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2·1958-1967六日战争

出版日期:2014-9
ISBN:9787540468238
作者:赫尔曼•沃克
页数:416页

内容概要

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美]赫尔曼•沃克
191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父母为俄裔犹太移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文学与哲学专业,并在“珍珠港事件”后加入美国海军,参加过南太平洋战争。
出于对战争与文学的深度了解,沃克创作出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凯恩舰哗变》,获得了1952年普利策文学奖,而《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则赢得了《纽约时报》的高度评价:这两本书足以奠定沃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希望》是沃克以“以色列建国”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从以色列独立日到“六日战争”,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沃克在书中用凝练的语言、严密的情节设置与恢宏的战争描写,全景式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以列国的独立与崛起。

书籍目录

第三部分出使美国/001
第二十二章艾米莉的来信/002
内忧外患-002
萤火虫的夜在闪烁-009
第二十三章土耳其狂想曲/015
跳!-015
木已成舟-018
此情可待成追忆-027
第二十四章美国任务/036
运筹帷幄-036
整装待发-048
第二十五章绿野仙踪/052
致老狼-052
启程-055
爱情旋涡-061
第二十六章李•布鲁姆的婚礼/063
异乡异客-063
喧嚣与遗忘-070
第二十七章往事已矣/076
久别重逢-076
物是人非-083
第二十八章肯尼迪总统会兑现/092
辞职-092
与你同在?-096
最后的视察-103
第二十九章女王/107
孩子气-107
节外生枝-116
第三十章牢骚室/124
一波三折-124
一偿夙愿-133
第三十一章女王与狼的信/141
尽我所爱-141
争执-146
第四部分六日/157
第三十二章宣战事件/158
何去何从-158
出使华盛顿-164
焦点行动-171
第三十三章等待/175
战争倒计时-175
生生不息-181
余情未了-190
第三十四章帕斯特纳克的出使/197
短兵相接-197
邀约国防部部长-202
政治支持-207
第三十五章前夕/214
狐狸和鱼-214
士气高涨-218
投票表决-227
第三十六章中途岛/234
等待-234
“红床单行动”-239
无声的祈祷-246
第三十七章进军艾尔阿里什/250
装甲部队-250
挺进-258
第三十八章猛狮之死/263
昙花一现-263
小人物-268
出发-274
第三十九章娜哈玛与艾米莉/282
上帝的礼物-282
相约纽约-284
“牢骚室”谈判-289
酒店幽会-295
第四十章机不可失/299
旧邻居-299
逃离-302
短暂的相见-307
精神烈焰-311
第四十一章耶和华的日子/317
推迟的空袭-317
圣殿山-322
第四十二章哭墙/330
以色列之王-330
相思成病-340
第四十三章冲啊!/346
交欢的蜘蛛-346
被追上树的猫-355
第四十四章熊吼/362
宿醉-362
最后通牒-365
第四十五章遭遇“牢骚室”/377
赢家-377
狼与巴德-381
第四十六章杰拉迪山口/391
生日会-391
圣地-396
历史注解 /404

作者简介

第一、第二次中东战争后,巴以冲突不断,并进入白热化阶段。同时,英国与法国也迫于国际舆论压力,相继减少了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而此时,在以色列国内,也陆续爆发了数次政治骚乱与武装冲突。国内外形势日渐严峻。书中故事在继续。 为寻求国际声援,“闪电狼”兹夫•巴拉克出任以色列驻美使馆武官。他凭借多年来的战斗经验与政治经验,在联合国的会议上竭力为以色列争取最大程度的政治支持。同时,“堂吉诃德”约西•尼灿渐渐展露其出色的军事才能,成长为装甲部队的骨干军官量,并指挥其麾下的装甲旅投身于如火如荼的战事之中。 在各方夹击之下,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发动闪电式空袭,摧毁了阿拉伯联盟国的空军力量,战争仅持续了六天,便以阿方战败告终,史称“六日战争”。这一经典之役重绘了中东地图,也再次巩固了以色列的国际地位。然而,却并未给以色列带来期盼已久的和平,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在影响着巴以局势。


