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书籍的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为了书籍的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208096950
作者:[美] 尼古拉斯·A. 巴斯贝恩
页数:322页

我们是时间的过客,但不只是时间的过客

拿到书,只读过序言,便受到深深的感动。序言的最后写道:“仿佛有一只集体的手——拜占庭的阿里斯托芬,彼特拉克,罗伯特•科顿,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托马斯•杰弗逊,阿瑟•阿方索•索姆贝格——每一位世界智慧的暂时保管者都伸出手来,穿过时光的激流旋涡,把这套宝贵的书送到了我的手中。这是一个实现信念的行动。我们是他们的继承人,对于第三个千禧年的读者也负有同样的责任。” 我深深地感到,作为时间过客的我们,不只是时间的过客,我们承载前人的委托,并肩负着向后人托付下去的重任,那就是将我们人类的知识与智慧以书籍等方式传承下去的责任。想到这一点,我似乎找到了生命中最伟大的意义。是的,我有这份责任,我是一位传递者,我接过前人手中的成果,最好完好无损的将其交给后人,若是得到上天的眷顾,我能在这份成果中加入一点点自己的贡献,那将是更完美的事情。倘若我们不能提供新的贡献,反而使这份成果有所损失,那将是大大的罪过,既对不起我们的后代,更对不起我们的先辈。况且,我们都是暂时的保管者,完好的传递下去,决不做辜负厚望之人——为了这一使命,而不枉成为时间的过客。

坚忍与刚毅之一,为了书籍的人

《坚忍与刚毅——西方图书世界的人、史、地》(“Patience&Fortitude-A Roving Chronicle of Book People, Book Places, and Book Culture”)这本书在中国翻译出版,摇身一变分成《为了书籍的人》和《永恒的图书馆》两本书,尽管有编后记作为说明,仍无法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要把一本书拆成两本。一方面原书四个部分首尾呼应,从亚历山大城开始又以亚历山大城结束;另一方面拆分后第一册虽冠名《为了书籍的人》但有三分之一讲的还是藏书之地,即图书馆这一主题。从内容上讲——我们还是看英文书名吧——这本书确实有两个主题,一个是爱书人的文化历史(第二部分),一个是藏书地的文化历史(第一、第三和第四部分);从篇幅上讲,后者比前者长一点。如果一定要拆成两本书的话,首先,我们不得不把第二部分单独取出来,而且,跟现在的实际不同的是,《永恒的图书馆》这一分册才应该是较厚的那一本。考虑到把第二部分单独拿出来很不符合逻辑,因此把这本书拆分成两本其实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会造成一些混乱。唯一的好处,我想就是可以给第一册打四星第二册打五星这一点了。我是建议两册书一起购买。除了以上种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册书内容相关的所有插图都集中在第二册。我尤其喜欢书链的插图和莱顿大学图书馆的插图。我刚才已经说过,《为了书籍的人》有三分之一的篇幅——也就是第一部分——讲的是图书馆的文化历史,具体说来,这一部分以历史为主,介绍了一些有历史的图书馆,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亚历山大城地理上地处非洲,面朝地中海)。这一部分是《为了书籍的人》这本书里我比较感兴趣的一部分(有点讽刺)。作者是以游记的形式来写这一部分的,作者来到一处图书馆,介绍该图书馆是谁建立的,如何建立的,遭到过什么样的劫难,后来是如何死里逃生或干脆就死翘翘的,图书是如何保存或散失掉的,有些什么样的珍品,以至于图书馆的周边风光以及图书馆本身的风貌,图书馆周围又有哪些图书馆,图书馆是怎么使用的,主要供谁使用,等等等等,差不多形成了一个模式。虽然作者是以游记的形式来写这一部分的,但并不完全是根据地理位置东西南北的顺序来安排,而是略微照顾到年代的问题。尽管如此,还是存在着各个部分之间联系不是很紧密,组织安排缺乏密实感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整本书(或者说,两本书)都存在的问题。编后记说:从内容上看,各部分之间,乃至各章之间都是可以独立成篇的。的确是这样。我认为,尤其是我下面要介绍的第二部分,给人感觉是特别的散。第二部分正如其标题(四个部分的大标题都是很简明扼要的,但有几个章节的小标题似乎不那么明白贴切),介绍的是爱书之人包括编纂、收藏、买卖和捐赠书籍的故事。这一部分主要是以采访的形式,也就是说,这里介绍的爱书之人绝大部分至少在采访的时候是还健在的,进一步说,这个部分介绍的主要是当代的故事。说到藏书,任何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我想,都有一种冲动,就是建立自己的小型图书馆,组织自己的收藏。的确现在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有这个能力和条件来办这件事情了。一方面是硬件条件,要有独立/半独立的空间和一定的资金,一方面自己也要有足够的兴趣、意愿和时间。但是我对图书的版本不介意,所以我对第六章不是很感兴趣。书商总是以了不起的大生意为荣,这可以理解。但对我来说初版本珍本并无特殊意义。如果有朝一日我的收藏有一定的规模,我想那也是带给人欢乐的收藏,不一定会有很特别的经济上的价值。出于对第一部分的兴趣以及“两本书总归要一起买回来”的原因,让《为了书籍的人》在我的书架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很有必要的,我有我自己的书架,以后还会有专门的书房,我会很高兴地把这两本书放进去的。

