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精英保持距离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510801754
作者:黄纪苏
页数:223页

章节摘录

  在凤凰卫视谈《色戒》  我以往不参与任何电视节目,因为不喜欢那里的气氛。这回凤凰卫视邀我去说《色戒》,先没答应,后来还是去了,主要是因为不满主流媒体对这部片子的一片叫好。1999年美国狂轰滥炸南联盟(炸使馆前),我也到公安局申请过游行,也无非是想让西方知道,不是中国所有知识分子都跟着星条旗走。  到了地方我才明白“一虎一席谈”是哪几个字,先我还以为是“一呼一吸”呢。节目的形式比较脂粉气,属于我见了就要换台的娱乐类。我随身带去一张抗日女烈士成本华临刑前的照片,我前一天去照相馆印的,放在大信封里。烈士挺然的身躯、凛然的神情,一直在我眼前。她身后坐着日本兵,日本兵在这之前曾集体强奸了她,在这之后还要用乱刀捅死她。他们笑得脏、乱、差,就像今天众多的嘴脸。我嗓子里堵着一块实实在在的东西,我说不清这东西是悲伤还是愤怒。  “《色戒》是否美化汉奸”是这个节目的主题。几个所谓“嘉宾”和四周围坐的观众分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方,由表情夸张的主持人居间协调。我一般开会比较低调,不习惯跟人争辩。这一次火气很大,我事后都纳闷,怎么会粗暴地打断别人发言呢。那天气氛比较热烈,我说了不少话。不知道编导会剪多少,更不知人家会怎么剪。时隔好几天,记忆已开始模糊,趁着没全忘写下一些,对将来的播出的节目或许是个补充也说不定呢。  我那天最主要的一个观点是:要说李安的《色戒》,就必须说张爱玲的《色戒》,必须说张爱玲为什么要写《色戒》。张爱玲出身前清没落世家,属于破落户的飘零子弟。这种人急于出头而不大在乎手段。柯灵先生曾劝过她,说如今国难当头,你身在孤岛,千万别站错队;以你的文学天才,搁几年笔也不会被埋没的。但张爱玲“出名要趁早”,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全民抗战根本拦不住她做日伪统治下的文艺奇葩。不仅如此,她还跟当时的主管文化口的省部级干部胡兰成领了结婚证比翼双飞。这段人生经历放在今天的价值体系下,已经不算一回事了,但在抗战间乃至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构成不小的道德压力。张爱玲要给自己汉奸家属兼汉奸文人的身份寻解脱,找合理性。这应该是她写作《色戒》的主要动机。  如果张爱玲诚实一点,她完全可以立足于自己的真实经历,把一个没落自私渴望荣华的文学青年迈向汉奸文人汉奸太太的这一步交代清楚,这只是一小步,分析清楚、描绘生动一点都不困难。但这解决不了张爱玲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她没有写自己,而是抓来抗日烈士郑萍如的真实故事(其实张还是把自己、也就是一个典型张式小市民搁进去了,弄得人物极不合理),编了一段烈士爱上汉奸的小说。如果烈士都能爱上汉奸,张胡他们为日本人做事又算什么呢。只是这一步不是一小步,是大跃进,要跨过构成人、制约人的众多社会因素,其难度近乎柯受良飞跃黄河天堑。这道天堑,张爱玲唧唧歪歪没能飞过去。  至于李安排《色戒》的动机,大概可以到他的国民党、“台湾人”、白人社会中的华裔这些尴尬身份里面去找吧,但我没那功夫。不过用他自己的话,张爱玲冥冥中在找他,求他帮忙再给飞一遍。张爱玲飞不过去李安就能飞过去么?李安当然也飞不过去,他只好拿出普天下电影人的混办法,让男女主角光着搂着滚过去。其实滚也是滚不过去的,但他让男女滚过去再滚过来,不停地滚,一直把部分观众滚晕,他就算混过去了。  把一个抗日青年变为汉奸情妇,李安的老师是日本的毛片导演。日本毛片里男流氓强奸妇女,妇女先是推三阻四,叫骂不绝,到后来变叫骂为叫床,欲仙欲死。人到欲仙欲死连亲妈都想不起来,别说是非忠奸了。强奸犯肯定是希望被奸妇女不报警光叫床,侵略者也肯定是希望被侵略者不抵抗光慰安。但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并不反映多少真实。