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10454514
作者:邵嘉骥
页数:276页

内容概要

邵嘉骥,青年学者。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从事西方哲学与艺术研究工作,在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领域亦有建树。著有《欧洲文化简史》等书,广受好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耗子民族”的孩子
出身——被流放的民族;童年——阴影无处不在;学校——大人的阴谋。别人的成长是由个人走向社会,他的成长是由个人走向个人。
卡夫卡与生俱来的孤独,注定了他与世界格格不入。
儿时的记忆
身份标签
父亲与母亲
恐惧的根源
教育大背景
从恐惧走向恐惧
讨厌的学校
三个妹妹
第二章 地洞:向文学世界逃逸
深邃、复杂、犀利、悲观、包罗万象,“卡夫卡式思想”来自何处?来自贯穿卡夫卡一生的阅读与思考。当环境逼迫他,折磨他,让他无处安身,他只能为自己营造“地洞”,在文学世界里保护自己。
中学生活
智早熟,性晚熟
无所不包
打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
考试
信仰的迷惑
《一场斗争的描述》
第三章 现实:走不进的城堡
毕业、择业、就业……卡夫卡的人生是一连串的抗争与妥协。他就职于“布拉格波西米亚王国国家劳工工伤保险公司”。在他的小职员生涯中,社会、家庭、工作、人际关系就像他小说里的城堡,他无法捉摸,难以靠近,深受其累,却不能摆脱。
现实刀枪不入,理想寸步难行,这就是卡夫卡面对的困境。
毕业了
完美工作
优秀员工
新家的烦恼
谜一样的同事
办公室
世界就是城堡
第四章 饥饿艺术家:写作就是祈祷
白天工作,夜间写作,利用一切时间搞创作。写作是祈祷的形式,是卡夫卡的信仰,没有任何东西能和文学相提并论。
文学创作带来的不只是快乐,更多的是痛苦、压抑、自我否定、精神折磨、对身体和精神的伤害。即使如此,卡夫卡依然孜孜不倦,视写作是生命的唯一意义。
失败的出版
日记?创造?
“上帝不想让我写作”
一切细小的都是最重的
一次并未发生的自杀
画张漫画
艺术因何饥饿
第五章 变形记:文明与异化的冲突
卡夫卡终身生活在布拉格,和这个城市一起经历激烈的变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经济剥削、道德沦丧、价值扭曲、世界大战……西方世界正走向没落,一切都在变形,卡夫卡的作品戳破了繁华,揭露了真相,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的异化和世界的荒谬。他将生活中最小的罪恶、最大的邪恶摆在人们面前,质问所有人:这是为什么?
尖锐的主题
废墟的味道
在流放地
好景不长
走在时间前面
第六章 单身汉的不幸
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爱情为卡夫卡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遗憾。露水情人、红颜知己、坚贞的未婚妻,谁都不能改变卡夫卡的生存方式。人间的婚姻与艺术的追求无法共存,卡夫卡宁愿孤独到老。
17岁的爱情
性漂流
菲利斯•鲍尔小姐
太累
又失败了
一桩有爱情的婚约
刀尖上的爱情
老光棍的觉悟
第七章 跑着的过路人:无人理解的内心世界
卡夫卡不缺少朋友,他与朋友逛街、交谈、看戏、旅游,他接受他们的帮助,对他们报以真诚,但他深知他们都是过路人,没有人能真正走入他的心灵深处。不管怎样,这些人在卡夫卡的生命中留下了重要痕迹,马克斯•布罗德的存在,更是改变了卡夫卡的命运。
少年玩伴
英年早逝的波拉克
挚友马克斯•布罗德
发表?不发表?
