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细节》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抗日战争的细节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539954547
作者:魏风华
页数:304页

让人震撼又心痛的战争

之前没有看过讲述正确战场的书,看了之后深觉无奈,当年的国人真的很不容易,军人更是伟大。作者的文字读起来很流畅,我已经很久没有耐心好好地看一本纸质书了,为了这本书让我连着跑了2天书店,义无反顾。读史,使人明智。

13.01.18 抗日战争的细节-魏风华

看完后,才基本搞清楚正面抗战的历史时间,想想前两年看的“民国投机者”庄继华的事情,很有感触,当时的主力还是国军。又熟悉了一遍那些将星,从另一个角度过了一遍1931年~45年的历史。不知道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在南京,会不会有当时的人们做的好。而看到简单的叙时叙事,真的很热血悲愤。最后几页提到的邱清泉,是在南京陷落后,才逃出。这才是真正的将星吧。--------------------------------------------------------以下摘自维基百科:邱清泉: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邱少将于11月随教导总队移驻江宁,12月日军进攻南京时,驻守于中山门与中华门一线,12月12日时日军攻入中华门,部队撤退时被困在南京乡间,期间还曾被日军第5师团第9旅团征服劳役,但未被发觉其身份。1938年逃出后,出任由陆军装甲兵团扩编而成的机械化第200师副师长。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是20世纪中期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大陆。相对于被视为近代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甲午战争,亦称为第二次中日战争[2];由于战争时间约为八年,亦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为抗战[3]。该战争也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亚战事。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获得赔款库平银二万万两[10],其中80%用来发展军力。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为八国联军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把俄国占有的旅顺口要塞攻占,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南满洲铁道(长春-旅顺)中国东北及旅顺大连租界特权。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了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德国租界,进而占据山东。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来源请求]1928年,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试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炮轰济南城,与中国北伐军发生交战,造成济南惨案,杀害了中国外交部山东交涉员蔡公时等十七人[11][12]。最后,在蒋中正惩办参战主要中国军官之后,日军退出济南[13]。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趁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诬蔑此为东北军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发动进攻,史称“柳条湖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事变两个月内,日军占领中国东三省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龙江遭到马占山部等的强烈抵抗之外,并未遭受重大损失。1932年2月,日本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其政府名义上的领导人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政权实际由关东军控制,以日満亲善作借口继续侵略。[来源请求]日军占领东北后,中国政府向国际联盟控诉日本侵略,为转移焦点,日军于1932年1月28日由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但日本军阀在中国北方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并将军队开进长城一线,进犯热河、察哈尔两省,史称“长城事变”。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开始向中国关内进攻,热河省会承德遭到袭击,仅10余天即告陷落。蒋中正即令驻守平津的西北军第29军宋哲元率部抵抗,并派中央军第17军军长徐庭瑶率所部3个师北上参战。华北五省(察哈尔、绥远、河北、山西、山东)1936年12月,蒋中正亲自来到西安“督战”,12月12日,张、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对蒋中正实施“兵谏”。1937年7月7日发生在华北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是中日全面战争的开始。1937年底,南京陷落。

