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1932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危机1932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9月
ISBN:9787807479468
作者:Jonathan Alter,乔纳森•阿尔特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正因为富兰克林拥有很强烈的安全感,所以他才能在此基础上激励数百万美国人民。甚至当他在学校里被同学轻视的时候,他也能从家族的荣耀和传奇中汲取力量。孩子的个性成长往往难以捉摸,但对于罗斯福来说,德拉诺企业家族和罗斯福金融家族的联姻就像双重保险门一样保护着他,而父母的疼爱和关怀也使得他充满了安全感。早在1833年,即罗斯福宣誓就任总统的100年前,沃伦•德拉诺乘轮船驶往中国,那时候他就以保护家庭作为自己的使命。德拉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一个叫做菲利普•德•拉•诺伊(这一复杂的姓氏后来被缩写并简化为德拉诺)的胡格诺教徒,他比北美的第一艘移民船“五月花号”仅仅晚几个月到达普利茅斯殖民地。但是在美国,血统并不等同于财富;即使最尊贵的家族也需要每隔几代就补充一下家族金库,而当时沃伦•德拉诺就是通过与中国进行鸦片和其他交易来敛财的。德拉诺是一个独裁者,后来以顽固的共和党人身份而著名。他经常说,虽然不是所有的民主党人都是马贼,不过根据他的经验,所有马贼确实都是民主党人。德拉诺的女儿萨拉小时候就曾和父亲远航到中国,她也将家族的这种冒险精神传给了她的儿子。年轻的时候,她曾经爱上著名的建筑师斯坦福•怀特,但是遭到父亲的反对,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她会终身不嫁。在遇到詹姆斯•罗斯福时,萨拉26岁,仪表优雅,意志坚强,而当时身为乡绅的詹姆斯则留着英国绅士式的山羊胡;有个亲戚甚至开玩笑说,那胡子让他看起来不像绅士而更是像英国绅士的马夫。52岁的“詹姆斯先生”年龄整整大出萨拉一倍,不仅是个鳏夫,而且还带着一个儿子(就是詹姆斯•罗西•罗斯福,他是比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年长很多的同父异母哥哥,比起富兰克林来,他很少为人所知)。詹姆斯事业有成,而且1864年内战时,由于他父亲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克莱伦将军的私交,一定程度上他也成了一名可信的民主党人士。詹姆斯的祖先是荷兰人克莱斯•范•罗斯福,他们于1650年来到新大陆。从詹姆斯的曾祖父艾萨克起,这个家族就开始了财富积累。当时,他用从西印度群岛进口来的糖来酿朗姆酒,然后用挣来的钱大举进军纽约的房地产业。虽然很可能言过其实,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是骄傲地宣称,在乔治•华盛顿的就职游行上为总统牵马的就是艾萨克。詹姆斯的父亲(富兰克林从未谋面的祖父)是一个怕血的内科医生,他很不自信,经常把自己关在屋里。詹姆斯学会了不说任何会让这位老人担惊受怕的话,富兰克林也继承了这种谨慎。也许是为了对抗父亲的神经质,詹姆斯形成了平易近人的和蔼性格,这点后来也被他的儿子所继承。德拉诺家族做鸦片生意,而罗斯福家族则逃避兵役。内战的时候詹姆斯已经32岁,但仍然在服兵役的年龄范围之内。但是像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他付了一大笔钱来逃避兵役。虽然日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也对父亲逃避兵役的举动深表痛心,但在当时哈德逊河谷分支的罗斯福家族中,包括他侄子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内,没有一个人觉得此事有什么不妥。事实上,虽然詹姆斯经历了投资尼加拉瓜运河的失败,也有过修建南部铁路的失败教训,但是在商场闯荡了近20年后,他已经学会了平和对待自己的社会角色。后来他的儿子也学会了永远不怨天尤人。1873年,由于经济大萧条的冲击,詹姆斯•罗斯福被迫辞去了煤炭公司总裁的职务,这家公司是由他自己创办的。这样,跟哈德逊河谷罗斯福家族其他的显赫分支比起来,他的财富就根本不值一提了。但是在这次挫折中,他表现得很镇定,或许是因为他确信自己仍然拥有足以保障下一代生活富裕的财富。除了做生意之外,詹姆斯最为人所知的举动就是在“春木庄园”养马,“春木庄园”是他在距纽约市以北90公里海德帕克镇建造的一座庄园。这座能够尽览哈德逊河全景的建筑将成为詹姆斯之后两代人的家园。19世纪80年代,在靠近缅因州海岸加拿大所属的坎坡罗岛上,他还买下了一座带有15个房间的维多利亚式小屋。由于富兰克林的出生并不是很顺利,父母就愈发珍爱他,而这种珍爱也增强了他的安全感。当时萨拉难产,在分娩经历了25个小时后,她奄奄一息。要救萨拉的话得用氯仿作麻醉剂,但是这么做可能会导致婴儿胎死腹中。最后,当胎儿于1882年1月30日诞生的时候,他已经全身发青并且停止了呼吸,护士断定他已经死了。但是在医生做了人工呼吸后,他竞奇迹般的活了下来。父母亲给他取名为富兰克林•德拉诺,这同时也是萨拉一位无儿无女的叔叔的名字。

