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31
ISBN:9787544735957
作者:郝明义
页数:183页

章节摘录

○:这是我们出版的主题书《少一点》(Less)。请指教。◎:这本书的主题“少一点”是什么意思?○:有两个意思。第一,在这个什么都求“更多”的时代,我们希望提倡一种“少一点”的哲学,消费少一点,吃少一点……另外有一个概念是说,很多事情可能在先少一点之后,反而会发现它还会多起来。◎:我前两天在高雄演讲的题目,也是“一”即是“二”,“二”即是“多”,“多”又变回“一”,阴阳流动的一个过程。阴跟阳好像是两个东西,可是事实上这两个东西又包含非常多的涵义,并且两个又可以结合成一个。我常常用手指来比喻。手指就是多,可能这个代表科学,这个代表社会,代表环境,代表很多东西,但它们的原点可能都还是“一”,原型是“一”。可是现在人呢,都把“多”变成“更多”,在科学里面又去发展更多的东西,大家不会回到原点,反而是一直发展,这是问题所在。“一”里面固然有“二”的存在,有“多”的存在,但在“多”以后还是要回到“一”。你的想法刚好跟我很接近,我非常开心。○:我很喜欢禅宗里面的一句话:“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可以看作这个意思的一个呼应。你自己是从学建筑开始的。对于建筑,你说过:“学建筑,可以对世界总体矩阵化,可以适度地把握时间和空间。”请再简要地进一步说明一下。◎:不知道可不可以说得完整……一九六四年我曾经到德国的乌尔姆设计学院讲课,这所学校包含很多部分:有工业设计、视觉设计、情报设计(信息设计)跟图像处理,以工业设计为中心。我年轻时虽然学的是建筑,到六十年代左右还都只是把建筑当成一个物体与物体形态的结构来看待而已。那次我到德国讲学,才回过头来注意到,原来建筑就好像人体,是由很多的器官、血管组合成“人”这样的一个构造。建筑,应该是由我们视觉、听觉、感觉结合而来的一种呈现。从那开始,我就从两个方向来思考这个问题:是要单纯地从一个小部分去思考,还是从整体去看它里面有什么样的东西?

前言

出版工作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可以遇见一些很特别的人。    如果有机会跟这些特别的人相处久一些,有些长一点时间的谈话,则又是不同的收获。    这本书里收集的访谈与人的记录,有三类。    首先,是做Net and Books(“网络与书”)主题书系列的时候,配合着主题所访问的人物。有詹宏志、Akibo和郑松茂三位。    后来,和主题书无关,或是因为机缘凑合,或是因为筹备想法,我又间断着做了杉浦康平、南方朔、张隆溪、许舜英四位没有发表过的访问。    第三,则是我过去写过的黄仁宇和卫浩世这两位。我写的时候虽然不是以访问形式呈现,但是里面仍然记了许多我们之间的交流。    我很珍惜和这些人交往或访谈的过程。不论是记录他们的人,或是他们谈话的内容,我都尽可能让自己回到纯粹的读者立场,让自己有最大的享受,也让读者有最大的视角。    非常感谢他们说得那么精彩。

名人推荐

有这样一本书,你的人生因它的出现而不同。能碰见这种书的人是幸福的。——郝明义

内容概要

郝明义(1956— ),台湾传奇出版人,有“台湾文化教父”、“轮椅上的出版家”之称。曾任时报出版公司总经理,现任大块文化董事长,“网络与书”发行人。著有《工作DNA》《故事》《那一百零八天》《越读者》等,译著有《如何阅读一本书》《二〇〇一太空漫游》。

书籍目录

1 杉浦康平:让自己保有感受惊讶的能力
21 张隆溪:品味的散失与重来
39 南方朔:世界的复杂不是没有意义的
69 詹宏志:Made by Books. Ruined by Books.
99 郑松茂:微型的人生
123 Akibo:像酿酒一样地酿梦想
141 许舜英:I am the Ghost.
159 黄仁宇:从印象成为影像的两段记忆
171 卫浩世:We must fight FOR them.

