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5
ISBN:9787208041004
作者:(法)夏多布里昂
页数:409页

内容概要

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nd,1768-1848),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出身贵族,法国大革命期间参加保皇军,后逃亡英国。王政复辟期间曾任内政大臣、驻外使节、外交大臣等职。1797年发表《革命论》,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主要作品有《基督教真谛》,其中的中篇小说《阿达拉》、《勒内》曾风行一时。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希腊之旅第二部分  基克拉迪群岛、安纳托利亚及君士坦丁堡之旅第三部分  罗陀斯岛、雅法、泊利恒和死海之旅第四部分  耶路撒冷之旅第五部分  续耶路撒冷之旅第六部分  埃及之旅第七部分  突尼斯之旅及返回法蓝西

作者简介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作者从希腊出发回到法国,按顺序将《从巴黎到耶路撒冷》全书分为七个部分,沿着作者游历的路线,在参观古迹遗址时,读者仿佛和他一起在瞻仰那已经的落的文明,并了解到作者希望通过追溯历史去寻觅现代文明之源的真实愿望。《从巴黎到耶路撒冷》:夏多布里昂优美的语言、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和精准的描写构成了这部游记的魅力所在,相信会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和喜欢!

图书封面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夏多布里昂的《希腊之旅》- - 忘了歌儿的金丝雀,我们该把它怎么办呢?是弃在山冈上,葬在屋后的竹林中,还是用柳鞭来鞭打它?不,请都不要。日本象征诗人西条八十会对你说,“只要乘上象牙船的歌/只要荡起银色的桨,/漂上那明月当空的海面,/它就会想起那忘却了的歌。” 是啊,这样精致诗意的情境下,别说金丝雀,就是俗卑如我也要能歌善赋了吧,惺惺然吟上一句“明月听歌醉舟前”呵。但是,对于象夏多布里昂那样高贵的心灵,“明月银桨象牙船”怕是还不够——孔堡的小姐姐吕茜儿曾对他说,“你应该把眼前壮丽的景色描绘出来。”而多次借这句话激励自己的夏多布里昂,寻觅灵感的方式可真叫人吃惊——他爬上桅楼,把自己绑在上面,俯瞰万顷碧波,海涛“颜色如玻璃液一般深绿,翻卷着浪尖,就象大群白色牲畜,分布在偶石楠丛生的坡地上。”你看,他会用如此生动的语句将海面上变化不定的景色固定下来。他着迷了,仿佛面对的不是大海不是词语,而是那对尤利西斯唱招诱之歌的海妖塞壬。 这位浪漫主义毒素的酿造者对大自然的描绘与刻画,读来令人满心欢喜。当然,我们的欢喜不仅仅缘自他笔下生动优美的语句、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有一点不容忽视——跟随夏多布里昂一路走过,我们不禁会感到,这是身在山川阔野之中,也是走在史书中,走在神话里呢——他会有意无意、甚至稍显做作的卖弄一下渊博知识,与眼前景致相融,与内心精神相契。端出来,就是一道让读者心醉神迷的什锦大餐……风平浪静,科林岛就在眼前。这时,你听到夏多布里昂在耳畔低语,“尤利西斯在遇海难后曾被赤条条扔上了这个岛……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修昔底德不惜笔墨描写的克里基拉岛的动荡不安……荷马运用诗意的美妙语言描写斯刻里亚岛的命运……”再叙述一段安东尼和屋大维娅在克里基拉岛上叫人洒泪的爱情。