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留学忆记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49559856
作者:李永晶
页数:342页

内容概要

李永晶,社会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1997年)、东京大学文学部(2001年)、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2008年)。现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领域为现代社会理论、古典政治思想、近代国际关系史等。

书籍目录

另外一种日本论的可能(自序)
梅田小姐
黑田校长
神风特攻队员
御厨
佐藤先生
君子动口
警察物语
毕业生
邻人
迷失东京
山行日记
女教授
官卑民尊
店员
偶遇天皇
武士道遗风
故乡行
萤之光
食品安全事件
江户风情
与地震共生
民告官
首相列传
北国之春
同学自杀
上野公园
居酒屋纪事
青春十八
王道乐土
后记

作者简介

★  一段东京留学生活的真实记忆,一种 日本社会人情风物的全景式展现。
★ 图文并茂,理性的审视思考与感性的人文情怀在笔端自然流露,阐释了另外一种日本论的可能。
----------
这是一部关于过往生活的记忆,故事发生的场景主要在日本。书中讲述了作者在东京留学期间点滴生活片段,从一个对异域文化的旁观者到一个融于异国社会生活的亲历者,心境与观念所发生之变化。在这本回忆性质的随笔集中,他用一种观察者与体验者交织的视角观察日本社会和国民生活,小到对日本友人的言谈、处事的描绘,大到对日本的政界更迭、社会事件的评议,虽平淡、细微,却是日本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
--------------
他乡生活与故乡情境的重叠、个体人生际遇与天下国家的交错、理性与情感的紧张…..这一切都以某种圆融无碍的方式嵌入于作者在日本多年亲历的修学生涯之中。书中大多写的只是一些普通人,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在其平淡可亲的笔调之下,日本社会生活的本质特质已然得到全景式的展现。作者对于这段记忆的重新书写,带有鲜明的个人化色彩,这种对文化的自我叙述方式也即重新书写从个体到群体的生命状态;它既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共同的“乡愁”,亦能勾起人们对内心深处的“故乡”与“家园”的寻觅与呼唤。


 东京留学忆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文字优美、社会学视角隐匿其中。读起来很容易,也很让人喜欢。 值得一看。以下正文:对日本的接触,首先是起源于对日本动漫和电影的偏好,而后逐渐接触到日本文化,电影和动漫镜头里那些似有似无的哀愁、美丽的富士山和樱花、日本民众的淳朴、职人的敬业带给我许多印象,这让我对以往在媒体和教科书宣传下形成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好战分子印象不禁产生了怀疑。因为没有亲自去日本的经历,虽然读过一些关于日本风物的书,对日本到底如何仍是一片茫然。恰好本书的作者有在日本留学十年的经历,又是一个切实可触的对象,阅读本书时不免抱有作者带我旅居日本的感受,读起来似乎都是生活里的小景邻人,却让人见微知著,窥探到日本社会的一些独特之处。 本书主要写了作者在旅居日本求学十年生活里一些人和事,可以称的上是一部关于过往生活的记忆。本文通过29个算是独立的叙述串联起来,展开一副关于日本的图景。文章从到东京大学研究室的梅田小姐开始,最初对梅田小姐的印象是不知所措的,因为她的入时俏丽的装扮和研究室的古朴沉稳似乎格格不入,研究室的人包括作者在内都对她抱有好奇却又敬而远之;随着梅田小姐逐渐融入研究室,她也洗去铅华变得朴素起来,让作者逐渐看到了梅田小姐单纯的性格。作者对梅田小姐的感受正如初到异国的感受一样,从不知所措到逐渐适应了解,或者说作者本人何尝不是另一个“梅田小姐”呢?