编辑推荐

《他们说:有关书与人生的一些访谈》编辑推荐:十位爱书人,谈经论道,拆解人生。郝明义:台湾文化教父,轮椅上的出版家。杉浦康平:日本设计界巨人,国际视觉艺术大师。张隆溪:著名文化学者,中西方文化摆渡者。南方朔:永远的批判知识分子,重要的民间学者。詹宏志:台湾全才鬼才,文化先锋,意见领袖。郑松茂:“意识形态”创立人,非常规的卖稿大王。Akibo:台湾资深设计师,跨界艺术家。许舜英:明星广告人,“许氏风格”创始人。黄仁宇:自成一派的史学家,“大历史观”倡导者。卫浩世:世界书展之父,传奇策展人。

作者简介

《他们说:有关书与人生的一些访谈》收编了郝明义与杉浦康平、张隆溪、南方朔等九位文化、出版、艺术界杰出人物的九篇访谈,内容精炼而丰富,跨越出版、艺术设计、写作、策划、广告、学术研究等众多领域,涵盖工作、家庭、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深入浅出地展示了这十位爱书人关于书及人生的思 考,十分具有启发性。
郝明义:台湾文化教父 轮椅上的出版家
杉浦康平:日本设计界巨人 国际视觉艺术大师
张隆溪:著名文化学者 中西方文化摆渡者
南方朔:永远的批判知识分子 重要的民间学者
詹宏志:台湾全才鬼才 文化先锋 意见领袖
郑松茂:“意识形态”创立人 非常规的卖稿大王
Akibo:台湾资深设计师 跨界艺术家
许舜英:明星广告人 “许氏风格”创始人
黄仁宇:自成一派的史学家 “大历史观”倡导者
卫浩世:世界书展之父 传奇策展人


