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风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544762580
作者:格非
页数:393页

内容概要

格非,1964年生,江苏丹徒人,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清华大学文学教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等长篇小说六部,以及《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文学的邀约》《博尔赫斯的面孔》等论著和随笔集多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父亲
走差
半塘
刀笔
履霜坚冰至
德正的新房
天命靡常
背起包,跟我跑
妈妈
预卜未来
便通庵
第二章 德正
碧绮台
一时瑜亮
猪倌
新田
曼卿的花园
白虎堂
亲事
一九七六年
告别
第三章 余闻
章珠
雪兰
朱虎平
孙耀庭
婶子
高定邦
同彬
梅芳
沈祖英
赵礼平
唐文宽
斜眼
高定国
老福
永胜
牛皋
春琴

作者简介

1958—2007,微缩五十年时代变迁,演绎幽微处世情人性。“中国最美的书”设计者陆智昌倾情担纲设计。
《望春风》是格非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大作,亦是集其30年文学创作精华的成熟之作。《望春风》具有微缩中国乡村当代史的意义,在创作过程中备受文坛、媒体和读者瞩目。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乡村是无可回避的精神源泉。《望春风》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返乡之旅,以回到“过去”来看“当下”的观念,余韵悠长、值得咀嚼的历史片段,置于时代长河背景的“桃花源”气象,如“清明上河图”般娓娓道来的手卷写法,描绘乡土中国的活色生香,发见普通人的高贵品质,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间永恒。
“江南三部曲”写江南,《望春风》则是对江南故事最为专注、集中和彻底的表达。相对于“江南三部曲”,《望春风》更接地气,更加沉稳,更有温度,更多地关注时代洪流下乡村的人情之美。在对历史的沉思中,用宏阔又精致的结构,以及极为老辣纯熟的文字,对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作了告别。同时,为读者打开一个小小的山口,“仿佛若有光”。
-------------------------------------------------------------------------------------------------------------
儒里赵村,江南一座简朴而风景如画的乡村,号称祖先是世代簪缨的高门望族。在这里,似乎天大的秘密都能守得住。浩劫岁月中维持完整,时代变迁中悄然离析。小说刻写家乡的村庄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运动,并展现它可能的未来。


 望春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尤其喜欢这一段:“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谨小慎微地生活了大半辈子,清清白白,无所亏欠,没得罪过任何人,也用不着看任何人的脸色。再说,你和我都是死过一次的人了。我们其实不是人,是鬼。既然是鬼,这个世界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不妨碍别人,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不受人情世故的限制。”白鱼年过五旬,娶了他梦中注定的妻子春琴。彼时,二人已承受了太多人世折磨,在生活长河中颠沛流离。
