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历史把脉之疑难杂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给历史把脉之疑难杂案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802205468
作者:张程
页数:212页

章节摘录

  第一篇 权力的迷雾  西施: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公元前473年的冬天,吴国首都姑苏城被奔袭而来的越国大军攻破。吴国灭亡。春秋时期的大美女、吴王夫差的宠妃西施的人生轨迹戛然而止,似乎随着灰飞烟灭的吴国没入了黑暗的历史之中……  吴国灭亡了,西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她的后半生又是怎么度过的?  后世评价历史人物的眼光常常是苛刻、不公正的,往往只注意他们最为辉煌的时刻,忽视了他们落寞或者平静的岁月。西施就受到了这样的“忽视”。西施留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光似乎只有昙花般的几年,更多的人生轨迹被人为忽略了。当我们想努力还原一个完整的西施时,会发现异常艰难,更会发现太多的谜团和思考。  西施给后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美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扑腾”一声沉人了水底。于是乎,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也因此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成为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所以四大美女,西施居首。如今,深究历史,我们遗憾地发现在四大美女之中,其他三位都可以在当时的正史中找到存在的证据,唯独西施缺乏任何信史记载。她只存在于后人的记载和咏叹之中。不要说西施的下落,就是她的籍贯、生平事迹等重要信息我们都只能从错综复杂的故纸堆中一点点地艰难筛选归纳。  西施的基本情况大致如下:西施原名施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苎萝山有东西两个村子,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被叫做西施。意思是住在西村的施家女儿。西施父亲卖柴,母亲浣纱。她家境贫寒,但天生丽质,倾国倾城,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都被东村的邻家女子仿效,还发生过“东施效颦”的笑话。  年轻的西施常常在溪边浣纱。秀丽的美女,轻柔的细纱,纯净的溪水,三者在江南的背景下动静一致,被后世那些缺乏创造力的文人骚客树为描绘绝世美女的“御用场景”。等到唐代诗人李商隐来诸暨寻找西施浣纱遗迹的时候,乡人已经为西施建立了纪念祠堂。西子祠具有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浙江省诸暨政府干脆将苎萝山麓、浣纱江畔尚存浣纱石、浣纱亭、西施滩、西施坊等古迹整合成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西施殿景区。  如果西施终生都在溪边浣纱,跨越千年做家乡的旅游名片,成为江南美女的代名词,倒不失为完美的一生。遗憾的是,西施的美貌,很快就让她牵涉到了残酷的政治之中。  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大败越军,几乎灭亡了越国。勾践退守今天绍兴境内的会稽山,被吴军包围,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作为人质去吴国当奴隶。他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出国前与大夫范蠡“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  郑旦”,加以教导训练,献给了吴王夫差。西施毅然由越人吴。  客观地说,西施在吴国首都姑苏的生活可能是她一生中最优逸、最受宠、最高贵的时光。吴王夫差非常宠爱西施,想方设法地为她提供奢华的生活,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长时间与西施嬉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据说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就专门为她筑“响屐廊”,排列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舞蹈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夫差很自然地沉湎女色,专宠西施。姑苏就是现在的苏州,温秀清丽,完全配得上西施这位绝世美女。  现在又回到了开头的问题,风光过去,西施的下落如何?  后人给西施编排的后半生故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浪迹江湖之说,一类是沉身江底之说。流传最广的是前者。话说西施世事已了,与越国的大夫范蠡泛舟江湖,不知所终。最早的记载来自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明代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对这个说法进行了“丰富加工”,演绎出西施原是范蠡的恋人,吴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的情节。现在流传下来最完整的此事版本是明朝梁辰鱼写的剧本《浣纱记》。梁辰鱼是昆山人,《浣纱记》是昆腔早期奠基作之一,该剧开头是范蠡游春在溪边遇浣纱女西施,一见钟情,结尾则说两人躲祸远遁。范蠡与西施的姻缘,最后通过范蠡之口说的是:“我实宵殿金童,卿乃天宫玉女,双遭微谴,两谪人间。故鄙人为奴石室,本是夙缘:芳卿作妾吴宫,实由尘劫。今续百世已断之契,要结三生未了之姻,始豁迷途,方归正道。”敢情范蠡和西施都是下凡的仙人,早在天上的时候就已经相恋,这次是“下放锻炼”的啊?  那么这个俘获西施芳心的范蠡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范蠡是楚国人,出生于布衣之家,却有匡世奇才。一般这样的人都不太合群。楚国人都把范蠡视为疯子,因此范蠡在楚国混得很不好。他就琢磨楚国不能用自己,自己不如去报效越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范蠡邀请好友文种一起离开楚国,东去越国,成为越国称霸的最大功臣。但是范蠡发现勾践的为人,薄情寡恩,自私自利,又相约文种离去。文种不愿离开成功的事业。范蠡就更名改姓,带着西施泛舟齐国。据说范蠡到了陶地,做起了生意,成为巨富,自号陶朱公。因为经商有道,民间尊陶朱公为财神。西施跟定了范蠡这个名利双收的大人物,想必后半辈子的日子不会差。  有关西施与范蠡双宿双栖的说法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最多。李白就说西施“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苏东坡则写得更明白:“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两位大文豪都认为范蠡、西施这对爱侣驾一叶扁舟,优游五湖而逝。但是记叙范蠡退隐一事的《国语·越语》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都只字未提西施。所以西施和范蠡的爱情故事虽然浪漫,却是没有丝毫历史依据的。  比西施稍晚的墨子记载的西施命运则没有和范蠡恩爱终老那么幸运,而是魂归西天。墨子约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他对西施的记载可能是关于西施最早的记录。《墨子·亲士》篇记有:“西施之沈,其美也。”“沈”和“沉”在先秦古文中是互通的。有人据此认为,这里的“沈”字说的是西施的死因。后人引后汉赵晔的《吴越春秋》的逸篇对应,有“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是装尸体的皮囊。这些历史资料证明,西施极有可能在吴亡后被沉人了水底,死了。那么,是谁溺死了西施呢?  《东周列国志》说西施是被越王勾践的夫人杀死的。因为勾践从姑苏凯旋,把西施带回了越国。越王夫人认为西施是“亡国之物,留之何为”——八成是这位越王夫人害怕西施威胁自己的地位,就让手下把西施诱出,绑上大石沉人江中。在这里,西施被认为红颜祸水,是政权的不祥之物,只能得到沉江被杀的命运。“红颜祸国”一说在古代很有市场。许多称赞、垂涎西施美貌的“君子”“大夫”们往往正色斥责西施祸国,该杀。还有民间传说认为西施是被愤怒的吴国百姓杀死的。吴国灭亡后,百姓们迁怒于西施,认为是这个越国来的狐狸精勾引吴王,导致吴国灭亡的。于是,吴国百姓们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一说太湖)。这其实是“红颜祸国”说的另一个翻版。《东坡异物志》记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可见西施沉江一说传播之广也从反面证明后人对西施美貌的肯定。  西施沉江一说在文学作品中也出现很多。比如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云: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稍晚的诗人皮日休也有《馆娃宫怀古》五首。其中第五首是:  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除了这两大类说法外,有关西施下落的版本还有许多。试举一二如下:  一说越王勾践丧尽天良,竞在西施归国当晚就要她“伴寝”,也就是要把西施占为己有。这里要插叙一句,历史上的越王勾践是一个很差劲的人,是那种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小人。如果让西施委身夫差还有为国复仇的精神激励,现在让西施伴寝就完全是为了满足勾践的淫了。西施自然不愿意陪勾践睡觉,最后以“不能伴寝”的“抗君之罪”被勾践处死。  一说西施在夫差自杀后返回诸暨故里,重过平民百姓生活。可好事的传说者又根据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的内容,说回到故乡的西施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  不管西施命运如何,有关她的下落的种种说法都寄托了后人对她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敬意。西施身上笼罩的谜团已经超越了个体的身世之谜,而成为一种现象。唐朝王维《西施咏》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前言

