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体与石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肉体与石头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1
ISBN:9787532740581
作者:理查德·桑内特
页数:398页

内容概要

(美)桑内特,作者桑内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也是一个多产的作家。早年,他投身音乐学习未果,转而投入研究领域。20世纪60年代以后,他先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伦敦经济学院任教。桑内特写过一系列的著作,包括三部小说,知识涵盖建筑学、装饰学、音乐、艺术、文学、历史和政治经济理论,借以从人类学角度考察人类体验的细节。   主要著作有:《19世纪的城市》(1969)、《阶级中隐藏的伤害》(1972)、《眼睛的良心》(1990)、《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1994)、《不平等世界的尊敬》(2003)。

书籍目录

忧思现代文明的另类视角
——读理查德·桑内特的《肉体与石头》 赵立行/1
谢辞/1
导论 身体与城市/1
1.被动的身体/2
2.本书的计划/8
3.个人的注记/13
第一部分 声音与眼睛的力量/1
第1章 裸体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公民的身体/3
1.公民的身体/7
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 体热
2.公民的声音/27
说话的空间 言语的热
第2章 黑暗的披风雅典的仪式守护/44
1.冷身体的力量/46
妇女节 阿都尼亚节 理性与神话
2.受苦的身体/61
第3章 萦绕的图像 哈德良时代罗马的空间与时间/67
1.注视与相信/72
皇帝的恐惧 哈德良谋杀阿波洛道鲁斯 世界舞台
2.观看与遵守/84
身体的几何学 罗马城市的创造 罗马广场
罗马住宅
3.不可能的执念/105
第4章 身体的时间早期罗马基督徒/108
1.基督的不同身体/109
安提诺乌斯与基督 道是光
2.基督教的空间/120
基督徒的住宅 最初的教会
3.尼采的鹰与羔羊/133
第二部分 心脏的运动/137
第5章 社团 让·德·谢勒的巴黎/139
1.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139
2.同情的身体/148
盖伦的医学 亨利·德·孟德维尔发现晕厥
3.基督教社团/161
宫殿、主教座堂和修道院 忏悔者、救济者和园丁
基督教的劳动
第6章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魔鬼 修姆伯特·德·罗曼斯的巴黎/177
1.经济空间/179
城、镇、公社 街道 市集与市场
2.经济时间/192
行会与法人 经济时间与基督教时间 经纪人
3.伊卡鲁斯之死/200
第7章 触摸的恐惧文艺复兴时代威尼斯的犹太区/206
1.磁铁般的威尼斯/211
2.犹太区的墙/217
腐化的身体 都市保险套 犹太人与高级妓女
3.盾牌,而非利剑/238
分别 场所的重量
4.自由不可思议之轻/247
第三部分 动脉与静脉/251
第8章 移动中的身体哈维的革命/253
1.循环与呼吸/253
血液的鼓动 城市呼吸
2.流动的个人/270
斯密的别针工厂 歌德南逃
3.群众移动/275
第9章 释放身体布雷的巴黎/283
1.身体与空间的自由/285
玛丽安的胸部 自由的空间
2.死亡空间/297
3.节庆的身体/306
消除抵抗 社会性的触摸
第10章 都市个人主义福斯特的伦敦/319
1.新罗马/319
2.现代动脉与静脉/326
摄政公园 霍斯曼的3个网络 伦敦地铁
3.舒适/340
椅子与马车 咖啡馆与酒吧 密封的空间
4.移置的功效/353
结论 市民身体多元文化的纽约/360
1.差异与冷漠/360
格林威治村中心与边陲
2.市民身体/376
参考书目/384

作者简介

本书是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架构。 