  •     开头进入的有些慢,后来就开始觉得有意思了,还是格非老师一贯的迷宫气氛。人们的命运错综复杂,而推动他们走向结局的力量骇然不可逆料,最后归于一片瓦砾,颇为伤感。 前面是父亲和母亲的秘密作为悬念,后面则是在所有人物全都完成之后,看他们的命运收场。命运的妖异云雾,总是笼罩着,直到在推土机势不可挡的力量面前败下阵来,云开雾散的时候,徒留一片瓦砾。那些穿行在农田见的人们,也曾豪情万丈,眉目也也曾流波婉转,有可恶的地方,也会突然间爆发出情意和道义,然而他们最后都烟消云散了,在大历史的转变中灰飞烟灭,如果没有一个人记录他们,甚至他们都是不存在的。不论是可爱还是可恨,这些人就是在历史中活过的个体,有时觉得拿他们没办法,有时候又觉得他们身上有许多光彩动人之处。然而,能够让这些人的行事、做派得以生长的世俗空间被彻底粉碎了,叙事者在以一种叙事的方式努力存留一方风土人情的点滴,不至于全然无踪。以一种地方志的方法讲述历史的变迁,故里相亲们在他笔下没有高尚也没有特别猥琐,就只是活泼而勉励地活着,想要在历史长河中跃动出几朵水花,却也终于老迈衰朽,低眉顺目。总之,作家对一方风土人情的态度和宽容让我喜欢,可称之为厚道。每个写作者的内心大概总会有些“我不写就没人写这些事情了”的时刻,我想这就是格非老师的这个时刻吧。或许他有一种在尽责任的态度。难以设想,如果我的家乡被夷为平地,荡然无存,我不知道我还能在这个对我个人而言事关重大的事件中做一些什么,甚至能否保存些什么也不确定,我没有在自己的身体里找到能够去讲述这些普通人命运的力量和信心。故事的结局不能让人满意,但也正向韩松老师的语言形态不尽如人意一样,归根到底,写作者提出的问题,是所有人都想知道但也找不到答案的。
  •     江南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江南,而是被文人传统熏染出的江南。每一段江南历史的终结,都很难不让人想起旧诗文里关于江南的哀歌。当格非借新作《望春风》重返故乡,在废墟之上嗟叹黍离之悲时,既可以被视作《桃花扇》结尾“诌一曲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的终结,也蕴含着屈原“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的召唤。江南三部曲之后,格非再次将笔触置于家乡。与当代许多乡土小说不同,《望春风》回避了描写宏大历史进程的野心,也没有采用新历史小说常用的解构、反讽等一系列叙事手法。左右当代农村命运的重大政治运动被掩映于日常生活之下,劳动、政治、情感都在村庄中自然地生发。作者更关注的是作为本体的人。正如小说主人公赵伯渝的父亲教给儿子最重要的学问即观察人、了解人、学会从别人的立场看问题。这种态度让作者对笔下人物常带有一种“了解之同情”。赵伯渝所生长的儒里赵村藏龙卧虎,村中不仅有文士、有儒生,还有前国军、前特务、名妓。每个人都构成传奇,他们竟然在这一个小小的村庄共同生息交往。格非要做的,也正是怀着一种亲切感与使命感,为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立传。在文学课堂上,格非曾表示,“文学要重新寻找思路,可能要回到传统,回到叙述,回到汉语式的文以载道。”在《望春风》中,作者也正是采用了“讲故事的人”的传统叙事方式为乡村立传。同时,他也在巧妙地动用着谙熟于心的中西方文学资源和叙事手法,试图与诸多伟大作品发生互文性,典型读者可以在小说中遇到《红楼梦》、《金瓶梅》、普鲁斯特、福克纳等的熟悉面孔。作者不断抛出悬念、铺设线索、进行提前叙事。小说的题记中引用了蒙塔莱的诗:“我将继续怀着这秘密/默默走在人群中,他们都不回头。”