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畜交配的事也发生过,一些流氓女作家在作品里也尽情享受半人半马的强奸,但我怀疑她们不过是叶公好龙。所以说,用阳具攻克妇女,是对广大良家妇女的侮辱。把这一条肮脏的逻辑塞入烈士郑萍如刺杀魔头不成、慷慨就义的真实事件,更是丧尽天良。  场上有些嘉宾观众一口咬定李安与政治无关,这部片子只讲艺术只讲爱情。对此我是这样看的:如今这个时代没什么大危机,大家抬头风花雪月,低头男欢女爱,这也可以理解。但我们拿自己当小宝贝儿没关系,别拿李安当小宝贝。李安说只有他来拍这部片子,才可能在国内通过,这说明他十分清楚其题材和主旨的政治性。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之间的关系,难道不是最大的政治么?场上还有人认为张爱玲是张爱玲,李安是李安,两个《色戒》没有关系。我则说,区别是有一点,但本质上没有一点不同。人家本来是连着的,咱们别拆散人家。  忘了是场上的某嘉宾还是某观众用《色戒》获“国际大奖”来证明这是部好片子。主持人问我怎么看。我说张艺谋、陈凯歌那些破片子不也屡屡获奖么?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我都否定,何况那些废铜烂铁呢。  最后还从《色戒》色情镜头该不该剪,讨论到了国内电影的分级制,并请来下半身女作家木子美登场。广院刘建平教授发表了一番该剪的议论,主持人让木子美点评,木子美用“道貌岸然”一言蔽之。木子美认为影片的那些场面画出了女人的世界。她说,女人真的跟男人很不一样。我说,女人跟男人固然不一样,女人跟女人也未必一样,很多女人包括在场的各位,跟木子美也不会太一样吧。至于电影分级制,我说了三点意见。首先,文艺作品从性的角度表现社会人生,这没有问题。如果必要,别说全裸了,就是把内窥镜用上也没关系。(木子美问我干吗那么仇视性,我说)我一点也不仇视性,甚至喜欢性。我只是纳闷,为什么这些文学家电影人低能到离开了裤裆就混不下去,比比《士兵突击》真不知差哪儿去了。很多作品纯粹靠性撑着,就跟车展上的有些破汽车似的,不站一个三点女郎,根本就无人驻足。其次,我不反对分级制,但我怀疑它的实际效果。因为第一,这年头你不让青少年看他也有地方看,别低估了如今的孩子们。第二,也别高估了如今成年人的抵抗力。最后,除了实际效果,也还要考虑象征意义。社会是一个有机联动的体系,色情电影跟妓院毒品之类的道德前提差不多是同一个,你放了这个,放不放那个?这件事还涉及到现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合法性,这就是政治精英考虑的事情了。  结束时我再次拿出照片,讲了自己的感言:我们今天能花红柳绿地坐在这里言心言性,是靠了郑萍如等无数烈士的舍生忘死。我们要知道好歹。该反对的要敢于反对。没有恨的爱是虚伪的爱。这位死难烈士,大家可以不必记住她的名字,但希望大家记住她的眼睛。    中国已然站着,李安他们依然跪着      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匍匐在地,任人践踏欺凌。一百年来,中华民族挣扎于地,辗转于途,左突右冲,上下求索。经历了一百年山重水复的中华民族,如今是一个站着的民族。  趴着和站着之外,还有一个跪着的状态。但这状态不属于自强不息、勤劳不辍的广大民众,不属于取经求法、蹈火赴汤的志士仁人,而专属于一部分失心丧志、依草附木的政治文化精英。这些人不光双腿跪着,双臂还抱着,抱着一条腿,一条西方的腿。跪抱在这一百年里既是一个事业,也是一个产业。李安执导、取材张爱玲同名小说的《色戒》,就是近代跪抱业的最新作品。  近代的跪抱业源于中国对西方的暂时劣势,兴于清王朝的腐朽没落,至抗战而进入第一个黄金期。面对西方的高徒日本,汪精卫抗着抗着膝关节一松,双臂一张,变为跪着抱着。陈公博、周佛海这些原本就东抱西抱的人物,也纷纷化作藤类植物,盘绕在东洋的军靴上、挺进在中华的大地上。周佛海后来发表的日记中随“汪主席”访问满洲国的两则非常有趣。汪主席青年反满,“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险些厕身中华英烈。中年以儿主席见儿皇帝,想必不胜今昔、夷夏、主奴之慨,日记写汪回旅馆“大哭一场”。