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国会

出版日期:2014-12-1
ISBN:9787510833051
页数:304页

内容概要

李德林,著名财经作家,《证券市场周刊》编委、主编助理,“影响中国环宇传媒盛典年度经济报道”、“中国资本市场20周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等奖项获得者。2004年出版《德隆内幕》荣获该年度“最受中国企业家欢迎的十大商业图书”。著有《高盛阴谋》《暗战1840》《黄光裕真相》《干掉一切对手》《帝国之殇》《改革现场》等多部作品。

书籍目录

序言:世间已无老佛爷
天字一号案(上)
天字一号案(下)
再见状元郎
新闻的界限
议会是江湖
泣血的国会(一)
泣血的国会(二)
泣血的国会(三)
泣血的国会(四)
辫子里的刀(上)
辫子里的刀(下)
昭雪六君子(一)
昭雪六君子(二)
昭雪六君子(三)
昭雪六君子(四)
致命的饥荒(上)
致命的饥荒(下)
亡国的股灾(一)
亡国的股灾(二)
亡国的股灾(三)
亡国的股灾(四)
亡国的股灾(五)
弹劾军机案(一)
弹劾军机案(二)
弹劾军机案(三)
弹劾军机案(四)
弹劾军机案(五)
天朝的预算(上)
天朝的预算(下)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许多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场合都彼此冲突,相互矛盾,或者是这些目的本身一开始就是实现不了的,或者是缺乏实现的手段的。这样,无数的个别愿望和个别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
1910-1911年间,满清资政院召开会议预备修宪,推动君宪政体,但结果却令国人失望,立宪派在绝望中改弦易辙,走向共和。
虽然满清政权最终走向了崩溃,而资政院的精英们在政治、教育、财政、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顶层设计和治国理想,给后来的中国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丰厚遗产。