你说,你的心还会平静? 所以,夏多布里昂把《希腊之旅》写的那样荡气回肠一点也不让人奇怪。斯巴达、阿尔哥斯、科林斯、雅典……这些历史名城过往的辉煌恰好应和了他高贵骁勇的雄心;而今的废墟则又惹得他缱绻低徊;辗转于繁华和衰败的文明之间,于博学多才的夏多布里昂更是拿手好戏。 旅途宁静的打破是从寻找斯巴达旧址开始。要知道,夏多布里昂为了解斯巴达的所有可得的情况,史书、诗歌、现代书籍和旅行者,他都不曾放过。当夏多布里昂终于跳下马跑上斯巴达卫城的山丘,那复杂的忧伤与欣喜,向他、也向我们读者,一并簌簌地扑面而至了。太阳正从梅内拉永山峰后升起,多美的景色,但它又那样令人忧伤!“欧洛托斯河孤独地从残留的巴比克斯桥下流过;四周都是废墟,但却见不到一个人!我一动不动地凝眸望着这些景色,似乎已经呆了,痴了。”曾经辉煌如今只剩一派残骸,数个羊倌无心地拾掇或抛掷碎片,这一切让人们看清了世间的虚浮。但是,有些名字是不朽的,漫过历史的长河,依旧鲜活。什么才是不朽?荣誉?战绩?建筑?美德?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个答案。赞美与痛苦的情感在夏多布里昂的心中交织着,他脚步凝滞,思想麻木,四周死寂一片:“在这片再也听不到人类声音的地方,我至少想要听到回声,我竭力大喊起来:列奥尼达!但没有一处废墟重复这个伟大的名字,看来,连斯巴达都已经将他遗忘了。” 在斯巴达,他探访到最小的石头,打探列奥尼达骨骸消息;在科林斯附近的迈锡尼,他拜访了阿伽门农等古代英雄的墓;在雅典旧址、在阿尔西姆岬角,他见到更多被摧毁的坟墓,“坟墓一忽儿灌满海水,一忽儿又空空如也。”这些逝者早已无法站起来保卫他们的城市了,却一再唤醒拜访者的敬意与热血。那曾是个怎样的民族啊,他们为国捐躯何等慷慨从容!人在盾在,人亡了也要躺在盾牌上回来——生命不再是自己私有财产,而统统奉献给一个庄严的目标,不许自己休息,也不许别人休息。他们活在荷马的史诗中,自然而悲壮,“但愿我的生命能结束与特洛伊人向我投掷的标枪,而我仍护卫着阿喀琉斯的那一天”,不求苟活,默默无闻的死去才是真悲惨。同样,也不事过分的渲染。这叫人想起二战时英国征兵的招贴画,美人倚户,对男子道,“去吧!”简简单单清清浅浅,不必摆出什么爱国主义的高严架势,愈显出凡人的胸襟。至于煽情?交给诗人去做好了。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把诗人送上被告席。诗人是危险的,诗人鼓惑猛士放下盾牌,怀疑已建构起的价值体系。怀疑,怀疑会让金石之城顷刻间分崩离析。“他知道她不会哭。早晨/院子里的草地上会留下北去的脚印。她再也不会/考虑过去了的或将来临的事情……烟云飘去,你忘记了我的脸,我忘记了/你的脸。”印尼现代诗人莫赫马德这样“决绝”的描写情郎离开美人迎接死亡。但是谁又会相信,这诗歌于读者激起的是满盈的斗志,而不是柔情?当诗意开始在夏多布里昂意识里流淌,他自然而然深入到历史内核,探询希腊衰败的原因,比较斯巴达与雅典建筑风格、体制、衰败方式的不同,“最高贵的道德准则总有其过度的地方和危险的一面”——也许真的猛士并不总要挟带盾牌一起返乡。诗人的话,你也要听听。 站在雅典卫城高处,许多小嘴乌鸦就在夏多布里昂下方飞翔盘旋。他对自己说,当人站在高处,“远离一切危险时,最容易做的事莫过于说:‘他们在桎梏下呻吟着,却又为何不砸碎它呢?’”尽管现代(之于夏多布里昂的现代)希腊人残存着专制与奴役留在他们身上的烙印,夏多布里昂也警醒自己,切莫武断评人,且试着“从斯巴达与雅典昔日的繁华中找出招致今日灾难的原因,从他如今的境遇中看出其未来命运的雏形。” “当大风在海上掀起波浪时,从岸上旁观他人所受的苦难时心情舒畅。”——对这句卢克莱修的话,夏多布里昂从不认同。原来,他惦念的还是希腊的今日与明日;对苦难中的民族,他宁愿再将自己缚在桅楼上,同受难。任电闪雷鸣,任恶浪噬舷,不理会! 此刻若有一只金丝雀与他结伴同行,它定会懂得如何唱出一支壮阔绚烂的歌。