前言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唯一一位在世时与去世后均享有崇高声望,前后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其声誉在国内外没有明显反差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已经65年了,有关他的传记多达上百本,今天出版这本罗斯福人生与新政述评的书,意义何在?本书原书名《决胜时刻:罗斯福“百日新政”与胜利在望》以清新可读的笔调,还原了一个真实的“FDR”和一个真实的“百日新政”。新政(New Deal)直译为“新搞法”。本书之所以取名为《危机1932》,是说罗斯福新政让美国摆脱了列宁对资本主义垂死必亡的魔咒。罗斯福的名言是“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当时人们最恐惧什么呢?是大萧条吗?不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即使在最繁荣的时期也没有摆脱过经济危机的阴影。当时美国人最恐惧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被视为洪水猛兽。而新政实际上带有社会主义色彩。苏联实行了,摆脱了危机,美国不敢实行,陷入了危机,当时罗斯福对美国人说,你们不要害怕,我也给你们实行看看。美国的选举政治需要候选人攻击现或前政府的内外政策,最好把前朝说得一无是处,并声称本人带领国家走出危机,这样才能赢得民众的支持和选举的胜利。经济危机每每发生在政府交接之前。历届美国总统候选人采取了罗斯福的战略策略,把前任政府描绘成经济危机、大萧条的始作俑者。肯尼迪说前任艾森豪威尔让美国与苏联的导弹有了差距,克林顿指责老布什把国家从里根繁荣带入了大衰退。不过奥巴马与小布什一起宣布美国陷入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危机1932》出版于2006年,对当时准备参选总统的奥巴马影响很大。2008年奥巴马提出要学习罗斯福“百日新政”,挽救美国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本书为奥巴马上台而写,奥巴马采纳了书中的许多见解。在奥巴马总统的第一个秋季休假书单上,本书再次名列榜首。本书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回忆罗斯福“百日新政”,而在于它有新的发现,新的线索、新的观点和新的启示。本书致力于揭示煊赫功绩背后真实的罗斯福——他的复杂个性、他的事业理想、他的视野,以及他与那个时代许多著名人物的关系。每一章都是那么短小精悍,引人入胜,又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读历史而不觉沉重,读传记而不觉腻味,读名人而不觉乏味。这正是本书的独特之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当前在美国,我们正在艰难地进行一场成功的伟大战役。它不仅仅是一个对抗匮乏、穷困和经济萧条的战役。绝不局限于此,这是一场攸关民主存废的战役。    ——富兰克林·罗斯福阿尔特的叙述令人耳目一新,正如本书主人公一样……他是个公正的记者,对罗斯福的失误和对他的胜利一样坦诚……他成功地把一个鲜明的主题描绘得栩栩如生。    ——《纽约时报》特德·威德默除了恐惧,我们无所畏惧。有些话语注定要流芳百世。阿尔特笔下的罗斯福和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样铭刻在人民的心里。罗斯福拯救的不仅仅是他个人,也不仅仅是美国,而是整个人类的精神命脉,相信这是当下世界最好的精神食粮!    ——《华盛顿邮报》阿尔特细致地抓住了萧条时日里百日新政的关键情节,用沉稳的笔触真实再现了那个火红沸腾的年代。罗斯福的勇气和毅力都在这本书里惊人再现。    ——《出版商周刊》

