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援朝1592(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抗日援朝1592(下)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229036645
作者:李浩白
页数:518页

打开尘封的历史

央视《百家讲坛》名家、著名学者王立群代序:打开尘封的历史 “明之亡,实亡于万历”,这是史学界长期以来的定论。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通过大历史的新颖视角,从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入手,分析出明朝体制上不可根治的痼疾,指出了明朝必然灭亡的命运。也就是说,万历皇帝朱翊钧,只是明朝灭亡的那一只无奈的替罪羊。这告诉我们,历史的真相,与以往的认识,也许相去甚远。对于万历一朝历史的认识,正是这样。万历皇帝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提起他在位的四十八年间,人们往往只记得张居正变法、清算张居正、夺嫡之争、党争兴起、努尔哈赤崛起辽东等大事件,其中有一件大事却被人们遗忘在故纸堆里。这件事,就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援朝平倭战争。1592年,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发兵侵略朝鲜。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万历皇帝派遣李如松率数万明军入朝作战,经过几番奋战,最终漂漂亮亮地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场战争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扶弱济困、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正所谓“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是一段振奋人心、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同时,万历援朝平倭战争对中、日、朝三国的影响又极为深远。朝鲜,作为最大的战争受害者,在日本侵略军的蹂躏下,人民流离失所,百业萧条,战后经过很多年才恢复元气。日本,作为战争的发动者,也受到了惨痛的教训,丰臣秀吉历经艰辛奠定的基业,在这场战争中分崩离析,政权最终落到了德川家康的手中。中国明朝,则在这一场长达七年的战争中耗费过多,加速了本就走下坡路的大明帝国的灭亡。但就是这样一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历史,四百年来却在我们国内被人遗忘,许多研究者甚至不得不去日本和朝鲜寻找资料。先不去分析被遗忘的原因究竟是明朝的迅速灭亡还是清朝的刻意封锁,相信有很多人都想了解这段历史,想让这段尘封的历史重见天日。值得欣慰的是,就在翘首以盼的时刻,我看到了青年作家李浩白创作的这一部洋洋五十万字的《抗日援朝1592》。这部作品以小说的形式,为我们艺术再现了这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这虽不是唯一反映万历朝鲜战争的作品,却是迄今为止最为精彩的一部。二月河小说的笔法,让这部作品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性。全书结构严密,故事紧凑,既分头讲述中、日、朝三方的动态,布局宏大,又统一于援朝平倭的主线,主干鲜明。同时,作者构思精巧,情节抓人,常常在貌似波澜不惊之时宕开神来之笔,带给读者愉悦的阅读享受。作者刻画人物众多,且形象丰满、真实可信,如书中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是一个虽然只有中人之资却敢于担当的青年,不同于以往脸谱化的“昏君”定位。此外,中方的李如松、申时行、石星、沈惟敬,日方的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石田三成、小西行长,朝鲜国王李昖、大臣柳成龙等人,也个个栩栩如生,立体可感。艺术性之外,这部作品的历史性也值得肯定。从文学作品的历史性这一点来说,我认为《抗日援朝1592》的追求从学于熊召政的《张居正》一书:有虚构但不戏说,以历史进程为主线,以人物命运与事件冲突为经纬,虚实相生,以虚补实,以实现艺术性与历史性的高度统一。比如书中描写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这两位日本枭雄之间的斗争,步步玄机,处处机关,丰臣秀吉的霸气与阴险,德川家康的隐忍与智慧,跃然纸上,比起日本国内司马辽太郎等历史小说大家的手法,亦大有可观,且符合这些人物的历史形象。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不同于以往常见的一些抗日题材作品,对日方人物肆意丑化、矮化,而是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不偏不倚。另外,书中不但再现了万历朝鲜战争的来龙去脉,而且点出了明朝、日本、朝鲜、努尔哈赤女真几方的历史走势及未来命运。作者还秉承“文以载道”的理念,揭示导致明朝衰亡的原因与弊端,为后世提供前车之鉴。书中借申时行之口写道“我恐大明之忧,不在倭寇,而在朝廷之内”,这一句话让我印象颇深,表达出中国人只要自己不折腾自己、外族永远不可能打败我们的深切含义,在国际竞争领域越来越广、手段越来越高的今天,这一点非常值得读者感悟和反思。正因为具有以上优点,本书带给我们的是一场艺术盛宴,也是一桌历史大餐,可以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享受中,去了解万历援朝平倭战争这一段尘封已久而弥足珍贵的历史。打开本书,就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我,希望更多的读者去打开这段历史。