从海外异乡求学到一个知性孤岛,逐渐受到日本东大学术浓厚的影响,从浮躁渐渐变得朴素沉稳起来,成为一个洗净铅华的学者。从第二个故事开始,就是作者初来东京了,从初遇的语言学校黑田校长开始,作者逐渐介绍了他在东京十年间因为生活学习的琐事而遇到的各种社会角色,他们在作者的生活中或者扮演了过客,或者充当了导师,每个人都似乎只是普通的日本民众的一员,但是他们每个人身上又都显示出日本文化的深深烙印。黑田校长是作者到日本最先遇到的日本人,她尤其重视礼仪,这传承的文化在中国早已经不太受重视,她更因为作者本人能够入学东大而对其重视和尊重,由此可以窥见日本社会对于知识的尊重。吉羽老人是曾经的神风特工队员,为了保卫国家的号召参军,在当时可以算上是日本的“精英”,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凝聚的日本民族精神,日本近代立国的两大主要纲领文件是《教育敕语》和《大日本帝国宪法》,这两大文件规定了近代日本的国民道德,从吉羽老人身上可以看出日本国民“独立自尊”的文明精神。御厨是有着传统日本职人的敬业和朴素的助人品格,佐藤教授更是将这种职人精神融入治理学问······除了身边人,还有作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或者观察到的琐事,然而每个国家正是在这些琐事的构筑和推动下不停的运转,共同形成了日本民族和社会的个性。在“君子动口”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大概想象日本日常生活里人际间的克制和冷淡,迷惑文化中地铁里两人大家或争吵首先克制是否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也正是这种文化特性使得日本甚少发生公共冲突,高度的国民自律在文化的约束下自然形成,为了不给他者带来麻烦,在公共场所显示出日本社会的秩序和安全感;对比中国当前状况,常见新闻播报某某公交车箱内又有冲突,宣传的道德口号没有形成国民无意识,国民往往没有自我与他者的界限感,在公共场所毫无责任意识,殊不知媒体和民众口诛笔伐的对象正是大众自己。“食品安全事件”展现了日本对于国民安全的责任感,“江户风情”里建筑的保存,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也是日本民族独特的现代生活方式,而“萤之光”和“北国之春”这样的民歌则承载着日本国民的共同的情感,无论历史变迁如何,文化和国民共同的情感不会消失。 我对于“北国之春”这首歌曲十分感兴趣,在这篇小文的引导下,找寻到了若干个版本,除了日文原版,还有不同的中文版本歌曲,在最贴近原版的译词里,我听蒋大为老师用从容的声音缓缓唱出歌词,思绪不禁飘走,回到故乡农村的景象,这首歌词虽然描绘的是日本的景象,但是在北国碧空,独木桥自横这样简单的景色里,我听到的确是最淳朴的日本民族的情感,有关亲情、爱情、友情,以及青年对未来的畅想······或许我们在媒体的长期影响下,把日本妖魔化了,区分政治和普通民众,正如李先生在“青春十八”里写到的,日本民众也想看到中国国民对日本的态度一样,我们需要更了解我们的邻人日本。或许是日本已经成为一个后现代发达国家,高度晚辈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健全现代民主制度已经成为日本国民不以为奇的事实。“民告官”事件在中国几乎很少,我们能想到的除了戏文里“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古老故事,大多只有受到苛待的农村老百姓迫不得已拉横幅静坐的场景,更多的是“告官”“官不应”,反倒是苦主被送到监狱去关押了。而像文中这种大规模的民众因政府失职而集体状告政府要求赔偿事件则是几乎没有的。日本的人民敢于状告政府,并且状告还能得到胜利,不得不说归结与日本的健全的民主制度,在一个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国家,人民才有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的意识。