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年如水

出版日期:2015-2-1
ISBN:9787308141497
作者:周有光
页数:487页

内容概要

周有光先生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早年在大学主修经济学。曾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经济学教授,上大学时对语言学、文字改革有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1955年以后,根据国家需要,专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问题,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并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授课。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
半个多世纪以来,周有光先生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文字改革和语文现代化的进程。1961年出版著作《汉字改革概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文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后他还陆续出版了《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朝闻道集》等30余部重要著作。周有光先生不仅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斐然,在文化史研究等领域同样成就显著。
周有光先生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中方委员;《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日文《不列颠国际百科全书》国际学术顾问等,是中国最受敬重的著名学者之一。

书籍目录

我的家庭背景/ 1
祖母与常州旧家/ 5
父亲与母亲/ 10
小学和中学世谊变亲家/ 18
“五卅运动”前后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 27
我的几位同学/ 35
开始交女朋友跟随孟宪承办民众教育/ 40
在杭州开“新闻学”课程/ 50
东北旅行简朴而随意的婚礼/ 57
留学日本/ 66
考入京都帝国大学/ 68
身兼两职:进入江苏银行和光华大学/ 75
章乃器及救国会诸君子/ 79
夫妇互补弃家逃难/ 86
张家兄弟姐妹/ 90
周家兄弟姐妹/ 95
抗战前的上海生活/ 101
逃难:苏州合肥汉口/ 106
长沙办报三峡遇险合川团聚/ 115
从成都光华大学到重庆农本局/ 124
抗战时期农本局的作用及贡献/ 130
空袭重庆南溪遇盗居转搬家/ 134
通货膨胀生活艰难/ 141
再进江苏银行四川印象/ 145
“星五聚餐会”与民主人士/ 149
见证国共合作与许涤新等人的交往/ 152
仰光探母缅甸见闻/ 158
战争的持续及国际形势的发展/ 164
金华巧遇杜立特痛失幼女小禾/ 170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各国形势及思想武器/ 175
进入新华银行考察西北/ 182
河西走廊的故事/ 185
在西安的生活/ 191
战时贸易儿子被流弹所伤/ 195
美苏对日作战与抗战的胜利/ 199
重返上海转赴美英/ 203
漂洋过海众议战后局势/ 206
纽约观察/ 210
探访亲友游历美国/ 214
美国的交通和效率/ 223
美国的经济/ 228
建设国家的若干想法/ 232
赴伦敦游轮上的趣事渴望建设新中国/ 236
“二战”后左倾的欧洲古罗马的语文技术/ 241
归国途中的见闻与思考/ 246
与爱因斯坦聊天认识范旭东设计速记符号/ 249
滞留香港撰文著书/ 253
回到上海教书进银行办杂志/ 256
不断的运动和改造/ 262
移居北京进入“文改会”/ 267
研究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271
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276
《汉字改革概论》与日本的文字改革运动/ 284
“反右”运动/ 291
“ 文改会”大院的变迁北京的风沙与大雨/ 294
张允和的工作经历/ 297
从“打麻雀”到“大炼钢铁” / 300
人民公社化与粮荒/ 302
饥饿的时代/ 305
人民公社制度与现代经济/ 307
