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观念史稿(卷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出版日期:2016-9-1
ISBN:9787567553716
作者:[美] 沃格林(Eric Voegelin)
页数:392页

内容概要

作者沃格林(Eric Voegelin),美籍奥地利历史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与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齐名的保守主义者,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沃格林攻读的是政治学博士,喜欢的却是法学,真正师从的老师是自由主义法学大师凯尔森教授,心目中的偶像则是自由主义思想泰斗韦伯。著有《政治思想史研究》(三卷)、《政治的新科学》、《秩序与历史》、《政治观念史稿》(八卷)。
译者孔新峰,法学(政治学)博士,1998-200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现为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政治。著有《从自然之人到公民:霍布斯政治思想新诠》等,译有《当代英国政治》、《民主先生在中国:东方与西方的人权与民主对话》等,在《哲学研究》、《文史哲》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课题多项。

书籍目录

英文版编者导言 / 1
一、本书在沃格林著作中的地位 / 1
二、沃格林对此时段的概括 / 4
三、本书的内容框架 / 6
四、对沃格林之路德与加尔文解读的一个注释 / 18
五、编者的注 / 25
第四部分 现代世界
第一章 权力之秩序:马基雅维利 / 29
一、传记式背景:马基雅维利与圭恰尔迪尼 / 30
二、时代诸问题:1494年的创伤 / 33
三、意大利传统 / 38
四、亚洲之背景 / 44
五、《卡斯特拉卡尼传》 / 61
六、《李维史论》 / 66
七、《君主论》 / 82
八、结论 / 96
第二章 理性之秩序:伊拉斯谟与莫尔 / 103
一、1516年 / 105
二、伊拉斯谟的基督教 / 107
三、禁欲主义君主与“粗人” / 114
四、君主禁欲主义之范围 / 120
五、伊拉斯谟论战争 / 124
六、权力问题 / 125
七、《乌托邦》与美洲 / 129
八、某地与乌有乡 / 134
九、骄狂与财产 / 142
十、乌托邦的战争 / 149
第三章 上帝的子民 / 155
一、制度与运动 / 156
二、运动之分期 / 160
三、运动之范围 / 163
四、教会与宗派 / 165
五、改革与反文明效应 / 168
六、《锡安荣光一瞥》 / 169
七、运动之社会结构 / 174
八、东部对西部运动之影响——伪狄奥尼修斯 / 177
九、运动诸观念 / 183
十、自由性灵 / 206
十一、阿波罗之统治 / 236
第五部分 大混乱
第一章 大混乱(上): 路德与加尔文 / 253
一、印刷与公众 / 254
二、分裂——莱比锡辩论 / 256
三、符号之历史性——教会与圣餐变体论 / 260
四、《九十五条论纲》 / 265
五、《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徒贵族书》 / 270
六、因信称义 / 289
七、再思考 / 304
八、加尔文与命定论 / 314
索引 / 341

作者简介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沃格林八卷本“政治观念史稿”的第四卷,本卷涵盖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所代表的现代时期。
现代性的哲学之维一直都是作为政治科学家的沃格林著作的主题之一,在本书中,沃格林阐析了帝国基督教统一性的崩溃,此种崩溃引发了自主理性与教派反叛的崛起,这些趋势在19世纪与20世纪得到更为充分的展开。本书所包含的不仅有沃格林对现代性早期的分析,还有他在后期作品中处理的、对许多现代运动之直接根源的描述与分析。这些分析足以为我们理解现代性的种种特征提供基础。


 政治观念史稿(卷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集中营里的人间地狱也随之公诸于世。战后,大屠杀成为了各界议论的焦点,在神学界尤甚。仔细想想便不难理解:伟大且良善的上帝居然丝毫不理会他的选民的悲切呼声,居然允许600万犹太人死于非命。上帝还是良善的吗?如果是,那他还是万能的吗?有位神学家给出了如下观点:在大屠杀的这段时期,人们与上帝的联结之线断了。然而,德国政治哲学家艾瑞克▪沃格林指出:这一断裂自西方文明现代化的初期便已开始,即文艺复兴至宗教改革这段时期内。沃格林的著作写于1945至1950年间,此时他已目睹了20世纪极权政治的疯狂,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凶残屠戮。他发现,自文艺复兴所谓的“现代化”发端以来,世俗权威逐渐占据了西方文明的大部,基督教神学已经难以左右俗世中的重大事物。人们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奉为进步,此后便迎来了自1789至1989年这200年的“无神论的黄金年代”。莫名自信的人们与上帝争夺权柄,以为终于获得了自由,殊不知驱逐上帝所引发的无序反而招致更可怕的奴役。沃格林认为,正是在文艺复兴至宗教改革这一时期,属灵权威与世俗权威发生了断裂。沃格林以马基雅维利,莫尔,伊拉斯谟,路德和加尔文的著作及其思想主张为考察对象。通过对上述几位思想家的观点梳理,他总结出这些人身上的“智识上的傲慢”和“反哲学主义”。马基雅维利从异教神话中获得启发,认定强有力的君主会成为世俗秩序的来源,令人联想起罗马帝国号召的“皇帝崇拜”;伊拉斯谟认定必须要驱逐圣神,追求理性,再配上一位禁欲主义的君王便可永享太平,他对于基督的观点颇有些“阿里乌派”的意味;莫尔则认为消灭私人财产后再通过制度约束人们的骄狂便可创造美丽新世界;路德的“因信称义”将以博爱为核心的信仰变为一种无从影响个人经验生活的外在行为;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则内含有建立政治新秩序的意图。这些人的观点使得人们的生活重心由彼岸世界转向现世生活,在主流的文化语境中,这就是“进步的现代化”。而沃格林则用批判的眼光加以看待,他犀利地指出了这些思想与19世纪至20世纪盛行的实证主义,进步主义乃至纳粹主义,共产主义的内在关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尼采所谓的“上帝之死“在这一时期便已初露端倪,现代化的过程伴随着神圣观念的消解,当人们开始“自主”把控历史之船的方向舵后,似乎忘了自己是圣经教导中的有罪之人而上帝则用多灾多难的20世纪回应了与其争夺权柄的子民。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2016已读70。相当有见地的政治哲学著作。艾瑞克·沃格林考察了自文艺复兴至宗教改革这段时期内的政治思想史,即西方现代性的发源历史,选取了马基雅维里、莫尔、伊拉斯谟、路德以及加尔文为考察对象,揭示出西方文明中属灵权威和世俗权威发生断裂的过程,而“智识上的傲慢”和“反哲学主义的态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结果,神学不再是一种指导俗世的精神方针,而现世则充斥着人的贪婪和骄狂,上帝与人类间以爱为基础的相连逐渐丧失。至20世纪初,总恶果全面爆发,孕育出法西斯主义之流的思想怪胎。沃格林对于西方现代性源起的反思不可谓不深刻,对所谓“进步”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予以了犀利批判,闪耀着思想光辉。
  •     由于背景知识不甚了解读得很出戏,只能把握思想观念上的轴线:企图在中世纪脉络中寻找现代性问题的连续体。文艺复兴以来“迷狂”的性灵主义(spiritualism)走的是一条自我神化、自我施恩的内在封闭路线,这始于但丁诉诸阿波罗式的帝国,终于伪狄奥尼修斯式的超人,也可以说终于尼采,尼采看到了启蒙与进步智识的贪欲与可怖,但其自身的方案(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也显得癫狂;对路德、加尔文有诸多批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