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尘埃

出版日期:2015-2
ISBN:9787549562652
作者:唐德刚
页数:176页

内容概要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贡献良多。著有《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五十年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及诗歌、杂文数百篇。

书籍目录

【序言】尘埃里的珠玉(胡菊人)
【代序】五十年代的尘埃(唐德刚)
梅兰芳传稿
我的女上司
三妇人
学跳舞
求婚
疯院来去
露娜今年三十岁了
俄国的苍蝇和皮匠
昨天的足迹

作者简介

《五十年代的尘埃》,五十年代唐德刚在纽约发表的作品之精选,多为遗忘多年后重新整理发现的作品,故而称之。其中《梅兰芳传稿》既是唐德刚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之一,几十年来在海外反复刊载,被评家认为是所有写梅兰芳的传记、文章中最出色的。文章如名剧,屡屡上演,屡屡为人喝彩,当真像梅兰芳演《贵妃醉酒》一样了。《我的女上司》等几篇小说的有趣,除了能让我们一窥五十年代留美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更可以令读者领略一位优秀史学家的人生洞见和生命态度。《俄国的苍蝇和皮匠》由唐德刚根据老友何炳棣的一次旅行而记,文字亦十分有趣。
现在回头来看,《海外论坛》除了为五十年代的留学生留下声音之外,还不能否认,它是至今为止留学欧美中国知识分子所办的水准最高、文字最好的杂志之一。也因为办了这个杂志,才逼得唐德刚写了好些上乘文章。他说这些都是五十年代“尘埃”下的“流沙坠简”,我们却毋宁视为那是尘埃中不褪色的珠玉。


