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糖史(一)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8
ISBN:9787539230870
作者:季羡林
页数:539页

书籍目录

目录
《糖史》自序
第一编 国内编
《糖史》(一)自序
引言
第一章 ����
第二章 周秦至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以及甘蔗和蔗浆
第三章 石蜜
第四章 蔗糖的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
第五章 唐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618-907年)
附 关于唐代制糖法的一点小考证
第六章 宋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霜术(辽金附)
(960-1279年)
第七章 元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
(1206-1368年)
第八章 明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
(1368-1644年)
第九音 白糖问题
第十章 清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1616- 1911年)
附录
清代糖史部分资料索引(杨宝霖编)
附录二
浅述明朝、清前期广东的甘蔗种植业和制
糖业(杨国儒)


 第九卷:糖史(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季羡林写《糖史》前后用了17年时间。其中有两年的时间每天就是从家往返图书馆,酷暑寒冬,风雨无阻。一目十行到一目二十行甚至目下半页,练就凡是粘“糖”的文字就自行跃入眼中之特异功能。厚重巨册,大海捞针,有时一天也查不到一条有用的资料。有韩国学者说中国研究史的“理论多而材料少”,季羡林写《糖史》资料比理论多得多,于是也决定了《糖史》的写作结构,每章开始多是“材料来源”,比如就“唐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这一章,所摘抄的典籍即包括正史、本草和医书、敦煌卷子、诗文、一切经音义、僧传、中外游记、梵语千字文、笔记及类书。。。资料按照朝代顺序完整罗列,想要探讨的问题自然浮出水面。季羡林回忆自己的老师陈寅恪,每次上课都是用资料把黑板填得满满的,才开始讲授。季羡林估计自己翻了几十万页的书,说没遗漏不敢,但太多遗漏是不会有了。学问的自信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序言后面季羡林写了研究动机,就是对文化交流的信念。信念这个东西我相信,但我相信还有比信念更靠谱的东西。举个例子,德国青年卢安克,放弃优越生活广西穷乡僻壤支教十多年。有人说他作秀,说这话的人二百五,作秀没有十几年这样自虐的。善良的人赞美他是志愿者,只问付出不求回报。这个我也不同意,我觉得他是真正享受他这个乐子。
  •     内容来源:新华书目报.科技新书目 发表日期: 2011年03月11日 □原业伟糖与蜜是今年年初最大的争议话题,先是果葡糖浆替代蜂蜜引发造假的声讨,然后蜂蜜本身遭到了质疑。这种有着与人类同样悠长历史的甜味剂历经科学家反复检测,也未能发现除葡萄糖、果糖、蔗糖之外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物质,以目前的结果来看,与高浓度糖水无异。如今经过试验,认为果糖可以导致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痛风等疾病,推到了淘汰的边缘。这么多甜蜜的话题纠结在一起,真让人扯不出头绪。 甜味,代表人类主要能量来源的糖分,因为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从一开始就与美、善联系在一起。在卷帙浩繁的名著《糖史》的开篇,季羡林先生就将“甜”与“美、善”作为重视饮食的东方文明的代表。拉开甜味长河序幕的正是唯一天然的也是最昂贵的甜味剂——蜂蜜。 蜜蜂是人类驯服最早的也是唯一全球性豢养的昆虫,搁置有争议的蜂蜜营养问题不说,全球85%的植物都需要蜜蜂授粉,我们才有了充足的粮食、蔬菜和水果,单就这一点,足以让我们跟蜜蜂成为好朋友。采蜜的季节,往往需要将蜂箱用汽车运到开花的果林,才能保证挂果率。蜜蜂的图书最好的有两本,一部是商务印书馆霍利·毕晓普的《蜜蜂传奇》,作者与蜂农做邻居的经历加上引经据典的俏皮文字,写成了养蜂的小百科;另一部是象征主义文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梅特林克的《蜜蜂的生活》,20世纪初期的这位贵族,家道殷实却仅以养蜂为乐,20多年孜孜以求,成为养蜂狂,笔下的蜜蜂如诗如画。对各个民族来说,蜂蜜都是最早的甜味来源,但梅特林克写道,“蜜蜂真正的历史始于17世纪”,从此人们才开始解剖蜜蜂,了解了蜜蜂的性别。