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广州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1
ISBN:9787807664512
作者:[作者]徐晖,[摄影] 杨和平
页数:287页

章节摘录

经历了唐代末年的战乱动荡,广州城市生活依然繁盛,但是城市四周的城墙大多已经残破。北宋景祜四年(1037年)广州地方官员任中师向朝廷报告,反映城墙残破情况,请求调派人力整修。在由浅海冲积而成的地层上修筑或整修城墙,以当时技术条件来说,是耗费人力物力的大工程,容易激发社会矛盾。因此原先朝廷对此态度相当谨慎,不同意动用民间工役,只允许在地方驻军中派出少量人力,对城墙作小规模修补。庆历五年(1045年),在任中师极力争取下,朝廷终于批准修筑地方政府机关所在的“子城”。那时任中师已经离任,就由时任广州经略使魏璀负责执行这项任务。魏瑾不负重托,很快就在约今越华路以南,惠福路以北,教育路以东,德政路以西范围内,修筑起周长五里、城墙厚实坚固的又称为“中城”的“子城”。    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进围广州城下,将城西商业区洗劫一空,却止步于子城城墙,围城57天之后退去。子城以西一片狼藉,居民逃散,损失惨重,而子城内却分毫未损。朝廷对城墙有效护卫城区大为鼓舞,此事促使朝廷推行重视修筑城墙的政策,这也就成为宋代广州大规模筑城的重要契机。    不久,广州掀开大规模筑城的序幕。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经略使吕居简提出在子城东面赵佗城旧址上修建“东城”,朝廷命令广南东路经抚司迅速筹备建筑材料,按设计要求动工。于是大约在今越秀路、文明路、德政路和豪贤路一带范围内的周长约七里的东城,当年十二月便告建成。新建成的东城,南有迎熏门,北有拱辰门,东有震东门,并以子城的行春门将两城连通。    广州当局认为城西一带景色秀丽蕃汉杂处的商业繁华区更迫切需要城墙的护卫,所以东城建设刚完成,一个更为宏大的筑城构想叉酝酿出台了。熙宁四年(1071年)知广州程师孟召集得力下属,绘制在子城以西修筑“西城”的图纸上报朝廷。西城大致相当于今教育路以西、人民路以东、东风路以南、大德路以北范围,面积比中城和东城的总和还要大,周长十三里。宋神宗高度重视,很快批准了奏报,并令左藏库副使张节爱带着先进技术和建筑材料,到广州统筹指挥修建工程。由于朝廷重视、地方配合及各种条件具备,工程仅用十个月便告完成。    宋代广州仅用20多年时间,就建成了子城、东城及西城的彼此连贯蔚为壮观的三城。由这三城构成的北宋广州,大致东起今德政路,西至今人民路,南起今文明路、大南路、大德路,北至今豪贤路、越华路、百灵路一带。此后,这一气象恢宏的基本城市格局也就相对固定了下来。    广州不是那种从一个或多个村庄然后依着地形缓慢发展起来的城市,它大致属于那种为开疆拓展及巩固统治而专门设计的布局形式,其特点是通常呈严谨的棋盘形规划,城市中间是统治机关治所或公共场所。这种布局形式在宋代广州集中表现在子城。但在东城和西城,则由于地貌因素影响而表现为多种布局形式组合。因此在那里以及后来陆续扩展的城区中,有不少街道是顺着地形弯弯曲曲伸展,并且总是不太宽阔的。无论东方或是西方,城市在布局上所表现的这种因地制宜的变化和不规则,受到不少城市论者的赞赏。他们认为那是中世纪城市普遍的统一协调的布局,是实际需要和高度审美力的完美融合,甚至认为呈曲线的街道是符合人的生理特性及更符合人性的。建筑学的奠基人阿尔伯蒂在赞赏宽广笔直的街道的同时,又为弯曲的街道充分辩护,认为弯曲的街道较为美观,避免街道显得太长,还可以使整个城市显得更加了不起。此外,弯曲及适度狭窄的街道还可以避免或减缓寒风和雨水侵袭,使户外活动更舒适,有利市民的人际交往,增强城市社区的亲近感。    宋代广州三城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建造者放弃了以前一直采用的夯土墙方法,首次采用以砖块建造坚固的砖墙。城墙因此更有效地发挥拱护城区的作用。城门是城墙的重要环节。古代城市的城门是城市与乡村、城内与城外“两个世界相遇的地点”,城市理论认为城墙在心理上具有重要性,它的围蔽一方面使人有团结与安全的感觉,但同时也使人产生与世隔绝的孤岛感觉,而城门可以缓解这种感觉。又认为城门是人员流动的控制点和货物装卸点,各种检查所和仓库之类可以建在城门附近,客栈酒店也集中于此,商人和手工业者也可以在附近建起各种作坊。宋代广州的城墙建造者想必也深知城门的这些特殊重要作用,因此三城共建有多达17个城门。我们由此可以想象城墙之下及城门内外喧嚣繁闹的种种生活情景。    值得注意的是三城建成之后城市民居的变化。宋代广州延续唐代的做法,更加积极鼓励民众建造砖瓦房屋。如果说唐代广州民居仍处于木构建筑与砖瓦建筑混合的时期,带有过渡性质,那么宋代广州则是砖瓦建筑得到更大程度的普及。在拱卫坚固的城墙内,出现了越来越多造型各异富有特色的砖瓦建筑。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她是人类记忆的容器。城市是首先完成作为一个传播者和流传者的功能之后才完成其他更高功能的。砖瓦建筑连同石头建筑的普遍推广,大大增强了城市对历史文化的保持力。这是宋代广州的最大价值之一。当宋代的建设者们用砖石铺设当时中城的南北向大街路面并在那里用同样方法建设钟鼓楼时,他们不曾想到千年之后这些筑造物仍被保存且被发掘,成为广州北京路上的“千年古道”和“鼓楼遗迹”,强烈地传达着城市的历史感,永远被城市所记忆。    宋代广州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绝非偶然的城市。至嘉定三年(1210年)广州又在三城南面的东西两翼修筑东西雁翅城,两座雁翅城都以北边城墙为起点,向南直抵珠江边。那时的夏天,人们登上城墙不仅可以俯视四周田野山色,而且可以远眺无尽江景,享受从宽阔的江面上吹来的夏日凉风。P42-46