 五十年代的尘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序言里说这些评论文章笔法带些夸张,看完后觉得是作者自谦编者谨慎。且唐先生行文谦卑恳切,只代序里那一段旅美心情就看得人惆怅起来。《梅兰芳传稿》中提到的每处描写无不详实可信,可以看出作者翻阅大量资料再信手拈来,比那些“站在当事人五米外”风格的传记文学好得太多。叙述历史时也并没有因爱慕梅兰芳而加以粉饰,对梅兰芳童伶时代“侑酒”、“问安”,乃至受西太后或隆裕太后殊恩的传言亦不避讳。梅兰芳传何尝不是一部清末至建国初期的戏剧史。梅氏祖传昆曲,其祖父梅巧龄本为昆伶,清末昆曲式微皮黄日盛,其伯父梅雨田几乎一手改良京剧调门,被称为“胡琴圣手”,民国以后四大名旦的琴师几乎全是梅派。至梅兰芳一代,集三世之成与一己天赋,年方弱冠已是文人学士中的红星。这些风流名士将梅剧的情节、唱工、身段、布景、台词等等精心加工,皮黄由鄙俚小调进步到雅乐之林,这些捧客可谓功不可没。至民国初年,北京也有了女伶。梅先生为了生意,从专攻唱工的青衣贴旦唱起了唱做并重的花衫。此时的梅兰芳也南下到了上海,从风骚的《小尼姑思凡》到既乐且淫俗不伤雅的《贵妃醉酒》的转变中可以看出,梅兰芳吸收了西洋戏曲的影响又无损中国旧剧古色古香的传统。诚然作者全心为梅先生倾倒,动笔时常有夸张之处,但更显其真挚可爱。唐先生写梅郎赴日本、纽约、苏联的演出盛况实在看得人心旌摇曳,只恨没有早生几十年亲眼目睹一场。翻一翻梅氏的生平,自他登台起经历了多少权贵兴亡。他看过老佛爷的庆生大典、看过洪宪皇帝登基、看过袁太子卖龙袍、看过汪精卫当汉奸……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时局更替,往事如烟,只留下梅先生的艺术明珠,在历史长河中发出柔和的光。自《梅兰芳传稿》之后的短篇文章多是些旅美杂记,有着那一代留学生的鲜明特色:对一切都感到陌生而新奇,以全然开放的心态接受迎面而来的文化冲击,并拿出十二分的学究气认真钻研。也有些结局凄凉的小说和带了五十年代气息的诗歌,作者称之为“昨天的足迹”。
  •     每个人成长的轨迹,必然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每个时代的特点,也必然是基于同时代人的行为。从世人皆知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到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汤姆”“茉莉”,他们的人生际遇都是因着时事的巨变而起伏。若不是在八国联军的混乱时期,女伶兴起,梅兰芳怎会去唱花衫,又怎会有在“乱弹”基础上的当今京剧。若不是国弱民穷,那些五十年代的海外留学生,怎会连跳个舞都算计着“国民外交”。前几日看到网上一则消息,说中国人更易患糖尿病,原因直指“节俭基因”。美国遗传学家尼尔认为,在事物匮乏的年代,只有那些可以最大限度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的人,才更容易生存下来。但是在稳定富足的现代社会,却更易囤积脂肪而患上糖尿病。因此现在中国糖尿病高发,是因为那些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饥荒的人,他们的基因尚无法完全适应这突然富足的生活。这个说法的准确性尚待考证,一个时代是否会印刻进人们的基因需要医学家进一步的检验,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时代的气场和模式会深深地影响一代人的习惯与信仰。有一次和父亲还有一个朋友聊天,朋友给我们讲了几个他村里鬼鬼怪怪的事情,这些事情虽无从考证,但从熟人口中听来却觉不虚。晚上回到家,那些鬼啊怪啊的故事还在我脑中盘旋,我就跑去问父亲听了可会害怕。父亲淡定地说,不会啊,我听完就不记得了,有什么可怕的?我继续追问,难道你想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旁边可能有鬼,都不会怕么?父亲不禁嗤笑着说道,我们这些60年代的人,都经历了毛主席破四旧的时期,绝对相信无神论。我小的时候,你太奶奶带着我,有的时候也会说些神啊鬼啊的,可是后来感觉完全被“洗脑”了,再没法信这个东西。后来我带着这个问题去问母亲以及朋友的父母,得到了类似的答案。这个结论并不十分精准,只是我身边亲友给出的答案,在他们的童年时期,经历过对传统文化或所谓迷信思想的破除,导致他们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接受与其相反的观念和信仰。时代就好像母亲,哺乳着一个个孩子,她教他们如何吃饭、教他们如何说话、教他们如何与人相处,等这些孩子们长大了,他们就是兄弟姐妹,虽然各有特点,但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同一家人。有的时候时代很友善,给予我们母亲般的和风细雨,有的时候又很凶残,向“后母”一样不疼不爱。时势造英雄,更造就普通人。大部分时候,在时代面前,我们都只是小孩子。
