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讲唐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孟宪实讲唐史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563364183
作者:孟宪实
页数:222页

章节摘录

插图引子:贞观之治的前夜  公元626年,是唐朝第一个皇帝唐高祖李渊统治的第九年。这一年的六月四日,朝廷爆发了军事政变。秦王李世民设伏于玄武门,杀死了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随后控制首都长安,控制了李渊和他的朝廷。两个月以后,李世民代替李渊成为唐朝的皇帝。他就是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一个围绕唐太宗的中央政府,带领唐朝走向繁荣,因为李世民的年号叫做“贞观”,所以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君臣创造了一个历史的政治奇迹,以后的中国历朝历代,常把贞观之治作为帝王学习的典范。帝国体制下,唐太宗创造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始终难以逾越。但是,贞观之治的前夜,竟然就是血腥的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绚丽的朝霞,是穿过玄武门之变的淋淋鲜血才普照大地的。            资源的有限性,是人类内部争夺的根源。所有资源集中的领域,无不引发斗争的旋涡。二桃杀三士,特别凸显人类在利益面前的矮小。帝制时代,人类斗争的最集中的领域当然就是政治,因为政治的核心是权力,权力是一切利益的集中体现。      在最高的权力面前,一切道德的底线都会面临挑战。兄弟手足,父子情深,一切道德的森严壁垒都会显得脆弱而低下。      权力形同祸水。      但是,权力和权力斗争并不能因此被打入丑恶的深渊。这如同战争,任何战争都携带毁灭,但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丑恶的。烈火可以毁灭一切,但是凤凰却可以在烈火中诞生。政治斗争受人关注,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戏剧性,是非善恶亦在其中。      这是历史的缺憾还是历史的辩证法?      贞观年号一共使用了23年,即公元627年到649年。贞观之治是一种历史评价,用来肯定贞观时期取得的历史成就。这类肯定已有先例,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但是,如果在中国古代挑选最典型的统治良好的时期,则只有贞观时期。虽然贞观时期的中国,也并非尽善尽美,但是在中国古代存有记录的漫漫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贞观时代是唯一的。      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最和谐的君臣关系。唐太宗是历代皇帝中最圣明的君主,心胸开阔,大度能容,理性知性,聪明智慧。魏徵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贤臣,有胆有识,尽忠尽职,耻君不如尧舜,强调以民为本。      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和谐的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从此成为描绘和谐社会的共同愿景。      贞观时代,中国具有崇高的国际地位,从唐太宗开始,唐代皇帝被周边民族和异邦推为“天可汗”。      贞观时代,制度建设卓有成效,法制观念突出,不仅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也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忽然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唐朝以后,这成了历代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还是愿意从人的角度切入,展开我们的观察。很多朝代,最高当局的内部杀戮,往往引发更大更残酷的政治斗争,兵连祸结,此伏彼起。但是,玄武门之变的明天,却是贞观之治的辉煌灿烂。      让我们从核心人物李世民开始,了解玄武门之变的深远背景。      让我们从这场血腥的政治斗争中把握贞观之治的历史缘由,看贞观之治这只美丽的凤凰,是怎样从烈火中诞生的。    玄武门事变被掩盖的最重要的情节  也许有人会问,玄武门事变的许多细节都被后来掩盖了,为什么尉迟敬德囚禁皇帝的这段文字保留下来?开始我也觉得奇怪,后来发现,这些文字都是记载在尉迟敬德传中,于是恍然大悟。玄武门事变的许多细节需要掩盖,但对于立功的尉迟敬德,他的功劳也需要表白,如果一字不记,等于抹杀了尉迟敬德的功劳。为了一种平衡,只好模糊记录,结果给我们今天留下了探究真相的线索。  这可是天大的秘密,谁都未曾说过的。今天我在这里这么讲出来,难道没有受到什么启发,都是如此推测出来的?不是,我还是受到了别人的启发,只是作者已经不可考了。  这是一篇唐代的小说,是它给了我们重要的提示。  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一个洞窟被打开,里面珍藏了九百多年前的文献被发现。这就是敦煌藏经洞。这些中国的国宝后来流落到世界各地,其中英国、法国、俄国都是重要的收藏地。英国的敦煌文书是斯坦因带去的,所以他们的编号都用S。而S.2630号文书,是一篇唐代人写的小说。小说没头没尾,但是内容很重要。在中国,学者王国维是第一个研究这篇小说的人,他将它命名为《唐太宗入冥记》。这个古代小说故事虽然不完整,大概的意思还清楚的。玄武门事变以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鬼魂不散,到冥世阎王殿告状,最后阎王决定抓李世民的灵魂来冥世与李建成等对质。其中,有一个冥世的判官叫做崔子玉,他是辅阳县县尉,一个往来于人间与冥世的人。他看到自己的皇帝来到冥世,知道升官的机会到了。他开始跟唐太宗讨价还价,唐太宗不得已只好跟他搞交易。崔子玉说可以替唐太宗回答问题,但需要唐太宗给他报酬。