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世界的十天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震撼世界的十天

出版社:南方日报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806529140
作者:约翰·里德
页数:223页

章节摘录

插图:临时议会继续争吵临时政府方面也正在准备着。它暗地里下令,从分散在各地的9币团里把那些最忠顺于它的团抽调到彼得格勒来。士官生的炮兵部队被调来冬宫驻防。哥萨克兵的巡逻队出现在街头,自从七月事变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波尔科夫尼科夫连续发出一道又一道的命令,威胁着要用“最厉害的手段”来镇压一切不服从上级的行为。那在内阁中最招人痛恨的国民教育部部长基什金,被任命为负责维持彼得格勒秩序的特派员;基什金又任命了两名和他自己同样声名狼藉的人——卢登堡和帕尔钦斯基——做他的助手。临时政府宣布彼得格勒、喀琅施塔得和芬兰处于戒严状态。11月5日(星期一)的早晨,我踱进玛丽亚宫,去看看俄罗斯共和国临时议会里的情况。在那边,大家正在激烈地争论着捷列申柯的外交政策,仍然重复着布尔策夫一维尔霍夫斯基的老调子。除意大利大使以外,所有各国的使节都在场。人们都说,意大利大使是因为意军在卡尔索。地区的惨败而心神沮丧。当我走进会场的时候,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卡列林正在大声地念着伦敦《泰晤士报》上的一篇社论。那篇社论中说道:“医治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良药就是枪弹!”他转过身来向那帮立宪民主党的议员们喊道:“这也就是你们的想法吧!”右翼的议席上有些人答话:“是的!是的!”卡列林怒气冲冲地答道:“对了,我知道你们是这样想的。但你们却没有勇气来试一下!”在议场里面,空着几排布尔什维克的议席。从他们退出共和国临时议会的第一天起,那些座位就是空着的;他们带走了不少的生气。当我走下楼时,我觉得,尽管在这里也有激烈的争吵,但议场外面那种排山倒海的人民群众的真正呼声,还没有透进这座高大而冰冷的大厅呢。临时政府触礁了——触在那曾经使米留可夫内阁倒台的战争与和平的同一礁石上。看门的侍者替我披上大衣的时候,口中嘟哝地说道:“我真不晓得这可怜的俄罗斯会变成个什么样子。所有这些什么孟什维克呀,布尔什维克呀,'劳动团'分子呀,什么乌克兰呀,芬兰呀,又是什么德帝国主义呀,英帝国主义呀。我已经45岁了,在我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在这地方听到过这样多的名词。”我出了玛丽亚宫,凛冽而寒湿的风从两面吹来,脚下冰冷的泥泞浸透了我的鞋子。有两队土官生大摇大摆地经过海洋大街,他们穿着长大衣,立挺挺地踏着整齐的步伐前进,并且唱着旧日那种刺耳的军歌,正如以前在沙皇政体下士兵们所常唱的一样。刚走到第一个十字路口,我注意到本市的民兵都骑着马,簇新的枪套子里插着左轮手枪,有一小群人站在那边默默地注视着他们。在涅瓦大街的拐角上,我付了一张那种作为找零钱用的邮票,买了一本列宁所写的小册子《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电车照常地蹒跚而过,公民们和士兵们攀在车外面。在人行道上,有一排穿着制服的逃兵在兜售香烟和葵花籽。一触即发在涅瓦大街上,在那阴寒的黄昏时分,一群群的人在抢着买刚刚出版的报纸,而人们三五成群,企图辨识那些贴满在每一个平坦之处的许许多多的宣言和文告;那些宣言和文告有的是由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的,有的是由农民苏维埃发布的,有的是由那些“温和的”社会主义政党发布的,有的是由军队委员会发布的——恫吓、咒骂、恳求工人们和士兵们留在家里,拥护临时政府。有一辆装甲车慢慢地往来巡逻,警报器发出尖锐的啸叫。在每一个角落里,在每一个空旷的场所,都聚集着密密麻麻的人群;士兵们和大学生们在争论着问题。夜幕轻临,那些稀疏的街灯闪耀着微光,巨浪一般的人群无穷无尽地流过。在彼得格勒,每当要发生什么重大事变之前总是这样的。全城紧张万状,每一个尖锐的响声都会使人们心惊肉跳。然而,布尔什维克那方面还毫无发动的迹象;士兵们留在军营里,工人们留在工厂里。我们到喀山大教堂附近的一家电影院里看电影——上演的是一部充满着血腥气味的意大利摄制的色情和阴谋片子。前排坐着一些士兵和水兵,他们以孩子般的惊奇神情注视着银幕,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样多的暴行,以及这样多的凶杀案。出了电影院,我赶快来到斯莫尔尼学院。在顶楼的第十号房间里,军事革命委员会在继续不断地开会。担任主席的是一位留着淡黄色头发的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名叫拉锡米尔。当他走过我身边的时候,停下来很忸怩地和我握了握手。“刚才彼得巴甫洛夫要塞已经起义到我们这边来了,”他脸上带着一种愉快的微笑说道,“在1分钟以前,我们得到一个团的保证。那个团原接到临时政府的命令要开进彼得格勒,但士兵们心里怀疑,所以把火车停在加特契纳而派一个代表团到我们这边来。他们问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你们的意见如何?我们刚才已经通过了一项决议: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回答道:'弟兄们!我们用革命的名义向你们致敬。请停留在原来的地方,等待进一步的指示!'”拉锡米尔又说,所有的电话线都被割断了;不过,同各个工厂和兵营之间的通讯已经用军用电话设备联络了起来。川流不息的通讯员和委员们不断地走进走出。在门外面等待着十多个志愿人员,他们随时准备把命令传达到市内最远的地区去。其中有一个面孔有点像吉卜赛人,穿着陆军中尉制服,他用法语说道:“一切都已准备好了,只要按一按电钮就开始行动。”这边走过来几个人:波德沃依斯基是一个瘦削的、留着胡须的文职人员,他的脑海中策划着武装起义的战略;安东诺夫没刮胡子,衣领很脏,他因为缺乏睡眠而显得昏沉沉的样子;克雷连柯是一个矮胖的、宽面孔的军人,他好用强劲的手势,说话结结巴巴,总是面露笑容;还有德宾科,他是一个身材魁梧的水兵,满面胡须,脸色很镇静。这几位就是决定着当前大局的风云人物——并且决定着未来大局的风云人物。