“警察物语”一篇中,作者在通过自行车的一系列事件中给我们勾画出谨慎敬业、友善待人的真正国民公仆形象;“偶遇天皇”一篇展现出日本天皇在现代民主制度下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作为皇室成员所代表的身份行为,还是作为日本国民所表现的朴素谦恭,天皇一家对于国民精神的指引和教育都是不可缺失的;“首相列传”里频繁更迭的首相背后隐含的是健全而稳定的行政制度和体系;“官卑民尊”在日本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常识”,政府人员和首相都应该为人民尽责。除了日本社会的优秀的品质,国民自杀率过高、女性在职场中过少、迷惑文化导致的国民之间过于“冷漠”等,也是作者关注的社会问题。日本是生活条件十分优渥的国家之一,然而常常出现的自杀新闻,居高不下的国民自杀率和忧郁症率和生活条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国家干预民众的自杀行为,社区人员互相照看援助等稍微减少了自杀成功事件,但是国民对于自身生命的漠视和寻求自杀的极端方式让人叹惋。一方面,日本国民性格中本身有多愁善感的特性,这从日本文学家的作品可见一斑,这种敏感的国民性格造就了许多文学家诗人,也让许多人选择了死亡;另一方面,迷惑文化中不想麻烦别人的这种品质使得日本民众遭遇生活中的困难时往往选忍气吞声或者向自我寻求救赎,这大概是自杀率居高不下的一点原因了吧。除此之外,作者毕竟是旅居异地,在字里行间往往透露出异乡羁旅之思。或许是作者著文之时早已回国,或许是十年的留学旅居,往往是回忆他乡时候,不知他乡是故乡;身在他乡,又思故乡了。这种混杂的故乡他乡之感,不禁让我想到,作者在回国之后是否还是和身处异乡时候一样,在夜深人静之时难免心起飘落思绪呢?城市社会中往往有许多迁移飘落故事,到几千里之外去求学,更不知工作室一纸调令就要走向何地,假若幼时生在乡下遭遇拆迁变幻,那便真的只能是“我心安处是吾乡”了。在读完本书之后,我感到意犹未尽,又胡乱在图书馆寻找了几本日本作者所著的描写日本日常风情的书籍,也是管中窥豹,在中日作者的不同角度之中企图看到一些对日本社会新探视。加藤新一所著的《日本的逻辑》一书和《东京留学忆记》都关注了日本社会频频更迭的政权,和本书关注日本政权更迭背后的社会稳定不同,加藤新一关注的是政权更替能否给日本政治带来突破和改变。日本由于从传统社会改革过度而来,政治门阀相当严重,政治家往往有几代的政治背景和人脉,优秀的平民想进入日本政权十分困难,日本期待在政治更替中能够打破原有的局面,引入优秀的人才,达到日本长治久安的目的。而非在愚民政治中走向迷失。加藤在这里更多的表现出对本国政治前途的一种忧虑,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是日本国民所共有的,正是由于日本国民常常居安思危,日本才能在国民的兢兢业业中走向世界大国地位。北正史所著的《东京下町职人生活》则着重描述了日本现代社会中还存在着的日本职人角色。日本职人多从事家族传承的生意,手工制作费事耗力,在现代社会中往往难以为继,但是日本职人们往往不愿意偷工减料,他们宁愿少做成品,也不愿因为不好的成品毁掉自家的招牌和信誉。在职人们看来,自己的工作代表着家族的荣誉和自身的信誉,对自己的产品负责是职人传承的一种责任和敬业态度。正是由于日本人这种职人品格,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格外上心,因为敬业,日本的精细制造业才能位居世界前列,因为负责,日本产品的质量和信誉才能让人放心。无论是治学还是工业,职人品格已经深入到日本的国民性格中。正如李先生所说,日本常常出现过劳死现象,往往不像中国是公司逼迫员工,而是员工自行加班而献身职业。另一方面,职人的竞争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困难是北正史在叙述中力图呈现给读者的。日本国民的忧患意识,从社会学家的不同视角都可以看出。《东京留学忆记》从日常小事入手,记录的往往是事实而非评述。作者似乎在娓娓道来一个个故事,又仿若在和你们促膝长谈夜话趣闻,却让我们可以在故事中间产生自己的认知和思索,引发相似的联想和看法,对于日本社会从小处去了解,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日本论。