“文革”开始搬进“牛棚”/ 314
“破四旧”带来的恐慌/ 317
袁二姐与胡仙洲的悲惨故事/ 322
奉命看批判陈毅的大字报/ 326
越南华侨陈越离奇蒙冤“文改会”的批斗会/ 329
下放宁夏平罗“五七干校”/ 335
西大滩的“学习”与生活/ 339
在干校种黄瓜和水稻/ 343
奇妙的芨芨草/ 347
几件让人难受的事/ 350
和林汉达一起看守高粱地/ 352
“白菜原理”探亲十天/ 354
用《新华字典》做研究大雁粪雨的奇观/ 357
奇怪的如厕习俗开办造纸厂人性的“原始状态”/ 361
和当地农民谈宁夏的发展潜力/ 364
林彪死了尼克松来了/ 367
回到北京反对简化《汉语拼音方案》/ 370
听闻“四五”运动/ 374
唐山大地震“四人帮”垮台/ 377
苏州过冬票证时代巧吃刀鱼/ 381
凋敝的洞庭东山人民公社是“井田制”/ 385
“二简草案”被废除/ 389
“文化大革命”是历史的倒退/ 393
身无分文赴巴黎参加ISO会议/ 395
华沙会议上的两次发言外汇稿费需上缴/ 398
张宁和的经历巴黎与华沙两重天/ 400
苏联见闻/ 403
《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在中国召开国际会议/ 405
应邀去香港演讲文字改革/ 408
香港的巨变及回归问题/ 412
到夏威夷参加华语现代化国际会议/ 416
《汉语拼音方案》在华语文化圈的影响/ 420
夏威夷土著文化中日美文化在夏威夷/ 423
在美国讲学旅行探望张元和/ 428
现代化城市圣巴巴拉旅馆和女服务员/ 431
在圣巴巴拉市的两次演讲/ 434
在芝加哥大学演讲/ 437
讨论“同音词恐惧症”/ 439
探望表弟美国式家庭生活/ 441
重访纽约/ 443
开眼界:用电脑查书目/ 446
在联合国语言学学会演讲用英语讨论华语问题/ 448
美国大选观察纽约黑人问题在宾大演讲/ 451
看望张充和在耶鲁大学演讲/ 454
与《江青传》的作者交谈/ 457
尾声/ 461
附录窗外的大树/ 463
人物索引/ 467
周有光年谱简编/ 473
周有光著作一览/ 477
周有光家族世系表/ 481
张允和家族世系表/ 483
鸣谢/ 485

作者简介

本书是著名文化耆宿周有光先生最完整、最详细、最权威的口述回忆。这部百年口述从家庭身世谈起,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大量情节故事,细述中国百年历史的变故。内容覆盖家庭、教育、国家、社会、战争、经济、文化、爱情、晚年生活等重要内容。其中涉及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近200个,不仅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传奇曲折命运的缩影,更是打开了个人命运与中国波澜起伏的百年近现代史深深交织在一起的独特的时间隧道,让更多人由此洞见历史变革的真相和脉络。本书保持了周老口述时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通篇充满智慧、乐观、幽默的格调,是一部极为珍贵的传记读本。


 逝年如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周有光这位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的老头,生于没落的绅士家庭,目前已经110岁了,还在世。这本书是1996年根据他口述忆旧的磁带整理而成。这百十年间,中国从清帝国到民国再到新中国,今来古往,沧海桑田。周有光这本忆旧之书,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维度,这个维度因为周有光结交的都是历史书籍里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显出一种特别的历史感。我看着一个个名人在书中出场、退场,从热血团结的抗日,振兴实业,到下放劳动,自杀冤死,万物终归于无,似一出中国版百年孤独。周有光结交的人随便摘几个,比如章乃器、沙千里、邹韬奋这种救国七君子,沈从文、老舍、曹禺等文学大师,吴蕴初、杜重远等实业家,何廉是国民党行政院长,许涤新是周恩来秘书……总之,如果周有光上上知乎的话,绝对是最有资格回答「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最有效的人脉吗」这类鸡汤成功学问题。在采访里,周有光谈到现在中国没有大师,讲到过去大学毕业是没有专业技能的,学校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知识的技能,高尚的道德等等。参加工作后,才慢慢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后来,学了苏联教育,大学生一出学校都是专家,人人就定型了,二十岁看老,囿于专业里。这从他少年做乡村教育,再到银行工作,后来做政府经济工作,再后来转到汉语拼音工作,这种自我学习的能力,我是很羡慕的。关于教育,周母的家庭教育很值得一提。周家是个没落的绅士家庭,依靠卖房产维持生计。饶是如此,依然有佣专人,每日装好礼盒,出门送礼。为了维持体面的形象,和这个圈子里的人搞好关系,别人家结婚、死人都是不能缺席的。周母看不惯,就带着孩子离开常州,去了苏州,持的心思是,「在常州是非多,到了苏州怎样的穷,也穷的很干净,很安静,既干净又安静」。后来周有光对自己的儿子说,「我不是要你孝,我是要你Fraternity「博爱」,有博爱之心,你就会做得很好。我也不会给你留什么遗产,我希望你获得更多的知识,知识是最好的财富」。
