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城风云》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外国法律 > 费城风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4
ISBN:9787563370252
作者:易中天
页数:304页

“学术超男”易中天所做的“启蒙慈善”

易中天教授被他的批评者喻为“学术超男”。这个造词的好处,在于他形象地把“教授”和“超女”两个在社会上具有像征意味的身份和相应的现象集缩在一个称谓里,是一个很传神的比喻;它的问题是,也造成了一个误导,或者说立了一个错误的“靶子”,让批评和维护易中天教授的交手往往偏离了真正的“靶心”。  批评易中天的教授学者们,无非是说易先生的“品读”之风把严肃的学术娱乐化了;而维护易教授的人则大呼“学术下凡”和“学术畅销”的正当性。但在我看来,这里面事实上错位的是一对双重的隔阂:“学术”一方的轻高和“民众”一方自认的“政治正确”(贴近群众的存在不仅合理而且正义)。  易中天带来的争议,表现的是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身份焦虑”——对自我身份的社会定位的不安全感和对与其它社会身份关系的怀疑和对立情绪。也就是说,不同社会身份既缺少自我认同和满足也缺少相互之间的认同和信任。一个正常而稳定的社会里,人们应当安于自己的身份,正所谓“天主的归天主,撒旦的归撒旦”。学术,本来就是专家教授的事情,娱乐化则是大众文化的通常形式。“让学术畅销”本来就是一种不正当的误读。学术不可能畅销,畅销的就肯定不是学术。“学术下凡”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所以,“学术超男”的称呼如果看成一种讽刺,那不过是另外一种缘自身份的相互偏见;如果它是指面向大众普及知识担当启蒙的一种角色,则我们应当向易中天和于丹们脱帽致敬。《百家讲坛》本来就是在大众媒体上一个面向大众的讲堂,除它不可避免地有媚俗的一面,也总有它担当启蒙的一面。  在“反精英”情绪比较浓的当下环境,提倡“娱乐大众”就比较理直气壮,而一提“启蒙”就要冒一定的风险。而事实上,中国的当下社会是非常需要启蒙的,大众也表现了带有人文色彩的文化渴望。这是《百家讲坛》能够兴旺的社会基础,也是易中天、于丹这样“学术暴发户”的市场基础。只是“君子固穷”的老观念让很多人看不惯这种新兴模式步的致富方法。如果排除嫉妒心理,你可以对他们存有异见,但对他们的存在就不会感到不可接受。  其实,在现代传媒的作用下,已经有一些频繁出现在电视谈话节目和报纸专栏的“公共知识分子”或曰“媒体学者”,他们担当的正是介于“学术意见”和“公众知识”之间的桥梁。他们的存在其实是构建社会理性、积累和沉淀社会价值传统的关键部分,在转型的中国,他们无疑担有启蒙的作用和责任。只是在讲究“名正言顺”的观念下,我们的社会还没有给这一部分人一个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名分。这是余秋雨、易中天和于丹们受到非议和感受尴尬的根本所在。  我不同意“学术超男”这种叫法的挖苦意味,但我支持它所指的这样一种角色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如果他们能尽量规避大众传媒下哗众和媚俗的天然倾向,而主动意识到自身的启蒙责任,我就应当对这样的“超女快男”乐然接受。  易中天显然有这样的自觉意识。在他的新的插图增订版的《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里,不仅直言这本书是他阅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大部头的译著《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后的复述,而且,还坦然纠正和致歉了在初版时的一个事实错误。易中天在此书的后记中坦然承认,自己并非研究宪政的专家,但“好东西就应当有更多的人分享”。