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雾霾启示录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547821466
作者:[美]奇普·雅各布斯,威廉·凯莉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美]奇普·雅各布斯(Chip Jacobs):获奖作家、记者,曾为《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洛杉矶每日新闻》(Daily News of Los Angeles)、《洛杉矶周刊》(L.A. Weekly)撰稿,著有Wheeling the Deal The Outrageous Legend of Gordon Zahler, Hollywood‘s Flashiest Quadriplegic等。
[美] 威廉·凯莉(William J. Kelly):记者,为《洛杉矶周刊》、《洛杉矶时报》、美国Alternet杂志和《加州期刊》(California Journal)撰稿,曾任大洛杉矶烟雾控制局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区发言人,著有Home Sweet Home等。
译者简介
曹军骥(译者):大气气溶胶与环境、PM2.5污染研究权威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兼任亚洲气溶胶学会主席、国际气溶胶学会执委、国际空气与废弃物管理学会以及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获得Frank A. Chambers国际空气污染控制杰出成就奖(2013年,亚洲唯一)、国际空气与废物管理学会空气污染控制杰出成就奖(2013年)、第三届亚洲气溶胶研究青年科学家奖(2009年,国内首次)。其主持参与的研究项目在2008年、2012年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作者简介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一书描述作为“烟雾之都”的美国洛杉矶市60多年来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形成、发展和防治等历史细节。20世纪40年代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依赖于汽车的新兴生活方式等污染所形成的烟雾,于1943年7月开始对洛杉矶市居民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持续影响至今,而洛杉矶的居民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与抗争,将洛杉矶市从烟雾蔽日恢复到蓝天白云。洛杉矶市两位记者奇普·雅各布斯和威廉·凯莉著通过深入调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事件发生时的众生相,以及该事件对美国污染治理进程的促进与当前全球各国绿色环保发展的深远影响。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作者:赵凤娟《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一书的两位作者从全局的视角,以详实的数据呈现给读者一个被雾霾困扰60年的城市洛杉矶的治污之殇。引用参考文献共计712篇,足见其真实性、科学性、可靠性。传递给读者的启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体会的启示如下。启示之一:民众和企业对于污染物危害的了解甚少,技术的误导,学界对于危害缘由及危害程度发布的遮掩,使得受污染者和制污染者对自身的意识和行为的后果认识不足。启示之二:政界、商界、民众各自的利益驱动着污染治理的进程,可谓是企业利益与生存环境之间、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一场博弈。启示之三:对危害预警的速度不断提升得益于科技的进步,但科技的发展也加速了污染对人类危害的进程。从而说明了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启示之四:虽然是洛杉矶60年空气污染治理史,但更是陈旧观念和环保意识的一场较量,是科学与人文在疏离之后协作的一部奋斗史。在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背后,是令人忧伤的漫长治污旅程,是无法不令人痛心的深思。启示之五:我国近年来雾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环境问题变得更加深刻。此书对于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有着极其深远的启示,也必然会促进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良性运行。
  •     自然之友的防霾手册推荐了这本书。这不是一本小说,或者纪实文学什么的,结构也像一些评论说到的,比较冗繁,加上翻译的缘故,所以,能支撑自己读下去的理由大概有3个:1、我也住在一个工业化明显的城市里2、我也在经历着雾霾3、我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呼吸道疾病,暗无天日的生活,绝大部分的逼仄的室内时间……这些现实人人都在经历,可是都舍不得离开城市。宁可在城市里,苟延残喘。雾霾可以假装看不见,因为朋友圈里流行的各种清澈的蓝天白云似乎可以平缓我们焦虑的心情,但是,生活里因为雾霾造成的困顿甚至绝望,没有办法再假装下去。可是我们还是不愿意离开城市。正如此书开头所说,空气污染是一头狡猾的怪兽,它并不会让人们心生警惕,反而有很多人会抱有侥幸。洛杉矶半个多世纪的雾霾治理过程,简单说起来,只不过是各方利益博弈后实现的妥协。