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微澜(汇校本)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7-11
ISBN:SH10374-442
作者:李劼人
页数:283页

内容概要

现代作家李劼人,一八九一年生,原名李家祥,笔名老懒、抄公、菱窠等,属兔,四川省成都市人。17岁考入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中学期间亲历保路同志会运动。22岁于《晨钟报》发表处女作《游园会》。23岁后任泸县、雅安县政府教育科科长,《四川群报》主笔、编辑,《川报》社长兼总编辑,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书记,《少年中国》编译员,《星期日》周刊主编。1919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通讯社和《华工旬刊》任编辑。1924年9月返国,受聘为成都大学教授、预科文科主任,主编《新川报》副刊。1933年,受聘为卢作孚民生公司机械厂厂长。抗战期间曾任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常务理事。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成都文艺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川西人民公署委员、川西区文联筹委会副主席、成都市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副市长、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等职。一生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法国文学作品翻译、报刊编辑、文学教学等工作。
50年文学生涯中,发表各种著译作品近600万字。主要代表著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3部小说以四川为背景,描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20年的广阔社会画面。此外还有小说《天魔舞》、《同情》及译作《人心》、《小物件》、《马丹滠娃利》、《萨朗波》、《单身姑娘》等。
从1935年起写了三个连续性的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第一部),描写辛亥革命前的社会生活。这三部小说都以作者的故乡四川为背景。
一九三六年春,日军飞机轰炸成都,李劼人从城内疏散到郊外沙河堡乡间,后在一菱角堰边建筑了自己以黄泥筑墙、麦草为顶的栖身之所,他在门楣上还题了“菱窠”匾额。菱是一种生在池沼中,根扎在泥土里的草本植物;窠即鸟虫的巢。作家将自己的家以“菱窠”名之,颇有竹篱野舍的逸趣,或许也蕴涵了这位被誉为乡土小说作家植根民间的文学理想。一九五九年,李劼人用稿费将故居翻建成今天这个一正一厢带阁楼的样子。他在此一共生活了二十四年,直至一九六二年去世。其间,他创作了反映解放前夕畸形经济和畸形人性的长篇小说《天魔舞》,修改重版了长篇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它们以成都为背景,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及历史巨变。一九八六年十月,巴金重访“菱窠”,他曾感喟道,要保护好李劼人的故居,因为,“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要让今天的旅游者知道成都有过这样一位大作家。”

作者简介

农家少女邓幺姑来到天回镇当上了杂货铺的老板娘(蔡大嫂),丈夫蔡兴顺愚钝,被人喊作“傻人”。“罗歪嘴”彪悍豪侠,与邓幺姑你来我往,暗生恋情。因争风吃醋被罗歪嘴赶出天回镇的陆茂林密告罗歪嘴勾结义和团反洋人。四川总督派兵砸封兴顺号,蔡傻子锒铛入狱,罗歪嘴逃得无影无踪。顾天成怀着复仇心理来到乡坝打探罗歪嘴行踪,不想被落难的蔡大嫂所吸引,提出要娶她为妻。为了救出狱中的丈夫,为了儿子的前程,为了情人不再遭追杀,她慨然应允。罗、顾二人争夺蔡大嫂,最后顾胜罗败。她的丈夫蔡傻子自然无法保证她安然地生活下去。因此,对于能有一个可以“保护”她的男人的渴求,也就在蔡大嫂的心中激起了“微澜”