回答什么问题呢?即“武德七年(玄武门事变发生在武德九年,小说作七年),为什么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唐太宗一看这个问题,立刻傻了,“闷闷不已,如杵中心”,心中像长了块木头。他说回答不了。最后,崔子玉替唐太宗回答了这个问题,大约是大义灭亲之类。于是李世民给了他一个蒲州刺史兼任河北二十四州采访使的大官。小说中,唐太宗的灵魂战战兢兢,因为心中有鬼。最后不得不接受崔子玉的敲诈,顺利通过冥世的拷问。  这个小说的创作年代不清楚,但肯定属于唐代,小说应该是经过了多人不同时期的修改,大概在武则天时期已经成形。其中,小说认为李世民有罪。其中特别清楚地说到他“囚慈父于后宫”。因为杀兄弟的事情记载比较多,软禁父亲的记载一个字都没有。这里的提示告诉我们,唐朝就有这种李世民囚禁父皇的说法。  如果用这种观点来看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敬德出现在高祖李渊面前的一幕,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就豁然明朗。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地来到李渊的所在地,应该不是一个人,而是带着一支军队前来。李渊连同他的一班大臣,立刻丧失了人身自由。因为人身自由已经丧失,当然也丧失了控制局面的可能。他们只能按照李世民的要求办事,否则肯定有生命危险。  李渊显得很乖,要什么就给什么。不是他喜欢这样,是因为他不得不这样。已经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哪里还有讨价还价的本钱呢。这样看来,李渊退位是形势所逼。高祖确有识时务的一面,但不是我们通常说的主动让权。  高祖被囚禁一个小时与一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李世民的皇帝位置是从父亲手里强取的,对此,他和父亲都心知肚明。虽然父子二人暂时平和共处,李渊也不愿意挣扎出更大的悲剧,但是,两人的心里是打上结的。李渊还活在人世,他一直默默地在旁边看着李世民治理天下。这对于李世民来讲,其实是另外一种压力。他应时刻提醒自己,父亲在看着。压力即为动力,这是他取得贞观之治的另外一种动力。魏徵进谏不为人所知的原因  魏徵敢于进谏,历史上已经留下定论。魏徵为什么能够进谏,在《旧唐书》或者其他史籍中都有记载,大概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说魏徵这个人有治国之才,第二是魏徵性格刚直,有性格方面的因素。还有第三条,就是对唐太宗的知遇之恩。玄武门政变之后,作为东宫的一个重要官员,李世民非但没有杀他,还重用他,这就是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把自己豁出去了,不管皇帝高兴不高兴,只要对国家好对人民好,这意见我非提不可。  上面只讲了三个理由,其实还有第四个理由,今天我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制度性的理由,魏徵是在尽职尽责。李世民一开始任命魏徵在东宫做一个小官,后来很快让他做了谏议大夫,正五品。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唐朝的谏官包括谏议大夫,还有左右拾遗、补阙等。谏议大夫平时在门下省办公,也参与门下省的工作。魏徵是谏官中最重要的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任务就是负责给皇帝进谏,他担任这样的职务他不进谏谁进谏啊?这是他的职务要求的。  后来,魏徵又很快成了秘书监,是从三品,负责管理图书、资料的文职。唐朝的宫廷藏书最早是在魏徵的手中丰富起来的。他做秘书监的时候,还参与朝政。这是唐朝官制的一个特点,就是你本来有具体职务,然后给你加一个衔,叫参与朝政。  唐朝的重要会议大约有几种,一个是行政办公会议,就是部长级会议,叫八座议事,就是六个部的长官尚书加上左、右仆射一起开会。比它再高的就是政事堂会议,政事堂在门下省,这是一个宰相会议。宰相有很多人,凡是有“参与朝政”这种职衔的人都可以参加宰相会议。第三个更高级的就是皇帝的御前会议。有了参与朝政这个头衔,既可以参加宰相的这个政事堂会议,也可以参加皇帝的御前会议。所以魏徵一直未曾离开提意见的职位。贞观七年,他当了门下省的长官,叫侍中。门下省的工作就是审核皇帝的命令,看它对不对,对了就发给尚书省执行,不对就反驳回起草诏令的中书省。为什么魏徵的意见总是那么多呢?因为一直到死,他都是门下省的长官或负责人。  贞观元年,右仆射封德彝为检点使,检点府兵。当时兵力不足,封德彝提了个建议,要把十八岁以上的中男,也检点入军。在唐朝,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叫法,为国家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始生为黄,即刚一出生的孩子叫黄,黄口小儿就指这个年龄。四岁为小,四岁了,就是小孩了,在户籍册上都要注明。到了十六岁,就是中男,是半大小伙子了。二十岁为丁,就是成年人了。二十岁了就要承担国家的兵役。现在既然形势所需,皇帝就同意了封德彝的建议。敕书发出三四次,魏徵坚持不签署。不但不签署,还要上奏,提出自己的反对理由,大概就是中男身体还没有长成之类。封德彝也不示弱,说中男也有长得很强壮的。  太宗于是大怒,继续出敕,魏徵还是不签署。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把魏徵和门下省负责人王珪都招来开会。太宗声色俱厉地说:“中男要是身形矮小,自然不会点入军中。若体貌魁伟,当然可以征发。你这么固执,简直不可理喻!”魏徵正色说道:“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魏徵是从国家更长远的利益来看待这个征兵问题,你不能把年轻人都点了兵,都点了兵,赋税怎么办?以后再需要征兵怎么办?你不能把人力一下子用完啊。国家治理要有长远规划,不能只看眼前啊。道理很简单,一讨论就明白了。皇帝就立刻下令,禁止下发这个文件。最终,皇帝被魏徵说服,并奖赏魏徵和王珪。  魏徵敢于如此坚持,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所以他的话才有说服力。  有人也许会说,魏徵担任门下省的官员,是太宗任命的,主要还是太宗用人得当。这么说虽然也不错,但是门下省这个机构,可不是唐太宗发明的,那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门下省审核诏书,也不是始于唐太宗。唐朝特别是太宗时期的理性行政十分突出,除了太宗本人的开明以外,在制度的设置上最能体现理性精神的就是门下省这个机构。  在决策阶段努力减少错误,对于国家健康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错误的决策不算错误,错误的决策实施了才是真正的错误。凡是大面积的国家错误,一定是在决策阶段就出了问题,并得以贯彻执行,最后造成重大后果。加强决策阶段的讨论,就可以从源头上尽量避免错误。

