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表

出版日期:2014-6-20
ISBN:9787532942155
作者:[意] 普里莫·莱维
页数:261页

内容概要

普里莫·莱维,被誉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他是奥斯维辛幸存者,第174517号囚犯,也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公众喉舌,备受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以及卡尔维诺等文学大师的推崇。莱维同时也是一位化学家,他常说:“化学家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囚犯这两重身份在我身上是如此根深蒂固。” 他无法想象没有这双重经历的自己。
莱维1947年出版第一部作品回忆奥斯维辛经历的《如果这就是人类》时,卡尔维诺为他撰写书评,热切推介。然而,却直至1958年的修订版,才终获文坛认可。从此,他的创作如源泉喷涌,涉及诗歌、小说、回忆录等各个领域。1963年出版的《终战》,描述从集中营得救回到意大利的经过,这部作品不仅被选入意大利语文教材,还于1997年被编为电影《劫后余生》。出版于1975年《周期表》是莱维最为著名的作品。
1987年,由于抑郁症,莱维从住宅一跃而下。同样是奥斯维辛幸存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利·维瑟尔说:“早在四十年前的奥斯维辛时代,莱维已死。”

书籍目录

幸存者的声音——导读 王浩威





















翻译莱维 牟中原

作者简介

氢,和星星、太阳里燃烧的元素一样。它的凝聚产生了这永恒而孤寂的宇宙。
1975年出版的《周期表》是莱维最为著名的作品,他凭借丰富的化学家的知识,以各种元素为隐喻,创作了一系列相互纠结的半自传故事,既包含了他所出身的皮埃蒙特犹太社会、他从中学开始的化学学习,亦表达了他对二战时大屠杀的反思与回应。在莱维的笔下,各个化学元素的不同性质,它们美丽的结构式,随着情节的进展得到了一一展现。元素不仅是有诗意的,更具备丰富的哲学意义。1996年,英国伦敦皇家研究院将《周期表》评为“有史以来最好的科学著作”。


