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的声音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旷野的声音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801951403
作者:[美] 玛洛·摩根
页数:206页

章节摘录

  照理说,事前应该有某种警讯的,但我却丝毫没感觉到。事情已经在进展中,那群掠夺者坐在好几英里外,等待他们的猎物。我在一个钟头前打开的行囊,明天将会被贴上“无人领取”的标签,存放在贮藏室,月复一月。我将成为又一个在国外失踪的美国人。  那是个闷热的十月早晨,我站在澳大利亚一家五星级旅馆门口,望着门前的车道,等候一个素未谋面的信差,非但没有一丝警觉,反而感到无比欢欣。我是那么开心、那么兴奋、那么地充满成就感和自信,心底里我有一个预感:“今天会是美好的一天。”  一辆敞篷吉普车驶进环状的入口。我还记得,听见轮胎辗过滚烫的柏油发出嘶嘶的声音。一簇灿烂的水花,洒过车道旁艳红天花菜的叶子,喷到生锈的车身上。吉普车停了下来,司机——30岁的原住民——朝我这边望了望。  “上车吧!”他那只黝黑的手招了招。他来接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人;我在等待人家来接我,去参加原住民部落的一场聚会。那位穿制服的澳大利亚门房流露出很不以为然的表情。在他那双锐利的蓝眼珠注视下,我和司机心照不宣,我们就是对方要找的人。  在我蹬着高跟鞋,挣扎着钻进那辆全地形式的车子之前,我就已经感觉到,我穿得太正式了。坐在我右边的年轻司机,只穿着短裤、脏兮兮的白T恤和网球鞋,没穿袜子。我原以为,他们安排交通工具接我去会场时,派的是正规的车子,也许是一部荷登牌轿车,那是澳大利亚汽车制造业引以为傲的产品。我做梦也没想到,他竟然开着一辆敞篷车来接我。唉,我宁可穿得过分正式,也不愿穿得太随便去参加这场聚会——他们颁奖给我的典礼。  我向司机说明自己的身份。他只点点头,看来他早就知道我是谁。我们的车子驶过门房时,他朝我们皱皱眉。我们行驶在这座滨海城市的街道上,经过一排排前面有游廊的房屋、一间间牛乳点心店、一座座寸草不生的水泥公园。车子绕过一处圆环,那儿是六条马路的交汇点,我紧紧抓住车门的把手。车子驶出城后,换了个方向,太阳掉在我们身后。我身上那件新买的桃红色套装和搭配的丝质衬衫,已经热得让人浑身不舒服。我原以为,会场速公路。会场显然设在城外,比我想像中还要远。我脱掉外套,心中责怪自己,为什么事先不询问清楚,幸好我的小皮包里还有一把梳子,而我那头及肩的漂白发丝,也束拢成一根时髦的发辫。  P1-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人类的真正感情,最不应该让成见给束缚了。  ——[法]卢梭  书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用来丰富我们的心灵。  ——[美]玛洛·摩根  精神的成长不需要我们故意地给自己加些什么,而是需要我们将阻碍我们的东西放置一边。  ——[美]艾伦·科恩

内容概要

玛洛·摩根女士是位医生,原居住在美国,致力于推展预防医学教育计划,应邀前往澳洲参与一项预防医学研究计划。有鉴于澳洲的种族歧视问题,玛洛.摩根为原住民在经济独立、种族融合上贡献心力。

书籍目录

致读者第1章  来自文明的贵客第2章  投下假票第3章  天然的鞋袜第4章  就位、预备、起步第5章  振翅高飞第6章  神奇的飨宴第7章  何谓社会安全?第8章  无线电话第9章  在澳洲内陆戴的帽子第10章  无价的珠宝第11章  肉汁第12章  活埋的乐趣第13章  疗伤的奇效第14章  神秘丰富的图腾第15章  鸟第16章  缝纫第17章  音乐的药第18章  解梦人第19章  晚餐的不速之客第20章  蚂蚁的滋味第21章  率众前进第22章  我的誓约第23章  梦境乍现第24章  档案第25章  受命传递信息第26章  非生日乐第27章  随波而去第28章  洗礼第29章  脱离肉体的羁绊第30章  圆满的结局证言附录一:学者读《旷野的声音》附录二:台湾地区民众读《旷野的声音》附录三:台湾地区学生读《旷野的声音》附录四:《临野的声音》带来的启示