前言

《孟宪实讲唐史》序  唐太宗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拥有独特魅力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浪漫、充满激情的时期。这个时期正处在南北朝到唐宋社会变迁的历史转折时期,旧的社会阶层和集团衰落了,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兴起,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经历了隋末长期动乱的贞观君臣,具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理想追求和思想风貎。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历史上真正从理论到实践上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唐太宗贞观时期了。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君人者以天下为公。”他并且明确提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魏徵和王珪也强调国家和皇帝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些都突出了“民为贵”这个主题。以民为本,关心民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事实,而这在其他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唐太宗贞观时期与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有着完全不同的魅力。这个时期尽管经济还很落后,但是,由于处在王朝初期,人们的精神状态是奋发向上的,心情是乐观开朗的,如同少年儿童,具有一种美好的天真和单纯。  贞观时期,即使在开元天宝盛世,也被看成是超越尧、舜、禹、汤、文、武,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但是,对这样一个时代,特别是对于唐太宗和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在贞观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这个时代的关注甚至向往。这也是人们怀着极大的期望去观看相关题材电视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视剧和历史小说可以形象地反映一个时代,但由于体裁的限制,不可能充分展开。因此,人们还是希望通过历史著作比较深入地了解贞观之治。  说到历史著作,人们往往和教科书、史学专著联系起来。其实这些只是历史著作的两种体裁和形式而已。历史著作的体裁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把深入的研究和生动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所谓的文史不分家就有这个意味。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细致的分析研究,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展现历史,同时紧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资治”的写作目的,让读者通过历史受到启迪。因此,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千古传颂的史学经典,雅俗共赏的历史著作。用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只是真正要做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往往是有了比较深刻的内容和学术性,就不能通俗易懂。通俗了又变成了单纯的讲历史故事。因为二者不可得兼,为了争取观众和读者,很多作品只好舍学术而取通俗。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些通俗性的历史著作就走了这样一条道路,但其中除了少数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如今已经难寻踪迹了。这主要是低估了广大读者对历史著作的要求。仅仅是历史故事,那只是孩子们的要求。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除了想从历史故事中了解历史事实,还希望能够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从中得到启发。这是摆在通俗性的历史著作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电视节目,特别是一些知识型的栏目,也面临着这样的抉择。  孟宪实长期以来埋头隋唐史研究,有许多优秀的成果问世,受到学界的好评。前不久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先后开讲《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把隋唐史学界和他本人的研究成果用生动具体的形式展现了出来,可贵的是不仅有人所共知的历史故事,而且有他个人的学术思考。