。她说这一招绝技是她自己创造的。每逢秋日,树叶纷纷落下。每片落叶都很美丽,也很可惜。为什么不画上图画,把它保留下来呢?于是她的艺术生活就开始了。这个南部女子的艺术,缘起一种对自然的深情,听起来挺动人。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161页

塞尚说:孤独对我是最合适的东西。孤独的时候,至少谁也无法来统治我了。
他说出了孤独真正的价值。
孤独通向精神的两极,一是绝望,一是无边的自由。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50页

  看到这句话,我被感动了。并由此知道狗在巴黎人生活中深层的位置。狗绝又对不是他们看家护院的打手,不是玩物,也不是我前边说过的一一宠物,而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心灵的伙伴。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43页

  有人把浪漫解释为性的开放,这真是天大的误解。浪漫是针对束缚而言的。人的最大的束缚是自己创造的历史与人文;浪漫则是让天性钻出历史与人文的缠裹,自由自在地放任一下。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176页

真正伟大的作品,都是作品加上创作者全部的生命
梵高是,伍尔夫也是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46页

一个周末在艾克斯,我们碰到一位“树叶画家”。她的“独门绝技”是树叶作画。她使用当地特有的奇形怪状的树叶,画上一些乡间生活画面。她画的是油画,笔触细小,很精心,又很稚拙,颇有乡土的味道。大画家画不出这种乡土味。民间的味道只能来自民间。她说这一招绝技是她自己创造的。每逢秋日,树叶纷纷落下。每片落叶都很美丽,也很可惜。为什么不画上图画,把它保留下来呢?于是她的艺术生活就开始了。这个南部女子的艺术,源于一种对自然的深情,听起来挺动人。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171页

孤独通向精神的两极,一是绝望,一是无边的自由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35页

要想了解画家,最好先去看看吸引他们的那些事物。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148页

“孤独者的自由”。写的是塞尚。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与左拉的友谊。真是....套用梁静茹《恋着多喜欢》的歌词“全世界你最好看,眼神最让我心安,只有你跟我有关,其他的我都不管。全世界你最温暖,肩膀最让我心安,没有你我怎么办,答应我别再分散”。虽然有些不恰当,但是塞尚对左拉的一片情谊着实让人感动。可惜左拉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的。如果左拉知道塞尚的心意,他是不会如此残忍的对他从前的发小吧......事实上书中左拉死后塞尚哭了,我也哭了!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89页

  在文物中历史是死的,在这文化中历史却仍然活着。从深远的过去到无限的未来,它血缘相连,脉相承,形成一种强大和进展的文化与精神。割断历史决不是发展历史,除掉历史更不是真正地创造未来。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读书摘抄 - 读书摘抄

冯骥才《巴黎,艺术至上》
1. 街头的吻
圣米歇尔广场,位于拉丁区,许久以来它一直都是巴黎的情人约会的地方。没有等到情人的人都很孤单。正在相爱的人都很幸福。有时一大片站在那里,虽然彼此绝对地各不相关。但他们共同怀着的那种爱的期待却令人感动一种无声的震撼。
街头的吻从来都是巴黎最迷人的风情画。可以说,亲吻是巴黎人的一种公开的爱情语言。情感过剩的巴黎人总是按捺不住心中盈满的爱。我见过一对年轻人走到大街中央紧紧拥抱,热吻起来,来往的车辆全都不按喇叭,而是鱼贯地绕过他们而前行。这样的画面除去巴黎,大概只有在电影中才能出现。
巴黎简直是一块接吻的圣地!
法国人的接吻来得这样纯正,这样自然!他们的亲吻完全是亲吻本身。完全听凭与情感,随心所欲,要吻就吻。大概为此,人们才说法国人是浪漫的。
法国人很得意他们的街头亲吻。我想,最深刻的意义则是他们喜欢这种可以随处看到的爱意的表达,这种美丽的生活图景,还与没有约束的自由自在的人性环境。于是街头的吻成了巴黎一种最迷人的风情,也是最深刻的一种风光。
2. 巴黎女郎
当今巴黎的街头巷尾,五光十色闯进你眼睛里的大多是外来的客人。今天意义上更加美丽的巴黎女郎,她们的服装原来那么普通和简单,平时几乎不穿名牌,款式也很少标新立异。她们所理解的“时尚”大概只有四个字—回归自然。这些可爱的法国姑娘,她们自小在一个美术的国度—也就是无处不在的画廊中受着艺术的熏陶而长大。由于这些女子个人都有很好的气质,最终她们才给世界一个“巴黎女郎”特有的卓然又优雅的整体 形象。
整个法国都拒绝美国文化的浅薄,张扬和粗野。她们股指低痴迷于自己深邃的传统。她们都有很浓郁得历史情怀。如果你想看到真正的巴黎女郎,就到书店去。她们静静地停立在书架前,捧着一本书读着,旁若无人。她们读书的神态颇似在教堂里读《圣经》那样专注,带着一点虔诚。这才是巴黎女郎的美。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9页