作者简介

本书描写一位美国女医生与澳洲原住民徒步走过内陆沙漠的经验,里面可能有许多争议之处。例如,沿用澳洲原住民的存在价值,生命观点与宇宙观点。所以,或许对基督教徒、佛教徒等来讲并不是很认同。但是,我想这本书的观点,撇开宗教来讲,其实是很真实与人性的。也不管它是否真是由真实经验所改写而成的。因为不管是上帝、佛祖与阿拉都是具有人类形体的万能力量,而对与环境相切合的原住民来说,心存善良的大自然主义或许更是个令人信服的宗教。这神奇的造物主不就是万物与自然的表征吗?在书里面,称西方的白人为“变种人”(以下摘自该书)是丧失或丢弃古老记忆和永恒真理的人。首先他们不能再居住在空旷的环境中,一生都在装有冷气的房子中度过,不再拥有健全的消化系统,吃过的非自然食物多过自然食物,甚至会对空气中的花粉产生过敏反应,而现在人与以前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现代的变种人生活在恐惧中,他们恐吓自己的孩子,需要警察和监狱。连政府都以国家安全为名,用武器威胁其它国家,而恐惧是动物的特征,在动物的求生本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图书封面


 旷野的声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标题是一个书名,中文翻译叫《旷野的声音》。作者是一名名叫Marlo Morgan的美国老太太,多年以来致力于推广预防医学教育计划。某一天,Morgan受到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心灵召唤来到了地球的另一端,开始了一次毫无准备的、离奇的、惊心动魄的旅程。在长达四个月的沙漠徒步旅程中,她的内心被彻底改变,这个自称“真人部落”的古老民族带给她无穷的启示,教会了她怎样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让她的内心和身体都变得更加强大,对大自然强烈依赖的原住民在他们的生存空间被现代文明渐渐侵占的时候并没有选择抵抗,而是决定不再生育,整个部落都走向了灭亡,这种让人瞠目的抉择来自于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现代文明的不懈。原住民对整个现代文明的批判足以让我们羞愧到无地自容,至此,此书是否来源于对现实的真实记录还是作者的杜撰似乎已经不太重要了,那些来自于最原始的生活细节的描写足够让人去享用、去思考——请原谅我使用了这个会让原住民鄙夷的现代文明方式,但我仍旧必须生活在这种现代文明中。
  •     与一群土著徒步穿越澳洲的奇遇。作者惊讶发现看似野蛮的土著才真正掌握着生命的真理。土人认为自己是真人,而目光短浅,不计后果的白人已是变种人,白人只重视外在躯壳与物质,却忽视珍贵而神性的内在灵魂。书中很多观点与佛教类似,大智慧总不谋而合,简单深刻!奇书一本!"一个人生气、感到沮丧、自怨自艾充满恐惧时,他就不能算活着。呼吸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活着,它只是告诉别人,这一个肉体是否还存活!"“变种人难道不明白,只要我唱的歌能让一个人快乐,我就不算白活?你帮助一个人,也不算白活。反正,一个时候也只能帮助一个人嘛。”"他们不庆祝生日,他们庆祝的是心智的成熟,肯定这个人的艺能、对群体的贡献和心灵的成长。""变种人和真人最大的不同是,前者生活在恐怖中。真人对人生没有恐惧。变种人恐吓自己的孩子。他们需要警察和监狱,连政府都以国家安全为名,用武器威胁别国。而恐惧,是动物的特征,在动物求生的本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只要人类认识上苍,了解这个宇宙不是随便形成的,而是在规划中不断成长,他们就不会恐惧。你必须在信仰和恐惧之间作出选择。这个部落认为,物欲造成恐惧。你拥有的财务越多,你越活的提心吊胆,到头来你是为身外之物过活。"
  •     听朋友说这书不错 看了感悟挺大的他让我去思考到底什么是生活 是物质 还是我们自己 是不是我门已被物质蒙蔽了双眼 而使我们迷失了方向 而忽略了人与人心灵的沟通

