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虎教授古稀纪念中国古代史论丛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黎虎教授古稀纪念中国古代史论丛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501229581
作者:张金龙主编
页数:766页

章节摘录

  建安十九年(214),当刘备破刘璋、攻克成都后不久,曹操也攻占汉中。汉中与蜀唇齿相依,蜀若不控制汉中,它的京师成都就时刻要受到曹军的威胁。因此刘备于建安二十二年(217)人汉中,进屯汉中西面的门户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与曹军守将夏侯渊争夺汉中,但两军相持一年多,互有胜负。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听从法正的谋划,率军强渡沔水,占据了定军山有利的地形。曹军来争,被刘备指挥黄忠居高临下打得大败,夏侯渊也被斩杀。  曹操听说汉中失利,急忙率大军增援。汉中是个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进去很不容易。曹操这次进汉中是走褒斜栈道,曹军处处加强警戒,才于这年三月小心翼翼地进入汉中。刘备听说曹操要来的消息,对人说:“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①刘备为什么有必胜的把握呢?  从刘备方面来说,定军山距离蜀的后方很近,交通比较畅达,人员和粮食的补充较为容易,刘备在定军山的营寨又扼据险要,易守难攻,这就使蜀军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则不然。他的军队虽多,但粮食供应却成问题。曹操在建安二十年(215)进汉中讨伐张鲁时,所领之军为10万人,当时因军粮缺乏,曾“就民麦以为军粮”。②这次曹操进军汉中所要对付的敌人是比张鲁更强大的刘备,他所统率的军队至少也要在10万以上,这时因不是麦收季节,当然不能再“就民麦以为军粮”。就地征粮吧,曹操在汉中并未建立稳固的地方政权,征收并不容易,况且汉中人民也供养不起曹魏10万之众的庞大军队。所以。曹操要想在汉中久留,只有从自己的后方关陕地区通过褒斜栈道向汉中运进粮食。  巍峨的秦岭山脉横亘于渭河流域和汉江上游之间,阻隔着南北交通。特别是主峰太白山至西部鳌山一段山体,海拔达3000米以上,更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为了越过这天然屏障,秦惠文王至秦昭王时期,在今陕西眉县沿斜水及其上游石头河,经今太白县,循褒水及其上游白云河至汉中,修筑了褒斜栈道。褒斜栈道修筑于悬崖绝壁间,全长约500华里,路面一般宽2至3米。在有些地段,栈道的横梁一端插进山体,另一端的下面并无承重的立柱,属于《水经注·沔水》说的“千梁无柱”类型,步行其上,路面颤动,令人提心吊胆。通过褒斜栈道运送粮食当然是困难的。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提出经褒斜栈道转子午谷袭取长安的建议:“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③可见通过栈道、山谷运送军粮全靠人力扛负,运夫和士兵的比例为1:1,要保障军粮供应是何等艰难!

前言

  黎虎先生籍贯广东省兴宁市,1936年8月22日生于北京。1955年9月从老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59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黎虎先生从事高等教育近半个世纪,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在史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成绩卓著,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著名史学家。黎虎先生是笔者1978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时讲授《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笔者毕业后,仍不断得到先生在学业上的提携和关怀,获益甚丰。本文就笔者所知,对黎虎先生的学术道路与主要史学成就作一简略介绍,以期对后学有所启迪。  学术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学者所走的研究道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但要准确把握内在脉络、明确划分研究阶段却并非轻而易举之事。黎虎先生在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史学成就,而纵观先生的学术道路,依其研究重心的变化和主要研究成果的面世,笔者以为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下面分别加以叙述。一、奠定学术基础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时间跨度较大,但由于其时极“左”思潮盛行,特别是文化遭受浩劫的“十年动乱”包含其间,大部分时间无法从事正常的学术研究,黎虎先生的学术成果也不多,故可算奠定学术基础时期。  黎虎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前二十多年,主要承担先秦史的教学工作,自然学术研究也侧重先秦史。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关于鄂伦春族的研究。黎虎先生大学毕业前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到内蒙古自治IX:X~f鄂伦春族进行了考察,与他人合作完成了《对解放前鄂伦春族社会性质的探讨》和《鄂伦春人的文化生活》两篇文章,发表于《民族研究》1959年第2期和第8期。前文的基本观点——解放前鄂伦春族处于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村社”阶段,是黎虎先生在调查组内部讨论时提出的。1983年出版的《鄂伦春族简史》,黎虎先生又承担了古代部分的撰稿工作,是这一研究的继续。二是在80年代初期出版了《夏商周史话》(北京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一书,并发表了几篇先秦史的论文。如《(书·盘庚)“于今五邦”解》发表于《史学评林》1982年第3-4期;《殷都屡迁原因试探》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其中后者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82年总第17期全文转载。