  •     日本现代著名的美术家与美食家北大路鲁山人(1883-1959)虽然吃遍山珍海味,对料理饮馔,器皿杯盘的讲究与品味,可谓行家中的行家,最近日本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为了庆祝“和食”(日本菜)入选联合国文教基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特地举办了一个展览展出北大路先生的陶瓷食器作品集。作品精妙雅致,与和食相得益彰,至此,我才完全体会到北大路先生对现代料亭的怀石料理影响深远。今天怀石料理食物与食器天衣无缝的搭配,形成具体四季自然意象的美感,往往让食客在视觉与味觉的挣扎两难之中,以一期一会的心态完成饮食之作法(礼),这样洗练精致美学体验的成熟,北大路先生居功厥伟,难怪此次展览的副标题便是——和食的巨人,真是实至名归。可是这么一位有品位的老饕,在曾经沧海巫山以后,吃过大鱼大肉之后,却对茶泡饭(お茶漬け)情有独钟。茶泡饭,顾名思义,就是将咸鲑鱼、海苔或梅子等几种食材置于碗内米饭之上,之后以日本煎茶或烘培茶或玄米茶等倒入碗中,稍微搅和后,即可食用;这是一道简单的速食。可是北大路先生却为茶泡饭写了七八篇文章,其中一篇题为《茶泡饭的滋味》,一开头,他就说饱食丰盛大餐后,有时突然会有想吃茶泡饭的欲望,而且挥之不去,之后滔滔不绝,反复阐述茶泡饭平淡的精微。我平常阅读绝大多数都是专业学术著作与历史文献,亦可谓是精神上的大鱼大肉,但是这回应邀写《东京留学忆记》的书评时,我尚未过目,也不认识作者,等电子书到手后,一读居然一气呵成而读完。我马上想到上面提到北大路先生的茶泡饭。在平平淡淡之中,作者回忆在东京求学的往事云烟,这些文字没有抢眼的标题,没有刻意渲染的情节,没有夸大的感情,更没有肆意突出中日差别来挑动读者神经,一切似乎极其平淡,笔墨黑白,细细咀嚼后,犹如茶泡饭一般,令人回味无穷,一章复一章读来,仿佛吃过好几道不同食材的茶泡饭,滋味越发深刻多样,而不是茶加饭味而已。“另一种日本论的可能”此书其实极富深意,而且在序言标题就透露作者寄意——“另一种日本论的可能”。我初读时,觉得有点异样,为何一本留学回忆劄记要提升到日本论这样的高度,未免言过其实,读后,果真如作者所言,在回忆的断片中,编织嵌入作者铙富学养的日本论。这些回忆的断片实际上是首尾一贯,章节次序亦非如乍看之下,随意编插,而是有层次,有先后,有深浅,有结构;这个结构是作者选择的叙述,从人(第一章《梅子小姐》)开始,最后归结在人世间的《王道乐土》(最后一章的标题),中间充满人文情怀与作者的终极关怀。第一章《梅子小姐》,从时间顺序而言,并不是作者到日本以后最早的一段故事,而是进入东京大学社会学系以后“邂遘”的一位日本女性。第二章《黑田校长》才是作者刚到日本,在语言学校读书到鲤跃龙门上东大的经历。为何会有这样时间顺序颠倒的安排呢?我以为大有深意。梅子小姐是作者在东大社会学系读书时系办公室的秘书。这位日本小姐如同不少日本女性,有自然而然,令人愉快着迷的神情与性格,同时打扮入时,更令社会学系不少男同学有些憧憬,作者应该不是没有,但梅子小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作者而言,毋宁就是一个谜。尽管如此,梅子小姐的开朗笑声,她的阵阵香气,在作者笔下,读来有如亲历。我猜想作者的用意,自然不是主动暴露青春时期的朦胧情愫,而是在凸显直到他在东大遇到梅子小姐,他才对异乡的日本人有了完全人对人的感觉;在那刹那,对作者而言,中日两国历史恩怨与现实差异产生的无形障碍,才俄然春暖冰融。交叉轴呈现的张力全书的主题在第三章《神凤特攻队员》里展开。作者经由他打工的餐厅老板口里,首次听到日本战前无所不在的《教育敕语》正文时,才恍然大悟,原先对传统的认识,特别是儒学传统在日本现代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予以足够的正视。所以,在文中,作者特别引用《教育敕语》正文的前半部,如:“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深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节录)。让读者无法逃避,同时,作者提醒读者,日本近代国家的两大支柱,其一就是《教育敕语》,其二,《大日本帝国宪法》。