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f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哈维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而这种设计给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过去的公共空间不存在了,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的能力越来越弱,舒适和快速是以麻木人的心灵和同情心为代价的。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也是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本书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图书封面


 肉体与石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今年的开学典礼在新落成的体育馆,这个被我们叫惯了的钢菊,终于在2014年的夏天迎接了第一个重大的活动。开学典礼上樊院长将钢菊诠释为皇冠待冕时,让我初听起来有些冒冷汗。但是之后的话,又让我无比的汗颜。虽然每年毕业生晚会都会聆听院长的教诲,但很少真正听进去,而这次,在习惯了他口音的情况下,在开始了大量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上,我竟然对这次演讲产生崇敬和膜拜。“‘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前几年,我们总是于栉风沐雨中举行开学典礼,‘好雨知时节’,雨中的洗礼虽然多了几份浪漫,但却分明缺少济济一堂中今天四千青春息息相通的这种云蒸霞蔚,难以感受年轻生命激荡蒸腾的那种文化桑拿。当下我们置身其中的体育馆,是一个已经完成,但却永远正在完成的‘东大作品’,已经完成的是它的物质外壳,永远期待完成的是它的精神气质和意义内涵。科学技术打造它六合天地、圆融万方的物质形体,人文社会科学赋予它生生不息、千古流芳的精气神。它与雄伟恢宏的图书馆辉映,开辟天圆地方的东大宇宙。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学者,每一个学子,都将豪迈地成为令现代西方人心驰神往的“宇宙舞者”,都将成为这个宏大宇宙中不可缺或的擎天柱。”樊院长的观点是新颖且有力的,当代城市空间如果还能被赋予人类理想和命运情怀的话,就需要代代人才的努力和付出,也许实现起来非常困难,但是路途长久,每一个理想的光环都需要近百年的积淀才能散发,皇冠和皇珠何时可以完美匹配,坎坷漫漫,但至少现在还敢做出这种梦想,也是有气魄和担当了。樊院长的梦想是有理论基础和文化积淀的梦想,是比起空谈漫谈而更加有说服力和值得咀嚼的梦想。抛开梦想不谈,都市空间、建筑空间在当下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融入到了社会文化和城市进程。城市人再也不是设计之初承担尺度人功效的被使用者,而是重体验、重功效、重感受的新兴城市人。樊院长对新生的忠告也是对众多大学象牙塔中的年轻人的启迪,我也在思考,我们不仅不能达到先前哲人的境界和对社会大同的愿望,甚至连他们这些曾经的期冀与呼喊都不曾听过,如果行动不能开始行动,那能不能先从阅读知识开始积跬步以至千里呢?樊院长的演讲让我顺着近两年的研习方向继续思考,刚刚读完的书——《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则带我追溯了历史,放眼观看了世界。人的身体和灵魂在于城市设施和空间构成的石头的碰撞中,擦出的火花,星星点点,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修饰着过去的棱角与缺憾。我很幸运,总能在书籍和演讲中找寻到研习方向的点播。文学、艺术、社会、建筑、城市……这些名词充斥在我的内心,我一直在思考和找寻其中的关联,并想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但是读书越多,别越感无力。这次的《肉体与石头》,没有让我感受到丝毫的晦涩难懂,反而另取蹊径将这些形式综合一起,最突出的贡献是,触及到了人类的肉体和心灵。