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国家与战争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人、国家与战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1
ISBN:9787208107076
作者:肯尼思•华尔兹
页数:201页

章节摘录

  所有交战国的社会主义者,正如所有政党的成员一样,发现他们已陷入一张国际政治的大网之中。法国社会主义者们担心,一旦进入实战状态,德国社会主义者将无法有效地遏制德国军国主义。如果德国社会主义者不能阻止其政府发动战争,那么法国社会主义者就不得不帮助其政府保卫法国。而在另一方面,德国社会主义者则担心,如果他们有效地遏制住了本国的军国主义,其唯一的后果就是导致德国被俄国征服!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结局,德国社会主义者就不得不参与保卫德国。而对于大部分英国人而言,无论是不是社会主义者,都认为德国对比利时的入侵已然决定了这场战争的防御性质;但是对于大部分德国人而言,也无论是不是社会主义者,却都认为入侵比利时只是由防御战略所决定的一种进攻性战术而已。  战前通过的和平决议允许各国社会主义者参加防御性战争。而现在的情况则是,战争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防御性的!并非没有人曾预见到这一难题。奥古斯特·倍倍尔(August Bebel)曾坚持认为,放弃对防御性战争的支持将不会引发歧义,而卡尔·考茨基(Karl Kautsky)则在1907年对此回应道:对于到底是哪个国家发动了战争这个问题,即便是那些在政治上最为老成练达的人也会异见纷呈,在战争刚刚爆发之际尤其如此。卡尔·考茨基提出了另一种也许不那么主观的评判标准。他竭力主张,无产阶级是否参加某场既定的战争,应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在对1914年夏末发生的论战予以客观回顾之后,考茨基只能得出下述这样一个结论:这两种标准都无法为我们提供客观的指导。谁应对战争的爆发负责?哪条道路最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对于这两个问题,法德两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均进行了考察,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似乎可以表明,全世界无产阶级利益的一致性只是个幻想,至少在战争时期是如此。这也是考茨基在提出第三种标准时所接受的结论。他说,人们可能会争论谁是侵略者,也可能对下述问题持有不同观点:究竟是德国战胜法国对无产阶级的威胁更大,还是俄国战胜德国的威胁更大;但有一点却是十分清楚的,“对于每个民族以及每个民族的无产阶级而言,一项紧迫的利益就是将敌人拒于国门之外,以防止战争给他们带来恐怖和毁灭”。既然没有人能够对谁是侵略者,以及什么是无产阶级的国际利益给出权威性的判定,那么每个国家就必须“尽其所能地实现自我保全”。因此,第三种标准要求战争应该被作为一场防御性战争来进行。这一规定,即无产阶级只能支持防御性行为,决定了他们只能参加真正的卫国战争。这种方法是否提供了一个更合用的标准仍是一个问题,但我们几乎无须对此加以评论。对判断标准的苦苦寻觅本身就是最充分的评论。  ……

内容概要

肯尼思·华尔兹
1924年6月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1950年和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校任教。曾担任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等职,并荣获“詹姆斯·麦迪逊政治科学杰出学术贡献奖”。1994年退休,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系终身荣誉教授。其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理论》(1979)。其中《国际政治理论》一书自出版以来便被誉为“当代经典”,迄今为止是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最大、引用率最高的著作。

书籍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前言
2001年版序言
1959年版序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第一种意象:国际冲突与人类行为
第三章 第一种意象的一些含义:行为科学与减少国家间的暴力
第四章 第二种意象:国际冲突与国家内部结构
第五章 第二种意象的一些含义:国际社会主义及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六章 第三种意象:国际冲突与国际无政府状态
第七章 第三种意象的一些含义:经济、政治和历史的例证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书围绕“战争的主要根源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著名的战争根源的三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战争、实现和平的对策。

