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小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雅舍小品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1
ISBN:9787503917820
作者:梁实秋
页数:481页

章节摘录

书摘 (一)海 棠    海棠的风姿艳质,于群芳之中颇为突出。    我第一次看到繁盛缤纷的海棠是在青岛的第一公园。二十   年春,值公园中樱花盛开,夹道的繁花如簇,交叉蔽日,蜜蜂   嗡嗡之声盈耳,游人如织。我以为樱花无色无香,纵然蔚为雪   海,亦无甚足观,只是以多取胜。徘徊片刻,乃转去苗圃,看   到一排排西府海棠,高及丈许,而花枝招展,绿鬓朱颜,正在   风情万种、春色撩人的阶段,令人有忽逢绝艳之感。    海棠的品种繁多,以“西府”为最胜,其姿态在“贴梗”   “垂丝”之上。最妙处是每一花苞红得像胭脂球,配以细长的花   茎,斜欹挺出而微微下垂,三五成簇。凡是花,若是紧贴在梗   上,便无姿态,例如茶花,好的品种都是花朵挺出的。樱花之   所以无姿态,便是因为无花茎。榆叶梅之类更是品斯下矣。海   棠花苞最艳,开放之后花瓣的正面是粉红色,背面仍是深红,俯   仰错落,秾淡有致。海棠的叶子也陪衬得好,嫩绿光亮而细致。   给人整个的印象是娇小艳丽。我立在那一排排的西府海棠前面,   良久不忍离去。    十余年后我才有机会在北平寓中垂花门前种植四棵西府海   棠,着意培植,春来枝枝花发,朝夕品赏,成为毕生快事之一。   明初诗人袁士元和刘德彝《海棠》诗有句云:“主人爱花如爱珠,   春风庭院如画图。”似此古往今来,同嗜者不在少。两蜀花木素   盛,海棠尤为著名。昌州(今大足县)且有“海棠香国”之称。   但是杜工部经营草堂,广栽花木,独不及海棠,诗中亦不加吟   咏,或谓避母讳,不知是否有据。唐诗人郑谷《蜀中赏海棠》诗   云:“浓淡芳春满蜀乡,半随风雨断莺肠,浣花溪上堪惆怅,子   美无心为发扬。”其言若有憾焉。    以海棠与美人春睡相比拟,真是联想力的极致。《唐书·杨   贵妃传》:“明皇登沉香亭,召杨妃,妃被酒新起,命力士从侍   几扶掖而至。明皇笑曰:‘此真海棠睡末足耶?’”大概是海棠的   那副懒洋洋的娇艳之状像是美人春睡初起。究竟是海棠像美人,   还是美人像海棠,倒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苏东坡一首《海棠》诗   有句云:“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清春睡足。”是把海棠比作   美人。    秦少游对于海棠特别感兴趣。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少   游在横州,饮于海棠桥,桥南北多海棠,有老书生家于海棠丛   间。少游醉宿于此,明日题其柱云:‘唤起一声人悄,衾暖梦寒   窗晓。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社瓮酿成微笑,半破   瘿瓢共舀。觉倾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家于海棠丛   中,多么风流!少游醉后题词,又是多么潇洒!少游家中想必   也广植海棠,因为同为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有一首《喜朝天》,   注“秦宅海棠作”,有句云:“碎锦繁绣,更柔柯映碧,纤搊匀   殷。谁与将红间白。采薰笼,仙衣覆斑斓。如有意,浓妆淡抹,   斜倚阑干。”刻画得淋漓尽致。书摘随着梁韩恋情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大,韩菁   清算是很无奈地领略了多年以后她都弄不十分明白的、   一件只关系到两个人的私事,为什么竟会劳得那么多人   都来关心,更有那么一些人,恨不得把唾沫星子喷到韩   菁清的脸上才解气。    在来自各方的攻击中,极大伤害了韩菁清自尊心的   是有人援引曾在港、台报纸上披露的一件不幸婚恋来影   射梁、韩关系:某教授年老丧偶,与一年轻女人相恋,新   婚之夜,那女人竟逼着老教授写遗嘱。消息传出,舆论   哗然,各报竞相报道了这一社会新闻,称这类女人为   “收尸集团”一—“逼着老人快死,以便得到遗产。”但   是,更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亲朋好友。他们或许是真的关   心韩菁清的幸福,好心地规劝她说:“你干嘛这样傻?你   又不是嫁不出去的人,为什么偏找这么个老头子?”    自然,对韩菁清真正表示理解、给予支持的也大有   人在。她说:“我家附近有家‘时间郎’钟表店,一位姓   周的小姐对我说,哦,梁先生的情书写得这么诚挚、热   烈,要是写给我,我也愿意嫁给他!”    在那紧张而沉重的日子里,梁实秋亦同样过得很不   轻松。    他的不轻松之处首先来自旅居美国的女儿。    梁实秋的女儿梁文蔷是旅居美国的营养学博士,思   想开明。还在母亲去世不久,文蔷实际即已考虑到父亲   的未来生活,竭力怂恿他再找一个“情投意合的朋友”,   以“结伴共度晚年”。但为她始料所不及的是,父亲刚到   台湾,便找了韩]清这样一个“朋友”。她不了解韩菁清   的性格禀赋,只知道她年轻貌美,是个红极一时的歌星、   影星。——一般而言,在世人心目中,歌星和影星一类   人是被视为某种类型人的代表,梁文蔷亦正未能免除这   层顾虑。当梁实秋于返美之前写信告诉她自己与“韩小   姐”的恋情,并寄去韩菁清的一张照片时,她的反应是   很冷淡的。“我的女儿又有信来,再没有提一个字,慢慢   来,最后她会谅解我们的。”梁实秋曾这么半是解释半是   安慰地对韩菁清说。    所以,当他登上返美的飞机之后,在万米高空仍然   “一路心事重重,不能阖眼”。    1975年1月10日,梁实秋飞抵西雅图。当天,“我   和女儿谈到我们的事。她不反对你,称赞你的聪明可爱,   但她怀疑你能否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能否洗尽铅华过一   种异于往昔的生活?她问我:‘你不怕么?你可以很幸福,   可以很悲惨,如果你以后痛苦,我也要痛苦……’说至   此,她失声而哭。我把你送给她的毛笔给她了,她说   ‘这是很珍贵的礼物,怪不好意思收受,只好道谢了。’书摘“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   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   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   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   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   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   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地承认,我“没有法   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   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   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   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   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   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   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   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   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   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   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   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   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   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濛濛之际,“雅   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   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   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   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   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宇,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   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   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   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   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   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   之一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   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   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   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   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   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   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   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   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   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   寄,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   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内容概要