秘密在小说中几乎随处可拾,正如我们生命所经历的每一刻的全貌都非线性呈现,而是在“多年以后”才能真相大白。小说里的谜底也往往隐藏在河流下游、河堤两岸、滩涂、暗礁处,读者需随叙事者一起借由时间的河流,重返真实的生命。时间,成为解谜的唯一方式,也构成了小说的内在结构。“我”赵伯渝的父亲是个算命的,他擅判人的祸福吉凶,他最精彩的一场表演是在一户人家算出诸事都好、只是膝下无子,唯一的孩子前年在茅坑淹死。“我”向父亲诚心请教,父亲却告诉“我”这些结论不过来源于他对院屋里果树、花台、箩筐、年画、茅坑种种细节的观察。父亲告诉我,“世上没有什么事是无缘无故的”,“学会观察,预作判断,将来对你大有用处”。父亲对算命所做的祛魅如同现代侦探小说中的精确推理,似乎将民间叙事的神秘性置换成了实证科学,然而这一节的标题是“天命靡常”,随后的情节恰恰又陷入了一种天命的神秘主义。父亲与“我”绕道便通庵回家,父亲却突然望着古庙陷入悲戚。他所看到的是“池塘边雪白的芦花丛中,有一艘倒扣的小木船……寺庙的屋顶有一半已经坍塌,上面落满了树叶。绚丽的云朵,在树林的背后堆积着,一轮红日缓缓西沉,正在下山。”此行归来不久,父亲开始安排后事,决定自杀。有心的读者将会在前面发现端倪。半塘寺有个奥秘,进入伽蓝殿即可做梦,梦中能看到自己的前世未来。父亲所做的梦是自己坐在小船上,岸边积雪,天上白云,水中倒映着这一切,一个背对他的尼姑坐在船头。为了解梦,父亲外出,遇见未来的师傅戴天逵,成为被命运所戏弄的“有名无实”的特务。在便通庵,父亲无意中窥见的,也正是自己命运终结的预兆,是那个梦的谜底。在所谓的祛魅之后,作者却又重新将“天命”引回叙述。儒里赵村绝非是桃花源。天命靡常、各奔生死,这种带有宿命论的悲剧性因素从一开始就笼罩在小说人物身上。赵伯渝离乡寻母后,他在邗桥图书馆的同事沈祖英时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每个人都在奔自己的前程,也在奔自己的死亡。”父亲生前给出的命运判词日后将降临于每个人头上,然而命运之轮的转向并非是完全形而上的,它蕴涵着每个人的品性,更受时代之手的推动。宏大的历史进程在幕后左右人的命运,当事者有的浑然不觉,有的默默忍受。“活阎王”梅芳曾在村中十分威风,然而她最终被丈夫及众人抛弃、离群索居时,才恍然意识到“我以为自己沐浴着时代的光辉,其实一直生活在耻辱之中。还不如一条狗。”小说中更受时代摆布的一个人是“我”的母亲章珠,她在村民大会上突然发言冲撞政委,却被任命为农会副主任。这一形象几乎是“十七年文学”中李双双的翻版,她们同样爽朗直言、追求进步、被树为典型、并“大义灭亲”批评或举报落后的丈夫。然而章珠懵懂地被严政委献给南京的首长,又出于党性举报前夫的特务身份,却使得自己和身边所有人落入悲剧的命运之网。格非曾讲过一个童年的故事:小时候村中有一个老头爱说一种神秘的怪话,谁也听不懂,每次都能逗得小孩们发笑。当他长大之后回到村里,再次听到这个老头的怪话时,他惊异地发现自己全部都能听懂了,原来那是英文。这个故事被移植到小说人物唐文宽身上,当“老菩萨”唐文宽隐藏多年的国军身份被揭开时,知青小付将他流利的英文翻译过来:“一年当中,有三百六十个日日夜夜。这些日子就像一把把刀、一把把剑,又像漫天的霜、漫天的雪,年赶着月,月赶着日,每天都赶着你去死。等到春天结束的那一天,花也败了,人也老了,我们都将归于尘土。这世上,再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些人曾经存在过。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来。”熟悉《红楼梦》的读者会发现这完全是《葬花吟》的白话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那种人生如寄的悲剧美学也渗透在小说当中。当时间的河流终结、所有命运的谜题都被揭开时,我们将无法忽视《望春风》中的沉痛感,它笼罩于每个人身上,几乎成为本书的题旨。