这是理解自明治维新以来近代日本的基础知识,因为这两份政治宪法文件承前启后,无比重要。这段布下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儒学传统与现代生活等几条光谱的交叉轴。这几条光谱交叉轴呈现的张力,在之后一些篇章中继续发挥,比如《女教授》一章,提到作者与日本著名中国明清史学家岸本美绪的一些往来。最有意思的是作者刻意平淡无奇地道来,他自己第一次读《荀子》,就是在岸本美绪这位日本女教授的课堂里,而且连《大清律例》也是头次一并学习。一位在中国读完本科的中国人,第一次读《荀子》竟然在异国由日本教授指导,这要回到清末民初时,仍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连主张废读经的蔡元培可能都无法预睹这近百年后的怪状,然而这种怪状在今天的中国却已是恬然不以为怪。日本中国,中国异国,扑朔迷离。另外一章《江户风情》对此有另一个维度的笔触:作者津津乐道他的居住地——根津的点点滴滴,这地方便是日语中所谓的下町,近乎北京的胡同。他提到根津倖存至今,固然是历史的偶然,但亦有历史之必然,作者自道:“日本对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的理解与尊重使日本实现了后来令人心生敬意的现代生活”。读着读着,须臾间,想起了中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现代北京。中日和解、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茶泡饭第三章《神凤特攻队员》中同时开出另一主题:近代日本侵华撕裂中日两国的悲痛历史与中日两国的和解。在此章中,作者借由他老板之口忏悔、道歉日本在近代侵华的错误与对中国的忘恩负义。这个主题与先前的传统/现代几条光谱交叉轴,在最后一章《王道乐土》里汇合而升华。作者从考察“王道乐土”一词,再带入中日历史与文化的纠缠,指出中日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过去的历史恩怨中,在旅日求学中,作者对王道乐土有了一番新的体会,因为,“留学生活激起了我对美好社会为何物的反思,却是意外的收获。古典中国,那是我们永恒的故里”。这才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执笔至此,又令我想起日本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1952年的一部电影《茶泡饭的滋味》,片中两位来自贫富截然不同身份背景的夫妇,一直由于这些差异相处不来,两人的磨合何其困难。就在这前途茫茫的夫妻关系似乎了无曙光之刻,本来因任性赌气出去玩而不回家送行的太太,直到丈夫出门后才赶回到家;本来因公务要到乌拉圭出差的丈夫,由于飞机故障打道回府,夫妇两人于是在家里重聚,这时贫困出身的丈夫忍不住想吃茶泡饭,夫妇两人在一同吃茶泡饭时,终于和解。《东京留学忆记》就是一碗中日和解、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茶泡饭,我由衷希望读者也来品尝体验这一碗细心沏出的茶泡饭,而我现在则很期待作者的怀石料理。(文/蔡孟翰 旅日学者)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还不错
  •     总的来说文字比较克制,情绪也往淡了处描写,总觉得这冷静劲过了头。
  •     文字自然朴实,从东京生活的点滴着笔,描绘出了一幅生活气息浓厚的现代日本风情画
  •     随笔集。完完全全在夸日本的好,不过我是想日本的不足也能了解
  •     对于日本,与之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仅仅羡慕嫉妒恨,只能反映出自己内心的自卑与无奈。只有认真全面向人学习,才有可能真正开始人类意义上的进步。
  •     笔者语言朴实流畅,满是感情,读到几处竟然潸然泪下,很久没有如此感动,上一次是读龙应台的1949时了。
  •     开始对日本这个国家有兴趣,简单了解一下
  •     提供了了解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另一种角度。