雅 舍 文 集 梁实秋(1903-1987),20世纪华语世 界中散文天地的―代宗 师,给本世纪文坛留下 了2000多万字沉甸甸 的著译的文学大师.梁 公散文自然、真率、豁 达洒脱;亦庄亦谐、“绚 烂之极趋于平淡”;旁 征博引、中西逢源等特色,我们从他的作品中 遴选 了有代表性的散 文、小品、杂感、随笔, 合成四本“雅舍文 集”。我们深信,只要抛 弃偏见,读者不难从中 感受这位大师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笥 之富和经泽之熏,走进 一片高雅脱俗的美文世 界。

书籍目录

目 录
雅舍小品 第一集
雅舍
孩子
音乐

女人
男人
洋罪
谦让
衣裳
结婚典礼

匿名信
第六伦


握手
下棋
写字
画展
脸谱
中年
送行
旅行
“旁若无人”
诗人
汽车
讲价

理发

乞丐
运动
医生

雅舍小品・第二集
旧日
洗澡

读画
手杖
牙签

垃圾
由一位厨师自杀谈起
观光


老年

不亦快哉
敬老
退休
头发

沉默
窗外
吃相

猫的故事
滑竿
算命

请客
商店礼貌
虐待动物
北平年景
正月十二
雅舍小品・第三集
书房
送礼
排队
爆竹
腌猪肉
萝卜汤的启示
喜筵
年龄
痰盂
搬家
看报

讲演
同乡
代沟
台北家居
唐人自何处来
双城记
健忘
暴发户



喝茶
饮酒
吸烟
同学
签字
狗肉
过年

电话
饭前祈祷
照相
圆桌与筷子

烧饼油条
雅舍小品・第四集

“啤酒”啤酒
守时
对联
图章


包装
头发
制服
职业
书法
厨房
废话
求雨
一条野狗
幸灾乐祸
快乐
北平的冬天
一只野猫
领带
点名
我看电视
奖券
婚礼
钥匙
铜像
计程车

好汉
球赛
偏方
窝头
厌恶女性者
教育你的父母
干屎橛
风水
天气
礼貌
高尔夫
《雅舍小品》合订本后记

编辑推荐

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之一。他的“雅舍小品”流播海内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他的《雅舍小品》及其“续集”、“三集”、“四集”和“合集”,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冰心在《读〈雅舍小品选〉》中写道:“实秋不但能说会道,写起或译起文章来,也是下笔千言,尤其是小品文字,更是信手拈来,谐而不俗。”朱光潜在致梁实秋的信中认为:“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也就是说,译介莎翁戏剧可由他人承担,但书写《雅舍小品》则鲜有“替人”——直至今日,我们尚未能发现在小品写作上有梁实秋那样的功力、实力和创力。

作者简介

梁秋实(1903-1987),20世纪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给本世纪文坛留下了2000多万字沉甸甸的著译的文学大师,梁公散文自然、真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旁征博引、中西逢源等特色,我们从他的作品中遴选了有代表性的散文、小品、杂感、谈吃,情书、札记,合成六卷本“雅舍文集”。我们深信,只要抛弃偏见,读者不难从中感受这位大师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笥之富和经泽之熏,走进一片高雅脱俗的美文世界。

实秋不但能说会道,写起或译起来,下笔千言,谐而不俗。
                     —冰心
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
                         —季羡林
文学批评正是梁氏前半生文学事业之所在,其激荡之广,反应之烈,凡我国新文学史皆难忽视。
                                    —余光中