有人说这个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但是不要忽略了,本书前三分之一,政府也是在不遗余力地掩饰雾霾的危害,媒体还在拿雾霾做调侃,人们除了愤怒和焦虑,仍旧不愿意放弃自家后院焚烧垃圾的便利以及靠方向盘出行的方式。如今的洛杉矶,当然已经不再是当年的烟雾之都,因为工业已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排污的法制与环境科技都与时俱进了,但是那些转移了的污染工业,仍旧还是会沿着太平洋蔓延,一直蔓延到阳光灿烂的美国西海岸。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转移制造业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某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的问题。简单归咎于政治制度,显得过于粉饰了人类的贪欲。这本看似生物化学、环境医学等术语一大堆的报告里,在因果关系上的直白阐述充分展示了科普读物在分析问题方面的客观性。事实触目惊心,悲天悯人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态度,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面对一个丝毫不愿意更改自己的生活方式却又力求良方希望解决痛苦顽疾的病人——人们总是要碰壁无数次之后才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怎么可能有不付出代价就能获得的美好?对于治理雾霾,“你不能只紧盯制造商迫使他们去的技术上的突破, 还需要持续要求市民在一定程度上作出牺牲。同时,如果忙碌的国家政府部门不能坚决地将国民的健康和福祉放在经济发展之上,人们也不要指望有大规模的收获”P248,我觉得这是本书长篇累牍论述之后的精华总结。所以,你看,其实不是雾霾治不好,是大家从内心深处舍不得治理。就像舍不得离开城市的心态一样。
  •     2014年上半年我发现英文版的《Smogtown》,于是从亚马逊上买了两本,真的读不下去。下半年的时候我发现《洛杉矶雾霾启示录》出版了,又买了一本结果还是很难读。作为环保人士,是不是要装逼读一读,还是要掂量一下。书名翻译的很不好,设计的也不好。直译成《烟雾之都》可能会好一点,“洛杉矶烟雾”是环保领域的一个传统表述,也不错。书商非要改成“雾霾”,还要加上一个现在已经不流行的词语“启示录”,搞得不伦不类。弄一张从7-11买回来的廉价口罩作为封面,完全看不出污染严重的意思,再用最软的纸,拿到手感觉就像一滩烂泥。英文版用硬皮本,感觉就好多了。每章第一页所用的照片是《Smogtown》原来就有的,但照片的选择本身就让人迷惑,全书的推进是有时间线索的,但照片的选择却没有。环境污染是区域性的,加州的污染很难飘到中国,这本书也是区域性的,所以很难读也正常。我怀疑两位加州长大的作者,根本就没想着要加州以外的读者要读。虽然译者在序言里面提到,这本书兼具文学性、科学性、思想性,但作为首先是记者的作品,这本书的文学性严重的损害了所谓的科学性、思想性。一切都融化在了“纪实小说般”的语言里面了,绵绵不休,找不到头绪,好像记者连续写了十三篇新闻报道,然后拼凑在了一起。所以,如果再出版的话,除了调整封面,为了大众读者的需要,这本书还需要附人名表、名词表、机构表、重大历史事件索引——由于全书总体是按照时间线索,从1943年写到2003年施瓦辛格成为加州州长,因此对每一章的标题也需要进行调整,至少加上副标题以表示时间跨度。重要人物出场的时候最好附上历史照片以加深印象,不要假定这些加州的环保战士出了加州大家都认识。理清线索、提供地图之后,读者再去探索加州近百年的空气污染斗争史,会方便、清晰许多。最后,作为环保工作者,当然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大气污染治理的历史。1943年,加州每年超过联邦健康标准的天数达到2/3,经过60年的努力,现在(2008年)是1/4,并且难以确保2023年能否完全达成加州和联邦清洁大气目标。2014年,北京市的空气质量达标率是47.1%,即使站在加州的肩膀上,我们也难以对未来空气改善制定一个可靠的时间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冤家对头的斗争,还远远没有到落幕的时候。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艰难读完
  •     洛杉矶治理雾霾70年,这是一个渐进庞大系统的过程,政府、企业、市民都参与其中
  •     难以相信亲身感受过的阳光之城居然也曾遭受过smog的笼罩,但看着译文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     读起来好费劲。
  •     墙裂建议把此书列入每个地球人都要阅读的必读书目,否则塞回母胎重新发育。如果人类不再对自己的高消费忒浪费的生活方式开刀,自然就不会偃旗息鼓,顽强地磨着利牙等着人类。不辛苦,无所得,对自己开刀。
  •     看完之后忽然发现,原来人类的技术也不过如此,即使高科技的美国也没什么高科技,虽然科学家说,媒体宣传科技发展有多快,实际上也只是片面的真相,只是针对人们日常消费娱乐的科技说的,什么手机啊,电脑啊,没法指望这么一个东西救雾霾。其实人类的前进还真的很缓慢。
  •     这种主题,只要挖掘真的材料在铺陈,就不会是差书~但除非是要分析整个洛杉矶的烟雾治理博弈,否则是没办法细致去抠读的~读得太累了~观点也比较浅显~
  •     任重道远
  •     真的读起来太费劲了,几乎没细看
  •     艰难的蓝天求索之路
  •     Sometimes,the smell in the air is pungent and disgusting and makes me wonder how bad the air is for my health.The light pollution is also a serious problem,nowadays.I always feel bummed out that I can't see the sky full of twinkle starts,which I used to love watching.These problems are caused by smog and light pollution.