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理查德桑内特的首创,他也直言道受福柯的身体史研究,才来关注身体与周边事物的内在联系。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变为三个类型“声音与眼睛的力量”、“心脏的运动”、“静脉和动脉”,这三个类型呈现了时代的发展。声音与眼睛的力量:古代的城市,人们选择最直观的听觉和视觉来参与城市事务,在庞大空旷的城市空间里,城市统治者依靠城市形态的塑造来规训人们的行为。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公民的身体以冷热区分,他们拥有的空间也因冷热而产生阶级的区别。然而冷热的对峙终于在平衡中摇晃,在斗争中又趋于平衡。冷身体的力量通过阿都尼亚节和妇女节,将人们的社会诉求得以释放,冷身体的妇女和式微者选择房屋的屋顶来释放压抑。对于哈德良时代的罗马,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要在视觉上给予威严的冲击。哈德良建立的富有人的身体法则的万神殿、罗马广场、会堂、围柱式长柱廊等建筑构造了一个城市。“哈德良通过市民的想象让城市的纪念性建筑物显露出一种本质性的不变性格,那就是‘罗马’,以此来纾解紧张。”哈德良建设的斗兽场,让人们在圆形竞技场中鏖战,座椅丝毫不影响视线,好奇心满足了所有的观众。竞技场的开阔让所有人认为这就是世界的舞台,这是权威的印记,这是权力象征之处。基督教在这一时期是无论谈论什么话题都不能绕开的。基督教起步的时候,在希腊与罗马,是另一种塑造人的形态。城市空间和社会活动造就了有神者和无神论者的分化,“早期的住宅聚会中,基督教的习惯改变了座次,罗马习惯上坐直线,最重要的人坐在最前头,人们再依次坐下。基督徒的聚会则是根据信仰的虔诚程度来排座。”基督徒的洗礼对罗马的共浴经验提出挑战,从而对城市中的公私立澡堂带来新的内容。“干净是公民的共同经验,而公共浴池乃是统治者所建立的最受欢迎的建筑。澡堂以共同裸体的方式将城市多样性融于一池。”这几个观点都是平时很少关注到的。心脏的运动:中古时代的城市开始呈现出人的聚集与喧闹。人们已不满足于表象的感受。开始注重核心地带——心脏的运动。巴黎——是一座不断爆发革命和战争的城市,无论是让德谢勒的巴黎还是修姆伯特德罗曼斯的巴黎,文艺气息与革命启蒙双重交织的城市,既要保留自由呼吸的空气,又要推进着保障城市发展的经济空间,在这个时期,城市开始成型。1250年,是个重要的年份,让德谢勒的圣母院竣工,圣路易圣经的编辑和制作,扫森的科学人文主义时代的到来。医学的进步解放了原始的人类身体冷热之说,越发完善的医学发现使人们知道身体运动的原动力为心脏。于是,人们开始学会聚集,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分散生活,社团与此同时伴随着修道院。宫殿的诞生。通向修道院、宫殿这一心脏地带的重要通道构成了最原始的街道,街道边的建筑物催生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又催生了经济人、法人的成熟,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的重要性除去肉身来说,还有财富和地位。市场的管辖和政府的控制,使得经济人从一开始便具有聪明的特质,辗转重来,就滋生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空间也变的多元而丰富。作者自然顺着经济讲到了威尼斯的犹太地区。结合莎士比亚的巨作,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场景,即犹太人是如何在基督徒的统治下艰难生存。人身自由的基础在于空间的给予和文化负担的减轻。心脏无法再单独承受空间的集聚、文化的重负,动脉与静脉的作用开始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显现。动脉与静脉:聚集使得市民最大限度的表达自由,但是却也是最容易被镇压的,所以像动脉和静脉一样,人们开始追求自由的流动,开始告别集聚效应,追求个人主义。个人立场的表明是从身体的释放开始的。哈维的血液循环论开启了身体的移动模式,从身体内部蔓延到城市发展和经济流动。而布雷的巴黎是从玛丽安的胸部这一雕塑开始,哺乳“最基本的一种意象其实是身体内在液体因饱满而外溢的意象。”