读者可以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一些见解也足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是一种重要的尝试,也是一次可贵的探索。用通俗的文字传达学术的研究,他的这种努力一定会受到肯定和欢迎。  这本《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是孟宪实百家讲坛讲稿的结集,相信可以满足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这一段光辉历史的需要。这不仅是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扬,也圆了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个梦:把历史的智慧送到群众手中,让群众也能享受历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宗国 2007年4月10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孟宪实讲唐史》序  唐太宗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拥有独特魅力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浪漫、充满激情的时期。这个时期正处在南北朝到唐宋社会变迁的历史转折时期,旧的社会阶层和集团衰落了,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兴起,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经历了隋末长期动乱的贞观君臣,具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理想追求和思想风貎。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历史上真正从理论到实践上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唐太宗贞观时期了。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君人者以天下为公。”他并且明确提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魏徵和王珪也强调国家和皇帝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些都突出了“民为贵”这个主题。以民为本,关心民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事实,而这在其他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唐太宗贞观时期与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有着完全不同的魅力。这个时期尽管经济还很落后,但是,由于处在王朝初期,人们的精神状态是奋发向上的,心情是乐观开朗的,如同少年儿童,具有一种美好的天真和单纯。  贞观时期,即使在开元天宝盛世,也被看成是超越尧、舜、禹、汤、文、武,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但是,对这样一个时代,特别是对于唐太宗和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在贞观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这个时代的关注甚至向往。这也是人们怀着极大的期望去观看相关题材电视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视剧和历史小说可以形象地反映一个时代,但由于体裁的限制,不可能充分展开。因此,人们还是希望通过历史著作比较深入地了解贞观之治。  说到历史著作,人们往往和教科书、史学专著联系起来。其实这些只是历史著作的两种体裁和形式而已。历史著作的体裁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把深入的研究和生动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所谓的文史不分家就有这个意味。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细致的分析研究,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展现历史,同时紧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资治”的写作目的,让读者通过历史受到启迪。因此,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千古传颂的史学经典,雅俗共赏的历史著作。用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只是真正要做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往往是有了比较深刻的内容和学术性,就不能通俗易懂。通俗了又变成了单纯的讲历史故事。因为二者不可得兼,为了争取观众和读者,很多作品只好舍学术而取通俗。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些通俗性的历史著作就走了这样一条道路,但其中除了少数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如今已经难寻踪迹了。这主要是低估了广大读者对历史著作的要求。仅仅是历史故事,那只是孩子们的要求。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除了想从历史故事中了解历史事实,还希望能够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从中得到启发。这是摆在通俗性的历史著作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电视节目,特别是一些知识型的栏目,也面临着这样的抉择。  