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讲稿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史类 > 《史记·五帝本纪》讲稿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108041111
作者:李学勤
页数:18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大家再来看埃及的年表(我给出的数字是根据最新的一个年表,出自牛津大学1994年出版的《古代埃及史》,还参考了台湾一位埃及学者2001年的修正):古埃及的前王国时期(第一王朝到第二王朝)是公元前3150年到公元前2700年;古王国时期(第三王朝到第十王朝)是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040年;中王国时期(第十一王朝到第十七王朝)是公元前2040年到公元前1552年;新王国时期的前段(第十八王朝到第二十王朝)是公元前l552年到公元前1069年。第二十王朝以后埃及就进入了被削弱、被统治的时期。 在时间范围上,古埃及的前王国时期加古王国时期与中国的五帝时期非常接近,仅仅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始比我们早一百五十年,但是这个数字也不一定很准确,所以可以说两者差不多。大家要知道,埃及的古王国时期还是铜石并用时代,不是青铜时代。古埃及的中王国时期,如果按照公元前2040年来算,与夏朝开始的公元前2070年只差三十年;两者结束的公元前1552年与公元前1600年,只差四十八年,太接近了。所以,我们的夏朝基本上就相当于古埃及的中王国时期,这是青铜器时代的开始。我们的商朝是繁盛的时期。尽管周朝有八百年历史,但春秋以后就分裂了,而商朝从来都是统一的国家,还有古人说商朝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按“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年表看,我们的商朝和古埃及最盛的新王国时期的前段,起始年份和结束年份也很接近。 通过这份年表,我们就会有这样一个印象:“五帝时代”真是古老啊,真是中国文明的开端! 接下来,我们开始逐段阅读《五帝本纪》。 第一段讲的是黄帝的诞生和他所经历的战争。首先我们来看黄帝是怎样一个人: “少典”可能是古代一个国或氏族的称号。传说中的少典氏之国,按照《史记》之后的一些记载,多认为是在今天的河南新郑。我本人也去新郑看过,那里还有后人立的一个碑,写着“少典氏之墓”。这个不足为据,但毕竟有这么个传说。 我们读“三家注”可知,黄帝是“有熊氏”,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年代久远,因为古人的名字常常和动植物有关。黄帝是有熊氏,“有熊氏之墟”就在新郑,新郑现在每年都会举行祭祀黄帝的典礼,少典被认为是有熊的国君。西晋皇甫谧说:“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内容概要

1933年3月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离开清华,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5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
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50年代起,他参与缀合、整理殷墟发掘所获甲骨,用排谱法研究甲骨文反映的史事和历史地理,并首次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首创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辞说,继而又就历组卜辞等问题提出两系九组的新分期法。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分期、分区、分国别研究中,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系统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础上,他对商周时期的礼制、职官、家族、法律等方面作了重要探索。他综合研究战国时期金文、陶文、古玺、货币文字及简帛,从而促使古文字学领域中新的分支——战国文字研究形成,是战国文字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从1975年起他先后主持和参加过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的整理、注释,并利用这些新材料,对战国以至汉初的学术史、文化史进行探索,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他在上述简帛以及长沙楚帛书、包山楚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简的研究中,以及在甲骨学、青铜器研究等方面,都作出过令人瞩目的贡献,是国内外学界公认的简帛研究和古文字研究、古史研究的权威。近年由他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有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等。

书籍目录

讲稿
3 第一讲
30 第二讲
文本
67 史记·五帝本纪
附录
139 走出疑古时代
166 谈“信古、疑古、释古”
179 后记

编辑推荐

《讲稿》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史记•五帝本纪》是我国传统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第一篇,记述了从黄帝至尧舜时期的远古历史。作者从中国文明起源的角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五帝本纪》进行了深度讲解,系统梳理了有关五帝时代及上古史研究的争论与探索,以启发读者对中华文明起源、上古史研究等问题的思考。20年前,作者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在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由此引发的讨论至今不绝。故本书附录收入作者《走出疑古时代》及相关文章。“后记”中,作者推荐了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阅读书目。
作者李学勤,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献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等。
关于“经典通识讲稿”:近年来,以甘阳为代表的一批学人着力推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尤重“研读中外经典文本”,旨在重新树立认真读书、自由思考的风气,以抵抗整个社会以至大学校园的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心态。“经典通识讲稿”秉此理念,特邀各学科著名学者,以深入讲解中外经典文本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对思想文化中根本问题的思考。

