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207087551
作者:徐日辉
页数:436页

内容概要

徐日辉,男,汉族,祖籍山东掖县,现任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研究方向:①《史记》;②秦早期历史;③旅游文化;④史前文明以及历史地理等领域的研究。
学术成果:现已出版学术专著《秦早期发展史》、《秦州史地》、《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续篇》、《史记札记》、《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史》、《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伏羲文化研究》、《街亭丛考》、《甘肃饮食文化史》等14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旅游文化的定义……………………………………………8
一 旅游文化的由来 ……………………………………………………………8
二 相关定义的研究……………………………………………………………9
第二章 中国旅游文化的探讨 ……………………………………11
一 “旅”与“游”的文化考察………………………………………………11
二 定义与特征…………………………………………………………………17
(一)历史承传特征…………………………………………………………………19
(二)地域文化特征…………………………………………………………………20
(三)民族特征 ……………………………………………………………………20
(四)综合发展特征 ………………………………………………………………21
第三章 民俗文化 …………………………………………………23
一 民俗与民俗文化 …………………………………………………………23
二 地域与民俗文化……………………………………………………………25
第四章 建筑与园林艺术……………………………………………34
一 城市与旅游…………………………………………………………………34
二 建筑文化……………………………………………………………………39
三 园林与民居…………………………………………………………………42
第五章 旅游与传统文化……………………………………………47
一 文化的认识…………………………………………………………………47
二 传统与传统文化 ……………………………………………………………51
(一)传统的稳定性………………………………………………………………53
(二)传统的模式化………………………………………………………………53
(三)传统的排他性………………………………………………………………54
(四)传统的发展性………………………………………………………………54
三 诸子百家与旅游文化 ………………………………………………………56
(一)儒家与旅游文化……………………………………………………………57
(二)孔子与旅游文化……………………………………………………………59
(三)道家与旅游文化……………………………………………………………62
(四)老子与旅游文化 ……………………………………………………………64
(五)墨家与旅游文化 ……………………………………………………………66
(六)兵家与旅游文化……………………………………………………………68(七)法、名、阴阳诸家与旅游文化……………………………………………71
第六章 旅游文献 …………………………………………………75
一 文献与旅游文献…………………………………………………………… 75
二 中国旅游文献学 ……………………………………………………………76
三 旅游文献的社会意义 ………………………………………………………78
(一)《山海经》…………………………………………………………………78
(二)《穆天子传》………………………………………………………………79
(三)《法显传》 …………………………………………………………………81
(四)《水经注》 …………………………………………………………………83
(五)《大唐西域记》………………………………………………………………85
(六)《入蜀记》 ……………………………………………………………………86
(七)《吴船录》 …………………………………………………………………87
(八)《长春真人西游记》…………………………………………………………87
(九) 《马可波罗游记》……………………………………………………………88(十)《徐霞客游记》………………………………………………………………90
第七章 山水文化 …………………………………………………92
一 山水文化的由来与发展 ……………………………………………………92
二 山水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 …………………………………………………94
三 魅力杭州与山水文化 ………………………………………………………97
第八章 饮食文化…………………………………………………107
一 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107
二 “饮”与“食”……………………………………………………………108
三 民以食为天…………………………………………………………………110
四 饮食器具与饮食文化………………………………………………………115
(一)陶器及其他饮食器具的发明与应用…………………………………………115
(二)面条的发现……………………………………………………………………118
(三)汉唐以来饮食文化……………………………………………………………120
(四)佛教与饮食文化………………………………………………………………125
(五)道教与饮食文化………………………………………………………………127
(六)清真饮食文化…………………………………………………………………131
五 饮食文化与社会政治 …………………………………………………………132
第九章 酒文化………………………………………………………136
一 酒的由来 ……………………………………………………………………136
二 酒与社会…… ………………………………………………………………137
三 酒与礼仪交际…………………………………………………………………140
四 酒与医药保健…… …………………………………………………………141
五 酒肆与酒文化 ………………………………………………………………141
六 酒与文学创作……………… ………………………………………………143
第十章 茶文化……………………………………………………146
一 茶的发展……………………………………………………………………146
二 陆羽与茶……………………………………………………………………149
三 茶马互市……………………………………………………………………152
四 茶风茶俗……………………………………………………………………153