  读书之人,多半先看作者,再看出版社,再看内容。我认识作者,就从作者说起罢。  初次认识张程,是在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课堂上。讲到天子九鼎,我说这个鼎嘛,本来是用来煮肉的,是烹饪器,它一般为圆腹,立耳,三足。方形四足的少见。鼎耳可以穿杠或搭钩。我们老家的人把鼎叫“鼎罐”,在火盆上面架起炖……正在摇头晃脑讲述期间,有人举手了,咦?不同意啊?一个瘦瘦的学生略带口吃地说道:老师,鼎是礼……器!我说你等等,我慢慢讲来呀,后来鼎成为了一种礼器。下得课来,我走到这位学生旁边,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张程。你哪里人啊?我浙江会稽人,临海的。  这叫我记住了本书的作者,一个对历史考据有爱好的斯文的略带口吃的浙江临海人。  思考是源于一种敏感。真正的学问则出自对某一学科的敏感,或者对某一问题的敏感,而不取决于是否科班出身。当爱好成为心之所系的时候,那就听从心灵的召唤吧。果然,张程即便是读了外交学的硕士,仍然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其大部分作品皆出于心有所系。不到而立之年,那著作也快有半个身子高了,令为师汗颜得很。  后来,张程翻译了一个美国人1895年写的《中国人本色》,使我认识到他的功力。一个研究生能够在读书期间翻译一部专著,是一种学术自觉和自律的表现。说真的,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给历史问诊把脉,拂拭历史尘埃以求接近本相,是探路的过程,很多时候人们以为离真相近了一步,其实是造成了新的误会。这不可确定性恰恰就是“白话历史”的魅力所在。张程切脉切得很准,所谈多属热门话题,他与当年明月、曹三公子、清秋子、罗杰、金满楼、高天流云、锐圆等历史写手组成历史新说梦之队,同属一支又彼此有别。而张程在叙事节奏的掌控上别有心得。  ——丹飞(畅销书推手,漫友文化副总编辑)  常常是传说深入人心,被津津乐道。多少美好的愿望夹杂其中,多少诅咒夹杂其中。官修正史,往往按需而避,按需而弃,按需而点滴水珠映射七彩光芒。今有张程者,溯流而上,谛听历史的心跳,洞悉历史的隐秘。历史,在他的笔下鲜活!读他的文章,常触发我选择创作题材的灵感来。  ——北极苍狼(历史小说家,辽宁营口作协副主席)

