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章节试读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43893221
作者:王觉仁
页数:320页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58页

今天,几乎所有人都对中国的“应试教育” “填鸭教育”颇有微词,一直在乎与“人格教育”和“素质教育” ,可是,如果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都还围绕着“匮乏性需求”打转,如果我们都把掌握知识当成佔有更多外物的手段,那么中国教育又如何跳出“应试”和“填鸭”的泥沼?如果大多数中国人始终无法意识到“成长性需求”对生命的意义,如果一个社会的成年人都不懂得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和心灵健康,那么我们又能给予孩子什么样的“人格教育”和“素质教育” ?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91页

除非你认为自己没有灵魂,或者认为人的幸福不需要灵魂参与,否则你就必须为饥饿的灵魂找到合适的养料。物质上的成功固然可以满足我们的生存需要和虚荣心,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成就感,但它并不必然带给我们幸福,更无法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意义。。。而灵魂所需的最重要的养分,就是那些看上去与现实生活相距遥远的精神世界的事物,就是那些被我们弃若敝屣的超越日常经验的“抽象事物”。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65页

我们无需害怕死亡,就因为生命在不断‘死亡’的同时,其实也在不断获得‘新生’。在此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死亡本来就是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死亡,就没有生命。。。人生中的每一个刹那都包含着死亡,也包含着新生,就像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包含着白昼和黑夜一样。这就是生命的真相。而一旦懂得生命的真相,我们也就懂得死亡的真相了。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274页

布雷登将普朗克所说的这种“物质的母体”,以及宇宙万物之间基于“量子纠缠”的普遍关联性,称为“无量之网”。他认为,正是这个能量之网“构成了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和周遭环境在内—的量子本质”。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73页

“假我”与“真我”的演绎。前者为“无常”所挟,受制于外;后者虽亦不脱,但灵台清明,知觉内守,照见变化,通识超脱。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28页

假如有人从未见过大海,也从未听人说起过大海,他想尝一尝海水的滋味,这时候,他不必把整个大海吞进肚里,而只要尝一小滴,就知道大海的味道了,这就叫“即用而言,体在用”。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308页

所谓最好的自己,就是经由人格的完善,获得一种高品质的人生。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258页

“我知道任何轻微的侮辱都可能伤及尊严。但是,尊严不是天赐的,也不是别人给予的,是你自己缔造的。尊严是你自己享用的精神产品,每个人的尊严都属于他自己,你自己认为自己有尊严,你就有尊严。所以,如果有人伤害你的感情、你的尊严,你要不为所动。……我的儿子,你与你自己的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开始,当你相信自己,并与自己和谐一致,你就是自己最忠实的伴侣。也只有如此,你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99页

“未发之中”,语出《中庸》,原文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王阳明却认为,体与用同出一源,既然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表现于外的种种情绪都很难做到适度恰好,那就证明他的“未发之中”是有欠缺的,亦即他的本体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障蔽。所以,说“未发之中”常人都有,是不恰当的。换言之,学人修行的重点,应该是直接从“未发之中”入手,去除心体上的障蔽,而不是在外面的待人接物上用功。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78页

光明一旦出现,黑暗就融入光明之中了。。。当我们能够冷静的观察内心某种激烈的情绪或强烈的意念时,这种情绪或意念所具有的能量就会在短时间内转移或消失。马斯洛说: “儿童是真大了眼睛,用非批判性的、非祈使性和纯真无邪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他们只是注意和观察事实是什么,对他并不争论或者要求,自我实现者也是以同样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人性的。”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25页

做人之道,首先要注重成色(内在的人格),其次才是关注斤两(外在的事功)。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05页

禅的修行不在别处,就在此时此地,因为你要寻找的东西是“人皆有之,不假外求”的,你又何必远涉重洋,去追求你本来就有的东西呢?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215页

天理就是一种既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法则或宇宙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讲, “所思所虑只是天理”就是对内在正能量的体认和开启。这是一种自觉、主动、充满创造力的精神转化活动。一旦完成了这样的精神转化,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自然就会与宇宙法则若合符节,与宇宙能量同频共振,同时也自然能够顺应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用庄子的话说,与宇宙法则、宇宙能量相契合,就叫做“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用孔子的话说,完全按照自己内心想要的去生活,却又不违背社会的道德规范,就叫做“从心所欲不逾矩”。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07页

一个人要想在工作中轻松高效的处理繁杂事务,不仅要养成这种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还要有意识的训练一种高度的专注力,那就是:当他手上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心里就只有这件事,仿佛世界上也只剩这件事。这种状态,就是儒家常讲的“敬” ,也是佛教常讲的“定”。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298页