  而法国人的街头亲吻则是吻的本身。他们完全听凭于情感,随心所欲,要吻就吻。大概为此,人们才说法国人是浪漫的。
  当然,有人会说美国人更浪漫。然而这浪漫的本质有些不同。法国人的浪漫多些精神意味,美国人的浪漫直通着性。法国人幻想着一个长长的吻能够到达永远。而美国人的吻不超过一分钟就开始脱衣服了。美国人的好莱坞所描述的爱情的最高境界,便是性的如狼似虎;而法国人说性“不是自私的情欲、而是肉体也要参与一份的崇高的友谊”。这是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一句话。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56页

  巴黎人的一只脚站在优越的现代世界,一只脚仍留在优美的历史空间里。前者享用物质,后者享受精神。这才真正是现代人的享受!
  这样,我们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把生活安排得饱满丰盈。我们在不远的超市与商店,买来喜爱的食品,佐餐和烧菜的调料,还有一些小用品。依照我们的习惯,对这些日常小用品的色彩挑选得十分严格。我们尽量不叫一块颜色的噪音”进入生活。妻子还在街头花店买了两束花。一束是黄色的球状的野花,另一束花是红边的白月季。这两种花在国内都没有见过。房间内备有筒状的玻璃花瓶。这种花瓶的优点是花儿插在瓶中之后,可以看到它浸在透明的水中碧绿的茎。我们将这两瓶花分别放在茶几与书桌上。新生活便从这花之中开始。我们心里充满了新鲜感和快意。
  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46页

地中海的海鲜用水煮一煮,决不煎炒烹炸,也不放任何佐料,捞出来就满满的堆在一个大铁盘上。下边铺了一层冰这不就是我们在尼斯吃的那一顿海鲜大餐么,晒了一下午太阳按照Lp的推荐去了一家有名的海鲜餐馆,5个女生竟敢点一份最大的海鲜盘,惹得整个餐厅的人都来围观。做为一个北方人很不习惯如此鲜腻的海鲜,可旁边的上海姑娘却吃的有滋有味。
最能展示这种乡间风情的便是周末的农艺市场。这一天人们总是把自己手工制作的食品、器具和手工艺品用车拉到市镇上,在大街上临时摆起一个集市原景再现尼斯第二天清晨的景象。五个傻姑娘连方向都没搞清楚就清晨跑去海边看日出,未果。回去的路上恰好路过海边的集市,绝对比日出更加吸引人。古董扣,小零件,台灯,蜂蜜,糖果,鲜花,刚出炉的面包,每一样都想带回去,每一样身上都有浓浓的地中海印记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188页

  1890年5月梵·高到达巴黎北郊的奥维尔。在他生命最后的两个月里,他贫病交加,一步步走向彻底的混乱与绝望。他这期间所画的《奥维尔的教堂》、《有杉树的道路》《蒙塞尔的茅屋》等等,已经完全是神经病患者眼中的世界。一切都在裂变、躁动、飞旋与不宁。但这种听凭病魔的放肆,却使他的绘画达到绝对的主观和任性。我们健康人的思维总要受客观制约,神经病患者的思维则完全是主观的。于是他绝世的才华,刚劲与烈性的性格,艺术的天性,得到了最极致的宣泄。一切先贤偶像、艺术典范、惯性经验,全都不复存在。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是对自己的约束。但现在没有了!面对画布,只有一个彻底的自由与本性的自己。看看《奥维尔乡村街道》的天空上那些蓝色的短促的笔触,还有《蓝天白云》那些浓烈的、厚厚的、挥霍着的油彩,就会知道,梵高最后涂抹在画布上的全是生命的血肉。惟其如此,才能具有这样永恒的震撼。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1页