 他们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郝明義在開首說道:「希望盡可能讓自己回到純粹的讀者立場,讓自己有最大的享受,也讓讀者有最大的視角。」對於一個與不少書中被訪者平起平坐的出版人,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但他做到了,還做得很好。這本書,就是一群讀書人向所有愛書人的告白,訴說自己與書本之間的種種。當中,有談職業的、有談經歷的、有談人生的。印象最深的,是南方朔和詹宏志,以及黃仁宇和衛浩世四篇。前兩者細訴自己如何與讀書結緣,讀書又如何成就今日的自己。後兩者是作者憶述自己跟兩位前輩的往來,見證書本如何讓他們跨越輩份和地域而連在一起,真摯動人。書中盛載的,是一個個因書本而豐盛的人生,因閱讀而高貴的靈魂。讀著,每每驚歎作者能找到那麼好的切入點,受訪者對題目的透徹理解更是讓人折服不已。他們的故事說明,只要讀得懂、讀得通,書本確可以是為你開竅啓蒙、指點迷津的一道階梯,讓你深化思考、感悟人生的一把鑰匙。自問也是愛書人,但遠遠說不上會讀書。這書正給了自己一些新的思想衝擊,新的閱讀衝動,例如張隆溪的品味培養論、南方朔的社會化過程、詹宏志的癡迷讀書法等等。透過他們精彩的說話,對書多了一些想法,對人生多了一些思考。感謝郝明義這本好書。
  •     书与人生- -------------------《他们说》读后感书的历史首先是从文字开始的,正是由于文字的出现才有了书籍。从刻写在石头和泥巴上的人类最早的书籍,到后来的纸莎草卷,羊皮纸等书写载体。图书从出现开始就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书籍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贡献难以估计。前不久在图书馆“猎艳”时,无意间发现者一本书。它之所以能在群书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很好看,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美。书的封面采用的是一种很阴柔的红色,正面放着由九位受访者组成的九宫格。翻开书以后洁净微黄的纸上印着跳动着的雅黑字体。单纯看他的外表就足以谈的上爱不释手了。就如翻开书以后看到的第一位受访者,日本的设计巨匠,说的那样“书不应该是廉价的,而应该是豪华的享受,书应该是愿意坐在读者身边的朋友,是读者的情人。所以不应该只出版廉价的书也应该出版昂贵的豪华的书,否则书就无法继续存在了。便宜的书是信息的浓缩,可以轻易的为电脑所取代,但美丽的书不属于那里。”美丽的书是很适合做情人的。可是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便宜的书是信息的浓缩,可以轻易为电脑所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阅读对纸质书的排挤越来越强烈,网络慢慢的取代了书籍承载信息的作用。有了问题“百度一下”,远比去图书馆找一本书便捷多了,网络虽然是比任何百科全书都更全更多。但网络的功能发挥到什么地步完全是要看使用者,他的信息很多,但有时候信息过多,有根没有就是一回事了。更不幸的是,网络绝大部分的内容是信息而不是知识。像微博,说说,朋友圈这样的社交平台,他所能提供的90%的内容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很难想象你能从140字的内容里获得什么有用的东西,更坏的是长期的阅读碎片化的信息会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造成的结果是,你难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从而无法进行长时间的阅读。这是尼古拉斯在《浅薄》一书中谈到的观点。现在是一个书籍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一年所印刷出来的书籍,远超于前几个世纪的总和,可是躺在我们手里的往往是“三星,苹果,HTC。”这是不是一种讽刺呢?书中接受访谈的几位人物,都有着长期读书的习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詹宏志。他是走到哪里都要背着一个书包,装置在各种情形下要读的书,他说:“年轻的时候,一坐下来看书,就会拿出笔记现在不会了,读书是用来打发生命的并没有用它来干什么,我说我这是阅读快感政策。他孤独地通过鼠来解决问题,从开始的编辑到后来的市场营销种种知识他都是通过读书自学而来的。反观生活中的我们,很少有人能有读书的习惯,有读书习惯的也多是读写只能带来感官享受的网络小说,难以产生与作者在心灵深处的共鸣,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人生来说,读书的能力是上帝赐予我们进行心与心交流的美妙体验。也有一些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作为学生的我们则是为了保研,为了找工作,这些事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人生其实也能过得更好一点,不要把你的欲望,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也自我教育追求“高,大,上”从来没想过这里的问题,从来没有人给你讲,你的人生即使是最后一名,但是,你却比别人多看了几朵花。