真正的立志,不是说你希望拥有什么样的职业、身分、财富、地位、名望等等,而是说你决定让自己具有一个什么样的人格。
...“人有什么”和“人是什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你身上唯一不可被赋予或剥夺的东西,就是你的人格。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213页

“如果我说不要想大象,你会想到什么? ”...“大象”...当你在抗拒某种东西的同时,就是在让这种东西进入你的内心;你越是抗拒,他对你的束缚就越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兰修女才会说: “我不会参加反战运动,但如果有支持和平的运动,我就会参加。”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98页

真正的修行必然要在油盐酱醋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也必然要在混乱扰攘的尘世中完成。一旦你经由正确的修行获得了心性的转化,那么你自然就会发现:这个原本充满了“污秽和丑陋”的世界,其实就是完美的净土,当下就是圣洁的天堂。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76页

像婴儿、赤子那样,全然活在当下,充满存在的喜悦,享受生命本身固有的单纯、完整和富足,并且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和创造性。用马斯洛的话说,这就叫“第二次纯真” ,是一个自我实现者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57页

犹太人凭什么这么牛?答案或许就在下面的两条犹太格言中:一、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娶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二、假如父亲与教师同时坐牢而又只能保释一个人出来的话,做孩子的应先保释教师。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265页

要判断一种教育的好坏,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在启发还是在灌输、是在引导还是在压制。前者必然尊重个性、保护天性,后者必然泯灭个性、扼杀天性。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其实都是负有“天命”的,就像李白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的性情、好恶和天赋各不相同,只要是正当的,就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教育的责任就是去发现每个人不同的资质、才气、禀赋,再给他提供适合其天性的教育。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90页

“后代的儒者教人,往往一涉及精微之处,就说这是‘上达’的功夫,不便学,而只去讲‘下学’的功夫。这是将‘上达’和‘下学’打成两截儿了。现在,我告诉你什么是‘下学’ :凡是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口中能说清楚,心里能想明白的东西,都是‘下学’。那么什么是‘上达’呢?凡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口中难以表达,心中难以思议的东西,就是‘上达’。打个比方,对树的栽培灌溉是‘下学’,而树的昼夜生长、枝繁叶茂就是‘上达’ ,人岂能对树的生长进行干预?所以说,凡是可以下功夫、可以讲说的,都是‘下学’ ,而所谓的‘上达’ ,其实不在别处,就在‘下学’里。凡是圣人所说的,无论如何精妙细微,都是‘下学’。今日学者,只管从‘下学’里用功,自然能够‘上达’ ,不必另外找寻一个‘上达’的功夫。”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27页

正如纪伯伦所言: “当你达到生命的中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高过罪人,也不低于先知。”也就是说,我们都有自我完善的潜质,也都有人格堕落的可能。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13页

大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累,其实都不是身体的累,而是心累。。。要让自己能够日理万机而又保持身心泰然,能够用最少的精力处理最繁杂的事务,成为职场上的高效能人士,其秘诀就在于:只动脑,不动心。
健全人生的三原则:一、不把任何事情视为手段;二、绝大多数事情,都可以被赋予某种意义;三、一次只做一件事。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256页

在世间所有的忍辱功夫中,最上乘的境界其实还不是娄师德的“唾面自干” ,而是把人生中的所有欺辱、轻贱、困苦、挫折、逆境、磨难等等,全都视为砥砺品德、磨练意志、提升能力、完善人格的必不可少的助力。这种助力,佛教称之为“逆增上缘”。就是说,人生中的一切负面因素和负面能量,都可以被我们当成开启正能量的必要条件。用阳明的话说: “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9页