图书封面


 雅舍小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首发在这里,欢迎关注:《雅舍小品》像豆干,外表朴实,嚼着有劲,越嚼越香。我很久没读散文了,《雅舍小品》读了几篇,仰面一躺,对空长叹:这样好的文章,让人只能服气。内容很轻松,句法却很紧凑,态度很平和,用词却极精炼。放大抓小,内张外弛,观念不狭隘,细节不马虎,夸赞能放得开,嘲讽能守得住。品位高雅,却不画地为牢,虽对世俗陋习深恶痛绝,批判却以说笑为主;学识渊博,却不引经据典,虽对古今中外烂熟于心,取用却常藏于纤毫。看不懂的,无伤大雅,看得懂的,会心一笑。文章颇具质感,作者极有气度,文字俭省,没有一字冗余,炼字极精,读来深有古意。戏谑间带批判,犹如刀藏笑里;寻常处见奇崛,正是树上开花。作文如此,读者读之,不由自主,给拉进他的节奏,时徐时疾,不紧不慢。写到可恶的人时,读者看着冒火,巴不得作者大骂一番,但作者仍是悠然讽刺,并不动怒。写到有趣的事上,读者神怡心旷,盼望着作者挥洒一番,但作者只是见好就收,不肯铺张。你虽不尽兴,不过瘾,却不得不佩服他的胸襟,他的沉得住气。又看了他的一篇《论散文》,也是一样的风格:态度明确,文笔明晰,有理有节。这篇里说到两个词,一叫「情致缠绵」,二叫「澄清澈底」,都是好散文的特征。不用作者说我们也能想见,这两者分别是感性思维强大与理性思维强大的人容易具有的特长。想起前几天看的公开课,讲如想说服人,情和理这两方面都要入手,情理交融,才是好说辞。写文章也是一样,读文章的人人都有个心,却又不是感情的机器,直觉的理解和逻辑的分析,读者都会用到,那写文章时如果偏废一门,犹如单腿走路,万难达到目标。不过情理二者,又有区别,如果重理轻情,虽缺少感染力,但只要逻辑清晰、论证严谨,即使作为议论文章也有价值,但如果情重于理,虽有感召力却逻辑不通,则让人不能不怀疑是阴谋家的煽动伎俩,如那勒庞的《乌合之众》总结的「断言、重复、感染」三秘诀。当代网民,社交极多,看惯了微博微信,博客网文,习惯了一次接受一百四十字的讯息,稍成篇幅即「太长不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遇事棘手,百度一下,按方抓药,药到病除,把「知识」和「技能」都外包给「云」,仿佛程序到需要时再载入内存一般。因内存宝贵,硬盘廉价,只要手机有电、网络畅通,人的大脑大可不必承受多余的记忆负担。这很经济合理,但带来个副作用,即对事物都浅尝辄止,随用随取,不做深究,一般说来这无大碍,不影响生活,但有骗子胡说时,我们无力分辨对错,就算个问题了。我每看到网络流言,尤其是言之凿凿,气势汹汹,感叹号泛滥,扑面而来的煽文,必然大怒,心中大骂:「利用傻瓜的无知和暴力谋私欲,无耻之尤!」然后在微博上见某某蠢事,只能摇头长叹,哀其无智,怒其有心。我平生之最恨,就是有心有力却无脑的人,为祸最烈,又难以沟通,不懂客观现实,却富有主观能动性。我在网坛间发帖,只敢在清静偏僻处,与一二故交老友,优优雅雅地辩上几番。而稠人广众之地,围观蠢人颇多,如被蠢人抓住,多半难以体面脱身,而寄望于围观者的圣明公道,又太不见效。关注我这公众号的朋友知道,我读书颇贪,时间甚紧,线下写程序,又自称「全栈」,诸多语言和领域恨不得都能用得纯熟,实在没有工夫跟浑人缠斗。只得高挂免战牌,装瞎假死,任其鞭尸,如此数番之后,我的心胸竟被撑得开朗,实为幸事。又想起梁实秋与鲁迅的论战,遭赐了一顶「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帽子,为人熟知至今。如拿论辩规则较真,周先生「人身攻击」的谬误一定不免,但彼时情境特殊,拿论辩规则来要求,未必适当。而梁先生在那时依然爱惜羽毛,不肯失了知识分子的体面和矜持,如子路系缨,审配面北,行为虽在实际上无帮助,但在姿态上可让人敬重三分。