前言

《震撼世界的十天》——这是约翰·里德给这本精彩的书所加的标题。此书异常鲜明有力地描写了十月革命最初几天的情形。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事件目录或文件汇编,而是一连串生动的情景。它们是如此典型,以至每一个参加过革命的人都不禁要回想起他亲眼看到过的类似情景。所有这些取自现实生活的画面,都再好不过地传达了群众的情绪——以这种情绪为背景,伟大革命的每一项行动就特别明白易懂了。乍看似乎很奇怪,一个美国人,不懂当地人民的语言和生活习惯,怎么能够写出这本书来呢?好像他每一步都会陷入可笑的错误,都会忽略许多本质的东西似的。有些外国人是按另外一种样子描写苏维埃俄国的。他们或者完全不了解这里发生的事件,或者只是摘取个别的而不是典型的事件,然后加以概括。诚然,革命的目击者只是很少数的人。约翰·里德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他是一个极为热情的革命者、共产党人,理解这一事件和这一伟大斗争的意义。这种理解使他具有尖锐的眼光,而没有这种眼光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书来的。有许多俄国人也按另一种方式描写十月革命,他们或者是评价十月革命,或者是作为事变的参加者描写那些细节情况。里德的这本书提供了一幅真正的人民群众革命的总画卷,因此,对于青年人,对于下一代的人——亦即十月革命对他们来说行将成为历史的那些人说来,这本书将具有特别巨大的意义。里德的这本书,乃是我们时代的史诗。约翰·里德把自己整个地同俄国结合在一起,苏维埃俄国对他说来是亲如故乡的。他由于伤寒而死在这里,并被安葬在红墙下。像约翰·里德这种描写过为革命捐躯者的人的葬礼,是理应得到这种光荣的。

内容概要

约翰·里德,美国共产党人,著名的诗人、记者。里德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表现出优秀的写作才华,又有新闻记者的敏锐眼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里德从美国到了欧洲,游历多国,最终到达俄国,并亲历了十月革命全过程。回国后,他写出长篇纪实名著《震撼世界的十天》,还协助建立共产主义劳工党。1919年,凶被指控犯有煽动罪,重返苏联。1920年逝世之后,他被葬于红场。

书籍目录

第1章乱世第2章暴风雨来临第3章前夜第4章临时政府的垮台第5章勇往直前第6章拯救祖国和革命委员会第7章革命的前线第8章反革命第9章胜利第10章莫斯科第11章夺取政权的斗争第12章农民代表大会

