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史类 >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
ISBN:9787807150657
作者:章学诚,仓修良
页数:1097页

内容概要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他一生坎坷,却能在学术文化方面取得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在史学、方志学、校雠学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真正做到了集古之大成,成一家之言。他在社会政治、哲学、文学、教育学、谱牒学等方面,也都提出过许多富有时代意义的独到见解。

书籍目录

序内篇一  易教上  易教中  易教下  书教上  书教中  书教下  诗教上  诗教下  礼教  经解上  经解下  经解下内篇二  原道上  原道中  原道下  原学上  原学中  原学下  博约上  博约中  博约下  浙东学术  朱陆  书《朱陆》篇后  文德  文理  古文公式  古文十弊内篇三  辨似  繁称  匡谬  质性  黠陋  俗嫌  针名  砭异  砭俗内篇四  所见  言公上  言公中  言公下  说林  知难  释通……内篇五内篇六外篇一外篇二外篇三外篇四外篇五外篇六附录

编辑推荐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出版后,曾获得了中外学术界师友们的好评,为研究章氏学说创造了方便条件。许多学者并认为可以作为《文史通义》的定本。但是,同时亦有许多友人提出,特别是青年朋友提出,章氏之书比较难读,最好能够有个注本。所以就校注了《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精装)》。
《文史通义》的内容十分庞杂,它既不像《史通》专门论史,也不像《文心雕龙》论文那么单一。
《文史通义》是我国著名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的代表作。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书自问世以来一直未曾有过令人满意而完整的定本。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作者根据章氏著作此书的本意,在通行版本的基础上,对这部史学名著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编定,对研究章氏学术思想,了解他的艰难的学术生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章实斋先生故里墟镇人员政府怀着对这位乡贤的崇敬心情,对该书出版还给以资助,并在镇上为其立了半身铜像,旨在弘扬章氏对祖国传统文化所作出的贡献。他们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图书封面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还不中华书局的叶瑛注本呢。这个本子注得太差了。主要在选文上还可以。可是光选文还不如章学诚遗书全买了呢。
  •     对比下几个不同版本的《文史通义》,感觉这个收录文章是最全的。
  •     仓修良的编注,风格还不甚了了;有兴趣的,倒是值得收入。
  •     书还行,相对完整全面,但用简体字排版时一大败笔!
  •     帮朋友订的书,值得收藏那一类。
  •     二本合一,注較簡潔,但不及葉瑛先生注本之精。
  •       
      《易教》三篇是《文史通義》的總綱,而“六經皆史”乃章氏學術的基石,所以專治章氏學術者不可不讀《通義》,欲明《通義》不可不曉“六經皆史”。“六經皆史”則首倡于《易教》,因為《易》言及形而上的陰陽變化,義理艱深,渾不似其他五經一般貼近人事,最容易為當時學者懷疑其不具備史的性質。
      文章開篇,章氏總括全文,高唱“六經皆史也。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 章氏學術,主張經世致用,所以文章開首即提出了“事”與“政典”,讀者不可不注意。接下來章氏自設一問導引下文,言《易》“與史同科之義”。爲了使人信服,章學誠引孔子之言證明“(易)道蓋包政教典章之所不及”,“(易)教蓋出政教典章之先”。繼而又以《易經》三世因革,各不相沿為據,證明先王以神道設教,因時損益,更《易》以作新視聽,以彌綸禮樂政刑之所不及。
