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203084868
作者:[美] 周锡瑞
页数:450页

内容概要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师从于费正清、列文森和魏斐德。1966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毕业。当今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著作有《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现代中国:一部革命的历史》、《中国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国地方精神与主导形式》等。
曾获得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两个最高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奖等。

书籍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第一部分 封建帝国时期
(一)逃避长毛
(二)寻根
(三)家人父子
(四)内乱
(五)晚清的官场生活
(六)转变的时代
第二部分 中华民国
(七)投身津门商界
(八)长于津门
(九)20世纪30年代的学生生活
(十)连天烽火
第三部分 1949年以后
(十一)新中国的家庭生活
(十二)鲜花与毒草
(十三)文化大革命
结语
暴风雨过后

作者简介

(当今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两个最高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获得者周锡瑞代表作)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 柯文 罗威廉 裴宜理联合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倾情作序并推荐)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时代洪流中的家族命运沉浮)
《叶》主要讲述了中国百年历史中一个家庭的变迁,从晚清到“文革”结束,把整个国家史诗般的记述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叶家人的生活显示了决定现代中国的重大事件的人性化的一面:19世纪大规模的破坏性叛乱,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浩劫。
安庆叶家的缘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的钱塘教谕叶盛二,这就决定其后代多数走的是“学而优而仕”的传统道路。第四世叶华高中进士,此乃安庆叶氏成为显赫世家的起点。早期的文字记载很少,作者主要是借助于后世的追忆与传说,着重介绍了谱牒的纂辑与祠堂的修建,从总体上描述了古老宗法社会的根基。
安庆叶家比较完整的历史,似乎是从1802 年县衙以西叶家老宅一个婴儿的诞生开始,他的名字是坤厚。他和他的儿子伯英在道、咸年间的国内战乱中,如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组织地方团练,为扶持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虽然未能擢升为封疆大吏,但毕竟已从道台攀登到省一级政府中的藩臬要职。父子二人都在大清河的水利工程中有所建树,并且顺应同光新政的潮流在政府部门工作中有所革新。他们不仅为安徽叶家奠定了更为辉煌而又坚实的基础,而且还成为以后北迁天津的后世子孙心目中的创业先驱。


 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1.国外做中国历史研究的优势在于开放性的史料,特别是外交档案、回忆录、出版的私人日记,可以相互佐证的很多。本书着眼的近代史部分和家族史部分,可以说是弱弱结合——“第一部分 封建帝国时期”就可以看出基本还是对古代中国人生活的一般性认识。对叶坤厚大量诗作的直接引用,也间接反映了对近代以前中国人日常生活了解渠道的匮乏,好在能看出这位老人在自己的诗中坦诚而自省,既有对官场生涯的描述和对腐败吏治的抨击,也有对基层民众的关怀和对治安治国的议论,还有对发妻的诚挚感情。可以说道、咸年间的叶坤厚、叶伯英父子一方面因为自身的努力和时代的际遇,成为了家族发迹的转折,确立了自己在家族史中的关键节点地位;另一方面也因此以丰富的家族记录(叶伯英本身就是一版族谱的主修者),反过来展现了晚清帝国中层官僚的仕途轨迹——如很多研究这一时期不接触夷务筹办的官员,叶坤厚、叶伯英父子终生秉承儒家思想,坐拥天朝上国幻想,鄙视奇巧淫技,主张锁国,升迁也是依靠传统治务——治水、断案、平乱。作为封建帝国时期叶家代表,叶坤厚、叶伯英父子的人生描绘主要出自家谱,但中国人家谱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家丑不可外扬”、“为尊者讳”,成就越高的成员,花费笔墨越多,负面信息却更少。