图书封面


 《史记·五帝本纪》讲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近来读了一本书,名字已在标题,不作赘述。待我保持习惯如期在豆瓣上做以标记时,惊讶地发现这本书在豆瓣上只被标以6.8分的低分。翻看评价,我对差评诸君观点着实难以赞同,本不善作文字的我也只好无奈献丑,是以作文。表述观点之前,我想有必要先简要介绍此书内容,进而探讨。本书是三联书店根据中国文化论坛举办的“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讲稿整理而成的“经典通识讲稿”系列书籍中的一本,授课人是清华大学的李学勤先生。书的内容被划分为四个基本部分:一、讲稿:即李学勤先生在讲习班上对《史记·五帝本纪》的讲解,共分为两讲,先从《史记·五帝本纪》的学术背景进行阐述、再而逐句对文本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分析,进而提到古史的认知问题,总结了一些以往的观点便作结束。二、文本:《史记》“三家注”(刘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唐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唐张守节作《史记正义》)中《史记·五帝本纪》的部分。三、附录:李学勤先生在学术座谈上的讲话由李零先生整理而成的《走出疑古时代》和李学勤先生的一篇小文《谈“信古、疑古、释古”》。四、后记。再来看差评的观点,其中有一十分热门的评述如下,翻看其他读过且差评者的观点,也大多无非立其左右,不做太多引述:今天看到了实体书。主体是两节课的讲课记录,在200页左右的小开本书中,仅占60页左右。占了最多页码的是"三家注"。另外收了李著中较常见的《走出疑古时代》等两篇小文章。除了讲课记录是新东西,其他部分均有凑页数之嫌。所以,此书不推荐。基于我对此书的阅读体验,针对常见的差评观点,我个人的观点如下,愿和各位读者进行探讨:由丛书系列来看,本书的主要定位应当是着力于“经典”、“通识”两个概念的明确与结合。所谓“经典”,即经过一定的历史涤荡,久而久之依旧被广为认可的应有留存,对于这一点,在概念的争议并不甚多。所谓“通识”,其概念起源似乎主要来自“gen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这一内容的文本翻译,在我的理解来看其意多指可以被大多数所接受、理解的知识性内容。将二者结合起来看,“经典通识”的基本含义便可以是:将一些人类文化上优秀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出的可以被更多地非专业人士所能理解、学习的普及性知识。那么这本书是否较好地符合了丛书系列的定位呢?首先,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史记·五帝本纪》展开,应当说是符合“经典”的要求;其次,该书文本在讲稿以及附录乃至后记内容上,大多看起来通俗易懂,并无太多较为艰涩的专业叙述,可以说至少在这几部分上亦对得起“通识”一词。那么为什么大家对于这本书还是差评为主呢?总结起来有几个方面:一、认为该书在内容叙述上“点到为止,不够深入”,似乎看起来缺乏深度,质疑这本书仅仅是泛泛而谈,分量不够;二、认为该书用大量的篇幅加入《史记》“三家注”和先生常见小文,显得诚意不够,“性价比不高”。针对这两点,笔者看法如下: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出于该书“经典通识”的定位,本书并不适合过于深入,“经典通识”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帮助有兴趣的读者完成基本的梳理,更多地起到的是一个“打开”的作用。如果容许笔者大胆揣摩的话,从讲稿中围绕文本到提出古史的一些基本学术观点和后记中李学勤先生提到的不少相关书目来看,是可以推测出成书之用心的。二、“慢下来、静下来”甘阳先生在丛书总序中有这样一句话:“许多历史悠久的欧美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之所以今天仍然要求必修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并不是旨在把所有学生培养成古典学家,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这些并无实用性的古典语言让学生慢下来,静下来,从而能成为自由思考的自由人。”再做推测的话,这应该就是书中要放入《史记》“三家注”十分重要的原因,即希望读者能够用心静下来阅读“三家注”的文本,以此真正感受经典之魅力,从而修得应有的心态。如果书中没有放置“三家注”的文本内容的话,想必几乎不会有人去专门找来进行阅读的。附录的两篇小文亦然,倘不是专业相关者,怕是也不会读到“常见”的李著。也就是说,把看来"唾手可读"的文本附在"经典通识讲稿"之后相比专业性著作有着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播能力,其意义和价值应是与专业性著作共生互补的。综以上两点所述,笔者认为这本书在定位与内容上都还有所用心,并不是如差评者轻易托出的“凑页数”。进一步讲,对于这本书的认知的实质可能是在于“如何面对一本书”,这本书之所以得到差评多半是因为差评者无法合理地看待:对一本面向大多数人的普及读物提出过多地要求。这其中甚至还映射出我们面对一本书的时候存有一种恨不得书中遍及宇宙真理,一下子获得千万真知灼见的奇异心态。在笔者来看,这样的想法似乎包含着一种“求知的功利”,让人联想到余英时先生在论及“五四”时知识分子对于科学的认知时谈到彼时的认知往往迫切地需要掌握西方的科学技术,却鲜有人认识到西方科学背后“超越”精神之所在。根据笔者有限的观察,这样"求知的功利"绝不仅仅在此一处有所体现,极端化的体现便是现今"成功人士法则"的诸般畅销。带着如此的"功利",怕是会蒙住了我们的双眼。
