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没落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西方的没落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
ISBN:9787561344361
作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页数:332页

章节摘录

人类世界的这幅图景,注定是要换掉那幅甚至是在最优秀人物的头脑中依然牢不可破的、陈旧的“古代一中世纪一近代”的图景,在这幅图景的前面,对于“什么是历史”这个老问题提出一个新的答案,也将会成为可能了,并且我认为,这个新的答案对于我们的文明来说也是一个最终的答案。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在其所著的《世界历史》一书的序言中说道:“当纪念碑能够被理解的时候,可靠的成文的证据也可以被利用的时候,历史才开始。”这是一个资料搜集者与整理者的答案:很明显,它将曾经发生的事物与在一定时期对特定研究者所展现的观察范围内所发生的事物混淆起来了。马敦尼在普拉底打了败仗——假如二千年后这件事不知为何离开了历史学家的眼界,难道它便不成其为历史了吗?一件事实要想成为一件史实,必须要在书籍中记载它吗?兰克以后最重要的史学家爱德华·迈尔说道:“历史的事物是现在有效力的、或曾经有过效力的事物……只有通过历史的考察,那被历史从无数的同时代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个别过程,才成为历史事件。”这种说法是全然符合黑尔格的风格和精神的。首先,其出发点是事实,而非对于事实的偶然知识或无知,并且假如有一种必须强加于这种出发点的描述历史的方法,那便是在这几页中所介绍的方法,因为即使当我们在科学的意义上并不(而且将永远无法)认识那些事实的时候,它也让我们假定在庄严的序列中存在着头等重要的事实。我们应该学会用最综合的方法来把握未知的事物。另外,真理就精神领域来说才成其为真理,事实则仅在涉及生活时才成其为事实。历史研究,以我的术语来说便是体相的事实,是由血气决定的,由扩展到过去与未来的知人论世的才能决定的,由对人物与形势、对事变、对那种必然是和必曾有的事物的天赋的嗅觉决定的。它并不在于单纯的科学鉴定与史料知识中。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的史学家来说,科学形式的经验仅是某种附加的或从属的东西。历史研究,凭借理解与传达,辛苦地而且反复地将一刹那的启发,已经并立即向存在表明的那种事物,证明给觉醒的意识。正由于我们浮士德式的存在的威力现在已经在我们周围划出了一个其他人与其他时间所无法得到的内心体验的范围——对我们而言,那些时间相隔极远的事件变得愈来愈有意义,并将另外的任何人、连最接近这些事件的同代人也无法理会的各种关系揭示出来,很多在多个世纪以前不成其为历史的事物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了,也就是变成与我们的生活相胁调的生活了。塔西陀或许“知道’,有关提庇留.革拉古的革命的材料,但对于他而言,那种材料不再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可是对我们来说它却极富意义。一性派①的历史同穆罕默德的环境的关系,对伊斯兰信徒并无任何意义,但对我们而言它可被视为另一场景中的英国清教徒的故事。从一种已经将整个地球作为它的舞台的文明的世界观而言,到最终所有的事物都与历史有关。古代一中世纪一近代的历史体系,按照19世纪的理解,仅选择了那些比较明显的关系。但古代中国与墨西哥的历史,今天正在开始对我们产生更加精细、更加智慧的影响。我们正在此经历生活本身的最后必然性。我们正在从另一种生活的历程之中学习并认识我们自己现在是什么,我们应该是什么,我们将要成为什么。生活是我们未来的伟大学校。我们这些迄今尚有历史的人,仍然在创造着历史,在历史人类的最终边界上发现历史是什么。苏丹境内两个黑人部落之间的战争,或凯撒时代岐鲁斯克人与查提人之间的战争,或本质上一样的蚂蚁团体之间的战争,不过是“活生生的自然”的一出戏剧。然而当岐鲁斯克人攻击罗马人的时候,如在公元9年,或当阿兹特克人攻击特拉斯喀兰人①的时候,那便称其为历史了。这里,“何时”是应该受到相当的关注的,而且每十年,甚至或者是每一年,全都有重大关系,因为在此人们是在处理一个伟大的生活历程的进展,其中的每一决定都等同于一个转折点。这里有所有事变向前推进的一个目标、一个力图达成其宿命的存在、一种发展速度、一段固有的期限,而非西徐亚人、高卢人或加利比人的那种毫无秩序的有时繁盛有时衰败,这类繁盛、衰败的细节就似一群海狸或大草原上的羚羊群的行动细节那样无关紧要。这些是动物学上的事件,并在我们眼前的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中有其位置,这其中,我们关心的并非个别的民族或兽群的命运,而是作为种属的“人”、“羚羊”或“蚂蚁”的命运。原始人仅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历史,所有的史前研究全都在化为这种意义的考察。人们对于火、石头工具以及令武器有力的机械法则的日渐熟悉,仅表示类型和潜在的可能性的发展。