不同于近代欧洲人的日记,中国传统家谱对于客观记叙涉及家族内部利益的事情,参考价值有待辨析。2.“第二部分 中华民国”的起点是叶伯英长子叶崇质,一生在天津经商。中国的民国初期和叶家在这个时期的主心骨叶崇质,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特征——“转折期”。天津于1860开放贸易商埠,1900八国联军赶走义和团后建立天津临时政府,1902清政府收回天津控制权,并由直隶总督坐镇北洋大臣衙署管辖,天津开始形成“南部外国租界、老城区内及周边的商业区、北部政治权力中心”的划分清晰的三界域,彼此却又不能割裂联系。叶崇质身上也充满了这样的矛盾,由于父亲祖父对于从政的恐惧,叶崇质被安排走上经商的道路,或许是从小教育使然,或许是守旧的母亲影响,或许根本就是因为身为“转折期”的命中注定,他身上依然保留着来自封建王朝最后的习惯和气质:家中装有电灯,他还是习惯使用煤油灯;同事都已开始乘坐汽车上班,他却是4人抬轿;自己经商,却不允许汇丰银行的买办在为自己母亲祝生时坐入贵宾区;夫人未能延续香火,他就娶了两位姨太,三姨太陈姨太却又是他追求的结果……种种新旧时期的令人滑稽又无奈的矛盾冲突集中于他身上,理所当然地深刻影响了他的下一代——下一辈叶家的主体。如同这个时期中国人家国的象征,随着他的突然逝去,叶家失去主心骨,封建时期的大家庭制开始分崩离析,核心家庭逐渐成为社会主体。3.“第二部分 中华民国”后期,主体是叶崇质的后代,未早夭的8个儿子,4个女儿,当然家谱的记载更集中于男子们。如前述由于叶崇质新旧矛盾的影响,出生较早的长子笃仁、四子笃信走上从商道路,出生较晚的儿子们却基本都能进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燕京大学等接收新式教育;女儿甚至有过短期裹脚,但晚出生的也能读到大学。这一辈的叶氏命运分化极大,却也在新中国后殊途同归。从这一部分开始,连同“第三部分 1949年以后”,是本书最有价值、最精彩的部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多于十处的删减也在这部分,减☆。叶氏在53年直至76年饱受冲击却能瓦全,部分因为加入共产党的六子叶方、九子方实并未进入决策圈,部分因为农学家五子笃庄、气象学家七子笃正从事的是自然科学,部分因为民盟领导人之一三子笃义识时务。从仕途转为从商,再转为科学研究,叶氏家长每一次为后代准备的人生道路感觉都是最不坏的那一条,既因接触时代前沿,高于同辈人的眼界,但更多也是时代的玩笑吧……4.读这本家族史,也因为我的父亲正在主修族谱。看叶氏沉浮,认识到一个家庭如一个时代,也有起起落落。每一个崛起的时代前面,都需要几辈人的努力与铺垫,因为慢慢积累,在族谱中也着墨较少,真正成了垫脚砖;每一个衰落的时代前后,都是一个家族最暗淡无光的几辈或一辈,随时代逐波,被优秀的同侪远远甩开。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家族的哪一个阶段,每想到这里都觉得中国人的“家族”概念最负人,有时恨得不行,有时又怅然。
  •     在前往北京的路上,我时断时续地读着美国人周锡瑞的《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车窗外是华北的初秋天气,田地里墨绿浓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收获。平坦宽阔的公路已把那些华北平原的小村庄联结到一起,沿途不时出现的玻璃幕墙、金属框架厂房。这是一次出差旅行,大约10天前,我迷上了周锡瑞。几年前,当年明月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中国历史的青春期到魏晋时终止,再无心醉神迷之处。他推荐了钱穆的《国史大纲》。在我阅读所及的中国历史中,钱穆混杂于一群人名中,他被提及,却似乎从来不与时代旋律相关,他是少量对旧世界如此钟情的顽固派,在李敖的记录里,他在晚年时还为蒋介石唱颂歌……。他是个传统的迷恋者,他相信中国文化的连续性。传统文化?哦,这已经是个被泛滥表述的模糊词语了。她看起来早已无力面对现代挑战,我们何须要了解与学习它?钱穆在我内心短暂地激起的中国文化的青春期热情迅速消退了——诸子百家、魏晋风度与我所生活的现代中国看起来毫无关联,阿诺德•汤因比比他更有力地影响了我的思想。是周锡瑞促使我再次对中国传统产生了兴趣。“本书即要讲述过去两个世纪以来,这些叶姓族人的不平凡生活,试图以此分析造就现代中国的内乱、入侵、战争和革命在每个人身上的真实展现,以此勾勒历史演讲的人性化层面。”在序言中,周锡瑞这样写道。人口的快速流动、父权家长制的削弱、精英世家的日渐消亡、核心家庭的兴起、配偶间对于爱情及相关情感的日益看重、……。如此种种,都与钱穆笔下的那个传统格格不入。钱穆发现的那个通过“礼”来维持了一个值得依赖价值系统与保障体系,早已在一次次的起义、战争、革命和本应是褒义的运动中消失殆尽。如此看来,当今那些口号式的、粗暴的复苏传统,像是一出滑稽剧。风范可以被传递,却不能被机械地模仿。
