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探研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德国史探研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100073639
作者:吴友法
页数:430页

章节摘录

从1871年德国统一后,由于俾斯麦把在统一德意志过程中形成起来的民族精神渗人到帝国的各个领域,使政治文化思想领域都充满了民族主义精神。普鲁士用强大的军队统一了德意志,军国主义精神又广为泛滥。俾斯麦还将民族主义的宣传同军国主义结合在一起,将民族主义宣传推向极端,最后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巨浪将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呼声淹没了。”④威廉二世为了推行其“世界政策”,对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更是推崇备至。他把军队看作高于一切,对军队极端赞誉和推崇,认为“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决议”②。一战爆发之前的1913年,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势力恶性膨胀。这时,德国已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这一年正是威廉二世登基25周年,为此,全国出现狂热歌颂皇帝的热潮,任何其他德国皇帝从未受过类似的赞颂。威廉二世也被冲昏了头脑,全国出现了一股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狂热。在一战爆发前后,德国人民“团结在国旗下支持政府”,几乎是每一个人对“1914年8月1日发出兴高采烈的欢呼”。对此,瓦尔特•拉特瑙写道:“君主国军国主义意识在群众中是多么根深蒂固啊!”“这种根深蒂固的精神状态是古老的德国历史传统的产物,这种传统由于19世纪末期出现的新的更有毒的民族主义而得到恢复和发扬。”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是极端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相结合的结果,是利用民族主义的情绪挑起来的,是从极端民族主义走向大国沙文主义。

前言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年组建历史学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学者,如李汉俊、李剑农、雷海宗、罗家伦、钱穆、吴其昌、徐中舒、陈祖源、周谱冲、郭斌佳、杨人楩、梁园东、方壮猷、谭戒甫、唐长孺、吴于廑、吴廷缪、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推动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和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繁荣的同时,在武汉大学和中国史学史上也留下了嘉名。其中,唐长孺、吴于廑两位大师贡献最为卓殊。改革开放30年间,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中国古代史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历史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7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内容概要

吴友法,1948年11月生,湖北省武穴市人。1970年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1973年底毕业留校读任职研究生,1975年武汉大学历史系世界现代史研究生毕业。读研期间经学校推荐先借后调到中共中央《红旗》专业杂志(今《求是》杂志)从事理论编辑工作多年。80年代初重返珞珈山,在历史系师从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专家张继平教授,从事二战史教学科研上作,并开始走上德国史研究的治学之路。1991年至1992年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访问研修一年。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遴选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是国内学术界最先以“德国史”为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生的导师。曾于2000年和2001年赴美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及中国香港地区从事学术考察和访问。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期刊社副社长,武汉大学文科学报常务副主编。兼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社会科学期刊学会副会长等职。 
吴友法教授主要从事德国史、二战史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课题4项,牛持欧盟一中国高等教育合作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出版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合著)、《希特勒夺权备战之路》、《二十世纪德国史》(台湾版)、《德国法西斯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主编,“九五”国家社科重点课题)、《当代德国》(合著)、《德国——从分裂到统一》(合著)等独著合著参著学术著作13部。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月刊》、《历史教学》、《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不少论文在《中国历史学年鉴》、《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等有关刊物及书籍中,或全文转载,或摘要转引观点。合著及独著科研成果曾获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目前主要从事德国与欧洲一体化问题研究。

书籍目录

独具特色的德国资本主义 关于对德国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几个问题 论1945年前德国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特点及政治与经济的不同步性 德国1945年前政治与经济不同步发展原因探析 联邦德国政治与经济相对同步性的确立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俾斯麦、威廉二世与德国工业现代化 30年代经济危机与德、美资本主义德国法西斯兴起与夺权 纳粹党的崛起与德国小资产阶级 封建势力的复活与德国法西斯的兴起 前资本主义因素与德国法西斯的兴起 非理性主义是德国法西斯的思想前驱 纳粹党与德国国防军 论德国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确立 希特勒法西斯专政与罗斯福新政德法和解与早期欧洲一体化 “德国问题”与早期欧洲一体化——二战后欧洲为什么走上联合道路 论二战后阿登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阿登纳与德法和解(1949—1963) 德法和解是早期欧洲一体化的基石 德法合作与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 德国“新东方政策”与欧洲一体化战后德国分裂与统一 战后美苏冷战与德国的分裂 “柏林墙”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 《基础条约》与两德统一 论德国统一后的自主性全方位外交 简析德国统一后困境的症结及机遇作者有关德国史著述后记

编辑推荐

《德国史探研》:“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成果,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资助出版。

作者简介

《德国史探研》内容简介:“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年组建历史学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学者,如李汉俊、李剑农、雷海宗、罗家伦、钱穆、吴其昌、徐中舒、陈祖源、周谱冲、郭斌佳、杨人楩、梁园东、方壮猷、谭戒甫、唐长孺、吴于廑、吴廷缪、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推动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和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繁荣的同时,在武汉大学和中国史学史上也留下了嘉名。其中,唐长孺、吴于廑两位大师贡献最为卓殊。