精彩短评 (总计74条)

  •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个人相信真人部落的存在。惋惜与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人我们失去了什么。第一次看过之后,有一种想要抛弃世俗,退掉所有牵绊,跑去狂野,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冲动。第二次看过之后,从痛不欲生的感情纠葛中挣扎了出来,重新又得到了生活的平衡。建议迷失方向,需要信仰的人仔细阅读。会对生活有很大启示。
  •     神奇的旅行神奇的书
  •     2014 05 26 你要通于天地吗,你就要将心灵坦白,不撒谎
  •     致love and peace,献给内心纯真的灵魂人。
  •     有一点宗教色彩,让人有点不舒服。不管是小说还是真实的东西,变异人已经让世界变得更加的复杂。
  •     似真似幻,个人终将回归尘土,整个人类的终点也是消亡,其中走的路只有到了那时回头看了。
  •     一本特别的书,即使我认为有小说笔法,还是不能抗拒它的诉说。
  •     喜欢的一本书,看一次心灵净化一次。所有买过的书里翻的最多的一本
  •     神棍书啊
  •     被遗忘的“真人部落”。
  •     一口气读完!一直对原始部落文明表示尊重,也一直想了解更多。因为那里有着我一直在追求的灵魂状态。。。。要在这个冰冷的现实世界中,如何才能放下防御的铠甲去达成呢?
  •     一个美国医生在澳大利亚的奇遇.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看到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对环境中不同事物的态度,非常有意思,思维开阔不少.才真正知道"善待一切"的含义.
  •     绝对绝对绝对牛逼的书.能看到真的是缘分. 能看下去是大缘分啊....
  •     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 我见证最完美之生命, 让一切归于空虚。 ——玛洛摩根
  •     有趣but行文有种nióngnióng心灵类书系感(太多的惊叹感慨以及以个人领悟为基础的描述)这对我来说比翻译的糟糕更糟糕。我觉得这世上没什么不可信的一来不可证伪不可证实的都太多二来我选择相信一切被描(附)述(会)的都是它本来面目的n分之1面。所以如果基于我在理论上对这些内容百分之百的信任我似乎应该对这本书表示欣喜若狂并打五星但是。对此类纪实向干扰性文风我表示减一星怪我怪我册那。
  •       首先声明我看的不是英文原版,而是韩文译本。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美国心理治疗师在澳大利亚从事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帮助当地土著人融入文明社会的生活。她的举动感动了生活在沙漠深处的一个古老的部落。部落的族人们邀请她与他们同行,徒步“穿越澳洲(笔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走过的地方都是哪里)”。这个相信自己是从时间存在开始就生活在地球的部落,他们坚信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存在的理由,他们从不庆祝生日,他们越老越有智慧,他们为自己的每一次成长而举办庆典接受族人的祝福。而且如今他们深知自己的族人已经无法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他们选择不再生育,当他们族人中最年轻的一个走到生命尽头时,这个部落讲永远消失在世界上。
      他们选择与这个“外族人”进行这次旅行是为了告诉世界这个地球正在走向毁灭,如果人们不停止对地球无度的索求,终有一天他们会自食恶果。
  •     也许只有去了那个地方你才会知道人生是有多么奇妙的
  •     是的,此书是比较典型的新时代运动作品。
    我也有同感,此书大部分观点都很好,只是吃动物,与我们原来接受的佛教思想有所冲突。看的时候,心里有点别扭。
    但这确是一本好书,我觉得是作者虚构的一个故事,当然其中一定也有作者真实的经验。作者借真人部落,表达她自己思想上的觉悟。
  •     。。。
  •     里面蕴含了很多永续社会的价值观,但是和日本自然教育界盛行的半农半x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如果说后者是循循善诱,那么前者则是出奇制胜。
  •     旷野里有声音,我们是否听得见?
  •     知,和行,有时候是两回事。所以要知行合一。
  •     值得用灵魂去体会的好书!
  •       与一群土著徒步穿越澳洲的奇遇。作者惊讶发现看似野蛮的土著才真正掌握着生命的真理。土人认为自己是真人,而目光短浅,不计后果的白人已是变种人,白人只重视外在躯壳与物质,却忽视珍贵而神性的内在灵魂。书中很多观点与佛教类似,大智慧总不谋而合,简单深刻!奇书一本!
      