 周期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有些书即使看不下去,即使不喜欢,甚至即使离自己的体验相去甚远,也应该买一本回来读读,翻翻,甚或只是收藏,这样的书有《作品第一号》《要就要不要拉倒》《哈扎尔词典》《芬尼根的守灵》《上帝之城》《寒冬夜行人》《万有引力之虹》《时间与河流》乃至还躺在作者方东流电脑中的《烂小说》,等等。《周期表》简单来说就是以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名作为篇名,整本书就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就因为篇名都是元素名这一点,这书怎么也值得收藏一本,读不读是另一回事,理解多少又是另一回事。凡是那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我总是乐意收藏,并努力去读的,因为我始终坚信,最简单的创新也比最复杂的模仿要难上千万倍。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没看完 感觉没意思
  •     8.4
  •     本来觉得把元素二战人类结合起来是个挺好的创意,写出来却是这样沉闷温吞零散而遥远的故事。
  •     建议先阅读莱维的其他作品,不然一个个没有连接的小故事可能会让你读得有点晕。即使翻译得不咋地,还是本好书。
  •     当见证者莱维搞死了文学创作,立刻甩卡尔维诺几条街
  •     有点难懂 毕竟翻译体一直不太习惯 但是会尝试去了解那段历史
  •     我果然还是喜欢铁这章 还是没变啊
  •     如译者所言 “在他的世界里,每样事情都奇妙地连接在一起”
  •     “锌醒了,盖满白色的氢气泡,蛊惑已经开始,你可以放手由他去,安详地在实验室里踱方步,看看别人在做些什么。”
  •     一个有趣的理聪~然而也没有书评说的那么好.....比较想看写集中营的另两本
  •     翻译风格不是问题,慢慢读进去,会感觉到厚实之感。作品好在对二战(纳粹)背景的距离控制,简单的控诉与自怜早已过时,作者在传记、回忆、省思、化学(物质)之旅的线索上谨慎而活泼,风格也多样,颇迷人。
  •     我不知道是译者还是莱维自己的问题,总之我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贝娄会说这是一本必读书。
  •     不论文字看得多轻快 总有种作者迟迟无法从那个集中营走出来 就像他自己所说 他感觉“死人比活人还近些,甚至觉得做人很羞耻,因为人建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是一个可怜的老水手 写着煎熬的文字 却仍旧走不出来
  •     英译本转译,希望以后有意大利语直译本。
  •     化学世界的诗意与寓言。
  •     神作
  •     “今天我知道想用文字编织一个人,让他在纸上活起来,尤其桑德多,是完全无望的。他不是那种你可以说故事的人,也不是那种你可以立碑的人——他嘲笑石碑。他活在行动中,当行动结束,他什么也没留下——留下的就只有文字。 ”
  •     不论翻译,感觉科学结合文学写的真美
  •     后悔的是,当年还买过英文版;庆幸的是,买了没看~
  •     引用文中最能引起自己共鸣的一段:“它是一本微观历史,是行业志,记载它的胜利、失败和痛苦,是一个事业快走到终点的人呢所想讲的故事,走到这个阶段,一个化学家面对周期表,或者宏伟的贝尔斯坦数据库百科,或Landolt手册,怎能不感伤那过往的成败?他只要去翻翻,便会升起一连串的记忆,有些朋友的命运和溴结上缘,有些则是丙烯,或是胜肽,或是谷氨酸,所有化学学生面对任何化学巨著时,都应该想到其中一页,也许一行,一个式子或一个字,他不可知的未来或许写在那里。只有“事后”,即成功、错误、悔恨、胜利或失败之后,才能明白。每个青春不再的化学家,翻到那要命的一页时,不也曾爱恨交织?”
  •     去年暑假读的一本… 人性…
  •     翻译真是难忍。。。什么时候有新翻的啊啊啊
  •     理科里最差的就是化学了。。
  •     他的散文集今年要收!
  •     在绝望的语境里还能感受美和诗意,最后自决于这个残破的世界,完成使命。有这样一段人生是何其悲壮!
  •     作为半自传体小说它的情节不够吸引人,而化学元素的人文化也不够充分,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融入故事中。所以还是更适合作为中学化学课外读物
  •     世界万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作者的笔下奏出了一首科学与文学的交响。想找他的其他作品来看
  •     译得好差。
  •     用最诗意的化学语言描绘了一个意趣盎然的世界。可能因为这本对集中营里的生活着墨不多,所以读起来比较轻松,有不少段落还挺幽默,一些表达方式也很有意思。就是翻译实在是有些糟,语句有些都不通顺,而且逗号是不是全本都有错误?间隔距离很有问题啊?
  •     内心对自然产生的信心,其力量比学校教的东西更强。那些石头、沙子是我即将逝去的自由之岛。
  •     带着化学实验室味道的诗意故事,有写实,有奇想,有溯源,一种元素讲一个。魔鬼味道的硫,害人未遂的砷,被误解的铀,换面包的镉,轮回的碳。故事的调子变过几次:追溯祖先和早年生活的好奇,集中营时代的五味杂陈,战后重新讨生活的调侃和隐约无奈。但故事完全不一板一眼,查找油漆变质的原因这种包含了化学原理和公式的段落,也能讲出情节和幽默感。然而这个译本有点算是败笔,台湾译者九十年代从英文版转译来的,“转了一手”之后与原著的切合度可能本来就差远了些,台湾人老人家的表达方式读起来也不太习惯,有时候简直觉得自己在看港台版的中文财报……
  •     奥斯维辛
  •     感觉像一个老大爷再给你唠叨小故事,挺棒的。
  •     化学、集中营、诗,这些都是吸引我看这本书的原因。“了解宇宙和人就必须了解物质”,每一章都以一个化学元素作名字,凝结成这二十一个故事。
  •     作者的经历很曲折但是作品确实没能写好,不够深刻也不够触动人的灵魂,翻译也是平庸无奇,最让人感触颇深的就是写铈棒的那段。
  •     碳-最后一段,绝佳! 此外还有氢和铁。
  •     书很好,翻译太随意。
  •     有些地方美的惊人 孤独而哲思 有些地方类似卡尔维诺 有些则平庸 然而它肯定是特别的
  •     一个去打猎的人,只要带着枪、箭、弓到森林里去,成败全靠自己。抓了就走,事到临头,所有的预言都不算数。理论没用,别人的经验也无效,重要的是自己面临挑战。有种的就赢,弱的就改行。
  •     文学化学人生
  •     还在看。创意满满呐,作为一个文科狗也要读点科学装装逼了。
  •     实在是科学人文历史写实等题材于一体的好书。对于读了十年化学的自己来说,对于那一个个的化学元素是那么多亲切而熟悉。作者是二战集中营幸存者这一特殊身份,书里内容也向我们真实反映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丑陋与残酷。也算是今年看了很多二战题材的书之一吧。推荐。
  •     没有读透,这样充满隐喻和诗性语言的小说一直是私人阅读上的软肋,很难进入和深刻理解,留存。
  •     和科普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主要还是对纳粹的痛恨,反思。 总的来说是非常好看的。尤其喜欢《铅》那一章节的故事。
  •     很多章节反复看了许多遍。从某个机场候机楼开始。“锌醒了,盖满白色的氢气泡”这些句子让某些遥远的东西从脑际缓慢而生硬的蔓延回来,而时至今日再看到这些,伴随着作者哲思而深意的语言,好像又重新认识了化学。这是一本让我忍不住手写笔记的书。
  •     当初心心念念了很久,从来不参加任何满减活动促销,终于等不下去买了回来,结果却并不那么好看。原本新颖独特的内容生生被作者的文笔糟践成了另一个低下版的低俗安妮日记,又被翻译弄成了二手文学,实在伤感情。本着以化学元素为噱头开展的故事却并没和化学有太大关系,仅有的实验部分也写得格外模糊,一点也不新奇,实在挑不起兴趣,这就难怪作者的前两本书始终得不到出版最后抑郁自杀。作为集中营难民幸存者+化学博士,走文学道路真的是个好选择吗?同情心无法帮你赚大钱,靠文字这么高端缥缈的东西吃饭,您还是尽可能讲究点多长长心吧。事实再次证明:期待已久的并非就是真的好。
  •     四分Levi,四分裝幀,一分翻譯。 也不知這種譯本怎麼可以得到出版,簡直浪費好書。
  •     是本耐看的书
  •     一个化学家,却又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引人入胜的文学力,用元素周期表来写回忆录实在太有意思了,值得一看
  •     “科学和文学并不割裂。”有些元素特别有趣,有些故事也比较无聊。总体来说,我觉得前半部分我看得更津津有味。也不排除是下午太困的原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