  •     五十年代的尘埃——真挚和牛逼唐德刚是个有趣的老头子。他布下这些尘埃的时候还没有成为一个老头子。他写的大都是身边零碎的事情,那些事情,他把他们收集、编制、然后涂上颜料,甚至抹上气味。再加上那带着半文白的腔调,读者我呀,有时候觉得词语美丽仿佛在读中国古文,又有西方剧本式的对话和描摹。他们那一代真是热爱生活的,把文人轶事写得古色生香,近处的人又栩栩如生。恐怕我们现在的人,对于自己周围的人的了解程度,还不如对他文字里的人物了解更深。我感慨,那一代人怎么就轻易的会了好几种语言,会跳舞,会写字,会弹琴,会做菜,且把他们称为最牛逼的留学生一代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如果不是参加了新事项图书馆计划,大概永远不会读到这本书。翻开想到一些题外话,那个年代一篇好文传遍朋友圈,大概和现在的点赞转发热差不多吧。时代变化,媒介也变化。
  •     笔触细腻,记录每一处细微就是一部大历史。
  •     好看…文笔真棒啊…
  •     非常有趣的一本小书!文字精彩过人!
  •     诙谐有趣,如散落的星星。
  •     梅兰芳那篇字字珠玑
  •     前言对作者文学历史写作造诣的夸奖让我对后面未读的故事过早提高了期待,实际上梅兰芳一文确实当得这夸奖,作者对那时历史的了解为梅郎传记增加了另一立面,但其余几篇文章实属小品之作,虽然及富当时时代特色读起来就没有那么有意思了。
  •     其实一直不甚了解梅兰芳之所以特别,看后释疑,后面几篇也都很喜欢,生活中的点滴中窥见背景中的历史年代。
  •     《梅兰芳传稿》颇开眼界
  •     描写梅生的那篇的确精彩 五十年代的留学生与生活 少些感悟多些细节 挺好 四星
  •     梅的部分很有趣,正在读的章节有点不明所以
  •     新世相9月号第3本
  •     喜欢其中的几篇,其他的有点懵,也许要细细品味下,或是我不够心静!
  •     很有趣的。暑假在家读过,如果不是新世相发书给我,我绝对不会想读这样的书的,不过作者的文笔的确很有趣,展现了当时留学生的状态。
  •     梅兰芳一文见真章,同时代的人记录下来方少信口开河。梅姑一人读撑京剧一片天。难以想象他的掷果盈车,仅看现存照片的话。苏联记行,很刺目,不会想去俄国旅行了
  •     我想要没有新世相 恐怕还要很久或者见不到唐德刚先生的文字,是在是妙笔生花、风趣幽默;放在这样的年代去读,一点不觉得有何不适;梅兰芳的天生尤物、跳舞的内心角逐与故事;女上司的可爱与严肃;室友的爱情;一个出租屋下的三个女人,真是喜欢的。
  •     梅兰芳的传记挺有意思的
  •     觉得那个年代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很不错呢!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理想、也懂得自己需要奋斗的目标,我感觉那个时代是一个好的时代,虽然很动荡,可是当时的人感觉活得很有血气!
  •     #1920.8.23-2016.8.23 纪念唐德刚先生96周年诞辰# 唐先生此著除梅兰芳传稿外尽是描摹1950年代初旅美华人生存处境与心态的文章,而从文体上来看,似乎也不好全把它们划入散文一类。故事情节本不出奇,却有助于后人感知在一个微妙年代里的小人物同异邦的瓜葛。还有需要注意的是俄国一篇印象记原系何炳棣的,唐先生只是做了口述记录后把它化为“游记”体,读来真是别有意味。最后还有一些新诗,我只能说:唐先生果然是胡适的好学生。
  •     新世相9月第三本,有点寡淡,幸亏较短好读。作者记录了一些五十年代中国赴美留学生的琐事,有点味道,但是确实有点寡淡,看完有点想看看美国的老电影了…
  •      #新世相图书馆8月#没来得及读完就匆匆寄回去了,据说《梅兰芳》和《求婚》两篇不错(?
  •     除梅传外,大多是生活琐碎,读起来像是杂志专栏(后来才知道确实是),音韵和谐,读起来珠玉有声。
  •     《梅》文风最特别,一篇带着强烈感情且笔下生花的人物传纪。其余篇是国外生活的种种人与事。
  •     写梅兰芳的一部分,写的很不错
  •     新世相?果真漂流
  •     单梅兰芳传稿可读