  •     这本书吸引我的最直接原因其实是因为周老先生的高龄,今年他已经110岁了,葛剑雄在前文里说:“长寿的人未必经历丰富,经历丰富的人未必长寿,长寿而又经历丰富的人未必愿意并能够记录下来,周先生口述的价值不言而喻。”我也是怀着这样敬重的心情,想看看这些真正从喧嚣中走过,又依然在沉默中观望着这个世界的老人,是如何看待岁月,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生命。没有炫耀,没有怨恨,没有标榜,没有沉沦。这些回忆口述记录和我之前看到的很多回忆性质的文字内容都不同,它显得比较安静,即使这其中经历过的种种事情都是残酷与无力的,但经老先生娓娓道来,仿佛就是在听一位老爷爷讲着~那个时候,在他的身上,在他周围的世界里,曾经发生过那样的事情,就比如他说他去见过爱因斯坦,然后两人说过几句话,已经不太记得了,如此这般。像我这种对中国近现代史始终都是一头雾水的人,借助这样的人生故事去了解那一段历史,又多了一种对于历史亲近的理解与整体感。周老先生可以说是“现代汉语拼音之父”,但他早年其实是搞经济学的,早年的时候他也教书,英文已是非常的好,从他的文字里可以看得出来,他是比较热爱经济方面的事务,在某一段时代里,他和他身边那些满腔热情的人们都很清楚,只有经济的蓬勃才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根本命运,看到那段历史的时候,我甚至感觉自己根本看到的都是一些十分现代的观念与事物,原来那个时候,这世界也曾经那样的新鲜过呢~但世事呢,世事并不是为哪一个人而变迁的,世事的变迁从来都由不得个人。在抗战年代里,老先生说有一次他出门公差,回来的时候,早上还好好儿的房子就变成了废墟,或者走着走着一颗炸弹就爆炸在他面前的不远处,刚刚还活生生的人,转瞬间就血肉横飞,为了躲避轰炸,家就那样搬来搬去搬来搬去,好不容易找个清净地儿,蒋介石也住那儿,然后又不清静了。那时代的生死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简直都只是运气说了算。后来赶跑了日本人,结束了内战(他用一个世界全局的视角描述了这一部分的历史),解放了,苦难总是有终结的吧~不,苍天还没睡醒,或者还没耍完,各种运动又开始了,这简直比躲流弹还要拼运气好么,那个几近扭曲的年代,被禁锢的心智,被束缚的自由,被摧毁的心念……但不管这些历史和事实有多么的残酷,我发现老先生身上有一种非常明显的特质,就是:做好眼前事。教书的时候,他很认真的教书,做银行的时候他很认真的做银行,跑外联的时候他很认真的跑外联,搞语言文字研究的时候就认真的做研究,甚至在被批斗时做检讨的时候他也很认真的做检讨,也许正是这种对于当下的诚恳与不挑剔,使得他躲过了无数的劫难,才得以跨越了沧桑的百年。曾经和朋友聊起,旧时的老人总能记忆起很多事情就恍如发生在昨天,是因为他们在那样艰难而又凝重的气氛里对生活留下的印记更为深刻吗?同样经历过,有些人看懂了,变得喜乐而淡然;有些人看不懂,变得狭隘而自怜。周有光老先生在2014年增补的尾声里说:“我的口述史不完美,也不完整。我提倡“不怕错主意”,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可以从批评指正中得到更为准确的意见,也可以增加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我非常愿意听到不同的意见和声音。”这是来自于一个百岁老人的谦卑,深为敬重。
  •     ■徐时霖(题目为整理者所加)周老的书,我是从21世纪之后才开始看的,最早看的是《朝闻道集》,后来陆陆续续看了许多。看了周老的这本《百年口述》之后,我感触最深,或者说有点意外的,是他对自己参加金融工作的描述。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搞文化工作的人有用,对中国经济史研究者、特别是金融工作者也应该认真地去读。这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个最大体会,并由此对周老更加敬重。我举例说,书中提到了三件事:一个呢是江苏农民银行。