      "一个人生气、感到沮丧、自怨自艾充满恐惧时,他就不能算活着。呼吸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活着,它只是告诉别人,这一个肉体是否还存活!"
      
      “变种人难道不明白,只要我唱的歌能让一个人快乐,我就不算白活?你帮助一个人,也不算白活。反正,一个时候也只能帮助一个人嘛。”
      
      "他们不庆祝生日,他们庆祝的是心智的成熟,肯定这个人的艺能、对群体的贡献和心灵的成长。"
      
      "变种人和真人最大的不同是,前者生活在恐怖中。真人对人生没有恐惧。变种人恐吓自己的孩子。他们需要警察和监狱,连政府都以国家安全为名,用武器威胁别国。而恐惧,是动物的特征,在动物求生的本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只要人类认识上苍,了解这个宇宙不是随便形成的,而是在规划中不断成长,他们就不会恐惧。你必须在信仰和恐惧之间作出选择。这个部落认为,物欲造成恐惧。你拥有的财务越多,你越活的提心吊胆,到头来你是为身外之物过活。"
  •       我们喜欢堂而皇之地称自己为文明人,仿佛这真是一个铁定的事实,虽然文明的涵义来得并非的清晰,就像我们不能以雄性孔雀亮丽的羽毛来断定它们的整个族群那般,当然,也许对于大多数的文明人来说,自满和自负的情绪使得换位思考的本领已经遗失殆尽,当我们得知,自己在那些被称为土著的眼中,只是一众疾病缠身的“变种人”的时候,比较适合的方式,不是笔诛口罚,而是翻开《旷野的声音》,放弃那喋喋不休的牢骚,听一听那些最“纯净”的地球人的声音。
      
      “你只顾自己说话,就听不到上苍的声音”。来自真人部落的土著,用得最多的沟通方式不是语言、不是文字,而是心灵感应。这一次,他们将一个转世为“变种人”的美国医生玛洛.摩根因召唤回部落,向她告解了关于人类的“非典型文明认知”。首先“‘变种人’这个称呼,指的是一种心态,并不是指肤色和种族;它代表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变种人”是丧失或丢弃古老记忆和永恒真理的人’”。
      
      没错,变种人无疑就是我们这些文明人,迷失在物质世界,被眼耳鼻舌身所左右的外相型人类,相对的,真人部落则是一个物质落后-实质是主动放弃,心灵敏感-顺应天时地利的族群,他们与天对话、与地交流、与宇宙中的各种能量交汇,他们相信灵魂才是自己的本体,人与自然的万物是合一的,我们不是世界之王,不过是一份子而已。
      
      “变种人似乎很迷恋形式。他们不能接受肉眼看不见的、不具形体的任何东西。上帝、耶稣、上苍,对我们来说并不是环境的一种精气,也不是存在于万物之内的东西——他就是万物!”这就是问题,眼见的不一定为实,心念的不一定是梦幻。因此,你必须带着谦虚和感恩之心对待自然中的一切,一如玛洛.摩根“被迫”跟随真人部落徒步在浩瀚的沙漠,这是真人部落特别为玛洛安排的一堂课,带着虔诚确信之心空手进入荒芜边际的沙漠,并不是仅仅的一场生存大挑战的户外运动,而是彻底体验天人合一的历程。
      
      所以你可以看到真人部落如何诚心地祈祷上帝会带来食物,而且是屡屡得应,当获得食物时是如何的抱着感恩之心,而非理所当然或不可思议。仿佛就是这样的一个真理,宇宙中已为我们准备好了所有需要的东西,只看我们是如何去索取。这是很简单却又很复杂的命题,因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和我们想要的东西,在现时中往往变得本末倒置。我们需要的被我们想要的所掩盖,我们想要的创造了外在的世界,却是以牺牲我们需要的为代价。
      