写到这里,越来越感觉现在的教育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为了上一个更好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就要准备着开始上重点初中,到了初中则开始准备重点高中,然后继续“一路向北”离开没有幸福的季节,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学生的成绩等于老师的业绩,校长的效绩,所以老师也常常有点无所不用其极,威逼利诱。不断地向你灌输,等你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就等于这辈子衣食无忧。如果没考上大学,就像是这个世界上失去了光一样。当教育等于考试,而不再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不再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提问,去成长。不断地给你添加欲望,等你上了大学,往往会有更坏的情况,因为大学离开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与呵护”,你未来得及培养的自觉性,只会让你堕落到撒旦的那一边,打游戏,去夜店,翘课,人生变得没有目的与方向,也就失去了继续搏杀的“动力”。而那些被尊敬的称之为“学霸”的人,也常常怀着一颗“比,帮,赶,超”的心态,为了保研,为了下一步的“衣食无忧”,而相互“比较”着学习,相互模仿,高中老师的深切嘱咐依然回荡在耳边“应该向XXX同学学习”。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则其善者而从之,但是对于没有方向,没有人生目的的人来说,一味的模仿别人的人生,只是又将自己置于何去何从的地位呢?用书中的一段作为结尾吧。“你如果在人生的过程中努力冲刺,我觉得很好,但是如果不想跑了,要坐在路边休息一下,那也很好,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你看到路边美丽的景色,干脆要停下来浏览,那也很好”。人生,不一定要比别人跑得更快更远!
  •     小时候不喜欢关于“成功人士”的介绍文,总觉得要么是回忆自己如何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么是得了便宜卖乖,明明撞上大运还说一堆虚无缥缈的大道理。总之年少气盛,坚信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总有一腔热血足够在头破血流之后碰到大运。可随着年纪渐长,读书做事摸索出一些章法,可总有力有不逮的时候,回过头来,看业界成功人士谈自己的心得经验,反而变成了一条速成取经路。谈心得的方式有多种,市面上常常有一个人单打独斗讲自己的经验、心得、理念的书,结构清楚,过程详细,体系完整。可看着看着难免会对过程中一些细节产生追问的冲动,奈何作者一路铺成下去,这些疑问只能靠读者自行脑补解决。于是又有了对谈式的心得书,书中两人对峙沟通,比起单作者的娓娓道来,书中因为交流碰撞产生的火花明显要轻松随性有余地许多,虽然未必是从如何白手起家这样有一个宏观的流程展现,但访问人对于被访问者最直观的好奇点,常常可以让本来可能稍纵即逝的疑问有了进一步被解答的机会,访问者在同意和质疑之间,展开的就是被访者也许从来没有机会细说的真相。如若是同一访问者和不同被访者的访谈录,又会生出几人之间微妙的比较平衡。这本《他们说》就算一例,郝明义和大块文化,读书做书的人没有不知道的。郝明义本人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畅销书作家,有过《故事》这样从头讲起的生活体悟,有过《工作DNA》这样的职业经验总结,还有《一只牡羊座的金刚经笔记》这样的修心心得……而这样的阅历让其与《他们说》中其他几位创意文化界人士有一种平等且有共识的对话境界。其实无论书中哪一位,如果非要归类,都应该算毛姆说的有很大缺点但十分迷人的人,詹宏志不擅与人交际,路上遥遥见人都要藏身避免招呼;许舜英对于坏品味、周遭消费环境的挑剔与尖锐渗透进访谈的字里行间;Akibo有过与家人情感隔离的沟通过程;世界书展之父卫浩世更是在自己年轻的时候自我放逐过一段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故事和生活态度,看此类书得到的第一印象常常固着于此,但南方朔在书里说,要书要有反刍的过程,詹宏志也说看书不反省是没有效果的。先看的是他们做,如何做,喜好与摒弃,可最关键的,是这些行为后他们找到自己的路的过程。不然南方朔不喜欢《中外文学》的评论,许舜英还要推荐,岂不是看得人无所适从,要选队站边?而好学且善总结可以算他们共同的组织经验的方法,而同时如何在不断学习和总结的过程中,笃定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方向,放弃所学所做当中的次要部分,又是他们从一众同裁中脱颖而出的大招。就像旅程一样,每个人都有出发然后踏上回家的路的一个过程,于我们这样的旁人看来,他们所用的方式方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技近乎道的风骨散落在一问一答的字里行间。全书薄薄9个人,每个人信息量有多有少,但其中关于他们人生的细微线索,都是可以作为一个大的阅读主题的延伸。而这个思索和阅读的过程,让人可以合上书后,对自己要如何读书做人有了更心安理得的笃定感。PS:中间五人乃全书精华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还没来得及看,因为学书籍装帧设计又很喜欢书籍设计才买的。