  •     【媒体用稿,请勿转载】  李学勤老师作为学界泰斗,开讲《<史记·五帝本纪>讲稿》,无疑极为令人期待,从作者,到题材,再到出版社的品质,这本来是一本想跌份儿都难的质量保证之作。但偏偏是这样一本书,高不成、低不就。说它手法太细,却又过于中规中矩;说它题材太宏,但仅讨论一篇史记文章又略显底气不足;说它学术,却一没有提出新颖观点,二也没能详尽地展示学术方法、文献解读的不同侧面和多样性。这本书内容几乎没有破绽,但除此之外却也乏善可陈。  当然,如果我们了解本书是根据“大学通识教育”的推广项目上的短短几堂课的演讲稿听录而成,大概也能猜到“通识班”这种名为“经典文本细读”,实为大学生夏令营&summer school的项目中,课程的深度能有几何。说白了,这类活动更像是一个兴趣班和学生交流活动,而基于这类活动出版成的书,自然也都透露着一股水灵灵的气息。  首先,本书由于基于《史记·五帝本纪》展开,内容其实相对较窄,虽然李学勤老师也纵横捭阖地介绍了许多关于《史记》成书的背景,以及司马迁的《史记》为何要从“五帝”开篇等等背景知识,但其讲授内容中的广度还是大受局限。  其次,若是做深度的“文本细读”也无不可,毕竟对文本的准确把握是我们了解文献的基础。但是本书中只是就事论事讨论《五帝本纪》说了啥,既没有向学生传授解读分析古代文献的一些常用方法手段,也鲜见其横向地将此书与同时代的其他文献进行比较来辨析《史记》的史学史意义。简而言之,李学勤受人以鱼,而未授人以渔。就像解说员讲解一场足球比赛,如果全部内容都是:“A将球传给了B,C一脚球打高了,D摔倒在了场上”,那么这样的足球解说无疑对于球迷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他们更希望听到解说员会去跟你分析场上的形势、教练的战术、换人的技巧、一周前的比赛对今天这场比赛的影响。  第三,既然在宏观的历史、学术背景,以及微观的文本细读方面都鲜有发挥,那么也许提出一种新的观点那也不错……但是,李学勤老师真的只是扎扎实实地按照主流观点、传统认识和标准注疏来讲解,并没有什么新见。当然,这点确实也是客观使然,毕竟“通识班”的旨趣并不在此,而且在学界有普遍共识的情况下,也完全无须一味求新、为新求新。但是,这本书可以出版的最后一条“学术理由”也随之落空。  最后,本书“文本”的内容居然就是一字不差、全文抄录了裴骃注解的《史记·五帝本纪》,在这本本就不厚的书中(180页左右),居然占据了1/3的内容;而“附录”中,更是塞进了两篇李老师的成名旧作来撑长篇幅。我无意对作为学界耆宿的李学勤老师和作为业界良心的三联书店有任何不敬,但一本书最后要被注水成这样,也着实说明了夏令营讲座的特性所导致的演讲内容本身的单薄,对于一本“准学术”书籍的毁灭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从属于的“经典通识讲稿”系列中,仅就我读过的几本而言,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上所提及的问题,虽然诸如王铭铭和朱鸿林老师都能在短短的篇幅中,不仅完成了规定动作,甚至还能将自己业已发表的研究其探索过程中的种种思考一一展现给学生看,使学生在了解经典文献的同时,也能一窥学术门径。但更多的著作不是充斥着矫饰主义的过度阐释,就是带有明显派系色彩的独断之言,对于求知若渴但又无所适从的很多青年学生来讲,着实不是一个福音。
  •     今天看到了实体书。主体是两节课的讲课记录,在200页左右的小开本书中,仅占60页左右。占了最多页码的是史记五帝本纪的原文及三家注。另外收了李著中较常见的《走出疑古时代》等两篇小文章。除了讲课记录是新东西,其他部分均有凑页数之嫌。所以,此书不推荐。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五帝本纪的讲义,第二部分是五帝本纪正文,第三部分是相关的论文之类。总体上来说不是内容不是很深,讲解比较中立,引用了很多相关文献的介绍,是一本研究五帝本纪以及那个时代历史的大学教科书式书籍。这是一个研究一个历史的引子。
  •     79啦
  •     我出上联:“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史记》 ,我对下联:“刘邦他妈被龙操了”——《史记》 。
  •     读李学勤的书,我们要更客观才行。
  •     《史记》开篇的文本阅读引导。一向赞同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的想法。本书还是过于简易,待寻代表作一读。
  •     几篇文章拼成的。
  •     只能说 呵呵 ,这不摆明了骗钱么?
  •     主要是觉得这本书不值这么多银子……性价比太低了。
  •     五帝的事迹到底存不存在实际是一个谜,而从小的教育却让我们信以为真。虽然这些教育从道德范畴来讲是有积极因素的,但对于个人的独立思考自由精神却有百害而无一利。