后记

第一次新政树立的观念自1933年以来就深深地扎根于美国政治之中。每位新上任的总统就职后都希望在同国会的“蜜月期”快速制订一些大型计划。但对于肯尼迪来说,罗斯福遗风却是个负担,他在就职典礼上警告说,他的工作在百日、千日,乃至“一生”之内都无法完成。约翰逊总统则喜欢吹嘘,自称他1965年1月到4月间制定的15项法案,其实际效果超过了罗斯福1933年所做的任何事情。卡特和克林顿也都意识到了上任前三个月的重要性,但两人刚任总统时都未取得很大的成功。里根的出场可能和罗斯福最相似,他在预算和税收方面都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胜利。对于罗斯福和其他总统来说,早期的成功并不能保证后来就也受欢迎。经济出现了一定复苏后,民众们“罗斯福就是救世主”的呼声也随之灰飞烟灭。此后,直到二战为止,猛烈的批评(一些甚至来自民主党内部)纷纷指向罗斯福。许多美国富豪甚至连罗斯福的名字都不愿提,而以“白宫那人”来指他;罗斯福坚定的信念也受到了其他人的唾弃,尤其是在罗斯福史无前例地第三次竞选总统的时候。但罗斯福身上那种让他又一次入主白宫、并让民众信心在国内经济一片萧条的情况下得以恢复的性格和气质,仍在不断地激励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在温泉疗养院对脊髓灰质炎患者的鼓励就像是在为1933年鼓舞国家的信心所做的彩排一样,罗斯福任职早期所经受的磨难为后来他在战时的精彩表现奠定了基础。而这一次,他的母亲却无法继续陪他了。1941年9月7日,86岁的萨拉•罗斯福在海德帕克的家中去世。死后数小时,迷信的儿子注意到,她家院子里的一棵橡树竟然没有任何预兆地突然倒下了。罗斯福的助手只见他哭过一次,当时他打开了一个装有萨拉纪念品的盒子,盒中放有他小时候写给母亲的信。3个月后珍珠港事件就爆发了。12月8日,他在国会发表演讲《我们蒙受耻辱的一天》时,臂上戴着黑纱;和人们所认为的不同,他并不是在向太平洋战争中牺牲的人致哀——为了哀悼母亲,那片黑纱他已戴了一整个秋天。安娜•罗斯福曾说:作为总统,父亲“因为自信能挺身而出……出于安全才有所作为”。而且,她知道其中的原因。她承认祖母握有家中的财政大权,有时甚至就像个“暴君”;但同时他她也认为,是祖母塑造了罗斯福,因而是她间接改变了这个国家。“她拯救了这个国家”,安娜说,“我不认为有人正视过奶奶的这份荣誉,但这确实是她应得的”。萨拉死后,埃莉诺在报纸专栏“我的一天”中写道:“在涉及个人利益时,她会变得充满嫉妒和占有欲。‘贵夫人’这个词非常适合她。”萨拉晚年,埃莉诺一直悉心照料她,而且和她相处得也非常融洽,但私底下埃莉诺却向约瑟夫•拉希透露:“婆婆死后,我看着她的脸庞,忽然间恍然大悟:和这个人密切生活了36年,她死了我没感到丝毫的留恋或失落感,这是多么可怕!但她的死对罗斯福打击很大。(葬礼的)具体细节非常繁琐;当然,我还能出一份力。”对于她的丈夫和这个国家来说,埃莉诺已经超出了“能出一份力”的范围。她在罗斯福床边的盒子里塞满了建议和文章,又不断邀请能够拓宽总统视野的客人来访白宫;更重要的是,她去过许多罗斯福去不了的地方,而且生动而富有洞见地向他详细汇报一切。这对罗斯福非常有用,因为他的成功靠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吸收有价值的信息。由此埃莉诺成了继多莉•麦迪逊之后最广为人知、并且最具革新精神的第一夫人。曾几何时,她对搬进白宫感到极为不满,甚至威胁着要和保镖私奔。但是现在,她却将所有精力和智慧都献给了这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或者说至少为国家的进步指明了方向。罗斯福常说,他们是很好的一对组合,因为在他盯着眼前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埃莉诺已看到更远的前方,想到未来该做些什么了。埃莉诺的影响力和她受欢迎的程度甚至促使杜鲁门在罗斯福去世后指派她为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她发起了全球性的人权保护运动,而她的夙愿也通过这一工作得到了实现。1962年去世时,埃莉诺就被风起云涌的女权主义者奉为了楷模。身为第一夫人的许多年里,埃莉诺一直与洛雷娜•希科克保持着朋友关系,后者甚至在白宫住过一段时间。仅1933年一年,埃莉诺给洛雷娜写的信就超过了200封信;不过在这之后,30年代中期,两个女人间的关系莫名地开始降温。不过40年代初,第一夫人每周还是要给她写一封信。尽管如此,佣人们还是不把洛雷娜放在眼里,他们认为洛雷娜的姿态有些笨拙。而孩子们以及埃莉诺的其他亲密朋友,如南希•库克以及玛丽安•迪克曼等人的回忆中,都没提到希科克其人。