窥见自己命运的父亲赵云仙、将“死”作为人生第三件大事的赵德正、为自己的冲动举报而痛苦后半生的母亲章珠、亲人全部横死只剩自己和吸毒败家儿子的春琴,他们生命中未尝不有过意气风发的时刻,却又都要忍受如履薄冰的煎熬,惶惶不可终日。正像是法国作家塞利纳《长夜行》开头引用的诗句:“我们的一生是一次旅行,在严冬和黑夜之中,我们寻找着自己的路径,在全无亮光的天空。”他们的衰败也是江南村庄儒里赵的衰败。江南属于春天,而春天结束的那一天,也许“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来”。因此一曲挽歌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说儒里赵村的实体、格非的家乡是幸运的,因为有了一本《望春风》,它将带所有人重返时间的心脏,那时乡村还是中国的主要基体。儒里赵村充满了明争暗斗,即使从儿童赵伯渝的视角看来,也不乏冷酷、通奸、欺骗、阴谋。可是即便如此,他们所构成的共同体仍然遵循着儒家传统道德,存恤遗孤,急难赴义。农会主任赵德正是个孤儿,村人合力将他抚养长大,成年后又都心安理得地接受德正随叫随到的帮忙,这是村里不言自明的、朴素的道德秩序。村民曾两次以“集体”的名义共赴急难,一次是赵德正落难,另一次是为遭遇车祸的国义讨公道。面对外部强力的威胁,村人事不避难、义无反顾、忘却平日所有嫌隙。这种行动与人们如今所信奉的明哲保身的价值观如此相悖。而故事开头“我”所憎恨的梅芳在这两次行动中,一次冒着风雨提醒自己的宿敌德正勿入白虎节堂,另一次则在落魄之时挺身而出率众人为乡亲讨公道,也的确验证了父亲所叮嘱“我”不要只从自己立场看问题的忠告。当代许多新历史小说都着眼于历次政治运动对乡村道德体系的重创,认为革命摧毁了农村的士绅文化,也改变了依托于宗族乡里、绵延千年的深厚道德基础。格非的小说也触及了土地改革、文革等重大运动,然而它们显得轻描淡写。政治运动并非没有牺牲,格非用极克制的方式一带而过,却也能“于无声处听惊雷”,赵孟舒因批斗时拉裤子自杀,严政委被逼在厕所吃屎后用刀片自杀。那种“不辱其身”的态度正是传统文士的价值观。但政治运动中乡亲的温情和善意仍然根深蒂固:赵孟舒作为地主被批斗,押送他时却如同“给劳模颁奖”。文革中被陷害的赵德正,也被政敌安置到祠堂。在儒里赵村,政治运动既未颠倒朴素的道德秩序,亦未改变乡村的生态样貌。格非出生于1964年,乡村土地改革早已完成,文革发生于他的幼年。而实际上,文革对中国农村的影响,可能并没有那么大。《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引用理查德·鲍姆的数据表明:在1966年7月至1968年12月之间有231个地方发生农村骚动,其中42%发生在郊区县,尤其是北京、上海和广州周围;另外22%发生在距大中城市50公里以内的地方;只有不到15%发生在距城市100公里以外的地方。60后乡村孩子所经历过的文革可能只是构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天安门事件”的诗歌成为儒里赵村村民田间劳作的娱乐之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默哀仪式并不能阻挡村人去邻村救火。这使得格非的历史叙述与40后作家陈忠实、50后作家贾平凹等人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甚至可以猜测,革命、土改、文革等几项20世纪翻天覆地、在当代文学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政治运动将会逐渐淡出当代作家的乡土叙事,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曾经历过那段历史,而最有生命力的作品往往与作家所处时代密不可分。我们今后的主流作家所经历的乡村的最大变革将不再源自政治,而来源于城镇化、商品化。