  •     很喜欢这本书 虽然只是一个访谈集 但是学到了很多
  •     简短精炼的个人访谈秀
  •     2016年9月19日读,2016-305,图183。
  •     只对一篇里面夜读书的有感
  •     九个人物的对话,有一定启发。书内容不多,能从这些真正的读书人身上学到点特别的品质。甚至你发现在你身上那些被众人不屑一顾的情节正是走向一个读书人的关键一步。
  •     每一本都在不同领域给予阅读体验以新鲜撞击
  •     湾湾张口就是文绉绉书面语的能力真是十分强大。几个被访者都提到了写”导读”的能力,郝明义在这本书里正做了一个范例。整体内容比较平淡,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詹宏志的访谈,“made by books,ruined by books ”,自闭型读书爱好者的浮生安慰。
  •     访谈水平良莠不齐,前3人的值得一读,后面则开始注水了。
  •     没啥意思。
  •     对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书,虽然全文都是访谈形式,但是提问和回答都没有一句多余。读这本书,会让你更加爱读书,更加会读书。
  •     近年来难得见到这么有分量有内涵的书。书里每一个访谈的对象都是爱书人,都对书有着深深的情结,好多话都令人有无限启发。看这本书,真应了里头杉浦康平的话,惊讶的能力。这本书真是让人充满了惊讶。
  •     我最好的作品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在垃圾桶,一个进了柜子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有太多不会改变也难以改变的事情,因此唯一可能改变的是你的自我诠释。
  •     他们都在保持开放 他们都在坚持自己
  •     和有趣人的邂逅
  •     看林语堂先生的书,经常说要多看一些著名的文化学者所看的书,因为这些专业人士所看并喜欢书多数都是这个行业最好的著作,这样会在你学习和摄取知识时能少走不少弯路。所以我读《他们说》后立即买了几本里面推荐的书…………虽然还没看到,但仍然期待。里面从不同的人看出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选择,就像看到很多人个在你面前,立体的呈现出他们的人生和故事。所以才会觉得有意思。因为从他们看的书和对书的态度中就完全可以感受到,每个人性格的完全不同。
  •     郝明义作品,不同凡响的关于阅读的书,这位身体有残疾的台湾人特别让我尊敬,翻译《如何阅读一本书》,自己写了《越读者》,今天又看完了他“有关书与人生的一些访谈”,真的学到了太多太多
  •     云淡风轻中感受到读书对人生的力量
  •     喜欢的作者喜欢的题材,和喜欢的人物。
  •     读这本书的时候,难得有了一种幸福的感觉,大概是因为字里行间有些感触吧。并非每个访谈都精彩,但是觉得访谈确实是一种表达思想和交流的不错的方式,未来也许会多读些访谈?另外,南方朔先生的访谈实在是过瘾。
  •     其实有些高论还是难以认同
  •     他们的读书阅历和心得,具有启发性
  •     书中9个人的访谈,只有张隆溪、南方朔、黄仁宇三部分极其精彩,用语言真实表达出了你隐约的感受,是人生阅历、智慧的结晶!其他的都可认为是凑数,有的甚至没有和读书的主题相关。但只看那三个人的部分,也是值得买的。
  •     比较一般,个人感觉
  •     前三篇有意思
  •     1. 薄薄的一本书,九篇访谈或回忆录,每一篇都向我展示着新的观点、视角,为我开阔思域。我迫不及待要重读一遍。2.文章基本都写于2006年左右,甚至更早,直至2013年3月才在大陆出版。反观我的匪浅的受益,又不免夹杂着自嘲与遗憾。3.很适合在啃大部头书籍的间中来阅读这本书。
  •     如拳作掌 似水成波
  •     170204 Amazon.cn 已购纸质
  •     就是作者跟他们在扯淡。都是被采访人得自身经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也得不到什么。完全没用
  •     好久没遇到这种让人不舍得放下的书了。其实那些人讲的跟书也没有太大关系,但很有意思。
  •     3天断断续续的读完,读的过程中仿佛与大师在交流。体会到不同人对生活、读书的所思所想,推荐阅读。
  •     上课的时候,老师说她的一个观点:做出版的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出版业,永远不要放弃对精英品味的追求。这本书里,谈读书、谈创意、谈品味、谈生活。一些文章来源于“网络与书”系类。一个感触就是,要承认人的局限性,然后谈理想。另一个,对品味的追求,对层次的追求。
  •     卫浩世的这篇,还是在《工作DNA:鲸鱼卷》里的更详细
  •     编排很简洁大方的一本书!郝明义通过采访,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下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展示出风格迥异的不同世界。看起来比较轻松,同时又能收获不少真知灼见。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种记录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互动的书籍了!