我喜欢这样的感觉,无需刻意寻找,就这样掠入眼帘,接着随手一翻,她是我的。
就在自己原本要寻找的另一本书的书架上吸引了我,首先是书名,她的灵魂;其次是她的外表(装帧);真正的是她的内涵(内容)。于是丢下原先打算要借的书,欣喜若狂的选择她,心中有种无言的跳动。这种艳遇,很美。
这种书,能在无论什么时刻都能让我静静走入她的世界,切合自己的心灵需求,饱足自己的灵魂,就这样,一天中所有的中心都围绕着她转,想用最短的时光和她交上一辈子的朋友,然后写点和她交友的那么点无法言表却又及想说什么的感觉,找不着这样说的对象,那就和文字对话吧!
1.
巴黎,之前所获知的不外乎是一个浪漫的城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但是,当我读完这本冯骥才的《巴黎艺术至上》,我才发现,巴黎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能只用这几个词来简单描绘她的。
2.
第一部分《美是精神的浪漫……》这个的标题就已经深深的吸引我了,更不用说巴黎街头的深情脉脉的吻、回归自然的巴黎女郎、孤独而又自由的地铁中的乐手、古老而又充满生命的老街,这一切都在丰满着自己所喜欢的想象,或者说自己想要的未来。巴黎这座城,有一种强大的文化内涵在这里面,像酒,时间愈久,愈醇。也许,其它的地方,你会担心时间会让某些东西消失,但是在巴黎这座城,这座每个人都在致力保护历史的人们,相信他们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附有历史沧桑的积淀。
3.
第二部分《历史是一种灵魂》。
喜欢一个城,自然而然地也就会喜欢上他的过去。有时候我在想,计划着去哪去哪玩,真的懂玩什么、观什么吗?如果是看一种风景,那么就去大自然,如果想要看历史,那么最起码我们该懂一些此处的文化在里面吧,否则我们就真的所谓是到那扫一眼,拍几张照这么过程了吧!我们不去了解他,那么我们这趟关于他的游记就显得毫无意义,也就没有能力与他对上话,感受他曾经的气息。巴黎的双重博物馆奥赛,曾经是一座奥赛宫殿的废墟,1900年,建筑师维克托•拉鲁克将其建成了一座火车站,1982年,改建为一座艺术博物馆,于是它即承载了自己的历史,同时也成为众多历史文物的安家之处,也成为我们欣赏历史、与历史对话的最好去处。历史的美,美在内心,美在积淀。
巴黎,是艺术家的天堂。莫奈、高更、梵高、巴尔扎克、雨果……这里汇集了世界上众多名人。拉雪兹这座最大也最古老的公墓,成为又一个停留历史的地方,巴黎人就是浪漫,用墓地将永恒表现出来。
4.
书,就是这样,看着看着,总会融会贯通,看到梵高、高更的故事,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上个月看完的《渴望生活》梵高的自传,于是新作者的新见解,又成为一种了解历史、解读人物的新材料,与原有的想法碰撞,接着在脑海中回忆、思考,最后革新。喜欢这样感觉,所经历的事情,成为下一次你所经历事物的一个蓝本、一个参考。
巴黎,这座城,需要用心去读。
就像作者说的,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埃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一个地区的名族性,它的气质、它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
5.
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看完一本书后,换一种生活来调节此时的一种状态、亦或说是换一个空间来思考。如果是夜晚,喜欢去洗个澡,接着开始只需动手而无需动脑的小忙碌一会;如果是白天,喜欢手捧一杯茶或者是一杯咖啡,然后静静的驻足,时而回味书中的经典,时而想起生活中的曾经,就这么美。
只可惜,生活没有自己所想得那么如意,要没时间不允许,要么空间不允许,总会那么轻易就破坏想要建立的内心乌托邦。
知足常乐吧,现在有这么一个环境和时间可以让你自由看书,就已经是一个别人所没有的环境了。
生活的美在于自己创造。
2011-5-5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1页