这等于是公开承认自己是以畅销书作家的身份向他的粉丝和没有耐心读完63万字的《辩论》一书的人“贩卖”美国制宪的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易先生就要因此而赚钱了,可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记得有一个故事,是讲在美国的一次学界酒会上,一位自然科学家对一位社会学者说:我们自然科学家为人类贡献了体系严密的数学和无可辩驳的实验科学,而你们自称社会科学家,除了自相矛盾的假说和彼此的争论,能拿出什么真正值得骄傲的东西?那位社会学者沉吟片刻说:至少,我们贡献了美国宪法!  美国是一个奇特的国家,它能在建国200年之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的领袖不能不说与它建国之前就首先订立了一部精妙的宪法,并由此确立了由它和《独立宣言》所保障和衍生出的美国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做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宪法也早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2006年10月23日,俞可平教授在北京日报发表政论文章《民主是个好东西》,之后,包括新华网在内的国内权威媒体纷纷转载,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俞教授身为中央政治改革的高级智囊,他的声音及其激起的反响说明“民主”和“宪政”是当下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寻求富强的中国及其民众当然需要了解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  其实在早前,三联书店出版的林达所著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一直是政治类的畅销图书,以鲜活的实例对人们了解美国社会做了很好的启蒙。易中天的这本《费城风云》则与此不同,它基本上是对美国历史的重要“片刻”制宪会议进行了较为生动的描述,而且,由于历史本身的魅力,由于像华盛顿、富兰克林、麦迪逊、梅森这些伟人的出类拔萃之辈的崇高人格和鲜明的个性,他们在制宪会议上的深谋远虑、智力交锋、坚守信念乃至相互妥协的政治智慧,都会让读者感佩于历史何以如此垂青于美利坚人民,让他们有幸拥有这样一群杰出的开国元勋。  不同于在《品三国》时的汪洋恣肆,易中天在这本书里基本上是在如实地叙述历史,议论不多,品读则更少,只是在书的结尾加一很少的《余论》。公道地说,易中天的“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并不像他解读三国时有那么多属于个人感悟的“硬货”,泛泛的总结和议论并未得见超乎寻常的见识。因此,把书的副题名为“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事则是见不到多少反思的。但总的来说,在我看来,借由畅销作家的名气兜售民主与宪政的思想,总要好过卖弄之乎者也的固纸堆。从这种意义上讲,“学术超男”易中天是在暴发致富之后,做了一次“启蒙慈善”,值得大大的欢迎。  萝卜快不了洗泥。这本书虽说是增订版,但还是有一些排版和文字错误。做为快餐,易中天也没有在书的后面哪怕是简单地交待美国宪法在其后历史上的修正、演化和宪政思想的演变。此书的资料范围基本限于那本《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这是一本普及读物。易中天自言“分享学术”,还是有些放不下身段。  市面上讲美国宪政的书其实很多,易教授的这一本《费城风云》如果能让读者有兴趣进一步思考和关注民主与宪政的问题,相信对易教授来说是一种成就和满足。法国人托克维尔所著《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一部并不难读的著作,作者以一个欧洲人的眼光研究美国民主和宪政,并与欧洲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相信对中国的读者会有更多的启发。(傻青)

