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小提琴家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4955322X
作者:[英]玛格丽特·坎贝尔
页数:560页

内容概要

Margaret Campbell家族世代活跃在新闻界及音乐界。她出生于伦敦,以摄影师及记者的身份任职于多家报纸杂志。著有《不朽的小提琴家》《不朽的大提琴家》等多本著作。

书籍目录

引 言
图片一览表
自科雷利以降的小提琴家传承表
前言:小提琴的流派与发展
小提琴演奏的初期历史
天使之王与红发牧师:科雷利、维瓦尔第
国际大师:塔尔蒂尼
维奥蒂和法国三杰:维奥蒂、巴约、罗德、克鲁采
小提琴家中的夜莺:施波尔
促进小提琴演奏的催化剂: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的门徒:西沃里、恩斯特、巴齐尼、布尔
转变的时期:伯姆、戴维、贝里奥
列日小提琴的温床:马萨尔、马尔西克、汤姆森
令人置身于魔法般的境界:维厄当
斯拉夫的奇才:维尼亚夫斯基
艺术的仆人:约阿希姆
女性小提琴家先驱:诺曼-内鲁达
有着无比的魅力:萨拉萨蒂
伟大的教师们:威廉密、奥尔、舍夫契克、胡拜、弗莱什
像鸟儿歌唱一样:伊萨依
时代的象征:克莱斯勒
法国奇迹:蒂博
在链条中跳舞:埃内斯库、库贝利克
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者:胡拜尔曼
我们自己的阿尔伯特:萨蒙斯
俄国的先驱:津巴利斯特、埃尔曼
博学的演奏家:西盖蒂
小提琴家之王:海菲茨
革命之子:米尔斯坦
美声演奏家:康波利
娱乐界的小提琴演奏家:桑德勒、詹金斯、雅法、乔加第斯
爵士乐的小提琴演奏家:莫里森、绍斯、史密斯、温努蒂、格拉佩利
破茧而出的女性小提琴家:霍尔、鲍威尔、莫里尼、维托
燃起火焰般的热情:奥伊斯特拉赫
全能的音乐家:梅纽因
天生的演奏家:里奇
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内弗、哈恩岱尔
受敬重的政界元老:斯特恩
音乐家中的音乐家:格吕米欧
外交官和“波兰少年”:谢伦格、哈西德
美国的伟大教师:帕辛格、金戈尔德、加拉米安
加拉米安“三重奏”:帕尔曼、祖克曼、郑京和
英国奇迹:霍姆斯
优秀四重奏团的首席小提琴家
展望未来
参考书目
唱片目录
人名对照

作者简介

本书再现了历史上不朽小提琴家的魅力,简要而有趣地叙述其生活、个性与事业。作者就他们对作曲者、公众品味的影响以及演奏技巧的贡献等各个方面,讲述了这些小提琴家的特殊成就。
作者Margaret Campbell参阅了大量的书信和私人文件,并且访问许多著名音乐家,很多人为本书提供了从未发表过的回忆录和珍贵照片。
《不朽的小提琴家》是一本献给音乐会听众、唱片收藏者(附有“唱片目录”)、弦乐演奏者和学生等所有爱好小提琴演奏艺术者的书。