《望春风》在结构上最大的分水岭发生在第二三章之间,第三章各人故事皆为余闻。主人公离开家乡,自此故乡就开始“每天都在死去”。这个民风放逸又信奉道德伦理的共同体最终断送于资本之手,父亲所预言的“狠角色”赵礼平亲自毁掉了自己的家乡,新的领袖高定邦的政治宏图沦为无意中给资本搭桥的“替罪羊”。土地对资本家的最大意义是开发价值,儒里赵村的消失也就在所难免,村民们被化工厂的黑水逼着接受拆迁,搬到居民小区。资本诠释着我们这个时代的逻辑,资本成功之后加冕的道德皇冠则是对这个时代最大的讽喻。然而小说的结尾在资本驱动的大规模拆迁运动中窥见了一个缝隙,它像是花瓶中被剪断根茎、一息尚存的花朵,像是人生将死未死之间“一个微不足道的停顿”,也像是有评论者所指出的另一个版本的“倾城之恋”,在必然的城镇化、房地产开发趋势中是一个绝对的偶然事件,这个偶然却是在格非身上真实发生的。小说中,由于表哥赵礼平资金链的断裂,已成废墟的家乡并未继续开发,而是任其抛荒。“我”的好友同彬在便通庵为“我”和春琴改建了除电之外一应俱全的新房,“我”得以重返童年的家乡——它是“世界的中心”。正如卢卡奇在《小说理论》中说:“只有当我们与精神家园失去联系时,时间才能成为结构的因素。只有在小说里,恒常的真实与幻变的时序才彼此分离。我们几乎可以说,小说的整个内在动作不过是抵抗时间威力的一场斗争。”作者用高度诗性的语言描绘了“我”和春琴在便通庵的生活,原先急速飞逝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开始变得无比漫长,对于时间威力的抵抗恰恰是时间馈赠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新房没有自来水、电视、报纸等一切现代社会的便利,却得以让他们与万事万物重建关系。赵伯渝与春琴回到了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谈论列斯科夫时所回顾的时代,“那时,地球腹中的石头和高悬的神圣星辰仍然关怀人的命运。不像今天,天地不仁,万事万物对人子的遭际皆漠然置之。”油灯照明,柴火做饭,井水泡茶,地窖储存果蔬,光影判断时序,有些读者将这种生活看作是匪夷所思的乌托邦,这恰好证明当代人已经对传统的乡村生活丧失理解,如果我们再联想到这种中国乡村的常态离我们所去不过四五十年,我们可能更会惊异于中国当代社会的巨变。便通庵实际上危如累卵,它宁静美好的每一天都带着末日的危机,它像是《红楼梦》里众人中秋夜即景联句的大观园,在山雨欲来之时享受混杂着悲音的片刻欢乐。故乡已经死去,故乡每一天都在死去。正如格非曾反复谈到的柄谷行人的那句话:“只有当某个事物到了它的终结之时,我们才有资格追溯它的起始。”故事的最后,作者“我瞻四方”,为逝去的那个温情的故乡、那些可爱的乡亲,也为自己身体里难以割舍却终将告别的一部分唱起哀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伽蓝殿里那个悠长恍惚的梦可以回溯过去,也可以望见未来。结尾“我”在明知不可能的情况下,依旧描画了一个极为动人的未来:“大地复苏,万物各得其所”,而“我”终其一生所无数次幻想、凝聚着“我”的爱与痛苦的母亲,将会在春风中向“我”走来。这一抹光亮是格非对故乡的深情,它也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几年最喜欢的作家,虽然江南三部曲已经读得“忘川秋水”,但格非行间里有着身为江南人特有的烟蕴气、总是有种湿露拂面的晕眩感,迷糊了虚实。很少有现代名家一直在写江南,不同于黄土地、四九城、高密村和石库门的江南,也不是外人思维定势里肤浅油绿的江南。格非可以在江南三部曲之后用更为庞杂却剔透的人物百象,勾勒出倒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挽歌,村庄已逝,其中的肌理和血脉也随风而散。
  •     其实他们不是人,他们是鬼!