何止于事

易中天先生是广为人知的“学术超男”,他的大火是在《百家讲坛》讲解《品三国》之后,一时间毁誉者众。断断续续阅读过易先生的一些书,包括《品三国》、《汉初风云人物》、《读城记》等,现在手里的是《易中天文集》第九卷,即《费城风云》,之前的名字是《艰难的一跃》(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5月版)。美国制宪会议,最早了解是林达的《如彗星划过夜空》,也了解到尹宣先生翻译了一本麦迪逊的《辩论》,可以说之前对这段历史有过了解,如此再来阅读易先生的《费城风云》,首先是要感谢易先生重现把这段历史完整清晰且条理分明的讲述了一遍,趁此机会又把这段往事重新复习了一遍。易先生的这本书,是用更加口语化、国内读者更容易接受的话语方式来讲述故事,相信对于学术超男来说,把故事讲的生动活泼、跌宕起伏是极易为之事。但整体感觉,还是有些遗憾,因为这本书仅止于事:1、 易先生将自己定位为讲故事的人,而故事的脚本是麦迪逊著、尹宣翻译的《辩论》,因为后者较为学术,非专业的普罗大众阅读起来还是颇有难度的,相当于易先生自己看完之后再复述一遍,但我感觉林达对历史的描述更细腻,尤其是在一些细节的描述上,林达的感觉应该更现场。所以,易先生名气如此之高,仅仅是讲故事,颇有些文不对名。2、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易先生也有一些地名及人名的错误,个别环节阅读起来比较难于理解,比如:P30页提到乔治.梅森(宾夕法尼亚),但实际这位梅森是弗吉尼亚的制宪代表;另外,P39页提到马萨诸塞的代表艾尔斯沃斯.格里,但实际这位老兄的名字是艾尔布里奇.格里。这些错误是不应该出现的;至于在描述上上的混乱,比如P44页提到特拉华代表刚宁.贝德福德拍案而起,愤而抗言,指名道姓痛斥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兴妖作怪……对此,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平克尼、弗吉尼亚的麦迪逊和宾夕法尼亚的威尔逊表示赞成,北卡罗来纳的威廉森、马萨诸塞的格里和特拉华的迪金森反对。迪金森发言以后,贝德福德发难了;这一段看起来颇为费劲,对此,是对此项决议,还是对贝德福德的痛斥,因为麦迪逊等人与贝德福德是针锋相对的。另外便是在一些时间的描述上也存在易为混淆的描述。3、 易先生在这本书中只是在讲一段历史,但是在其中看不到易先生自己的观点和感悟,阅读完之后只是能让人了解这段历史,但是背后的因素,比如美国的制宪先贤会如此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具备这些特质,使的艰难一跃成为现实的因素是什么,对国内的政治有什么可资借鉴的。这些内容都没有,仅仅从复述故事上看不到易先生的功力所在。4、 对一些细节的描述不够,比如这次会议本身的规则如何,这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而林达的书中则比较详细的描述了这一些。所以对这本书的感觉是,何止于事,相期于理;文不对名,不见功力;PS: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因为人员众多、有到场有离场、每个邦的意见复杂多变、每个人的观点也是动态变化,要想清晰理清楚这艰难的一跃是有哪些议题构成的、每个议题又是如何一步步由对立到妥协一致的,最好是阅读时做个简单的笔记,把人名、议题大体整理一下,这样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每个邦、每个人在同一个议题上的变化、在不同议题上的意见,这样才能使得波澜壮阔的场景更清楚。

我自己有脑子

之所以力荐这本书!是这本书基本还原了事情的真相!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有很多东西被人刻意的修改带有意识形态,强迫你去接受这样那样的看法!其实事件就是事件,并没有带有任何色彩,也不需要人为的加上任何色彩,因为我自己幸好还长有个属于自己有脑袋,我会去判断!我只需要知道真相!那个好那个坏我自己心里有数!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希望这样!

权力天生是需要被制约的

如果您还在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之间徘徊,那么我推荐您读一下这本书。全书并不高深,一个个历史人物依次登场,虽然大多数人的姓名有些难记,但并不影响我们的思考。(减一星是因为主要内容不够突出)看完此书,在赞叹美国立法先驱们的先见之明外,我对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又作了一次反思,性本善与性本恶本无对错,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而已。就个人而言,我们似乎应该相信人性本善,但就管理者或规则制定者而言,必须站在人性本恶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特别是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权力天生是需要被制约的,这一点我钦佩这群“古人”的远见。权力失去约束,再善的人也会变恶。而法律,更不该是只能约束好人、对坏人无能为力的。制度的制定者,如果不能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考虑问题,那么制度的漏洞将无可避免。先把人性想得坏一些,把篱笆扎得紧一些,才有可能相信人性本善。

要讲清楚这么样的一件事,确实挺不容易的

我得感谢机会,让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同时看了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因为如果不看这本书,可能是因为断断续续看的后果吧,我真的会觉得《费城风云》是本流水账。因为《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启发,我重新对本书作了整体思路分析,借助两个附录的内容,总算是明白了这是怎样的一件事。这本书作为普及资料,无疑是写给我这样的外行看的,书中虽然讲的是制宪过程,涉及的却还有美国历史、政治等内容,对于我这种不了解美国历史的人来说,看起来确实有些难,一个个风云人物在看过之后也成为“过眼云眼”,很快就忘了。当然,这不是作者的错,能将这么样的一件事浓缩在这么一本书里面,还要照顾读者的理解力,已经很不容易啦。不管怎么说,通过这本书,还是初步了解了美国制宪史,及制宪过程中那些精彩的辨论、争取及妥协。嗯,还要说一下,插图果然是“增订”的,多余,可能三分之二的插图和其所在页面的内容没一点儿相关,奇怪啊!难道是我太笨看不出其隐藏的联系?