孟宪实长期以来埋头隋唐史研究,有许多优秀的成果问世,受到学界的好评。前不久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先后开讲《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把隋唐史学界和他本人的研究成果用生动具体的形式展现了出来,可贵的是不仅有人所共知的历史故事,而且有他个人的学术思考。读者可以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一些见解也足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是一种重要的尝试,也是一次可贵的探索。用通俗的文字传达学术的研究,他的这种努力一定会受到肯定和欢迎。  这本《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是孟宪实百家讲坛讲稿的结集,相信可以满足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这一段光辉历史的需要。这不仅是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扬,也圆了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个梦:把历史的智慧送到群众手中,让群众也能享受历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宗国  2007年4月10日

内容概要

孟宪实,1962年生,黑龙江省讷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   1983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奔赴新疆,在新疆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年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2006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2007年5月主讲《贞观之治》。为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编剧(与作家阿城合作)。

书籍目录


引子:贞观之治的前夜
第一讲 政治世家
一、皇亲国戚 家族显赫
二、政治家庭 耳濡目染
三、纨绔少年 玄鉴深远
第二讲 晋阳起兵
一、马邑兵败 谋划举兵
二、矫诏征兵 巧妙布局
三、炀帝亲信 刀下冤魂
四、炀帝亲信 刀下冤魂
五、联合突厥 忍辱称臣
六、晋阳起兵 谁是首谋
七、乱世英豪 各怀异志
第三讲 李渊称帝
一、处心积虑 暂缓称帝
二、烽烟四起 群雄逐鹿
三、江都事变 杨广毙命
四、李渊登基 大唐建立
第四讲 刘文静案
一、小妾失宠 诬告夫君
二、案情复杂 愈演愈烈
三、功臣屈死 敲山震虎
四、历史谜团 众说纷纭
五、君臣父子 皇权至上
第五讲 秦王破阵
一、知子莫若父 高祖激秦王
二、平定刘武周 逼降尉迟恭
三、王世充称帝 秦王攻洛阳
四、一举灭双雄 中原得统一
五、立汗马功劳 备帝王之资
第六讲 太子之争
一、全面准备 蓄积待发
二、功高不赏 扶持太子
三、杨文幹事件 李世民之谋?
四、太子险被废 皇帝又反悔
第七讲 兄弟阋墙
一、齐王元吉 暗藏野心
二、政治联盟 各怀心事
三、太子设局 狠招迭出
第八讲 玄武喋血
一、乌城战报 疑云重重
二、秦王定计 擒贼擒王
三、禁门喋血 兄弟殒命
第九讲 太宗即位
一、计中计 谋中谋
二、回天乏术 秦王夺权
三、敦煌文献 透露真相
第十讲 天下和解
第十一讲 贞观路线
第十二讲 皇帝纳谏
第十三讲 良臣魏徵
第十四讲 长孙皇后
第十五讲 以人为本
第十六讲 高昌风云
第十七讲 太子危机
第十八讲 太子废立
第十九讲 未雨绸缪
第二十讲 贞观之魂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是2007唐史年巨献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百家讲坛《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大唐二十帝》主讲人 ★2007唐史题材的影视、书籍最热,堪称“唐史年” ★君臣如亲人,社会关系和谐,国际地位崇高,贞观之治,永远让人感怀。  《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有多远?不是岁月苍茫,是什么阻隔我们与历史接近?拨开文字记录的重重迷雾,作者引领我们发现历史真相,领略贞观风采:情感的纯粹、人性的光芒、权力的理性、国家的尊严……  伟大的时代,自有伟大的精神和智慧,即便相隔千年,依旧照耀今天。

作者简介

公元627年到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较好发展,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为“贞观之治”。贞观时期的中国,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在中国历史上,贞观时代是唯一的。这段时间虽然不长,地位却极其重要。贞观时代不仅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和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还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李世民凭借什么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能够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天时?地利?人和?这成为唐朝以后历代政治家和史学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图书封面


 孟宪实讲唐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登峰造极的朝代之一,最近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但说实话,前些日子中央一台和北京四台播放的两部贞观的片子都差强人意。实际上,好好解读唐朝远比解读清朝要更有实效。贞观之治实际上就是一部典型的变革史,有一个很出色的CEO,同时身边团结了一大群有才华的才俊,加上遇上了一个战乱之后的关键时期,最后才成就了这么一个璀璨的时期。景仰唐朝,梦回唐朝