  •     周末看了周锡瑞写的《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感触颇深。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时代洪流下的家庭和个人命运沉浮,让自己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但当看到即便是这么多磨难下,几多离散,家族亲情却让人在理想受挫下和人生困境中还能坚持下去,中国的家族情感并未被时代冲垮,而是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但根本不变,茫茫人海中,人与人的关系最牢固莫属于亲情,也最值得依托。其次,就是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的紧张度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自由度。在国家管控一切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人都没有多余的人生选择,上至国家副主席,下至草根百姓。剥夺人的自由是最残酷的事情。血统论,阶级斗争,政治运动,计划经济,无一不都是在摧残人的自由。还好历史是呈螺旋式的上升,历史洪流终归会朝向进步的方向下,但人在之前消磨的大好年华却成为了永久的遗憾,也许这是宝贵的财富,但如果能否让每个社会的人,都能从历史吸取教训,不让这种历史倒退重演,这才是经历这些苦难的最大价值。但我几乎看不到国家在帮助经历过的人们重拾记忆,也许过往的经历过于痛苦,让人不愿想起,让人更愿意忘记,但没有个人记忆的汇集,国家记忆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教训,哪来有效避免?再次是我不再相信时间会解决一切,如果个人不去努力改变和适应,时间只会把人逼到人生的死角。在历史洪流面前,要有理想和信仰,人生才不至于迷失和空虚,但同时坚持理想不意味着高大上,理想越大,必是要经受很多苦难。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所从事职业并不总是与理想相关,很多时候出于生计,出于以后坚持理想,暂时的做着目前职业是有必要的。而且做人要有原则,但更多的是坚持原则下的巧妙顺应。但是搞投机主义,无疑是自己砸自己的脚,就如那些在文革中出于个人私利靠揭发批斗本没有罪的人起家的人,最后大多都没有好下场。还有就是我不再相信公平,这世界本来就没有公平。大家族的子弟从一开始就与贫寒子弟不站在一个起跑线上,阶层越是固化,社会越不安定。战争、动乱是解决阶层固化最为惨烈的方式。起点公平不可能实现,尽量追求每个人的机会公平,无论对任一个政府都应该非常重视。书中看到叶家几辈人的不同命运沉浮,唏嘘不已。而今,仍处于不断变革的中国,方向在哪?我能做什么?这也许需要我一辈子去从思想和行动上去解答。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本来想打三星,但第三部分解放后的描写还是打动了我,历经磨难洗尽铅华后的家族重聚总是让人动容。但还是觉得前两部分是败笔,大可以从民国开始写,或者缩减民国前的篇幅,因为作为家族史那一部分可写的不多更多的是一些历史常识的堆积。
  •     104抨击太监搜刮民脂民膏捐建寺庙132捐修杜公祠、西安城隍庙,不语怪力乱神
  •     一开始还不怎么样,越读越有味道。待时间延展开来,如一叶之脉络,愈见细腻和缜密。
  •     一个家族,一部历史缩影。
  •     前半本像翻译过来的说明书,无味。后半本进入近代,唏嘘。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历史,历来没有官方的详细说明,只能从个人口述历史和家族史中拼凑信息,失望,甚至愤怒。
  •     一个家族的历史其实也就是这个国家的历史。
  •     家族史 周锡瑞
  •     很浅
  •     外国人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国家族史,洋女婿致敬中国岳父。很严谨,翻译也很好,但还是浅了点,历史好点的看起来会很没意思吧,还好我历史不咋地。再说了,反正我是冲着书名去的。
  •     在当前环境下,珍爱生命,远离政治。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     其实四星即够。然而深觉这类以一家一事小视角来写大时代的故事很需要考证和历史学功底,虽然我在看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觉得应该拍成电视剧或纪录片啊。。。以前亦曾想写家族史,可是史料收集真心不易。
  •     粗线条,故事性不强
  •     遗憾看不到完整版的。。
  •     别人家的故事
  •     几代人的家族史
  •     一片冰心在玉壶。。很巧妙的对象,从未达到权力顶层却始终保持在精英位置的叶家尚如此,小民又何以堪。。读叶笃庄一人受的苦难,想到的却是无名的千千万万。。能拨弄风云的始终是一群人,却需要太多承受
  •     喜欢这种大历史背景下的家族式,真实而震撼,我们往往希望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在百年回望,往往不能自已
  •     诶
  •     个人才疏学浅,觉得还蛮好。以家族的视角来看百年流变,还是有很多小亮点,比如士绅阶层对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不同反应,官僚制,学生运动,延安整风,建国后……
