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讲稿》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史类 > 《史记·五帝本纪》讲稿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108041111
作者:李学勤
页数:186页

如何面对一本书:以“《史记·五帝本纪》讲稿”为例兼作浅议

近来读了一本书,名字已在标题,不作赘述。待我保持习惯如期在豆瓣上做以标记时,惊讶地发现这本书在豆瓣上只被标以6.8分的低分。翻看评价,我对差评诸君观点着实难以赞同,本不善作文字的我也只好无奈献丑,是以作文。表述观点之前,我想有必要先简要介绍此书内容,进而探讨。本书是三联书店根据中国文化论坛举办的“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讲稿整理而成的“经典通识讲稿”系列书籍中的一本,授课人是清华大学的李学勤先生。书的内容被划分为四个基本部分:一、讲稿:即李学勤先生在讲习班上对《史记·五帝本纪》的讲解,共分为两讲,先从《史记·五帝本纪》的学术背景进行阐述、再而逐句对文本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分析,进而提到古史的认知问题,总结了一些以往的观点便作结束。二、文本:《史记》“三家注”(刘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唐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唐张守节作《史记正义》)中《史记·五帝本纪》的部分。三、附录:李学勤先生在学术座谈上的讲话由李零先生整理而成的《走出疑古时代》和李学勤先生的一篇小文《谈“信古、疑古、释古”》。四、后记。再来看差评的观点,其中有一十分热门的评述如下,翻看其他读过且差评者的观点,也大多无非立其左右,不做太多引述:今天看到了实体书。主体是两节课的讲课记录,在200页左右的小开本书中,仅占60页左右。占了最多页码的是"三家注"。另外收了李著中较常见的《走出疑古时代》等两篇小文章。除了讲课记录是新东西,其他部分均有凑页数之嫌。所以,此书不推荐。基于我对此书的阅读体验,针对常见的差评观点,我个人的观点如下,愿和各位读者进行探讨:由丛书系列来看,本书的主要定位应当是着力于“经典”、“通识”两个概念的明确与结合。所谓“经典”,即经过一定的历史涤荡,久而久之依旧被广为认可的应有留存,对于这一点,在概念的争议并不甚多。所谓“通识”,其概念起源似乎主要来自“gen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这一内容的文本翻译,在我的理解来看其意多指可以被大多数所接受、理解的知识性内容。将二者结合起来看,“经典通识”的基本含义便可以是:将一些人类文化上优秀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出的可以被更多地非专业人士所能理解、学习的普及性知识。那么这本书是否较好地符合了丛书系列的定位呢?首先,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史记·五帝本纪》展开,应当说是符合“经典”的要求;其次,该书文本在讲稿以及附录乃至后记内容上,大多看起来通俗易懂,并无太多较为艰涩的专业叙述,可以说至少在这几部分上亦对得起“通识”一词。那么为什么大家对于这本书还是差评为主呢?总结起来有几个方面:一、认为该书在内容叙述上“点到为止,不够深入”,似乎看起来缺乏深度,质疑这本书仅仅是泛泛而谈,分量不够;二、认为该书用大量的篇幅加入《史记》“三家注”和先生常见小文,显得诚意不够,“性价比不高”。针对这两点,笔者看法如下: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出于该书“经典通识”的定位,本书并不适合过于深入,“经典通识”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帮助有兴趣的读者完成基本的梳理,更多地起到的是一个“打开”的作用。如果容许笔者大胆揣摩的话,从讲稿中围绕文本到提出古史的一些基本学术观点和后记中李学勤先生提到的不少相关书目来看,是可以推测出成书之用心的。二、“慢下来、静下来”甘阳先生在丛书总序中有这样一句话:“许多历史悠久的欧美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之所以今天仍然要求必修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并不是旨在把所有学生培养成古典学家,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这些并无实用性的古典语言让学生慢下来,静下来,从而能成为自由思考的自由人。”再做推测的话,这应该就是书中要放入《史记》“三家注”十分重要的原因,即希望读者能够用心静下来阅读“三家注”的文本,以此真正感受经典之魅力,从而修得应有的心态。如果书中没有放置“三家注”的文本内容的话,想必几乎不会有人去专门找来进行阅读的。附录的两篇小文亦然,倘不是专业相关者,怕是也不会读到“常见”的李著。也就是说,把看来"唾手可读"的文本附在"经典通识讲稿"之后相比专业性著作有着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播能力,其意义和价值应是与专业性著作共生互补的。综以上两点所述,笔者认为这本书在定位与内容上都还有所用心,并不是如差评者轻易托出的“凑页数”。进一步讲,对于这本书的认知的实质可能是在于“如何面对一本书”,这本书之所以得到差评多半是因为差评者无法合理地看待:对一本面向大多数人的普及读物提出过多地要求。这其中甚至还映射出我们面对一本书的时候存有一种恨不得书中遍及宇宙真理,一下子获得千万真知灼见的奇异心态。在笔者来看,这样的想法似乎包含着一种“求知的功利”,让人联想到余英时先生在论及“五四”时知识分子对于科学的认知时谈到彼时的认知往往迫切地需要掌握西方的科学技术,却鲜有人认识到西方科学背后“超越”精神之所在。根据笔者有限的观察,这样"求知的功利"绝不仅仅在此一处有所体现,极端化的体现便是现今"成功人士法则"的诸般畅销。带着如此的"功利",怕是会蒙住了我们的双眼。