过路的友人们
与卡夫卡谈话
另一位小朋友
弗兰兹将很快死去
第八章  审判:赞誉在身后响起
1917年,卡夫卡罹患肺病。最后7年,他要面对病痛、疗养、时不时中断的写作,他平静地看待即将到来的死亡。1924年,卡夫卡因肺病去世,在遗嘱中要求好友马克斯•布罗德销毁他的一切作品。
马克斯违背了他的愿望,尽力搜罗他的遗作,让这些作品没有被湮没。卡夫卡以一生的努力,得到了身后的公正。没有任何人预见到卡夫卡会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他的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身体的抗议
只有疗养,没有康复
巴勒斯坦
最合适的伴侣
“别走开,可我却要走了”
听不到的审判结果
被背叛的遗嘱
卡夫卡的布拉格
后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德语作家,终生未婚。生前发表《变形记》等作品,死后声誉鹊起,震惊欧洲文坛。他骇人的想象力、独具一格的叙事手法、荒诞的风格,被20世纪诸多流派奉为先驱。
解读卡夫卡需要五条线索:时代、环境、身份、经历、作品,缺一不可。卡夫卡为写作而生,视写作为信仰。本书以作品为线索,深入解读卡夫卡的生活全貌,引导读者以全新的角度认识这位神秘的作家——卡夫卡并不晦涩,真正的卡夫卡就在他的作品中。


 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弗兰兹.卡夫卡。卡夫卡这个姓氏源于捷克文,意为“寒鸦”。初读标题,我以为这是怎样一个凄冷的人生故事。甚至在封皮上,kafka的a上也印有一只蓝色的小乌鸦。与卡夫卡的名字相呼应。跟随作者的思路,我逐渐的发现卡夫卡的生长环境从物质方面看,中产阶级家庭出生的他不愁吃穿用度,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从精神方面看,卡夫卡的童年可谓在对父亲的战战兢兢的恐惧和父母繁忙无暇顾及他的孤独中度过。孤独这个词贯穿了他的一生。本书首先按照卡夫卡生平的年代顺序介绍了他的出生,童年,求学,工作经历。也从他的文学创作,朋友,爱情几个方面描述了不同面向的卡夫卡。童年卡夫卡对父亲的恐惧源自童年的一件事情: 夜里吵着喝水被父亲拎到阳台罚站。怎么哭闹也无济于事,父亲的做法让孩子安静下来了,却在卡夫卡的心理留下了恐惧的阴影。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一个挨家挨户推销产品的小商贩到成为企业主的经历让他深知钱能让人生存下去,而且能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他的理想就是挣更多的钱,为此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店铺上。卡夫卡作为长子,而且是唯一的儿子。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不幸的是父亲对他寄予的厚望并非发展卡夫卡的兴趣和爱好,而是希望儿子学成后对自己的生意有所帮助。看到儿子对文学痴迷,赫尔曼嗤之以鼻。父亲的态度深深的刺伤了卡夫卡的心,他只好默默的写作。写作也是他用以逃避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和寄托。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卡夫卡对自己的文字超乎寻常的苛刻,如果不是他的挚友马克斯.布罗德,不知道有多少卡夫卡的作品不能问世。天性乐观的马克斯与有忧郁气质的卡夫卡在一起,互补的性格恰恰弥补对方的缺点,他们从大学时代开始的友谊一直持续到卡夫卡过世。此外,在学生中有领袖气质的贝尔格曼和光芒四射的波拉克也是卡夫卡的好友,他们的身上有卡夫卡羡慕的自己却不具有的果敢和胆识。所以,卡夫卡称不上广结善缘,也拥有不少朋友。借用作者的分析:尽管卡夫卡拥有忠诚的朋友,热烈的爱情,但他对世界的不安从未改变,他的孤独从未得到排解。他内心深处的承担的重负,只能在作品中得以释放。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卡夫卡的绝望,因为他们不能和卡夫卡一样,宁可对抗现实折磨自己也要保持灵魂的纯洁。对于不了解不理解卡夫卡的人们,本书从各个方面叙述了卡夫卡短暂的一生,读罢仿佛跟随他的脚步走过了这一生,理解了他的爱恨,烦恼和忧愁。卡夫卡生前不会想到,他百般挑剔的那些作品,在他死后有那么多喜欢的读者,有那么多人研究他的一个小故事,一句话。真正有价值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卡夫卡,永远屹立的卡夫卡。
  •     书评: 读完这本书后,卡夫卡给我的是一种带有杞人忧天、软弱特质的人,甚至在这本书的内容种,抛开他的文学,他只是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之一。卡夫卡有时候会有点杞人忧天的感觉,怕自己度不过一年级,怕自己留级等等,然而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这种恐惧完全是自找的。为了满足父亲而读了法学博士,但毕业后又不从事相关工作,但又不愿意追求梦想而离开家独立出来。第三章的内容让人感觉卡夫卡与很多人一样,又向往自由但又不愿意全身心地付出最后只能在社会中混着。多段感情都因为自己的问题而没有善终。言而总之,看完这本书后,我心中会有一个概念,在如此不那么精彩的人生之下,卡夫卡依然被那么多人称道,其文字应该有非常不错的地方。因此,会再去看看卡夫卡的文字,深入了解下。