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社会史初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后社会史初探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
ISBN:9787301143186
作者:[西] 米格尔·卡布雷拉
页数:180页

章节摘录

必要的序介之后,现在我可以逐步展开讨论,看看过去20年二元论的客体主义模式在哪些具体层面遭到明确的重新思考。然后,我可以开始阐述,从晚近的思考中刚刚兴起的有关社会的新理论,都具有哪些基本预设。我首先从整体上展示后社会史的理论框架。至于其主要元素的细致描述,以及来自相关著述的一些鲜活实例,则留待后文。1980年代以降的史学方法发展,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的史学方法发展,打眼一看,明显可以看出客观实在(objective reality)这个概念越来越显著衰落,从而也导致社会因果性的观念日趋明显衰落。实际上,这样一种衰落正是这些发展的促动因素和理论驱力。晚近许多史学研究的作者都直接或间接地讨论到,史学专业的许多成员都面I临着一些令人烦扰、挥之不去的两难困境。因此,读这些研究时不难注意到,人们越来越坚定地质疑以下预设:社会实在是一种结构,因为它具有一些内在固有的意义,因此,社会存在条件也以表征的形式投射到个体的意识之中,决定个体的行为。当这些学者着手进行这类细致审视,也就等于多少有些明确的希望找到社会史之外的某种替代选择。

后记

这是一部小书,更多地带有研究趋势综述和文献指南的意味,因此译者在此只想简要交代一些形式上的处理。一是原书文后尾注改为页下脚注,每章单独编号不变。二是书中个别地方以“”在正文中标出中译者注。三是书中“料/料”形式出现的并列中文词,系以多个中文词译英文的一个词,并非译者或编辑疏忽。中译者认为这种多义暧昧正是本书一些核心义理所在,故不作筛选。四是书后中外人名索引为中译者在原书索引基础上另行补充、整理,并以中文排序,因此正文中人名不再附原文。五是原书术语索引非常不全,几近无用,中译文删去,但尽量在文中译者人为的重要术语首次出现时标注原文。译者于2005年上半年初次看到本书,当年下半年完成初读,读书笔记之详近似草译。2008年上半年承北京大学出版社培文公司尤其是编辑徐文宁先生充满信任的热情支持和迅捷工作,得到授权,开始正式翻译,七月在北京完成二稿,八月在杭州完成校译。感谢北京大学历史系张弛、魏涛,社会学系周楠、李荣山、雷柯、潘利侠、齐晓瑾、范裰、唐泽远,在我和我的研究生的读书会上,以上各位都或多或少地和我一起细致阅读和比对了此书的英文原版和初译稿。虽然我为了避免开导师“带”一帮研究生翻译最后自己署名统校了事之恶劣先例,最后没有让他们真正分工翻译,但这本书确实凝聚了他们的不少思想火花和相互激励之情,谢谢这些“不靠谱”的青年,他们直接或间接、经意或不经意地督促我,作为老师,要继续不断地读书。本书的研究与翻译受到译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后社会史的理论范式变革及其经验研究启示——当代西方历史社会学新趋向”(项目批准号:08CSH020)的资助。

内容概要

作者:(西伯利亚)米格尔·卡夫雷拉 译者:李康

书籍目录

目录

致谢
绪论
第一章 背景:从社会史到新文化史
第二章 超越文化转向:话语与后社会史
第三章 社会实在的话语建构
第四章 利益与认同的形成
第五章 新的社会行动概念
结语历史研究新议程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译后记
本书回顾了最近20年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 精细地阐发了后社会史的蕴意,突破了历史学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史对社会范畴的既定理解,倡导词与物共同构成一个世界,即必须将意义系统置于社会范畴的特定框架,同时认识到意义始终是以话语的形式制作出来的。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开创性。