五 茶与环境……………………………………………………………………155
六 茶与文人情结………………………………………………………………157
七 有关茶文化著作的考察……………………………………………………159
第十一章 宗教文化与旅游………………………………………164
一 宗教与宗教文化……………………………………………………………164
二 佛教与旅游文化……………………………………………………………166
三 道教与旅游文化……………………………………………………………169
第十二章 书法、绘画与雕塑艺术………………………………173
一 中国书法…………… ………………………………………………………173
二 中国绘画………… …………………………………………………………176
三 中国雕塑艺术………… ……………………………………………………180
第十三章 旅游文学与旅游史学…………………………………183
一 旅游文学 ……………………………………………………………………183
二 旅游史学 ……………………………………………………………………191
第十四章 文物考古与旅游实践…………………………………196
一 历史文物的特点… …………………………………………………………196
(一)直观形象性……………………………………………………………………197
(二)历史真实性……………………………………………………………………197
(三)社会典型性……………………………………………………………………198
(四)不可再生性……………………………………………………………………198
二 文物的范围……………… …………………………………………………198
三 历史文物的价值………… …………………………………………………199
四 文物考古与旅游活动…………… …………………………………………200
五 保护与开发……………… …………………………………………………201
第十五章 旅游文化的实践与发展………………………………206
一 三十年来成功的实践…………… …………………………………………206
(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206
(二)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206
(三)宣传与旅游文化……………………………………………………………………207
(四)旅游开发对文化的保护……………………………………………………………207
(五)旅游文化与国民经济…… …………………………………………………………207
(六)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改善………………………………………………………207
(七)旅游教育的发展……………………………………………………………………208
二 实践中的弊端…………… ……… …………………………………………209
(一)遗产地的不合理性开发……………………………………………………………209
(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11
(三)文化保护与发展旅游的矛盾………………………………………………………211
三 发展与展望……………………………………………………………………212
主要引用书目………………………………………………………215
后 记 ………………………………………………………………231

作者简介

前   言
作为过程,旅游如同人生一样,重在参与。旅游者是主体,面对的是大千世界,当我们置身在灯塔里边,打开不同方向的窗户时,就会感受到不同的世界。
我们学习旅游文化、体验旅游生活不是为了追赶时髦,而是在旅游经历中不断地探求新的世界,获取新的知识,体悟其中的乐趣,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享受过程,则是品味过程的又一次升华。
至于客体,旅游目的地则是对旅游者感受记忆的强化,因此,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特色与品位,其困惑也正在这里。但是,中国要可持续发展旅游,就必须要走出国门,学习国外成功的旅游经验,才能冲向世界,才能将旅游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学术专著《中国旅游文化》共分15章,30万字。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旅游文化的定义:旅游文化的由来;相关定义的研究。
第二章 中国旅游文化的探讨:“旅”与“游”的文化考察;定义与特征(包括历史承传特征、地域文化特征、民族特征和综合发展特征)四部分。
第三章 民俗文化:民俗与民俗文化;地域与民俗文化。
第四章 建筑与园林艺术:城市与旅游;建筑文化;园林与民居。
第五章 旅游与传统文化:文化的认识;传统文化的表义(包括传统的稳定性、传统的模式化、传统的排它性、传统的发展性);诸子百家与旅游文化(包括儒家与旅游文化,孔子与旅游文化,道家与旅游文化,老子与旅游文化,墨家与旅游文化,兵家与旅游文化,法、名、阴阳诸家与旅游文化)。
第六章 旅游文献:文献与旅游文献;中国旅游文献学;旅游文献的社会意义(包括对《山海经》、《穆天子传》、《法显传》、《水经注》、《大唐西域记》、《入蜀记》、《吴船录》、《长春真人西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徐霞客游记》)等旅游文献的研究。
第七章 山水文化:山水文化的由来与发展;山水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魅力杭州与山水文化。
第八章 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渊源的考察;“饮”与“食”;民以食为天;饮食器具与饮食文化(包括陶器及其他饮食器具的发明与应用、面条的发现、汉唐以来饮食文化的发展、佛教与饮食文化、道教与饮食文化、清真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与社会政治。
第九章 酒文化:酒的由来;酒与社会;酒与礼仪交际;酒与医药保健;酒肆与酒文化;酒与文学创作。
第十章 茶文化:茶的发展;陆羽与茶;茶马互市;茶风茶俗;茶与环境;茶与文人情结;有关茶文化著作的考察。
第十一章 宗教文化与旅游:宗教与宗教文化;佛教与旅游文化;道教与旅游文化。
第十二章 书法、绘画与雕塑艺术: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雕塑艺术。
第十三章 旅游文学与旅游史学:旅游文学;旅游史学。