“革命寻找空间好让市民能表现他们的自由,城市里的空间则让玛丽安的自由、平等与博爱得以实现;然而空间中所表现的自由却与身体所表现的自由是相冲突的。”空间的释放不仅是人身的自由,还有死亡的空间,这里介绍的吉勒汀和他创造的断头台的故事极为有趣和典型。都市个人主义兴盛于福斯特的伦敦。现代的动脉与静脉终于露出端倪,摄政公园、伦敦地铁、咖啡馆与酒吧、椅子与马车,和霍斯曼的三个网络。当整本书走入最后的时候,终于拉出了纽约这个每一本城市书籍中都不可冷落的城市。多元文化下的纽约携带着肤色不同、习性不同、信仰不同的市民身体,构建了琳琅满目的石头之城。桑内特不自主的总结了全本书的脉络发展。文明让人们享受自由和繁荣的同时,也因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日益发达让人们看到无尽的缺陷,“它让我们(我们充满着弱点)面对矛盾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又无法避免,我们会因此感觉到自己的不完整。”桑内特在结语中提到了到的难度,即对他者产生同情感。我想没有人可以站到道德的制高点指手画脚,但是人们可以站到世间苦难的疼痛处。“疼痛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疼痛让自我失去方向感,也让自我不完整,并打断了欲望的连贯性。能够接受痛苦的身体才能算是市民的身体,才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所以网络对于事物的争吵不是谁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问题,而是是谁能够忍受人生疾苦,谁能够将身体疾苦放到城市这条轨道上依然循序渐进。最后上樊院长的演讲。力荐!皇 冠 待 冕樊和平2014.9.1亲爱的新生同学们:你们,是东大史上最幸运的学生,因为,这是近三十年来第一场在室内举行全校开学典礼。遥想当年,东大曾经拥有中国最大最好的大学礼堂, 1978年,我们就是在这座礼堂,接受了东南大学的第一场文化洗礼,至今,这座满载欧风美雨的蒙古包式建筑,依然以它特殊的体态和话语丰碑般标示着中国现代文明曾经的向往,镌刻着东南大学的辉煌和骄傲。然而,多少年来,一代代新生只能在露天体育场,留下进入东南大学的第一次集体记忆。不是我们的礼堂太小了,而是从世界各地、从祖国各地跨越千山万水,投奔东南大学的学子,太多,太多了……今天的体育馆,又是东南大学的新礼堂,它是体育与心育同在的东大“教堂”。这座建筑是什么?太多的人说它像鸟巢,然而,我要向这种流行的俗见大声说:“NO”!因为,它太低估了东大人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止于至善”的东大人绝不屑于模仿,绝不止于拿来!亭亭玉立于雄伟图书馆东侧的礼堂分明是一顶皇冠,一袭银妆冰洁玉清,犹如玉树临风含苞的少女,在晨曦和夕阳中一汪秋水般脉脉注视着潮来潮去的莘莘学子,期盼守望着拥抱和顶戴它的王子。它又似传说中东方王子头上的一尊百转缠绵的发冠,在这里静静地守候着图书馆深闺中飘然而至的公主。虽然只有一顶,然而它却是东大星空上的日月,属于所有的人,为一个个、一代代东大人分享,却从不为任何人独有,并且,决不因任何人的分享而盈亏丝毫,正所谓“理一分殊”,“月映万川”。这,就是东大人的胸怀,这,就是东大人的境界!有人说,与老礼堂相比,作为东大新标的体育馆,无论建筑材料还是建筑语言,都是现代科技的演绎。我同样要向这种俗见大声说:“NO”!因为,这种理解误读东大精神,误导东大文化,“止于至善”的东大人从来不是这么偏狭和短见!在中国文明中,“大学”乃“大人之学”,在西方文明中,“university”的词根直通“宇宙”,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大学”从来都表征着广大和高远,担负引导社会,做社会前进发动机的特殊文明使命。曾几何时,伟大的文学家哥德曾以诗意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他对现代文明的深切忧患:“人类将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机灵,但是并不变得更好、更幸福和更强壮有力。我预见会有这样一天,上帝不再喜爱他的造物,他将不得不再一次毁掉这个世界,让一切从头开始。”在经济高歌猛进、科技独霸世界的时代,“末日”恐惧已经悄悄蔓延了几个世纪。