编辑推荐

  《后社会史初探》是“培文书系”之一,全书共分5个章节,主要对后社会史作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从社会史到新文化史,超越文化转向:话语与后社会史,社会实在的话语建构,利益与认同的形成,新的社会行动概念。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本书回顾了最近20年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精细地阐发了后社会史的蕴意,突破了历史学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史对社会范畴的既定理解,倡导词与物共同构成一个世界,即必须将意义系统置于社会范畴的特定框架,同时认识到意义始终是以话语的形式制作出来的。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开创性。

图书封面


 后社会史初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之所以对此书感激涕零,是因为它是我看到的第一本简洁明了的分析并批判新文化史的书。大陆总是滞后的吧,课上老师还很得意的把微观史拿出来当作新鲜的趋势讲作:这两年的研究方向。可知在西方已经几十年过去了。终于可以不用因为不解那些将人类学的拗口的理论架构引入历史学叙述的所谓新文化史的理论体系而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了。当然啦,也许我的理解能力确实有些问题,要不就是那些翻译者们总是脱不了被话给说了的嫌隙。总之,新文化史家们碎碎念的同时,也还是没有真正跳脱那个作为其批判标靶的二元对立结构,只是在不断质疑经济基础决定论的同时,设法在社会(文化?政治?符号体系?)的反射效应上松绑而已。也感谢《后社会史》的作者明明白白的说出那些新文化史家们啰啰嗦嗦说不清的主旨:“从新文化史开始,实践(而不是结构)成为社会分析的起点,因为实践成为社会强制与个体主动性之间发生蕴涵意义的相互交织的空间。”(P17)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唯一一本研究僧期间一字一句通读两遍且写满笔记的书。这本书的功效在于,每读有关社会理论的新作时,都需借它来回顾已有脉络,补充略有遗忘的知识点。毕业论文中,写巴特勒,又思念这本书了。。。
  •     让社会史学者重新温习历史学与社会学交织发展的脉络,找回社会史最初的问题意识。
  •     从夏天读到冬天……
  •     good......
  •     反正我是读不出追MM来,就是个《怎样把historie编得更圆满指南》,真是X者见X……不过我总有点疑惑,当你试图撤去那道带着箭头、上面有数字和星星的小横杠的时候,你是自己变成了横杠,还是用更多的横杠来搭建这种关系...|||只有四星!雄心太大而只用了一两页明明白白地写,语言哲学以外,现象学呢有木有?
  •     读此书时,将里面谈论的“社会”替换成“艺术”,也可以说得通。本书给人启发很大。译笔甚佳,赞!
  •     建议翻译西文原版。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云。真是外国人放屁某些人也说香啊。
  •     理论课的书 差不多理解了吧
  •     将话语置放在经验和意义之中,开创了历史社会学的新视角。社会正式由行动本身而被生成和再生产。社会状况从来就不是自己生产出来的,而是通过话语中介本身。新社会情境是在以某种特定的话语模式和之前的社会情境的互动之中孕育出来的。
  •     本书可以称作《历史学之追MM指南》:社会史学家告诉你要获得与心上人相应的在社会结构的位置——噢也许你根本没得条件选择;新文化史学家告诉你在到底获得这个位置的时候还要考虑mm怎么看,所以因该同mm选一样的课,投其所好;后社会史学家告诉你,关键在于让你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有意义,利用或创造话语构建出相合的气场!所以因该好不犹豫先搭讪~>_<
  •     问题是在有限的史料中如何做到……或许是以今度古了,这种理论最佳适用范围就是现当代的研究吧……(历史系老师一定不会很喜欢的。就算喜欢,也不是可以应用当下的方法论,这是西方学者玩自己历史的传统,毕竟中国史的研究传统太不一样了,不过可以暂作启发)【我会说自己是为了译者才看这本书滴咩^_^不过译后感言没有另一本好玩】
  •     读晚了。《词与物》之后看真是神清气爽~
  •     被启蒙了,而且动静不小。紧接着读英文版。
  •     这明明是一本讲行动的社会理论书呀,我是不是应该庆幸它不是本砖头……感觉这个范式比较适合共时性的剖面研究,没有什么历史视角(嗯?这不是本历史书吗?)
  •     就是不太容易看懂,折腾了好久才明白意思