一个部落利用这些武器去反抗另一部落的目的,在这个历史阶段是并不重要的。石器时代与巴罗克时代,在一个种属与一种文化的各自存在中,是两个时代等级,也就是属于两种根本不同场景的两种有机体。在此,我还要对一贯败坏一切历史思想的两种假定提出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全人类有一个最终的目标,另一种则根本否认若干终极目标的存在。生活存在一个目标,那便是在其胚胎时便已经注定的任务的完成。但是个人生来便是一方面属于特殊的高级文化,而另一方面又属于人这一种类——对于他而言,无第三个存在的单位。他的命运必须是或者存在于动物学的范围内,或者存在于世界历史的范围内。“历史的”人,依照我对这个词的理解并按全部大史学家对它的看法,乃是一种正全力向着自我完成前进的文化的人。在此之前,在此之后,在此之外,人是没有历史的;并且他所隶属的民族的命运对他而言也是无关痛痒的,就好像当注意的面是天文的而非地质的时候,地球的命运是无所谓的一样。由此能够得出一件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事实,一件以前从没有被承认过的事实,那便是,人不但在文化诞生之前是没有历史的,而且当一种文明已经自行完成了其最终的确定的形式时,马上再次成为无历史的,因为这种最终确定的形式预示这种文化蓬勃发展的终结和有意义的存在的最终潜力的枯竭。我们在塞特一世(公兀前1300年)之后的埃及文明、在直到今天的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与阿拉伯文明中所见到的,正好又是原始时代的IH的动物学上的盛衰景象,虽然隐蔽着它的那些宗教的、哲学的、特别是政治的形式还是非常灵巧的。不管君临巴比伦的统治者是如同喀西特人那样野蛮好战的游牧民群,还是如同波斯人那样文雅的继承人;不管他们保持他们的统治地位是在什么时候、有多长时间、以及有何成就;从巴比伦的立场来看,是毫不重要的,当然,居民的安乐生活要受到以上这样的事情的影响,但是它们并无关这一事实,因为这个世界的心灵已经熄灭,因而它的各种事件也便失去了任何深刻的意义了。在埃及建立起来的一个土著的或异族的新王朝,在中国发生的一次革命或一次征服,迁入罗马帝国境内的一个新的日耳曼民族,皆属于景观的历史中的此类因素,有如动物界中的一种变化或一群鸟的迁徙。在高级人类的真正历史中,所竞争的赌注与动物性的优胜劣汰的基础从来都是,甚至在驱逐者与被驱逐者完全未意识到他们的举动、目的和命数的象征意义时也是:某种本质上是精神的事物的现实化,一种观念变成一种活生生的历史形式。这同样适用于艺术中的重要的风格倾向(哥特风格和文艺复兴风格)斗争、哲学(斯多噶派和伊壁鸠鲁派)斗争、政治理想(寡头政治和僭主政治)斗争和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斗争。然而此后的历史便不具备这一切了。剩下的只有单纯争夺权力的斗争,争夺动物性利益本身的斗争。以前,权力甚至是在显然缺乏任何灵感时,也总是在设法为观念服务;在以后的文明时期,即使一种观念的最让人信服的想象,也只是纯粹动物的竞争的伪装。佛陀以前的印度哲学与佛陀以后的印度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一个追求印度思想目标的伟大运动,此目标是印度心灵所树立并寓于印度心灵之中的;后者则是一种此时已经凝固并且不再发展的思想积淀的若干新断面的连续出现。答案永远在此,尽管表达它们的方式有所不同。就汉朝以前的中国绘画与汉朝以后的中国绘画(不管我们是否知道它)、新帝国开始以前的埃及建筑与新帝国开始以后的埃及建筑而言,情况是一致的。技术方面,也是如此。今天中国人接受蒸汽机与电这两种西方发明,与四千年前采用青铜器与犁以及在更久远的时候采用火的情况是完全一致的,并且都具有相同的宗教的敬畏心情。此两种发现,在精神上,都与中国人在周代为了他们自己取得的、并且每一次都具有中国内部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那些发现全然不同。在那个时期以前与以后,几百年的时间远不如文化期内的几十年,甚或几年那样重要,因为时间距离正在渐渐地恢复到生物学的状态。正是此种情况,让这些晚期的状况——这种种状况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差不多是众所周知的——具有那种无变化的壮观的特征,对于此种特征,真正处于文化阶段的人——像希罗多德在埃及与马可波罗的西方继承者在中国——在将它与他自己的发展速度加以对比时,觉得是非常震惊的。这便是无历史的持久不变性。古典历史不是随同亚克兴战役与罗马和平而结束了吗?那些集中整个文化的内在意义的重要决定再也看不到了。无理性、生物学,正在取得支配的地位,并且不管一桩事件要朝什么方向发展,对于世界而言都正在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即使对于个别私人的行动而言并非如此。所有重大的政治问题全都被解决了,这些问题迟早在每一文明中都是要被解决的,因为问题已不再被视为问题,也不再被提出。但是,不久之后,人也便不再了解在早先的种种灾难中到底包含着哪些问题;凡是未被人们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事物,也便无法被别人亲身体验到。