绝望之际,世界总是不约而同地将末日拯救的最后希望寄托于古老的中国。两百多年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宣布: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儿童在中国。八百多年前,伊斯兰文明的最初启蒙者伊本•阿拉比宣布:在末日审判之前,最后一个完美的孩童将在中国诞生,它担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于是,伊斯兰先知默罕默德前往遥远的中国,寻找灵性与神性、知识与信仰的巅峰尽头。诚然,我们不必因这些哲学思辨和宗教预言而沾沾自喜、狂妄自大,但是,我们每一人,我们的大学,在紧迫的现代性危机中必须有一种文化自觉和文明担当。今日,高科技改变世界,然而创造者却对自己的心灵无可奈何;经济缔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质世界,却发现缔造者变得越来越空虚,越来越不幸福;人,无论穷人与富人,草根与精英,正变得越来越可怜,可怜得求助媒体上的少男少女逗着自己快乐;万般无奈,世界将乞求的目光投向心理咨询,到头来,却发现心理咨询机构的数量与自杀率正比……一切的一切,病灶只是一个:现代人越来越没文化!我们这代人,我们的大学,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唤醒和开发沉睡太久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否则,个人难以安身立命,大学也毫无希望跻身一流之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前几年,我们总是于栉风沐雨中举行开学典礼,“好雨知时节”,雨中的洗礼虽然多了几份浪漫,但却分明缺少济济一堂中今天四千青春息息相通的这种云蒸霞蔚,难以感受年轻生命激荡蒸腾的那种文化桑拿。当下我们置身其中的体育馆,是一个已经完成,但却永远正在完成的“东大作品”,已经完成的是它的物质外壳,永远期待完成的是它的精神气质和意义内涵。科学技术打造它六合天地、圆融万方的物质形体,人文社会科学赋予它生生不息、千古流芳的精气神。它与雄伟恢宏的图书馆辉映,开辟天圆地方的东大宇宙。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学者,每一个学子,都将豪迈地成为令现代西方人心驰神往的“宇宙舞者”,都将成为这个宏大宇宙中不可缺或的擎天柱。2010年的开学典礼上,我曾放言:我们总是雨中典礼,只是因为没有屋顶,这座雄伟的工科帝国缺少那创造意义世界的文科天棚。今天,东大强大了,文科强大了,我们,你们,终于可以在有屋顶的礼堂典礼啦!但是,亲爱的同学们,今日皇冠下的典礼,只是一次巡礼,仅是皇冠第一次展示自己的魅力。四年后,东大将在这里为你们举行盛大的加冕典礼,那时,只有真正的王者,才能赢得它的青睐,拥入它的怀抱。想像吧,那时刻,皇冠闪耀,王者如潮;展望吧,到那时,不只是中国的东大,世界的东大,而是东大的中国,东大的世界!然而,仔细想一想,我们今天的置身其中的这顶皇冠,分明还缺了什么。缺什么?缺一颗璀灿的皇珠!这颗无形的皇珠,在向我们作无语的言说。它希求我们每一个学子、每一个学者,以额角上晶莹剔透的颗颗汗珠,以无比灵动的创造性智慧,还有,那承载东大人百年梦想的闭花羞月般的光荣,春蚕吐丝,蜡炬化泪,最后,蚌育成珠。在我们的身边,鼎立四方的图书馆,好似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圆融六合的体育馆,好似玉皇大帝的加冕坛,图书馆的炼丹炉中经受千锤百炼,方能接得天坛的天地正气,最终成为真正的王者。皇冠待冕,然而皇珠,一颗颗皇珠,却有待一个个学子、一代代东大人,以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打造!今天,浩大的皇珠工程从你们开始,你们,是皇珠打造第一人。在这里,从现在起,时光隧道不仅留下你们永远的倩影,而且将永远映照你们的汗水,你们的足迹,你们,将在东大历史上,为这颗皇珠,着上第一抹油彩。一顶皇冠,等待加冕;一颗皇珠,期待创造!人人都是王者,个个打造皇珠,这,就是东大人的抱负,这,就是东大永远的魅力!亲爱的同学们,努力啊!从图书馆出发,朝着东方,朝着皇冠所在的地方,一颗硕大的皇珠在期盼着你们,一场盛大的加冕典礼在等待着你们!