  •     胡菊人的序言给了我太高的期待,以至于看到书后半部分时甚至有点小失望,但是文字本身还是活泼有趣的。梅兰芳传稿,梅兰芳是个命好人正又十分努力的人,然而我却总觉得他一生面对历史的洪流和自己的人生都十分被动无力,心疼。
  •     就是《梅兰芳传稿》好,其他一般,就随便看看
  •     。
  •     一下午看完了,蛮有趣,尤其是《梅兰芳传稿》,有代入感的同时觉得,年代感很强orz
  •     为什么我觉得精彩的是序言部分……后面的内容有点意思,但读得很艰难。
  •     新世相图书馆推荐。最爱《梅兰芳传稿》、《求婚》、《学跳舞》三篇。尤其求婚和学跳舞中的人物,寥寥数语,形象跃然纸上,忍俊不禁。
  •     对《梅兰芳传稿》以及《俄国的苍蝇和皮匠》印象深刻。语言诙谐有趣,仿佛在看一部作者上演的五十年代的情景剧。
  •     《梅兰芳传稿》,一窥风华,饶有意味。 《学跳舞》这篇也还算有趣,桀克有趣。
  •     新S3E1,实在太喜欢唐老的文笔了
  •     今天把新世相的第四本书,五十年代的尘埃读完了!以前只是听说过梅兰芳这个人物,没有仔细的研究探讨过,通过这本书对他有所了解,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怪不得能流传至今。通过这本书更是了解到了五十年代的人留学的文化历史,有趣经历。
  •     本书是作者唐德刚以笔名写过的一些杂文,文字很有趣,在KFC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有时候会禁不住咧嘴笑出来。读第一篇梅兰芳的故事时,突然想去找些资料再深入了解梅兰芳,读"我的女上司"嬉笑,和"三妇人"不禁伤感,还有"俄国的苍蝇和皮匠",都很有趣。是作者写在序中的初衷。不错!
  •     小而精
  •     听听那个年代海外华人的小故事
  •     新世相图书馆,第一本
  •     《求婚》一篇很有趣!爱情果然是盲目的,“你知道她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女子,她的癖性、她的稚气、她的习惯、她的迷信……对其他男人可能都是虐待,但是对我,哦……”都甘之如饴,对不对?及,《梅兰芳传稿》让人见识何为真章了,纸上梅君音容如睹,厉害。
  •     可读,历史学家的随性文字,侧面对于那时代的人的观察,也可一窥作者心境。 倒不是太喜欢对梅兰芳的演绎,更喜欢中间的那些短篇。
  •     来自新世相图书馆的第七本书。唐先生的文章很好读,用词带着老一辈人所有的略带矜持,细细品来又有余味的幽默。除了著名的《梅兰芳传稿》外,我比较喜欢的两篇是《学跳舞》和《求婚》。因此读到《学跳舞》最后一篇末发现因为杂志停刊连载中断的时候,特别想请唐先生补齐这个故事,可惜是不能够了。
  •     唐先生行文恳切、功底深厚,《梅兰芳传稿》一篇文章写得真妙,每处描写无不详实可信,可以看出作者翻阅大量资料再信手拈来。自《梅兰芳传稿》之后的短篇文章多是些旅美杂记,也有些结局总是凄凉的小说和带了五十年代气息的诗歌,作者称之为“昨天的足迹”。
  •     唐德刚是一位殊有才华、文字妙趣横生的传记文学家。掩卷自忖:赏戏必赏梅兰芳,赏梅兰芳必赏《梅兰芳传稿》。《传稿》足以让梅兰芳丰满的形象传世千年。其他的趣味小说均是消遣之作,亦可窥见50年代留美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当然,其中也必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
  •     新世相推书。喜欢梅兰芳传,我想如果是以历史人物的形式来读历史,我想我是愿意的。
  •     不喜欢他的讲话方式…有些观点也不是很喜欢…
  •     新世相推荐的书,此书让我回想起中文本身是有多么的美丽。唐德刚的文字优美而不矫揉造作,平实的字里行间引经据典,读来倒是多了一丝时代与厚重感。本书多篇都是在海外生活的片段,许多小事写的趣味横生,一些凄惨的事情写的少了数许悲戚反而滋味杂陈;梅兰芳传稿更像是一篇轶事野史,用作者的话不言传故作稿,但是传记若多几分如此,岂不快哉……
  •     最喜欢《梅》、《学跳舞》和《求婚》。《梅》有《晚清七十年》的味道,读来十分有趣。其余几篇描述留学生活的小文,也是文字幽默生动,情节精彩,充满生活气息,海外游子的漂泊与心酸也是不是流露于字里行间。《俄》篇引人思索,苏联之衰败自60年代已现端倪,也当引以为鉴。
  •     第一篇,很惊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