  •     应该算作一本回忆录吧,从侧面增进了对日本的了解
  •     值得一看,但书中的语气让我有点反感
  •     以朴素的语言来解读日本人文风情
  •     本书是作者留日多年的杂感,涵盖生活,学习,政治诸多方面,作者相当优秀,特别是诗词歌赋让人印象深刻。
  •     最近找到很多写日本生活的书,放在ipad里,在下班高峰的2号线里读。好像做了一个关于鸭川和东京塔的梦,就到家了。
  •     和自己在东京的生活有点共鸣~
  •     久居象牙塔的人写的文字,不知人世险恶及辛酸,看着并不舒服
  •     很不错的书 对日本的一些文化写得很透彻 我也学习到了许多
  •     有意思。推荐一个
  •     不谈什么崇洋媚外之类的标签,日本人的确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典型的纪实类文字。
  •     李老师真是我见过最有范的男老师。
  •     “自己记忆深处的故乡,怎会遭逢在他乡的日本?” 非常好看,文字虽不惊艳,却也讨人喜欢。对日本的了解能够加深很多。
  •     作者语言给我感觉很亲近,每次,每次读到“我妻子...”时,都是惊讶和恍然觉察,哦,是男学生啊。
  •     購入的是精裝版本。不是學理分析,而是留學中真實的所見所聞。
  •     一个社会学家的思考,一个负责的出版社,
  •     触摸得到的生活 鲜活的对比
  •     日本归来之后,就更加认同作者了。尤其是初到京都,其干净的道路、有礼的市民、闲适的环境,都令我诧异万分。归国已有一段时间了,但仍是十分怀念,好想再走一趟。
  •     和上一本书差不多平铺直叙的文字,也没有特别浓烈的情感,可能在日本待久了的文人都是如此的文字风格,清淡,文雅,不浓烈,其实到很合我的胃口。三天左右的时间读完,也激起了我很多东京游玩的记忆,如果能有机会在日本生活一段想必会更好地能去感受那一个世界的风土人情,世间百态吧。只是思考还是略有浮于表面,总是没有深挖的感觉,希望作者能有其他更深入思考的文章。
  •     作者文笔很好。文中印象最深则是日本学者对于学问的钻研态度,求深、求细,求理解。
  •     不知道是不是在一个地方呆久了,还不讨厌的话,就会不自主给这个地方辩护。我现在应该会对广州无条件辩护。
  •     没什么可看的东西
  •     这学期上李永晶老师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老师整个人散发着儒雅的气息。从学姐那儿得知老师在东京留过学还出过随笔。读完,感觉文如其人。
  •     极为迅速过完大半本书,相当勤勉而执着的李老师。好多对于日本的国民精神和民主运行方式都让我想到台湾,只有短短五十年却渗透到了骨子里的某些精神素养。
  •     三星半,但读起来很舒适,夜里特别温暖。
  •     以为是美女写的,原来是男的,对日本的感受很细腻,也很有理性,每天晚上读两章,不觉得枯燥。
  •     虽说直观,但也客观,不熟悉日本的人,可能觉得有些媚日。
  •     留学日本,很多篇幅集中在日本的学术界相关人物,也算从自己的角度提出来某些思考。
  •     值得一看 日本人内心戏好多给我感觉又辛苦又可爱
  •     可能是作者目的和读者期待的差距,没看到想看的那种作为社会学者对日本日常埋伏的肌理的剖析,情感上也不够浓烈,像一本尽职的种草集。
  •     确实比其他留日的人写的好
  •     我对丢了东西能找回来的那章比较惊讶。。。在中国能做到这样,何年何月呢?
  •     “从可忆及的生活细节出发,描述自己在现代日本社会中的生活观察与感受。”对日本国民性格和中日关系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剖析。我读的似乎是另一个版本?紫色封面那个~装帧做得也很漂亮。
  •     以回忆的方式记录东京的留学生活,每篇文章是一个人物或者热点事件的讨论。作者对于日本有着深厚感情,第二故乡也不过如此。
  •     读后不禁向往
  •     另一个故乡,另一种风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