 死水微澜(汇校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不得不承认,义和拳与教会的冲突是文化的冲突,是保守愚昧的封建文化与进取现代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突。清廷利用了百姓的愚昧,最终也加速了自身的垮台。教会是西方列强开拓殖民地的急先锋。当年冯玉祥到某地练兵时,发现上至官府下至乡绅,找不到一张完备的本地地图,最后经百般交涉,才在教堂神父手中拿到一张。冯一看,不由心惊,上面连小溪山丘都标注的清清楚楚,可见西方人心计之深,侵略之前,功课做得足足的。虽然不乏间谍行为,教会仍给旧中国带来现代文明的气息。面对亡国之患,清朝上层有清醒人士主张改革,惜洋务运动三十年,仍固执于体用之分,未能充分革新旧有文化风俗,乃至新建之机器制造之用,附着于脆弱农耕文化之体。日风一吹,遂风雨飘摇。体用之分,中西之别,到底是人为分隔。试看每一时代之先进文明,有不集旧有文明之精华于一身的么?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也是在充分吸收中国、阿拉伯、古希腊文化的精华后发展起来的。火药发明于东方在前,枪炮制成于西方随后。考试取士也是西欧向东方学习的又一例证。难道可以说,此为中,彼为西,这是中,那是西?再说体用。体用为一,本不可分,有是体就有是用,有是用就有是体。何来中体西用之说?
  •     我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校狮子山校区位于成都三环内(现毗邻二点五环)东南处。十年前,狮子山校区属于成都的边缘地带,这一片听老师讲过当时还是大块的油菜地。而随着成都城市规模裂变式地扩大,此处早就成为了高楼林立、商服齐全的繁华居民区。在狮子山校区的北门,出门即是条改造过的笔直的大路,是为劼人路。对,若用任何地图软件搜索,都可以定位出这里便是李劼人的故居——就在川师北门不远处。不禁要想到李劫人在《死水微澜》开篇时对成都郊区乡村环境的优美描写,感情充沛洋溢:“天那么大!地那么宽,平!油菜花那么黄,香!小麦那么青!清澈见底的沟水,那么流!流得那么的响!并且那么多的竹树!辽远的天边,横抹着一片山影,真有趣!”不知,这般美景是否就是曾经的这里!然而路虽宽阔,我却从未在此见过李劼人故居的任何影子。更可悲的是,川师里恐怕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并不认识李劼人。我也惭愧直到大四才终于阅读了劼人先生的这部《死水微澜》。正是这本书让我开始渐渐走近并认识了李劼人,喜欢上他。难得有一本书让我能有许多不一样的感受,让我愿意动笔记录下来。首先认为这部小说无论在艺术风格或故事构架上都是绝对优秀的,甚至好于同为成都籍作家巴金的《家》。我眼中的《死水微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描写了义和团运动前后成都的恢弘的社会场景,反映了当代人(甚至许许多多的成都人)所不能了解的老成都,真实的成都。在此,我就有这样一个感慨,我们若希望全面了解历史,需要通过一种怎样的途径呢?单是好好阅读教科书便够了么?那么比如义和团运动,教科书里往往描述其在直隶山东等地的红火发展,以及对清政府政权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影响。而这样的运动对全国的影响,对最普通的老百姓——特别是地处内陆远离京师的四川人民的影响是怎样,教科书里是写不到的。那便需要通过这样的现实主义小说来补充了。我作为一个四川人,在成都求学四年,对成都人的生活、成都人的语言还渐渐有了一定了解。这也是为什么读《死水微澜》颇感亲切的原因。然而我必须说,这本书对我来说,读起来仍旧有些费力,障碍居然在于其语言。整体上看,李劼人的语言功底非常深厚,无论是场景或者对话都描写得相当精彩。书中大量运用成都的方言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此小说的特色。倘若一个非四川人来阅读,有些方言一时不看注释难以理解很正常。但即便是四川人,我阅读起来却也并不流畅。我想,一位作家如果要采用方言写作,他一定会在写作过程中心中用方言构思句子。不会是用标准中文写作,然后在需要用方言处以方言词汇去替换标准词汇,那样写文章既很麻烦,语言也会有不伦不类的感觉。可是,初读《死水微澜》我就有种语言四不像之感。用普通话读呢,方言读着会很搞笑不通顺;用成都话读呢,又觉得没有那种说法,即现在的四川话一般不那样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读到最后几个章节我才产生了这样的一点联想,希望可以解释。正如李劼人所说,当代的四川人是由明清两朝湖广一带的人大量迁徙过来形成的。成都作为一省首府,自然是融汇了各地习俗、方言、民风,最终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成都文化,一种在古蜀文化基础之上形成的新的“客家”文化。方言是一种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成都,或许已经形成了经过康乾时期大量外省方言融汇而成的成都方言的固有形式,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语言演变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或许早已不能用当代的成都话去套一百年前,清朝末年的成都话了。李劼人所用的,也许正是100年前的成都话吧。时代的变化总让人瞠目,已经适应快节奏、功利化生活的现代都市人,或许真的没有一点空闲去回望一番历史的变迁,人世的变故,因为自己往往已经在网络生活、信息社会中怅惘、迷失。所以,我觉得,自己是时候该去探寻李劼人先生的故居,并献上深深的敬意了。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好多土超哥,弯气十足好勇斗狠,狡诈却又机智。
  •     这本书确立了我对李劼人的崇敬。此后又读了巴金的《家》,觉得实在比这本书差节,同样都是成都作家啊,语言风格怎么这么迥异呢
  •     挺有味道的。
  •     这本书在很在看过,当时不太理解。现在想想还是不错的。
  •     同前。看这书可以比较不学术地了解四川……比较学术的话,至少那本茶馆是不够的
  •     固然是被轻视了的名作,但要说力压茅盾远超鲁迅也是夸张
  •     の...这是我极幼小的时候读的书,家里架子上的,都不记得啥内容了
  •     古老的版本
  •     「中国的左拉」(郭沫若语)1962年,因吃了买回来的猪头肉,闹肚子,患肠胃炎去世……
  •     题目很贴切,因为情节只是“微澜”,所以大部分篇幅都在描述四川这潭死水的民间习俗、风气变化:乡下—镇里,传统民间宗教—洋教,官宦—农商平民—袍哥/妓女—教民,等等。有些方言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读之有种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调(描述社交场合所使用的符码非常相似,有些讽刺手法和对物品的描写方式也是)。幺娘的形象塑造得不错,但还是太短了。
  •     睡前小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