江苏农民银行,在中国金融史上,乃至近代经济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银行,陈光甫和书中提到的现在不太为人所知的徐伯明,也不完全像书中周老所说的那样,他们当时最重要的思想,之所以取名为“农民银行”,和今天的“小额贷款”很接近,他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巨额资金分成很多份,用来帮助数量很大的普通平民。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周老是最早参加这项工作,并且在里面起了很大作用。书中提供了很多细节的描述。这个做法,当然以后由于社会的种种变化,到今天这个做法也没有成功。在国外,像孟加拉尤努斯就是靠这个取得了成功(并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今天余额宝和微信红包也不是马云等人的发明,实际上也源于——就中国而言,直接的起源就是江苏农民银行。所以,今天之所以能这样做,之所以是平台和手段不同而已,但理念和思想源于那个时候。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第二点就是关于农本局的描述。农本局实际上是个政府的金融机构,类似于今天农业部的一部分职责和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责。周老在这本书中如此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运作规则和它实际做的工作,所以我们就可以了解抗战时期,支持后方经济工作的到底是什么力量。我们今天了解抗战,知道政治,知道军事的很多,但是后方的经济工作究竟是怎么做的,如何拿出那么多钱来支持前方抗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史料。特别是他讲到农民的问题,对今天的三农问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就是如何让农民有一个自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组织,来帮助和引导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周老在这本书里面描述了当时的做法和他自己的一些观点。这个足以供今天的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参考。第三就是新华银行——新华商业信托储蓄银行。王志莘先生,上海人,我从其他史料上了解,他的家乡就是上海的莘庄,所以我判断这个字可能念“xin”,今天读“shen”(范炎培先生插话:读xin,莘庄,上海就读xin。)王志莘先生在今天中国金融史上基本上是汲汲无名的人物,但周老在这本书中对他有有近距离的描写,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研究新华银行的资料,以及当时汪伪控制地区的金融线索。这本书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因为新华银行,按照今天金融史上对新华银行的叙述,还不到陕甘宁边区银行的十分之一,仅仅就这一点描述,也没有讲到它和美国的业务联系,也没有讲到它向西北的业务发展,周老在这里都有了相对详细的描述,因为他是亲历者。特别是讲到后方的经济与汪伪地区金融的关联,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今天对国统区的经济情况,描写的很少,农本局都不太有人知道,对汪伪地区的金融的描述就更少,周老在书中就提到了,当时不仅可以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作为中转。应该还有更多的资料,埋没在史料当中,值得去进一步去研究。上午蒋彦永先生讲到一个朱伯泉先生——就是刚才放录像没有放出来的那个人,他就是汪伪政府里面金融的一个高管,他所作的工作,从今天看实际上,有一个观点可能是成立的,国民党抗战胜利后,他的经济迅速崩溃,和他当年把江浙、南方比较稳定的金融体制破坏了,有直接的关系。当然,这是周老这本书题外的问题了。但是周老在书中的叙述,为这些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和线索。这个也是应该值得重视的,特别是对王志莘先生的描述,而且王志莘先生也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远祖”,这些今天几乎都要被淡忘了。从这些方面来里理解周老的一生,了解他对经济问题的观点,进一步了解他所提供的资料,在经济史和金融史上的价值。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平淡无甚可观,周老的书,卖点就是他的年龄。
  •     叙述者心态平和,语言通俗简洁。开头到文革结束之前,比后面的精彩。