前言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年)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他出生于德国哈茨山区的布兰肯堡,曾就读于哈雷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青年时代除了研究历史和艺术之外,他还对数学和博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奇特的风格。1904年,斯宾格勒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因健康原因未能被征召入伍。在这期间,他隐居在慕尼黑的一所贫民窟里,在烛光下完成了《西方的没落》一书。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感谢斯宾格勒所具有的天才的眼光,包容一切题材的广博的知识,辉煌的描写,以及对文化形式的中肯比喻和特性描写。  ——德国历史学家 伯伦汉在我读着这些充满历史洞见性的文章之时,我开始产生这样的怀疑:我所要探讨的问题在被提出之前,就早已被斯宾格勒处理过了。  ——英国历史学家 汤因比斯宾格勒是尼采以来德国最有势力、最生动的一位思想家。……他给我们提供了治史的一种新观念,如同一个火把,在漫漫长夜之中,替我们闪出了一时的光明。  ——德国历史哲学家 福利德尔

内容概要

作者:(德国)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译者:张兰平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idSpengicr)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他生于德国哈茨山区的布兰肯堡,曾就读于哈雷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1904年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11年,斯宾格勒移居慕尼黑,开始构思和撰写《西方的没落》一书。该书第一卷《形式与实际》于1818年问世,第二卷《世界历史透视》出版于四年之后。这本书的出版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此后他一直过着一种近乎隐居的生活,以历史研究和政论写作自适。斯宾格勒一生写下大量著作,其中重要的有:《普鲁士人民和社会主义》、《悲观主义》、《德国青年的政治义务》、《德困的重建》、《人和技术》等。

书籍目录

导读第一章 起源与景观/2(甲)宇宙和小宇宙/2第二章 起源与景观门5(乙)高级文化的类型/15第三章 起源与景观/38(丙)文化之间的关系/38第四章 城市与民族/59(甲)城市的心灵/59第五章 城市与民族/77(乙)民族、种族、语言/77第六章 城市与民族(丙)原始人、文化民族、费拉/107第七章 有关阿拉伯文化的各项问题(甲)历史上的假晶现象/127第八章 有关阿拉伯文化的各项问题门55(乙)枚斋的心灵/155第九章 有关阿拉伯文化的各项问题门76(丙)毕达哥拉斯、穆罕默德、克伦威尔/176第十章 国家/220(甲)等级问题——贵族和僧侣/220第十一章 国家/244(乙)国家与历史/244第十二章 国家/294(丙)政治的哲学/294第十三章 经济生活的形式世界/311(甲)货币/311第十四章 经济生活的形式世界/327(乙)机器/327

编辑推荐

德国著名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便是这样一部风格独特的历史哲学著作。春、夏、秋、冬,童年、青年、壮年、老年:这两组词语分别展示了大自然更替循环和人类生命的主要阶段。当它们成为主要线索贯穿于一部以展示、探究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内在进程和奥秘的书中时,会是怎样的呢?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进化论的历史观,将历史镶嵌在古代—中古—近现代的线性时间框架内的年代里,《西方的没落》的一出世就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同时也引发众多的指责和质疑。第一卷在1918年问世之际,各个阶层的读者趋之若鹜,几年间就卖出近十万册,创造了学术书籍销售的奇迹。四年之后,第二卷问世,盛况依旧不减当年。在初版的序言中,作者不无狂傲地宣称:他所撰写的不是学院里以概念推导的哲学,而是“我们时代”的哲学,这一哲学所阐发的极有历史重要性的观念,并不是“产生于”某一时代,而是它自身就“创造”这个时代。历史学家不仅要重建过去,更重要的任务是预言“我们西方历史尚未完结的各阶段的思想方式、时间长短、节奏、意义和结果。”正因为如此,《西方的没落》有时被称为一部未来之书,它的作者斯宾格勒也因此有了“西方历史的先知”的称号。

作者简介

《西方的没落》包容一切题材的广博的知识,辉煌的描写,以及对文化形式的中肯比喻和特性描写。《西方的没落》素有“历史博物馆”之称,是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的力作。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认为,当西方以物质文明为主的时代兴起,以精神文化为主的时代也就逐渐衰落了。并以此为出发点,斯宾格勒称:中国是从秦汉时代开始没落的,印度是从阿育王时代开始没落的,希腊是从亚历山大大帝时代开始没落的,中东是从穆罕默德时代开始没落的,西方是从拿破仑时代开始没落的……斯宾格勒的史学观点,既对汤因比这样的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又被纳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们今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读《西方的没落》,进行批判的思考。