在丈夫去世后,露西•拉瑟福德又开始和罗斯福见面了。这还要归功于安娜•罗斯福——她试图担当起女主人的责任,尽力改善罗斯福的私生活。1945年,罗斯福在温泉疗养院去世时,露西也陪在他身边,但在媒体赶到前就离开了。在此期间,米西•莱汉德的健康状况却急剧恶化,1941年的一次中风让她几乎失去了说话能力。罗斯福安排她进了医院,并吩咐用自家庄园年收入的一半支付她的医疗费。她一直等着罗斯福去看她,却始终未能如愿。1944年她去世时,罗斯福以她的名字命名了海军部的一艘货船。30年后,埃利奥特•罗斯福在书中透露莱汉德是父亲的情人,而詹姆斯•罗斯福却坚决否认这一点,两人之间还因此爆发了一场公开的口水战。罗斯福入主白宫之后,路易斯•豪就不再是权威人士了。他监管过民间资源保护队,1933年中期还安排埃德加•胡佛留在司法部;不久后,胡佛“与犯罪斗争”的设想就将与新成立的联邦调查局发生了冲突。但豪一直抱病在身,罗斯福和他交谈的时间就更少了。和对阿尔•史密斯一样,罗斯福也逐渐忽视了豪。1933年,“中世纪侏儒”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甚至引发了不安情绪,他告诉新闻专业的学生:“你不能既以政治为业,同时又保证诚实。”在有学生问他自己如何保持诚实的时候,他回答说:“我并没有从事政治,我只不过是给罗斯福打杂的。” 1934年一整年,豪的病情都困扰着他;那年,女儿看父亲戴上了氧气面罩,曾发电报给丈夫说他熬不到24小时了,但豪竟然活到了1936年。有次他在给罗斯福的信中说总统应该下地狱,罗斯福却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气话。罗斯福很关心这位老朋友,但同时他也确保豪的电话不会如豪所要求的那样直通白宫。表面上是为了让路易斯休息,但这其实也阻止了豪对白宫事务的干预。弥留之际的豪曾对副总统加纳耳语道:“把罗斯福整下台!” 埃莉诺回忆说:“路易斯去世之后,再也没有能和罗斯福争论、并且直接给他建议的政治顾问了。”她认为哈里•霍普金斯更像是个跑腿的,而且还会在顾问团中搞小团体来给罗斯福施压。“和路易斯难听的直谏不一样,他们提供的建议并不是很有价值”。但罗斯福最终还是选择了霍普金斯,他们就像他以前和豪一样,但这更像是一种单方面的关系;而且罗斯福在政治方面给霍普金斯所作的指示大多都是从豪那里学来的。除了埃莉诺以外,还有许多人认为如果豪还健在的话,1937年初的罗斯福很可能就不会发起灾难性的“法院改组”计划了。在这项计划出台前,最高法院判决国家复兴管理局和其他一些新政工程无效,这激怒了总统。他认为,自己在1936年选举中势不可挡的胜利不应该被“9个老头”毁于一旦。这件事情暴露了罗斯福性格中最糟糕的一面:冲动和不诚实。首先,他在这个计划的目的上撒了谎,他公开声称为了减轻法官们的工作量,希望将法官人数从9人扩大至15人,但这一说法完全遭到了否定。而后,他又试图操控国会选举,甚至引发了盟友们的强烈不满,从而导致了一场尴尬的失败。反对派和中立派中的许多人都认为他简直像是个独裁者,而当时这个词已不再是个褒义词了——这多少有些偏颇,罗斯福从来没有想过要背离国会;但是很明显,当时,他任职早期的自信(至少是暂时地)被自大所遮蔽了。此后,在1938年的中期选举中,罗斯福试图在拒绝给予8名保守的民主党人支持,借此把他们清出国会,这是另一个政治错误。最终除了1人之外,其余7人全都轻而易举地重新当选。后来最高法院推翻了部分判决,并开始重新批准新政工程(为此罗斯福评论道:“我们打了败仗,但却赢得了战争。”)。即便如此,这也是一段保守派人士活跃于舞台之上,而罗斯福却处于低潮的时期。 …… 新政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是因为在1932年,一个名叫美利坚合众国的人得了重病。他正在遭受体内器官严重失调的困扰……然后他们找来了医生。罗斯福继续解释了“10年前的那场病痛是如何被治愈的”。而后他指出,1941年12月7日,这个病人又遇到了另一个麻烦,而这次是由国外势力引起的。“‘新政老医生’不知道如何治疗新的病痛,”他说,“因此,是时候换他的伙伴‘打赢战争医生’上场了。”现在,“这个病人已经痊愈,它已经扔掉了拐杖,开始准备还击——准备对敌人迎头痛击”.但不管罗斯福是否打算放弃大部分新政工程,这一想法都已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尽管他的选举代表团强烈抵制废除这些工程,全然不顾废除它们的好处)。罗斯福认为战后世界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他第一次意识到这种安全对选民的重要性可以回溯到1910年。在1944年的州联盟演讲中,他概述了“经济人权法案”,以便与创立“人权法案”的美国开国先驱们遥相呼应;其大意是“不仅维护人民的人身安全,而且还要维护其在经济、社会以及精神方面的安全”。