门外楼头空悲愤

我所游历过的城市中,最爱的还是南京,兼具北方城市之厚重与南方城市之灵秀,六朝烟雨潋滟秦淮。一座虎踞龙盘王者之气的故城,却不知为何定都于此的历代王朝从未成就王霸之业却往往短命,最后竟只留下一段玉树后庭传唱。王半山词云,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偶然间看到这本《抗日战争的细节》,一时读起竟不忍释手,读罢掩卷长叹悲愤相续。我们的电视荧屏上每天都在粉墨演绎着荒诞不经的抗战神话,但这段民族的抗争史却在有意无意之间已经淡出了所有人的记忆。如果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那么篡改历史又意味着什么。这只是一本通俗读物,并不是严格的史书,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无从查证其援引史料是否真实,但仅就其日本视角的细节描述,就已经为我们这些经受过“国民教育”的人打开了一扇通还原真相的大门。自然界有蝴蝶效应,历史也可以有。日本人一次次挑起的事端,往往竟不是日本政府的蓄意而为,而多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军官胆大妄为之举,事后经过官方确认照准,推波助澜之下,竟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波及数亿人和数十国家的全面战争,似乎也太不严肃了。可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因缘际会之下,推倒的第一根多米诺骨牌可能只是无心之失。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谁又能料想到,一个耳光之下,待要黄袍加身,倏忽成为阶下之囚,偶然书写的历史还少吗?我们叹人生如戏,历史何尝不如戏,或者戏写的都是历史。可是,便是这荒诞的偶然性,让我们四万万同胞历经生灵涂炭,还有这因缘际会之下五年前文明的空前倒退,又如何能让人甘心。学过初中历史的人都知道,卢沟桥事变起于日本人谎称演习时丢失了一个士兵要进程搜查便炮轰宛平城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大幕,可是读过此书得知,当天演习时确实走时了一名士兵,带队的头目变向上级报告,吊诡的是,20分钟之后,走失的士兵出现了,而这一消息却未向上级更新。于是,20分钟的开小差,直接触发了战争。或者有人说,即使没有这20分钟,日本人或者还找到别的借口发动战争,没错这我非常同意,历史的大幕将要落下的时候没有什么能阻止,换一种方式还是要捅破这层窗户纸,但是日本人在事后还是勒令这名开小差的士兵退出现役,将其遣送回国,是否是出于一种恼火的责罚呢?我在读此书时,有过无数次假设,每一个因缘际会错开了毫厘,会是什么样呢,一定大不同吧。我没法不产生这种想法,我曾以为日本发动战争是田中奏折里计划的那样,即便它是假的,田中义一本人并没上过这么一本奏折,但至少这是日本人的战略构想,是日本发展的规划纲要。岂知在实践层面上,居然如此缺乏严肃。不由不让人感慨,偶然所书写的历史。西谚说的好: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中国和日本的交往,比其他任何两个国家的交往都要纠结得多,尤其到了19世纪以后的两百年,两国的基调一直在变化。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往往停留华夷之辨的阶段,认为中国是日本的老师,却往往忽略了,日本也曾是中国的老师。以笔者对日本浅薄的了解,以下都是姑妄言之贻笑大方。本书的作者在书中简单地提到了日本的民族性格,审美和价值盖因日本是岛国,资源和生存空间有限,影响了日本的行为方式。但是我却又想到,英国也是岛国,却为何没有日本这种心态。战后为解决日本的托管问题,曾有一本《菊与刀》的书是应美国政府要求所做,对日本的民族性格有关细致的考察。书中的立论很好地回答了美国政府解决战后日本问题的求知欲,以西方人的视角观察日本,对于其形成却缺乏历史性研究。由于已经是多年前读过的书,很多记忆已经模糊,说错也是再所难免。书中提到,日本价值观与中国相比,缺少仁这一文化概念。中国积弱的时候,日本会认为改变中国是它的责任。在日本的民族性格中,本身就存在这种文化基础。在西方崛起以后,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日语原来是学习汉语而来,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书写,向西方学习以后,引入大量的平文罗马字,直接照搬西方语言发音引入到自己的语言中,这么大跨度的转变我们中国人是做不来的,于是在打开国门师夷长技之时,有很多西方的科学和社会学概念,我们不是从西方直接学来,是通过日本这个二手师傅学来的,现代汉语中使用的大量双字词都是引自日文。19世纪西方列强首推英法,但我们不是直接学习英法,而是学习后起之秀,于是我们学德国学日本,同时也在和日本竞争。