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证人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32155897
作者:[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页数:129页

内容概要

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1905-1994 ),德语作家,1981年因其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卡内蒂是文学史上著名的“难以归属”的作家,他出生于保加利亚的鲁斯丘克,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犹太人,6岁时随父母来到英国,次年丧父,随母亲迁居维也纳。他先后在瑞士的苏黎世和德国的法兰克福读完小学和中学,1929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纳粹吞并奥地利后,他流亡英国,并获得英国国籍。
尽管一生萍踪不定,但正如诺贝尔颁奖词中所言,这位世界作家“有自己的故乡,这就是德语”。自1935年开始写作以来,他终生将德语作为他的文学语言,创作了多种体裁的作品,代表作有小说《迷惘》,剧本《婚礼》《虚荣的喜剧》《确定死期的人们》,政论《群众与权力》,游记《马拉喀什之声》,散文《耳证人》,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游戏》。除诺贝尔文学奖外,卡内蒂获得的重要奖项还有毕希纳奖(1972)、赫勃尔奖(1980)等,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大师之一。

作者简介

五十种极端性格 其中有没有您?
刻薄 犀利 幽默 有趣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最负盛名的人物小品
诚如作者卡内蒂所言,想如实地描写一个人,可以写整整一本书,即使这样,这人还是未被阐述详尽,可如果人们探究一下自己是如何记住一个人的,就会发现:令某个人与众不同的乃是少数几种特性。
在这本《耳证人》里,卡内蒂描写,或说“发明”了五十种性格,它们极端地在个体的人身上体现,成为他们各自的人格标签,如“舔舐名人者”、“泪水司炉”、“目不视物者”、“灾祸观察员”、“纸醉金迷君”、“一无是处女”等。这些貌似夸张的标签,其本质却无比真实,都是构成人性的成分,或许每位读者都可以对号入座,从几个甚或更多标签中看到或可爱,或荒诞,或卑劣,或丑陋的自己。
这部人物小品集写于1974年,幽默的文笔和辛辣的讽刺相结合是它最大的特点。