从梁实秋文字可知,其人感情充沛,思想澄澈,难得是定力极强,雷池一步不迈,废话一句不讲,这等人物,如肯拉下脸皮,跳进粪坑与对手互泼脏水,场面一定煞是精彩。但梁实秋自己,只会觉得无聊。他一直很有清高和优越感,不肯自降身价去下等场子里放对,所以挨了骂,也不能还嘴,在旁人看来,场面上自是大输特输。鲁迅的「贴标签」行为,无论如何都算刻薄之举,但当时时代特殊,毛主席也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宜拿和平时期读书人的温良标准来要求。上一段的议论,不是贬周先生,而是赞梁先生。他的气度至今仍值得学习。现今大社交时代,即使不上网坛,只发条微博,也或许会有妄人来点名攻击,只躲在朋友圈发条文本,也难保没好事朋友截图评论给发到外部,给了无事生非好斗成病的闲人抓为靶子的机会。蠢人开喷,从不讲理,污言秽语,辱及家人,连篇累牍,延绵不休,虽未必有中等之智商,却靠经验习得「断言、重复、传染」之效用,虽未必有实际杀伤之效力,却实有让人心情大坏之影响,而一旦成了规模,杀伤力则足以毁灭人的生活。你若试图讲理,他则不予理睬、自说自话;你若置之不理,他则说你哑口无言、理屈词穷;你若逃之夭夭,他则兴趣盎然、追骂不休。更有一干同道中人,看得兴起,转发评论,蔚为大观。网络的不用具名,伤人的不用负责,群氓无底线的辱骂、无心肝的传谣、自认正义的人肉、自认豪情的群动,都极大地影响了网络环境的文明。梁实秋写《雅舍小品》讽刺了一些蠢人的蠢相,他却想不到后来有一种叫「网络」的玩意能把蠢相更放大十倍。我不算聪明,为此痛苦多年,思无良方。只能说说目前办法,作为参考:遇到网络暴民,当如街遇流氓,巷遇恶狗,切莫回复,转身快走,拉黑删评,权力都有,只要清屏,不要还口,已进粪坑,越动越丑,你是实名,他叫某某,你要讲理,他要怒吼,秀才遇兵,捉襟见肘,全身而退,才叫高手。又说了些无干的话,其实《雅舍小品》这书,对吾国吾民广泛之丑态,认识极精确,描述极精当,语言极俏皮。深为蠢人苦恼的朋友,可以一读,仿佛有人在帮你嘲笑蠢人,读着出气。妙的是他讽刺又有分寸,不会让你更愤激。一看一笑一解嘲,或许就能消了气。这样看来这部作品,倒是我们「消极抵抗」蠢人时可以进驻的港湾了。而没那么倒霉郁闷的时候,读它更能开怀一笑,悦目赏心。
  •     时间遁入2013年末,恰逢有一不痛不痒的考试如窗口般打开了尘封多时的一些书籍,重拾阅读。这一多月来,再度捡起的有王国维/张爱玲/胡兰成/舒婷/林语堂与梁实秋。自去了鼓浪屿的林语堂故居,将《生活的艺书》看了一遍。与其说这是本文学著作,不如说这是一本哲学著作。思考些贯穿你我的哲学人生态度。说来特别,这书的写作背景正时30年代的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之时,林氏批判了其三大毛病,崇尚效率,珍惜时间之类,被工作填满了生活。书中,他自说着若是这般光景改变,大约需要上千年的功夫,不料短短几十年过去。这状况却是斗转星移,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他提到的东方悠闲自在的生活哲学早已不复存在。此书与《吾国吾民》不同,它模糊了时代背景,透彻的是更长久以来的生活态度。此书,在美国一经面世,即登临畅销榜四五十周,创下了难得的记录。虽由英文写成转译,却不失幽默的文风与厚重沉淀的气息。但从言语的感染力上而言,受译者功力所困,终有些打折。于是,又转而寻求一些文字更叫人悠然的文来读。胡兰成的文笔虽也优美,尤其是《张爱玲记》一篇描述的种种。从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到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誓言;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的喜悦;到自是凋萎的凄苦。