书籍的方舟与文雅的疯狂

收藏书籍需要限定一个中心,而爱书的坚执却似乎无法看到边际。如一位美国的藏书家,专事收藏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已拥有了一千多册,在藏书界此领域堪称翘楚;在其收藏生涯中,他做得最绝的一件事是专门请人将此书翻译成犹太意第绪语(很小的一个语种),因为此译本尚未出现过,然后印刷出来供自己收藏。这样的行为显然是需要不少钱的,但我想,富人中豪掷千金炫奇斗狠的不胜枚举,可做如此另类爱书之举的却凤毛麟角,因此虽有些怪异,却更有令人意会的妙处在。《为了书籍的人》中,美国作家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显然立意要为爱书人立传,建一书籍的方舟,薪火传承人类的文明,而这一事业正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作家、学者、收藏家、书商……他们的此种文雅的疯狂,即使有着“辉煌的不合时宜”,也掩不住其“坚忍”与“刚毅”的品质。传统书籍主要由脆弱的纸页构成,极易流失,不过从另一层面来说,书比人长寿,所以我们能看到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书。在这种意义上,书籍的拥有者似乎如过客,而书籍长存。收藏家阿贝尔•E•贝尔兰就十分达观,“我从来不把这些书视为我的当然财产,我不过是个暂时的保管人而已。我每天与它们作伴,与它们交谈,那是难得的特权。”爱书人对藏书的爱抚摩挲之态是令非此好者难以理解的,可那也正是其痴迷所在;而此种痴迷与书比人长寿的宿命相对比,颇产生了许多难言的意味。巴斯贝恩记录了众多藏家为自己一生的心爱之物找到了妥善的归宿,或赠与图书馆,或整体转让有识者,或由同好此道的儿女们继承;其实这都是幸运者,历史上更多的是书籍的流散遗失,如中国清末藏书家陆心源的皕宋楼与守先阁,耗尽其一生的心血,收藏十五万卷古籍,珍本不可胜数,一俟陆心源过世,其子不久即转手尽数卖给了日本的岩崎氏静嘉堂文库,不仅有负先人之托,且国人再也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到这些珍稀古本了。书与人的命运,可叹如斯。不过即使有这些隐隐的忧患,亦挡不住爱书人“文雅的疯狂”,“对这些书迷来说,建立一所书斋不过是事情刚刚开始而已”。如意大利符号学家、小说家翁贝托•埃柯这样的超级书痴,为了安置自己数以吨计的三万册书籍,只得不断地搬家,最后干脆买下一家优雅的旅馆进行改造,终于使自己的收藏尽数入住。而对大多数书痴来说,对埃柯只有羡慕加嫉妒了,自己住的空间尚且狭仄,爱书只能挤之又挤了;能上书架的多是常用的,更多的码放在不同的所在:阳台、床下、橱内,甚至还有卫生间的浴缸里。书多则多矣,如果不是仅仅为了投资,终还是要一用的。《野兽国》的作者莫利斯•森达克对于自己的藏书是阅读与寻找创作的灵感,“我是一个活筛子,我触摸到的一切,见到、嗅到、听到的一切,都通过我漏了下来。”大多数读者收藏书籍就是为了阅读,通过阅读,书中的养分渐渐化为精神的血肉,润物无声。而如果阅读者恰好是位作家或艺术家,潜移默化的浸润适足以开出璀璨的花来。如初到北京住在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的鲁迅,在这一沉寂时期,就是抄汉碑拓片、看佛经、读墓志,竟枯坐五六年;而一旦时势际会,沉默的积淀喷发为启蒙的呐喊,昔时于古物的揣摩浸染,一变而为现代白话的犀利与简洁。而在另一种对书籍的用途充分开发上,巴斯贝恩着重介绍了学者型的书商,他们对图书的通晓与编写的书目堪称是营造书籍方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巴斯贝恩慨叹学者型书商将要消逝,“我们谴责那种时下过于流行的观念,认为图书首先是一种投资。这样的书商追求的不是学问,而是美元。”不知这样的论述算不算是古风了,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自己的文化传统里既为书贾也为版本目录学家的已是半个多世纪前孙殿起等人了,孙殿起能写出《贩书偶记》,可作为《四库全书总目》的续编和补编,如今即使古籍行当的专家学者,不知有无此种功力?中国如此,或许巴斯贝恩笔下大洋彼岸的古旧书交易业情况会好些吧,不过他的慨叹也有一种掩不住的落寞了。《为了书籍的人》以“坚忍”与“刚毅”为标记,表明书籍文化的传承并非易事,没有爱的投入和持久的恒心万难达到。巴斯贝恩以旅行采访与文献资料搜索的方式,记述这许许多多“为了书籍的人”,颇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不竭劲头,他或许想藉此为书籍文化的方舟添上重要的一笔,不做炫示,只愿这种矢志不移的精魂留存不灭,即使有不合乎时宜之处,亦在所不辞。


 为了书籍的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