      第二段論述中,章學誠首先引孔子之言,認為孔子將坤乾與夏時并言,則是認為《易經》與制憲明時的夏正書一般可以“厚民生利民用”,是聖人因事而著以明道的經典。接下來章學誠又以韓宣子聘魯,稱《易》與《春秋》同為周禮,證明《易》是“切于民用而非一己空言”。接下來,章學誠討論了《易》的定名,并認為是武王將其作為一代政典,而孔子又“作主傳以申其義蘊”
      文章的最後一段,章學誠痛斥了后儒擬易,認為《易經》非出於私門。末尾章氏相應開首,又言“若夫六經,皆先王得位行道,經緯世宙之跡” 。
      《易教上》最重要的命題就是“六經皆史說”,雖然後來學者爭訟紛紛,莫衷一是,但綜觀以往研究,大概有三種途徑:第一則是將其放在整個清代學術史中,討論這一命題的學術影響和歷史地位;第二則是以史學為視角,討論這一命題在史學史中的地位;第三則是以其為本,探究章氏學術淵源。
      對於章學誠的思想,梁啟超只是認為“不屑于考證之學,與傳統派異”, 錢穆則在其名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首先點出章學誠這一命題是針對當時“道在六經”的經學理論所發,是對當時訓詁考據學的反動。認為章學誠六經皆史說的最大意義即是闡明“求道者不當捨身事物、人倫日用,以尋之訓詁考訂,而史學所以經世,固非空言著述”。“章氏六經皆史之論,笨豬通經致用,施之政事” 錢穆弟子余英時在《論戴震與章學誠》一書中,則更為系統清晰的梳理了章學誠“六經皆史說”的內在邏輯,指出其完全是針對東原而發 。梁啟超只是籠統的指出《文史通義》一書是“乾嘉后思想解放之源泉” ,並沒有單獨提出“六經皆史說”。錢穆則明確的指出“今文家主張經世致用,就從章實齋六經皆史論衍出,故從章實齋接下到龔定庵”。 “公羊今文之說,其實與六經皆史之意相通疏。” 對於章學誠的學術地位,錢穆更是不吝其褒獎之詞,以為“當兩漢經學極盛之際,而有王仲任;當兩宋理學極盛之際,而有葉水心;當清代漢學計生之際,而有章實齋。”
      “六經皆史說”不僅僅在清代學術思想史中產生了巨大的震動和影響,到了民國,隨著西方史學思想和方法的傳入,中國史學界試圖極力擴大史料範圍,章學誠“六經皆史說”則恰好為其提供了思想資源,因而梁啟超認為“流水帳薄盡是史料”。當然,錢穆認為梁啟超這一說法完全誤解了章學誠六經皆史說的真意。
      一種學術思想,蘊含著學者自身所投射其中的應然價值,此為此種學術思想所本有的作者期待的價值。但此種學術思想傳播于後世,後來者因不同的思想背景與迥異的現實關照,而脫離此種學術思想之其應然價值對其進行現實解構,產生此種學術思想之實然價值。此種實然價值或離應然價值不遠,或離應然價值甚遠,但其會在歷史中產生真正的作用,在歷史中同樣會留下痕跡,則不可值得懷疑,此為治史者必須注意。史料的擴充影響于後世極其深遠,雖非章學誠之本意,然“六經皆史說”可謂始作俑者。
      對於“六經皆史說”,學者討論的最後一個話題就是其思想淵源。有學者以字面探索,并依據章學誠自述,認為其思想源自王陽明“五經皆史說”。但余英時指出“‘六經皆史’之旨決不能單從字面去瞭解,更不能視為前人議論的翻版”。 錢穆在《中國史學名著》中則指出章學誠的這一命題源自《漢書•藝文志》和鄭樵的《通志》,并提出兩點意見,駁斥了章學誠自述的其思想源自浙東學術的觀點。
      章氏“六經皆史說”在清代學術史,乃至整個近現代學術思想史中都佔據著極其重要的思想,其歷史影響似乎還有待挖掘。
  •     所谓两种版本,主要是常见的传世本与《遗书》本,两者总览虽然差一卷,但篇次前后混乱,然而从内容来说,总而言之《遗书》本主要是7、8、9三卷为传世本所不载,其余大抵相同。仓书就是用这个本子做的校注,挺好。
  •     《文史通义》有“大梁本”与“遗书本”,前者《内篇》5卷,后者《内篇》6卷,后较前多8篇;两者《外篇》皆3卷,但篇目全异,前者收方志学,后者收序跋等。仓修良此本,《内篇》以“遗书本”为主,补“大梁本”无而“遗书本”有数篇;《外篇》则合“大梁本”与“遗书本”,是为收录最全之《文史通义》版本。简体横排,有校注,适合文史专业人士。可作为吕思勉批注本之辅助。盖《文史通义》之精华全在《内篇》,而吕氏评点之重镇,亦在此处。内篇既明,纲领易晓,外篇大可缓而读之。有人批评吕氏之本于每页旁侧留白过多,但若有别识心裁,何妨直书于此,与章、吕二人参详,更多读书之趣也。
  •     好难读懂
  •     该书是《文史通义》很好的注本,可是收到书时书的封面有些破损,而且显得很旧虽然不影响阅读但还是有点不爽!希望客服能对之后的书有细致检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