编辑推荐

《震撼世界的十天:苏联的诞生》:苏联的诞生:这是十月革命中令世界目眩的真实观察。在俄罗斯帝国风雨飘摇之际,激进的布尔什维克伺机而动,同时在两条战线与敌对者争夺国家的领导权:在圣彼得堡的斯莫尔尼宫展开舌战;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漫长战线上,为土地、主人与和平而躁动的“红色”工人、农民、士兵以排山倒海之势,与克伦斯基、哥萨克势力逐鹿于严寒的冬季。在“阿芙乐尔”号的炮声之后,屹立了近四百年的沙皇俄国的庞大身躯轰然倒地,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列宁,以枪杆子的力量,第一次让20世纪的世界版图,从此赤潮汹涌。

作者简介

《震撼世界的十天:苏联的诞生》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之后写成的纪实作品,由于取材的严谨、立场的客观,被誉为不可多得的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从革命前夜的准备,到突发的起义;从苏维埃政府的宣告成立,到旧势力的敌对状态;从颁布重要的苏维埃法令,到最后扑灭反革命武装的垂死反攻;从不为一般市民理解与接受,到获得工、农、兵大联盟的彻底支持……书中详细地描述了革命进程中种种微妙的变化。客观而非意识形态,感性而非教条式,里德就是这样记录了他所亲历的十月革命。

图书封面


 震撼世界的十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书是比较老的,各种版本都有,但是南方日报这个版本有亮点。文字旁附了大量当时的图片,而图片下的不起眼附注总是在淡淡几句话之中让你读到热情背后的沉重……陷入一种思考,革命到底应该应该用一种怎样审慎和理性的眼光去进行观察?革命改变了什么,带来了什么,带来的是否真是原先所憧憬的图景?这些话静静地躲在原作者激情洋溢的文字旁边,时不时让你心中如同猛然一击,冷静下来。这是南方系的特色,值得阅读。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读过的不是这个版本,比这个珍贵,得意中
  •     mess
  •     作者还是比较客观的描述了事件细节和人物对话,不过当中的插图注释貌似有点偏右。
  •     革命只是暴动,改良才是王道……
  •     报告文学中有些名气的一本,可哪里见到震撼?全文叙事零零散散,对话犹如念台本,预设立场,很多隐情都被忽略。。可以闲时翻翻,可独处不多
  •     個人覺得一般。
  •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你却是哪一种?会选择哪一种?故事只是开始,革命尚未结束。
  •     故事性不强,翻译一般,比较晦涩。
  •     算是很有历史价值的一本书吧,那一星扣给垃圾无比让人简直想扔的阅读感..
  •     回顾历史,看到了列宁的目光。这目光中透漏着理智与激情,给予读者无限动力。 约翰*里德因为通行证风波险些被赤卫队哨兵枪决。对于右派小知识分子来说,小资产阶级的恐惧会被无限放大,进而成为愤怒与憎恶,加以恶毒的攻击。我们看看约翰是如何应对的吧:他并未对这生死之间的徘徊念念不忘,他仍然热爱着他的事业,仍然热爱着可爱而憨直的赤卫队士兵们。 革命在哪儿?革命就在这里!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一条路是死亡——死亡不属于无产阶级!
  •     书本身很好,但南方日报出版社狗改不了吃屎地在插图附注里夹私货~
  •     研究十月革命必读书籍
  •     于激情澎湃的描述之中已可看出今后独裁的隐忧
  •     混乱中的分娩
  •     好书。
    比“东方出版社”的译本好。
  •     展现了历史的宏卷
  •     局势瞬息万变的十天。仿佛看到了写乔治奥威尔小说中的情形。虽然各派都有军事力量,在初期对于持有不同政见者的态度还是很友好的。
  •     我以极大的兴趣和不懈的注意力读完了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我衷心的把这部著作推荐给各国工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发行千百万册,译成各种文字,因为正是它就那些对于理解什么是无产阶级革命、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事件,做了真实的、异常生动的描述。这些问题现在正进行广泛的讨论,但是一个人在决定接受或拒绝这些思想以前,必须了解他所做的决定的全部意义。约翰·里德的这本书无疑有助于阐明这些问题,而这正是世界工人运动中的基本问题。 ——弗·伊·列宁 写于1919年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