书籍目录

黎虎先生的学术道路与史学成就——代序上编汉代少数民族地区的郡县与册封——以朝鲜、东北、西南夷为例南北朝士族与礼貌伦理文化浅议从《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看孙权时期的口钱、算赋制度论齐国的“贤人政治”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关于魏晋南北朝“弃市”刑为绞刑说唐代的五金生产魏晋史四题司马迁写夜郎当代史论武则天临朝称制的几个问题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与唐代的航海技术再论普陀山潮音洞不肯去观音殿的开基说——以徐兢《高丽图经》梅岑条的记录为中心“始儒终佛”:唐代士人之心路历程东汉和帝、安帝时期政局与财政状况探析春秋公羊学说的方法论思考论南方“六朝文化”兼容性特点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略论钱沣文成帝期的胡族与内朝官魏晋南北朝伟大的民族融合潮流中的王猛魏晋南北朝奴婢考略唐朝长安人口与士兵——唐长安研究序说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关于东西陆上交通路线的记载簋考释黎虎著《汉唐外交制度史》评介谁人识得汉张良辽东公孙氏政权与乌桓关于前燕慕容皝在位时期的社会经济政策——以封裕的上书为中心八关斋戒与中古时代的门阀平城时代北魏北燕高句丽三国关系简析关于《宋书》夷蛮传的若干问题以“以礼制情”到“缘情制礼”——论魏晋士人的情礼观西魏、北周军事征讨制度试探诸葛玄死于西城考历史文献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西部发展的重要路径:水利史的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秩序结构论魏晋南北朝的图书出版及其影响“技艺与德岂可分两事”:唐顺之之实学及其转向的思想史意义Seres国为“丝国”说质疑论诸葛瑾、诸葛恪父子的活动及其对孙吴政局的影响唐代朝参和“宣不坐”之仪重孝传统与现代冲击胡应麟的史论成就及特色——以魏晋南朝史学研究为中心下编魏晋南北朝时期礼乐教化述论文成帝时期的北魏政治——以统治集团构成为中心太极殿与魏晋南北朝政治——附论中堂慕容鲜卑随葬习俗考经理·学者·慈父——读《黎昔非与〈独立评论〉有感》汉人邓羌与氐族前秦政权晋宋宗室与地方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的交通建设汉魏晋参军一职考论西魏北周的赐姓与拟制血缘秦汉魏晋南北钾肥时期的栈道考察5至7世纪的高昌与丝绸之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视野中的祥瑞灾异唐代储帅制度考论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国学概仿北魏官吏行政处罚制度述略魏晋南北朝少孤问题论唐代国子监大成考唐代东北海运和海运使对中日关于唐代地方监察制度研究情况的分析与探讨寅师治学之进路、特点与风格黎虎教授学术编年后记

作者简介

黎虎先生籍贯广东省兴宁市,1936年8月22日生于北京。1955年9月从老家考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59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黎虎先生从事高等教育近半个世纪,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在史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成绩卓著,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著名史学家。黎虎先生是笔者1978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时讲授《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笔者毕业后,仍不断得到先生在学业上的提携和关怀,获益甚丰。本文就笔者所知,对黎虎先生的学术道路与主要史学成就作一简略介绍,以期对后学有所启迪。
学术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学者所走的研究道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但要准确把握内在脉络、明确划分研究阶段却并非轻而易举之事。黎虎先生在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史学成就,而纵观先生的学术道路,依其研究重心的变化和主要研究成果的面世,笔者以为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黎虎教授古稀纪念中国古代史论丛》为恭贺著名历史学家黎虎先生七十寿辰而编,所收皆系黎虎先生的学界友人及门人弟子的论文。上编为学界友人论文,收入四十余篇与先生有密切学术交往的中外著名历史学家以及同行友朋的稿件,也有数篇仰慕先生学问的晚辈学人的论文;下编收入先生指导的研究生的论文二十余篇;王炜民教授撰写的《黎虎先生的学术道路与史学成就》和牛润珍教授撰写的《寅师治学之进路、特点与风格》可整体展现先生的学术风范,故分别放在《黎虎教授古稀纪念中国古代史论丛》前后。

图书封面


 黎虎教授古稀纪念中国古代史论丛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翻阅牛致功、气贺泽保规、张弓等人唐代论文。此书编辑校勘不精,错别字随处可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