在社会革新方面,无论是当时的保皇党还是革命党,都与日本关系密切。所以通观明治维新以来我们和日本的交往,会发现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一方面日本给中国的社会革新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收留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在海外搞革命大后方是日本,还获得了以梅屋庄吉为代表的一大批日本精英的帮助,那时的很多日本人都乐于帮助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民国时中国很多精英都是在日本留洋。而另一方面,日本在20世纪以后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宣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在两个矛盾背后的,就是泛亚洲主义的兴起。泛亚洲主义实际上还是植根于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从前迷恋汉唐,后来中原先后为蒙元和满清所占领。因为这两朝外族占有中原汉人之地后吸收汉文化,开科取士,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汉人的正统性要求。但是日本人不这么认为,日本人在汉文明强大时是汉人的学生,这时候他眼见得异族入侵,他对元和清不但是否定的,更认为恢复中原的汉文明是日本人的一种道义责任,尽管这种道义上的责任对中国人来说不屑一顾。从对于中原的迷恋到不屑于外族在中原的非法统治,忽然有一天,西方文明传入,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对比太惊人,日本人原本就强烈的危机感跳出来。打开国门,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同时思想上希望与东亚各国共同抗击西方霸权。这种泛亚洲主义不但在当时的日本非常有市场,而且因为最初的泛亚洲主义是持东亚各国平等合作的态度,所以也吸引了相当多中国的有志之士,孙中山、汪兆铭都是泛亚洲主义的拥趸。但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泛亚洲主义开始变味了。尽管满清算不上中原正统,但至少以清王朝不久前还是全球第一强国和当时北洋海军的超凡实力,日本自问大概没想过能和体量相差过大的对手来一场较量,但是甲午一战,日本拉开架势要举全国之力抗击大清王朝的北洋水师,却没想到蚂蚁意外踩死大象,在这样一场因朝鲜问题而起的局部战争中居然全歼北洋水师。日本从此看透了清王朝的虚弱,在日本的印象里,此时的清王朝大概是个癌症晚期的巨人,再也入不了日本的眼中了,于是日本希望在中国谋取利益。这时的泛亚洲主义已经演变为一种以日本为首建立亚洲的新秩序,而且由于恰逢经济危机日本国内矛盾尖锐,军国主义势力抬头,泛亚洲主义已经从思想上的和平路线转变为务实的的侵略行动了。在中日正式开启全面战争之后,泛亚洲主义在军国主义政府的主导下变成了东亚新秩序。1940年,近卫文磨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以“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为号召,虽然有点睁着眼说瞎话的意思,但也拉拢了附庸之下的多个国家。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虽然已经进行了辛亥革命,但是并没有产生日本明治维新一样的效果,从中国人的本心上已经认同了日本是一个实力强于中国的对手,这一点从郁达夫《沉沦》中描述的留日青年的心态上可见一斑。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不仅是泛亚洲主义思潮,还有真刀真枪的军事实力。在日本正式发动侵华战争之后,日本在东北扶植了溥仪建立了满洲康德政权,在华北扶植汉奸建立了一个小规模的冀东政权。如果说这两个政权还只是顺从了日本的需要当了汉奸毫无争议的话,那么汪兆铭的南京政权的汉奸之名就有争议得多了。有人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打是打不赢日本的,汪兆铭忍辱负重,尽了最大的努力保护中国在国家主权上的独立性,不但在范围内维持了外交和内政(先帝在当时入读中央大学还是免费的),更是逐一取消了和英、法、日多国的租界和不平等条约,单从这点来看,骂汪兆铭汉奸确实牵强。还有人认为中国当时的条件下汪和蒋不过一个亲日,一个亲美,单凭民族主义谋求自立是站不住脚的。汪实际上也是当时泛亚洲主义思潮和形势下的一种合作。一时多少弄潮儿,功过自由后人评。张学良的一生,两次忍辱,一次被骗,在那么一个跷跷板上,纨绔子弟作弄了中华。