而陈本人则感叹当年与溥仪有云泥之隔,如今几把椅子平起平坐,还谈笑风生呢!小人得志之态跃然纸上。对于周,抱日本腿相当于乘电梯,跪就是飞。汪伪其他角色也都因跪得抱,因抱而飞。那个丁默村一抱共产党没抱出名堂,再抱国民党没抱出起色,三抱日本裤管就抱得青云直上了。还有胡兰成,从妻儿都养不活的落魄穷书生一跃而成了“和平运动”的高干。只是势比人强,日本战败,放下军刀,军靴还没脱,缠绕在上面的植物就竞相化作动物,“起义”的起义,奔窜的奔窜。其下场或绑赴刑场,或庾死狱中。陈公博逃到日本原打算做赖昌星,结果被引渡回来,临刑前向兔死狐悲的狱友们拱手:兄弟先走一步了。忘了是禇民谊还是梁鸿志,大概是悔不当初一念之差没将文人进行到底,在刑场上做起了绝命诗,最末一句没出口子弹就到了。《色戒》中男主人公的原型丁默村,本来是一头杀人不眨眼的类人兽,过不惯大牢的圈养生涯而向往自然野生环境,保外就医去游玄武湖,蒋介石闻讯大怒,下令给毙了。  属胡兰成运气最好,他一路逃死觅生,一路拈花惹草;收下张爱玲送来的扶贫款后便把张从“他的女人们”中做了末位淘汰。张也不怨胡——胡跪日,她抱胡,都是跪抱业中的同事,如今双双下岗,都属弱势群体,该同病相怜才是。到了1950年代初,张准备赴香港而抱美国,胡则再抱已跪了美国的日本。张在这承先启后的日子里抚今思昔,创作了小说《色戒》。在小说中,她将男女流氓的感受和本人附逆的体会做了整合,形成日后闻名遐迩的张氏定律。根据这个定律,女人若被男人经暗道取了芳心,感情就会升华,升到不论是非、不辨忠奸的恍兮惚兮之境。这个定律实际是要说:跪抱集团的利益大于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但小≥大的道理很难说通,厉以宁、吴敬琏他们说到今天也没多少人相信。没人信那就换个说法,说下半身高于上半身的道理。下比高高听着别扭,那就说下比上沉或下比上重。这个道理从管仲到马克思无数先哲都讲过,而且也比较符合人们的日常感受。猪肉价格比民主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的道理,就算猪不承认但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家肯定会承认。那么好,中国近代的跪抱集团就从这儿说起:八年浴血抗战,中国并没中断传宗接代也就是性交吧?再说,没抗战也会有性交,可见性交比爱国、民族大义、“心的长城”更长久、更基本、更普适吧?我们这次跟日本方面性交,说到底也不过就是性交,禁止我们性交就是否定人类的基本价值吧?还有,生殖器只是下半身的一部分,对下半身其他“小我”即私心杂念,也应该一视同仁吧?这样的歪理不适于条分缕析,所以跪抱集团的理论家在这方面没什么建树。但该集团的文艺战士就不一样了。通过把一个舍生取义的烈女子改造成一尊以阴道/阴茎为轴心的欢喜佛,小说家张爱玲自己解放了自己,同时也解放了小我挂帅的其他跪日同志——跪抱业的死难烈士如丁默村虽然没有彻底解放,但也从宽处理了。艺术的力量还不止于“解放”,张从汉奸婆娘的木笼乔迁永恒情爱的祭坛,成了一只洁白的羔羊。当鲜血像诗句一般从羔羊颤抖的身体里汩汩流出时,当张爱玲、胡兰成之流的作品红遍大江南北时,历时八年、陷中华民族于血海的那段痛史惨然失色——中国近代的大是大非在乳房屁股的热烈翻滚或翻腾中化作孤魂野鬼,黯然退席。  张爱玲这篇万把字小说创作于1950年,发表于1978年。其龟缩蛰伏的时间与新中国严丝合缝。这也许是巧合,但也许不是。新中国有百端不是,但新中国腿是直的,胸是挺的,头是昂的。她不但让欺我辱我的西方强盗欲近不敢,欲远又不舍,而且一举查抄、取缔了近代跪抱行。新中国以“文革”失败而落幕,当大幕再启时,中华民族改变了发展路线,但没改变民族复兴的目标,没改变万马奔腾的气势。借鉴西方有益经验的改革开放是一个辩证过程,无血性、无志气、无眼光的三无一族也乘时而起,松膝而落,向着正西张臂合抱,顶礼膜拜,使一度倒闭的近代跪抱业再度中兴。张的《色戒》在这节骨眼上问世具有象征意义:近代的跪抱业要继往开来,实现新老交接。  大陆八十年代的跪抱新一辈,因有三十年的断档,缺乏与西腿互动的经验,基本等于白手起家。这些人干劲有余而技法不足,毛手毛脚,往往过犹不及。西腿固然肯定其动机,但未必受用其效果,一踢腿扬尘而去、重整裤线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新一辈迫切需要老一辈的传帮带。