  •     1、原来话语才是王道 2、用老维的话说: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棘手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难以确立的正是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一旦新的思维方式得以确立,旧的问题就会消失;……因为这些问题是与我们的表达方式相伴随的,一旦我们用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旧的问题就会连同旧的语言外套一起被抛弃。
  •     五星打给翻译~
  •     社会史必然要走向观念史?
  •     康康教材
  •     李康老师的翻译我是绝对信得过的,不过这本书困难的阅读经验,仅次于以前读拉康......不过关于后社会史仿佛倒更像是一种布罗代尔式的延伸,将社会学与一定程度的Critical Studies以及Cultural Studies联系起来,果然别有一番风味。
  •      本书回顾了最近20年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精细地阐发了后社会史的蕴意,突破了历史学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史对社会范畴的既定理解,倡导词与物共同构成一个世界,即必须将意义系统置于社会范畴的特定框架,同时认识到意义始终是以话语的形式制作出来的。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开创性。
  •     鸡生蛋,蛋生鸡,what the fuck
  •     不得不说木有戳到我的high point......看来果然我不会搞社会学TTATT……看在翻译非常顺畅,四星吧……
  •     介绍西方史学领域近20年来的研究方法前沿,还可大致了解近代以来西方史学的发展史。
  •     按照作者的说法,传统史学往往假定行动主体的完整性、独立性,经常与行动主体及其动机来解释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而到了社会史,不管是年鉴学派还是唯物史观,都是用所谓客观的社会结构来进行解释,行动主体在历史中成了不重要的了。到了新文化史,又来了一次拨乱反正,史学家努力开拓一个叫作文化的独立领域,这个领域具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和解释力。后社会史离新文化史最近,但和新文化史有着断裂性。后社会史中最要紧的概念是“话语”,话语有点类似于意义系统,它处于能动主体与社会结构之间,并且因为“话语”的根本重要性而消解了原先的二元史观。这种历史观显然会让理论家欢心,因为改变意义结构就已经是改变了世界的核心环节了。对于女权主义、阶级理论等的反思很深刻。仅仅一种社会变迁并不足以产生自觉意识。概念史作为一种方法论,相当关键。
  •     很有启发,不仅是学术上,而且在思考日常生活时好像也有了新的角度
  •     非常有冲击力的史学/社会理论著作,详做笔记。后社会史实质上是比新文化史更彻底的语言学转向,不但解构社会因果论,而且试图解构社会范畴本身。不过作者为凸显自身的原创性,刻意窄化新文化史的视野,将汤普森这样的修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作为新文化史的代表,忽略了与其观点相近乃至殊途同归的林亨特、夏蒂埃等,略显牵强。
  •     我说过一切爱都是偏爱
  •     后社会史是史学的一种新写作范式,基本上是将一些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思考纳入到史学中来。要了解这一新兴的史学范式,本书很值得读一读。
  •     在推翻所有既成理论后,发现了好新鲜的视野,很惊喜,但过后的就似乎是更大迷茫了!咋办呢?
  •     嗯,康康翻译的书,我就不打分了吧。纸张太差。
  •     其实没能改变我的恋爱观,这本书后面真是罗嗦……
  •     传统史学/社会史/新文化史/后社会史,自由意志/社会因果论/社会因果的文化中介/范畴与建构论
  •     糊了一脸福柯,如作者自己所言,确实有些啰嗦
  •     上次翻开已经是去年的事儿了……彩虹联盟哈哈哈哈哈哈!上次都没发现这个笑点也!核心问题,不是经济状况与阶级出现的关系,因为它们的确有关,核心是为何在类似的社会经济条将下,只有此时以此种方式出现“阶级”。实在-话语-意识三元论代替了实在-意识二元论。主体、意义、事实、客体、物质、述行与述愿是神马嘛?!第二章最难……
  •     只看前两章即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