 希望2·1958-1967六日战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第二本比第一本还要更精彩,这时候已经不再是开国草创之时,以色列已经用实力和诚意为自己打出小小的一片天地,因而不再像开国之时那样处于几乎完全的孤立状态,而是参与到了大国政治的牌桌之中。而这本书在描写这场大牌局的每一个侧面,都实在精彩无比,第一个侧面,是以色列与美国外交中的谈判、沟通、博弈、交易,把许多事件和方法写的详尽入微、让人身临其境,简直可以作为一本高级外交术参考教材来阅读。第二个侧面,则是以色列军人们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战争时的心理、选择、重担,同样刻画得非常出色,把他们凡人的家庭烦恼、军人的职责重负、犹太光复者的深厚感情这几重身份和感受刻画得惟妙惟肖。第三个侧面则是联合国会议的虚伪滑稽,尔虞我诈,几乎所有人都是在那里信口开河,真正决定战争走向的两个超级大国早就在会议之外送出无数军火,在联合国会议上却又每个人都主张着和平和平——当然,他们表面的华丽辞藻之下都只想要对自己有利的和平。两个超级大国各怀鬼胎,法国政府无足轻重的代表像个小丑一样说什么“四个超级大国”如何如何,而其他小国要么是美苏双方受到授意的马前卒,要么就只是想说些好听的废话在国际上挣点儿面子,至于阿拉伯国家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外交谈判桌上都再度表现得低能可耻。事情实际的发展几乎和这些虚伪的小丑剧完全没有关系,战争的决定不在这里做出,和平的成果也不是在这里取得的,联合国的作用实际上是一个“相对体面”(比起殖民时代那些少数几国的秘密瓜分会议而言)的牌桌,赢家可以在这里把自己的成果经过虚伪辞藻包装缓冲之后扔到桌面上而不会引起爆炸,而输家可以在虚以委蛇的和平呼声中相对体面地认输退场,而不至于太下不来台。好吧,如果小丑戏能缓解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机,那这小丑戏毕竟还是值得演下去的,但是我们可得切记,小丑戏本身是无法依靠的,这里甚至不是真正的决策者们相互摊牌的地方,而仅仅是做给大家看的。所有真正的成果都是在这之外取得的。另外达扬在这本书中的表现根本不是个真正的英雄,而是个装成英雄的篡位者,实际上所有的战争计划在他上任前早已由拉宾他们准备完毕,他所作的就是跳出来在民众面前进行英雄鼓舞士气的表演,然后将一切荣誉收归自己。而且为了确保自己的演出效果万无一失,他对实际作战的方针极其保守,他为了玩这个游戏,差点儿让以色列错失推进到苏伊士运河、夺回犹太旧城、拿下戈兰高地三大战果(他坚决反对这三件事,为了不让自己的凯旋演出有蒙上任何污点的风险,而到了必须打的时候,他又糊弄和支开别人自己行动,冒着造成混乱的危险也要独占功劳),幸亏以色列的民主体制还有人能够制衡和节制他。关于达扬的这一段非常生动地描绘了从古希腊时代以来的那些军事僭主们一贯是如何玩这个权力游戏的。
  •     《希望》是普利策文学奖赫尔曼·沃克于1993年推出的长篇巨著,译成中文后1、2册共计近七十万字。这部小说以以色列建国初期的几次战争为背景,从独立战争到6日战争都有所涉及。因为有了这样的叙事背景,小说的气势倒也不能不说宏大。从前线的隆隆炮声到洛杉矶的演讲,纷繁复杂轰轰烈烈,让人目不暇接。《希望1》的封面宣传上有“全景式展现最真实的以色列建国历程”和“一本书看懂以色列建国史”的字样,而在《希望2》的封面上则有“全景式展现巴以的由来与演变”和“一本书看懂巴以冲突”的字样,但是实际上,《希望》系列只是历史小说而已,并不是一套关于以色列建国的史料。换句话说,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本《三国志》,其实它只是《三国演义》。本书作者在书的最后《历史注解》中声称这是一部“艺术创作”,并援引了《韦代词典(第九版)》中关于“艺术创作”的定义:“偏离事实……美术家或作家为了获得效果而施行。”因此作者还声明:“故事中的人物并不代表现实中的人,任何对虚构角色的‘真实’身份猜测纯属八卦式的无意义行为。”看到这句话我感到汗颜,因为我在读完《希望1》之后还试图百度过“兹夫·巴拉克”,结果出来的相关网页都同时和《希望》相关。当然,小说中也出现了戴维·本-古里安、摩西·达扬等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不过作者让他们的出场都很随意:本-古里安这位“以色列之父”,时任总理的人物,作者直接把他扔在了为了鸡蛋而碎碎叨叨的女主妇旁边。当然,这毕竟还是一部以以色列建国为背景的小说,其主要背景和情节还是基本忠实于史实的,作者在《历史注解》中对于哪些是史实都有所标注。独立战争和六日战争的基本面还是真实而准确的。当然,这些战争在小说里往往是一种戏剧化的表现,“堂吉诃德”约西·尼灿总是那么勇猛,并且用他的勇猛而宣告着种种胜利。小说中对以色列与美国的外交事宜也基本符合事实,“约翰·肯尼迪总统对果尔达·梅厄的保证是有记录可查的,小说中逐字逐句地援引了原文”,只不过,作者在讲述以色列与美国周旋的时候穿插了大量以色列武官和美国美少女之间的浪漫故事,这种穿插更适合习惯于好莱坞战争片中一定要有一些浪漫爱情元素的读者。