  •     △ ……书确实水。讲稿和史记三家注文本和谈疑古的两篇文章各占三分之一orz 可能是出版社考虑到成本问题吧。六十页的小册子不太好盈利?而且还偏学术。 讲得好不好还分辨不出,只能说还觉得挺有道理。 还要看更多书。
  •     实际内容仅仅为60页的讲稿,且均为老生常谈.
  •     大学者精讲经典,精装精印,三联书店功德不浅!本集是由李先生2007年的讲座讲稿整理而成。他最大限度地利用考古成果,把我们的神话传说时期化为了信史,并对同时期世界各古老文明进行横向比较。这是一本篇幅不大却让人非常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好书。大学者的书去尽浮华,要言不繁,深入浅出,过瘾!
  •     晕死了,文本就是文本,是作者实诚还是我奢望太多?
  •     太水了,还是重读王国维吧
  •     后面附的几篇文讨论疑古-释古-信古才是重点!
  •     大家的作品,看过李学勤的其它著作,感觉非常好,更能加深对《史记•五帝本纪》的理解。
  •     倒是因为这本小册子对李先生印象改观了。
  •     前六十四页论述,后面是五帝本纪三家注,次之乃是李先生旧文。不足为荐。
  •     讲稿,内容还可以。
  •     正文四平八稳,附录倒是索骥之良图
  •     听说了,所以放弃入手
  •     文章太短了价格又贵不值得买,看的电子版。观点不新颖,内容不详细,关于天文学的介绍有点意思但隔靴搔痒没看明白,后面两篇附录,梳理了历史上几次疑古,可能是篇幅有限,太浅显了,没学到太多东西。
  •     书很小很薄,但是这个价钱也还行,内容少了些,后面一半全是附录,,这些都可以查到的,真不知道副那么多干什么
  •     《史记·五帝本纪》讲稿
  •     原文本待细读
  •     。。。。。。
  •     李說明朝皇帝在午門「敬授民時」的詔書是大白話,不知道哪裡能讀到原文呢?
  •     講稿不多 中間文本的註釋倒是挺好。算是普及本。閉書一看標價三十 。
  •     三師兄,我記得天涯有個高人寫過有關資治通鑒的書,挺系統也挺有思想的,就圓銳。。。忘記名字了,那會追著看了些,後來出書了。。。。可惜第一本因為出書,天涯刪除了。。。
  •     三联的书 也凑字数 ?
  •     不认真…好好讲不会这么水的啊。
  •     通過一篇文章,給我們讀史以啓發
  •     主要的内容我看不是讲解《五帝本纪》而是在于前面的两篇讲稿和后面附录,讲疑古问题。这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我们应该要有怀疑的精神的,但是不能否定一切。古书却有许多是后人所伪托的,但是一样留有了比较丰富的当时的思想文化内涵,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思想理念和看法。这其中也不会完全是空穴来风的。需要我们辨识。同时出土的文物为我们辨识古史古书提供了难得的证据。
  •     一晚上就看完了。。。有三分之一是三家注的《史记》= =虽然学到了新的恣肆,仍然觉得颇贵!
  •     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的评分这么低,我觉得还不错,虽然讲得不很详细,但是很有启发,毕竟是讲稿,有时间限制。附的史记三家注有排版错误,但横排简体还是很赏心悦目,稀饭,推荐!
  •     虽然是通俗讲座,但这内容也太单薄了。
  •     这么薄的讲稿还要专门印成一本书,大部分的篇幅都是五帝本纪的文本及三家注。太坑啊!李学勤的讲解也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很深入。不是很过瘾的说。
  •       今天看到了实体书。主体是两节课的讲课记录,在200页左右的小开本书中,仅占60页左右。占了最多页码的是史记五帝本纪的原文及三家注。另外收了李著中较常见的《走出疑古时代》等两篇小文章。除了讲课记录是新东西,其他部分均有凑页数之嫌。所以,此书不推荐。
  •     楼主把我想说的都说了,无比的认同。
  •     180页的书,60页新内容,70页是《五帝本纪》三家注,卖30块,这么做书大丈夫?
  •     溯本正源,走出疑古。
  •     看他这种东西,不如去看史记及三家注。。。。
  •     司马迁怎样研究五帝历史呢?他用的旅行调查的方法,这和我们现在做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是一样的,即所谓“田野工作”。司马迁做了非常广泛的调查工作,他“西至空桐” (空桐山在现在的甘肃),“北过涿鹿”(涿鹿就在北京附近,官厅水库的西边,现在还叫涿鹿),“东渐于海”(往东到了海边),“南浮江淮”(南边到了长江、淮河地区)。他不仅仅在图书馆看书,还要亲身调查,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今日之汉字为数两万,无疑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字之一。它的美术性格也带有诗意,使书写者和观察者同一的运用某种想象力。
  •     他在青铜器上是大家,在三皇五帝上,可真是水平一般。顾颉刚先生的论证比他高明多了
  •     可惜了这,漂亮的装帧
  •     小精装好书
  •     坑
  •     谢捧场。
  •       【媒体用稿,请勿转载】
      