次年,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战争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终,这也成就了罗斯福第二次的伟大胜利。“老罗斯福医生”的疗法又一次起了作用。1945年4月,总统抱病到访温泉疗养院,计划在发表一个重要演讲之前先休息一下。他坐着让画家画像,而露西•拉瑟福德和黛西.萨克利都在他身边。当时罗斯福抱怨说头疼,不久便因脑溢血而去世。这份还没有发表的演讲草稿与他在1933年为美国退伍军人协会所作演讲的措辞明显有所不同。它反映了罗斯福这个世界的高瞻远瞩:“若要文明生存,我们必须悉心发展人类关系这门学问——那将是一种能使不同人种和平共处,在同一个世界上生活并工作的能力。” 罗斯福被平放在海德帕克家的院子中。在白宫东厅举行的葬礼仪式上,安格斯•邓恩大主教带领参加葬礼的人唱起了颂歌和祈祷文,然后向第一夫人致哀,他还引用了12年前回荡在寒冷的首都上空的那句话:“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除去因对他人生活的兴趣而学习历史外,还有什么原因使我们学习个人的历史或者大人物的个人历史?几代历史学家已经证明:科技、地理、经济以及文化才是探索过去最好的工具。当然,这种观点也有其道理。历史是条长河。而人,甚至连总统也只是其间的细枝末节。长河的弯曲处是由强大的力量经过漫长的时间才逐渐塑造成的,而其中的部分力量甚至只是个巧合。但即使有人拒绝接受“英雄造时势”的说法,少数世界领导人的贡献确实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们竞公然挑战客观的不可抗力。过去的数百年中,世界上出现了多位负面人物,如斯大林、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但也出现了许多为历史作出积极贡献的人物。正是后者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人的特定品质在重大政治事件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这些人中必然包括罗斯福。要问“如果……历史会怎样”是危险的。事物发展的变数太多、太不稳定,因而我们很难对它作出客观评价。人类的后见之明总是掩盖了其他历史人物成功的可能性,实际上,时机适当的时候,这些人也能会做出大事。但造物主总是正确的;罗斯福远远算不上是最聪明或最坚定的美国总统;而且正如我们所见,他的判断力也并非完美无缺。人民是维护国家完整的坚实支柱,但是很难想象在解决二战期间武装同盟国的复杂问题、消耗轴心国的力量以及构想战后世界局势方面,还有谁能够比罗斯福更加熟练。我们可以相信,罗斯福是唯一能够正确应对1933年危机的人。赫伯特•胡佛和约翰•南希•加纳都不具备带领这个国家走出大萧条所必需的振奋人心的能力。牛顿•贝克和艾伯特•里奇是罗斯福1932年在民主党内的两个竞争对手,但他们更不可能胜任这项工作。不可能有其他任何完美地集魅力、聪明、直觉(也就是“一流的性格”)于一身的人能在赋予这个国家力量的同时,不让它偏离民主制度轨道。其他人要么会深受独裁呼声的影响;要么就成为极端的保守派,导致民主党分裂、让整个国家都遭受休伊•朗之流的蚕食。即便有人相信共产主义或法西斯主义无法在美国的土壤上生长,但在那个冬天,和平稳定的民主制度的确是命悬一线。不过,“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并没有单纯表现出任何一项独特的品质。他是各种品质的神奇结合体:在冷峻的胡佛离任后表现的热情,在登上政治大舞台之后变得矫饰,在面对破坏性的教条主义时却转为现实。所有这些特质都被融入了重新确立美国公众安全的远见之中。那是要让政府更加和善的新构想,新的政府将不会像他后来所说的那样“为自身的冷漠所困”。面临危机的领导人是怎样的?罗斯福为媒体时代的我们树立了典范。总统拥有绝对权威的思想从开国之初一直沿袭到了杰克逊、西奥多•罗斯福,以及威尔逊这里;在西奥多•罗斯福“天字一号讲坛”的帮助下,他们确定了由总统控制公共议题的原则;而罗斯福却是懂得利用技术掌握这一概念、并用它来改变政府制度的第一位总统。另外,总统在公众面前进行完美的表演、打造个人形象并控制媒体等惯例是由罗斯福开创的。从他的创造力和革新精神来讲,罗斯福很可能是一位“容器型”总统——他拥有所有令人钦佩或惹人争议的品质。后世的总统都需要这些品质,才能在惊涛骇浪中标明航向。这个容器不但其个人特点,还包含着美国精神的主要元素:信心、开拓精神以及对未来的希望。1933年,在这些精神行将就木时,罗斯福却仅用数月就通过我们刚刚领会的领导力迅速恢复了这一切。这并非社会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是一个人的劳动成果。