可大陆上的老跪抱,经镇反肃反好多已不在人世,在人世的或改行烧锅炉,或转业收破烂,多年不实践,膝盖都僵了。在这种情况下,四五十年代飘洋过海的华裔跪抱,便以其久磨久练的精湛膝艺,责无旁贷地为大陆的跪抱后学传道授业解惑。如夏志清,膝盖上的老茧足有半本《中国现代小说史》厚,果然艺高而胆大,用一根英制皮尺将张爱玲吊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顶峰;如今又论证唐诗不如英诗,嫌四行八句太短,就好像他是为芝加哥公牛队在中国物色球员。有些老先生说来也是饱学之士,怎奈知识为姿势所误,一叶之障,学问到老未近中和之境,一崴一崴倒像中风后的偏瘫。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们发挥余热,出任大陆跪抱帮的海外亲友团。海外亲友团的助力并不来自学养,而是来自美元跟人民币1∶8甚至1∶10的比例。  有了海外亲友团的辅导呵护,再加上自身的天分和分外的努力,中国的跪抱新一辈很快实现了从急于跪抱、勇于跪抱向善于跪抱、巧于跪抱的转型,并以此将近代跪抱事业推向第二个高峰。这次冲顶的核心力量是文化知识精英——官僚和资本家还真没他们锲而不舍、丧心病狂。这些人密切配合,此呼彼应,虽然不一定设了组织部,但组织化程度却接近红枪会。历史和影视是他们的两个主要工作坊。在史学工作坊,他们以“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为由,为历史上的侵略者汉奸逐一落实政策,对于民族英烈则不断打各种小报告。他们还以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为名,把历史“还原”为吃喝拉撒的起居注,将涉及历史本质的大是大非排挤出局。历史的大是大非排挤走了,现实的大是大非无依无傍,孤掌难鸣,只好看着他们把跪抱三十六式增订为七十二式而干瞪眼。在影视工作坊,已跪出世界水平的导演们,他们的生产流水线川流不息,把旧家庭乱伦、共产暴政、环境恶化之类组装成各类东方的奇形怪状,抱往戛纳、威尼斯和奥斯卡。不断推陈出新的东方美妞更是他们的拳头产品。银幕上,由于中国男人老在吃补药,中国妇人渴了三千年的阴道,盼什么似地盼着“大得出奇”的家伙来解救。可以说,这样的中国电影已成为西方的另类伟哥,想必是刺激了旅游或“春游”产业的发展繁荣。这帮电影人或精神咸水妹为世界杜撰了一个跪着的中国,一个在进化阶段、道德水准、精神风貌各方面全都低三下四的中国。而现实中,中国势不可挡的雄起正在挑战作威作福、高高在上了三百年的西方。我看这些导演不像是在为国分忧,以“新和亲”电影反击“中国威胁论”——闹“中国崩溃论”的时候,他们也是这套东西。两个工作坊还常常联手,推出亡国乱史的影视作品。以前有痛哭中国跪晚了的《河殇》;后来有替中华民族另认始祖的《神舟》;如今我们又看到了《色戒》。《色戒》重复了跪抱集团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它用肉色混淆了中国近代的大是非,用肉色呈上西方主子喜爱的小贡品,如此而已。李安这个我以前觉得或许比张艺谋、陈凯歌境界高些的华人导演,如此而已。  《色戒》从写作到发表到搬上银幕,前后近六十年,整整一部中国现当代史。六十年历史相对于漫长的地质年代只是一瞬,却见证了人类社会一次壮观的造山运动,即中国大地的再次隆起。在隆起的大地上,希望属于站着的事业。跪是没有前途的,跪抱业属于夕阳产业。一些人站不起来了,因为跪抱已经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那就让他们趁着夕阳在山,抱着闪闪金狮闪闪金熊继续跪吧。

前言