  •     最近几年百家讲坛比较流行,就试着看了这本书,这本书写了玄武门之变,这次政变被称为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表现,比较血腥,和之后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凭借他的励精图治,一系列开明的政策促进的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表现了一代伟大帝王为巩固统治的一系列努力,当然在书中,作者的观点也是非常鲜明的,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例如对于唐太宗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和对于其统治时期的看法,对我来说,有了许多新认识。
  •     【晋阳起兵的历史真相】以李渊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于是开始谋划夺取最高权力。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当然是李渊,作为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不过是李渊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而已。因为父子关系,李渊信任李世民,李世民很早就参与了晋阳起兵的谋划,并且承担某些具体任务。但是,只有李渊才是主谋,这个地位任何人都无法取代。虽然我们主张李渊主谋论,但是我们并不否定李世民在晋阳起兵中的作用。帮助李渊定策、联络豪杰大侠、联合突厥等三个方面,李世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较几个核心人物,大业十三年,李渊五十二岁,刘文静五十岁,裴寂四十八岁,李世民二十岁。李世民的表现实在是很出色了,没有必要再人为拔高。就凭李世民的表现,仍然当得起“少年英雄”四字评语。在李渊晋阳起兵的过程中,除了李世民以外,裴寂和刘文静是最重要的核心成员。当时,大约有一个四人核心小组。他们就是李渊、李世民、裴寂和刘文静。瓦岗军 李密、翟让长孙顺德、刘弘基和窦琮。这三个人后来成为基本的军事统帅 长孙晟秦王府的主要战将参战,包括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 【长孙皇后】温柔敦厚,外柔内刚;胸怀天下,善谋大事;恪守妇道;生活简朴,知书达礼,胸怀大度;临终遗言:一是相信房玄龄,二是不要重用外戚,三是要求薄葬。【玄武喋血】李渊敲打李世民。一方面李世民确实有野心,另一方面李渊也有所觉察。李世民向李渊报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李世民所告发的当然不是事实。一是因为后宫制度严密,嫔妃们与外界的接触不仅有限而且监视很多。二是,对此,一贯支持李世民的司马光也认为,后宫隐秘实在难说。他实际上也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告发呢?他在利用李渊的情绪,为的是调动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什么要用这种理由呢?因为这个事情太荒诞,太不可信,也让李渊最恼羞成怒,所以李渊立即决定第二天调查。李渊想的是什么?他想的是这个事情很容易调查,当事人对质,一切立刻明白。比如要李世民举证,李世民肯定举不出来。那么李世民就是陷害,不仅是陷害,还是侮辱皇帝,是典型的大不敬。明天当庭对质,李世民必死无疑。  李渊当然没有想到,李世民看起来是自投罗网,其实采用的是调虎离山计,他要调动的老虎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建成从张婕妤那里获得了李世民告发的消息之后,连夜找李元吉商量。李元吉建议:集合兵马,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应该说,这个建议很重要,如果李建成同意,李世民的计划就会全面落空,不仅落空,可能还会导致失败。六月四日,清晨——玄武门之变【晚年太宗】唐太宗早年谈古论今,对于秦始皇、汉武帝迷信长生的行为,都曾经给予很理性的批判。但是,他自己的晚年却也沦为同样的下场。促使唐太宗过早死亡的原因很多,但是,以下三个方面应该是最重要的:第一,贞观十七年太子废立之事对他精神的沉重打击;第二,辽东战役对他身体的严重损害;第三,“长生丹药”的服用最终葬送了他的生命。就唐太宗而言,文治方面,我以为两个方面最突出,其水准之高是空前绝后的:第一,以人为本;第二,克己纳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贞观总结】我以为,有三点,贞观让后人永久地怀念。一是君臣如亲人。我们后来的历史,有过很多权力等同野蛮的事实。元明清时代,理性行政几乎是每况愈下,君臣关系混乱至极,权力斗争没完没了。像明朝打大臣,一板子下去打死多少人?贞观的时候,皇帝对待大臣彬彬有礼,大臣对皇帝对朝廷尽心尽力。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怀念贞观。贞观时代皇帝不是这样对待臣下的。贞观时代,权力不是这样野蛮的。  二是社会和谐。后来,我们看到过很多政府,对待自己的百姓如同对待敌人,凶狠残暴,如狼似虎。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怀念贞观,贞观时代,政府不是这样对待百姓的,贞观时代的百姓不是这样不幸的。  三是国际地位崇高。天可汗,那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称号。每当我们又一次遭受侵略者欺凌的时候,每当国家再度割地赔款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到贞观。天可汗在的话,我们不会这样受气,天可汗在的话,我们不会这样低三下四。 

精彩短评 (总计83条)

  •     可以作为<资治通鉴>的补充评点读本.较于前者,这本书的现代诠释很有意义.现场听过孟老师的讲座,觉得非常朴实无华.学者的楷模.