图书封面


 西方的没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历史学家往往执着于“原因”、“结果”、“影响”、“意义”等,但他们却忽略了历史的“偶然性”。历史不是总是经历“古代-中世纪-近代”的格局,这种格局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进化论?以前一直被灌输一种观念:“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但这里我想提出一个疑问:历史进程是混乱无序还是有一种内在的规律性?阿兹特克人的玛雅文化在当时与英美主流文化相对隔绝,它在高度发达时消逝,那么这段历史应该怎样定位?它具有传承与延伸性,还是一种偶然性?2.书中提到:当中国人谈起“战国”这段历史时,往往是以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为标准来评判那段历史“表面的图景”,其中不再有难解的事物。中国人在这些事物中仅看到争权夺利的斗争,他们却没有看出,那些对内对外的战争,全都是出于一种观念而进行的。历史不仅仅是战争、领土变迁、朝代更迭。人们已不再“将心比心”地体察感悟历史、历史中的人、当时的观念。孙中山先生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现在的人们对“现代化”、“文明化”已习以为常,但在当时,这种观念犹如夜空中的一道闪电,极具震撼力。而现在这种“震撼力”却渐渐粗暴地被“推翻了”、“结束了”、“开创了”、“不彻底”所取代。今天我们可以很有条例地归纳出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但在孙中山所处的那个时代,情形错综复杂、各种新旧观念交替、各种势力风起云涌,很难简单的去把握,孙中山的民主共和观念足够让人兴奋与为之疯狂。历史是有体温的。请你带着唐朝人的骄傲去感受唐朝,也请你带着屈辱和拯救的观念去感受五四。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有关出版: 1.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印刷错误极其多。 2. 翻译不及商务印书馆版。 有关作者: 1. 许多观点深刻,描述得十分有趣。 2. 个人反对Oswald Spengler对女性的观点,完全可以《第二性》反驳之。
  •     想换个译本继续嗑..
  •     看了几十页不敢再看下去了。。。这个丛书便宜是便宜,但似乎是节译的,和三联出的那个两卷全译本相比少了很多内容。关键是译者没有对他译的内容做任何说明。很多译名也没有附原文。三联的那套要99。。。不过还是有打折书可买的。
  •     想打2分的,想想自己从来不读烂书,评2分就自打耳光了。不过真的很想说,难道德国人写的书,就一定要这么晦涩吗?或者是翻译得晦涩?全书基本上没有一句话是可以一扫而过能理解的,一定要一字一字地看,才能知道他想说啥!虽然看完了,但是感觉进入头脑东西的应该不多。印象最深的只有一点,“浮士德”好全能——全书充斥着“浮士德式”的政治、经济、民族、货币、思想、甚至于机器……三百页的书,“浮士德”这个名字出现了不下200次吧,难道您老只认识浮士德吗?很少看过书这么发牢骚的,而且还是大家评分比较高的书,更郁闷了-_-
  •     读到一半才发现是哲学书,难怪一点都没看懂
  •     算了,实在看不大懂
  •     不愧为名著
  •     对于学识有限的我来说有些晦涩难懂 但起码让我重新审视了文化和文明的关系
  •     去年署日所阅,今夏重读。另,全译本把“magic”的翻译,从枚斋换成麻葛,很高级么。。。
  •     挺不错的,但前提你要对西方历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品味出一些味道~
  •     毕业之后就没什么心情再看这样的书了
  •     没看懂
  •     看来有必要换个版本重读一遍
  •     自然的生命渗入体内,我们何求别人懂我们呢?
  •     大一当时所受哲学“遗毒”未尽,于是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一本书撑住一个月翻个三遍。现在看来思想神马的太玄乎,还是历史学靠谱扎实
  •     £
  •     | K107/4854
  •     生命之书。
  •     翻譯扣一星。認真啃完了。懵懵懂懂。九個小時看完的。需要再讀一邊。
  •     写得真不错,虽然略有毛病
  •     虽然都在吐槽翻译,但并不能掩盖这本书本来的面目,以后会继续阅读其它更好的翻译版本
  •     直接看71页就好了。不喜这个翻译
  •     真的很好 但那也是真的没完全看懂。。。几年后必须再重看
  •     吴琼翻译得比较靠谱……
  •     看不懂…偶尔有自己好像看懂了的错觉。看不懂的不打星星
  •     终于读完了.脑细胞死的差不多
  •     没怎么读懂,这个版本排版不怎么好,字体太小,拥挤
  •     本身印刷没有想象中好。以前就读过这本书,很不错。康德影响下的西方美学和哲学的一个侧面表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