  •     要是想从中一窥反右、文革的惨状,那就此打住,这不是本书的目的,本书是以一个家族三代人的遭遇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变迁的,前几章尤其可视为社会学人类学资料。
  •     家族传承,历经战乱,三次动荡,枝叶各方。学优则仕,军功为官,后而从商,再投革命,继而再学,跨越国界。顺应时代,未曾忘本,报国安身,不入沉沦。历史洪流,一叶漂泊,未入俗流,精英家庭。
  •     翻译腔太浓
  •     粗粗翻过去只是一个时代和家族,但翻过去也就翻过去了
  •     家族史
  •     科举致仕影响的思想——太平军及捻军平乱——萌荫了子孙——民国政治动荡遂避出政坛——日本侵华加剧了青年投身救国政治运动中——“反右”及“文革”等运动是他们又避出政坛。这大概 就是书中从晚清到当代中国所介绍的叶家所漂泊的脉络。
  •     真人版的千秋家国梦。今天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依稀是当年历史遗留下的痕迹,应该列入历史必读教材。
  •     跌宕起伏的家族史,事实上是中国近百年历史的微观表达。
  •     我一直以为这本书写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百年历史,然而,我错了。现在心里有了另外的问题,如果这样一个家庭都只能算精英家庭的话,那我家也就是个底层家庭了。。
  •     一个国家的简短缩影。
  •     流水账一般的写法,却还让人有想读下去的感觉。通过一个家庭的变迁了解了从清朝末年到近21世纪的历史,对很多事情的描写看法比较直白,看完发现作者是一个外国人,果然
  •     这不是一个家族的苦难,是整个民族苦难的缩影
  •     记录一个家族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的百年动荡,从剖面反映了我们这个国家近百年来的沉浮,唏嘘,感叹
  •     对于一个不喜欢历史类书籍而且读书很慢的人来讲,能耐心读完这本美籍女婿献给中国岳父的书感觉有点破天荒了。从晚清到民国,从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叶氏大家族沉浮在历史的洪流里,动荡的年代里是亲情将这个家族维系在一起,也是最牢固的纽带。另一方面,从一个美籍华人的角度去解读了这段历史,这也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     很好的角度,读起来很有收获。
  •     中国士大夫阶层的缩影 精英层人物在中国历史长河里的起起伏伏。深入一个家族 让我看到平凡人物在久远年代的生活 磨难 观念和属于他们的幸福。
  •     文笔可以 家族的浮沉折射出中国的近现代史 毛左时期的阅读让人比较心塞 个人在政治风潮中如此微弱
  •     特别喜欢社会学的话题
  •     从一个家族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晚清到文革近两百年的社会变迁。
  •     K820.9/7281-2 徐汇 浦分
  •     喜欢这种大背景下的家族史
  •     201609 前半段明清时期,因为年代久远加上叶氏先祖一直在平定内乱和当时外敌入侵并无太大关联,流水账般的叙述读起来并不吸引人。比较有趣的应该是抗战时期各个兄弟在国共美日俄各种路线的游离和选择,算得上是爱国知识青年的抗战史,比电视剧更真实,后续的文革时期更是唏嘘。
  •     叶家从钱塘迁安庆,在洪杨之乱中办团练由实务崭露头角,在皖鄂豫陕数省间波折,在昏暗的同光官场中剿匪治民(叶坤厚曾做过南阳知府、河南布政使),后随曾李袁辗转,清末的叶崇质曾任直隶巡警道(驻天津),入民国后旋以经商为主业,落户天津,子侄辈的人生亦多从天津开始,历各色社会动荡。出生的时代不同(哪怕相差不到十年),直接决定了他们/她们所受的教育乃至婚姻。对于民国后出生的叶家人来说,家族对他们人生的影响逐渐弱于社会甚至同学和朋友,叶家后代流散而走上不同道路。中共当政后,叶家投入新的洪流,有身居高位者,有归国报效者,也有民盟当家人,只是此时亲情已经不再重要,揭发、批斗和冷漠成了主旋律,改革后,叶家人也多是缄默少言,难得的是,叶笃庄有一本回忆录,叶家的美国女婿周锡瑞也对叶家数百年历史做了梳理,遂有此书。
  •     少见的关于中国家庭的家族史,喜欢建国后他们各自飘零的那一段
  •     反正我读的时候觉得很得味,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整个国家的缩影。我也是叶性,以前常听长辈说祖宗在江南,现在看来是不准确的,我家就是安庆的。哈哈。
  •     喜欢看这样微观视角讲故事,但结构线清晰,中西对比视角恰当的历史书。可以归为有营养的闲书类。
  •     中国百年社会巨变中一个家族的兴衰变迁影像。
  •     被时代浪潮裹挟着的百年家族。
  •     说白了,一代人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只是一叶扁舟。
  •     虎头,蛇尾,唉,一个学者还是难以褪去自己的立场。
  •     思考个人在时代动荡中如何安身立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