图书封面


 人、国家与战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沃老的书原本皆为浅近英文,但译成中文就难免生涩。image一词继续被译作“意象”,但我总觉得这个词在英文中的意味其实与“印象”在中文中更相近,犯不着非用这么学究气的译法。但implications中译为“含义”则不能尽意,“蕴涵”或“意蕴”更好些。当白则白,当文则文。与其“三种意象”,不如“三重印象”或者“三层印象”,大白话清楚。Society of States译“国际社会”则难免误会,不妨硬译为“国家组成的社会”,或大胆些回到严几道,译成“国群”未尝不可。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译“(一个真正的)政府性机制”,别扭,政府制度即可。有些翻译疏失不过需要多些耐心查证一下即可避免,第一章第3页提到迪安·英奇Dean Inge,多留心一下就明白Dean在这里应是TITLE,此人是英国现代主义神学的代表William Ralph Inge(1860-1954) 英革主教。这种错就好像把霍尔姆斯大法官翻成贾斯蒂斯·福尔摩斯一样有趣。
  •     问题:战争根源?层次(意象):人,单个国家结构,国家体系。(p10)一. 人性:自私,被误导的侵略冲动,愚蠢。(p14)1.论述奥古斯丁:原罪。(p18)斯宾诺莎:情感压过理性。(p19)尼布尔:傲慢。(p18)摩根索:对权力的贪欲。(p20)现代政治思想分为两个流派:对人与政治持乐观主义的乌托邦主义,以及世界是“人性固有力量的结果”的现实主义者。(p28)2.评价:涂尔干:1) 心理因素不要求特定的社会形态,因此也就无法对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作出解释。(p24)2) 政治家的职责不再是推着社会向着某个对它具有吸引力的理想前进,应该发挥医生的作用。(p37)3) 预防政治学与行为主义无效。二. 国家内部结构国家内部弊端导致了战争。1) 自由主义者过度依靠自由市场调节,将好国家定义为受限制的国家。(亚当斯密,李嘉图,哈丽雅特•马蒂诺)(p70)2) 驳论: 会导致穆勒的“资本暴政”。(p73)c财富一旦转换为权力,为了保障自由和有效的竞争,就需要加以限制。(p74)3) 自由主义者谴责政府发动战争,为加重税负、扩大官僚机构、增强对国民的控制提供了接口。(p78)民主和评论。4) 不干涉主义和救世主义。对于国家利益的狭隘算计而发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要逊于那些据称无私的理想主义激发的汗蒸。因为“对有争议的权利的判定将不会有任何进展,而争斗将会变得更为残酷,效果将更具破坏性,终止更为困难”(p87)驳论:解决争端所依靠的,一直是将理性与暴力结合在一起的机构。(p89)三. 国际无政府状态卢梭:猎鹿。(p130)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使人类的行动具有了道德性。(p133)不同国家的特殊意志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冲突发生。(p140)战争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写得真好,好久没看这么过瘾的国际政治书了。非常本源的理论拓展。
  •     大量举例
  •     国际政治理论入门的好教材,相当经典啊。。。呵呵
  •     结构现实主义的开篇,是华尔兹结构主义思想的肇始,虽然在此还没有明确提出其结构主义思想,其思想路径已经开始成熟!
  •     此书让我意识到中国学术的大缺陷。
  •     应该看一下外国人怎么研究问题的
  •     建立在综述基础上的理论 偏向于规范性研究 看起来真吃力…后面的TIP和体系理论也是基于此书吧…
  •     国际关系理论的必读书目,非常之经典!
  •     花了一个礼拜读完。作者的意思大概是战争的根源有三个,人性的不完美,国家内部政治的所有状况和国际体系的结构。任何认为战争的根源是上述其中之一或者别的的单一根源的都是不对的。只有将这三个根源(作者称其为意象)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战争的根源。(好像废话哦)。作者的论证是细密的,用了文献分析的方法通过挨个反驳单一根源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由于文献综述贯穿全书,以至于对其引用的文献缺乏基本的了解,从而在阅读顺畅度和理解度上大打折扣。这大概也是学术作品和教材的最大不同。
  •     华尔兹在他这本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出版的经典之作中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试图从三个层次探讨战争的原因:人本身、国家内部结构、国家体系。斯宾诺莎、康德、卢梭分别为这三种意象的分析提供了哲学上的讨论。此外,尽管作为现实主义者,华尔兹已经敏锐的重视到国内结构的作用,只不过一方面他未能从“制度”的角度加以考察,另一方面也没有在国际层面上加以推广,因而他仍然坚称,“在国家之上不存在一个可以制止和调解冲突的权威,由此意味着战争也将不可避免。”这也恰恰是现实主义者的局限,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截然区分开来。
  •     不过感觉上海世纪的书价格有点贵,才200页的书,定价32.有点贵吧
  •     政治学理论基础还是有限。是我对国政有兴趣的方向吧。
  •     从人、国家、国际体系三种意象的维度出发,系统性地分析了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三种意象在引发战争中所造成的不同影响等,以此阐述构成国际政治关系的复杂性与关联性。
  •     喷了从哲学出发只关注个人与国家维度的自由主义者,要求同时关注三个层次及其间互动关系。
  •     华尔兹先生的名作之一,值得认真研究!
  •     鉴于它的名气,4星。大部分内容我没能深入理解,更谈不上欣赏了。老头子看来在年轻时就养成了爱掉书袋子、爱辨析各种概念在语义上的差别、爱出些小文采讽刺一把的习惯。对于各路名家的旁征博引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再者,早期对于层次分析法的创新是如何演变到后来的几近于固执地坚持建构体系层次的理论,反对还原理论的?前后两个时期在学术上的自我矛盾是否存在呢?
  •     反正没看懂
  •     很好的书,适合反复看,但是有的论点总觉得被后人误解了,也适合照着这本书再找一些其它专著来看
  •     肯尼思沃尔兹的博士论文
  •     很好 符合我的要求。。。。。。。。。。
  •     读毕。 几点感悟: 1.理解50人的思想能写一本书,理解1人的思想能吹牛。 2.少说废话。多说点有建设意义的话。 3.失衡可能会导致大喜大悲。 4.颠覆我最多的一点:倾向和平 ≠无战争。即摆脱思维定式,让人总是想当然,害人不浅。 5.最后,并没有全部「理解」,有时间可以再读,再攫取一些剩余价值。
  •     国家和人的恶不是决定性的,关键在于国际环境是否会是诱因爆发最后的战争。其实相比之下我还是比较喜欢自由制度主义。
  •     战争与和平之间的三种意象。此书是华尔兹结构现实主义探索的铺垫与起点。国际政治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达到和平,怎样保持和平。
  •     政治哲学味道很重,读起来很别扭 ,是翻译的问题吗
  •     很好经典思维模式转变
  •     HI280
  •     经典著作,如果跳出【国际政治】的学科框架看会有很多新的思考。
  •     博士论文就这么牛了!三个意象:人、国家、体系,其实沃尔兹重点批评了前两种意象,这本著作也为后来的结构现实主义的建构打下了基础。PS:本书中,被沃尔兹严肃批评的学者多达2位数,看的太过瘾了。
  •     人、国家与战争不错,值得一读
  •     经典,必读之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