  •     从书中,我们都可吸取到一些有用之物。不错的一本小书
  •     詹爷,嗯。
  •     两个中午休息的时间,读了@郝明義 先生的《他们说:有关书与人生的一些访谈》。先生对九位文化、出版、艺术界杰出人物的采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杉浦康平对图书设计和文字设计的见解,将深奥的哲学浅显化,直抵本质,他说“让自己保有感受惊讶的能力”,也让人豁然开朗。
  •     喜欢前4篇,后面几篇和自己联系不大,也就看不出趣味儿。读完前2篇,对老庄又多了些爱意,名家感悟到的自己也有体悟,只是暂时无法借助文字表述(不过文字一表述,大道就发笑);从第3篇学到的不仅是文史哲的妙处,更是一些读书的方法——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要学会,还有工作经验、社会认识对读懂书大有作用;第4篇那啥,感觉自己和詹宏志很像,整天屏蔽外界,有时间就读书,从书中了解答案,也很尊重资本规律,但自闭于书不理窗外,容易给人带来误会。
  •     张隆溪 南方朔的两篇不错
  •     不同的人 不同的看法 耳目一新
  •     访谈类的书,多读书总是没错,会从内在一点一点的改变
  •     在一个小雨的周日,和多位名家交流,惬意,读书对我,一是未知之启发,二是已感之暗合和表达。1.书能触摸,书有五感,书是可以坐在读者身边的情人,所以优品的纸质书是电子书替代不了的。2.品味,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东西。不要让这个什么东西都来去如风的时代,破坏自己思考的习惯,进而养成一个对事物体会一下再吸收的习惯。3.胡适先生说过:“为学犹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4.经典,是不同年龄去读都能收获不同的书。如果不能读多,不如反复阅读经典。书读多了,人类的道理也并没有太多。读书读到最后,要懂得用知识和方法论去看待自己的问题。5.真实人生在书外,书是个替代性的经验,有一些皮毛空虚,但能给我们机会一辈子去过二十个辈子的经验。6.人要保持随时做最好决定的状态,为此要学会不贪心。7.时尚,是享受当前顶尖成果。
  •     看了里面的内容,感觉还是有些启发的,不过感觉到后面的内容逐渐不如前面的那么深刻了
  •     集齐九颗龙珠,唤出神兽。可惜最后两位的访谈没有前面的精彩。功亏一篑~~
  •     对本书的内容不满意,不建议购买。
  •     与读书有关的书,值得重新阅读。7月完成阅读。
  •     不同行业的人对读书得看法,对人生的看法。他们都有一个特点,想把一件事做好,相信客户的品味。
  •     听一些人讲述自己的人生和对世界的看法还是有意思的。许舜英太水。最后两人用第三人称而非访谈,索然无味。
  •     关于阅读和人生,从大师的访谈里都能发现一些闪光点。不虚此行。
  •     去了解别人其实是想更准确的了解自己,警觉、指引或者感受到一些力量,对话都实在精彩,深入浅出,基本满足了自己在买这本书前的一些期望
  •     在这个快速的信息的时代,静静的坐在书桌前,品一杯咖啡,看一本好书,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这本书就是这样的,既读书又会能增长知识。通过大家的观点看法了解到不同的学问。
  •     这里面的几个人都是书的好伙伴,被他们读的书是幸运的。这几个人各的特点,分别是不行业的翘楚,但是都有自己一套读书体会,所以被聚焦在这本书中。可以借鉴他们的读书方法,不过成功终究不能复制。
  •     当思想进入围城之时,倾听他们则显得尤为重要。
  •     好的访谈,是主客思想交会,螺旋上升。
  •     没读完
  •     里面个别观念还不错,整体含金量一般,如果要想某人一样苛求的话就是一小时内随便翻完的类型。
  •     遇到跟读书有关的书,总是禁不住阅读的诱惑。看到有人讲自己说不出的感受娓娓道来,读到有人的境界让自己难以望其项背却又异常向往,每到这种时候,心里都会有一种脱离生活的乌托邦般的悸动。本书采访的人中我最欣赏的,还是那个读书狂詹宏志吧。
  •     喜欢这种访谈,就像看文字的纪录片一样,可以发掘出很多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看法做法,很多思想上的琐碎细节,这些大概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哲学。
  •     完全是冲着郝明义买的这本书,先选了几个喜欢的人的对谈来看,一看就能扎进爱书人的世界啊还真是。推荐。
  •     他们说:有关书与人生的一些访谈 郝明义
  •     只有三篇对我有用:南方朔,詹宏志,郑松茂。但是就这三篇就足够五星了。
  •     https://book.douban.com/people/2696758/annotation/21335829/
  •     “不要让这个来去如风的时代破坏自己思考的习惯”。做个有信仰的人,永远、永远不要背叛自己。
  •     郝明义的书有一种深刻的力量,郝明义周围的他们,对书有一种天然般的热爱,是一群为书而生的人。看到这些书痴一方面在书籍的领域游刃有余,另一方面自得其乐。实在是另人向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