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欧洲史(第二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牛津欧洲史(第二卷)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807628729
作者:【美】罗宾·M.温克,【美】托马斯·E.凯泽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插图:1.美国人反抗的背景(1760——1776)殖民地与不列颠之间的不和在七年战争之后开始变得严重,这时不列颠开始更加直接和频繁地干涉殖民地的事务。到1763年,尽管殖民地议会的行动仍旧要受制于王室任命的总督或国王本人的否决权,但殖民地已经变得习惯于管理自己的事务了。1763年,在加拿大和阿利根尼山脉(AlleghenyMountains)西部所获得的辽阔领土,增加了不列颠有利可图的开拓机会,也同时增加了管理和防御的责任。当庞蒂亚克(Pontiae,约1720—1769年)领导的印第安人起义威胁到俄亥俄河谷和五大湖地区的边境军事基地之时,殖民地的预备役部队没能采取有效的行动,于是不列颠正规军介入进来。持续的威胁促使王室在1763年10月宣布,禁止“我们所有亲爱的臣民”居住在阿利根尼山脉最高点一线以西的区域。然而,对于居住在沿海殖民地的英王陛下的“亲爱臣民”来说,这一声明似乎是有意设计来将他们排除于西部的富饶土地之外。殖民地甚至更加强烈地抱怨议会企图提高北美税收的做法。不列颠政府具有非常有力的理由来增加殖民地的税收:在七年战争期间,国债几乎翻倍;殖民地不愿意征募士兵和提高自己的税收,对不列颠的纳税人来说,已经增加了战争费用,现在,母国还面临着保护边境的持续开支。议员们认为,美国人必定会接受征收更高税额议案的合理性。

前言

历史不是一堆记录在案的数据,也不是一串被记载下来的事实的堆砌,它是一系列相互冲突的争论。这样,关于一个事件的实际意蕴,一个偶发事件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如何最准确地概括这个事件,这些争论在历史的解释中属于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当然,历史让我们认识自己;当然,它教导我们理解我们集体的过去并对之保持适当的尊重;当然,它还传授给我们一种特殊的技能,即如何提问,如何找到答案,如何合乎逻辑地、令人信服地、清晰地、有目的的思考;当然,它还是或应该是一种乐趣。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个民族选择对其历史的何种阐释是至关重要的。当一个社会隐瞒其过去记录的某些部分,然后那个社会或其领导人向我们讲述他们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当一个社会试图改变历史记载所呈现的或已经有充分根据的事实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历史是如何出于政治目的而被曲解。

内容概要

罗宾 •W.温克(Robin W. Winks,1930—2003年),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主任,小拉道夫•W.汤森特历史学讲座教授。1992—1993年,曾赴牛津大学担任乔治•伊斯曼讲座教授,1999—2000年,任牛津大学威亚•哈姆斯沃尔斯讲座教授。温克教授研究领域广泛,包括美国史、美国—加拿大关系史、大英帝国史、西方文明史等,是环境史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加拿大与美国》(1960),《帝国时代》(1969),《西方文明史》(1984)等。

书籍目录

地图与案例小品序言:历史的价值导论:欧洲,1648—1815年第一章  神权君主制问题    一、波旁王朝时期的法兰西    二、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英格兰    三、天才的世纪与常人的世纪    四、本章小结第二章  旧制度    一、经济“革命”    二、已有的强国    三、新来者    四、战争和外交(1713—1763)    五、本章小结第三章  启蒙运动    一、背景    二、核心观念    三、规划    四、开明的绝对主义    五、俄国(1725—1825)    六、乔治三世和美国独立    七、对启蒙运动的挑战    八、本章小结第四章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    一、法国大革命    二、君主制的解体    三、第一共和国    四、拿破仑和法兰西    五、拿破仑和欧洲    六、结论    七、本章小结大事年表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编辑推荐

《牛津欧洲史(2)(精)》为史家名著书系之一。

作者简介

以恢复秩序和寻求进步为逻辑主线,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欧洲自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历史进程,突出从旧制度到革命时代的变革,以及实现这种变革的各种矛盾因素与催化力量。在经受了痛苦的社会变革之后,欧洲精英竭尽全力重建秩序,君主制试图走向“绝对化”。新旧权力工具和权威象征的混合产生了“旧制度”,等级制得到巩固,分裂和不稳定因素受到遏制。1750年之后,在启蒙运动等因素的推动下,对秩序的追求开始让位于对进步的探求,由于多个领域的革命性变化,看似不可动摇的“旧制度”最终土崩瓦解。法国大革命开启了“新制度”,催生了现代社会,对秩序和进步的新一轮求索由此再度开始。