谁知兵者是凶器?

国人写的抗战史,貌似从没见过有谁控诉战争的罪恶。看这书的时候就想起前段时间看的百田尚树《永远的零》。那本书尽管是在讴歌二战中的日本零战飞行员,但同时也是一本从头到尾都在控诉战争的小说。所以我总觉得我们的社会各个方面都在把人培养成尚武好战的复仇者,而今天的日本反而才是世界和平的希望。但愿我是错的吧……这当然不是指对日本的判断。

谢谢大家对这本书的支持,当继续努力。转一篇书评

本书被评为新浪中国好书榜2012年度十佳人文社科好书。谢谢大家,唯有继续努力【转】《渤海早报》有温度的抗战细节——读魏风华《抗日战争的细节》文/顾斐     1937年12月13日凌晨,日军京都第16师团第20联队(联队长大野宣明)的中队长四方藤造,用白漆在南京中山门上写下一行字:“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午前三时十分大野部队占领”。在最新出版的《抗日战争的细节》(第一部)中,谈到这个细节时,作者魏风华用了这样一个判断:日本人用4天的时间攻占了民国首都南京,但通往南京之路他们走了将近400年。   近几年写抗战的书并不算少,无论是写敌后战场的,还是写正面战场的。书虽然不少,但写作追求似乎贫瘠,写着写着就把一段精彩的历史写成枯燥的“战斗详报”了。魏风华显然有意规避了这一点,而且有着自己的写作野心:想用细节打通战争的全景。说到细节,对后人来说,它是历史生动和鲜活的所在;对当事人来说,它在很多时候决定着历史的走向。在《抗日战争的细节》的自序中,魏风华说:“我想扒开时光的树叶去探究那个战场前前后后的细节,寻找遗留在那里的雪泥鸿爪并发现它的吉光片羽。同时,我也确信必能由此挖出一条绵延的钢铁筋骨。”   作为该书的第一部,讲述了从“皇姑屯事件”到“七七事变”的台前幕后,重点描写了空前激烈的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在书中,魏风华提到一个场景:1937年冬天的南京围城中,一名参谋蹲在路边对战友说:“假如你幸而还活着,可不要忘记我。请把我死的消息告诉我的家人和友人;反之,我也会和你一样,负起同样的责任。”当时南京陷落在即,卫戍司令部的两个参谋忙里偷闲,一边抽烟一边交谈。这个细节确实叫人震撼。12月12日夜,南京弃城后,两个人的命运如何?是否冲出了即将成为血狱的孤城?这样叫人感到一激灵的细节在书中有很多。不过,这并非该书的全部特点所在。   历史写作中的语体相当重要。《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畅销?语体的胜利。在它出现前历史书基本上没那样写的。《抗日战争的细节》2012年10月甫一出版,在“开卷”的历史图书销售排行榜上就超过了《明朝那些事》和《南渡北归》等“老面孔”,用神探狄仁杰的话说“其中必有蹊跷”。读过该书后,会发现:这种蹊跷除了前面提到的细节理念外,就跟语体有关系了。很多同类书写得虽然也很繁细,但读后叫人觉得字是冷的,内容好像既跟读者没什么关系,也跟作者没什么关系。《抗日战争的细节》在处理这一点时显然下了功夫。作为一部大众历史读物,有温度有态度,激越、悲怆和诙谐间的转切拿捏得非常好,在可读性与厚重性上做到了难得的平衡。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即魏风华重拾了被很多人丢弃的“史与论”相结合的写作传统。在《抗日战争的细节》中,无论是对唐生智守南京与大屠杀的关系之论,还是有关淞沪会战于中国抗战的战略意义之论,都显得颇为中肯。这种精辟之论是建立在对史料的大量掌控、梳理和发现上的。拿日军史料来说,除比较常见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冈村宁次回忆录》、《熊本兵团战史》等之外,作者还分析了大量冷门的日军高级参谋的日记,比如宫崎周一日记、池谷半二郎日记。这种对丰富史料的占有,实际上是发现新知的重要源泉之一。中岛今朝吾的京都第16师团和第13师团的山田支队在南京大屠杀中扮演了何样的角色?小小的中佐参谋长勇在屠杀战俘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魏风华像个耐心的裁缝,用历史的熨斗把诸多真相一一烫平。  在书中,淞沪会战完全是个大熔炉,南京保卫战则是命悬一线。书的第一部只写到南京陷落。后面的富金山、万家岭、长沙、上高、常德、衡阳、石牌、松山、腾冲、龙陵这样的“凄苦之战”当陆续出现。山河激荡,寸土寸血。我们没经历过的那个年代,决然是个伟大的年代。南京在1937年冬天陷落,当那名用白油漆写完“占领”字样的日军少尉兴奋地从中山门废墟上下来时,踩响了中国士兵埋的地雷。在书中,魏风华谈到一个不易被人注意的细节:当时,日军部队里,做到师团长,通常是五十岁开外的人;而中国这边,军长、师长一级的,很多都是三十来岁的小伙子。可以说,这是一场老谋深算者跟血气方刚者的战争。顶在一线的士兵当然更为年轻。在当时,没有人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家,他们清楚的仅仅是:只有打下去,才能保住家园,中国才有救,用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在《告绥远将士书》里的说法就是:“经我们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民族的生存和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和鲜血才可保持……”而这,大约就是《抗日战争的细节》最想说的吧。