小书之小,界在何处

【媒体用稿,请勿转载】  李学勤老师作为学界泰斗,开讲《<史记·五帝本纪>讲稿》,无疑极为令人期待,从作者,到题材,再到出版社的品质,这本来是一本想跌份儿都难的质量保证之作。但偏偏是这样一本书,高不成、低不就。说它手法太细,却又过于中规中矩;说它题材太宏,但仅讨论一篇史记文章又略显底气不足;说它学术,却一没有提出新颖观点,二也没能详尽地展示学术方法、文献解读的不同侧面和多样性。这本书内容几乎没有破绽,但除此之外却也乏善可陈。  当然,如果我们了解本书是根据“大学通识教育”的推广项目上的短短几堂课的演讲稿听录而成,大概也能猜到“通识班”这种名为“经典文本细读”,实为大学生夏令营&summer school的项目中,课程的深度能有几何。说白了,这类活动更像是一个兴趣班和学生交流活动,而基于这类活动出版成的书,自然也都透露着一股水灵灵的气息。  首先,本书由于基于《史记·五帝本纪》展开,内容其实相对较窄,虽然李学勤老师也纵横捭阖地介绍了许多关于《史记》成书的背景,以及司马迁的《史记》为何要从“五帝”开篇等等背景知识,但其讲授内容中的广度还是大受局限。  其次,若是做深度的“文本细读”也无不可,毕竟对文本的准确把握是我们了解文献的基础。但是本书中只是就事论事讨论《五帝本纪》说了啥,既没有向学生传授解读分析古代文献的一些常用方法手段,也鲜见其横向地将此书与同时代的其他文献进行比较来辨析《史记》的史学史意义。简而言之,李学勤受人以鱼,而未授人以渔。就像解说员讲解一场足球比赛,如果全部内容都是:“A将球传给了B,C一脚球打高了,D摔倒在了场上”,那么这样的足球解说无疑对于球迷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他们更希望听到解说员会去跟你分析场上的形势、教练的战术、换人的技巧、一周前的比赛对今天这场比赛的影响。  第三,既然在宏观的历史、学术背景,以及微观的文本细读方面都鲜有发挥,那么也许提出一种新的观点那也不错……但是,李学勤老师真的只是扎扎实实地按照主流观点、传统认识和标准注疏来讲解,并没有什么新见。当然,这点确实也是客观使然,毕竟“通识班”的旨趣并不在此,而且在学界有普遍共识的情况下,也完全无须一味求新、为新求新。但是,这本书可以出版的最后一条“学术理由”也随之落空。  最后,本书“文本”的内容居然就是一字不差、全文抄录了裴骃注解的《史记·五帝本纪》,在这本本就不厚的书中(180页左右),居然占据了1/3的内容;而“附录”中,更是塞进了两篇李老师的成名旧作来撑长篇幅。我无意对作为学界耆宿的李学勤老师和作为业界良心的三联书店有任何不敬,但一本书最后要被注水成这样,也着实说明了夏令营讲座的特性所导致的演讲内容本身的单薄,对于一本“准学术”书籍的毁灭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从属于的“经典通识讲稿”系列中,仅就我读过的几本而言,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上所提及的问题,虽然诸如王铭铭和朱鸿林老师都能在短短的篇幅中,不仅完成了规定动作,甚至还能将自己业已发表的研究其探索过程中的种种思考一一展现给学生看,使学生在了解经典文献的同时,也能一窥学术门径。但更多的著作不是充斥着矫饰主义的过度阐释,就是带有明显派系色彩的独断之言,对于求知若渴但又无所适从的很多青年学生来讲,着实不是一个福音。

有一点忽悠人

今天看到了实体书。主体是两节课的讲课记录,在200页左右的小开本书中,仅占60页左右。占了最多页码的是史记五帝本纪的原文及三家注。另外收了李著中较常见的《走出疑古时代》等两篇小文章。除了讲课记录是新东西,其他部分均有凑页数之嫌。所以,此书不推荐。


 《史记·五帝本纪》讲稿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