 不朽的小提琴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他们拥有天上人间的芬芳——读《不朽的小提琴家》彭忠富   作家赵丽宏在《小提琴与诗》中写道:“弓弦相吻传达出灵魂颤动,水面起伏滑过琴声的帆樯,船舷飞溅起晶莹闪烁的珍珠,天上人间的芬芳都在其中飘漾。我听见柔情的泉水在奔突蜿蜒,我也看到欢乐的泪珠漫天飞扬,谁也无法描绘航船的轨迹……”意大利小提琴家阿卡多的激情演奏,让作家如痴如醉,因而产生了上述联想。只要弓弦一动,只要琴声一起,这琴就和阿卡多的手臂,和他的身体,和他的思想、灵魂联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如臂使指,当一把小提琴已经成为演奏者生命的一部分,这得需要付出多少的时间与汗水呀,当然这也需要具有音乐天赋。  小提琴属于歌唱性的旋律乐器,在器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被誉为“乐器之后”。虽然我不会拉小提琴,但是我却非常喜欢听小提琴曲,最喜欢的当然就是《梁祝》。一把小提琴如泣如诉,可以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催人泪下,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至于外国的小提琴家,我比较喜欢帕格尼尼,据说他尤擅技巧,就算只用一根弦也可以自如演奏,他的《威尼斯狂欢节》等代表作享有盛誉。另外我也喜欢梅纽因,他把全部生命都献给了音乐。他钟情中国文化,多次访华演出,还培养出了小提琴家胡坤,其艺术和道德风范给中国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提琴家这个群体,是音乐家中重要的一部分。音乐是不分国界的,虽然中国的小提琴演奏跟国外还有差距,虽然中国出名的小提琴家还较少,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小提琴家的认识。坎贝尔出生于伦敦,其家族世代活跃在新闻界及音乐界。她以摄影师及记者的身份任职于多家报纸杂志,著有《不朽的小提琴家》一书。本书再现了历史上不朽小提琴家的魅力,简要而有趣地叙述其生活、个性与事业。作者就他们对作曲者、公众品味的影响以及演奏技巧的贡献等各个方面,讲述了这些小提琴家的特殊成就。作者参阅了大量的书信和私人文件,并且访问许多著名音乐家,很多人为本书提供了从未发表过的回忆录和珍贵照片。《不朽的小提琴家》是一本献给音乐会听众、唱片收藏者(附有“唱片目录”)、弦乐演奏者和学生等所有爱好小提琴演奏艺术者的书。  对于每一位小提琴家,作者都给出了简短的评价,这就像梁山好汉的外号一样,使人很容易记住他们的特征。例如帕格尼尼是“促进小提琴演奏的催化剂”,这就谈到了帕格尼尼对于小提琴技巧的贡献;梅纽因是“全能的音乐家”,因为他不仅擅长演奏小提琴,还是世界级的指挥家和作曲家。一个人能够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就很了不起,像梅纽因这样齐头并进的,少之又少,真是音乐天才。每个小提琴家的成长,都有着一段精彩的故事,有的顺风顺水,有的却是一波三折,尽管过程不一样,但是最终他们都成功了,成为了小提琴演奏方面无可替代的时代传奇。
  •     生动的人物群像——读玛格丽特•坎贝尔《不朽的小提琴家》与《不朽的大提琴家》(本文刊载于新京报书评周刊时有删改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5-05/30/content_579537.htm?div=-1)由英国著名音乐记者玛格丽特•坎贝尔写作的《不朽的小提琴家》与《不朽的大提琴家》,在英语世界已经畅销多年。这位曾经为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等音乐家写作传记、长期为《The Strad》杂志与《独立报》供稿的女作家,显然并不满足于将眼光仅仅局限于当代的音乐版图,而这一系列丛书就是作者呕心沥血对音乐史(特别是演奏史)进行钻研后的产物。正如作者在《不朽的小提琴家》一书的“致谢”章节中所陈述的那样,她正是由于阅读了哈罗德•C•勋伯格的名作《不朽的钢琴家》与《不朽的指挥家》后深受启发,才决定将这一“系列”延续下去,并且确实出手不凡——弦乐的演奏史有着漫长的时间跨度,人物众多且关系错综复杂,“学派”的界线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因此要想以一本书的厚度来评点这浩瀚的人物群像,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5年1月推出这两本书籍的中文译本,领衔译者是赫赫有名的张世祥教授,已经81岁高龄的张先生是旅居澳大利亚的小提琴教育家,王晓东、文薇等著名小提琴家都是出自他的门下。事实也证明,这两本书的翻译在专业性上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文字的流畅度也保持了极高的水准,只是由于人物的复杂性,如果对弦乐的艺术缺乏一定的了解,阅读这两本书的难度还是很高的。此前在中文世界中,对小提琴与大提琴演奏艺术进行综述的书籍少得可怜,如中央音乐学院韩里教授的《欧洲弦乐艺术史》(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以及张蓓荔、杨宝智的《弦乐艺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其中前者侧重于研究小提琴作品风格的发展,后者则更多研究演奏方法与技巧的变革,然而对于弦乐艺术的最核心,也就是弦乐演奏家的阐述则少得可怜。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论是哈罗德•C•勋伯格的“不朽”系列还是玛格丽特•坎贝尔的“不朽”系列都更加受到普通音乐爱好者的欢迎,因为这些书籍都是通过那些一个个独具魅力、性格迥异的人物入手,为读者描绘一个更为广阔的演奏史发展图景。翻开《不朽的小提琴家》与《不朽的大提琴家》两本书,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错综复杂的人物谱系图。