内容概要

时代记录者
重温历史,功在当代
乔纳森•阿尔特是美国著名报刊专栏作家、电视评论员和资深记者。
1991年起任《新闻周刊》主编,开设“路线之争”专栏,评论政治、媒体和社会等广泛议题,好评如潮。
他还是NBC新闻资深评论员和外事记者,多次采访报道克林顿、奥巴马等世界政要。多次获奖,被评为“最佳批评家”。
今年推出新书《承诺:奥巴马总统元年》,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他生于芝加哥,哈佛大学历史系高材生,现与家人住新泽西州。

书籍目录

权威推荐
作者手记
序 言
译者序
第一部分 两人女人之间
虽然埃莉诺给了富兰克林必不可少的政治支持,但她
却支撑不起富兰克林的情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她点燃
了富兰克林的雄心壮志,或是激发了他的自信心。能够在
精神上激励富兰克林的人仍然是萨拉。
第1 章 安全感
第2 章 我的儿子富兰克林
第3 章 南茜小姐
第4 章 埃莉诺和萨拉
第5 章 一知半解
第6 章 中世纪侏儒
第7 章 操盘手
第8 章 可怕的折磨
第9 章 温泉疗养院的彩排
第10 章 我要自己当州长
第二部分 轮椅斗士
他以超凡的勇气和积极的态度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灾
难。至今为止,从未有人听他亲口承认过自己再也不能走
路……残疾的双腿也无法阻止他到达想要去的地方。
第11 章 兄弟,赏一毛钱吧
第12 章 不保证脖子以上也健康
第13 章 为了被忘却的人们
第14 章 智囊团
第15 章 投机取巧之徒
第16 章 螺旋候选人
第17 章 打消念头
第18 章 飞向芝加哥
第19 章 退伍补贴军团
第20 章 审判吉米·沃克
第21 章 绞死胡佛
第三部分 救“市”主降临
人们称赞他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来的镇静和勇气,
任期还未开始时,他就献身工作了。
第22 章 完美的陪衬
第23 章 床垫之下
第24 章 “木屋顶”和内阁成员
第25 章 迈阿密危险之旅
第26 章 都怪秘书
第27 章 天使降临白宫
第28 章 毛茸茸的大手
第29 章 不情愿的第一夫人
第30 章 无限可能
第四部分 百日新政
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是一种难以
名状、缺乏理智且毫无根据的恐惧。它把人们转退为
进时所作的种种努力都化为泡影。
第31 章 恐惧本身
第32 章 盛典
第33 章 注射肾上腺素
第34 章 立即行动
第35 章 罗斯福的性格
第36 章 假日精神
第37 章 超凡魅力
第38 章 罗斯福的声音
第39 章 赌场庄家
第40 章 罗斯福的“护林军”
第41 章 蓝鹰
尾 声 社会保障
后 记 新政医生
附录Ⅰ 1933 年3 月4 日 就职演讲
附录Ⅱ 1933 年3 月12 日 第一次炉边谈话
致 谢

编辑推荐

《危机1932:罗斯福百日新政与美国决胜时刻》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回忆罗斯福“百日新政”,而在于它有新的发现,新的线索、新的观点和新的启示。《危机1932(罗斯福百日新政与美国决胜时刻)》致力于揭示煊赫功绩背后真实的罗斯福——他的复杂个性、他的事业理想、他的视野,以及他与那个时代许多著名人物的关系。每一章都是那么短小精悍,引人入胜,又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读历史而不觉沉重,读传记而不觉腻味,读名人而不觉乏味。这正是《危机1932(罗斯福百日新政与美国决胜时刻)》的独特之处。

作者简介

新政冲破大萧条   希望战胜大恐慌
萧条岁月,何以为继?
1932年,美国经济濒临崩溃,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占全国劳工总数25%的人口失业,人心惶惶一度不可终日。
1932年,美国面临生死时刻,是胡佛继续自由放任,还是罗斯福临时“独裁”,民众选择了后者。
1932年,危机成就了罗斯福,而罗斯福拯救了大萧条。
坚毅领袖,挥斥方遒!