  九九年冬,一个搞音乐的朋友,介绍我认识纪苏,地点在沙滩,美术馆南门口。我提前到。过会儿,一个中年入,偏黑、瘦个儿,表情严肃,穿件半旧的黑皮夹克,两手插兜,沿铁栅栏门,来来回回走,也像等人。我远处打量,纪苏日后的形象在那时便大体定格——仿佛八十年代旧人,朴素内敛,形貌气质更像普通劳动者,而迥异于一般所谓知识分子。  纪苏家住东厂胡同,借用《史记·游侠列传》的说法,“闾巷人也”。他从小濡染于市井的平民环境,另一方面,又因为生长在史学世家,所以幼承家学。这造就了纪苏特殊的文体,即胡同语言与古典语文的绝妙融合,庄谐并用,寓庄于谐,俗语与雅言经纬相织,想象奇诡,所形成的语言爆发力,摧枯拉朽,往往出人意表。进一步说,在他那里,世俗经验与社科方法、平民立场与家国意识,这两个方面、两种价值序列,往往能左右并重,上下兼顾,而并不偏废。这种特点,大约也可以追溯到他早年的环境和经历。  纪苏是散淡之人。他上班,单位靠近后海。有时,中午天气晴好,他会兴之所至,租条小船划到湖心,在清风丽日中物我两忘,以至于枕桨而眠。工作之余,他有时几个小时,沿旧城胡同信步盘桓,玩味其风物人情。东厂胡同口外,邻近王府井大街,店铺奢华,铺金砌玉。纪苏进出于闹市,似无所见,无所闻。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他只不过是在时代沉沦,迫近底线的时刻,把“沉默大多数”的良知、情感和判断集中、熔炼,并升华为风格独具的语言艺术和思想。  ——祝东力

内容概要

黄纪苏,社会科学工作者,业余剧作者,写作的剧本有《无政府主义者属意外死亡,左派艺术家属意中死亡》、《切·格瓦拉》、《我们走在大路上》、《猫和老鼠的故事》。
戏剧《切·格瓦拉》于2000年上演,激起巨大反响,被认为是民间舆论和思想在世纪之交“左倾化”的标志性事件。

书籍目录

  序/祝东力  中国在世界的哪儿?  该消炎了 005  与西方外交官谈中国 008  大剧院挂中国房梁上,中国站历史关口上 012  两个中国 018  风云变幻天?  革命及相关词语 021  中国革命与阴谋史学 026  私有制与效率 032  八集政论片《居安思危》观后 038  世风?  “读书人”:把两条腿人读成五条腿驴? 042  范跑跑不能不跑 047  贪官是一条价值观的丧家狗 049  文怀老及五种人 056  平等?  高高低低话平等 088  跪抱业的末路?  在凤凰卫视谈《色戒》 136  中国已然站着,李安他们依然跪着 140  男女?  性的宏观调控 146  经济学家与资本家的性关系 152  微生断梦?  世路上行走的诗行 156  微生断梦中的革命遗产 178  伤痕文学的前世今生 181  精神之旅 183  人?历史?革命?知识分子?文艺 187  台上的“我们”,台下的我们 193  回忆?  我的祖父黄文弼 212  后记/223

编辑推荐

  《与精英保持距离》最激烈的批判立场,最富于忧患意识的“中国关怀”。  胡同语言与古典语文绝妙融合,庄谐并用;俗语与雅言经纬相织,想象奇诡;语言爆发力摧枯拉朽。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他只不过是在时代沉沦,迫近底线的时刻,把“沉默大多数”的良知、情感和判断集中、熔炼,并升华为风格独具的语言艺术和思想。

作者简介

本书是黄纪苏的随笔文集,全书共为七辑,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在世界上的位置;对时下热点问题的看法,针砭时弊;对中国革命回顾和反思;谈李安的《色戒》;谈性;谈文艺以及回忆文章。文章风格:锋利,有战斗性,关注普遍关注的问题,可读性强。

图书封面


 与精英保持距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在很多人眼里,黄纪苏是新左派剧作家,至少有三部戏剧轰动一时,其中《切·格瓦拉》被认为是民间舆论和思想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左倾化”标志。他又是个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不久前,他参与写作的《中国不高兴》一书,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他最新的一本集子,直接向精英文化宣战。黄纪苏并不在乎身份。身份往往是论战对手给定位的。而黄纪苏面对抨击他的人或文字,一贯照单全收。某壮汉拍案而起,大骂戏剧《我们走在大路上》是睁眼瞎,黄纪苏竟“收获了快感”。他象一个顽童,抽冷子往人群里扔爆竹,他害怕人们无动于衷,有人又气又急又怕又骂,才是他要的效果。黄纪苏说,“历来有一种喜欢冲撞社会也喜欢被社会冲撞的文艺”,黄纪苏搞的就是这种货色。