胡兰成文笔不弱,自成一家。比假借他人之手的传记写得好得多,但它始终是规避了很多事物,营造了个或许美好或许逃避的世界。在其苦乐取向上,其他文章却带着一些情绪始终是不太愿意读的。旋而想起了梁实秋,以前读《雅舍小品》更多像是看着幽默有趣的文字莞尔一笑,可记得的留下印象的极少,遂又重读一遭。却发现个中题材,与林语堂的治学等观点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写作的乐趣与模样却是难分伯仲。林氏带的是股超脱的宏篇的屋殿构建,而梁氏之文更像亭台楼阁的点缀。谈衣服/谈运动/谈握手,俩人都极相似,但一个是有缜密的思论,如整齐划一的华服;而另一个是各自成篇,如散落的珍珠,精彩论断俯拾即是。梁氏多以自己的遭遇或身边之人予以调侃,常见窘迫与尴尬,而又不失天真与洞悉。最喜欢当中的几篇,当属《诗人》《送别》《中年》。《诗人》开篇也不例外以诗人做调侃,“在历史里有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个笑话”,虽是理想与现实总叫人无奈,诗人最好是住在遥远的远方,他们总有些怪癖,与周遭有些格格不入。“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做诗人的一段经验,但是入世稍深,渐渐成为一颗煮硬了的蛋。一个人如果达到相当年龄,还不失赤子之心,经风吹雨打,方寸间还能诗意盎然,他是得天独厚,他是诗人。这讲的颇像你我,涉世未深的时候,总有一些美好而又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入世稍深些的时候,看多了匪夷所思的丑恶,自然也会被其有所影响,棱角与理想一道不复存在。当这个时候能保留一些些的赤子之心,生活中还留那么一点点的诗意盎然,却是难得的。而今年,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不知所措的忙碌后,能有一丝的时间去回味,来自一个长者跃然纸上的话语也是独具韵味的。好书,就是这般,伴随周遭发生的事情,随着年岁的迁移,还能品尝愈久弥香的味道。关于孩子,他亦莫不是以戏谑居多。“孝”逐渐变成了本末倒置的形式,没有哪个家庭莫不是以孩童为中心,却忽视了长辈。对于孩童的期望,如“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乃与草木枯,幼时如掌上珍珠,稍长都夸做玉树临风,长成则为非作歹。”鲜有父母莫不是对孩童怀有莫大的期望,寄托自己的梦想于孩童之身,虽有陋习也是任其自然,终想着树大自直,可最终能否自直却是难说。虽是几十年前的论断,这般社会问题却是毫未消减。关于客与送别,梁氏化作了极为平凡人的心气。比如讲到“只有上帝和野兽才喜欢孤独。但凡凡人大概没有不好客的”。所谓风雨故人来,乘兴而来,兴尽即返。心情枯寂百无聊赖,忽有客款扉,把握言欢,莫逆于心,为人生一大乐。未有提前约定之客,自有叫人忍俊不禁的尴尬。但喜好客来到的心情却是是永远不知足的。无客时嫌岑寂,有客时嫌烦嚣,客走后扫地抹桌又另有一番冷落空虚之感。夜半待客客不至,闲敲棋子落灯花。在焦灼而又安然自若的等待中,更闻黄梅时节的家家雨,青草池塘之处处蛙。个中境界,自待别有心蕴者体会。至于,送别亦是如此。家人与朋友来时,大多时候会去接,或是迎新的宴会多会参加。而离别与欢送的宴会却大多时候不愿参与。一如你走,我不送你;你来,风大雨大,我来接。另有旅行/音乐/画展等感想,其乐与现今情形不太相同,但从言语中的诙谐幽默自嘲与调侃,却能在宁静时给人欢愉。尤其是翻译之文是去原先言语的魅力之时,这本重拾的雅舍自是上乘之作。