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负面情绪,其实都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源于我们对事情所抱有的看法。。要想有效控制心理,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就必须把事实与看法、真实情况与放大的障碍分离开,然后把我们的反应和行动,牢固地建立在事实本身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的看法之上。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86页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每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称为“人的内在自由”。而错误的教育,只会向学生灌输特定的知识,表面上培养了专家,实际上却扼杀了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内在自由”。所以爱因斯坦才会说,所谓专家,无非是训练有素的狗。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页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
康德: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表现而不能认识事物本身。
佛陀说:“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陆九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一个人在精神上成人最重要标志,就是要意识到,他人或社会赋予的思想和观念,只是诸多可选择的观念体系中的一种,它是可以受到质疑和检验的。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天理既不是肉食者制定的约束草民的道德训条,也不是老天爷在你出生时就配发给你的一张“善人资格证书”,而是有待于你去发现、去选择、去坚守、去实践的一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
道,发现并行走的一条道路;德,等待着你去实践并获得的一种价值。正因为道德是一条道路,所以你可以选择走,也可以选择不走。因为德是一种价值,你可以选择坚守,也可以选择放弃,关键是你的选择。
余秋雨:“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又光辉之谓大。大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伫看风急天寒夜,谁是当门定脚人?(明吴康斋)
维特根斯坦说:”真正的神秘,不是世界怎样存在,而是世界竟然存在。“
”未发之中。“(《中庸》)
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慧海)
清心非舍弃人事而独居求静之谓也。
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碧岩录》
只动脑,不动心。
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有脾气。(杜月笙)
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关注自己的人生成色。
做人之道,首先要关注成色,其次才是关注斤两。
从体上讲,万物悉皆平等;从用上讲,一切皆有可能。
关键是,循理还是从欲。
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卢梭)
无论你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有多少同类,也无论你走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与你相依相伴的只有自己。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
白头未是形容老,赤子依然浑沌心。(王阳明)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德兰修女)
鲁迅,当一个社会道德败坏的时候,一个人能够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道德,这种人就是民族的脊梁。
盖日月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王阳明)
我不会参加反战运动,但如果有支持和平运动,我就会参加(德兰修女)
宁为狂者,不为乡愿。
本杰明富兰克林:即使最伟大的国王,也得坐在自己的屁股上。
遇事便乱,终无长进。“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量子纠缠。
理须顿悟,事须渐修。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53页

由于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且与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密不可分,所以很难被放在需要层次系列的哪一个位置上。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266页

如果说人的天性是一颗种子,那么适合其天性的教育就是土壤。有了这个土壤,再给他人格教育的养分,给他自由思想的空气,给他生命意义的阳光,他自然就会茁壮成长,成为他最想成为的那个人。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301页

海德格尔说: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79页

觉照的当下,你便是宁静本身,而不必再求一个宁静;心中若有觉照常在,便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更有何前念后念之分别?若一意追求一念不生,则不免落入断灭之境,把自己变成死灰槁木了。修行如果走到这一步,那就完全背离了初衷。不管儒家还是佛教,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认识自己的心,让我们能够更快乐、更自在地生活,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更不是要扼杀自己的人性。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43页

西方精神分析学泰斗艾里希·弗洛姆认为,在西方文化的源头,即古希腊和希伯来(犹太人)那里,人们的生活目标是“追求人的完美” ,可到了今天,现代人则是一味“追求物的完美” ,结果就是把自己变成了物,把生命变成了财物的附属,于是“存在” (to be)就被“占有”(to have)所支配了。说白了,你占有了物,但失去的却是自己。存在主义有一句话叫“拥有就是被拥有” ,所表达的意思也是这个。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97页

你并非宇宙这锅“原子粥”中一颗盲目而孤立的原子,你也不是单纯受欲望摆布的只会吃喝拉撒的高级动物,你的生命与天地万物拥有广泛而内在的联结,并且和所有人的生命一样,具有一个共同而神圣的来源(精神本体)。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37页

关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的确,光明并不直接惩罚不接受它的人。拒绝光明,停留在黑暗中,这本身即是惩罚。一切最高的奖励和惩罚都不是外加的,而是行为本身给行为者造成的精神后果。高尚是对高尚者的最高奖励,卑劣是对卑劣者的最大惩罚。上帝的真正宠儿不是那些得到上帝的额外恩赐的人,而是最大限度实现了人性的美好可能性的人。当人性的光华在你的身上闪耀,使你感受到做人的自豪之时,这光华和自豪便已是给你的报酬,你确实会觉得一切外在的遭际并非很重要的了。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168页

你可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经营你的家庭、事业、亲情、爱情、友情等等,但千万不要把你的整个生命和全部幸福寄托在任何事物上面,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 “无常”和明天哪一个会先到。在合理正当的前提下,你可以尽情去欣赏、体验、享受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但要尽量淡化对任何事东西的佔有欲。记住,拥有外物不是罪恶,可佔有欲会成为你所有痛苦的根源。因为无论何时,你都不可能成为任何人、任何事物的主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无常”才是君临一切的王者。

《王阳明心学》的笔记-第239页

就像康德的“定言命令”一样,真正的道德行为都是无条件的:我想要诚实,并不是因为诚实可以给我带来诚信的名誉和其他利益,而只是因为诚实本身是好的、是对的、是值得坚守的。


 王阳明心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