      “如果我们不再发明新的东西,转而将才智运用在弥补以往的缺失上,也许世界会有比较美好的未来”。这正是真人部落所为我们指出的。
      
      这些“原始”的智慧触动着我,我愿意将此视为一本变种人的启示录,末了,真人部落告诉玛洛他们选择“离开”,不是离开沙漠,白人政府当初将他们从海边驱逐到沙漠,只是一场身体的迁徙,他们从有人类开始就一直“在”着,所以他们的离开是——不再繁衍部族的下一代,让肉体逐渐彻底消失、融解于自然中,而灵魂将回到宇宙,那个源来的地方,因为,地球已不再是那个适合灵魂守候的空间了。
      
      经济领域里有个现象叫做“劣币驱除良币”,那真人部落的离开,是否亦是这个人性的负面在地球的逐步上演呢?
      
  •     非常非常值得一读!!!
  •     超喜欢的 作者真幸运 神秘的爱尔斯岩 我一定要穿越沙漠去看它 拥抱一下就好
  •     震撼
  •     改变人生价值观
  •     这本书的插图极美,值得买一本细读和收藏,可惜当当网一直缺货。
  •     如果很多人甚至每个人都改变了自己,那么,世界也就改变了。
  •     是啊,是真是假呢
  •     speaker
  •       真人部落--《旷野的声音》   最近朋友推荐我看了几本好书:《旷野的声音》便是其中之一。是一名美国妇女在澳洲沙漠的心灵之旅。由于受到澳洲原住民,(真人部落)的召唤,玛洛·摩根加入了原住民徒步穿越澳洲大陆的旷野漫游。在途中她不断地学习该部落以心灵及实际体验的方式来传达理念,并汲取宇宙与生命意义的启示。真人部落尊重自然界万事万物存在的价值,各尽本分而每人只取其所需;彼此均敞开胸怀进行心心相传的沟通,珍惜他们所拥有的简单物质及文化遗产。此书要传递的讯息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尽管普遍是各以独立状态存在,其实却是一体的。此书分享(原始人)纯净的心灵,也让人学习如何接纳,领受,开发人的善意与潜能。
  •     越来越相信每一本你读到的书,都是命中注定。你就是要在这个阶段,这个状态里读到它。
  •     好多年前读者上看到的概要,这两天忽然想起这个来了。... 。。。
  •     一场心灵的洗涤,莫名神奇无与伦比的共鸣
  •     读时思维不断在书本内容和现实间穿越,值得多年后重读的好书,推荐给不愿皈依宗教,但想找到信仰和力量的人。
  •     你可听过旷野的声音?那里有宇宙最真最美的一切。我的灵魂用泪水表明她深深地记得。那“约定”令我至为动容。于是,纵使我仍不知道是什么约定在等着我,我只知道它会如约前来。
  •       当初读这本书是因为很多朋友的推荐,断断续续读罢,但感觉并不强烈,也许我还未到达那种意境,又或许是我当时的心情不合适。
      能够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也许等以后再读此书时会有不同的想法。
  •       终于看完这本书的电子版,朋友的推荐让我产生了好奇感,时断时续地用了一个多月,才看完全书。
      
      “真人部落”是否真的存在,无法证明,但他们那种和自然和谐为一的生活,确实很具感染力,但我对书中说的“动物是自愿充当他们的食物”这一说法表示怀疑,因为任何动物都是想生存的,被人吃掉绝不是什么好事。这很像基督教常说的:万物都是为人服务,很明显缺乏众生平等的观念,是为人类的残忍找的合理借口罢了。
      
      我觉得此书应该属于新时代思想的范围,和唐望系列有相似之处,都是西方人口述自己的奇异经历,都是对原始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智慧的向往,抨击了现代文明的弊端,对人类的异化给予了揭露,有一定的价值。
      
      
      
      
      
      
      