  •     平和口吻讲述百年经历,能从一个知识份子眼中看到百年中国发展状况,也能从另个非权威角度了解历史,赞老爷子保持到老的爱思考习惯。略显屌的是,去美国图书馆查自己书,除了搜到众所周知的语言文字类相关书籍,还有经济学图书,美国教授说,不好意思可能名字搞混了,周老说,不好意思,这就是在下。
  •     很喜欢这种随意的絮絮叨叨的记述。人活到一百十一岁是个怎样的体验,周老说,上帝把我忘记了。
  •     以前喜欢读小说,可是读罢这本书以后,却发现,我更想了解的是过去的真实发生的故事,而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 感触颇深吧,按照历史书上的时间线回忆了过去的点点滴滴,很佩服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头脑还如此清晰,让我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深感惭愧了。 我想不通的是,我们生活在和平盛世,这是无数前辈们用血与泪换来的,历史不该忘,但这并不应当成为我们仇视、咒骂的理由。亲身经历过战争与和平年代的老人尚能在和平年间看到人家的优点,为什么到了我们这里,却总是有很多人只会一股脑的横加指责? 历史不该忘,但并不是天天挂在嘴边逞口舌之快。更需要做的是,努力提高自身,对其他民族的优点与长处认真的学习,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的话,中华民族将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 很可惜,讀完這本書不久之後得知周老去世的消息……
  •     六星好书,七星推荐。最全口述,朴素平淡,思路清晰,难以想象是当时90岁老人口述。不重复不自夸,又有料。周有光真是老神仙!和盛成回忆录这流水账比,后者就是本渣书。
  •     读完了前半部分,比齐大小姐朴实太多。
  •     贵在诚实
  •     读此书的过程感觉就像听一位老人在耳边絮叨,但百年中国变迁在老人口中真实平缓的表达,也就一直不想打断(读了下来)。不平凡的平凡人,既来之则安之,周先生用这样的心态做每一件事,度过人生的每一段不同经历。
  •     略显平淡
  •     了解治理国家的是什么人
  •     最有意思的部分,应该是作者读书时代到抗战结束那段,建国以后就,呵呵,大家都知道的了
  •     两天读完的,好爽~
  •     活一百多年且不病不残头脑清醒真让人羡慕,周有光也是运气好啊,躲过各种劫难。丰富多彩的人生。 张允和好可爱。 有意思的文人故事,虽然有点小家子气。
  •     一生一个时代 周有光和张允和 49岁才从经济学转而研究语言学 不知怎么说 像一个非常decent的老人家告诉孙儿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     周有光先生百年人生经历。从经济转行到语言文字改革,也看到中国一个世纪的一斑。可惜老人的记忆直到九十年代,如果进入新世纪,老人或许有新的感触。这也说明人要活得久一点,见的多了,想得也就多了。而且别人死了,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     K825.5/38
  •     平实的语言背后,是波澜壮阔、改天换地的一个世纪。
  •     听老爷爷讲过去的故事,平淡中充满情趣与生活的智慧。
  •     快读完,才发现是同学编的。赞一个!
  •     很好的一本书,今天读完,像是在听周先生不紧不慢地聊天。
  •     一个经济学家的情怀 不急不缓 娓娓道来 性格的高贵可见一斑 大雁粪雨印象最深刻 乐天豁达所以长寿
  •     羡慕以前的大家庭
  •     周有光对于一生的回顾,前半生应该是幸运和幸福的,后半生则不免坎坷,却因为拼音改革反而能够转危为安。如果,他没有参与语改,估计57年就右派了。如果,他真懂经济就不会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有那么大的抵触了。说到底,从周有光的眼中可以看到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于百年中国的观察,至于判断的是非,还是见仁见智吧。
  •     爷爷的生活态度是乐观的,是随波逐流造就的乐观。而这种乐观正好得以在乱世中保安稳。
  •     我也记不清序言里的一句话了,大概是这样的:人活百年不易,百年间经历了时代的变化也不易,活了百年又能将百年的记忆,经历记录下来更是不易。
  •     流水账一般的满纸不平凡。看来上帝终于想起了周老先生啦。
  •     长寿的人不少,经历丰富的人也很多,但是既长寿又经历丰富的人很少,愿意将自己的经历真实的口述出来就难得宝贵了。
  •     这本书做得很精致,厚重而大气,符合定位。老先生真人瑞也!