 最初的国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1911年,大清皇帝诏书退位,从此黄龙旗不再飘扬。大清之后,世间已无一统,待到民国的1928年东北易帜还有好远好远。留下的只有迷茫,举头望去只有割据军阀的枪。后人抚纸临书,空余嗟叹。“是谁葬送了大清?”遥想当年八旗入关的场景,再看大清崩盘,这似乎是一个很多人想问的问题。《最初的国会——晚清精英救国之谋1910-1911》(以下简称《国会》)便是试图解答这一问题。这个问题也就写在了《国会》这本书的封面之上。清季之末,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鸦片战争。国家似乎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过之前的政治强人老佛爷已经撒手西去,东方的俾斯麦也已经作古,张香帅也在凋零中。南方的乱党却也在不时的敲打帝国这个已经出现裂纹的破盆子,经常的煽风点火。所以当回顾正题精英救国之谋的时候,很明显南方的孙文乱党不属于救国的这一行列之中,他的国不是大清。那个时候孙文的国大概指的是山海关以内吧。那除却了孙文乱党之后呢?清末的开议院,其实本来就是无奈之举。“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这只是传说。老佛爷有句话说的再直白不过了,“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所以首先维护的是皇族,其次是满洲;先家而后是国。所以(作者所繁复说的)摄政王最终倒向的是爱新觉罗氏,倒向的是满洲。饥馑、股灾,这些历朝都发生的事情很不幸与民族矛盾杂糅到了一起。虽没有惹起“红巾万千”,但也确实给帝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在外力推动与逼迫下,清廷极不情愿的开始了改革。“江山永固”是大清朝廷改革的终极目标,当然不改革最好。而日俄战争与日韩合并给了国内知识阶层以极大的触动,谋求改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于是之前戊戌维新的那两拨人似乎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又走到了一起。开议院一时成为各方的共识。在这场藉宪政改革收揽民心以期与革命派进行角力的新政中,人人都在盘算。咨议局的议员抛却开国会这样的大事,在那里斤斤计较一些细则。弹劾政府以邀时誉。部分议员与溥伦结为一党。在中央,皇族本身尚不是铁板一块;在地方,督抚各有各的想法。留下的时间越来越短,欲望比过了远略。载沣最终也没有越过权力的那道坎,形势最终推演出一个皇族内阁。人心散了……坦率的说,《国会》一书很大的一个弊病就是对于“精英”这一群体界限不清。什么样的人属于精英?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的思路始终是混乱的。在本书的开篇,作者提出“摄政王柄国之初,传统的士大夫已经成功地向现代精英转变”,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文中的精英似乎指的就是以前的那批“士大夫”,只不过传统的那批人已经完成了转换。而在文中作者又指出,“立宪精英们发现晚清的权贵大臣们内部分裂严重”,这里与现代精英相对的又出来了一个“立宪精英”。除此之外,文中也不时的出现“基层精英”、“精英阶层”这样的词汇。“精英”的品类如此繁复,不知道何种欲作救国之谋?假如都是的话,那么作者欲清算“是谁葬送了大清”,那么多品种的精英欲归类到哪一种上呢?无论是载沣等人还是其他的立宪派议员,作者在书中充满了批评。在一些两难局面的时候也是如此,作为读者不禁想问在当时的状态之下,怎样做才是合理之举?
  •     1910-1911年间,满清资政院召开会议预备修宪,推动君宪政体,但结果却令国人失望,立宪派在绝望中改弦易辙,走向共和。 虽然满清政权最终走向了崩溃,而资政院的精英们在政治、教育、财政、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顶层设计和治国理想,给后来的中国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丰厚遗产。清末预备立宪是中国近代宪政史的开端。虽然人们对于清末预备立宪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是清末预备立宪推动了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转型,否定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其历史价值应予肯定。清朝末年,清政府之所以实行预备立宪,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从国内来看,鸦片战争打破了我国封闭禁锢的局面,不仅使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而且对中国的学术及政治思想也产生了空前深刻的影响,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资产阶级的右翼派别和官僚地主阶级中拥护立宪的人员开始积极活动,以求通过立宪得到民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清民主革命蓬勃发展。尤其是义和团运动发生以后,清朝统治集团意识到如果再不做出改变,自身的统治地位将无法巩固。所以他们必须采取措施来拉拢立宪派,维护他们的统治。就国际环境来看,帝国主义的侵华运动不断发生,他们企图通过战争来瓜分中国。然而,义和团运动粉碎了他们的“美梦”,使其不得不实行“以华治华”的政策,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要求清政府披上“民主宪政”的外衣。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宪政制度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才能被确立。然而,清末预备立宪缺乏必要的基础条件。从经济方面来看,我国在1910年的工业净产值是农业净产值的“九牛一毛”,有数据显示当时的工业产值约为1.35亿两,农业净产值却达到38亿两,可见两者之间的差距之大。所以如此脆弱的经济基础又怎能承受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呢? 从政治方面上来看,清末预备立宪就如昙花一现,而立宪派想要建立新体制的政治激情也很快被破灭。当时清政府只是在政策方面进行调整,导致原来体制滞后与政策变化过快,削弱了中央权威。当时在中央形成了皇权——军机——六部的格局,这种政治体制下皇帝和军机是决策的关键。但是当时清政府的决策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依据地方官吏的奏折,无法对下情进行很好的了解。而六部主要是对地方实现控制与驾驭,这种行政职能使其行政功能变小。因此面对不断扩大的政治参与,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很难容纳。处于这种情况下,实现中央体制的革新,成为能否利用原始的中央集权资源为民主化运动服务的关键所在。可是,清政府的态度极其不明确,犹犹豫豫,到底是立宪还是专制,他们举棋不定。清政府既想中央集权又想仿行英国和日本实现君主立宪。最终使得立宪以失败告终。 从思想文化及社会意识方面上来看,只有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和立宪派,知道君主立宪的好处。而绝大多数国民还只是停留在对权威的崇拜以及君权膜拜的小农意识思想下,毫无民主意识。更不用说让他们参与到政治运动中去。虽然国会请愿运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没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懂得使用民主权利。1910年梁启超还在说:“我国朝野上下,竟言宪政,亦既有年,而国中大多数人,实不解宪政为何物者也,其在官吏社会,盖梦梦更甚”。“能领略政治兴味之人,举国人中殆稀如星风”。 总而言之,清末预备立宪的历史经验证明,市民社会的成熟壮大是宪政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市民社会作为宪政的根基,与民主宪政和法治精神紧密相联,培育了宪政文化,孕育了法治精神,形成了社会权力,消解了国家压力。
  •     之所以叫末数,是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种灭亡的征兆。《最初的国会》给了我这种气息,清末的精英们用了他们的智慧却不能拯救清朝,这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必将结束,中国将迎来新的时代。本书主要讲述着1910-1911年之间清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在这段历史中,并不是像所有人的想象政局人物的无所事事,而是清朝气数已尽,在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中国也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10-1911年的清朝末,载沣成为清朝实际的统治者,但是他的才能有限,也间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书中以议国会的方式讲述着清朝灭亡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粮食等方面。在政治层面上,我们所熟知的便是那场“空头”的政变—戊戌变法,本书中描述它为“昭雪六君子”, 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成为了变法的牺牲者,康有为逃亡,变法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在我觉得是必然的,在封建王朝中,没有军队的政权一切政治的改变都是空话,光绪在这个政权中只是一个傀儡,他只不过是慈禧太后的靶子而已,变法失败后,光绪被软禁,清朝政府继续它的封建制度。从粮食上,1910年山东莱阳发生了饥荒事情。而从经济上,1910年的上海橡胶股灾,成为了清朝末数的信号,它几乎耗尽了清朝的气数。7月21日,兆康、森源钱庄倒闭,23日元丰钱庄倒闭,24日又有3大钱庄倒闭,陈逸卿亏损两百多万两,就连当时的袁世凯心腹上海道台蔡乃煌也没有幸免,最后隐姓埋名,潜逃外地。这种种的迹象都表明了清朝的气数已尽。联想今天的中国,几年前也曾因为金融危机使中国一度陷入经济的萎靡时期,就业困难,但是中国还是慢慢地恢复过来,大力的发展。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中国现代人还是赋予了新的智慧以及新的观念,使我们一直处于好的发展状态。习近平主席上任以来,一直整顿内部,清风处理贿赂官员之事,也让中国人看到我们的政府越来越公正,也让中国人看到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最初的国会》让我不仅看到了清朝的末数,还让我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它让看它的人得到一种“安慰”,得到一种警示。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读完之后感觉思路混乱,理解不能,深切感觉到可能是我的阅读姿势不对。
  •     天道有常,抗拒变革的不仅是灭亡,还要被扔进黑臭的垃圾箱
  •     这是一群宪政精英,更是理想主义者,他们试图用宪政的方式与保守势力缠斗,结果却在流氓手段中一次次败退、妥协,大清就在扯皮拆台中因为一次意外的革命而灭亡。
  •     近代西方的民主宪政思想在19世纪末输入中国,并在20世纪最初的十年堂而皇之地转出了资政院、咨议局等一系列制度产物。在皇权尚存的当时,仅就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初次碰撞而言,就极富看点与深远的意义。而政学菁英通过宪政改革谋求更大的政治权力,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改良与革命之间、满洲与汉人之间、大内与督抚之间的依违,无一不有深藏的待发之覆。不过本书作者并非科班出身,按照畅销书的路径来说,只是抛出若干个议题,叙事一下前因后果,浅尝辄止,读起来并不过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