本书结构: 共八章,分别描写了卡夫卡的童年、求学、工作、写作、政治态度、爱情、友情、总结八个方面这本书讲了什么: 第一章介绍卡夫卡的出生情况介绍卡夫卡父亲赫尔曼的出生情况。父亲靠着母亲的嫁妆,开起了小店。父母的婚姻在普遍意义上还算幸福,一辈子都很亲密。幼时频繁的搬家,过于严厉的父亲,母亲无暇照顾孩子,对卡夫卡的一生有了重大的影响。介绍了奥匈帝国为了管理国家种族问题,强制孩子去官方小学毕业后才能结婚的政策使卡夫卡也必须去德语小学。到了上小学的年纪,父亲忙于生意、母亲一直在怀孕状态,都是由厨师带着卡夫卡上下学,还经常收到厨师的欺负,无人倾诉、关爱,导致卡夫卡变得顽劣。在了解厨师称自己为“犯罪者”后,卡夫卡约束了自己的行为,深怕别人知道他是“犯罪者”。童年阶段在各种恐惧中度过。卡夫卡的文学天赋在儿时就有所体现,会为了父亲的生日编写一些剧本让妹妹们参演。第二章中学开始,孤僻的性格让卡夫卡隐居在文学世界中。卡夫卡的天赋首先表现在对人事物的敏感。青春期无人重视、无人培养更加加深了卡夫卡孤僻、自卑的性格。介绍卡夫卡的阅读范围,包括童话、侦探小说、中国的民间传说、喜剧、诗歌、歌德、哲学。因为看的多,导致眼光高,导致这种自傲又自卑的心理始终在折磨着他,直到去世。文学成为了卡夫卡的私人庇护所,甚至写过一篇名为《地洞》的小说来隐喻。从中学毕业后,因为身体虚弱而不用参军,学了半个月化学后发现学不下去,转学了法学,希望早点能够自立,脱离父亲。卡夫卡认为信仰即真理,但对于世俗的宗教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个人猜想应该也和起自傲的心理有关系吧。卡夫卡作品的特点:突兀的开头不厌其烦的细节描写哆哆嗦嗦的小人物意识流手法某些句子中流露出极度的诗意。第三章在保险公司上班时,会自己掏钱为受伤的工人请律师以获得正常的赔偿,说明他的善良较一般人略微多一些。着重介绍了卡夫卡的小说《城堡》中隐喻了自己面对现实生活处处遭遇挫折。第四章他的日记中同样有着以上那种又想得到但又不愿承受痛苦的性格存在,就犹如想追求自由,但又不愿离开家。卡夫卡作品的特点之一:追求细节。有点懦弱的卡夫卡经常在生活中表现出绝望的一面,旁人甚至可以将之理解为想要自杀。第五章卡夫卡认为高效运作的企业是奴役了正常人。企业并非慈善,本来就是那么残酷。卡夫卡对政治没有特别的关注,认为战争只不过是人生痛苦的一种。卡夫卡对战争,政治的态度有点像文人对事物的批判态度,并没有太多自己的立场。第六章爱情方面,卡夫卡依然无法下定决心摆脱父母,没有勇气改变现状。与家境一般的菲利斯交往至谈婚论嫁的地步,卡夫卡在求求婚后又显得有些后悔,甚至有了另一段恋情。之后和菲利斯又继续交往,但和她的好友格蕾特保持暧昧关系。多次的订婚,退婚,最终卡夫卡还是选择放弃婚姻,真心好矫情,如此玩弄别人。之后另一段感情同样因为一点点小挫折便被卡夫卡放弃了。卡夫卡对婚姻的向往更多是来自于宗教的意愿。第七章友情。少年时代政治立场截然不同导致疏远的好友,贝尔格曼。卡夫卡心中的传奇,波拉克,他几乎做了所有卡夫卡想做但又下不了决心的事。看出卡夫卡才华并且积极帮助他出版的好友,马克斯。记录了卡夫卡许多言行的雅诺施在卡夫卡死后许多年后出版了《卡夫卡谈话录》,并且得到了马克斯的肯定。精神上的儿子,科洛普施托克受到了卡夫卡的劝解和帮助最后成为了一名良医。最了解卡夫卡的密伦娜,精准地定义了卡夫卡不健康,不快乐,短暂的一生。第八章1923年结识的女孩多拉几乎是卡夫卡最契合的伴侣,但却因为一名拉比的否决而无法步入婚姻。马克斯可以说是卡夫卡的发现者,没有他,或许就没有如此著名的卡夫卡。读这本书的动机: 卡夫卡已经多次邂逅读这本书的目的: 想了解卡夫卡的大致情况作者: 邵嘉骥 书中的感兴趣点: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4-5小时通读对我的影响: 评分: 75相关书籍:
  •     人啊,大约是年龄越大,那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就会越来越清晰。卡夫卡无疑是这孤独世界的王子,超越了时代的天才。然而现实世界中的卡夫卡,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孩子,一个成年了的英俊的孩子。或许正是这种巨大的反差,才铸就了卡夫卡式的文风,卡夫卡式的文学之路。那种对世界本质的直击,那种深入到骨髓里的孤独,唯有卡夫卡。而作者大约是把握住了这灵魂深处的孤独,用心在跟卡夫卡交流,试图把卡夫卡这样一个天才,像介绍一个朋友一样推介给每一个读者。其实,这本书应该叫《卡夫卡评传》。给一个人写传记,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书写卡夫卡每个人生阶段的细节,而是大而化之,用一种诗意的笔触,带给读者一个感性的卡夫卡,一个渴望亲情与爱情,却又无比害怕亲情与爱情的略显懦弱的孩子,一个对这个世界看的透透彻彻,把世界撕碎了飘洒向天空下起一场渗入骨髓的冷雨的文学大师,就这样在书中走出来,站在每一个读者面前,看着你。看见卡夫卡,大约也就看见了自己。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真正的天才都是孤独的,普通人难以理解他们的境界。
  •     一个纯洁,严历又纠结的灵魂
  •     孤独
  •     看完这本书后,我心中会有一个概念,在如此不那么精彩的人生之下,卡夫卡依然被那么多人称道,其文字应该有非常不错的地方。因此,会再去看看卡夫卡的文字,深入了解下。
  •     每个人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自己
  •     真诚的灵魂
  •     寂寞的灵魂才能催生天才的灵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