本书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一位激动人心的伟大领袖和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时刻。从选举到百日新政,罗斯福用激情燃烧美国,用坚毅鼓舞民众。百天之内,罗斯福连续签署通过70项法案,手笔之大,空前绝后。凭着这种敏锐的政治直觉和乐观积极的性情,他魔术般地拯救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美国民众也因而获得了免于恐惧的自由,资本主义世界顿时焕然一新。
罗斯福造就了历史,谁造就了罗斯福?
是控制欲极强的母亲,还是特立独行的妻子?是匡世鬼才助手路易斯•豪,还是由朋友而成敌人的阿尔•斯密斯?
答案尽在阿尔特的文字中。

图书封面


 危机1932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郑磊我手边最近在看的两本书,是关于历史上两次重大危机的处理的美国总统的故事,其中一本是《危机1932》,讲述的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如何在1929年经济危机带来的最黑暗时刻,用“新政”带领美国走出低谷。另一本是《总统幕僚》,描写了约翰·肯尼迪总统如何处理古巴导弹危机,避免美苏引爆核战争的故事。据说前一本书,还是奥巴马总统必看的两本关于罗斯福总统的书之一。当今的美国,又一次站在危机掘成的深渊旁边了,这是百年来难得一见的金融危机,然而,与1933年相比,今天的美国要安全得多。当时,银行挤提情况已经在各地出现,人们将钱取出压在床垫之下,市场上流动资金缺乏,经济处于严重缺乏流动性的失血状态。而当时,由于金本位制度,额外发行钞票并不像今天这样容易。当时的美国,并非全球金融霸主,无法享受今天美国所享受的铸币税的好处。而今天的奥巴马政府,仍然可以通过大量印刷钞票,以邻为壑,让全世界来分担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美国通过吸取1929-1933年危机处理经验,现在已经无需担心银行大量倒闭带来的冲击了,大而不能倒的美国,只需要时间慢慢恢复生机。其实,最该引起我们关注的,不是美国,而正是我们自身。最大的危险是身处危境而不自知,在一步步滑向深渊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的应对措施。上世纪30年代的世界,实际上进入了全球性经济萧条,并在欧洲孕育出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前者如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后者有苏俄。讲究自由的资本主义似乎无法应付乱麻一样的时局,转而需要求助于独裁统治。美国却是一个特例,她徘徊在这股历史浪潮的边缘,最终全身而退,并成为战后世界的经济和政治领袖。而德、意、西乃至苏俄,最终经过挫折反复,仍需要回到历史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历史功绩,因为他在这一重要时期(1933-1945)担任美国总统,领导美国走出衰退,并赢得了对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危机1932》只为我们展示了“百日新政” (1933年 3月9日至6月16日 )这一短暂的历史瞬间,但却是决定性时刻(该书原版书名正是THE DEFINING MOMENT),是开创性时代。有些人认为,罗斯福是凯恩斯学派的笃行者,这本书告诉我们,那不是事实。凯恩斯曾经专门跟罗斯福谈过他的经济观点,但罗斯福表示无法理解这位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在讲什么。罗斯福新政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的前提下,抛弃自由放任、全凭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自我调整的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改变局部生产关系,那便是新政。观察美国历史,你会发现,这个国家具有自我纠偏的能力。历史上,那里曾经有强烈的种族歧视、宗教冲突、性别歧视,也有麦卡锡主义、共产主义思潮,但是,那些极端的东西终究没有改变美国社会发展的轨迹。即便在大萧条时期,86000 家企业破产,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 由危机爆发时的 1044亿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 150 万猛升到 1700 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 1913 年。