  •     心烦气燥的时候,我总会翻起《雅舍小品》。 梁实秋是谁?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也难怪,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满眼马哲毛概邓论,实在是不应该知道他这位“反动文人”。但我们肯定知道那些骂他的人们。高中的课外读物里有一篇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瞧人家,不愧是大文豪,骂人都这么有水平,又是丧家又是走狗还乏。这里骂的就是梁实秋先生。与之相比,毛主席他老人家骂的“反动文人”,似乎倒是平和了许多,至少还把梁先生当人看嘛。梁实秋先生在台湾被尊为文豪,类似鲁迅之于大陆,抛开政治立场不说,他的文学成就是属于全体华人的,是属于全世界的。记得在初中时,我刚读到这本《雅舍小品》,便读到了一种以往不曾体会过的愉悦。每篇作品不超过两千字,写的又都是身边平常的物与事,如雅舍、孩子、衣裳、狗、下棋、写字、理发、牙签、送礼等等等等。但却就是以这么平凡的物与事为题,梁先生下笔优雅从容,辞句智慧幽默,于细微处现真知灼见。就好比。。。。就好比一碗极品蛋炒饭,哈林的《蛋炒饭》听过吧,唱得实在有意思,最简单的才是最困难的。我老爸以前是管厨师的,曾说过,最差劲的厨师才去做“佛跳墙”,最优秀的厨师是用最普通的材料做成极品美味,梁实秋先生就是这样的极品厨师啊。但梁先生的极品蛋炒饭也许炒得不合当时的中国国情,《雅舍小品》第一辑成书于抗日战争时期。那年头,需要的是辣椒、是猛药!!梁先生的虽是极品但毕竟性情平和的蛋炒饭便有点不合时宜了。而30年代他与“左联”的那场著名的论战,更奠定了他的“走狗”地位。我有时候在想,梁先生的极品蛋炒饭在什么时候才是适合时宜的呢?抗战时期,流行辣椒、猛药,最好还是投枪、匕首;现在是和平时期,流行豪华的燕窝、鱼翅,还有满街的速食快餐;会细细品尝极品蛋炒饭的人,实在是不多啊。但转念一想,我从梁先生的蛋炒饭里品味到的,绝不止是文辞的美妙、信手拈来的学识与幽默,更是一颗广博而平和的心。这颗心在告诉我,不管在什么样的年代,不管你的目标有多高多远,别烦躁,你的心,要平和。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按这本书的有趣程度来说,豆瓣上阅读量也太少了吧!不管是讲帝都还是呆丸,很多道理放在今天也不觉得过时。
  •     平淡中多有趣味,朴实中多有哲学,很有意思。
  •     清净的很 【暂时只读了雅舍这篇】
  •     老先生一笔一画都是优雅的
  •     小时候只知道读故事,读过不多的散文集之一
  •     很有味道
  •     想起这本看了一半就被偷了的书真是一把辛酸泪。幽默风趣,让人常会心一笑,各种比喻真是妙哉。仿佛梁老就坐在你面前与你谈笑风生。
  •     高中时候读的…
  •     平平淡淡
  •     还是民国的文字耐读,粒粒饱满,有古文的凝练,兼白话文的通达。作者多博古通今,见多识广,又逢了乱世,家国愁思尽付笔下。
  •     1998年8月北京第一版,最初是《雅舍小品》、《雅舍谈吃》、《雅舍散文》和《雅舍杂文》。梁实秋可谓一代文学大师。
  •     喜欢描写老北平的章节,非常生动有趣。
  •     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乐观的生活态度,犀利的讽刺,幽默的语言,敏感的生活捕捉能力,好书好书!
  •     杂七杂八的小品文怎么能写的这么好看,每十年读一次才够
  •     梁实秋先生的文笔真的很浅显却不失雅致,同时可以以幽默的视角调侃世事。梁先生的语言风格真的值得模仿。