我不爱看政论性强的文字,有关政治的那一套理论整不懂也不想整。但柴米油盐归根到底与政治脱不了干系,中国的读书人还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儿,所以说来说去、写来写去,东篱的菊花没等采光便露出刑天的“干戚”,再怎么遮掩,也象潘金莲的孝服底下的红袍,终究是藏不住的。何况有人如黄纪苏者,根本就没想藏。于是,左也好、右也罢,针砭时弊抑或大放厥词,都是拳拳爱国之心。看《与精英保持距离》,你要忍不住大骂黄纪苏时,不妨再缩一下括约肌,忍住,看看这厮下一句还说啥。其实我、或大多数的你是不会有这种尿急反应,此书毕竟是和精英们的开战(冲锋几年前就开始了,这次算阵地战吧),我们没有对号入座的资格,而能对号入座的那些精英、主流,也不必慌张,黄纪苏赞同对个别人的批评,“升格为对现实和历史的深入思考”。例如有幸被他点名的文怀沙先生,黄纪苏试图从剖析其社会身份和文化人格,“从中窥见世道人心的演变之迹。”文老幸甚,被黄纪苏拿到解剖课上,当了回活的人体模型。话说回来,主流与非主流,精英与草根,不一定泾渭分明。黄纪苏瞅着别人不顺眼,说他们是精英,坚决与其保持距离,但在你我眼里,黄纪苏未必不是精英一员。所以,黄纪苏与之坚决开战的精英是要加引号的。面对引号精英,黄纪苏胡同俚语和古典语文并用,连损带骂,掘其祖坟,一点也不手软。虽然我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比如他认为“比较性竞争是人生最基本的意义。” 但的确是好文章,有五四之风,我好长时间没读过这样痛快淋漓的批判性的文字了。一个国家、民族不管在走上坡路还是走下坡路,一定有说真话说公道话的人站出来推一把或拽一把。说话的人往往不能力挽狂澜,反而被将倾的大厦压成粉齑,但这正是黑暗中的光芒。翻开史书,大把大把的名字镌刻其中,他们由人心定义,不属于官方编撰的二十五史。黄纪苏以为“见贤思齐、法古今完人是一个慢性改良的过程,其间磨磨蹭蹭、偷工减料都正常。”他警惕的是那些“思想被改造成毛票的主流知识精英。”揭露他们美化自己乱世时的动作,在太平盛世又给汉奸擦胭抹粉的行径。说穿了,他们是心虚,都是做给自己看的。当然,黄纪苏也谈到了历史,谈到了国家行进的方向,谈到了近三十年的变局,希望政府对历史应有签单的气量。黄纪苏左得厉害,以至于他不屑用右手写字。但他自认为人民、正义等一切美好和理想的东西都站在左边。他骂美国、骂资本主义、骂夏志清、李安、骂自由主义、骂文化精英和经济精英携手的市场文艺、骂贪官和五条腿的读书人……骂他认为该骂的一切。他同时用《人·历史·革命·知识分子·文艺》一文,宣布自己的答案。不管你是否认可他的观点,你得承认,黄纪苏是个坦荡的人、爱国爱民的人,也是个很好的杂文家。这个时代需要一些能够刺痛社会的文艺家和文艺作品。那些凭主观好恶任意篡改历史、歌功颂德的读史文字,那些捧臭脚、无关痛痒的电视剧,那些娱乐至上的文艺节目,应该少一点。鲁迅先生的文字和思想不是全部正确,但他刺痛了他所在的时代,他给予的痛,我们现在还能感觉到。这一点,黄纪苏在学习着。作为读者,我们也该学习选择书籍和独立思考。开胃酒和饭后甜点有时也不错,但毕竟不是正餐和不可缺少的。
  •     美国著名作家阿西莫夫有句名言,大意是说:在某一领域如果要选第二的话,可能很多人会莫知所从,因为可以排在候选人名单上的那串名字实在太长;但如果要选的是第一或惟一,那么结论是无庸置疑的。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说法都能成立。如果要评选当代中国思想界最杰出的语言天才,我只会投黄纪苏的票;如果要评选左翼思想阵营最通达的智者,我还是只会投黄纪苏的票——这就是我眼中的黄纪苏,一个圆融、通透,能够实现自我超越的思想者。这本《与精英保持距离》,记录了黄纪苏走向圆融与自我超脱的思想历程。不同于他《切.格瓦拉》、《我们走在大路上》这些激昂人心的煌煌大作,这里面收集的,主要是一些时评与随感,是对社会、人生的点滴体悟,但其中也不乏足以振聋发聩的惊世之作。人总是进步的,善于自我超越的黄纪苏更是如此。因此,这里面的作品,并不是每篇都像他在《中国不高兴》一书中所展露的那样思想成熟、明识通透、圆融无碍,但正因为这样,人们才可以看到一个智者是怎么炼成的。份量最重的,当然是那篇初成于2002年的《高高低低话平等》。