  •     可以说,《肉体与石头》给我呈现了另一种视角下的西方世界。桑内特将知识如此整理组合,让我感觉新奇而激动。我不能不叹服桑内特的多才多艺,他能将政治、经济、宗教、建筑、文学、艺术、历史等等领域的内容信手拈来,让它们在自己的笔下盛开,融入到他对城市的解读中,并领着我们用身体去感受,石头于是有了温度有了感情。赵立行先生这样概括《肉体与石头》: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造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能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这是本书的写作目的,也是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我赞成赵先生所说。桑内特描写了六个各时期的权利中心城市——希腊、罗马、巴黎、威尼斯、伦敦、纽约,并以人为基准出发解读了这些城市,但他的指向应该是在当今的城市。通过回顾人与城市的互动史,说明今天城市之所以这样的历史演变,同时也提供了几个城市模型供我们来反思。所以在结论里,桑内特提到了两大点:差异与冷漠,市民的身体。前者是现代都市与它的居民的生存状态,后者是作者解读的切入点也是最后提供的解药。作者在复原这些城市的时候,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的是,人们看似越来越自由——个人的空间受到尊重,空间的移动也变得越来越快捷舒适,但是,我们其实是被逐渐禁锢了,所有的自由都是在警戒线之内的。只是这过程是一步一步不被察觉的,我们随之适应习惯而一直以为然。比如在城市生活,不知道对门的情况是很正常的,至少在我们的思维里,预存的也是这样的情境。但是,对一个在农村生活的人来说,这还是很奇怪的事情。人们拥有了私人空间,失去的是公共空间;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失去的是与他人的联接,不复存在的是共同的命运。到最后,解救的方法却是回归。虽然我们无法想象再回到雅典时期,但无疑,那种能将自己完全暴露给他人——从身体到言语到思想——的信任,人与人之间息息相关的命运,是我们这些会感到孤独而绝望、无所依靠的恐惧以及渐渐麻木的现代人所恐惧又羡慕的。然而,回归并不能否认城市漫长的发展变化。在人类前进的旅程中,总会不断产生一些新因素,它们对城市产生影响,也在人的行为心理上打上烙印。比如经济成分的崛起,比如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都使我们不可能一直生活在雅典的城邦里。也正如循环所阐释的,只有不停的运动才能存活,这对于城市来说也是一样的。在书头,作者特别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城市是由各种不同的人所构成,相似的人无法让城市存在。这句话出自《政治学》,我们可以揣测它的大意。无论是雅典时期男子与妇女之间冷热身体的区别,罗马住宅里深严的礼仪,还是在巴黎的市集与市场、威尼斯的犹太区以及后来的城市网络,性别、种族、团体、各阶层,不同的人之间构成的是一种张力,拉开了城市这张网络;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等级秩序,使城市生活显得井井有条。所有的人大致又可以两类,一类是城市的建设者、劳动者、遵守者;另一类是城市的规划者,他们操纵着城市的命运,并通过城市的设计建设将他们的政治经济理念无形中施加给城市居民。如出现在电视剧中的广告,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再回头去看,可以找出无数的证据。哈德良时代罗马空间里的观看与遵守,文艺复兴时代威尼斯的犹太区,都是最直白的阐述。在霍斯曼的3个网络一小节里,作者明确写出“这些街道宽度也经过霍斯曼的仔细计算,因为他对于群众自由有所顾忌,所以街道的宽度可以让两辆军车并列通过,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让士兵对着街道两旁的社区开火” 。这样的现象在城市演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冷冰冰赤裸裸,并且深入细枝末节,捆绑了每一个人的身体。因此,人们的自由其实早已经被监视被控制,只是在都市生活中麻木了的身体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约束,人们退缩在自己的小壳里,更加觉得能快速移动就是最大的自由,而感觉不到了身体的疼痛。“在现代世界里,共同命运的信仰已经遭到分化。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张人民共享同一命运,革命的意识形态也如此认为。然而,城市存在的本身就否定了这样的说法”。 我不知道该理解为人对城市失去了归属感还是人与人之间的隔离陌生。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一个大都市遭遇动荡,有多少人会自愿留下来与这个城市共存亡。我们也听到过这样的事情,在大城市的街道,有一个人躺在那儿几个小时也没有行人停下脚步来关心。通过这两个情境,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一个都市存在的意义。