毕晓普的《蜜蜂传奇》中对近代廉价蔗糖迅速代替蜂蜜大为不满,建议我们仍要坚持用蜂蜜,不仅为了品尝到花香,更为了蜜蜂的存在确保了没有农药的食品安全。 在中国,糖的历史则更为久远。早在先秦的《楚辞》等著作中,已经提到了饧(麦芽糖)等糖类,甚至出现了柘浆(甘蔗汁)。三国时期出现了与蜜类似,较为粘稠的甘蔗饧,有趣的是,季羡林先生感兴趣的黄门在甘蔗饧中放鼠屎陷害小吏的故事,在《资治通鉴》中,更改了原始文献《江表传》的词语,将“甘蔗饧”变成了“蜜”,通俗是通俗了,却把中国蔗糖史至少推后了几百年。季羡林先生写作《糖史》的目的,是通过“糖”这道窄门,开启一个文化交流的庞大世界。 这部《糖史》写作历经17年,先后翻阅资料六七千页之多。赞叹先生治学态度的同时,也心存一点遗憾。《糖史》写作时正值《全唐诗》全文输入电脑,季先生立即给深圳大学的郁龙余教授去信要求查询其中带有甘蔗的条目,结果只搜到了6条,就因电脑故障调试未能继续进行。这让我联想起唐德刚对胡适晚年耗时20年批阅《水经注》的评价,谓今日的研究生用《四库全书》电子版做同样的研究工作,只需数月可毕,信然。季先生所查的条目仅有“甘蔗”二字,若能如先生所愿,更换关键字为“沙糖”、“白沙糖”、“石蜜”、“糖霜”,乃至单字:“蔗”、“柘”、“饴”,再扩大范围到更多的古籍文献,所得益处当然更大更多,至少能提高一倍以上的效率。庞大数据库给科技史写作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季羡林先生写作后期已认识到,指出,最繁重最困难的搜集资料的工作,在将古籍输入电脑后,迎刃而解了,以后的研究,将会以判断分析和去伪存真为主。 http://www.xhsmb.com/html/2011/03/11/081727127297.html
  •     forcode:以前一直弄不清楚季羡林为什么这么有名,前段时间跟一个朋友聊天,得知他是公认的梵文权威。今天在图书馆人文社科外借室游逛,看到了《季羡林文集第九卷:糖史》,随手翻了一下,果然是研究糖的历史,很合我胃口。去年转载过一篇研究辣椒历史的帖子,也非常喜欢,以前也思考过酒与烟这类物品的发明与传播,8月份读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也反复提到驯化的动植物在不同文明之间的传播。说起来,我对技术史还是挺有兴趣的。2005年考研之前,北师大一个老师曾经建议我考科学技术史,最后还是选择了社会学。如果以后还想读博,我或许可以考虑读技术史方向。但是要研究中国的技术史,大量资料都是文言文,免不了要加强古文功底,花大量时间在古文的辨析上,这是我头疼的地方。或许我的兴趣还是在研究近现代的技术发展史,这段技术发展史有着更为详尽的文字记载。其实我对技术史的兴趣与我对科幻、对未来的兴趣有关,在科幻小说中,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主题就是技术发展的路径问题,如果你的飞船严重受损被迫降落在一个落后的星球,你如何利用飞船数据库中的知识采用何种技术发展路径,用最短的时间把这个星球的文明改造成一个高科技文明?如何控制这个因为你的介入而发展起来的文明?研究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的技术发展路径差异和相互作用,可以部分回答此问题。季羡林的《糖史》主要关注的并非糖类植物的驯化种植技术以及糖的制造技术的发展史,作者的兴趣主要是糖的文化交流史,季羡林老先生认为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从减少重复发明所浪费的时间而言,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的确意义重大。当今源自西方的专利保护制度,一方面促进了发明创造的繁荣,另一方面过长的专利保护期可能也束缚了新技术的传播。刚躺在床上看了此书前四章,作者的确花费了不少功夫在文献搜集整理上,很多篇幅是摘录的原文或是对古字的辨析,我的古文功底不够用,但是忽略掉某些分析过程,直接看结论,基本上也能理解作者所讲的东西。西方喜欢把真善美放在一起,而中国的美与善从起源是的确是相同的,书中提到了”美”与”善”二字的上半部分的字根都是”羊”字,都与食物有关。据说中国的美最初是指饮食,美有甜的意思,比如甘美、甜美,而西方的美最初是指性。季羡林对周来祥与陈炎合著的《中西比较美学大纲》评价很高,引用了其中一段还有点意思:”中国古代的审美活动最初显然与’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西方古代的审美活动最初或许与’性’更加相关。这大概也就是人们将中国文化成为’食文化’,将西方文化称为’性文化’的原因之一吧。”古代冰糖叫”石蜜”,有趣的名字,像石头一样的”蜜”;还有一种岩蜜是岩石缝隙里的野蜂巢中的蜂蜜流出凝固而成的,有点意思,不知道现在野外还有没有岩蜜这种东西。石蜜的制作其实很简单,将甘蔗汁液先煎熬后晒干就结晶成固体的糖了。