 耳证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在这奇妙的世界我们坚持自我遇见同样坚持自我的他们我们性格各异有时又很极端我们从自我出发从意识出发总认为我们没有做的不妥可在别人看来却异样的很还不是因为我们是独立的思考行动方式不同认知对事物看待不同所以世界才会有趣保持性格吧别让他们从地球表面消失这是我们身为人的幸福
  •     在1981年前,受时代影响而一生漂泊的埃利亚斯·卡内蒂,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直到这一年,诺贝尔奖给予他的作品以“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的评价,并将当年文学奖颁给了他,他才逐渐被发掘出来。蒙尘明珠,重放光芒,身为作家,卡内蒂无疑非常幸运。可“艺术力量”这个词毕竟过于虚无缥缈,如果没看过卡内蒂的作品,很难体会这四个字的深刻含义。但在看到这本《耳证人》时,我大概明白了,诺贝尔奖的评语确实所言非虚。要我看,卡内蒂其实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个出色的观察家和预言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形形色色,可真要归结起来,大多数人也许用势力、善良、急躁之类普通而空泛的词汇总结了之,很难深入描绘出什么亮点来。但卡内蒂却观察入微,从我们日常可见的种种现象(或者人之常情)中挖掘亮点,用略带夸张而又充满讽刺意味的笔触,塑造了多达五十种极端性格形象,可见其观察家潜质。比如名誉检验员、告密者、囤水者、一无是处女,这些本都是人们日常常见的一种心态,一种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但却很少诉诸于人的心态,卡内蒂却偏偏都能嗅到可挖掘的亮点,运用夸张的叙述手法加以揉捏,具象化为一种具体的奇葩人物 。他还能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抽象的感官体验入手,揪出不少奇葩,比如目不视物者、嗅觉敏感女、泪水司炉等。说他像预言家,是因为他描绘的某些现象和形象具有当代人物的某些印记,而不像他所在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有的。比如目不视物者,“不会在拍照之前白费力气亲眼观看”,而是“将本该亲眼观看的东西拍成照片,高高兴兴搜集并堆叠起来,就好像他们是邮票”。这多像在数码相机普及后的当代社会,多像总沉迷于拍照却忘了欣赏沿途风景、本末倒置的当代人。也许这就是优秀作家区别于常人之处,拥有超常的社会洞察力。卡内蒂的这些特质,以及他写这本书的角度,决定了这本短小精悍的人物特写集无可避免地具有浓烈的荒诞感。全书处处可见的机敏,尽显人性深处的荒谬。难得的是,他还能把深刻的人性思考用幽默的语言,搞笑的情节表现出来,大大增强了阅读趣味,使得这本小书有卡夫卡式的深刻思考,却没有他的那种幽微晦涩。看看卡内蒂对无视朵奇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吧,有深度的思考,但文字又很有喜感和画面感,十分生动,可以说是散文写出小说的味道。比如写守财女,“在吃饭前给钱币系上餐巾的样子实在令人感动,她不希望把它们弄脏,爱看它们干净整洁的样子”;又比如描写嗅觉敏感女的那段,“她从来不和任何人正面接触,只会隔着一大段距离模仿别人的动作”……看,多有喜感和画面感。作为一本散文集,《耳证人》这本书并不一定能全面代表卡内蒂的实力,毕竟这种文体过于随意,但唯其散漫,才见功夫。如果小说能拿到诺贝尔奖,散文又能写得这么耐读,这才是真正的实力。
  •     埃利亚斯·卡内蒂对感官似有一种执著,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游戏》用感官串联线索,由外向内的探知触及内心世界。散文集《耳证人》则更加疯狂地调动感官,去挖掘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相对的,书中的人物也在以他们的感官传达情绪,感官在此既是重要的工具也是敞开的线索。直白如嗅觉敏感女、语言纯洁女、耳证人,感官发挥着它们的既定职能;蕴藉如舔舐名人者、泪水司炉、畏光女,感官充当着其他目的的附庸。乍看之下,卡内蒂描写的人物身上潜藏着种种奇葩特质,但定睛细瞧,我们又对此毫不陌生。卡内蒂刻画的不就是我们了解的某个人,甚至是我们自己吗?《耳证人》就像一幅拼图,拼凑着过客匆匆的社会群像,其中的每个章节又是一幅个体的拼图,用支离破碎的特质,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人。这与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过程是同步的,不会去记忆他所有细枝末节,能令人印象深刻的,往往就是这些有别于他人的特质。卡内蒂的切入角度很独特,那些极易被忽视的癖好是最显著的特征,时而夸张,时而含蓄,时而丰富而又真实地展现一个人的多面性。不妨用毕加索创作的肖像画作比,毕加索用以构成人物的基本元素是一般画家很少用到的三角形、矩形、锯齿形,当他们组合成整体时,却别有一番风味,可以清晰地辨认出人物和主题。毕加索的另一大特色是喜欢在一幅画中展现不同视角下的人物,正面和侧面奇妙地糅合在同一平面内,却和谐自然渗入了多重寓意。这种独树一帜的风格本身,亦是艺术家本人的典型特质。说卡内蒂不留情面,可他只是抛出了线索,褒贬是由读者宣之于口的,与他无涉。那一个个亦真亦幻的故事,交织着无数发人深思的隐喻和试探迷宫般的徒劳而返。令人着迷的,是卡内蒂未尽完整交代的背景下曲曲直直的留白,以及读者心中没有标准答案的解读。哪怕是同一个读者,也会随着阅历的增长,抑或阅读的心情,抑或邂逅的人,品出截然不同的况味。譬如任性的自赠女,疯狂地迷恋收回自己送出的礼物,为此无所不用其极。“那么,她又何必把它们送出去呢?正是为了取回来,她才把它们送出去。”自赠女有点施恩图报的影子,有点为爱痴狂的影子,也可以理解为惺惺作态,矫情自恋,怎样理解但凭读者喜欢。泪水司炉则像心机版林黛玉,自虐地接近能让他流泪的东西,难掩潜意识里的孤芳自赏。或许也能理解为表面慈祥内心冷酷的伪善者,乃至兔死狐悲。某个人身上的某几条特质,能迅速勾勒出读者心中的某个人,虽不全然一致。比如一意孤行迷恋厮杀、打着“消灭多余人口”旗号的慕男狂就颇有几分希特勒的映射。再怎样中规中矩的人都有疯狂的可能,卡内蒂只是将这些疯狂的因素汇聚起来,推到了公众的视线前。其实每个人都不尽然是欣赏《耳证人》浓墨重彩的看客,骨子里的疯狂悄悄泛滥。拥挤的群像里,我们来去匆匆,带着不以为然的疲态。——乙未年读埃利亚斯·卡内蒂《耳证人》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概括得还行,但脑洞不够,意思不大