这是一篇为当代左翼思潮夯实价值底座的奠基之作。站在新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背景上,黄纪苏再次论述了人间不平等的起源,不是诉之于外部的环境与制度,而是诉之于内在人性。这是比卢梭更深入的认知,因为其中多了几百年的人类智识积淀。与卢梭“人人生而平等”的著名论断不同,黄纪苏认为:由于“比较性竞争意识”这一人类独有天性的存在,人们生来即不平等,不平等是人性必然;正因为“比较性竞争意识”每一刻都力求把“不平等”放到最大,才会有各种不平等的制度衍生;正由于这种不断走向极端的“不平等”制造了种种丑陋,才使“平等”成为千百年来无数人的不懈追求,成为不灭的人类理想——再一次,继卢梭、马克思之后,在百多年间经历了多次实践的重挫与理论的溃败后,左翼思想在陷入最低潮的时刻,在中国再次找到了根基,将自己的价值竖立在磐石上,而不是沙堆上。从这处地方开始,中国的新左翼才能够走在坚实的路上,不会被挟裹西风美雨的右翼攻击一风吹去。在几年前读到黄纪苏这篇文章前,我还是个彻头彻尾的右派,认为效率优先、不平等乃天经地义;只有效率的提高,才能促进全社会的福利增长;社会只须尽力创造机会的平等,不必在意结果是否平等,否则,将破坏效率提升所必须的个人积极性。显然,这是创造了“改革话语”的那批右翼人士的经典表述,在那个时代,这种逻辑曾经所向披靡。但是,真正的思想成果确实能够“征服人心”,只要你不囿于先见,没有因为既得利益而必须坚守某种立场。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一生中能够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已经很幸福了。黄纪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超越自我,超越自己所属的思想阵系。他对待毛泽东、文革及自由、民主的态度,最能够体现他的这种超越性。毛泽东、文革,是左翼原教旨主义者心中不灭的图腾,也是他们检验“真假左派”的“试金石”,绝不容人亵渎。但是,真正的思想者就要敢于闯入思想的雷区,尤其是自己派系所设的禁区。黄纪苏对文革的否定、对毛泽东错误的批评,无疑令左翼原教旨主义者很不满。如果不是由于黄纪苏温温如玉的为人风范,不是因为迄今为止左翼在整体上还处于守势和下风,我毫不怀疑一定会有些人站出来要求“清理门户”。与大多数左翼人士对右翼所主张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天然怀有敌意不同,黄纪苏承认这些都是好东西,而且是实现左翼核心价值的必要前提。在黄纪苏那儿,左翼的核心价值“平等”和右翼的核心价值“自由”,乃至“秩序”和“民主”,都不是针锋相对的,而是可以圆融共存于一个多元的基本架构之内,只不过,在不同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需要作出不同侧重而已。在当代中国的左翼思想阵营中,黄纪苏是哲人,是诗人,而非主要的理论家,但是,他却提供了这个阵营内迄今为止最有价值、最坚不可摧的理论建构。有人说,黄外表沉静而内心澎湃。这也是我对他的观感。因为沉静,所以能够冷静看待社会、看待自己,超然于一门一户的窠臼;因为澎湃,所以能够唤起无数人内心的共鸣——从《切.格瓦拉》点燃的那只火炬,而今已经照耀大半个中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到左翼理想的大旗下,哪怕这种理想在今天还只能是乌有之乡。在将来的中国思想史上,必有这个人的一席之地,不管是建构,还是启蒙。
  •     文风上的鼓唇弄舌,给人印象十分不佳。   其实,作者此书的真实名字乃是《与相声演员保持关系》。      嘴唇有城门楼子一般高,所以有“咧咧”口水带出的风声;舌头则比旗杆上的被口水之风吹拂的破旗还招摇。      可惜。      2011.11.12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这文字的力量,就从那干练的笔锋开始
  •     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在这种书上怕是找不到“答案”!