  •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洛杉矶治理雾霾的经验北京能学多少。而在于通过梳理广泛的公民运动、利益博弈、科学法律体系,让中国人感叹:解决雾霾问题,美国制度的优越性实在是鞭长莫及。
  •     翻译真的太差了作为英语专业的童鞋真的受不了,有兴趣还是应该看看原版。
  •     @
  •     对于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有提醒也有启发
  •     琐碎的描述下其实是各种推卸责任和自私自利,政客希望仕途平稳,公司希望持续盈利,民众希望继续舒适的生活方式,环保团体策略左右摇摆…… 环保看似鲜亮,其实只是一块遮羞布,被人们出于种种目的扯来扯去。从1943年的化学烟雾污染到现在,洛杉矶仍然是美国空气污染的重灾区。中国政府的强力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件好事,但与LA一样,local政府如何应对的影响才更直接,人们的民心所向和行动意愿才是根本,bless for the best.
  •     全书的时间线非常混乱,各章之间也缺乏明晰的联系逻辑,加之翻译很差,阅读体验不太好,不过此书所展现洛杉矶1940年代以来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治雾过程的复杂程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除了“雾霾”,作者最后还引出了全球变暖的危机,在杰文斯悖论之下,不由让人觉得,大概自毁就是人类无法割除的一部分。
  •     没有脱离一贯的美国式,反复讲述不同人的经验
  •     最大的启示就是——审视自己
  •     “在家里做饭,排出的油烟只会影响邻居。”——地球上大部分人面对个人利益和享受的时候都会向这种想法妥协,例如冬天我们一边埋怨雾霾让孩子发烧咳嗽一边坚持开车送孩子上学,哪怕只有两公里路程。不自律将会是人类灭亡之时上帝的总结陈词。评三星,因为这书时不时蹦出来的大长句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     雾霾治理需要长期的努力,地球只有一个,人人需要爱护。
  •     引以为鉴
  •     书的结构有很多改进的空间。
  •     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人类需要为之付出什么样的代价?相比《大雾霾》,这本更贴近当下的实际、当下的中国。经济利益至上和消费性驱动,这才是造成我们“呼吸困难”的根本原因。
  •     环保部长说中国治霾不会花英美那么长的时间。但现在的措施正重蹈前人的覆辙,这个结论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     其实我们遇到的雾霾 欧美早在60年前就遇到过 两次最严重的雾霾事故就包括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 在过去的60年间 他们为了自身健康一直在和雾霾作斗争 从成立空气质量管理局 对于各个工厂的排放进行控制 乃至街边的烧烤店 到聘用科学家明确雾霾的真正成分和化学过程、雾霾对健康的伤害研究 乃至政府领导采用拼车出行、快车道、以及采用新能源汽车代替老式汽车等行政命令 但其实雾霾真的是发展中的问题 包括工业生产、城镇化、生活方式 如果单纯希望依靠科技发展来解决雾霾 相信永远也做不到 何况还有这么多的大企业经济利益在其中 一方面要抓大企业的排放 另一方面人们真的要考虑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行
  •     在污染如此严重的今天读这本书,受一些启发,或许是单力薄,仍要坚定环保,坚定植树造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