因为对巴黎的眷恋,而阅读这本书。
我相信每一个打开扉页的人都会因为序而迅速的打开正文。序中对游记立场的理解让我深有同感,想更快的看到作者是如何实践其记叙快乐与新鲜同时讲究内涵与思索。“游记”的快乐在于,“突然进入一片不曾见过的全然一新的天地,无论是风光、面孔、文字、语言,还是习俗、审美、生活与思维方式”,都促使你“亮起眸子,竖起耳朵,敞开心怀,感觉空前鲜活”。然后陷入思索:这一切为什么不同。
全书分三个部分“美是精神的浪漫”“历史是一种灵魂”“巴黎的艺术家们”。我更喜欢第一部分,作者如此安排一定知道更多的人想从了解巴黎的现实之美到感受巴黎的灵魂之美。巴黎的代表,不是埃菲尔铁塔、不是巴黎圣母院、不是玻璃金字塔,而是“街头的吻”,“女郎”、“天空”、“塞纳河边的旧书摊”。
街头的吻从来都是巴黎最迷人的风情画,作者在书店选择了一张街头之吻的明信片让巴黎人觉得你抓住了巴黎的精髓。世界上所有街头的吻只有两个。一个是巴黎的,一个是其他的。“走在街中,突然在车流中的拥吻让这里就成为巴黎街道上的安全岛”
“巴黎女郎”们随意站在那里,就会如“一片早春”、“一片熟透的秋”、“一片茫茫的暮雨”。她们深知最高品位的视觉美是色彩,色彩需要追求格调、意蕴与和谐。在无处不在的画廊中受着艺术熏陶长大的巴黎女郎,自然深谙其道,她们精心地对待颜色的色差与色度,像专业的画家那样苛刻,努力使选择的色彩最符合、最体现自己的品格、情感与个性。对色彩的修养使她们既各自具有色彩与风格,又能优雅而谐调地组成巴黎最大的画展、最美的风景。 咖啡馆的巴黎女郎用桌边的黄叶作为阅读的书签,信手拈来却又风景无限。
巴黎的天空就是一副绝对自然的印象派画卷。中国人没有画天空的,似乎只有灰蒙蒙的代表一笔。而在法国的画家无一例外都有对巴黎天空的诸多名作。
上次去巴黎,最想去的不是拉雪兹公墓和巴黎圣母院,而是遍布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可由于行程的安排成为一个未了的心愿,也成为一个再回到巴黎的理由。巴黎的书店比北京的洗脚店一样多,走着看,坐着看,随处而见的读书人是巴黎文化的代表。前两天看新闻,一个日本学者根据在中国书店和日常阅读的调查,结论中国人未来是世界上最没有文化的群体,也会因此而消亡。猛的看到马上想到抗日战争的仇恨,谁说都可以就是不能出自小日本的口。可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地铁里是人手一部手机或者一台电子终端设备,偶然看到一个拿着书的人却觉得是那么的不协调。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成为主流,传统和文化在慢慢的流失。再兀妄论中国多少千年的灿烂文化了,这点祖先的积淀快丢的差不多了。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1页

这是近几年让我深感墨香的书籍之一。
从来都爱听故事,小说是上选,纪录片是珍藏,却不知失落了最芬芳的文字。
是的,骥才大叔的字里行间弥漫着文化与思想的芬芳。
有读过随笔、有翻过诗集,散文游记类是最嫌乏味的了。
翻到13页、18页,这就是我的一见钟情。
笔下的巴黎仿佛是浮华光影中沉淀的黄褐色剪影。
实在是爱极了这种种插图和照片。
改不了爱看故事的习性,先翻了“巴黎的艺术家们”。
于是在巴黎的风华中浮现了大师们喜怒哀乐的艺术人生,不再仅是辉煌的名字和作品。
哦巴黎,你竟真是如此浪漫迷人。
看遍世界,书写轨迹,解读人生,不只是我一人独特的梦想吧?
愿在书中,梦回巴黎。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83页

  不要只用旅游者的上的老人聊一聊。也许他会告诉你毕加索曾经常和谁谁在这眼睛去看,找一位这街上的老人聊一聊。也许他会告诉你毕加索经常和谁谁在这里见面;莫泊桑坐过哪一张椅子;哪一盏灯传说来自凡尔赛宫或爱丽舍宫,当然最生动的还是那些细节奇特的古老的故事。这时,你会忽然明白,巴黎那浩大而深厚的文化,正是沉淀在这老街老巷一一这一片片昔日的空间里而且它们不像博物馆的陈列品那样确凿而冰冷,在这里一切都是有血有肉,活灵灵的,生动又真实,而且永远也甭想弄清它的底细如果这些老街老巷老楼老屋拆了,活生生的历史必然会失散、飘落、无迹可寻。损失也就无法弥补!
  从城市保护的角度看,文物与文化不是一个概念。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171页

其实我很适合独自旅行 那样不用在意别人的节奏 比较自在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83页