第十四章 文物考古与旅游实践:历史文物的特点(包括直观形象性、历史真实性、社会典型性、不可再生性);文物的范围;历史文物的价值;文物考古与旅游活动;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第十五章 旅游文化的实践与发展:三十年来成功的实践(包括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宣传与旅游文化,旅游开发对文化的保护,旅游文化与国民经济,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旅游教育的发展);实践中的弊端(包括遗产地的不合理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文化保护与发展旅游的矛盾)和发展与展望。
旅游是人类诸多活动之一,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把原始社会先民们的迁徙作为起始的话,至少不下万年。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叫旅行社,没有人叫旅游社,为什么?因为旅游的前身是旅行,是在游动,是在不断的走动当中,“旅”作为军事建制,“行”作为一种运动状态,所以中国人就起了一个非常切合实际的名字叫做“旅行”。而现在比较时髦的“旅游”则是“旅行”在当代社会的表现,是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今天表现。
我在《儒家旅游理论与现代社会》一文中指出“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旅游理论的提出[《论语·雍也篇》,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不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作为中国传统旅游理论的基础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从更深层次看,孔子将‘仁’导入到旅游理论当中,并以‘君子比德’的理论高度,提升了旅游文化的品味,同时也为我们考察旅游经济大开发的当前现状,反思种种不协调的音符,重新思考和定位传统的儒家旅游理论,将获益良多”[ 徐日辉:《儒家旅游理论与现代社会》,载《旅游学刊》2007年11期。]。考察儒家的思想有多个亮点值得我们延伸而老子“以水为道”的思想对于旅游理论的丰富成为又一亮点。
老子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老子·第八章》。],以水为道,讲的是水的特质:不与物争而滋润万物。讲为人处事也要像水一样,教育人们凡事得有度,一定要顺从自然、道法自然,凡事得有个度,不可以超出自然而违背规律,尤其是今天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庄子称:“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赞美大自然的造化能使人心情愉悦陶醉其中。大旅游家谢灵运在《游名山志》中称:“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将旅游山水与衣食生活等同起来,不能不说是中国山水文化的一大特色。艺术家们还认为:“岳镇川灵,海涵地负,至于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其非胸中自有丘壑,发而见诸形容,未必知此”[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历代名画记·山水叙论》。]。只有胸中装着山山水水才算是山水。所以庄子又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知北游》。],意在发现,贵在参悟。
中华文明有太多的瑰宝,旅游文化承载着太多的记忆。是抱残守缺还是在科学的指导下,协调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是今天能否继续发展旅游文化的关键所在。
总结发展文化旅游的成功经验,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合理的开发。我一直坚持自己的“合理的开发就是最大的保护”的观点[ 徐日辉:《论郑州商都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载《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这是因为保护是为了生存,而开发是不断前进。
我赞同这样的观点:“只有当前人的文化遗存加入现代人的活动,服从于特定的活动目的而被改和扬弃,才能保持这些遗存作为文化因素的继续存在,发挥其文化的功能”[ 陈筠泉、刘奔:《哲学与文化》第6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因为文化的最终结果不但要供人们欣赏,而且要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当然我们不是反对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先生在《寻找经济发展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平衡点》中指出:“首先,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合理把握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保护还是利用,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度;第三,文化遗产是要被利用的,也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1 杜晓帆:《寻找经济发展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平衡点》,载《光明日报》2010年1月25日。]。杜晓帆先生的观点很有道理,鉴于目前的情况,在追求GDP的今天,几乎没有可能阻止旅游大开发中的破坏,所剩的惟一只能是如何把握“度”的问题。
“没有历史和历史学,就谈不上文明”[ 许启贤主编:《世界文明论研究》第1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我一直认为,一个是物化的东西你看了尽管不错,但是不是能够和你沟通,能不能深入到你的心灵里面,是衡量文明与人文化的重要标志。今天,当国人看到韩国人将“端午节”成功地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有识之士们在报纸上发发文章大报不平,但是却回天泛力,为什么,就因为我们“端午节”的文化保留的没有韩国丰富。象这类外国申请中国文化遗产的事情,将来还会出现,这是我的保守估计。