《抗日战争的细节》读后

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在他的著作《拓跋史探》的前言中这样写道:“拓跋史研究还有一点特殊情况,就是有些可疑而不可决的问题,所需直接史料证据大多都可视为“不典”、“国恶”,作为史讳而为当时史臣有意裁剪涂抹,要完全靠实证来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拓跋史实上的这一‘模糊区域’,明知辨识之难,为什么还要去探一探呢?其实一部中国古史,有很多“模糊区域”,如果都丢弃不去探究,会永远是一片混沌。”千余年以前拓跋史如此,细思之,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又何尝不是一片“模糊区域”呢?造成模糊的原因,盖因人们对这段历史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与拓跋史沧海遗珠般的历史线索大不相同的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史料可谓纷繁芜杂,各方观点可谓莫衷一是,要从这段历史中拨云见日,实非易事;而要付梓刊行,更属难上加难。魏风华老师的《抗日战争的细节》就是这么一部难能可贵的作品。这本书我已经读过大半,它使我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在关于抗战的传统论著中不常见到的。它更使我深受震动,尤其读到淞沪会战中的罗店、月浦战役时,想到我现在的蜗居之所正好是当年中国将士誓死抗击日寇的沙场,恍然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感。我相信其他的读者也会有这个感受。我想无论立场如何,无论党派如何,民族大义面前,那些曾经为抵御外侮而付出的鲜血都不应该被人们忘记。

正面战场的全景画

《抗日战争的细节》绝对是值得阅读的一本书,我是在看了一本抗战全景画册之后,偶然发现这本书的。相对于林林总总的抗战书籍,魏风华写的这几册书条理清晰,细节饱满,使读者一看就心如明镜,知晓了八年抗战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作者有着非常好的写作笔力,看似不动声色,却时时挑动读者的情绪,种种心情,如悲壮、愤懑、畅快,皆隐藏于叙述之中。略举二例,一,关于淞沪抗战,我们以前从历史书上得到的印象无外乎有几下几点,如,两个日本海军陆战队员闯进虹桥机场被我击毙,十九路军奋起抗击日寇,张治中指挥,这些凌乱片段,使读者很难把握其中的逻辑关系。魏风华书中的细节,就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答案,原因这一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日军入侵华北后,老蒋考虑日侵犯华东是必然之事,所以未雨绸缪,在南京上海之间建立了两道防线,并组织了防御演习,按照以前日中签定的协议,上海市区只留中国保安队,老蒋为了加强上海的防御力量,让正规军悄悄进入,冒充保安队,并为即将到来的大战修建工事,日军间谍得知消息后,日方外交领事多次抗议,但苦无把柄,于是就有日海军陆战队员擅闯机场被击毙的事件,非日军士兵的个人行为,为刺探机场工事耳。再如张治中,冯玉祥,这两位国民党元老,皆同情共产党,所以历史书对他们的评介一值很高,似乎只有这二位在抗战。其实大谬也,上海开战后,老冯躲在善卷洞中,从未靠前指挥,况且这个人也没多少军事才能,老张倒是很努力,但在整个战役中表现平平,反是我们一向认为无能的胡宗南等部队,曾经浴血杀敌。谈到抗日战争史,就不能回避张自忠,因为他是以集团军司令身份冲锋杀敌,以身殉国的。国共两党给予很高赞誉。作家耿立的散文通过张将军受辱到求死的经历对比,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抗战英雄形象。当时我有点纳闷,为什么在华北战局中,国内老百姓都骂张将军是汉奸呢?看了魏风华的书,我明白了,那时候,张将军是军长兼天津市长,他想拱掉冯治安,做北平市长,所以在战事最紧时,一个人丢下军队,去北平了,做什么?也许是想获得日本人的支持,这是将军的一个污点,但也正体现了人性的复杂。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读者可以自己看。如果想全景了解抗战历史,我认为,《抗日战争的细节》是最适合的书。