  •     再版以后马上去买来读了,不得不说书籍装帧做得很一般。当年想读这本,哪里都寻不到,网上找了个PDF的,还自己手打成了TXT。
  •     太刻薄啦
  •     很有趣。
  •     “他成功地遗弃一切。先从小的物件入手。”(卡内蒂)努力做一个弃物者,享受物尽其用的乐趣。
  •     一点点卡尔维诺式想象
  •     时不时地可以拿出来看一下 人性在作者眼里 没有一丝美好
  •     几个现实联想:【名誉检验员➡️键盘侠】,【桌布癫狂女➡️圣母婊】,【马厩幽暗女➡️社交恐惧症】,【屡遭引诱女➡️“我抽烟喝酒纹身但我知道我是个好姑娘”】,【恭顺之祖➡️庄子思想的消极极端】,【上帝宠儿➡️绿教】,【名人研究者➡️中世纪的教皇】,【音乐大师➡️金三胖】
  •     不知所然……
  •     灰鸽子竭力推荐的小说。我可能觉得这种开单子的方式显得比较懒…………
  •     我应该是诡计猎手mix with啃书瘾君子 人格
  •     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极端描写,极端到了让我无法和现实世界中的性格对号入座,这是对本书一大失望之处。打算收入德语原本再读一遍,看看是否会有全新体验。
  •     讽刺够辛辣。
  •     无感
  •     作者的文笔刻薄、辛辣,这五十个性格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吧。
  •     没有目录,差评
  •     尖钻,讽刺,卡内蒂的底色
  •     【2016.11.24一天】(6.7万字,129页)1981年诺奖得主的小薄书,每篇2-3页,50篇小品文,50中人物性格,笔调幽默温婉,柔和的讽刺,对人性的浓缩与状写,作者言道:我发明的那些新“性格”,有的可以看成是小说人物的提纲,有的则是自省的诱因,一眼认出熟人,再一眼认出自己。
  •     将奇葩性格的成分极度夸张,虽然有普遍性存在,却显得不那么容易对号入座。所以读来是有点无聊,猜想卡内蒂写的时候是想着某个身边人,但又要让人家对被诽谤无知觉。
  •     刻薄缺无幽默,读完不留印象,也没有打发时间的闲趣,总的来说是浪费时间的那一类书。
  •     看不见的耳证人
  •     形形色色的五十种性格,总有相似的见过。那么多人生百态,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     129页,每种性格两三页掠影,辛辣有趣。1974年的作品,五十种人格隐喻,四十年过去了还是可以找到生动的对应。
  •     译者的别字有点多啊?
  •     段子集,足够有趣刻薄。想看卡内蒂,毛姆,纳博科夫,鲁迅吵架。
  •     好多都没看懂……
  •     辛辣讽刺,有些篇章的人性无法理解
  •     写作训练课
  •     坏死了,要多写一类揶揄狂作家,嘁!
  •     各种怪咖的群像,不少地方让人一笑。这五十个种人的行为都很荒诞但也能模糊对应到现实之中。我要是去续几篇,标题大概就是《刷手机不能停君》、《囤书者》之类的吧。
  •     建议三联书店版,译者更加用心
  •     很讽刺,短小精悍,很多共鸣,拒绝先生,食书者,不喜欢。
  •     嗯,为什么会想到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不同的是,那本写的是虚构的城市,这本里写的是五十种不同性格,每一种性格都很极端,很偏执,像是浮夸的漫画,很有趣~每一种性格写的都不多,感觉像是卡内蒂私人的一个素材库展示,不知道他有没有在其他作品里写到这些对应的人物?(嗯,会讲故事真的很厉害,羡慕这么神奇的大脑,:-)
  •     用具体行为概括出50种极端而抽象的人格,当然,世界上不存在书中描写的任何一类人,但确是由两种或多种极端人格按比例组成的。
  •     一本神书……分类加强版阿Q
  •     一般
  •     小说的实体,人性的端倪
  •     像目不暇接的马戏团演出,新奇,灵巧又难以捉摸,有点不明觉厉,一下子悟不出妙处。
  •     一口气读完,五十个人物小分析,有趣又犀利…各种人格都洞察得深入又清晰,好像每个人物都能联想到身边的谁谁或自己,还有发生过的事,然后心里默默为作者点赞
  •     脸谱化人物的独幕戏,虽然刻画的入木三分,但因为过于抽象,读来便觉无趣。只是从这些形色各异的肖像里,可以瞥见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有种熟悉的微妙。
  •     篇幅虽小,也是无聊
  •     一段段小文,长度合适,如厕必备。作者有些脑洞很有意思,但毕竟年代久远,豁贴不了现代诸奇葩,少了份“没错没错,确有其人”的趣味。翻译君的文字平实质朴,简明易懂,独有一份德国式的严谨冷清。
  •     同样的语言范式描述不同性格的人,有的确实点到痛处,有的还是有点欠缺。
  •     这部完成于上世纪的散文集,写尽的却是千年罕变的人之本性。依附宫廷,考古迷恋,习惯告密……一种又一种人性缺陷,通过不同的情节表述,铺展在阅读者面前。当我们回望生活的日常,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书中写就的正是我们自己。
  •     很久不读书。终于在德语班的课上读完了一本。有点意思,但仅限于有点意思。
  •     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有些人物真的希望写成长篇。
  •     太概括了,有皮无骨。
  •     Somewhat of the fast-food culture that's made smooth reading. Though it seems like a good classification and summary of social men, tagging people that way is still kinda acid. All in all, to map those people around you as the reflections is full of fun.
  •     蛮妙的,感谢国鸽同学推荐
  •     这世上没有比没有才华还努力出书的作家更让人觉得尴尬的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