图书封面


 牛津欧洲史(第二卷)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书本很好,内容丰富翔实。
  •     翻译很好,内容很棒
  •     书的内容是极其的简要的,不是通史性的作品的
  •     无封面、无信息、无介绍
  •     精装版的 值得收藏
  •     牛津的这个版本的欧洲史,从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结束到1815年拿破仑所创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崩溃,历经三个世纪的时代变迁,结构以秩序的重建和再生为主轴线,同时又特别注重制度乃至意识形态的变革,和斯氏写全球通史的历史观有些类似,就是不强调事物变化气本身,而是更多研究起因和结果,以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和外在联系,使得整个历史也显得更有逻辑性,我点我很是喜欢。
  •     可恨第一册还没买到。
  •     看了好多欧洲史,就这部历史的结构和叙述都比较清晰,推荐
  •     本卷叙述欧洲“新制度”代替“旧制度”从而产生现代新型国家的过程,大家都看看,对当前的我国有益啊!
  •     欧洲人写的欧洲史 总有点和东方的疏离
  •     另几本都是买了,顺便把这本也凑齐吧
  •     感觉更像是简史,不过涉猎面广,还是蛮喜欢的
  •     有点像教材的说
  •     法国和英国对比着看。法国翻烙饼似的革命,英国老牛拉破车似的改良,两个国家的探索精神非常值得敬佩,为别的国家做了样板。
  •     简
  •     看得略头疼,好复杂
  •     在看
  •     历史是我的至爱
  •     历史学是一项活动,它通过追问具体的问题而达至一般性问题。像本书这样的教科书首要关注的是一般性问题,虽然它不时会提出具体问题或展示具体的事实,但那只是讨论一般性问题的途径。伟大的哲学家卡尔•雅斯帕尔斯(Karl Jaspers)一次评论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首先学着从历史之镜中寻找答案。”严肃的历史著作所必须充当的正是这面镜子。
      
       一谈到“文明”(本书即是文明的历史)立即就会陷入争论。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如此恐惧历史研究。谈到“西方文明”甚至更受限制,在某些历史学家那里,它的范围过分狭窄。不过,如果我们将历史理解为一个过程,就必须通过特定的空间位置来把握它:我们的连续性、我们的标准、我们的进程等。我们还必须识别内含于“西方文明”概念的固有的两大偏见:其一,我们知道什么是“文明的”并达到了“文明的”标准;其二,西方作为一个整体,是单一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文明单元。第二个偏见很容易发现。在我们大多数学者那里,在我们几乎所有的大学课程上,不讲“东方文明”(Eastern civilization),只讲“东方的各文明(the civilization of the East)”,这个术语表示,西方是一个单元,东方却不是。这些反映我们西方人世界观的习惯性的短语如同我们流行的地理书一样,表现了西方人的偏见。“近东”和“远东”中的“远”和“近”只是相对于西欧的地理位置而言。日本人不会将伦敦称为“远西”,将洛杉矶称为“远东”,尽管如果他们将自己所在的地方视为世界的中心,这两种说法或许都是正确的。由于这个习惯短语已经成为我们西方语言传统,所以本书仍然采用这种用法。一个历史概念的使用和像本书这样的写法提醒我们,在我们的语言中存在着偏见,尽管我们不得不继续使用这种简便的习惯形式。
      
       不过,如果谈文明,从一开始我们就得给出何谓“文明化”(being civilized)的定义。关于这个问题的书籍已是汗牛充栋。一般人常将那些说着不同语言、践行不同风俗的其他民族的人定义为“不文明(noncivilized)”(野蛮)的人。中国人习惯于将所有外国人都视为野蛮人,古代希腊人将不能用希腊语交流的人称为“吧尔吧人”(bar-bar),这些人不会说我们的话。如今,能够用一种以上语言交流仍是文明人的标志。这样,文明的定义至少在那些很少思考其用语的含义的人那里明显发生了变化。
      
       可是,为了我们的目的,我们必须给这个概念一个较为确切的定义。因为对于一部涵盖整个西方的历史著作而言,文明这一概念是全书的一个指导和基本柜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其他人在诸如是否存在与英国和意大利文明不同的美国文明问题上存在分歧,他们也争论,这些文明是否仅是一个更大实体的变体,而那个更大实体——西方——才有资格称为文明。尽管这些争论是建设性的、需要的,但在我们这里无关宏旨。我们需要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义,以用来进行下面的叙述和分析。因此,这个操作性定义要求,“文明”包括一个社会或相互依存的一组社会的下列若干(尽管不需要全部)条件:
      
       1.要有某种形式的政府,人们通过它满足自己的政治需要和履行相应的责任。
       2.城市社会亦即城市生活要有某种程度的发展,从而使文化不是游牧的和分散的,这种游牧的和分散的文化不能留下有意义的物质遗迹。
       3.人类已经成为工具制造者,通过使用金属,改造他们的物质环境,从而也改造他们的社会经济环境,尽管这种改造是有限的。
       4.某种程度的功能分化已经开始,通常发生在工作场所,而荣耀、地位和目标一起,成为社会的粘合剂。
       5.社会阶级已经出现,不管他们是相互对抗还是相互依存。
       6.书写形式已经发展起来,从而群体和群体间,更重要的是代际之间,可以通过文字交流。
       7.闲暇的概念出现了。于是,生活不限于工作场所,也不是特定的阶级职责或分工。于是,比如说,艺术超出了(当然并不排除)仅仅作为装饰的局限,运动超出了竞技的范围。
       8.要有更高存在的概念,尽管并不必然通过组织化的宗教。通过它,一个民族能够超越自己,在他们自身之外寻求事件的解释和发现他们的目标。
       9.要有时间概念,通过它,一个社会将自己与过去和对未来的假想联系起来。
       10.一种批评的能力发展起来。这种能力不需要西方的理性主义、直觉、特殊的宗教或政治机构,但是它必须存在。好使一个社会能够从内部进行变革,而不是等着来自外面的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     天才的世纪
  •     印刷质量不错,文字清晰。
  •     本书是非常值得给那些对历史有兴趣的人的阅读的!包装精致,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