forcode:另外,读了此书,也收获了不少关键词,某些词是我早就知道的,但是现在又有了深入了解的兴趣,比如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某些词是第一次见到,比如”异物志”,是古代收录国外各种稀奇古怪之物的书籍,可能与聊斋或搜神录之类的东西类似,都属于古代一些受人欢迎的娱乐读物。其实,今天也有大量博客以介绍世界上各种稀奇古怪之事为主,比如煎蛋,也可以称之为现代异物志。异物志三字与奇想录三字倒是对得挺工整,谁有兴趣,也可以用这个名字来开个博客。“我很久以前就有一个想法,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异物志》热,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原因大概是,当时中国地理知识逐渐扩大、增多,接触到了许多外国的以及本国边远地区的动植物等等,同日常习见者不同,遂一律名之曰’异物’。这些《异物志》的作者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自己创新,而是互相抄袭”(P47)forcode:看来,三国时期的分裂,也还是有点好处的,一个大一统的汉朝,或许中央政府没有兴趣关注边陲小国,而分裂为魏蜀吴三国之后,相互竞争,在接受新事物方面都更加积极,中央政府也乐意与周边的效果贸易往来,有利于文化交流融合;forcode:古代《异物志》的相互抄袭也未必是坏事,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异物志的内容与时间,可以鉴定某些异物的出现时间,很多被抄袭的原本流失之后,抄袭后的版本还在,这实际上也保存了知识。就好像现在很多博客帖子,经常由于服务器停机或者GFW无法访问,很多内容从此消失了,而转载恰恰有利于保存那些精华部分,毕竟转载的帖子都有其值得转载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鼓励转载的。“中华民族是最爱历史的民族。每一个朝代都有一部叙述这个朝代全部历史的书,几乎都是官修的,几千年来没有间断。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地方志)在中国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省有省志,比如《云南通志》之类;府有府志,县有县志”(《糖史(一)》引言P9)forcode:估计也有类似《烟史》、《酒史》、《辣椒史》、《狗史》、《猫史》、《牛史》、《萝卜史》、《水稻史》、《土豆史》之类的研究,如果有,我有兴趣了解一下,其实这类特定物品或特定动植物历史研究很有价值,如果今天的猫狗将来某一天也能够进化出智慧和文明,那人类的这些研究就是帮他们搜集整理一部分这个物种的历史资料。类似的,如果几百万年前,人类也是某个文明物种的宠物,如果他们也有类似的书籍记载了人类作为宠物之前的整个历史,人类可以对自己的来由更加清楚。一种动物、一种植物或一种物品的引入,对一个文明会发生何种影响,这也是极为有趣的话题。这就好比给一杯溶液加入一种新的试剂,观察带来的化学反应,如何激发变化改变现有的结构关系,如何达成新的平衡,很有趣。forcode:辣椒其实很晚才引进中国,现在四川、湖南、贵州等地喜欢吃辣,这其实不过才几百年的历史,《糖史》中摘录的一些片段提到了古代人的烹饪方法,有一段看起来很有趣,大概是讲如何烹饪乌龟肉和羊肉,乌龟肉涂满蜂蜜来吃,羊肉则可以与甘蔗一起煮熟吃,古人觉得这是美食,味道”清冽”,这种做法在我看来简直是浪费原料,不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试,看味道如何。“糖这种东西,今天在全世界各国都是家家必备,最常见而不可缺少的食品,但在古代开始熬制时,则是异常珍贵。比如在印度、伊朗,最初只做药用,还不是食物的调味品”(P48)forcode:看来,今天很多珍贵的物品,将来就会变得普及,人人可以享有,比如,飞机之类今天还极其昂贵的空中交通工具,甚至星际飞船之类今天全人类还负担不起的未来交通工具,不久以后人人都买得起。所以,生活在未来的人比我们幸福,如果你有钱,去把自己冰冻100年再醒来吧。本文首发地址:http://qixianglu.cn/20080907010600.html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学习方法,看到清代真的烦了,搞研究真的没有捷径,耐心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就像说评书一样把包袱都留给第二编了
  •     而我殘廢的﹐殘廢的「而」。
  •     23
  •     季老的学养
  •     做学问真是耐得住寂寞,羡慕季老懂那么语言,可以走进别人的世界
  •     高山仰止
  •     在这一部长达五百多万言的皇皇巨著中,我能翻检到的有用的资料,简直是寥寥无几,同我所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哈哈哈哈哈哈哈。
  •     还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