  •     黄纪苏这样的人(这种人可不少啊)很奇怪,文笔很好,视野很广,但是思想永远长不大,或说是永远不肯长大。
  •     比我想象的难懂的多啊...有点失败...
  •     写者痛快淋漓,读者也未尝不觉快意,只不过谐谑恩仇过后总觉得黄纪苏实在太左,人的立场一旦站得太明确,不免有失偏颇。
  •     文笔辛辣 不过牵扯蛮多所以读起来真有些累
  •     与大粪保持距离
  •     文艺最珍贵的部分和钱无关。他们那些由宣传部订货、归财政部买单的晚会,跟好莱坞接轨、向威尼斯看齐的大片,徒有珠光宝气而无活色生香,看着就像一袭金缕玉衣。这些东西对于再造中国当代的文艺,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败事有余。
  •     本书能出版,就说明中国的管制环境在变好
  •     书不适合豆瓣那些伪文艺与非主流。也许作者名不见经传,但是作为一个安稳的作者,对十年之内的中国社会做出的观察与评论多少还是较为客观的。
  •     有趣。营养欠佳。
  •     两遍。第二遍看觉得花在吵架批评人上的精力太多了些。语言很精彩。
  •     和格瓦拉剧本完全不能比啊,格瓦拉是不是韩寒帮写的啊
  •     近若干年来读过的最好的杂文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十分激赏。
  •     2010-02-17 骂人不吐脏字儿
  •     xili
  •     脑子挺清楚地
  •     作者的文笔还是很赞的,有些段落看一遍不够,还划出来,划出来不够,还反复读了多遍。不过随笔集确实看得有点腻了。
  •     个人认为:看了这个,就不用看中国不高兴了。
  •     黄纪苏是什么人?20130412-20130415简单读一遍,可以读一下的一本书,左右还是中庸?各取所需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能够面对当今中国的各种问题,走出一条解决矛盾的道路就是真主义。平等、不平等的那篇文章可以好好读读。
  •     我去。。。。大学毕业的暑假看的书基本上都忘光了。。。
  •     笔尖带火。我对时政了解太少。
  •     让我这么肤浅的人读这书,终于重温了味同嚼蜡这成语的意思!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     这人是有多龌蹉!满嘴尽是什么“阴虱八角虫似的在革命的裤裆里爬进爬出”、“皮肤性病科”之类,还好意思说人家“书生练得跟小胡同里的二儿三儿似的”,还有脸告诫人家“秽史者所以自秽”
  •     没读完,可能自己深度不够,实在没那个毅力。
  •     紧贴灵道的阴茎
  •     痛快!
  •     与骗子愤青保持距离
  •     读完此书,我才明白古代当权者为何要诛杀文人了....实在是文章辛辣的让人难以忍受
  •     左翼话语,但略显老旧,缺少网络时代的特征
  •     蛮有趣的老愤青
  •     五星打给批《色戒》的那篇,其他一般~
  •     一本在路上看会引来关注的书。写文怀老的那篇,啧啧称奇。
  •     我是冲着格瓦拉
  •     好苗,惜未沉淀、醇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