      
  •     静下来,听听自然的呼唤。不要一味的诉说奢求
  •     是否我沉溺于庸俗太久`` 这种来自于原始的声音 对我的触动 难道仅是每次阅读后的读书笔记``以及跟原来平日一样的自我反省~~ 可能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吧``是成递增趋势的吧~ 耐心等待她遗留的物质自由发酵到生成我转变的催化剂`` 有些时候 一些东西 就是得交给时间``任之流逝 如果时间停了``那也就不是时间了
  •     感觉这本书很有冲击力,很原始的野性。
  •     在《当下的力量》书评中 看到有人在推荐这本书, 突然想起书架上有一本, 十年前朋友送的,却一直没读过。 读来确实震撼, 真人部落的智慧高度 和高度灵性的生活方式令人感叹。 但是真的存在这样一个部落吗? 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却遗憾地发现 作者在多方质疑下最终承认故事是杜撰的。即使是虚构小说, 这本书也可以说很精彩。 但这个谎言仍然不免遗憾。
  •     想必作者描述的众多土著部落中的一个部落, 我相信那种用心灵沟通的方式还是存在的,就想共同生活了很久的人,有时候仅仅一个 眼神对方就可以领会。
  •     这本书对我而言,就象干旱的禾苗遇到了甘霖,适逢其时。更关键的是,这本书对我的生活有着实实在在的指导。太感谢了!
  •       在一个网站上推荐的,十一休假期间看完的,真的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真的有真人部落吗,真的能千里传音吗,还有幻术,感觉像神话。还有在今天这个以物质世界来判断一个人的成功与败时,这本书传达的某些思想对某部分人来说更是个借口。
      
      当然,本书对于保护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是个警示。
      
      “只有最后一颗树也被砍倒之后,只有最后一条河被污染之后,只有最后一条鱼也被捕杀之后--只有这时,你才会发现金钱并不能充饥”
  •     听从本心
  •        标题是一个书名,中文翻译叫《旷野的声音》。作者是一名名叫Marlo Morgan的美国老太太,多年以来致力于推广预防医学教育计划。
      
       某一天,Morgan受到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心灵召唤来到了地球的另一端,开始了一次毫无准备的、离奇的、惊心动魄的旅程。在长达四个月的沙漠徒步旅程中,她的内心被彻底改变,这个自称“真人部落”的古老民族带给她无穷的启示,教会了她怎样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让她的内心和身体都变得更加强大,对大自然强烈依赖的原住民在他们的生存空间被现代文明渐渐侵占的时候并没有选择抵抗,而是决定不再生育,整个部落都走向了灭亡,这种让人瞠目的抉择来自于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现代文明的不懈。
      
       原住民对整个现代文明的批判足以让我们羞愧到无地自容,至此,此书是否来源于对现实的真实记录还是作者的杜撰似乎已经不太重要了,那些来自于最原始的生活细节的描写足够让人去享用、去思考——请原谅我使用了这个会让原住民鄙夷的现代文明方式,但我仍旧必须生活在这种现代文明中。
      
  •       启发我对人性,生命,大自然的思考.
      我觉的他们讲的都是对的
      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
      每个人生存的价值
      哪怕是影响了周遭的一个人
      那么也是他存在的意义
  •     生不带来
    死不带走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
    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
    既无奈又矛盾
  •     作者的亲历让人敬佩,身体的感受理应带来心灵的磨炼,这一点却没有感受到,不用表述一些神乎其神的技能,只要相信自己可以影响到读者就好了……后面有点儿遗憾。
  •       再次补充笔记。
      
      这本书存在硬盘里很久了,读完之后也想了很久才写出感想PO上来。
      
      感想是补来的。我记得有一次在BONN开讨论会,题目是请大家认识非洲。从非洲来的小伙子跟大家说他们部落所信奉的神灵存在于我们讨论的房间里,存在于你的体温,知觉中。
      
      我和一帮德国人当时一直在笑。
      
      一本书里写过,笑可以代表知觉,明白或者是无知。
      
      我想,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后者。
      
      当我们不同意一种存在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它是不存在的。
      
      
      
      我的一个朋友,她一直说我是抱着天下大同的想法去看世界。
      
      对,我是。
      所以,我不知道用有意义来形容一本书是不是合适。
      但我还是要说,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
      
      小说是有亲和力的,虽然比不上学术书籍的严肃。可是,并不是所有的道理,都要用“野蛮”的方式来讲。
      
      起源于这个台湾女生的推荐。她本身是原著民,对于这一类话题的书与讨论非常关心。
      
      台湾在保留原著民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似乎比书里所描写的澳大利亚的状况要好一些。
      