政治家,而非政客

以前以为自由和民权只是书上和电视上喊出的空洞口号,读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才明白自由平等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以前以为法治国家只能是虚构和不切实际,读任东来《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让我知道了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而读完易中天先生的《费城风云》,则彻底改变了我对“政治家”的看法。以前觉得政治家都是那些玩弄权术 欺骗民众 伺机谋取一己私利的人,用易先生的话说,那些人只能叫做“政客”。是的,只有真正有着政治理想而非迷恋权力的人才能称为”政治家“。恰好,这本书为我们诠释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各自的政治理想激辩了三四个月,做出了伟大的妥协,最终缔造了这个或许你不喜欢但是却没办法忽视的美利坚合众国。他们不是国父,他们只是《联邦宪法》的缔造者,但这部伟大的宪法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可,这样的伟大故事却是难以复制的,除了需要那么一批具有智慧的政治家,还需要那么多巧合的妥协。也许,真的是上帝保佑美国吧。

脱胎于《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不错,易老师。除了对三国有研究,对老美的历史也有涉猎,值得我等晚辈学习。也很坦率,承认自己的作品源自《辩论:美国制宪记录》,有点类似学术著作的普及版。语言比较通俗,有些小标题仍不改“学术超男”的本色。自认对法律很感兴趣,可惜对美国历史缺乏了解,看起来有些吃力。不知道有没有关于这段历史的纪录片,影像还是比文字更容易理解。8.9.22晚写于402

没有妥协就没有政治

本人看书效果不好,记性又差,这种题材看一遍只能大概看个意思,有个模糊的概念,至于记录到了哪些人,提高了那些事,实在记不住详细的经过,总起来说书还是很精彩的。在中国经历告诉发展到的这个时候,无疑我们的政治制度或者具体的政府职能以及执行力也需要更大的进步,看看200多年前那块荒蛮大陆上的人是从哪里开始走向鲜活的未来,他们的出发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也能给现世的我们很多参考。最后,美国我很向往,是因为他先进的制度,勤劳的移民,富饶的大地,但就是向往去看看。不因别的,他们消耗太多资源

值得一读的美国历史

美国历史的一个片段,宪法之父人数众多、意见各异、纷争不断,故事阐述虽然杂乱,但乱中有序,可以让人读进去并深深反思。读完本书,知道了“联邦”与“邦联”的区别,知道了“法制”与“法治”的区别,明白了原则与妥协各有力量,也明白了务实的精神在现实世界中更胜于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本书以制宪过程为主,反思部分较少,希望能够多看到一些和我们国内政治体制对比的见解。

很专注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专注于一件很具体的历史事件的书,同时又能激发读者反思中美政体的差异。书中人物众多,好在前后都有关联。要是能有一个以人物为索引的附录就更好了。另外对于人物和地名,如果能加上英文原名会方便读者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力荐的书

近几年以来感觉前三名的书,读后更加感受到深陷和谐社会的无助。但愿自己有能力把儿子送到万恶的资本主义去

渴望宪法独立

专政国家的治国重在治吏,吏治则民自安,,,共和,是普天之下民众的选择,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啊,它何时会实现真正的共和!!!

人民和公民

书中写了美国制定权利法案的历程,其中一个关键点是要保护公民权,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参看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中国历史上80%的农业人口是游离于历史之外的,书中基本找不到他们,想想的确如此,书中,诗文中,他们都是以群体出现的,为种,社稷次之,这种出现方式否定了人的个体性,使得人民成了一个理想而非现实。城市下层百姓也是如此,只在民俗研究和小说中出现,真正重要的仍然是精英阶层,也就是钱穆的“士”的阶层。解放后仍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大众传媒和网络的出现使得更多人走到了舞台前,使得农业人口的生活侵入了城市,百姓的生活成为了话题,这应当是个好现象。近来多发的以官压民事件,例如今天报道的强拆自焚事件都是如此,相信通过相互融合公民会慢慢出现,他们的权利会得到保障。

伟大的事件在平凡中诞生

美国宪法的诞生不是由于什么崇高的理想,共同的“最终目标”,而是为了捍卫个人的天赋人权,为了捍卫本邦的利益,在争吵和妥协中诞生的。向这些在不经意间创造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件的人致敬


 费城风云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