群众强烈要求变革,美国仍然选择的不是走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道路。罗斯福在非常时期当选总统,固然与此前他担任纽约州州长期间推行的类似新政的举措有关,更主要的因素是民众对于共和党历届政府无能的反感。假如罗斯福未能当选第32届美国总统,我相信,美国仍不会走向歧途,而在下一届总统竞选时,再次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决定美国发展的“决定性”基因。话题回到中国。我们自己也处在一个前途攸关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中国经济保持了前所未有、举世无双的发展势头,然而,中国的贫富差距之大、社会不满之深,同样达到了历史少有的高度。社会机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社会发展。表面繁荣之下是深刻的危机。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要比罗斯福当时的情况好很多。虽然社会不满爆发已接近压力上限,但毕竟还没有全面爆发。中国现在必须正视的是所谓的“中国模式”,这一曾经引导中国实现30年快速经济增长的模式,是否就是我们终极的选择。答案当然是“不是”,从中央政府到各阶层精英,已经认识到了政治体制改革不得不启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那么,我们还在犹豫担心什么呢?罗斯福的那句名言值得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我们唯一的恐惧就是恐惧自身”,我们唯一害怕征服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唯一不愿意触及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罗斯福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身患残疾却连任三届总统的人。他甚至根本算不上一位伟人,他有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点和缺陷,但却不乏耐力、果敢、远见和创新的行动力。现在回顾罗斯福党政12年所作的一些事情,比如SBA(前身于1942年成立),田纳西河谷管理局,并非没有问题,但是,罗斯福是第一个敢于挑战自身的资本主义信念和规范的人,他不是凯恩斯主义者,也不是社会主义者,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只是一个民主党人,属于中间偏左。在他的领导下,不仅美国走出了经济大萧条,而且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这一切,都是在未脱离民主制度的轨道的前提下取得的。中国需要这样的一批领袖人物,他们明白,首先要向自己的恐惧下手,无情地否定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正直无私的态度将这个国家导入民主政治和社会公平的正确轨道。和罗斯福不同,这些领导人物身心健全,未受过太大挫折,他们能够以更充实的精力推动完成这一更艰巨的事业吗?看来这本书不仅值得奥巴马看,也值得中国的领导人认真研读。转自 http://charlielzheng.blog.163.com/blog/static/12333342120109482756219/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客观真实,值得好好阅读
  •     翻译读起来不太顺畅,而且内容好像是罗斯福转,不像是主要针对危机的背景及经济的方方面面。
  •     还是不错的一本书 从罗斯福 出生 到生命结束 后面的 介绍比较精彩些 前面都是罗斯福没有残疾之前的 生活事情
  •     希望卓越快点进货,,,我关注这书很久了,,,为啥还不进货呢???、着急看呢,,听说这书连奥巴马都非常关注,是他的施政参考读物之一,,,,可想而知书的内容
  •     内容还不错 就是印刷一般
  •     非常好的一本书,奥巴马的案头书,并不是一下就能完全看懂的。
  •     看到后边竟然有错别字,晕,而且还不算少
  •     不得不佩服罗斯福的政策,很厉害!
  •     需要有预备知识
  •     直得一看的好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