  •     当远离村庄的我再回首时,能否找到安放心灵的一片净土?作者怀着许多秘密,悄悄讲给读者来听。直到有一天,这个时代再也没有有关乡村的一切物象。
  •     “到了那个时候,大地复苏,万物各得其所。到了那个时候,所有活着和死去的人,都将重返时间的怀抱,各安其分。” 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 与《春尽江南》系列叙事风格迥异,一样好。
  •     第一次读格非的书 很容易读下去 可能对于他所描述的乡村有很多熟悉的记忆 也唤起了自己模糊又清晰的记忆 很多已经离开的人 已经开始拆迁了的故乡 回不去又想回去 尤其在这样的春风里 可能也只是望一望 也无法回到当年的下河摸螺丝 钓龙虾的生活了
  •     桃花依旧笑春风。
  •     在收获杂志上看了前半部分。
  •     纵然是“春风”和“江南”仍旧被我读得尘土飞扬黄沙满面。太熟悉不过的题材和文学感,使我变成了套路式读者。书是好的,我的阅读有点糟。
  •     “故乡的死亡并不是突然发生的,故乡每天都在死去。”写的是乡愁,和追赶不上的时代。这种时间跨度大的乡村故事,就不能多看。后半部总是各种衰败和死亡纷至沓来,曾经恬静的,热烈的,迷茫的,遗憾的,最后都归于尘土。看多了,会陷入一种无望的虚无里。
  •     三寸气在千般好,一日无常万事休
  •     一场人生的演出
  •     各式各样的人生代表不同阶层性格各异的人生,精彩却也揪心。最喜欢的一句是:如果说,我的一生可以比作一条滞重,沉黑而漫长的河流,春琴就是其中唯一的秘密。如果说,我那不值一提的人生,与别人的人生有什么细微的不同的话,区别就在于,我始终握有这个秘密,并终于借由命运那慷慨的折返之光,重新回到那条黝黑,深沉的河流之中。
  •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乡村是无可回避的精神源泉。《望春风》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返乡之旅,以回到“过去”来看“当下”的观念,余韵悠长、值得咀嚼的历史片段,置于时代长河背景的“桃花源”气象,如“清明上河图”般娓娓道来的手卷写法,描绘乡土中国的活色生香,发见普通人的高贵品质,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间永恒。
  •     人物词典,每一个微小人物的小小人生交织在一起,绘制了儒里赵村图。
  •     结构混乱一点,但是很好看
  •     很有神的小说。前面我还在抱怨人名太多关系乱,不好记。后面立马让我瞠目,越发入神。手笔太棒。
  •     乡逝。
  •     真一般。
  •     哭瞎
  •     真希望能打半星!不够现实、不够魔幻,写了乡村的变革却不够深刻除了说大家为了钱忘本,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均未探讨。后半本主人公“呆子”投奔母亲,作者好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而不是自己的,对母亲的情感也留于文字而不是深入内心。还是父亲自杀前更好,那时的乡村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深刻体会的,是最有灵性的
  •     陷于困境之中,回首之后,依旧未出父亲手掌。
  •     望断来时路
  •     你要我如何感叹?故乡湮灭于时代洪流,黍离之痛令人垂泪,可造成这般沉痛卑贱的命运的根源,不正是华夏故土千年传承的劣根性么?这篇在叙事上并不比江南三部曲高明太多,唯起点与终点的圆和相应,让人觉得故土一旦存在过,便会永远存在下去。
  •     今年看的第一本书。。。在卑微渺小颓废地过完这一生吧。
  •     几乎是一气呵成读完,让我想起《群山之巅》,可结尾厚重太多。“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只在与婶子告别时提及了一次姓名,全书都只是被唤呆子,最终也是应了父亲的话,靠同彬帮扶度过了最后关头。结局最好的是赵礼平吗,他有钱有势逍遥自在并没有得到恶报。没有子嗣最后就无人养老,可春琴也因龙冬吸毒桂秋乖张没落到好。其实很好奇春生和雪兰后来的故事,春生有个好听的名字,又当了我喜欢的飞行员,雪兰到上海好像也过的不好。我是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小孩,看到很多陌生植物名词的堆砌就已向往不已。都市和乡村实在太不同了,相互照应的关系要如何建立呢,邻里不相识,同事有竞争,同学亲眷大多不在身旁,靠政府啊靠子女,靠自己。春天来了,新的一年估计又是改变人生的一年,苦苦挣扎究竟能改变多少呢。只有春风在那里吹着。
  •     丧气又美的乡村爱情
  •     因为作者,我耐着性子看完。可是,想表达什么呢?不仅是故乡,所有的一切都无法回去了吧!