        李学勤老师作为学界泰斗,开讲《<史记·五帝本纪>讲稿》,无疑极为令人期待,从作者,到题材,再到出版社的品质,这本来是一本想跌份儿都难的质量保证之作。但偏偏是这样一本书,高不成、低不就。说它手法太细,却又过于中规中矩;说它题材太宏,但仅讨论一篇史记文章又略显底气不足;说它学术,却一没有提出新颖观点,二也没能详尽地展示学术方法、文献解读的不同侧面和多样性。这本书内容几乎没有破绽,但除此之外却也乏善可陈。
      
        当然,如果我们了解本书是根据“大学通识教育”的推广项目上的短短几堂课的演讲稿听录而成,大概也能猜到“通识班”这种名为“经典文本细读”,实为大学生夏令营&summer school的项目中,课程的深度能有几何。说白了,这类活动更像是一个兴趣班和学生交流活动,而基于这类活动出版成的书,自然也都透露着一股水灵灵的气息。
      
        首先,本书由于基于《史记·五帝本纪》展开,内容其实相对较窄,虽然李学勤老师也纵横捭阖地介绍了许多关于《史记》成书的背景,以及司马迁的《史记》为何要从“五帝”开篇等等背景知识,但其讲授内容中的广度还是大受局限。
      
        其次,若是做深度的“文本细读”也无不可,毕竟对文本的准确把握是我们了解文献的基础。但是本书中只是就事论事讨论《五帝本纪》说了啥,既没有向学生传授解读分析古代文献的一些常用方法手段,也鲜见其横向地将此书与同时代的其他文献进行比较来辨析《史记》的史学史意义。简而言之,李学勤受人以鱼,而未授人以渔。就像解说员讲解一场足球比赛,如果全部内容都是:“A将球传给了B,C一脚球打高了,D摔倒在了场上”,那么这样的足球解说无疑对于球迷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他们更希望听到解说员会去跟你分析场上的形势、教练的战术、换人的技巧、一周前的比赛对今天这场比赛的影响。
      
        第三,既然在宏观的历史、学术背景,以及微观的文本细读方面都鲜有发挥,那么也许提出一种新的观点那也不错……但是,李学勤老师真的只是扎扎实实地按照主流观点、传统认识和标准注疏来讲解,并没有什么新见。当然,这点确实也是客观使然,毕竟“通识班”的旨趣并不在此,而且在学界有普遍共识的情况下,也完全无须一味求新、为新求新。但是,这本书可以出版的最后一条“学术理由”也随之落空。
      