人物也好,史实也罢,一部历史小说最重要的是写出当时人的心境,或者干脆说是表达出一种态度。这一点我觉得本书做得还不错。整部小说当中,以色列人没有人喜欢战争,不论是军人的妻子娜哈玛还是战斗英雄约西,但是战争一旦开始,以色列人就开始盼望以至夺取战争的胜利。在小说中,六日战争的结果似乎就取决于双方的士气:以色列是为自己的生存而战,而阿拉伯国家给人的感觉似乎只是为苏联而战,至少是认为有苏联给他们撑腰而不必太用心。结果,不论是小说中展现出来的情景还是真实的历史,六日战争的结果还是取决于以色列部队的速度,比如对埃及空军的偷袭,几乎就是在埃及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行的。以色列早就将态势视为战争状态,而埃及则直到战机尚未起飞就被摧毁的那一刻才意识到战争的真正来临。以色列的建国得益于美国的帮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小说中对这一点也表述得相对清楚。至于美国为什么会帮助以色列,逻辑很简单:美国的敌人帮助了以色列的敌人,所以负负得正,美国要帮以色列。有人说六日战争的根源在克里姆林宫,小说中对这一说法倒没有涉及——因为小说基本只写了以色列这一方,而没怎么涉及“对方人”。现如今,苏联已经解体,但六日战争所带来的后果仍在持续,巴以冲突、阿拉伯难民等问题仍然并将继续存在。本书作者认为“当且仅当”以色列国防军一直强大下去,“中东的和解才会来临”。作为六日战争的绝对胜利者,以色列当然可以认为很有“希望”,但沦为难民的阿拉伯人却不知道属于他们的“希望”在哪里。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渐入佳境,另外两本The Glory不知道啥时候出
  •     面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后第二次大屠杀的威胁,以色列空前团结保卫了自己的种族。时隔2000年重返耶路撒冷。令人振奋的6日战争!他们如此聪明,却不得不为和平奔走,如此富有,却不惜倾尽财力捍卫家园。他们如此努力,光辉而沉重的生命责任感。banzai!
  •     马基雅维利的世界。
  •     第二部说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巴拉克和艾米莉的爱情故事,确实让小说增色
  •     以色列后期确认军事强国的路程,强敌环绕依然立而不倒…
  •     读完,觉得一般。似乎不太值得花时间。
  •     直到现在我还是扼腕叹息 以色列两次送走了西奈
  •     经典的“六日战争”,现代战争的中途岛。
  •     敬佩与感动,以色列就是一个充满信念和希望的地方。不过总感觉以色列军人对于性真是充满了无限的热忱!
  •     英雄们如愿登上圣殿山,和平的希望也就此被关进了黑盒。
  •     非常好看的历史小说,以小说的笔触细腻地把大历史背景、战争、生活、爱情、价值观串接在一起,三场大的中东战争-独立战争、苏伊士战争和六日战争和涉及其中的英雄人物都特别鲜活。尤其最后的六日战争,从军事战斗到政治博弈的较量,看起来很过瘾。更加体会到timing的重要性,经验、直觉和果断合二为一,就是扣动扳机“咔嗒”一声响。
  •     下部比上部要好看一些,收复耶路撒冷旧城还挺热血的
  •     政权和地位都是要靠枪杆子打出来的
  •     第二部小说比第一部还要精彩,特别是关于以色列如何在各种纠结中发动战争,并且在一次次争吵中做出大胆的决策,让人回味无穷。
  •     精彩的六日战争,眼睁睁看着一直在战斗的以色列战力如何迅速提升。
  •     ZICK ZION!
  •     借助小说人物的搭建完美的楔入到一段伟大的富国历史之中!由点及面,由小扩大,将整个建国史展现在世人面前!普利策奖得主的功力确实很赞!个人的小愿望就是中东战争再连贯一些就好了!
  •     生存权必须是打出来的
  •     这群刚从奥斯维辛的废墟中爬起的人,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却完成了过去两千年都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犹太人重回耶路撒冷绝对算得上20世纪的一大奇迹,200万犹太人面对7000万虎视眈眈的阿拉伯人却能不断地取得胜利,支撑他们的就是对复国的希望和不胜利毋宁死的信念。
  •     原意是给4.5星
  •     反映以色列奠定中东强国历程的小说。尤其“六日战争”部分,虽然早已知晓,但沃克笔下更显荡气回肠。
  •     20年前曾经很热衷犹太复国主义的书,记得是上海三联出了一套好几本板砖,跟风看过,现在全忘了,还得靠《中东史》来补习小说背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