  •     高中时代最美好的记忆。。。我的昭陵六骏。。。
  •     平实。偶有精微之见。但整体还是以普及为目的。若只为了解大概经过,可看看。
  •     “亘古而常青的昨天永远是过去,也永远会再来。”
  •     梦回大唐。
  •     通俗易懂,作为百家讲坛可以了,但读完不太过瘾,读史还是应该看更专业的书籍。
  •     一本让人想要穿越时空,喜欢上李世民的书
  •     简明扼要 解读了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 适合想简单了解这段历史的人
  •     都是已经知道的事情,权当温故知新,三观还是蛮正的,适合入门
  •     太宗的皇位来自玄武门之变,贞观后期,同样的悲剧在他的儿子们身上重现。这不是因果轮回,不是恶有恶报。而是帝国制度千百年的痼疾。——盛世之前,必经血泪洗涤。合上书,直感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时代已经久远。
  •     开始读的时候觉着不怎么样,放下了。看了四分之一的时候,觉着渐渐这书有了那么一些味道,后来花了一个下午全读完了。
  •     看过几集百家讲坛,然后买了这本书,感觉还不错。
  •     孟宪实一向是学术派,文字中肯,不浮夸;见解独到,却是有根有据,毫不哗众取宠。
  •     口水历史,作者臆测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也忒多了。
  •     还是不错的。看了前半部分,后面部分还没有看完。
  •     有点意思,权力斗争
  •     因为这是学着写的,所以可以肯定学术性和作者严禁的著书态度。同时它也不会像普通的学术著作那样冷冰冰地以完全客观态度来批判品评,因为这是写给大众看的,所以必然考虑以情感人,不仅描画是历史人物当时的感情,还有作者对于他们的感情。一旦将感情引入历史,可能可以帮助读者观众更好地体味,历史和人物的酸甜苦辣。
  •     哈哈被应试教育荼毒了么,看完书瞬间有种希望可以考个历史试卷的感觉
  •     作为百家讲坛早期的讲师来说坛坛是好酒 自然出的书也差不了历史课上唐史也只是粗浅的讲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但其中背后的故事是此书最大的精彩同时对人物性格的剖析也有独到之处
  •     普及读物 原来他就是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编剧 难怪这剧这么严谨 初中读的 还把里面的书签送个同学 也是醉了∠( ᐛ 」∠)_
  •     整体四平八稳,不算太差,但叙述方式没太出彩,而且很多历史疑点都是作者猜测,这毕竟是评述历史,不是拍历史电视剧,我们想知道的是有说服力的逻辑。
  •     2011年下半年的书,主要讲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     孟宪实还是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编剧之一,最近又看了贞观之治的电视剧(不是唐国强的那个贞观长歌),觉得真的是部好片子,据说美国把这部电视剧当纪录片放的,再结合看这本书,真的是太有意思了。
  •     纯打折买的,一下午看完。百家讲坛风还是不适合我…太多问句。
  •     记得有个乐队叫“梦回唐朝”,我想能够形容我看完此书的感想的话,我想借用这个乐队的名称是再合适不过了,一本好书,带着我回到了那个曾经的中国盛世,推荐。另外,我买的是作者签名本,货真价实,谢谢当当。
  •     略为有些歌功颂德,对历史的辨析稍不足。
  •     唐史入门
  •     孟先生讲话不温不火 很吸引人 很有学者风范 玄武喋血 贞观之治算是我在中国历史中最为感兴趣的内容 给个五星吧
  •     比看视频节省时间~还觉得更直观~~看了唐太宗就想去看唐史了~
  •     不多见深入浅出符合史实的好书。
  •     首先,书的装祯、排版和印刷质量都不错,内容方面,这本书讲得很仔细,有史实,有推理,有论证,值得购买。
  •     拿上手就放不下,一口气看完了,不错```
  •     和隋唐演义对着看挺好玩的
  •     孟老师确实是一名学者。
  •     作者亲笔签名,有收藏价值~!
  •     分析得较深刻。喜欢,好看。
  •     有见地
  •     挺严谨的讲史,内容不错,值得一读
  •     很喜欢孟宪实严谨的考据考证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讲史方式
  •     只要是一代明主,杀兄屠弟都没人提了。
  •     平实又不乏深度,观点往往独到在理,颇有水平的一本书,确实应该多读这样的历史读物。历史故事类的还是太浅了。
  •     突然想起来这是自己唐史启蒙读物,基本就是TV的手稿的整理版,但是孟老师中庸的讲法还是很招人喜欢的。
  •     没有讲的精彩
  •     通俗话的讲述历史故事 我觉得初中的孩子都能看懂 并从中体会到一些深刻的道理 推荐一下
  •     近期所读通俗历史读物中质量最好的一本
  •     唐宗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历史人物。看了唐宗评秦皇汉武,再看百年后的唐朝人评唐宗,我觉得某独裁者是执政是多么残暴,写的诗是多么的幼稚!