治世当审时,审时当观史(作者:王文鹏)

培根语云:“读史可以明智。”读懂历史能让人明智,读通历史能使人通透。近来读李浩白的历史小说《抗日援朝1592》,我发现:过去的历史注定了未来的结局,历史总会戏剧性地在未来某个时间复合。在时间的经度上我们越走越远,在历史的维度上我们却不曾挪开半步,容易重蹈覆辙。1592年——其时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野心外泄,对朝鲜发动大举进攻,想先吞朝鲜再吞中华,最终称霸东亚。其时德川家康积极谋划,准备夺取政权,统治日本。其时朝鲜重文轻武,武备废弛已久,三千里江山瞬间尽失。其时中国正值明朝,仍然是天朝上国,虽世间已无张居正和戚继光。但皇帝贤明,文有申时行之能臣;武有李如松、努尔哈赤等良将。于是发兵驰援朝鲜,以四万精兵,勇挫日倭,歼敌无数,在正可全歼日军之时,朝廷主和派因为自身利益,使八万日军得以保全,四年后丰臣秀吉再次对大明朝发起进攻,贻害不浅。丰臣秀吉终为自己的狂妄一命呜呼;大明帝国终因耗费过度,渐渐走向覆灭。申时行说:“我恐大明之忧,不在倭寇,而在朝廷之内。”外患源于内忧,内忧不止,外患不绝。内和方能攘外,攘外方能扬威,扬威方能固国。日本进攻中国之时,正是宁夏哱拜叛变,蒙古动乱之时。万历皇帝虽未有昏庸之态,朝廷也不乏文臣、武将,但明朝积弊已久,内忧渐深,首尾难顾,大明王朝终于走向没落。申时行告老还乡时书赠万历皇帝一阕词《好事近·渔父词》: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不知道是有意还是巧合,这阕词预言了“明灭”的结局,也许他已经看透“晚来风定钓丝闲”之时,将是“明灭”之时。看臣子变得“千里水天一色”,看“明灭”终归是残忍的,申时行最终还是离开了。张居正是居其位,正其心。申时行是审其时,行其行。张居正能匡世,申时行能稳势。张居正为国不顾身,申时行知进退。努尔哈赤本想请战,却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未被重用,未能参战;德川家康则是隐忍不发,保存实力。德川家康表面谦卑,实际上却刚猛绝伦,懂得避其锋芒。隐忍只待致命一击。巧合的是,在这场战争中无用武之地的努尔哈赤和德川家康都在未来大有作为。努尔哈赤日后推翻了明朝,最终大清入关。德川家康则通过关原之战慢慢取代丰臣一族,进入辉煌的江户幕府时代。同样巧合的是,德川家康警告他的子孙,300年不得侵犯中国。中国和日本就真得300年相安无事,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历史不是讲故事,来不得半点马虎。英雄总在某个时刻会覆灭,或者是野心,或者是自不量力。历史总是在某个时刻会复归,或者是辉煌,或者是噩梦。王朝会覆灭,历史不会覆灭,历史总会回归。我们似乎离历史越来越远,渐渐无法看清历史的底色了。但对历史不应有懈怠之意,应时时有警惕之心。历史如老臣之心,听其言,观其行才能戒除隐忧。如果你想稳坐钓鱼台,永远成功,不得不注重历史,不得不对历史察之、思之。现世的统治需要历史的维度,因为历史的现在总在演绎过去;历史的未来逃不过历史过往的循环。以史为鉴,方能资以治世。治世当审时,审时当观史。历史就像一扇大门,总是在某个未来的时刻等待着被开启。


 抗日援朝1592(下)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