        最后,本书“文本”的内容居然就是一字不差、全文抄录了裴骃注解的《史记·五帝本纪》,在这本本就不厚的书中(180页左右),居然占据了1/3的内容;而“附录”中,更是塞进了两篇李老师的成名旧作来撑长篇幅。我无意对作为学界耆宿的李学勤老师和作为业界良心的三联书店有任何不敬,但一本书最后要被注水成这样,也着实说明了夏令营讲座的特性所导致的演讲内容本身的单薄,对于一本“准学术”书籍的毁灭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从属于的“经典通识讲稿”系列中,仅就我读过的几本而言,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上所提及的问题,虽然诸如王铭铭和朱鸿林老师都能在短短的篇幅中,不仅完成了规定动作,甚至还能将自己业已发表的研究其探索过程中的种种思考一一展现给学生看,使学生在了解经典文献的同时,也能一窥学术门径。但更多的著作不是充斥着矫饰主义的过度阐释,就是带有明显派系色彩的独断之言,对于求知若渴但又无所适从的很多青年学生来讲,着实不是一个福音。
  •     抵制一切鸡肋
  •     详实
  •     这本书写得比较简略,也许因为是演讲整理稿的缘故吧。感觉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联性不强,而且已经够薄的书还夹杂着许多不相关的材料。... 阅读更多
  •     大家,深入浅出
  •     呃,评分好低
  •     到底有多少是历史,有多少是虚构——这真是个问题,但是后人几乎都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而是坚定地把书中的所有当作历史,大的事件,小的细节。小细节,也是历史吗?我们只能当首故事来读吧!最常用的故事手法是,almost,差一点就!还有,坏事之前必有人进谏,谋士比将帅的作用大,文人改变历史。
  •     可直接翻到第60页看第三行,全书最亮点
  •     翻
  •     我并未特意针对某个人,引用了兄台的言语也只不过是个基本展示,并未过多驻留于贵文之上,如有欠妥,还请包涵。
    说这些,恰不过觉得于此书最后大家“通力合作”出了6.8分有些不妥,也只是对于常见差评的概括而予以迥异。
    另,具体而言,虽说于内容上你有所交待,但“凑页数”这样的话,且不论如何,我想这世上本就缺些善鉴之人。
  •     很干净黄桂芳京沪高姐
  •     书中是否有什么卓越的见识,或是可以启发的思想?我并没有感觉到太多这方面的意味。但是如果只做一般的对《五帝本纪》的理解,其也给予一定程度的介绍。但更有价值的地方,或许是作者作为一个当代史学学者对近来史学研究的介绍,和对信古-疑古-辨古潮流一些问题的讲述,或许也指明一点对此方面有兴趣的读者的阅读方向。
  •     如此则似同鸡肋
  •     读过一遍
  •     附录相关著作介绍有帮助
  •     资深教授李学勤先生在历史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诸领域建筑良深,据他讲,作为中国正史开篇之作的《史记-五帝本纪》近代以来竟无人专门上课讲解。2007年,先生在当年的“中国文化论坛”上讲习本章,结合文献、考古与同人研究,言及五帝、三代,微言释古,录讲稿二,为本书之本,也为中华文明正源,作了通识性教育。
  •     偶然在图书馆摸到这本书,花了四十分钟把李学勤先生的讲稿读了,不论对《尚书》、三家注还是古史辨的论述,对于对历史学尤其先秦史有兴趣或刚入门的初学者来说是很好地指引,但需要循此自己花功夫下去找别的资料看才有效果。这样定位这本书就不会觉得它没有价值了。的确不值得买,但内容是值得看的。
  •     干货不多。
  •     文章还不错,就是篇幅太短了。剩下的都是凑数的文字。
  •     子曰,亦各言其志耳。在下基于自己的视角,说自己的观感,未曾负责考虑其他人是否读过史记和李学勤。若是对李先生文章和史记原文、三家注都不太熟悉的读者,在下既已说明理由,想来他们亦自有明鉴,不会受这说法的影响。——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是不。
    兄若不说,还真不知道这有“蒙住了双眼”,“求知的功利”,“无法合理的看待”,“过多的要求”,“恨不得书中遍及宇宙真理,一下子获得千万真知灼见”之嫌。谢谢指教。;)
  •     书有些贵了
  •     感觉很混乱 还卖这么贵
  •     中规中矩,内容单薄,毕竟讲稿
  •     来看史记引文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