前言

城市和人一样,是有个性的。    中国的城市极其可读,中国可读的城市又是何其多!    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北京到“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西安,从“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南京到“当春天地争奢华”的洛阳,从“青山全不老”的广州到“烟花飞御道”的昆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孕育出千情万种的城市。    对中国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城市作一次全方位的梳理与解读正是这套《图说·城市人文》系列丛书策划的初衷。    读城不易。我们读城,读的不仅仅是记载在志书中、保存在档案馆里的“大事”,还有那些发生在街头巷尾的“小事”。    我们关注看得见的高楼、繁华,更关注看不见的文化脉络;我们描摹城市的沧桑变迁,更热衷于发掘人所留下的点滴痕迹;我们注重历久弥坚的都市本身,更执著于对当代社会的人文关怀。我们以人文视角审视城市,发现深藏于城市之中最丰富、最永恒、最耐读的城市记忆。

内容概要

徐晖    资深广播人,历任新闻记者、节目主持人、节目监制、节目总监、新闻中心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起连续多年有作品获各级奖项,包括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全国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以及各类专业评选奖项,同时有多篇业务论文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岭南视听研究》等国家和省一级专业刊物发表。长期关注中外城市建设及其理论,喜欢做一个不知疲倦的城市街道漫游者。著有《广州这个地方》、《广州期待伟大的街道》。杨和平    长期从事报纸编辑和摄影工作。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报刊新闻摄影奖等奖项。毕业于大学摄影专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巴黎的另一张面孔》、《CORTONA:一个托斯卡纳小镇的肖像》等个展先后参加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平遥国际摄影节和大理国际影会等展览。出版《伦敦:视而不见》、《广州期待伟大的街道》和《寻找幸福:普罗旺斯的山居岁月》(合著,摄影)等图书。