《抗日战争的细节》——悲壮都隐藏在细节中

人都喜欢读故事,因为通过故事里的人生,我们可以从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中脱出,体会另一种人生。但并不是那么多的人喜欢读历史,因为学校教的历史实在是有一些枯燥乏味。我们其实没有必要背诵那些年代、人名、历史意义,因为历史其实就是故事。除非是要专心做学问的人,否则历史也不过是给一个一般人茶余饭后增添谈资的一种增益。比如杀鬼子的抗日神剧看多了,就有人在思考,是不是其实国民党主打的正面战场也是这么精彩呢?手撕鬼子的场景肯定是没有的,但是只要是战争,精彩是肯定的。就算是苻坚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大溃败,要是写得乏味无比,那也是执笔者的错。历史和故事从来也不应该互相排除,一个水平高的历史作家自然能够写出故事一样的历史掌故。问题在于,有这种能力的历史作家不多,尤其是看学术著作那个援引对于阅读体验简直是灾难。另外很多历史作品往往就是浮于表面、把随便能找到的材料拼凑了事。这个处理手法对于上三代这样的神话时代还凑合,如果是近现代史料丰富的题材还这么处理就实在是太不走心了。领导人们大笔一挥,确实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是这些血是谁流的?那种所谓“五天后,南京陷落”,中的五天里发生了什么?这才是已经在脑中已经有了历史框架的人们想要知道的事情。人言“魔鬼隐藏在细节中”,在战争里则是“悲壮都隐藏在细节中”。看这本书的时候,最让我揪心的是教导总队的命运。这群蒋介石亲儿子一样的部队,也是被拉到了淞沪战场、南京保卫战的屠宰场,成了阻击日军的一线部队。兵员的素质有甲乙丙之分,这群教导兵恐怕就是当时国民部队当中的甲等兵,抵得上半支仪仗队了。当然他们同时也武器精良、训练有素,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也同样由于他们的军人荣誉感最强、被派遣的任务最艰巨,能从弃城令后逃出来的比例也最小。不是说人长的帅就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长得好看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所以这些士兵的战争状态最让人揪心。另外对于日本人的战略构架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中国人看抗日战争,往往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但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就显得非常被动。我们往往会看到的记载是“某年某月某日,日本某某师团向某地移动,国民党某某兵团前往迎敌。”按说这个记载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在关于日本人的师团为什么要攻击这个地方往往是不予交代的。实际上看了这本书就知道,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往往都是一些底层军官互相争功,跑着跑着进攻线就变形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时日本实际上的军令不通、指挥体系混乱反倒成了一种中国军队的可趁之机。但是老蒋和他的老伙伴们早就被打傻了呀,哪里还有心思去钻日本人的空子。本书对于日本人的立场基本上属于一种鄙视加嘲讽的口吻,显得充满了中国人苦大仇深的语气,这一点让人不是特别舒服。南京遭受屠杀、北方饱受日本蹂躏,中国人对此愤怒这很正常。但是七八十年后的今天,看待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更为平和的角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的不对味实际上从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这是两国地缘环境差异造成的必然后果,对于日本人觊觎中国的地盘和资源,客观的说我是可以理解的。换了中国人在这么个小岛上,想攫取大洋对岸的财富也会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在这一基础上,再看待日本的军国主义策略,实际上是有其现实性的。历史不容忘记,但是人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的东西绝不应该是仇恨,而应该是那些策略所以成功所以失败的原因。促进太平洋地区繁荣、改善中日关系,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多。要获得这一份同情和体会,客观的角度是必须的。

那些被政治埋没的英雄

1、中学时代的中日战争永远是国民党正面战争大溃退,我党采用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重创敌军。战争永远是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国军将士用尸山血海堆积起来的垒垒功勋,被肮脏的政治所掩盖,无数忠魂埋没在历史烟云之中,不见天日。我一直想了解抗日战争的真实历史,可惜这方面的书不多,这本书是我第一本客观描写抗日战争的书,算是我的启蒙书吧。2、华北战役,有一只军队竟然全是中学、大学刚毕业的童子军,基本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很多人都没有枪,有枪的也很不熟练。全凭着满腔热血,冲上战场。可是面对真实的战场,很多人手哆哆嗦嗦,甚至几分钟都装不好一颗子弹。他们都是孩子啊,面对身经百战、像恶狼一般的日本鬼子,就是一群羔羊。最后,全部阵亡。3、淞沪会战,有一个炮兵连白天炮轰鬼子的机场,晚上藏入竹林。结果打掉鬼子12架飞机,军功卓越!可是我们的记者挡不住自己的激动之情,跑到部队进行采访,居然还拍了照,登上报纸,暴露了我军炮兵的藏匿地点!给日军鬼子充当间谍!果然,第二天日军看到了,立马派出轰炸机对竹林进行地毯式轰炸,整个炮兵全部报销!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围观群众!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不该遗忘