  •     勾起了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     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落差挺大,前半部分把乡村的神秘面纱一层层揭开,后半部分是对不同人的并列铺叙。文笔有红楼梦的影子,宿命感很强。
  •     后半部分渐入佳境。三年前在一场讲座上听格非讲到的江南乡间奇人异事,竟在这本书中读到了,唐文宽等人都各有原型吧。| 仍感疑惑的是,小说中那些平庸杂乱的语言,是为了符合文学积淀不深的叙述主人公“我”的表达,还是由于作者的能力所限?即使是前者,这位叙事主人公时常流露的知识分子气,也让他的语体略显破碎,可疑。| 稍纵即逝的幸福存在于停顿与悬置之中,比如荒野上的便通庵,霍乱时期的船。
  •     解放后土改文革历史背景下的题材小说太多了,格非这篇也没什么新意,不如他早期褐色鸟群那类先锋题材的文章,不过是给农村历史留下一份材料记录罢了。最深刻的就是父亲为什么去死的前后气氛营造让人心里佩服。《收获》版,缺了第三章。
  •     哦~那就是我心中村庄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     喜欢格非的文笔,读起来仿如春风拂面。春琴是最钟爱的人物。
  •     我觉得比江南三部曲好看。虽然前后半有断层,但是想想也不奇怪:因为前面是真正经历过的,后半段背井离乡之后是想象。然而时代的大潮不会停滞, “我”也无法再回到那个魂萦梦牵的地方。只有回忆,却无法归去。有点伤。
  •     本质上是个很无聊的故事。思想的锋芒、情感的波荡、历史的厚度、语言的风趣,真是哪样都不占。张罗了一大堆人物,但形象又都没有树立起来,只能凭名字区分。靠着一点安排的错杂关系和不疼不痒的悬念来维系阅读兴趣,比起相似题材的路内的《花街往事》真是差太远了。
  •     人类世代繁衍,都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被打散重组。时间,才是最伟大又无情的命运。
  •     因为回溯过去,所以我拥有了一个秘密。
  •     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感受还是“温情”二字。这里的所有人都有温情。
  •     书还不错,散点透视的手法也挺有意思,但是我对包括平凡的世界在内的描写乡村、六七十年代的小说,确实没什么兴趣。
  •     2017年124本:有点像江南三部曲的番外,故事集中在镇江儒里赵村,涵盖了从上世纪30年代到这世纪头十年,宗族势力、外来政权、各色人物,还是逃不过情和欲的纠葛。
  •     总是写不过莫言的。
  •     格非的文笔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写小说的时候怎么像从现实世界切换到另一个频道一样?似乎非要跟现实割裂不可。用他形容“野田里”村那位穿着中山装的老人的那句话来说,就是那些描述,人物,都过于“拿腔拿调”了。2017.3.24,只看到1/5就不打算再看了。
  •     想拜他为师。几经莫名有泪盈眶,又觉有如春暖花开,四季明丽。
  •     儒里赵村的兴衰轶事,新奇有趣。具有年代感的故事对我很有吸引力,花了2个下午就看完了。
  •     清明节这一天,终于看完了这一本。书中所有人的命运都像湍急的河流,飞速奔向终点。死亡,迁徙,旧人离散,故乡不再。这个江南村庄,终于成为时代洪流里的一粒芥子,就此湮灭在历史中。望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望故乡,明月却如何再照我还?
  •     描写乡村里的故事,以人物为主线,读后有种清新之感和淡淡的凄凉。
  •     读的很顺畅,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说无甚惊喜。
  •     描写很平庸。
  •     带到单位除了间隙的工作算是一口气读完的吧。对于故乡每个人内心都有着深切的情感吧,临近清明,回乡挂清的时候又能再多看看故乡。
  •     回不去的那都是过去,能过去的只有历史和当下。所谓春风,就是留下过去的美好,去更远的远方。伊卡洛斯飞不出迷宫,西西弗斯也搬不完石头,阿喀琉斯追不上龟,周而复始,始终不断在节点与起点徘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