人们涌入城市为了什么?金钱、利益,或者只是随大潮。今天的我们绝没有雅典公民对他们城邦的那种真心热爱。都市生活带给我们的只是欲望的满足,而剥夺的是我们心灵的宁静和真正舒展的生活状态。我们对我们身处的城市只是浅层的依赖,如浮萍,可以漂往任何一个地方。因此,我们对一个城市是没有真挚的热爱和归属感的。城市里其他的居民不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而只是陌生人或者是竞争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越来越趋向于自我保护,越来越抗拒公共空间,甚至可以这么认为,公共空间也只是提供了一个个个人空间。桑内特还说:在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当中,纽约是一座最会摧毁自己来让自己成长的城市。也许再过100年,哈德良时代的罗马遗迹可能还会留存着,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纽约到那时可能已经瓦片不存了。 我们再回顾这些中心城市的发展,同样的规模,伦敦用了不到50年时间,而罗马花了600年才形成。再看我们身处的北京,在我的印象里,它也一直在修建。有老师曾感叹,他根本想不出他刚来时民大的摸样了。十年,不停歇的摧毁建设。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本身的自我更新,使它一步步脱离了传统,在历史中变得独立孤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会对城市失去归属感,因为城市甚至都不能为自己提供安全感了。另一方面,放在更悠久的历史中,我们似乎也读到了一座城市患上强迫症的无奈。如同其中的居民,大家都在疯狂地奔跑,无止无休。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城市本身的演变,还是生活在城市中人的行为生活,抑或是今天都市与其中的人的生存状态,都是被迫、被约束的。在以人的感受塑造的城市中,人的活动与城市的运行是高度吻合的;在城市的演变中,人的行为在城市的形态上打上了自己的烙印,而同时,这种烙印又反过来加强了人的行为。这种互相作用越来越强烈。发展到现代社会,城市与人的高速运转大有脱离向心力的控制的趋势。桑内特倡导我们回归身体,通过找回对自己的感觉来感受他人,感受城市。我相信,这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温暖,再来唤醒城市这块巨石的唯一力量。
  •     书名很奇特,翻译一下,肉体是指人,石头说的是城市。这本书还有一个名字叫《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也可再翻译一下,就是——城市正在丧失的。每个人都有观察自己与环境的角度,怎样写比写什么,更具有观念的价值,这本书就如此。鲜活的已知的素材,在作者娴熟的技巧中,烹饪出一道与众不同的新菜。城市发展史被作者以身体的不同器官命名,希腊和罗马用“声音和眼睛的力量”参与城市生活,反映城市空间与民主天性。“心脏的运动”探讨文艺复兴的城市理念和身体体验,灵魂与信仰如何左右了城市意识。最重要的是“动脉与静脉”,四通八达、畅通无阻,强调迅速、舒适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人们的感觉和感受能力越来越弱。所幸同情心都还在,走进“读易洞”就萌生瞬间念想——咦?这玩意儿能挣钱么?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关涉我最感兴趣的问题个人与世俗或者说城市的联系。“不管中古的还是现代的形式,身体政治都按照统治阶级的身体意象建立了社会的规则”,这个优秀的利益未能被桑内特彻底把握和阐述,“在统治阶级的身体意象”和建筑的相关方面更近似分开描绘而并非对其联系的解释,应向世纪末的维也纳学习,那一本在核心论述,即建筑和文化的联系上做出了一个让人惊叹的典范。但是这本的优越之处在于其脉络和反思,从雅典时期公民和城市无法分离的纠葛,到早期基督徒时期回归身体但依然与世俗相连,到中古时期可以切断联系但依然受控制,不断探索身体与石头的关系,从而再指向现今这个共同命运的信仰分化的年代。“找出一个中心让自我能够完整”,最后对愉悦和疼痛的反思,他涉及的点是同情,在我看来不过“存在”。第一章中涉及的古希腊男子之恋真是让人窃笑啊。
  •     没看完。
  •     思想贫瘠的我
  •     空间社会学著作中的精品啊
  •     捶朴会选读
  •     肉体与石头的眼睛心脏血管的各种比喻,突然让我想到演化经济学中的生物学隐喻
  •     : C912.81/7942
  •     个人主义逐渐将咖啡馆变成一个个沉默独处的公共空间。
  •     人类学、历史学著作
  •     4.5分
  •     好玩!
  •     C912.81 cs4
  •     不想读了 欠缺逻辑性
  •     是本高潮迭起的书23333 看下来最大的高潮在罗马帝国段 虽然希腊也非常亮 一路看下来的感觉是另一个角度的城市发展史 很有趣 学规划的同学一定要看看啊虽然是被划在社会学范畴内的(但是规划难道不就是很大一部分都是社会学?)最后收尾的结论略……反正我持保留意见
  •     很有启发
  •     虽有点道理但略生硬
  •     !!!!