  •     最近我同时在看两本游记。夏多布里昂的《从巴黎到耶路撒冷》和吉姆罗杰斯的《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组合。夏多布里昂,阴郁,敏感,才华横溢。我上小学四年级时,第一次在一本《世界文学名著精选(散文卷)》里读到他关于君士坦丁堡的一段描写,当时还不太能体会到它的妙处;上中学时再看,就完全折服了。如今,在这本游记里关于基克拉迪群岛、安纳托利亚及君士坦丁堡之旅的部分我又一次读到了这段描写,因为是同样的译者所以一字不差,它的完美仍让我有绝望的感觉。我刚看完的希腊之旅一章,不时涌出大坨让人发狂的希腊式人名和典故;能看懂的没几个,看得懂的部分则美不胜收。他登上法诺岛,自己心潮澎湃,就说什么“那些不会借费奈隆和荷马的眼睛去观赏自然的人是多么不幸啊!”我觉得非常欠打。他的语言纯净、优美,而有节制,充满了理性的韵律和仪式感,给人以极大的灵感和启示。例如,面对旭日照耀下雅典的卫城,他这样写道:“……伊犁絮斯河在雅典另一侧,即在海米图斯山和城市之间,但它的河道已经干涸。而平原也并非是一马平川:一片独立于海米图斯山的小丘陵突出于平原之上,在它们高低错落的山岗上人们逐渐建起了雅典城。在所有的情感中最令人愉快的并不是那刚涌起的激情。当我走向雅典时,体会到了一种使我不再会思索的极大的欢乐;这与我见到斯巴达时的情感毫不相同。斯巴达和雅典的废墟遗迹仍体现着他们各自的特色:前者阴郁,严肃而孤寂;而后者则明朗、轻松且有人气。一见到吕库尔戈斯的故乡,所有的思想都会变得严肃、坚毅而深刻;已变得坚强的灵魂似在升华;而面对梭伦的城市,人们似已被神灵的魔力所迷;人类被认为富有智慧且长生不死,大家都觉得人是完美无瑕的。人性中的高尚情操使雅典具有了斯巴达所缺的优雅气息。在雅典人看来,对于祖国与自由的热爱并非一种盲目的天性,而是理性的情感,它源于对上天慷慨地赐予他们的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美好东西的热爱;从斯巴达的废墟走到雅典的遗迹,我觉得我愿意和列奥尼达同死而和伯利克里共生。我们向这座小城走去。虽然它方圆不过15或20法里,它的人口还及不上巴黎市郊的小镇,但在世界上,它足以与罗马帝国的名声抗衡。我的双目始终不离它的遗迹,还为它奉上了卢克莱修的诗句:是声名显赫的雅典, 最早给予穷人粮食和水果; 是她在改善人类的处境和制定法律,又是她最早给人们带来生活的欢乐。”同时他又写:“……多亏了法国的保护我们才得以享受到这样的盛筵与和平,因此它们在我看来更令人愉快。三四十年前,希腊的所有海岸,尤其是科林斯港、梅加腊港和厄琉西斯港都遭到海盗的侵扰。我们在东方所设巡海站的良好运作逐渐杜绝了这种劫掠行为;我们的三桅战舰维持着海上的治安,奥托曼王朝的臣民们在法兰西的旗帜下都舒了口气。……”使我不由得联想到是谁在为他的这次旅行买单。而吉姆罗杰斯。量子基金的创始人之一。直到现在,仍有人对他当年在华尔街的丰功伟绩津津乐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个会毫不犹豫地指出我要这个、这个、还有这个,但不要那个和那个,的人。目标精准,意志坚强,胆略过人,一辈子也不会注意到“晴朗的天空和灿烂的阳光给佩罗斯与潘提利克出产的云石染上一层似成熟的麦穗亦或是秋天的树叶般金黄的色泽”。他只会说:“把那个拍下来!我要把它挂在书房南面的墙上,让阳光照到上面。”夏多布里昂的世界是象征的森林,吉姆罗杰斯的世界是指标的集合。他就是个观点王!环球旅行开始时,他决定搞辆车。他对车一窍不通,就告诉人家说他想要一辆双座、高底盘、四轮驱动的跑车,还得敞篷,因为他要“打开顶蓬,让风吹到我的脸上”。