  •     新书到店!全国第一家有售此书的实体书店。
  •     刚进周家门一看我就乐了:又是太平天国!周老爷子可说是中国版的阿甘:跟爱因斯坦聊过天,不小心坐上盛京号,都没交代清楚怎么“闹”的就娶了张家二小姐,跟沈从文当了连襟;主业是经济学,结果却靠兴趣的语言学名垂青史……人生果然不需刻意。
  •     十分平淡冲和的一本书。出乎意料地给了我震聋发聩的感受。想起半年多前吧,读到的让我醍醐灌顶的一篇采访: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4/10/23/magazine/old-masters-at-top-of-their-game.html?_r=0
  •     老先生真实在呀!
  •     周老的人生就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
  •     智慧的老人
  •     就像面前有一个老者在娓娓道来他的百年人生经历,轻松、丰富。
  •     很淡
  •     刚好用了一周时间读完。前半段轻松有趣,很多江苏的故事、上海的故事、圣约翰的故事,比如意外发现华政教师公寓为何叫兆丰花园,比如看到名字才发现沈从文夫人“三三”就是周有光夫人三妹。后半段坎坷多舛,令人揪心叹息。历史总是不断重演,人却没有了先前的热血。读完了困惑很多,究竟哪一个才是最好的时代。
  •     可能因为是口述的关系, 给与人感觉书的节奏比较平,不过其中也不乏趣事, 有多少人能有周老这种垮世纪经历哪?所以还是可一读的
  •     只言片语却极其震撼,也是我原来接受的教育所不曾告诉我的。周先生这本书和他的论文不一样,论文是核桃,这本书是普洱茶。两者都是好东西,核桃要慢慢敲,普洱茶要多喝几遍才有味道。于那一段模模糊糊的近代史中间看一个幸运的人如何穿云破月,摇摇晃晃走出来,很有意义。周先生年纪到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点到即止,不虚美,不蔽恶,所以有人说这是证词;周先生对自己的一生是有把握的,不然他何以能全身而至?在抗战前的一部分,他几次说道“那个时候是好的,但太盲目了”,至于如何盲目,后来虽未直接提及,先生之“道”岂可未外人道哉?倒是我该在接下来的人海中穿寻,还要细细思量。
  •      又一个视角。文字真好。
  •     看着好玩~有些地方还有点趣味
  •     民国公子哥,上海金融家。新政权的投机分子,打着红旗歪红旗,圈子外的语言学家。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     按虚岁算,周先生已经一百一十岁了,太厉害啦。他从光华大学毕业后还教过新闻学呢,并且和杨刚、刘尊棋等名记者都是朋友。看完后,对汉语拼音的历史以及经济、金融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兴趣。书中的内容是96-97年口述的,然而因后来磁带损坏,所以书里只谈到1985年初,后面有一年左右时间的所谈都没有了,很可惜。
  •     完全是在读一个人的一生,感觉太奇妙了
  •     周有光先生在回忆录里提到20年代时读书人的生活水平,那时他在光华大学的中学教书,由于学校困难,第一年只拿了70块每月,每年递增,后来到了160块每月。当时吃饭是3块每月,2荤2素1汤,小菜相当好。上海到苏州的火车票两毛钱,最贵的消费是看外国电影,普通票也只有两毛。在那样“民不聊生”的时代,可以理解为什么知识分子都那么敢说真话、敢为学生出头,不为五斗米折腰。
  •     其胜不在深度而在丰富,有大量的历史细节,对于被篡改、误解和遗忘的现代史颇有补证之功。周先生之成就在于经济学、汉语拼音、文字改革和百科全书。老人家守拙,有趣,善观察,总的来说,比较幸运。
  •     很平淡,但可以窥见许多民国生活
  •     今天晚上扫完。一篇篇就想在听故事,只是故事。
  •     文章略如水。老先生为了迎合世俗常人的猎奇八卦,确也努力了。只是如此这般,百年之回忆,深度却不及何兆武之《上学记》多矣。无论如何,愿老先生安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