      接受边缘群体的存在,是一种气度。
      
      想起一句悲壮的话,我可以不认同你的文化,但会去捍卫你生存的权利。
      
      我向喜欢旅行或是喜欢人类、人种学的童鞋们特别推荐这本书。
      
      
      以下是一些书中我个人觉得比较有趣的观点:
      
      生意并不是真实的。
      生意只是一种观念、一种协议,但你们却把做生意当作做生意的目的。
      
      通过考验的唯一办法,就是面对考验。
      
      
      关于生日: 他们庆祝的并不是年岁的增长或生日,而是这个人的才智和他对群体的贡献。他们认为,年岁的增长,目的是让一个人更加成熟,更有智慧,更能表现他的自我。因此,如果你自认为今年比去年更成熟、更有智慧,你可要求举行一场庆祝会。
  •     接骨术啊渴求之
  •     万物一体 从没怀疑过他们和大自然血脉相连的关系
  •     现代人的童话,落脚点并没有跳出现代思想。
  •      对人性,新的认识
  •     心灵的一次触动,对现代人类文明的一次反思。
  •       在读《旷野的声音》中间,有两次,我停下来,有种混淆时空的感觉,这种感觉,以前有过,是知道在什么时间,不知道身处何地,但这两次,分外强烈。
      
      生命,到底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真的是在活着吗?——为了生命而活着,而不是为了生活而活。
      
      在《旷野的声音》中说,当“真人”——澳大利亚的原住民——想要死去(他们认为是回归永恒),就会举办一个同乐会,在众人的庆祝后,关闭自己的生命系统,溘然长逝。这是真正的自由意志。书中又说,如果你知道死后是去哪里,对于死亡,便不再怀有畏惧。
      
      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当然,在我看过之后,并没有脱胎换骨的感觉,大部分的道理或说智慧,其实,并不是全新的知识,很多智慧书中,都有类似的言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是自古至今一直在倡导的,只是越来近现代,共处越不和谐——现代文明的发展,似乎必须牺牲自然。
      
      “真人”并不摒弃文明,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也愿意探究,所以还会派出人去进入文明社会,同时,他们也愿意接纳白种人进入自己的生活,虽然,这也是出于一个悲壮的选择——他们选择整个种族的灭绝,但不甘于被冤屈,所以请玛洛女士作为传递声音的人。——在书中,称之为,这是一场五十年前就订好的盟约。
      
      用科学不能解释的部分,如盟约,如心灵感应,如其他各类异能,使得此书带有某种魔幻色彩,但我不敢妄断真实与虚空,假如,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事实,都可能不是事实,那么,我们听闻的事情,未必不会发生,我们做不到的,如沙漠觅食、寻水,原住民未必不能做到。——我不能接受的,只有一点:动物们甘愿成为食物。——子非鱼,焉知鱼肯?不过,又有一处细节我很欣赏:死去的人们,有的希望把自己放在原野上,任野兽吞食,以作为食用兽类的偿还。
      
      令人动容的是原住民的宽容,他们不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划地为牢,不因死者是白种人而任之暴露荒野,这是“世界大同”的真正体现,即使是耶和华,也会因人类的不敬而大肆屠戮,如果这样比拟,原住民的信、望、爱似更广大。
      
      原住民自然有其优点,比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种种,取用,但不会伤害,而文明人是到了过度伤害的地步,所以,原住民宁愿选择灭绝,也许是因为他们预感到了世界末日的来临?当气候越来越热,当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也许,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吧?但他们又不甘心梦想就此熄灭,所以还是希望某些信念流传下去——以这本书,以从心到心的传递。
      
      阅读这本书,并不是愉快的感受,相反地,会有更多的无奈滋生。是的,我们知道,人不该屈从于物欲,拥有的物质越多,则越受束缚;我们知道,我们必须爱护自然,否则,我们必将遭受自然的无情反扑;只是,一己的力量太弱,我们可以保护一棵树苗,我们地无法保护一亩森林。当它们被砍伐,被大火燃烧,我们痛惜,却无能为力。尘俗的我们,还是要受制于户口、资历、年限等等枷锁。
      