  •     古雅典躶体骄傲;古罗马身体几何学;基督教身体信仰(受苦与被动);现代身体与空间
  •     身体看城市,肯定是受到福柯影响最大,至于哈维的理论时候有那么大作用有待考察
  •     不是很来电啊!
  •     我喜欢用简单的句子把事情讲清楚,又好读的书
  •     一个现代城市空间对感官剥夺的问题集合所带出的一长串历史。作者超级博学!
  •     配合《公共人的衰落》食用,效果更佳
  •     结合《城市发展史》一起看,很有意思。城市发展和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的发展相关联。
  •     不错
  •     OCT,2012,城市读书小组,看完序便不用看下去了 的那种书..这种书应该是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类别吧:)
  •     偶然翻开忍不住看完。石头既可以是冰冷的规训,也可以有互感的温度,总之是身体通向共同生活的某种形式。跳跃的史料和思路令人眼花缭乱,和其探讨的对象一样,这本书用各种隐喻换喻来实现各个论域的联结,似乎不够有逻辑说服力,但是有洞察力和想象力,重读会有新启发。身体-疼痛-不足-信仰的联系耐人寻味。
  •     惊艳
  •     肉体的痛苦是此书的一条隐线,这个思路很有趣。
  •     比较浅。选择了身体与城市这一独特的切入点,看的过程中觉得有些混乱,到了最后倒发现了清晰的脉络。不过有些例子实在是牵强附会。
  •     非常喜欢这样的城市“考古”
  •     2014年开学典礼院长的演讲让我顺着近两年的研习方向继续思考,刚刚读完的这本书,则带我追溯了历史,放眼观看了世界。人的身体和灵魂在于城市设施和空间构成的石头的碰撞中,擦出的火花,星星点点,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修饰着过去的棱角与缺憾。我很幸运,总能在书籍和演讲中找寻到研习方向的点播。
  •     长了好多历史学知识,社会学味道不太浓
  •     人类学家的观点很不同,有些犀利,有些不太有理。。。
  •     我说怎么有点眼熟的名字
  •     “声音与研究”: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人们的身体行为;“心脏的运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两者的矛盾在城市空间中的体现;“动脉与静脉”:道路犹如血液的动脉和静脉,循环系统城市城市结构的中心设计,这种设计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中的停留,个人主义取代集体意识。
  •     梳理意识挺好,但是感觉,还是有些笼统。将城市只分为三种,感觉有点少。毕竟只是依托身体的阐释来结合城市,有点简化。但总体来说,还是很有启发的。
  •     C912.81/S16/:1 SHU
  •     其实整体上翻译得不错,没有翻译腔,但个别语句也有错误。另,台湾译本直接拿来用啊,“都市化”,“都市计划”都不改一下的,规划巴黎的奥斯曼成了霍斯曼啊
  •     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对建筑知识还是泛泛而论的,对城市风格的研究不应该只研究这几种人造典型。觉得结论太过牵强了点。
  •     有一个很好的理论,但没有更好的展开,逻辑性有待加强
  •     在图书馆论文写的昏昏欲睡,作猎奇状翻完了这本,很适合猎奇……稍有那么点儿重口味……
  •     虽然很多地方云里雾里一知半解,但是书写的是真的好!
  •     太过深邃的书写,以及天马行空的思路,坦白说还没怎么读懂
  •     福柯在此
  •     具身认知
  •     恕我愚昧,我看了一晚上,有趣愉悦,甚至说后面很爽快,对于身体,宗教,民族,经济,城市的联系,很多东西,十分惊叹。可是。。可是最后静脉和动脉最后那个结论,是什么情况,我没有完全找到和前文风格的联系。感觉有些地方,不好说啊,比如格林威治,还有强烈的道德规范,还有同情……书读得少……的确难以理解。。。
  •     以前的教授推荐过,很有意思的书~
  •     前面一小半不大好懂
  •     很有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