前者以科莱里、维瓦尔第与维奥蒂三位意大利人的“黄金三角”开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发展而延续到埃奈斯库、维厄当与卡尔•弗莱什等近代教育大师,再到加拉米安与多洛茜•迪蕾等现代小提琴教育家;而俄国的小提琴教育家列奥波德•奥尔虽然也得益于“黄金三角”的传承,却在近代自成一派,开创了俄罗斯学派一个多世纪的辉煌。《不朽的大提琴家》中的谱系则相对简单,这份谱系将以弗朗西斯切罗为代表的意大利体系,与以施力克与罗姆贝格为起源的俄罗斯体系分别绘制,将几乎所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提琴家全部囊括其中,当然其中也不乏马友友、秦立巍与倪海叶这些令中国读者感到亲切甚至自豪的名字。写作这样的“群像”书籍,最困难之处就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分配给每个人物极为有限的篇幅,尽量将人物的经历与性格描绘得丰富,否则身处网络时代,倘若每个人物的介绍中“干货”的比例连维基与百度百科的页面都比不上,这样的书籍还有何价值?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在创作这两本书时明显压缩了20世纪之前部分的篇幅。在《不朽的小提琴家》一书中,仅仅用了7页左右的篇幅就将科雷利、维瓦尔第与杰米尼亚尼等承前启后的人物一网打尽,而到本书130页时,奥古斯特•威廉密与列奥波德•奥尔等生活在20世纪初的小提琴教育家们就已经横空出世了;换句话说,作者用本书仅仅四分之一的篇幅就将20世纪之前的小提琴发展史阐述完毕,这样做的用意正是为了留给近现代的小提琴家们更多宝贵的空间,因为对于广大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如果没有20世纪初唱片工业的出现,不论是器乐、声乐还是指挥艺术的人物、发展与流派都根本无从谈起,正是因为有了唱片,一个个人物才能从文字中站起,跃然于耳畔。因此,在读完大约前四分之一的厚度之后,笔者建议本书的读者按照书中叙述的顺序寻找相应的唱片加以印证,一定能够对这些人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在叙述这些人物时,本书作者玛格丽特•坎贝尔充分发挥了她作为知名音乐记者的优势,许多内容都是来自作者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而这些内容正是本书不同于其它弦乐艺术史书籍的最大原因。比如当描写列奥波德•奥尔时,作者引用了她对奥尔的学生米尔斯坦的采访,“假如你问他某个乐段应当怎样演奏的话,他就会对你说,‘回家去自己想办法把它拉好!’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这样你就得发展你自己的演奏风格,你用不着去模仿任何人。”作者用这段采访充分证明为什么奥尔的众多学生们演奏风格几乎各个不同,而米尔斯坦的这段生动的记叙,恐怕很难出现在一部学术性的弦乐艺术史中。这样的“追根溯源”式的采访在本书中还有很多,如作者在“致谢”中的记叙,教育家约瑟夫•津戈尔德教授向作者叙述了他与伊萨依最早的会面,而海伦•道琳则“提供了她对埃内斯库的追忆”。相比这些间接性的第一手资料,当本书的叙事时间轴推进到20世纪下半页之后,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很多都曾由她本人亲自采访过,并且在书中被密集引用。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作者依赖这样的视角虽然可以将人物描写得十分生动,但未必能保证客观,而这对于一部侧重点在于演奏发展历史的书籍来说显然是致命的。因此,作者在撰写此书时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功课,仅仅从每本书厚达数页、多至上百种的参考文献清单就可以窥见一斑了,这些书籍中有一部分是为人熟知的弦乐艺术经典名著,但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著作,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音乐记者来说,她为保证这两本著作的严谨性显然付出了惊人的努力,而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不朽的小提琴家》一书初稿完成于1980年,《不朽的大提琴家》则与1988年首次付梓,两本书此后在21世纪初接受了作者的修订,添加了一些有关当今活跃的年轻艺术家的内容,如文格洛夫、格哈特与王健等。不过由于古典音乐行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大量新锐艺术家无缘被写入此书,而书中记载的一些“希望之星”也同样由于种种原因而淡出了音乐会舞台,这也体现了纸质书籍在时效性方面所面临的无奈。当然,本书最大的价值也不在于此。过去的20世纪被称作“大师的世纪”,得益于唱片工业与演出行业的推动,不论是小提琴还是大提琴艺术都在这一个世纪里呈现井喷态势,众多演奏大师的艺术恰如百花齐放。对于许多年轻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虽然大多视这些故去的大师们为传奇,并或多或少收藏有他们的唱片,但如果对这些乐器的演奏技术不够了解,对演奏史的发展脉络缺乏认知的话,仅仅通过欣赏唱片的方式去了解提琴的艺术恐怕将要耗费漫长的时间与大量的精力。因此,这两本书恰可以作为音乐爱好者聆听唱片、欣赏现场音乐会的辅助读物,以此快速地对演奏艺术形成清晰的认识。而对于已经拥有丰富的音乐欣赏经历甚至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也具有独特的价值,那就是作者通过采访众多现当代提琴演奏家与教育家而获得的宝贵的第一手素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对那些此前仅仅是一个个“人名”的音乐家们建立更加生动的印象,特别是从学派、师承、生活经历以及性格等方面去了解这些人物,由此理解他们之所以“不朽”的原因所在。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整体很生动,还是算人物传记吧,并没有涉及很多关于小提琴演奏技巧本身的内容,然后就是偶尔有点时间线到处跳……
  •     很多八卦很生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