      当然,收获还是非常大的,比如:
      
      通过考验的惟一办法,就是面对考验。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我已经能够坦然面对令人不快的场合,把它当成精神上的一种考验。我已经学会如何细心观察事物,如何避免下评论。我也已经领悟,每一件事物都可以用来丰富我们的心灵。
      
      是的,“每一件事物都可以用来丰富我们的心灵”。这本书是的。除了心灵,还有眼睛。书中的插图,一页一页都仔细看过,美得让人惊心动魄。其中有两幅,是黄昏,紫色的天空,绮丽的晚霞,恍如梦境
      
  •       赏阅此书,正逢在自己的生日之际,里面正好也是有一个章节描写“非生日乐”,有些触动。
      “他们庆祝的并不是年岁的增长或生日,而是这个人的才智和他对群体的贡献。他们认为,年岁的增长,目的是让一个人更加成熟,更有智慧,更能表现他的自我。因此,如果你自认为今年比去年更成熟、更有智慧,你可要求举行一场庆祝会。”
      书本的附录一里,提到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让我再次回忆起当时的摘录:
      “所有年轻人都应该懂得这个哲理: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与生活讲和。”
      接受时光的馈赠,与自然大握手言和。
      
      该书虽然是通过描写一位美国女医生与澳洲原住民徒步走过内陆沙漠的经验,来解释一些人类最初最原始也是最纯洁的本能。且不说宗教信仰上的冲突,仅仅就社会环境的不同而言,真人在纯自然环境中维持的一些价值,也许就难以让现代人接受。即便接受了,亦是难以秉持。但我始终认为,一些最本源的呼唤与真理是相通的,不受宗教与任何环境的阻碍。不得不承认,我们随着摩根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涤。谁都不可能通过一本书来获得真知,但至少,书能让我们暂时离开世俗,让在物欲纵横世界拼命驰骋和奔波的内心,放慢一下匆匆的脚步,审视一下“肩上的行囊”。
  •     我也想要和你用心灵沟通 回不到那个时期 那么就做好现在的自己
  •     看后真是满矛盾的.
    本来我们都是心灵纯洁,热爱自然,渴望美好生活和完满生命的人,却在现代工业化的剥削掠夺下渐渐失去本心和真谛,其实内心深处都剩有那一片尚待enlighten的地带...
    只能从改变自己做起,我不指望改变世界
  •     有些觀點對我太飄渺,但對心靈的描述很有同感,有些人不是拼命說話就是盲從別人的話語,任心靈凋零萎縮失去重心。忘了只要自己的存在能使一個人感到寬慰,那此生就不算白活了
  •     很早之前读过的一本修灵的书,总而言之,我是一个归于自然的人最终。我相信上帝的存在
  •     influence
  •     真实性存疑,但我愿意相信所发生的一切
  •     不论其他,只是对所有与原住民相关的东西,都有着一种说不清的近乎偏执的喜爱。和《额尔古纳河右岸》相似,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熟悉和温暖的感动。
  •       译名<<旷野的声音>>。一名美国女医生,因为机缘巧合伴随着自称为「真人部落」的澳洲原住民,徒步、漫游在险恶、辽阔、处处充满荆棘的澳洲内陆沙漠长达四个月,所写作而成的心灵之旅。关于故事真实性的质疑和写作技巧的粗糙让这本书的光彩有所折扣。
  •       听朋友说这书不错 看了感悟挺大的
      他让我去思考到底什么是生活
      是物质 还是我们自己
      是不是我门已被物质蒙蔽了双眼
      而使我们迷失了方向
      而忽略了人与人心灵的沟通
  •     不错。。这种书可以互相参照着读。与《与神对话》有许多一致的观点,
  •     有点玄乎,有些领悟还是可以接受的
  •     一边跟着作者在陌生又熟悉的旅途上,一边感觉心的边界也越发打开了呢。O(∩_∩)O~本书描写一位美国女医生与澳洲原住民徒步走过内陆沙漠的经验,并且分享澳洲原住民的存在价值,生命观点与宇宙观点。
  •     等孩子高考后,我也要做一次徒步旅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