这两天正在听《抗日战争的细节》,讲到淞沪会战,我一看,不就是这几天的事嘛!78年前的今天的上海,中日战争惨烈的战役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打响了。说实话以前对于此役我只模模糊糊地有些历史课本上的记忆,只知道输了,但起码也让日本人知道中国不是能一口吞下的肉包子。不过除此之外也就基本没啥了。对这一天也没什么想法,如果不是看到天津大爆炸的新闻,8月13日这天也就又无声无息地过去了。我自认为还不算没有心肝,但抗日神剧们已经把我的爱国神经磨大条了。我实在怀疑那些玩意儿是小日本阴谋诡计弄出来搞策反的。对于抗日的真实情况,我其实还是很有兴趣了解的,而且就像本书作者说的,也许只有历史的细节才能说明真相。真相又是什么?有什么用呢?它可能不怎么浪漫,甚至很丑陋,不合逻辑,匪夷所思。甚至可能让人开始怀疑继而颠覆形成已久的世界观。这是痛苦的,但绝对是值得的。所以我开始听这本书。有人评论只是罗列史实而已,我觉得如果能做好这点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又不是写小说!况且作者字里行间也常常表露出自己的好恶。对于一部严肃的历史书籍来说,过多的引入个人情感也许并不太好,会影响读者的判断。不过抗日战争不过百年,不带一点儿情绪才不正常。书里数据史料确实非常翔实,是不是完全符合史实我没有考究过无法判断,但作者绝对是用心做过大量数据搜集工作的。并且除了对各战役的细节描写外,对战争总的走向与国内情势分析也挺清楚。其实只要细节真实了,事情的真相就摆在眼前了。就像我们现在看到被遮遮掩掩的天津爆炸案真实情况会感到恶心一样,没人真的愿意被美化了的历史糊住双眼。现在若重新仔细审视这段历史,很多以前高大的身影变得矮小甚至猥琐了,很多脸谱化的人物复杂而丰满了。而更多无名英雄进入了我的视野。时间真是无比奇异的轴线,想想就在78年前的今天,我们生活的这座城陷入的腥风血雨,头顶上是飞机呼啸,石库门外炮火隆隆,上海市民坐在天井里就可以看到士兵们从房顶越过。我无法想象我们的祖辈是怎样经历这一切的,尤其是,我军从一开始的攻势到防守以致最后撤退。我无法想象被日军占领后人民是怎样的痛苦。我妈妈说外婆的弟弟在日本人实行宵禁后没有及时回家,被用枪指着把人吓傻了。那时候谁都能随便欺负你,国都快灭亡了,尊严又上哪里去找!我还记得很久以前同一位法国朋友聊起八国联军侵华,开玩笑地对他说你看看你们国家那时候干的好事来抢我们东西!他若无其事地耸耸肩说,谁让你们国家那个时候那么弱呢。看在是好朋友的面子上我没有发作但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后来想想,话糙理不糙。本来么,窃钩者诛窃国者候,况弱国无外交,政府把自己国家祸害成那样,难道还指望其他国家无动于衷?不灭国已是万幸了!淞沪会战的重大意义确在于牵制了日军侵华的步伐。当时日本主战派气势汹汹,预备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本国内的政治斗争和决策失误让他们没有能够实现妄想中的速战速决,确被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淖。非是如此,战争结局还真不好说,我们现在怎样,也真不好说。也许日本成了大清第二,也许列强将中国分而食之,也许根本就没我。无论胜败如何,淞沪会战以及所有抗日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此役中国军队伤亡30万!日军伤亡4万。当时中国军队人数总体上虽是敌军两倍,但作战能力远远比不上当时骄横跋扈志在必得的日军。30万血肉之躯啊!我看着天津爆炸的视频都觉着心疼,实在无法想象如果眼看着自己的家乡,熟悉的街巷被炮火化为焦土,自己或家人受伤痛苦地死去,本国的军队节节败退,日夜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会是怎样的心如刀绞!所以,在78年后的今天我能挤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带着耳机听这本书,即使只是平凡的度过这一天,我真的已经觉得很满足了。在此无上的敬意祭所有的抗日英魂!!!P.S. 书写得不错,朗读者也功不可没!感谢!下章就是南京了,只怕自己会不忍卒听。唉~

壮士断臂

从日本人的阴谋初露到gov的全力反击,作者呈现出了一个我第一次见到的细节(可能读的书少)。我再一次感觉到中国人的风骨,但伴随着的是削骨般的沉重。从东北到华北,从上海到南京。为错失反击机会而感到惋惜,为巨大的牺牲而悲伤,为卖国贼而咬牙切齿,为国家的弱小而捶胸顿足。当复习过去的历史,真希望能警醒现在的我们。


 抗日战争的细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