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个哲学家》书评

出版日期:2016-10
ISBN:9787552010614
作者:[意]皮耶罗•费鲁奇
页数:256页页

跟着孩子找回初心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就是性本恶。而在我看来,不论是性本善或是性本恶,归根结底都是性本真、性本纯,因为没有谁会比刚出生的婴儿、幼儿的性情更加质朴、纯真的了,也没有谁会比他们更加专注、更加地心无杂念。随着年岁由小变大,烦恼多了、顾虑多了,纯真自然也就少了,人们常常会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而这本《孩子是个哲学家》给自己的定义就是“重新发现孩子,重新发现自己”。因为有了孩子,生活开始呈现出一幅全新的景象,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找回早已忘记的、最初的本真,以孩子为镜子,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遗忘的东西。因此与其说它是育儿书,我更愿意将它看做是成人自我审视的一本心理书,只有父母成长了,孩子才会更健康的长大。作者在书中没有告诉我们如何让孩子更听话、如何改正他们身上所谓的“不好的东西”,以此让他们看起来更“正常”。而是将家长拉回到最初的原点,以孩子为参照,发现我们身上也曾经有过、但逐渐失去的关注、纯真、耐心、智慧、爱和意志等等,这才是真正的陪伴孩子长大,而不是拔苗助长般地过早地叫他们适应成人的世界。全书感触最深的是“伴侣”这一章节,中国古人将夫妻关系看做五伦之首,认为其是社会当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产生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如书中所说,父母彼此相爱,像三明治一样将孩子紧紧地夹在中间,依偎在最爱他的两个人的怀抱里,孩子一定很有安全感,在这种安全感的基础上,他才会心平气和地面对社会上的其他关系。在女儿还很小的时候她会说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而爸爸妈妈爱她,她爱爸爸妈妈,不知道她是如何得出这么一段类似绕口令的爱与被爱的关系,但我听来很是欣慰,至少在这一方面我们给她做了好的榜样和一个爱的氛围。作者皮耶罗费鲁齐是一名来自意大利的哲学家、心理治疗师,被誉为“当代欧洲精神心理学的引导者之一”。 意大利人相比于其他欧洲国家的人,更注重家庭的观念,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很像。作者在这本书里分章节地列举了很多他和自己孩子们相处过程中的一些事情,也包括他的一些失控和焦虑,但好在作为一名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他都可以冷静地思考、分析,并且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读起来没有暴躁家长和熊孩子之间的那种剑拔弩张,你也会发现生活没有那么多的紧迫和复杂,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没有那么地令人头疼。

重新找回自己

这本书真让人喜欢。读它的过程中,我仿佛身临其境的回到当初儿子小时候的状态,我有些懊悔自己没有早一些得到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儿子已经10岁了,过去的时光无法挽回,可是还有当下!一切都不会太迟,把握当下的每分每秒,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欢乐和泪水,那就是一种最美的体验。书中提到很多尴尬懊恼的时刻我都体验过,但是没有处理好,还是缺乏融入孩子世界的一种理解,这很难,可是做到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纯净,我将为此不断去努力。感谢本书!

哲学家孩子与警察父母

文、闫晗 (微信公众号:闫晗)“只要我期望我的孩子有某种表现,我就紧张和焦虑,不能以他们原本的样子去看他们,和他们在一起时也不能获得任何快乐。我变成了一个警察。”《孩子是个哲学家》里的这句话一下戳中了我。热播剧《小别离》里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刻苦学习,上重点,出国……要不然“人生就完了”。期望让母亲们变得紧张而严厉,还夹杂着恐惧——害怕自己失望。至于孩子本身的想法,反倒是最不重要的。每个孩子尚未出生时,父母的期盼大约只是孩子健健康康就好,可一来到世上,不自觉有了更多期待,跟周围人比身高、体重、背诗、认字、学英语的程度。一个理想的小孩什么样?他应该是阳光开朗、见人会打招呼的,热爱分享、为人大方的,能化解大人逗弄的尴尬、聪明伶俐的。这是很多人对自己孩子的期待。当他们表现出害羞、小气、迟钝、有攻击性时,家长就有些失望,“没面子”。《孩子是个哲学家》作者费鲁奇是意大利的心理治疗师。他说自己没孩子时总是带着优越感和沾沾自喜去观察周围的父母,大多数父母笨拙又可怜,作为心理学家的他很容易就能发现一堆错误,提出很多建议,并觉得自己能做得更好。可成为父亲之后就发现所有的理论都变成空中楼阁,所有的自信和自满被清空,于是变得谦卑多了。孩子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自己的黑暗面暴露出来:虚荣、嫉妒、爱控制……成年人会隐藏和控制感受,甚至会习惯善意的谎言,小朋友却非常直率,他们会坦言别人唱歌难听或者不喜欢某个长辈。费鲁奇的儿子会对来家里的客人说:“你们怎么还不回家?”“那个阿姨长胡子了!”带孩子去社交场合总是会有层出不穷的尴尬。通过对孩子说谎来获得顺从,比如对不想回家的孩子说“一会儿大灰狼来啦”,这种做法在生活中很常见。为了不让儿子吃过多的炸鱼排,费鲁奇说冰箱里已经没了,可儿子坚持打开冰箱,谎言就被戳穿——大人有些尴尬。费鲁奇由此想起自己小时候去看牙时对牙医的器具着迷,牙医自豪地说,“你长大了可以成为一个像我一样的牙医。”母亲肯定了这个想法,但一出门去就翻脸说:“不,想想那是多恶心的工作,整天在人嘴里捣鼓来捣鼓去!”母亲态度的转变让他感到困惑,他也发现成人的一切言行不一致其实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有人说孩子是一家人素质的终极表现,熊孩子一定有熊爸妈。很多人害怕成为熊爸妈,擅长煽情和说教,一不小心就变成了“警察”。见过鸡汤文说一位母亲严肃批评火车上吵闹的幼儿,旁观者觉得这样体现了教养。可说教或许并不是最佳方案,每一个现象的背后都有核心的需求没有被发现。费鲁奇的儿子埃米利奥不喜欢洗头,他们先后用了劝说、解释、威胁、预言的方式说服他,都不管用。用好吃的来交换,无效;爸爸妈妈陪着,带着玩具洗,无效;说“不洗头会长虫子”,无效;说“每个人都有不想做的事情,但必须得做”,无效……然而当他们开始从孩子的需求考虑,立即找到了他不愿意洗头的根源——怕水进眼睛。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就接受洗头了。成为父母是神奇的契机,因为可以有机会修正自我面对自我,让自己重新回到孩子的心态。最好的状态就是,给予他纯粹的关注,不是侵犯或指导,只是置身其中,全身心地投入地和孩子在一起,而不是心不在焉地玩手机。一个人的心思是否在你身上,大人孩子都感觉得到。首发于《中国青年报》 


 孩子是个哲学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