  对于巴黎,我是个外国人,但我认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艾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它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灵魂。只有来到先贤祠,我们才会真正触摸到法兰西的民族性,它的气质,它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
  我还想,先贤祠的“祠”字一定是中国人翻译出来的祠乃中国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人入祠堂,为的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崇拜、纪念、感谢,还有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精神。这一切意义,都与法国人这个“先贤祠”的本意极其契合。这译者真是十分的高明。想到这里,转而自问: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贤、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里呢?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34页

  在那个小小的城堡似的旧海关前,一个穿皮衣的水手正在挺着肚子抽着大烟斗、一只猎犬骄傲地站在他身边;渔港边的小路上,一个年轻女子推着婴儿车悠闲地散步,婴儿的足前放着一大束刚买来的粉色和白色的百合,堤坝上、支个摊子卖鱼虾的老汉对两位胖胖的妇女说:“昨天风大,今天的虾贵了一点。”
  这些平凡又诗意的画面才是画家们的兴奋点吧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63页

想吃纯正又地道的-- 又脆又软又韧又松又香的法式"长棍面包",还得来巴黎还没回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担心,回去了就再也没有那些好吃的面包和甜点了。记得有一段时间一个朋友旅行到了巴黎借住在我家,我出去买早点,买了两跟法棍回来,走在路上就已经被刚出炉的面包香味诱惑的不行,忍不住边走边吃起来,回去朋友看到,我还特别不好意思,说只是尝了一下而已。在国内以前也吃过法棍只不过根本难以下咽,硬的咬不下来,放在嘴里也嚼不动,更何况一点味道也没有。但在巴黎我的早饭是永远不变的凉牛奶(法国人连热水都不喝更不可能有热牛奶了)泡燕麦+长棍和不同的水果。偶尔晚饭饭点前饿了就咬两口长棍,又满足又幸福。家里附近那家show gourmond简直是我赖以生存的地方。他大概是巴黎最普通的甜点店之一吧,判断标准源于价格比较亲民,但是味道都能这么好可见法国的甜点真的名不虚传。回国就再也没有好吃的面包了。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113页 - 居住在拉雪兹的大师们

这里的"居民",永远不会迁移,不再增长年龄,他们在这里享受着人间绝对没有的东西--永恒我去拉雪兹是在生日的那段是间,买好了晚上9点左右去安道尔的车票,想用一场旅行来奖赏自己。下午早早的去了市中心,一个人背着行李去了拉雪兹。又是一个阴雨天,路上没什么人,符合着去拉雪兹"朝拜"的心情。这巨大而古老的公墓绝对是巴黎的一笔财富,和先贤祠一样,承传了法国人的文化和精神。我主要是去看两个人:肖邦和王尔德,为了王尔德还特意带了一只红色的唇彩。
肖邦的墓和普通人的唯一区别就是站在墓前悼念得人们。每一座墓都是如此的精致和古典让我好奇每一个长眠于此的人的故事,不管怎样,他们应该都是骄傲而庆幸的,无论生前受到如何的苦难,从此他们都是巴黎最爱的人。
带上红唇去看王尔德,轻吻在墓碑上。大概王尔德的墓碑是整个拉雪兹里最大的了,上面的红唇印应该也上千了吧,不知道最初是谁想到这样一个主意,太妙了,这个最了解女人的男人,值得每一个充满爱意的吻

《巴黎,艺术至上》的笔记-第185页

  他说:“绘画到底有没有美,有没有用处,这实在令人怀疑。但是怎么办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却仍然热爱着自然与生活,因为他是画家!”“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
  这便是一个神经错乱者最清醒的话。他甚至比我们健康人更清醒和更自觉。
  梵·高的最后一年,他的精神的世界已经完全破碎。如大海,风暴时起,颠簸倾覆,没有多少平稳的陆地了。特别是他出现幻觉的症状之后(1889年2月),眼中的物象开始扭曲,游走,变形。他的画变化得厉害。一种布满画面蜷曲的线条,都是天地万物运动不已的轮廓。飞舞的天云与树木,全是他内心的狂飙。这种独来独往的精神放纵,使他的画显示出强大的主观性;一下子,他就从印象派画家马奈、莫奈、德加、毕沙罗等等所受的客观的和视觉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但这不是理性的自觉,而恰恰是精神病发作之所致。奇怪的是,精神病带来的改变竟是一场艺术上的革命,印象主义一下子跨进它光芒四射的后期。这位精神病患者的画非但没有任何病态,反而进发出巨大的生命热情与健康的力量


 巴黎,艺术至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