最后,奔驰车厂觉得这很有趣,就免费提供了一辆车子给他(当然他还是支付了改装费的)。我在生活中就遇到过这样的人。确切地说,我所在的公司就有这样的一个人,我与其私交甚笃。他们单纯、果断、乐观,具有影响力。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他们是最容易成功的那一类人。看得出即使是吉姆罗杰斯这样的人,周游世界对他来说也是一件需要鼓足勇气的事。“倘若我在这次旅行中命丧黄泉,也死得开心。为圆自己的梦而丧生总比哪天兜里揣着没花完的美元死在华尔街强。”——那对我们呢?即使对于周游世界已经不算是信口胡诌的人,也没想过会死吧!——当然喽,我们大部分人应该都没有穿越科索沃的雅趣。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夏多布里昂的散文,真正的形散神不散,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以及延伸至将来的无限维度。
  •     之前读过马克吐温的游记,把这本硬挺挺比下去了……只粗略看了耶路撒冷的部分,也就这样吧……
  •     喜欢这本书的装帧。适合拿在有轨电车上看的书。
  •     不知道是原文啰嗦,还是翻译不流畅
  •     转让 见豆列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227842/
  •     游记之类
  •     这哥们极度文青。太感性了。
  •     感觉一般
  •     最富有文化体味的游记,没有之一
  •     夏多布里昂,魅力无穷的人,如果能有原版会更加过瘾
  •     读了五个月,不亚于夏多布里昂的旅程。夏多布里昂也许是能在浪漫主义的激情中保持冷静的唯一作家。他对希腊情有独钟,希腊之旅写得最为完美。在他看来,希腊“是一个令人伤感的但却是平静的国度”,“被毁的古迹上弥漫着奴役的沉寂”。然而,他无法忘怀这一令他产生美好情感的国家。任何词语、思想和信仰都无法延缓“废墟的必然命运”伤感的到来。
  •     “无定河边暮笛声,赫连台边旅人情”。希腊之旅是此书的精华,之后作者就开始唠叨起个没完。
  •     史诗一般的散文 怀古气息严重
  •     希腊和迦太基的很不错,其他的稍稍一般一些,景物描写很有真实感。
  •     夏多布里昂是浪漫主义先驱,其笔下挺立着苍凉的文明废墟,弥漫着颓废的壮美。
  •     游记可以排走神榜榜首,呜
  •     这个法国外交大臣可能是浪漫派里读书最多的了,古典文史修养无疑是超一流的。。
  •     只因他是夏多布里昂。
  •     功底深厚,对法国浪漫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始终不明白马克思为什么这么讨厌他,辞藻华美也可以很有深度啊
  •     一个有知识的外交官的装叉记,还没有《杜甫的五城》好看。
  •     流水账一样,提及了很多历代名人及名作,像是作者在炫耀自己的博文广识(还是鄙人孤陋寡闻?),一部好的游记,难道不应该是对当时所见所闻留下的真实记录与感受?理解不了夏多布里昂所处的那个时期的“贵族文学”
  •      这世上一切都不长在。 也想去找古希腊...... / 或是作者的文字,或是我的心境,离开希腊之后的旅程不甚有趣。
  •     上bec时候买的,晦涩有点
  •     拿着这本书去陶然亭春游
  •     夏多布里昂,又是一本记不住我读了什么内容的书,看来得好好利用豆瓣这个工具了,及时记录和点评呀
  •     到了耶路撒冷才开始好看一点,后面简述迦太基历史的比较有参考价值。老头子抒发爱国热情的段落还真是囧~
  •     圣城耶路撒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