  •     人生就是从平常中领悟道理。 20170105
  •     呃……感觉是自己太浮躁 静不下心啊 所以没读完T_T
  •     很喜欢梁实秋的文,有味道,更多的是看过的都能记下个幽默风趣之处,在写作之时能轻松想起。
  •     哟吼~梁老先生的这个书,推荐和张佳伟的《无非求碗热汤喝》一起食用,效果,拔群!!!
  •     内容不必说了,是非常好看,大家之言.就是版本有缺憾,印的不是很漂亮,而且内容有重复,编的不是非常精细.
  •     尚雅,至今尚不显旧。
  •     顶级散文。
  •     送行篇记忆犹新
  •     信息量挺大 值得再读
  •     一斛珠 读《雅舍小品》 遭逢丧乱。 生平三度迫南迁。 不合时宜出闲言。 一语评价, 两岸天壤间。 小品琳琅珠玉篇, 娓娓道来五十年。 云淡风清事如烟。 茶余饭后, 开卷似神仙。
  •     读多了不好。行文很简练
  •     生活小仪,人世间两大篇幅,充满哲理,生活处处是风景,余老的境界太高我等望尘莫及!
  •     平实清净
  •     慢生活,慢情趣,雅舍,陋室,风情自在,人心作古。
  •     刚开始还有点不习惯,看了几篇以后倒觉得很可爱。
  •     在焦头烂额茶饭不思的三个月里,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小品。写的都是平常事物,并无太多新意,行文也是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初读以为会很寡淡无味。但细细读来,常常被许多妙语惹得咯咯笑,很是有趣。在寻常生活中发现这么多趣味,并能写得这般亦庄亦谐,当真是大家啊~
  •     好喜欢梁实秋先生的文章
  •      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各地特色小吃 书中都有
  •     梁先生的幽默实难学到,关于骂人的描述很恰当,哈哈
  •     喜欢这种散文集子,因为随时可中断。以前没看过梁实秋的东西,看了就喜欢上了。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你走,我不去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
  •     有趣。
  •     很有意思,看着打发时间。其中的一个个有趣奇特的观点让我一会看着发笑,一会又陷入他那逻辑怪圈里拔不出来。还有很多名人名言,中外故事,好评
  •     由送行一文引入,每篇都是至爱。
  •     小中见大,足可窥见先生见识之选大,尤其于"吃"篇,惊觉竟有这么多法子,复视盘中之物,裹腹而已。
  •     还是读书人好。
  •     可能是我不太喜欢这种文绉绉的感觉,不过有几篇故事还是很吸引我的
  •     梁实秋先生以独特的诙谐讽刺论调,再现中国世纪变迁的风土人情与时代风貌,哲理意味浓厚,笔触清淡闲雅,颇有古趣。
  •     梁实秋语言幽默,讽刺巧妙,敢怒敢言。
  •     淡的不像在世里的人,在云雾外静静看着,连冷眼都嫌太过激烈。
  •     2015
  •     亲切有味,仿若旧友
  •     智慧的光芒在闪现啊
  •     嘻笑怒骂皆文章!“文艺没有说教的义务,但却有自己的道德观。”
  •     我还记得你住海洋大学旁
  •     
  •     就像个长辈天天跟你传授人生的经验 点到即止 不啰嗦
  •     看了几章看不太下去了,觉得没有故事情节,无法吸引我继续阅读下去 可能是人太浮躁了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