《中国旅游文化》一书源流结合,有理论有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文化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归纳、总结和提升。特别是首次提出了建立中国旅游文献学的设想,并且从中国旅游文献学的形式和载体;鉴定及类别;整理、检索和开发与利用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其内容涉及到历史学、文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建筑学、园林艺术、档案学、地理学、方志学、美学、宗教、饮食、书法、绘画、雕塑等诸多学科,是为一家之言。尤其在文物考古与旅游实践方面,以多年旅游实践的经验和□□□方法入书,提出了“在旅游文化中,考古发现是有力的支撑和补充”等学术观点。并且通过考察文物考古在当今旅游化中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文物考古与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对旅游活动的丰富与提升,把握文物考古的基础知识与旅游文化的关系,以及科学的考古发现与旅游实践在当今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很值得关注的。
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明确提出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幸的是我们依然没有跳出这个怪圈。面对已经形成的“边开发边治理”的现状,批评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旅游,以加深对环保的认识,重温老子“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的教诲[3《老子·八十一章》。],厉行“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开发理念。在取利的过程中,不要生产“害”,更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和谐为代价来牟取利益,同样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重大课题。
随着商品经济高速发展,而面临着的传统道德观每况愈下,引起了有识之士包括外国友人的关注。传统的道德观念的规范作用和传统道德的精神[ 战逊:《论传统的自觉道德精神》,载《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第4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道德观注重人禽之别,注重道德价值,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价值标准是以道德为规范,人人遵守,而不是动物间的弱肉强食。传统的道德观注重明道德是非;行已有耻,是注意自身的修养,不做有悖于社会规范的事情,有礼有节,知廉耻、重信义,提倡爱人修已,反检自己的行为是否有碍于社会公德,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在今天假货横行,衣食住行无处不在,从注水肉到染色菜、三鹿奶粉等无所不用其极,一次次拷问着国人的良心,甚至于发展到在阳澄湖的螃蟹上也厂家迫不得已打上防伪标记,其造假之风旷世未有,令人心痛。
社会责任的良知告诉我们只能做利国利民的君子,只有以“德”为要,从“仁”出发,惟有善待自然,遵守自然规律,努力协调天地人之间同生共存的关系,才能在自然与人的平衡中求得发展,才能在资源日趋枯竭的状态下游刃有余稳中求进,从而达到人们共所期望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害人害己贻害无穷。正如傅佩荣先生所讲:“如果只看社会标准,个人很可能变得世俗化、功利化、空洞化、而这也正是当前社会的一大危机”[ 傅佩荣:《儒家与现代人生》,载《光明日报》2010年1月28日。]。那么如何在当今社会风气日益浮躁的情况下,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利益与社会、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达到循环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与发展延续的空间。
旅游文化发展始终与社会的发展相同步,并且在不断地变化当中,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指出的那样:“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对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中和变化中,产生和消失”。人在一切有意识的活动中,多多少少都与自然发生关系,而文化在这种关系当中起着人对自然认识的再现作用。旅游是动态的,文化是发展的,这是事实。
文化是人文化,是一个文化过程,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地球的毁灭而消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只是社会的一种现象或者说是一个过程。因为“文化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实现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境界[ 陈筠泉、刘奔主编:《哲学文化》第64~6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恩格斯讲:“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5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也就是向自由王国的前进。当然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历史过程,而且永无止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包括旅游文化在内。
《中国旅游文化》是一部集多年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著作,本书博学多闻,精义迭出,材料翔实,图文并茂,颇具时代气息,尤其是语言精妙,新见迭出,多有发明,颇具启迪,且是为贡献。


 中国旅游文化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本科教材系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