  •     玄武门这么惊险的事让作者讲的这么没趣。毫无文学水平
  •     中规中矩
  •     对唐朝不了解,开个好头,继续读史。 2016-05-02
  •     正在看,通过这本书能了解很多盛唐的事情,很好,喜欢这书
  •     就是收到的书有点旧了,像被人在地上踩过似的。
  •     只听了百家讲坛贞观之治的部分 也就是本书的十一到二十讲吧 百家讲坛是不是个很浅的入门级栏目啊 听内容实在没什么吸引力也 之前听的传奇王阳明也很一般 话说研究王阳明的学者居然没比明朝那些事儿说出更新的东西 应该算是很失败吧
  •     我非常喜欢看书,在亚马逊也买了很多书,有的看的比较粗超,有的稍微细致些,多多少少对书有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我觉得大家的时间有限并不是每本书都要看,看书之前首先要看作者,要对书的作者首先大致了解一下,可以百度,我的看法是一定要看大师的书,年纪比较大的人写的书,这样的话,书里面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观点,独特的见解,作为读者每每细细品会时,总会有收获的,另外书要反复看几遍,结合现实生活去看,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去,我记得好像有一个古人写过一篇怎样看书的文章,上初中在教科书上还学过,现在已不记得那篇文章的名字,如果有知道者还请告诉我,甚谢,另外买书时尽量要买正版书,如果书印刷粗超,可能会影响读书的心情,影响自己对书的知识的摄取,买时7.5
  •     百姓论坛看他讲的不错,结果书写的没有什么。
  •     这书的质量真的是不怎么样的哎还是希望当当能改进下吧真能做到物美价廉就好了
  •     不管是笔调,史观,都很一般。
  •     这本书写的不够全面!唐太宗一生的好多重要史实都没写比如对突厥的战争,比如刘黑闼的反叛等等,不够全面,只跳了一部分写写!不过书本文字通俗易懂还不错
  •     孟宪实的讲唐史,属于比较中规中矩的评论。既见自己的见解,也符合一般逻辑。但作者合作的《贞观之治》电视剧在细节上很考据,但似乎没有形成一些合理的解释。^^
  •     这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大唐盛世,心向往之
  •     大学生活读过,现在回想有点不记得了!
  •     这本《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是孟宪实百家讲坛讲稿的结集, 可以满足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这一段光辉历史的需要。
  •     讲出了文皇一生的大格局,观点中正,思辨严谨,行文深入浅出。
  •     不知道是不是太宗喜欢改史书导致缺乏史料,总觉得这本书差了点什么,看着不过瘾。
  •     一本普及历史知识的书籍~仅此而已~
  •     喜欢这本书
  •     作者的独到见解,也引发了我们多方位的思考,这样的书值得一读。
  •     很好,书不错,值得一看
  •     书不错,书的感觉就像孟老师在授课,听好看!
  •     同事很喜欢的一本书
  •     很早看的书,比单纯的历史书好看多了。
  •     初唐政局,很好!
  •     对历史本就兴趣不大,但这本书的语言不像通常历史书那么死板,信手翻来,已经吸引我的眼球了.....
  •     可以读读的闲书
  •     通俗有趣。恰好在这个时候看完感触更多。在这个体制下,对绝对权力的争夺都是血淋淋的。
  •     写的很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研究角度,表扬
  •     不是太了解作者 作为百家讲坛最红火的时期 这个系列也是很喜欢
  •     书挺好,就是签名像假的。
  •     书的前大部分还不错,后面感觉写的有点枯燥。
  •     1148:孟宪实讲唐史(一段精彩异常的历史说的如同温吞水)
  •     根据史料,进行分析,很到位
  •     还行吧,最近开始 看一本隋炀帝的小说,很happy
  •     生动性一般。
  •     孟老师的唐史是我最爱看的,可惜还没挖掘昭陵,所以讲来讲去就是这些,我都了然于胸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