内容概要

张程,浙江临海人。年龄不到三十,其间二十载寒窗苦读,先后获得北大国际政治学学士和外交学硕士学位;现居北京,忝身出版社编辑行列。书生模样,百无一用,平时写稿自娱之余卖文补贴家用。有《中国人本色》《昙花王朝》《三国大外交》等图书在外叫卖。

书籍目录

序一 让清风吹拂历史紧锁的眉头
序二 问题意识和中国历史公案
第一篇 权力的迷雾
西施: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发迹:侨户诸葛亮的婚姻之路
是非:“借荆州”与孙刘同盟
宫杀:套在嘉靖脖子上的绳索
献关:冲冠一怒不全是为红颜
贵胄:清朝的“朱三太子案”
叛变:李秀成和他的敌营供状
刺马:大事化了的暗杀事件
造势:康有为捏造公车上书
彷徨:袁世凯戊成年告密真相
第二篇 历史的过客
权印:下落不明的传国玉玺
登天:在死牢里长大的皇帝
豪门:皇帝奈何不了的人家
下落:那篇叫《兰亭序》的名作
失意:李商隐和他的坎坷仕途
改嫁:李清照晚年的非文学风波
婚裂:《钗头凤》曲罢人飘散
女将:太平军中有无“洪宣娇”
第三篇 茫然的归宿
乾陵:一个无奈女人的无字碑
阵亡:蒙古大汗蒙哥折戟钓鱼城
交流: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
匈奴:寻找在欧洲的辉煌归宿
诗仙:李白酒醉捉月随江而去
芳踪:靖康后李师师浪迹江湖
闯王:牵动各方的李白成之死
弃儿:明朝灭亡之后的陈圆圆
绝路:石达开来到大渡河边
落井:大变革时代的珍妃之死
名妓:真实的赛金花和瓦德西
后记给历史把脉

编辑推荐

  北大外交系李扬帆副教授和历史作家梅毅倾情作序。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匪夷所思的问题谜团!《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策划编辑丹飞、《广告部主任》作者董琦、《喋血的权杖》《权臣之路》作者王觉溟联袂推荐。

作者简介

《给历史把脉之疑难杂案》把的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疑难命脉。全书分“权力的迷雾”、“历史的过客”、“茫然的归宿”三个部分,通过对人物、事件和器物疑点悬案的重新解读和另类挖掘,解答看似没有结果,实际关系中国历史深层意义的问题。书中内容包括美女西施、陈圆圆、赛金花等人的芳踪问题,有青年诸葛亮的婚姻之路,有末路李秀成的动摇,还有在历史深处闪闪发光的传国玉玺……

图书封面


 给历史把脉之疑难杂案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书不错,有一定的见地,就是配送太慢了点!
  •     公交读物,翻翻足够。横向上无联系,纵向上无深度。题目起的太大,居然还写上了【pk吴思】的字样,段子不耐挖掘,有许多竟然来自三言二拍,比之吴思、张鸣,差的不是一个数量级。
  •     好书,PK,潜规则
  •     吹吧!吹嘘自己的人,等于在宣传他的无知。
  •     特价书,价格便宜,质量好
  •     质量不错!内容也不错!
  •     书的质量很好,很喜欢。以后还会支持当当网
  •     不错的一本历史书,里面写了很多历史上的疑难杂案,挺有意思的,适合闲暇时候读一读,让自己对这些历史问题有个大概的了解
  •     努力走进历史真相
  •     文字实在有点枯燥,内容很多来自其他古典著作....忍不了了...
  •     很是扯淡的一本书
  •     我们把不了
  •     内容一般,不过也算是多方考据。
  •     就是正史没介绍清楚的地方他给yy了一下不值得读
  •     通俗读物
  •     特价时买了很多书,都不错
  •     书质量很好很喜欢
  •     还行
  •     内容经典,不错。适合大人阅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