图书封面


 德国史探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直觉得德国是一个牛逼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出现了相当多的牛人。最使我惊叹的是,这个国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并且作为一个战败国在短暂的时间里重新崛起。对于近代的德国史,我只是知道大概,那些具体的深层的事件则是一概不知,因此出于好奇,看完了此书。此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极好的,来龙去脉都分析得很到位且全面,不管历史文化上的、经济角度的、还是从意识形态的。但是如果你往后读,会觉得重复的内容太多,因为此书本来就是吴友法教授的论文集,很多论文甚至引用的材料都是相同的,了解了这点,也就见怪不怪了。  对于德意志民族的特征,我觉得有些可以一贯而言,有些则不能一概而论,不妨把德国的历史分开说,才会体现出每一个阶段的特征。  我们先说说德意志民族在不同阶段的特征。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德意志国家这个概念是从第二帝国形成的。俾斯麦出任首相后,接连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最后到1871年完成了德国的统一。以前的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所终结,第一帝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名无实的,有伏尔泰的话就是,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在普鲁士未崛起之前,“德国”对外战争总体以失败居多,德意志民族的感情受挫,民族主义因此发展了起来。  我们知道,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一个国家从弱小走向强大,也可以使一个国家从扩张走向毁灭。德国正是一个拥有强烈民族主义的国家,由于长期处于国家分裂的状态,当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完成革命时,它才走向统一,所以德国的封建残余是相当浓厚的。就这样,在民族主义和封建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资产阶级不惜牺牲自身的政治地位与封建贵族相妥协,以共同谋求国家的强大和扩张。德国的改革的初衷并不是资本主义潮流所致,而仅仅是追求一种国家的实力。这无疑是中国的戊戌变法的成功版本。从德国人的民族性来说,那时的德国人缺少民主、自由、个性,更强调服从、责任、集体。不得不说,这与普鲁士的军国传统有关,第二帝国作为普鲁士的继承,军队在国家享有至高的地位,帝国议会只不过是一个橡皮图章,国家大权仍然掌握在皇帝和首相手中,甚至威廉二世为了“亲政”干脆解除了俾斯麦的职务,完全变成了君主专制。  德国的资本主义尽管存在着封建君主专制,但是它却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崛起了,成为经济实力仅此于美国的强国。这让人瞧得目瞪口呆。按照传统的看法,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应该与这个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相适应,德国分明是一个封建容克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却超过了其他封建势力较弱的资本主义呢?这个问题我当然是没有能力可以解答的,但我想说的一点是德国的皇帝是不同于其他封建国家的当权者的。那中国来说,慈禧太后作为封建势力的顽固派,是极力反对改革的,因为她代表了相当大的封建利益集团,她害怕改革改掉了“祖宗的江山”,因此“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德国皇帝则不同,他之所以支持改革,是因为他害怕在列强的竞争之中不够强大,失去了自己地位的高贵,也会使德意志民族蒙羞。因此,当别国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时候,德国的封建统治者却用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然而一战德国惨败,十一月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成立魏玛共和国。德国民众不满的是,这个民主政府竟然接受了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合约》对德国严厉的制裁,使得这个民主政府的权威尽失。保皇派兴登堡当选德国总统表明德国人民对旧帝国的怀念。经济危机的冲击,让饥饿、失业、贫穷落到了德国人民的身上,再加上议会上各党派相互争斗,让整个局势动荡不安。此时纳粹党利用人民对民主政体的不信任和混乱的局势,许以人民美好的承诺,获得了广泛民意的支持。1933年,希特勒当选总理,一手策划了国会纵火案,之后通过了《授权法案》,取缔了一切政党,魏玛共和国名存实亡,第三帝国兴起。以后的一切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了。  纳粹党是一个反民主反和平反人类的政党,但是却是通过合法的民主的选举所上台,这无疑是一件讽刺的事。是什么让一个理性的民族变得如此疯狂,又是什么让人民抛弃民主而选择独裁?吴友法先生认为,在纳粹成立以前,德国的非理性主义便很受欢迎了。德国诞生的哲学家里,叔本华主张唯意志主义,尼采主张超人哲学,狄尔泰主张生命哲学,让们都有一个特点,都是在方法论上抛弃辩证法,并大肆打击理性。我们不能说纳粹主义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正统继承,只能说纳粹主义的确是受非理性哲学的影响,并在特殊时期特殊土壤里的所产生的复仇主义、军国主义、封建主义、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沙文主义的完美结合。这是德国史和世界史上的极端反动。  一贯而言,德意志民族是很优秀的。我们说到当今的德国人,往往用意志坚强、治学严谨、遵守秩序、善于思考、有创造力来形容,殊不知今日德国人乃是当年高傲、冷酷、非理性、强势之进化,就好像一匹狼或者一头鹰脱胎于它往日全部的凶狠,但是未失掉它原先所有的力量。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观点老套,废话连篇,东拉西扯,言之无物。
  •     建议改名《用马列主义观点来分析20世纪德国史》,多是论文,一篇犹可,多篇观点重复令人厌倦。有些分析有意义,有些满嘴胡话。纳粹的阶级属性究竟是什么?
  •     传统史学,无档案支撑
  •     九十年代的论文集,资料陈旧,内容重复。不过观点清晰,分析到位,可作借鉴。
  •     论文参考书
  •     这本书吧 废话比较多 通篇下来实在枯燥 看起来很厚 读起来却只有400页不到 让人提不起兴趣的一本书 从同学那借的 真的不值他的价格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后者再怎么研究也就那么回事儿 真的德国迷与其浪费时间来读这本书不如看看百度百科来得实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