书籍目录

寻找广州生活激荡·变革孕育的新广州意象执著·新旧碰撞中的城市变迁回归·千年古城的精神本质01城·迹2000年跋涉:追寻如烟飘散的南方港市踪影最初的故事出海去:从南洋到更遥远生活在唐朝千载宋城遗古道百感苍茫镇海楼老城近影:往事依旧迷蒙海风轻拂古港湾十三行街道上近代报刊双城故事荔湾深处 西关人家三元里故迹何处寻昔日梦回:从衰落到黎明历史之城的历史性衰落漫长的沉寂走向复兴——重燃城市之光02城·品建筑静静矗立着六榕花塔:城中最古老的地标怀圣光塔:一段古代国际城市的繁华记忆五仙观与岭南第一楼:遥想古城缥缈石室教堂:异国建筑艺术之光陈氏书院:建基于岭南水土的“大地瑰宝”中山纪念堂:华人景仰的地方,建筑艺术的杰作爱群大厦:俯视羊城30年广州国际金融中心:“通透水晶”折射的城市之门广州塔:尽览羊城新世纪风云感受场所精神小北路与应元路之间的街景财厅前的老城尺度维新横的街角质朴而谦逊的黄沙詹天佑纪念广场夕阳晚照上下九沙面大街的街心花园东山龟岗大马路上的老城景致站在花城广场眺望黄花岗上党人碑中山大学校园的绿树红楼幻景漫游者的街道北京路:古老而又时尚的街道人民路:昔日优美的商业街广州起义路:中轴线上的街道东风路:横贯老城区的宽阔大街解放路:凝结着近现代历史记忆的旧街上下九路及第十甫路:柱廊绵延悠长的街天河路:通向“未来”的街道中山路:具有象征意义的街道03城·风饮茶粤海未能忘—广州茶楼漫溯广州人深信饮茶是最好的生活方式珠江岸畔的经典茶楼广州30年:让饮茶的传说风靡内地在荔枝湾的泮溪里沉醉蛮歌古调最多情——粤讴·广东音乐·粤曲的追寻温厚情诗:屋檐下飘出的忧伤曲调瑰丽乐韵:街市中随处可闻的华美旋律粤曲是久远生活的永恒留存羊城风物最宜人千载白云无尽时越秀层楼六百年诗意回荡流淌于都会的璀璨之河迷失在羊城的古街巷走向全新空间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这里是广州》是“图说·城市人文系列”的其中之一,全书分为“开篇语:寻找广州生活”、“城·迹”、“城·品”与“城·风”4个部分。书稿结构合理,图文并茂,文字细腻优美。作者以一个“老广州”的视角,用最饱满的热情和严肃的态度,对广州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的商贸活动,城市的经典建筑和特色街巷,以及岭南风物作出全景式解读,是一本推介广州的重量级人文读本。本书由徐晖著,杨和平摄。

作者简介

这座处于古代大陆文明最南端的城市,在茫茫大海中邂逅不同文明,在文明碰撞中认识与更新自我。她扎根大陆又面向海洋,安于一隅又渴望远方。这种最初的气质决定了永恒的、独一无二的广州。“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一半留存于其历史遗迹,一半展现在当地人的普通生活之中。”
《这里是广州》是全景式描摹广州的现代人文读本,介绍了这座2000年商贸之都的前世今生,也展示了宽街窄巷的现代生活,从这种历史和现实、城市本身与市民气质的交织解析中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广州。
《这里是广州》是“图说·城市人文系列”的其中之一,全书分为“开篇语:寻找广州生活”、“城·迹”、“城·品”与“城·风”4个部分。书稿结构合理,图文并茂,文字细腻优美。作者以一个“老广州”的视角,用最饱满的热情和严肃的态度,对广州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的商贸活动,城市的经典建筑和特色街巷,以及岭南风物作出全景式解读,是一本推介广州的重量级人文读本。本书由徐晖著,杨和平摄。


 这里是广州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住了广州两年,只是有些简单的游玩方面的认识。这本书,告诉了我不一样的城市,有过去,现在,未来。能够呼吸,可以感受到温度和脉搏的家。作为一个理科生,对于历史,是很抗拒的。但是,自从上了大学,反而没有文科压力的我,却爱上了人文社科。自己走过中国版图的很多地方,发现风景固然迷人,更加迷人的是,风景以外的人和事,那些故事沉淀的地方,充满无限魅力与韵味。了解一个地方,光是看自然风景不够,关注人文风景才是最重要的。作者用充满爱的眼光去看待广州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书写着对广州的热忱与期待。我爱广州。(P.S.:如果书能附上地图和到达方式就好了)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全书写了广州许多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老建筑,同时也写了一些现在的地标建筑,并且配上了精美的照片。当古老的建筑遇上崛起的广州,如何处理这两者带来的矛盾,真是一件伤透脑筋的事情。 其中最另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副近处是老房子,远处是摩天大楼的仰拍照片。一张图片很好地表现出了历史与现代的矛盾,许多老建筑在时代的发展车轮下被碾压。
  •     印刷质量是可以的,内容却实一般。提出几点看法:1.排版缺乏美观,影响阅读兴趣。有的图片占了整整一页,而且文字与图片的铺排也不合理,有时候文字在图片上面根本看得不清楚2.内容不够详细,只是粗略地讲一些历史故事和介绍,不够深入3.部分图片拍得不好看,可见拍摄水平非常一般总的来讲,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东拼西凑而来的,如果只是想简单了解一下广州本地有什么可以拍照的地方,这本书还是可以满足我的需要的,需要更加深入了解历史的话,必须自己翻阅文献或者其它书籍。
  •     算是有内涵的,但是哎,广州毕竟不是我一见钟情的城市,虽然相当有缘。
  •     浅浅读来,回忆起去过的地方,很怀念。
  •     连接历史与现实之作,不乏学术的意见,也是一部不错的文学作品。比起寻城记系列,更适合真正了解广州、真正愿意了解广州的人。
  •     看完了,封面也掉了…
  •     好吧,看完就差不多忘了,不过感觉对广州有进一步的了解了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